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黃峻宏
Huang, Chun-hung
論文名稱: 明代傳奇中的丑腳及其俳優精神研究
The Spirit of Mockery And Advising in A Clown in the legend of Ming Dynasty
指導教授: 高美華
Kao, Mei-hua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on the job class)
論文出版年: 2009
畢業學年度: 9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55
中文關鍵詞: 丑腳明傳奇俳優精神
外文關鍵詞: The Spirit of Mockery And Advising, the legend of Ming Dynasty, clown
相關次數: 點閱:88下載: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無丑不成戲」。在明代傳奇中,丑腳的發展以及表演手法,皆有長遠進步。其中,丑腳承繼古代優伶之諷諫傳統,寓含諷刺以及詼諧兩大意涵,於丑腳表現手法等方面,影響甚巨。故本文為此諷諫傳統,名之為「俳優精神」,並以「明代傳奇中的丑腳及其俳優精神」為題進行論述。
    第二章為「俳優與丑的關係」,先自探討丑腳的名義開始,再以溯源方式,連結古代優伶與丑腳之關聯,以強化本文論題成立之合理性。本章後段再以歸納明傳奇中丑腳的曲白以及科諢手法,以顯示丑腳表現手法之多元化,並證明其承繼自古代優伶之處。
    第三章為「丑腳的間離手法-以明代沈璟劇作為例」。中國傳統戲劇中有一項特質,是以「間離性」為主。而這種「間離」性質的表現,在明代傳奇中以淨、丑二角的演出最為常見。本文嘗試由布萊希特之「間離」理論出發,藉由理論之釐清,進而對照中國傳統戲劇中的「間離」特質。「間離」的精神意涵為何?淨、丑角所常用的間離手法,以及所造成之效果,藉由本文逐一爬梳,再以明傳奇中著名劇作家沈璟的諸多著作做為佐證,以期一探究竟。最後藉由中西兩方理論之相互對照,期可得證:在沈璟劇作中所使用之諸多「間離手法」,皆於傳統戲劇中可尋其跡,且與西方戲劇理論,有其相合之處。
    第四章為「明傳奇中丑腳的俳優精神」。本章先由論述俳優精神的意涵始,得俳優精神之意涵,包含了詼諧與諷刺二者;再藉由古優伶與丑腳俳優精神的發動,探討其轉移現象。最後再分類丑腳於明傳奇劇本中,所呈現出之俳優精神。
    末章則為結論,藉歸納之前三章所得結論,得以證明:明傳奇中的丑腳,其表演內容確實與古代優伶特有之「俳優精神」,有所承繼並發揚。

    "No clowns, no play." Legend in the Ming Dynasty, the clown, as well as performing the way, there are long-term progress. Among them, the mockery and the advising of the clowns inherited the ancient tradition of the actors, It contains the two major implications -“irony and humor”, it impacts the clown’s atechniques of expression hugely. Therefore, this article the mockery and the advising for this tradition,be named as"excellent spirit of the mockery and the advising " and substitute with "Legend of the Ming Dynasty ugly feet and excellent spirit of the mockery and the advising " as its theme expounded.
    Chapter 2 a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ctors with the clowns", first explore the clowns 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e name, and then back the way the ancient link the actors associated with the clowns, in order to strengthen the establishment of this article topic reasonable. Paragraph of this chapter and then go after the legendary of the Ming Dynasty ciown’s sing and lines, in order to show the clown of diversified expression and to prove their inheritance from ancient times of the actors.
    Chapter 3 as " The Alienation of the clown-to as an example as the legends written by Shen Jing in the Ming Dynasty."Alienation is one main characteristic of Chinese traditional opera. It’s usually shown from the roles of Jing and Chou in the legend of Ming Dynasty. It will be clarified in this article by cross references of Bertolt Brecht’s theories and Chinese traditional opera. Besides, the spiritual meanings of“alienation,” the common methods of the performance by Jing and Chou, and the effects of alienation will be further discussed according to many creations by, Shen Jing, the famous opera writer of the legend of Ming Dynasty. In the end, cross references of both western and Chinese theories will lead to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traits of alienation in the operas by Shen Jing can be not only found in Chinese traditional opera but also consistent with the western theories in some aspects.
    Chapter 4 as a "The Spirit of Mockery And Advising in A Clown in the legend of Ming Dynasty" This chapter first discusses the meaning of the spirit of mockery and advising start, a mockery and advising gifted spiritual meaning, includes both humor and irony; again by the ancient actors, the mockery and advising of the clowns gifted launched to explore the phenomenon of the transfer. Finally, re-sorting the clowns next legend in the script, the excellent showing of the spirit of the mockery and advising.
    At the end of chapter for conclusions, summarized by the conclusion of the first three chapters,being able to prove that the clowns in the legend of Ming Dynasty, and its performance has indeed unique,and Shows the contents of the clowns, the spirit of mockery and advising of and ancient actors has inherited and carry forward.

    第一章 緒論………………………………………9 第一節 研究動機……………………………………………9 第二節 文獻探討…………………………………………10 第三節 研究範圍……………………………………13 第四節 研究方法………………………………………14 第二章 俳優與丑的關係…………………………16 第一節 丑的名義………………………………18 一、 「紐元子」說……………………19 二、 「『丑』即『醜』之省文」說……………………20 第二節 先秦至魏晉時期的「俳優」…………………23 一、 先秦之前…………………………23 二、 先秦時期…………………………………26 三、 漢魏伶人…………………………………………29 第三節 唐代戲劇中的腳色……………………………32 一、 梨園弟子…………………………………………32 二、 參軍戲………………………………………34 第四節 宋元戲劇中丑腳的雛形………………………36 一、 宋代戲曲中的腳色………………………………37 二、 金院本與諸宮調中的腳色………………………45 三、 元雜劇中的科諢…………………………………41 第五節 南戲中的丑腳……………………………43 一、 南戲中的腳色行當……………………………43 二、 丑腳正式出現於南戲……………………44 第六節 明傳奇中丑腳的定位…………………………46 一、 明傳奇時期的淨丑關係………………………46 二、 明傳奇中丑腳的定位……………………………47 第七節 明傳奇中丑腳的表演藝術………………………48 一、 丑腳的性格化………………………………48 二、 丑腳的賓白與唱曲………………………………49 (一) 丑腳在《張協狀元》與五大南戲中的唱曲與賓白...50 (二) 明傳奇前期中丑腳的唱曲與賓白……………52 (三) 明傳奇中期中丑腳的唱曲與賓白……………54 (四) 明傳奇後期中丑腳的唱曲與賓白…………56 三、 丑腳的插科打諢手法……………59 (一) 相互謾罵、追打…………………………………59 (二) 運用當時俗諺以插科打諢………………61 (三) 使用諧音雙關以插科打諢………………62 小結……………………………………………………63 第三章 丑腳的間離手法-以明代沈璟劇作為例………66 前言………………………………66 第一節 「間離」的意涵-由布萊希特的理論談起……67 一、 「間離」的認識方法……………68 二、 「間離」的「感情共鳴」………………69 三、 「間離」理論、敘事劇與「歷史化」…………70 (一) 「間離」理論與「歷史化」…………………70 (二) 「間離」理論與敘事劇……………………71 (三) 「間離」理論與戲劇表現-第四堵牆(Fourth Wall)……………………………72 (四) 「敘事劇」與歷史化…………………………74 第二節 論傳統戲劇中丑腳的「間離」表演手法………75 一、 屬於扮演方式的「間離」…………75 二、 屬於情感表現的「間離」………………77 三、 屬於表演手法的「間離」…………………79 第三節 沈璟劇作中「間離」手法的分布與使用………81 小結………………………90 第四章 明傳奇中丑腳的俳優精神………………94 第一節 俳優精神的意涵……………………94 一、 論詼諧……………………………………95 二、 論諷刺…………………………………100 第二節 俳優精神的轉移………………………105 一、 明傳奇前的俳優精神……………………105 二、 俳優精神的轉移……………………110 第三節 明傳奇中丑腳對俳優精神的承繼與發揚……112 一、 明傳奇中丑腳對俳優精神的承繼…………113 二、 明傳奇中的劇作家、丑腳與俳優精神…………117 三、 文人傳奇的興起與俳優精神的關係…………119 第四節 明傳奇文本中丑腳與俳優精神的呈現………125 一、 以丑腳扮歷史人物而作評價者:《浣紗記》…127 二、 以丑腳扮貪官昏吏以落實俳優精神者:《雙珠記》、《博笑記》、《鳴鳳記》…………131 三、 以丑 腳扮市井小民以直指人性黑暗者:《浣紗記》、《義俠記》、《紅蕖記》、《綠牡丹》、《嬌紅記》……………134 小結…………………………………………137 第五章 結論…………………………………………141 參考書目…………………………152 專書…………………………………………152 期刊論文…………………………………………154

    參考書目
    專書
    一、 工具書
    *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著,《說文解字注》台北:萬卷樓出版社,1999年版。
    * 漢.司馬遷著,《史記》,台北:萬卷樓出版社,1996年初版二刷。
    * 宋‧歐陽修、宋祁撰,《新唐書》,台北:洪氏出版社,1977年版。
    * 清.徐珂撰,《清稗類鈔》,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版。
    *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編輯部編,《中國大百科全書‧戲曲曲藝卷》,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3年版。
    * 《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版。
    * 許志豪、凌善清著:《戲學全書》,上海:上海書店出版,1993年一刷。
    * 余漢東編,《中國戲曲表演藝術辭典》,台北:國家出版社,2001年版。
    * 莊一拂編,《古典戲曲存目彙考》,台北:木鐸出版社,1986年版。
    * 應檟著,《大明律釋義》《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二、 劇本
    * 毛晉編,《六十種曲》,北京:中華書局,1958年版。
    * 錢南揚注,《永樂大典戲文三種校注》,台北:華正出版社,1980年版。
    * 林侑蒔主編,《全明傳奇》,台北:天一出版社,1985年版。
    * 沈璟著,徐朔方輯校,《沈璟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三、 戲曲史
    * 胡忌著,《宋金雜劇考》,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7年版。
    * 王國維,《王國維戲曲論文集》,台北:里仁書局,1993年一版一刷。
    * 孫崇濤、徐宏圖著,《戲曲優伶史》,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5年版。
    * 李嘯倉著,《宋元伎藝雜考》,上海:上海出版社,1953年版。
    四、 戲曲論著與相關研究
    * 王季烈著,《螾廬曲談》,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1年版。
    * 曾永義著,《說俗文學》,台北:聯經出版社,1980年版。
    * 徐渭著,《南詞敘錄》,《中國古典論著集成》第三輯,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2年版。
    * 中國戲曲研究院編,《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北京:中國戲曲研究院,1959年出版。
    * 王驥德著,《曲律》,《中國古典論著集成》第四輯,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2年版。
    * 沈德符著,《顧曲雜言》,《中國古典論著集成》第四輯,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2年版。
    * 呂天成著,《曲品》,《中國古典論著集成》第六輯,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2年版。
    * 李調元著,《雨村曲話》,《中國古典論著集成》第八輯,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2年版。
    * 黃旛綽等著,《梨園原》,《中國古典論著集成》第九輯,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2年版。
    * 曾永義著:《參軍戲與元雜劇》,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2年版。
    * 王安祈著,《明代傳奇之劇場及其藝術》,台北:學生書局,1986年版。
    * 溫州市文化局編,《南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出版。
    * 李殿魁著,《傳統戲劇中的丑腳》,台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2002年出版。
    * 郭偉廷著,《元雜劇的插科打諢藝術》,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出版。
    * 么書儀著,《銅琵鐵琶與紅牙象板-元雜劇和明傳奇比較》,鄭州:大象出版社,1997年出版。
    * 譚帆著,《優伶史》,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5年出版。
    * 夏曾佑著,《小說原理》,《中國近代文論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年版。
    * 葉濤著,《中國京劇習俗》,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 吳新雷著,《中國戲曲史論》,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五、 其他參考論著與西方理論
    * 元.陶宗儀著《南村輟耕錄》,《歷代史料筆記叢刊‧元明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出版。
    * 宋.耐得翁《都城紀勝》,《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版。
    * 楊家駱編,《東京夢華錄注》,台北:世界書局,1999年版。
    * 宋.鄭文寶著,《南唐近事》,台北:藝文出版社,1965年版。
    * 蘇國榮著,《中國劇詩美學風格》,台北:丹青圖書出版公司,1987年版。
    * 布萊希特著,《布萊希特論戲劇》,丁揚忠等譯,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0年版。
    * 黑格爾著,《精神現象學》,賀麟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62年版。
    * 克拉克(A.M.Clark),《文學類型研究》,愛丁堡版,1946年出版。

    期刊論文

    一、 學位論文
    * 林麗紅著,《明代傳奇中的丑腳》,高雄師大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7年出版。
    * 張啟超著:《中國戲曲「喜劇傳統」之研究》,東吳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1992年出版。
    * 吳淑華著,<從中國戲曲中丑的歷代變遷看丑腳表演的傳承與創新>,逢甲大學93年度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出版。
    * 林瑋儀著,《元雜劇和南戲之丑腳研究》,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年出版。
    二、 單篇論文
    * 馮沅君著,《馮沅君古典文學論文集》,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 戴平著,<論丑腳之美>,收於張庚等編,《戲曲美學論文集》,台北:丹青圖書出版公司,1987年再版。
    * 張時民著,<陌生化:揭露戲劇的「意識形態」屬性>,《戲劇》,北京:中央戲劇學院,2005年出版第3期。
    * 鄒元江著,<論戲曲丑腳的美學特徵>,《文藝研究》,1996年第六期。
    * 鄭牛頓著,<論諧謔>,《戲劇、戲曲研究》,1995年第96期。

    下載圖示 校內:2010-02-04公開
    校外:2010-02-04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