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詹千慧
Chan, Chien-Hui
論文名稱: 中國近代商業美術的濫觴:清代外銷畫之探討
The Beginning of Commercial Art in Modern China: A Study of Export Paintings in Qing Dynasty
指導教授: 林素幸
Lin, Su-Si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藝術研究所
Institute of Art Studies
論文出版年: 2013
畢業學年度: 10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55
中文關鍵詞: 清代外銷畫十三行商商業美術中西合璧圖文廣告
外文關鍵詞: Export paintings in Qing Dynasty, the Thirteen Hong Merchants, Commercial Art, Blending the West and East, Graphic Advertising.
相關次數: 點閱:110下載:13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興盛於十八、十九世紀的外銷畫,是中西文化交流下的視覺產物,同時也是資本主義擴散下的「文化商品」。本文透過外銷畫的繪製主題、媒材、技法與風格表現的討論,呈顯其在特定的歷史時空中所具有的美術特質,以及這些特質背後所隱藏的文化內涵。論文中,將從兩方面探討外銷畫在中國美術史上的歷史定位。

    首先,討論外銷畫畫作本身的藝術特色,及其如何藉由繪製近似今日所見的廣告畫來行銷自己、提升競爭力,以說服、喚起消費者的購買意識,藉此說明由中、晚清外銷家所繪製的廣告畫,實可謂為中國近代商業美術之濫觴,在中國近代商業美術的發展過程中,實有不可忽視之重要性。其次,從外銷畫家們在臨摹、仿效西畫的過程中,探討外銷畫家一路地從「學師」逐步地成為名聞遐邇的「大師」,繼而繪製出優秀的藝術作品,使當時作為大眾美術的外銷畫與精英美術之間向來分明的界線漸趨模糊的歷史意義。希望藉此一改長久以來,外銷畫在美術史中受到忽略的地位與價值。

    The exporting painting in Qing dynasty flourished in the 18th and 19th centuries, it was the visual product of cultural interacti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ern culture, at the same time the "commodity of culture" under the spread of capitalism. Through the theme, media, technique and style of expression, this thesis attempts to discus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rt that has its specific historical time and space, and the hidden cultural connotation behind the quality. In this thesis, it will discuss the meaning of export paintings by both sides of views.

    First of all, discuss the art characteristic of exporting paintings, and how is it to go through drawing that similar to the commercial posters nowadays, and the way it is to enhance its competitiveness in order to convince and arouse purchase awareness of consumers. Thus posters drawn by the export painters in middle and late Qing dynasty, in fact, be described as the beginning of commercial art in Modern China, and it absolutel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commercial art process in modern China. Second, through the process of export painters copy, or emulate Western paintings to explore the export painter from the〝Apprentice〞became a famous〝Masters〞gradually, and create excellent work of art that make the distinct boundaries between popular art and fine art became blurred. That has a special significance in the history. The thesis would like to change the perception about the role and value of exporting paintings has been underestimated in the art history in the long time.

    摘要 I Abstract II 誌謝 III 目錄 V 圖版目錄 VII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 5 第三節 研究方法 15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對象 16 第五節 研究限制與困難 17 第六節 研究架構 19 第一章 中西文化交流下的視覺產物:清代外銷畫的發展與興盛 22 第一節 一口通商制度的實施 22 第二節 十三行與十三夷館 26 第三節 十七、十八世紀歐洲「中國風」熱潮與外銷畫的興盛 29 第二章 從題材探討外銷畫圖像中的美術特質 35 第一節 商業美術的定義 36 第二節 以人物、肖像題材為主題 37 一、西方人物 38 二、中國人物 40 第三節 以中國外銷商品生產(組)圖為主題 46 第四節 以中國市井風情圖題材為主題 49 第三章 從媒材、技法與風格表現探討外銷畫圖像中的美術特質 54 第一節 作品媒材 54 第二節 技法使用 58 第三節 風格表現 63 一、中西合併的畫風 63 二、模件化的創作 67 三、特定畫風之仿效 72 第四章 外銷畫在中國美術上的地位與意義:中國近代商業美術的濫觴 76 第一節 中國近代「圖文廣告」之先驅 77 第二節 大眾美術與精英美術界線的模糊:外銷畫的「精英化」 84 結論 93 第一節 研究的成果與重要性 93 第二節 研究的課題與建議 96 參考文獻 98 圖版 108 附錄一 153 附錄二 155

    一、專書

    (一)中文資料

    《中華民俗大全‧澳門卷》編輯委員會,《中華民俗大全‧澳門卷》,澳門:《中華民俗大全‧澳門卷》編輯委員會,2003年。
    Giulio Carlo Argan, Maurizio Fagiolo著,《藝術史學的基礎》,曾堉、葉劉天增譯,臺北:東大出版,1992年。
    丁亞平,《藝術文化學》,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6年。
    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香港特別行政區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摩登都會:滬港社會風貌》,香港:香港特別行政區康樂及文化事務署,2009年。
    中山大學歷史系、廣州博物館編,《西方人眼中的中國情調》,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2001年。
    中國國家圖書館、大英圖書館編,《1860-1930英國藏中國歷史照片》,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8年。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英使馬戛爾尼訪華檔案史料匯編》,北京:國際文化出版,1996年。
    丹納(Hippolyte-Adolphe Taine),《藝術哲學》,重慶:重慶出版社,2006年。
    方怡雯主編,《台灣通草紙》,臺北:樹火紀念紙文化基金會,2006年。
    王次澄、吳芳思、宋家鈺、盧慶濱編著,《大英圖書館特藏中國清代外銷畫精華》,廣東市:廣東人民,2011年。
    王鏞主編,《中外美術交流史》,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
    布魯諾‧費萊(Bruno S. Frey),《當藝術遇上經濟:個案分析與文化政策》,蔡宜真、林秀玲譯,臺北:典藏藝術家庭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
    印光任、張汝霖,《澳門紀略》,臺北:成文出版社,1968年。
    吉見俊哉,《博覽會的政治學》,蘇碩斌譯,臺北:群學出版社,2010年。
    江瀅河,《清代洋畫與廣州口岸》,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老尼克(Old Nick),《開放的中華:一個番鬼在大清國》,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4年。
    亨利‧柯蒂埃(Henri Cordier),《18世紀法國視野裡的中國》,唐玉清譯,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6年。
    何志鈞,《文藝消費導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
    何芳川,《中外文明的交匯》,香港: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2003年。
    利奇溫(Adolf Reichwein),《十八世紀中國與歐洲文化的接觸》,朱杰勤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1年。
    宋家麟編,《老月份牌》,上海:上海書報出版,1997年。
    忻劍飛,《世界的中國觀》,臺北:博遠出版,1993年。
    李士風,《晚清華洋錄:美國傳教士、滿大人和李家的故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2004年。
    李士楨,《撫粵攻略》,臺北:文海出版,1988年。
    李文儒、楊新編,《明清肖像畫》,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73年。
    李定一,《中國近代史》,臺灣中華書局,1987年。
    沈復,《浮生六記》,臺北:柏室科技藝術出版,2006年。
    沈福偉,《中西文化交流史》,臺北:東華書局,1989年。
    良友印刷公司出版部編輯,《良友》,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出版,2007年。
    呤唎(Augustus Frederick Lindley),《太平天國革命親歷記》上冊,王維周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尚智叢,《傳教士與西學東漸》,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
    屈大均,《廣東新語》,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68年。
    彼得‧伯克(Peter Burke),《圖像證史》,楊豫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
    林家治,《民國商業美術史》,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8年。
    阿諾德‧豪澤爾(Arnold Hauser),《藝術社會學》(The sociology of art),居延安譯,上海:學林出版社,1987年。
    姜義鎮,《台灣傳統老行業》,臺北:臺原出版社,1999年。
    威廉‧亨特(William C. Hunter),《西洋鏡看中國——阿兜仔在廣州》,馮樹鐵譯,臺北:台灣古籍出版社,2006年。
    威廉‧亞歷山大(William Alexander),《英國使團畫家筆下的乾隆盛世:中國人的服飾和習俗圖鑒》,沈弘譯,杭州:浙江古籍,2006年。
    徐岱,《藝術文化論》,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0年。
    泰納(Hippolyte-Adolphe Taine),《藝術哲學》,傅雷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3年。
    袁宣萍,《十七至十八世紀歐洲的中國風設計》,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
    郝塞(Ernest O. Havser),《近百年來上海政治經濟史(1842-1937)》,越裔譯,臺北:文海出版,1974年。
    馬士(Hosea Ballou Morse)、宓亨利(Harley Farnsworth MacNair),《遠東國際關係史》,姚曾廙等譯,上海:上海書店出版,1998年。
    馬楚堅、賴志成,《廣東十三行與中西文化發展之關係》,香港: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2010年。
    張洪祥,《近代中國通商口岸與租界》,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
    張燕風,《老月份牌廣告畫》,臺北:漢聲雜誌出版,1994年。
    梁廷枏,《粵海關志》,臺北:文海出版社,1975年。
    梁嘉彬,《廣東十三行考》,收錄自《民國叢書》第一編,37,上海:上海出版,1989年。
    理查德‧凱勒‧西蒙(Simon, Kichard Keller),《垃圾文化——通俗文化與偉大傳統》,關山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
    章文欽,《廣東十三行與早期中英關係》,廣州:廣東經濟出版社,2009年。
    莊素娥,〈十九世紀廣東外銷畫的贊助者——廣東十三行行商〉,《區域與網絡:近千年來中國美術史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2001年,頁533-587。
    莊素娥,〈揚州八怪和揚州鹽商的關係〉,《揚州八怪書畫珍品展》,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1999年,頁17-24。
    許地山編,《達衷集》,臺北:文海出版社,1974年。
    郭恩慈、蘇玨編著,《中國現代設計的產生》,香港:三聯書店,2007年。
    陳朝平,《繪畫欣賞與欣賞教學之研究》,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86年。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臺北:三民書局,2005年。
    陳學明,《文化工業》,臺北:揚智文化出版,1996年。
    陳繼春,《錢納利與澳門》,澳門:澳門基金會,1995年。
    斐利蘭德(Friedländer Max J.),《藝術與鑑賞》,梁春生譯,臺北:遠流出版社,1989年。
    曾德昭(Alvaro Semedo),《大中國志》,何高濟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曾應楓、龔伯洪編,《廣州民間藝術大掃瞄》,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
    程存潔,《十九世紀中國外銷通草水彩畫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雅克‧布羅斯(Jacques Brosse),《發現中國》,耿昇譯,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2年。
    馮明珠主編,《康熙大帝與太陽王路易十四特展:中法藝術文化的交流》,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11年。
    黃啟臣主編,《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史》,廣州:廣東經濟出版社,2003年。
    黃愛東西,《老廣州:屐聲帆影》,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1999年。
    奧古斯特‧博爾熱(Auguste Borget),《奧古斯特‧博爾熱的廣州散記》,錢林森、張群、劉陽譯,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6年。
    萬青力,《並非衰落的百年:十九世紀中國繪畫史》,臺北:雄獅出版社,2005年。
    萬青力,《畫家與畫史——近代美術叢稿》,浙江:中國美術史稿,1997年。
    萬青力,《萬青力美術文集》,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4年。
    雷德侯(Lothar Ledderose),《萬物:中國藝術中的模件化和規模化生產》,張總等譯,北京:三聯書店,2005年。
    榮新江、李孝聰主編,《中外關係史:新史料與新問題》,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年。
    熊宜中主編,《明清官像畫圖論叢》,臺北: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1998年。
    趙爾巽,《清史稿》第十一冊,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
    劉潞、吳芳思編譯,《帝國掠影:英國使團畫家筆下的中國》,香港:中華書局出版,2007年。
    廣州市文史研究館編,《羊城風華錄:歷代中外名人筆下的廣州》,廣州:花城出版社,2006年。
    編輯委員會,《印刷之光:光明來自東方》,杭州: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00年。
    衛斐列(Williams Frederick Wells),《衛三畏生平及書信:一位美國來華傳教士的心路歷程》,顧鈞、江莉譯,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
    蕭子顯,《南齊書》,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72年。
    霍塞(Ernest O. Havser),《出賣上海灘:外人眼中的近代中國》,越裔譯,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0年。
    聶崇正主編,《清代宮廷繪畫》,香港:商務印書館,1996年。
    龐彥強,《藝術經濟通論》,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8年。
    蘇上達,《廣告學概論》,上海:商務印書館,1931年。
    蘇立文(Michael Sullivan),《東西方美術的交流》,陳瑞林譯,南京:江蘇美術出版,1998年。

    (二)西文資料

    Amanda E., Lange. Chinese Export Art at Historic Deerfield, Deerfield, Mass.: Antique Collectors' Club, 2005.
    China House Gallery. China’s Influence on American Culture in the 18th and 19th Centuries, New York: China Institute in America, 1976.
    Clunas, Craig. Art in China, New York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Clunas, Craig. Chinese Export Watercolours, Netherlands: Victoria & Albert Museum, 1984.
    Conner, Patrick. George Chinnery: 1774-1852: artist of India and the China coast, Suffolk: Antique Collectors' Club, 1993.
    Conner, Patrick. The China Trade 1600~1860, Brighton: The Royal Pavilion, Art Gallery & Museums, 1986.
    Crossman, Carl. The China Trade: Export Paintings, Furniture, Silver & other Objects, Princeton: The Pyne Press, 1972.
    Crossman, Carl. The Decorative Arts of the China Trade, Suffolk: Antique Collectors’ Club, 1991.
    Dr. Kerr. A Guide to the City and Suburbs of Canton, Hong kong.: Kelly & Walsh, Ltd., 1918.
    E. Lange, Amanda. Chinese Export Art at Historic Deerfield, Deerfield, Mass. : Historic Deerfield, 2005.
    Harold W. Berkman & Gilson Christopher. Advertising Concepts and Strategies, New York: Randon House, 1987.
    Howard, D. S. & Wright, C. E. New York and the China Trade, New York: New-York Historical Society, 1984.
    Hurley, R. C. The tourists guide to Canton, the West River and Macao, Honk Kong : Honk Kong Telegraph, 1898.
    John Henry, Gray. Walks in the city of Canton, San Francisco, Calif.: Chinese Materials Center, 1974.
    Jourdain, Margaret & Jenyns, R. S. Chinese Export Art in the Eighteenth Century, Great Britain: Spring Books, 1905.
    Morse, Hosea Ballou. The Chronicles of the EAST INDIA COMPANY trading to CHINA1635-1834, Folkestone : Global Oriental, 2007.
    Thomas, R. D. A trip on the West River : new going and coming, Canton, China : The China Baptist Publication Society, 1903.
    Tillotson, G.H.R. , Fan Kwae Pictures, London : Spink for the Corporation, 1987.

    二、論文

    洪麗雯,《殖民主義與產業形塑:日治時期臺灣通草業的發展》,臺南:臺南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徐堃,《十八、十九世紀廣州十三行和外銷畫》,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藝術學院碩士論文,2007年。
    潘瑤,《晚清中國外銷畫的貿易、生產及訂件》,北京:中央美術學院碩士論文,2009年。
    賴孟君,《清代廣州地區「海景商館」圖像貿易畫之研究》,臺中:東海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戴逸純,《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官葉」視覺性研究》,臺南: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史學系藝術史與藝術評論碩士論文,2012年。
    謝華英,《以族群關係的視角論戰後新竹地區蓪草產業的發展與變遷》,新竹:交通大學客家社會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三、期刊

    (一)中文資料

    王亞民、曹耀明,〈商業藝術─經濟意識中的新概念〉,《鷺江大學學報》第3-4期,1994年,頁20-26。
    向達,〈明清之際中國美術所受西洋之影響〉,《新美術》第4期,1987年,頁12-21。
    江瀅河,〈清代廣州外銷畫的創作形式與題材〉,《文化雜誌》第44卷,2002年,頁167-184。
    李世莊,〈晚清外銷畫研究的一些問題——與胡先生商榷〉,《美術學報》第1期,2002年,頁20-23。
    李世莊,〈關於晚清外銷畫畫家啉呱身份的一些問題〉,《左右》第2期,1999年,頁127-150。
    李世莊,〈也談廣州十三行行商Howqua〉,《申報》,2001年4月18日,無頁數。
    李明明,〈十七世紀法國銅版畫中的中國意象——中國風貌溯源〉,《人文學報》第23期,2001年,頁193-234。
    林素幸,〈移動的美術館:20世紀初中國的書籍裝幀設計與商業美術〉,《文化研究》第13期,2011年,頁163-228。
    洪麗雯,〈被遺忘的植物:通草〉,《臺灣博物》第90期,2006年,頁82-85。
    洪麗雯,〈藝術與產業的交會:清末臺灣通草之運銷〉,《臺灣學研究》,第4期,2007年,頁61-76。
    胡光華,〈一種特殊的中西繪畫交流形式——關喬昌(藍閣)與錢納利的藝術競爭〉,《美術觀察》,第2期,2001年,頁73-75。
    胡光華,〈從西方的「中國熱」到中國外銷藝術的西化〉,《美術觀察》,第2期,1999年,頁71-75。
    胡繩,〈中國近代歷史的分期問題〉,《歷史研究》創刊號,1954年,頁5-15。
    徐小虎,〈中國繪畫辨偽問題的爭議:一個評論〉,《史評集刊》創刊號,2002年,頁181-217。
    張德南,〈臺灣通草業翹首:金泉發1878-1939的初探〉,《竹塹文獻》第12期,1999年,頁76-87。
    張濤,〈廣州外銷西畫——中國西畫藝術市場的濫觴〉,《收藏界》第10期,2007年,頁55-58。
    莫小也,〈郎世寧與他的「海西畫」派〉,《文化雜誌》第42期,2002年,頁153-176。
    陳瑞林,〈城市文化與大眾美術——1840-1937年中國美術的現代轉型〉,《清華大學學報》第24卷,第4期,2009年,頁124-136。
    萬青力,〈中國商人中有影響的藝術家:1700-1948〉,《美術觀察》第10期,2002年,頁50-55。
    蘇子建,〈新竹碩果僅存的通草業者:吉森公司訪問記〉,《竹塹文獻》第11期,1999年,頁96-105。

    (二)西文資料

    Browne, Michael L. ,〝Portraits of Foreigners by Kawahara Keiga,〞Ars Orientalis, Washington, Freer Gallery of Art, vol.15(1985): 31-45.
    Downs, Joseph,〝The China Trade and Its Influences,〞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Bulletin, Vol. 36, No. 4 (Apr., 1941): 81+84-95.
    Jeffery, Margaret, 〝A Memento of the China Trade,〞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Bulletin, New Series, Vol. 4, No. 2 (Oct., 1945):55-57.
    Lin, Su-hsing, 〝Li Shutong and the evolution of graphic arts in China,〞East Asia Journal, Vol. II, No. 1, London (2007), p.86-103.
    The Chinese Repository, Vol. IV., Oct, 1835.
    The Chinese Repository, Vol. XVI., May, 1847.
    Wendell, Barrett, DeWolf Howe, M. A. , Weeden, William B. , Long, John D. , Stanwood, Edward,〝Early Oriental Commerce in Providence,〞in Proceedings of the Massachusetts Historical Society in December Meeting, 1907, Third Series, Vol. 1, [Vol. 41 of continuous numbering] (1907-1908):236-278.

    四、圖錄畫冊

    City Hall Art Gallery. George Chinnery1774-1852, Hong Kong: City Hall Art Gallery, 1965.
    中山大學歷史系、廣州博物館編,《西方人眼裡的中國情調:伊凡‧威廉斯捐贈十九世紀廣州外銷通草紙水彩畫》,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2001年。
    王稼句編纂,《三百六十行圖集》上冊,蘇州:古吳軒出版社,2002年。
    王鶴鳴、馬遠良主編,《西方人筆下的中國風情畫》,上海:上海畫報出版社,1997年。
    英國維多利亞阿伯特博物院、廣州市文化局等編,《18-19世紀羊城風物:英國維多利亞阿伯特博物院藏廣州外銷畫》,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香港藝術館編,《東西共融:從學師到大師》,香港:香港藝術館,2011年。
    香港藝術館編著,《香江遺珍》,香港:香港藝術館出版,2007年。
    香港藝術館編著,《珠江風貌:澳門、廣州及香港》,香港:市政局出版,1996年。
    香港藝術館編著,《晚清中國外銷畫》,香港:市政局出版,1982年。
    香港藝術館編著,《歷史繪畫》,香港:市政局出版,1991年。
    香港藝術館編著,《關聯昌畫室之繪畫》,香港:市政局出版,1976年。
    高階秀爾,《西洋美術史》,臺北:新形象出版社,1992年。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輯委員會,《故宮書畫圖錄》,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9年。
    陳浩星主編,《澳門藝術博物館館藏系列:歷史繪畫》,澳門:民政總署轄下澳門藝術博物館,2009年。
    彭綺雲編,《海貿流珍——中國外銷品的風貌》,香港: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2003年。
    黃時鑒、(美)沙進(William Sargent)編著,《十九世紀中國市井風情——三百六十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廣州博物館編,《海貿遺珍——18-20世紀初廣州外銷藝術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五、網路資源

    中國網,「經濟學家:中國當代藝術走向商業化」,http://big5.china.com.cn/chinese/HIAW/1247145.htm(檢索於2011年5月2日)。
    中華博物,「遠銷歐洲通草水彩外銷畫 如今無人識」,http://www.gg-art.com/talk/index_b.php?termid=782 (檢索於2011年3月24日)
    陳繼春,《錢納利與澳門》,第十一章〈啉呱〉。澳門虛擬圖書館:http://www.macaudata.com/macaubook/book127/index.html (檢索於2012年3月31日)。
    陳繼春,《錢納利與澳門》,第五章〈中國貿易商人〉。澳門虛擬圖書館:http://www.macaudata.com/macaubook/book127/index.html(檢索於2012年3月31日)。
    陳繼春,《錢納利與澳門》,第四章〈廣東和中國人〉。澳門虛擬圖書館:http://www.macaudata.com/macaubook/book127/index.html(檢索於2012年3月31日)。
    黃麗妃,〈遇水則發:通草紙繪出立體畫〉,《新臺灣新聞週刊》第474期(2005)。新台灣新聞週刊:http://www.newtaiwan.com.tw/bulletinview.jsp?bulletinid=21830#(檢索於2011年12月2日)。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立即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