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張純寧 Chang, Chun-Ning |
|---|---|
| 論文名稱: |
明代徽州散件賣契之研究──兼論土地所有權的變化 |
| 指導教授: |
顧盼
Ku, Pan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
| 論文出版年: | 2003 |
| 畢業學年度: | 91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236 |
| 中文關鍵詞: | 土地所有權 、明代 、徽州 、散件賣契 |
| 相關次數: | 點閱:105 下載:36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 要
本論文的目的在透過對明代徽州散件賣契數量和內容的分析,釐清散件賣契數量變化以及契約的買賣結構、內容特色等問題,試圖論述明代徽州府土地所有權的變化。
首先,在徽州府的地理條件基礎上,徽州宗族和徽商活動的交互作用是影響明代徽州府土地買賣的重要因素,對於形成散件賣契的數量和內容,也均有不同程度的影響。其次,在賣契的數量方面,由賣契的量增趨勢,反映明代中期開始徽州府必須藉由買賣交易來獲取土地資源的情況。而明代中期以後,因應徽商活動發展、徽州府人口增加、風水堪輿盛行,以及全國賦役不斷加重,是造成徽州府土地買賣交易增加的主要因素。
其次,利用賣契的內容整理,看徽州府土地所有權的變化,由賣契的買賣結構,從親屬與地緣關係的買賣佔賣契的五分之三強,以及徽州的林場經營、買賣以徽州宗族為主的兩種情況,顯示土地所有權有逐漸向宗族集中的趨勢。而由在城地主與在鄉地主更加分化的現象,也證實明代中期以後徽州府土地所有權與經營權逐漸分離的趨勢。再者,由賣契的契約特色,也證實明代徽州府的田、山交易,從明代中期以後均有走向土地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的發展趨勢。而經由徽州府的租佃關係發展,則進一步具體反映徽州府土地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的過程,以及佃權的進一步的擴大。最後,徽州府的林場經營發展,也佐證徽州宗族透過地緣、親屬或是共業關係併購林場,顯示明代中期以後林場土地所有權逐漸集中於少數地主。
none
參考書目
壹 中文部份
一、 史料(依出版年代)
官方史料
1. (明)李景隆等撰,《明太祖實錄》,台北:中央研究院校刊,1964年。
2. (明)楊士奇等撰,《明宣宗實錄》,台北:中央研究院校刊,1964年。
3. (明)陳文等撰,《明英宗實錄》,台北:中央研究院校刊,1964年。
4. (明)劉吉等撰,《明憲宗實錄》,台北:中央研究院校刊,1966年。
5. (明)張居正等撰,《明世宗實錄》,台北:中央研究院校刊,1964年。
6. (明)溫體仁等撰,《明神宗實錄》,台北:中央研究院校刊,1966年。
7. (明)顧秉謙等修,《明熹宗實錄》,台北:中央研究院校刊,1966年。
8. (清)張廷玉等撰、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明史并附編六種》,台北:鼎文書局,1982年。
地方志
1. (宋)羅愿撰,《新安志》,收入《四庫全書珍本》,台北:台灣商務,1976年。
2. (明)程敏政纂修、歐陽旦增修,《休寧志》,弘治四年刊本,收錄於《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年。
3.(明)彭澤修等纂編,《徽州府志》,弘治十五年刊本,收入吳相湘主編,《明代方志選》(一),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65年。
4.(明)何東序、汪尚寧纂修,《徽州府志》,嘉靖四十五年刊本,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年。
5.(明)程三省修、李登纂,《上元縣志》,萬曆二十一年刊本,縮影資料,台北:中央研究院,1961年。
6.(明)余士奇修,《祁門縣志》,萬曆二十七年刊本,縮影資料,華盛頓:美國國會圖書館,1961年。
7.(明)李喬岱修,《休寧縣志》,萬曆三十五年刊本,縮影資料,東京:東洋文庫,1989年。
8.(清)丁廷楗修、趙吉士纂,《徽州府志》,康熙三十八年刊本,台北:成文出版社,1975年。
9.(清)陳錫修,《績溪縣志》,乾隆二十年刊本,台北:成文出版社,1985年。
10.(清)彭家桂等纂修,《婺源縣志》,乾隆五十二年刊本,台北:成文出版社,1984年。
11.(清)何應松、方崇鼎修,《休寧縣志》,嘉慶二十年刊本,台北:成文出版社,1985年。
12.(清)王讓纂修,《祁門縣志》,道光七年刊本,台北:成文出版社,1985年。
13.(清)勞逢源纂修,《歙縣志》,道光八年刊本,台北:成文出版社,1984年。
14.(清)謝永泰修,《黟縣志》,同治九年刊本,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
15.(清)董鍾琪修,《婺源鄉土志》,光緒三十四年刊本,台北:成文出版社,1985年。
16.(清)吳吉祜纂,《豐南志》,收錄於《中國地方志集成》,上海:上海書店,1992年。
律令與文集
1. (宋)王溥,《五代會要》,台北:世界書局,1979年。
2. 明太祖,《大明律》,出自懷校鋒點校,《大明律》,遼陽:遼瀋書社,1989年。
3. 明太祖,《御製大誥續編》,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史部.政書類,上海:上 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4. (明)黃汴著、楊正泰校注,《天下水陸路程》,隆慶四年刊本,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
5. (明)傅鳳翔輯,《皇明詔令》,嘉靖二十七年刊本,台北:成文出版社,1967年。
6. (明)程尚寬,《新安名族志》,嘉靖三十年刊本,縮影資料,華盛頓:美國國會圖書館,1961年。
7. (明)王世貞,《弇州山人四部稿》,萬曆間刊本,收錄於《明代論著叢刊》,台北:偉文圖書,1976年。
8. (明)張學顏等撰,《萬曆會計錄》,收錄於《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史部. 政書類52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年。
9. (明)李東陽等撰、申明行等重修,《大明會典》,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76年。
10. (明)汪道昆,《太函集》,收錄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台南:莊嚴文化事業,1997年。
11. (明)張瀚著、盛冬鈴點校,《松窗夢語》,收錄於《元明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12. (明)楊嗣昌,《楊文弱先生集》,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13. (明)俞弁,《山樵暇語》,收錄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雜家類,台北:莊嚴出版社,1995年。
14. (明)夏言,《桂洲先生奏議二十卷外集一卷》,收錄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詔令奏議類,台南:莊嚴文化事業,1997年。
15. (明)陳子龍選輯,《明經世文編》,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
16. (明)謝肇淛,《五雜組》,收錄於《秘笈叢編》,台北:偉文圖書出版社,1977年。
17. (明)顧起元,《客座贅語》,收錄於江寧傅春官輯金陵叢刻影本,《元明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18. (明)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收錄於《四部叢刊》,上海:上海書店,1985年。
19. (明)金聲,《金太史集》,光緒七年刊本,收錄於(清)潘錫恩輯,《乾坤正氣集》,台北:中央研究院善本室。
20. (清)憺漪子輯、楊正泰校注,《天下路程圖引》,天啟六年刊本,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
21. (清)趙吉士,《寄園寄所寄》,康熙三十五年刊本,收錄於《筆記小說大觀》,台北:新興書局,1982年。
22. (清)許承堯,《歙事閑譚》,合肥:黃山書社,2001年。
二、專書(依著者筆畫排列)
1.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徽州文契整理組編,《明清徽州社會經濟資料叢編》第二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
2.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收藏整理,王鈺欣、周紹泉主編,《徽州千年契約文書,宋‧元‧明編》,石家莊:花山文藝出版社,1991年。
3.王鈺欣等編,《徽州文書類目》,合肥:黃山書社,2000年。
4.安徽省博物館編,《明清徽州社會經濟資料叢編》第一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年。
5.寺田隆信,張正明、道豐、孫耀、閻守誠等譯,《山西商人研究》,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
6.姚邦藻主編、黃山高等專科學校徽州文化研究所編,《徽州學概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
7.唐力行,《明清以來徽州區域社會經濟研究》,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1999年。
8.唐文基,《明代賦役制度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年。
9.清水盛光原著,宋念慈譯,《中國族產制度考》,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6年。
10.張海鵬、王廷元主編,《徽商研究》,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年。
11.張海鵬、王廷元主編,《明清徽商資料選編》,合肥:黃山書社,1985年。
12.張傳璽主編、陳傳才等編,《中國歷代契約會編考釋》下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
13.章有義,《明清徽州土地關係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年。
14.陳智超,《明代徽州方氏親友手札七百通考釋》,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1年。
15.葉顯恩,《明清徽州農村社會與佃僕制》,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1983年。
16.楊國楨,《明清土地契約文書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
17.劉昭民,《中國歷史上氣候之變遷》,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2年。
18.國立中央圖書館編,《明人傳記資料索引》,台北:亞洲協會,1966年。
三、期刊論文(依著者筆畫排列)
1. 卜國群,〈試析明代蘇松地區的田賦量〉,《中國經濟史研究》,1987年4期,1987年,頁21-41。
2. 中島樂章,〈圍繞在明代徽州一宗族糾紛與同族統合〉,《江淮論壇》,2000年3期,2000年,頁103-111。
3. 夫馬進,〈試論明末徽州府的絲絹分担紛爭〉,收錄於周紹泉、趙華富主編《`98國際徽學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0年,頁271-290。
4. 孔潮麗,〈1588-1589瘟疫流行與徽州社會〉,《安徽史學》2002年4期,2002年,頁50-53。
5. 王廷元,〈徽州商人的小本起家〉,收錄於江淮論壇編輯部編,《徽商研究論文集》,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1985年,頁190-197
6. 卞利,〈社會史研究的典型區域─明清徽州社區研究〉,《天津社會科學》,2001年1期,2001年,頁79。
7. 卞利,〈明代中後期至清前期徽州社會變遷中大眾心態研究〉,《安徽大學學報》(哲社版),2000年6期,2000年,頁13-17。
8. 卞利,〈明代徽州的地痞無賴與徽州社會〉,《安徽大學學報》(哲社版),1996年5期,1996年,頁27-33。
9. 卞利,〈明清時期徽州地區堪輿風行及其對社會經濟的影響〉,《安徽大學學報》(哲社版),1991年3期,1991年,頁64-69。
10. 田培棟,〈明初耕地數額考察〉,《歷史研究》,1998年5期,1998年,頁124-135。
11. 多賀秋五郎著、劉淼譯,〈關於《新安名族志》〉,收錄於劉淼輯譯、古籍整理辦公室編,《徽州社會經濟史研究譯文集》,合肥:黃山書社,1987年,頁96-124。
12. 臼井佐知子,〈徽州家族的「承繼」問題〉,收錄於周紹泉、趙華富主編,《`95國際徽學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1997年,頁74-85
13. 朱慶永,〈明末遼餉問題〉,《政治經濟學報》卷4,1、2期,1936年,頁66-67。
14. 李長弓,〈徽州山區與太湖平原經濟開發的異同〉,《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95年2期,1995年,頁8-20。
15. 阿風,〈明清時期徽州婦女在土地買賣上的權利與地位〉,《歷史研究》,2000年1期,2000年,頁73-85。
16. 岸本美緒,〈明清契約文書〉,收錄於滋賀秀三、寺田浩明、岸本美緒、夫馬進著,王亞新、梁治平編,《明清時期的民事審判與民間契約》,北京:新華書店,1998年,頁281-301。
17. 居蜜,〈安徽方志、譜諜及其他地方資料的研究〉,《漢學研究》3卷2期,1985年,頁73-93。
18. 居蜜著、葉顯恩譯,〈1600-1800年皖南的土地占有制和宗法制度〉,收錄於劉淼輯譯、古籍整理辦公室編,《徽州社會經濟史研究譯文集》,合肥:黃山書社,1987年,頁141-152。
19. 林燊祿,〈明代存留糧的改折〉,收錄於楊聯陞主編,《國史釋論》上冊,台北:食貨出版社,1987年,頁183-195。
20. 林美玲,〈遼餉與晚明財政〉,《史原》16期,1987年,頁91-136。
21. 范金民,〈明清江南重賦問題述論〉,《中國經濟史研究》,1996年3期,1996年,頁108-123。
22. 周翔鶴、米紅,〈明清時期中國的氣候和糧食生產〉,《中國社會經濟研究》,1998年4期,1998年,頁59-63。
23. 周紹泉,〈明後期祁門胡姓農民家族生活狀況剖析〉,《東方學報》京都第67冊,1995年,頁330-391
24. 周紹泉,〈徽州文書的由來.收藏.整理〉,《明代史研究》20號,1992年,頁35-39。
25. 周紹泉,〈明清徽州畝產量蠡測〉,《明史研究》第二輯,1992年,頁47-64。
26. 周紹泉,〈試論明代徽州土地賣買的發展趨勢—兼論徽商與徽州土地賣買的關係〉,《明代史研究》18號,1990年,頁33-45。
27. 周紹泉,〈田宅交易中的契尾試探〉,《中國史研究》1987年1期,1987年,頁99-110。
28. 周啟榮,〈明末印刷與徽州地方文化〉,收錄於周紹泉、趙華富主編,《`98國際徽學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0年,頁299-305。
29. 胡兆量,〈徽州專區經濟地理調查報告〉,《教學與研究》,1955年2期,1955年,頁50-53。
30. 胡槐植,〈徽州宗族祭祀制度〉,收錄於周紹泉、趙華富主編,《`98國際徽學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0年,頁86-93。
31. 高王凌,〈關於明代的田賦改徵〉,《中國史研究》,1986年3期,1986年,頁39-47。
32. 秦佩衍,〈徽商考略〉,收錄於同氏著,《明清社會經濟史論稿》,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1984年,頁162-177。
33. 唐文基,〈「三餉」加派—明末反動的財政政策〉,收錄於明代史研究會,《山根教授退休記念明代史論叢》(下),東京:汲古書院,1990年,頁980-1000。
34. 森正夫著,于志嘉譯,〈明代江南土地制度研究史的回顧〉,《大陸雜誌》80卷3期,頁22-37。
35. 陳柯云,〈明清徽州族產的發展〉,《安徽大學學報》(哲社版),1996年2期,1996年,頁55-61。
36. 陳柯云,〈明清徽州宗族對鄉村統治的加強〉,《中國史研究》,1995年3期,1995年,頁47-55
37. 陳柯云,〈明清徽州地區山林經營中的「力分」問題〉,《中國史研究》,1987年第1期,1987年,頁85-97。
38. 陳瑞,〈明代徽州家譜的編修及其內容與體例的發展〉,《安徽史學》,2000年4期,2000年,頁23-27。
39. 曹鳳祥,〈論明代族田〉,《社會科學戰線》,1997年2期,1997年,頁204-210。
40. 斯波義信著、劉淼譯,〈宋代徽州的地域開發〉,收錄於劉淼輯譯、古籍整理辦公室編,《徽州社會經濟史研究譯文集》,合肥:黃山書社,1987年,頁1-18。
41. 葉顯恩,〈徽州和珠江三角洲宗法制比較研究〉,收錄於周紹泉、趙華富主編,《`98國際徽學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0年,頁1-19。
42. 梁方仲,〈一條鞭法〉,收錄於同氏著,《梁方仲經濟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頁34-89。
43. 梁方仲,〈明代十段錦法〉,收錄於同氏著,《梁方仲經濟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頁245-263。
44. 梁方仲,〈田賦史上起運存留的劃分與道路遠近的關係〉,收錄於同氏著,《梁方仲經濟史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頁201-218。
45. 張雨青,〈徽州學瑰寶—徽州方志〉,《徽州學叢刊》創刊號,1985年,頁45-47。
46. 張雪慧,〈明代徽州文契所見土地關係初探〉,收錄於周紹泉、趙華富主編,《`98國際徽學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0年,頁319-331。
47. 張雪慧,〈明代徽州地區的土地買賣及相關問題〉,收錄於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經濟史研究組編,《中國古代社會經濟史諸問題》,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9年,頁175-205。
48. 張雪慧,〈徽州歷史上林木經營初探〉,《中國史研究》,1987年1期,1987年,頁73-83。
49. 賀杰著、陳春聲譯,〈明清徽州的宗族與社會流動性〉,收錄於劉淼輯譯、古籍整理辦公室編,《徽州社會經濟史研究譯文集》,合肥:黃山書社,1987年,頁76-95。
50. 惠東,〈明清時期徽州的畝制和租量〉,《安徽史學》,1984年6期,1984年,頁69-70。
51. 傅玉璋,〈明代安徽、江蘇地區的水災與賑濟〉,《安徽大學學報》(哲社版),1992年1期,1992年,頁85-89。
52. 傅衣凌,〈明代徽州商人〉,收錄於江淮論壇編輯部編,《徽商研究論文集》,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1984年,頁1-53。
53. 傅衣凌,〈明代前期徽州土地買賣契約中的通貨〉,收錄於《明代社會經濟史論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頁241-251。
54. 彭超,〈再談火佃〉,收錄於明史研究編輯部編,《明史研究》,合肥:黃山書社,1991年,頁60-282。
55. 彭超,〈明清時期徽州地區的土地價格與地租〉,《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88年2期,1988年,頁56-63。
56. 彭超,〈論徽州永佃權和「一田二主」〉,《安徽史學》,1985年4期,1985年,頁63-68。
57. 彭超,〈試探庄僕、佃僕和火佃的區別〉,《中國史研究》,1984年1期,1984年,頁77-83。
58. 趙華富,〈明代中期徽州宗族統治的強化〉,收錄於周紹泉、趙華富主編《`98國際徽學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0年,頁212-242。
59. 趙華富,〈徽州宗族祠堂的幾個問題〉,收錄於周紹泉、趙華富主編,《`95國際徽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1997年,頁20-41。
60. 趙岡、陳鐘毅,〈明清時期的租佃制度〉,《大陸雜誌》61卷1期,1981年,頁30-37。
61. 趙岡,〈明清地籍研究〉,《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九期,1977年,頁37-59。
62. 劉重日、曹貴林,〈明代徽州庄僕制研究〉,收錄於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明史研究室編,《明史研究論叢》第二輯,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82年,頁64-90。
63. 劉重日,〈火佃新探〉,《歷史研究》,1982年2期,1982年,頁113-125。
64. 劉和惠,〈明代徽州佃僕制補論〉,《安徽史學》,1985年5期,1985年,頁52-58。
65. 劉和惠,〈明代徽州佃僕制考察〉,《安徽史學》,1984年1期,1984年,頁3-11。
66. 劉淼,〈從徽州土地文書看地權關係演變〉,《徽州社會科學》,1995年1-2期,1995年,頁46-67。
67. 劉淼,〈略論明代徽州的土地占有形態〉,《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86年2期,1986年,頁37-43。
68. 鄭力民,〈《新安大族志》考辨—兼談《實錄新安世家》(續)〉,《安徽史學》,1994年3期,1994年,頁15-18。
69. 鄭力民,〈徽商與開中制〉,收錄於江淮論壇編輯部編,《徽商研究論文集》,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1984年,頁441-449。
70. 鄭永昌,〈中日有關明代白銀史研究之回顧〉,《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20期,1992年,頁235-253。
71. 鄭振滿,〈塋山、墓田與徽商宗族組織—《歙西溪南吳氏先塋志》管窺〉,《安徽史學》,1998年1期,1998年,頁10-19。
72. 薛貞芳,〈徽州譜牒述略〉,《安徽大學學報》(哲社版),2000年3期,2000年,頁104-108。
73. 韓大成,〈明代的寄庄〉,《明史研究》,1991年1期,1991年,頁24-34。
74. 韓大成,〈明代官紳地主控制下的佃戶〉,收錄於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明史研究室編,《明史研究論叢》第三輯,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85年,頁49-83。
75. 藤井宏,〈明代鹽商的一考察—邊商、內商、水商的研究〉,中譯本收錄於收錄於劉淼輯譯、古籍整理辦公室編,《徽州社會經濟史研究譯文集》,合肥:黃山書社,1987年,頁244-346。
76. 顧盼、張純寧,〈明代徽州婦女繼承、處置夫家產業之權限—以徽州散件賣契為例〉,《東吳歷史學報》第9期,2003年,頁145-182。
77. 欒成顯,〈元末明初謝氏家族及其遺存文書〉,收錄於周紹泉、趙華富主編,《`95國際徽學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安徽:安徽大學出版社,1997年,頁43-73。
78. 欒成顯,〈明初地主積累兼併土地途徑初探—以謝能靜戶為例〉,《中國史研究》,1990年3期,1990年,頁101-111。
79..欒成顯,〈明初地主制經濟之一考察—兼敘明初的戶帖與黃冊制度〉,《東洋學報》68卷1、2號,1987年,頁35-71。
80.龔汝富、李光曼,〈明清寄產納稅及其契約規制〉,《南昌大學學報》(哲社版),1998年3期,1998年,頁76-80。
貳 日文部份
1. 中島樂章,〈明代鄉村の紛爭と秩序—徽州文書を史料として〉,《明代鄉村の紛爭と秩序》(東京:汲古書院,2002年),頁3-65。
2. 中島樂章,〈明末徽州佃僕制紛爭〉,《東洋史研究》58卷3號,1999年,頁419-469。
3. 大田由紀夫,〈元末明初期における徽州府下の貨幣動向〉,《史林》第76卷第4號,1993年5月,頁485-517。
4. 小松惠子,〈宋代以降の徽州地域發達と宗族社會〉,《明代史研究》21號,1993年,頁19-43。
5. 藤井宏,〈新安商人の研究〉,《東洋學報》,36卷1期,1953年6月、36卷2期,1953年9月、36卷3期,1953年12月、36卷4期,1954年3月,中譯本收錄於江淮論壇編輯部編,《徽商研究論文集》(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1985年10月),頁131-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