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鄧慧恩
Teng, Sidney Hui-Un
論文名稱: 日治時期台灣知識份子對於「世界主義」的實踐:以基督教受容為中心
The Interpretations and practices of cosmopolitanism by the intellectuals in the Japanese Occuption period: Focused on the reception of Christianity.
指導教授: 呂興昌
Lu, Hsin-Chong
學位類別: 博士
Docto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台灣文學系
Department of Taiwanese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430
中文關鍵詞: 基督教日治時期台灣知識分子精神史世界主義
外文關鍵詞: Christianity, cosmopolitanism, the intelligentsia in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intellectual history
相關次數: 點閱:165下載:2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以〈日治時期台灣知識份子對於「世界主義」的實踐:以基督教受容為中心〉為題,以「世界主義」的實踐作為切入點,並以書寫「台灣文學精神史」的框架,耙梳、整理、分析接受基督教的日治時期台灣知識分子的文化活動和社會參與。將基督教視為一種文化現象來處理。
    分析途徑分為三種,也就是日治時期台灣知識份子理解世界的三種途徑:日本、西方與中國。日本部分係以創下許多「第一」的紀錄的周再賜為主要研究對象,無論他的就學、養成教育、人脈交際網,都可供我們研究日治初期時,作為台灣早期基督教家庭出身的學子,面對日本引進的現代化、新式教育和嶄新世界觀的應對態度。至於無教會主義,曾在日治時期風靡於留日學生與台灣本島,許多基督教知識份子深受影響。無教會主義試圖將基督教轉化為「日本基督教」(Japanese Christianity),將基督教與日本文化元素(武士道等等)結合,並在戰時對抗日本軍國主義,吸引了許多日本知識份子和台灣信徒,我們也將探討其精神內涵和在台擴展情形。
    西方觀點則以陳清中與林攀龍為重點,分析陳清忠返台後如何落實在日本留學時所領受的西方文學,以及他所熱衷的運動、社會改革;以及林攀龍集結日治時期發表的文章而出版的《人生隨筆》,其文學、思想內容的詮釋,與「一新會」設立的過程和推行重點是主要的探究議題。
    中國部分以信仰真耶穌教會的信徒:黃呈聰、謝萬安、須田清基為中心。1920年至1925年黃呈聰的社會參與,有助我們理解他入信真耶穌教會後的的改變。從黃呈聰留下的藏書線索,本文亦追溯20年代曾是流行思潮的世界語運動,因為連溫卿主編的La Verda Ombro(《綠蔭》的出土,分析、解讀其內容,提供了摸索20年代台灣知識分子的心靈拼圖,非常重要的關鍵。而藉由謝萬安在中國刊行的作品,可理解世界語在當時代知識分子的重要啟發意義。須田清基的入信,則是信仰無分國界、種族的顯例。須田對於台灣的理解、付出,則代表著一個追求真理,不計人生代價去嘗試各種可能的歷史記事。此外,對燈台社在日本與台灣兩地的發展狀況進行剖析,是一條從黃呈聰的收藏資料岔出的僻徑。
    透過這一系列的探究,我們可從中獲取對於日治時期台灣知識分子的心靈面向、世界觀與國族認同的相關資料。

    The title of this thesis is: ‘The Practice of Cosmopolitanism of the Intelligentsia in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Focusing on the Acceptance of Christianity’. I analyzed the three ways, the Japanese, the Western and the Chinese viewpoint, to understand the ‘world’ that the Taiwanese intelligentsia in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used to take. Meanwhile, the research emphasizes that we need to collect, search even excavate something new to be the element of ‘Taiwanese Literature Intellectual History’, not only for the now moment but for the future.
    I took Chiu-Chai-Sui and Non-Churchism as the important roles when discussed the Japanese viewpoint. His enlightenment can be the good example when the topic about the influence of Christianity is taken. However, we can’t ignore the cultural phenomenon of Non-Churchism in Japan or its colony, Taiwan and Korea.
    On the other hand, Tan-Chheng-Tiong and Lim-Pan-Liong are the main contents in the discourse about the Western viewpoint. Tan-Chheng-Tiong’s translation about the switch the Western literature into POJ was rare and treasure that just discovered not very long time ago. His work and the movement he attended help us to know more about the conflict between the New Party and the Old one in that age. Lim’s case is the same. Because of his studying abroad experience, we will find out his conception of science, democracy and identity in his book.
    Furthermore, the Chinese True Jesus Church is the key point when we talk about the Chinese viewpoint here. Ng-Teng-Chhong, the important person in the Resist-Japan Movement, is the center who is surrounded by the other people like Sia-Ban-An and Sudaseki. I tried to track the books owned by Ng-Teng-Chhong to investigate the Esperanto Movement and the Watchtower that was preached in WWII in Japan and Taiwan.
    To make a conclusion here, we will get some related information of the soul, the idea of the World and the identification of nation and race of the intelligentsia by the research of the thesis.

    凡例 第一章 緒論 (02) 第二章 青春,櫻之花季 (20) 第一節 周再賜的「先機」(22) 一、 許多個「第一」 二、 斷髮‧日本 第二節 被揀選的陳清忠 (38) 一、 北部牧師之子 二、 ラグビ與男音混聲合唱 第三節 區長‧紳章‧黃呈聰 (44) 一、社會參與的萌芽 二、1926年3月,航行的鳳山丸 第三章 世界的想望:周再賜與無教會主義的日本之眼 (51) 第一節 日本康莊大道上的周再賜 (52) 一、作為助教授 二、「周再賜」,名字奇怪的校長 三、重視女子教育 四、「聖戰」與教育 第二節 「成為」「日本人」(71) 一、缺席的中國 二、國籍在天 第三節 無教會主義與台灣知識份子(83) 一、內村鑑三與無教會主義 二、矢內原忠雄與無教會主義 三、台灣無教會主義的傳播狀況 餘論 戰後本島的無教會主義發展 第四章 想望的遠眺:陳清忠、林攀龍的西方之窗 (113) 第一節 《芥菜子》的香氣 (114) 一、「北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教會公報」的發行 二、台灣20年代的翻譯活動概況 三、陳清忠的翻譯作品 四、其他作者與《芥菜子》周邊 第二節 看到彩虹我心躍動:林攀龍的西方遊歷 (164) 一、西方隨筆 二、地方營造:一新義塾 第五章 遠眺的憧憬:從真耶穌教會開啟的中國之夢 (196) 第一節 解放‧經濟‧革新:黃呈聰的社會參與 (197) 一、相關制度的覺醒 二、「待機」派的座標定位 三、世界語的風潮 第二節 真道的追尋 (228) 一、真耶穌教會:民族運動的一環 二、真耶穌教會信仰的代表性人物:黃周、謝萬安、須田清基 三、「燈台社」:一條岔出的僻徑 第六章 結論 (261) 參考書目(264) 附錄一《芥菜子》(北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教會公報)目錄 (281) 附錄二 孫大闢 (David Swan漢羅翻譯) (392) 附錄三 David Swan 中文翻譯 (397) 附錄四 「新人運動」人物關係圖示 (402) 附錄五La Verda Ombro 《綠蔭》篇目列表初稿 (403) 表目錄 表 1-1 人文學科以基督教為題的碩博士論文數量統計表 (6) 表 2-1 同志社中學留學生比例表 (33) 表 3-1《台灣日日新報》上刊載的周再賜消息列表(74) 表 4-1《台灣府城教會報》更名、異動簡表(115) 表 4-2 Mathew Arnold’s “The Neckan”與陳清忠翻譯的「力間」對照(126) 表 4-3《兒童中心のキリスト教》與陳清忠翻譯篇名之對照表(137) 表 4-4 一新會成立時各部主任、委員表、部別職掌(184) 表 4-5 霧峰一新會1933年、1934年夏季講習會內容(187) 表 5-1 世界語字母表(212) 表 5-2 謝萬安於《台灣新民報》、《台灣文藝》發表的歌謠作品(239) 表 5-3「台灣いろはかるた」的內容列表(251) 圖目錄 圖2-1 久留島武彥(1874-1960) (24) 圖2-2 周再賜於總督府專賣局的履歷檔案(26) 圖2-3 志保田鉎吉(1873-?)(30) 圖2-4 新島襄之像(32) 圖2-5 清水安三(1891-1988)(35) 圖2-6 陳清忠著橄欖球衣(38) 圖2-7 《英詩の栞》(1906)(39) 圖2-8 喜歡音樂,常為教會伴奏的陳清忠(43) 圖2-9 黃呈聰像(1886-1963)(45) 圖2-10 郭歪(1865-1934)肖像(49) 圖3-1 以周再賜像為封面的著作(52) 圖3-2 周再賜〈経済問題に對する教会の態度の変遷〉(54) 圖3-3 Joe Hill (1879-1915)(57) 圖3-4 William Smith Clark, 1826-1886(61) 圖3-5 海老名弾正(63) 圖3-6 印有周再賜所作和歌的書影(81) 圖3-7 內村的「2J」筆跡 (84) 圖3-8 內村鑑三主編《聖書之研究》創刊號 (87) 圖3-9 矢內原忠雄像 (91) 圖3-10《都市叢林醫生:郭維租的生涯心路》封面 (97) 圖3-11 井上伊之助像 (98) 圖3-12 松本巍像(1891-1968) (101) 圖3-13 涂南山,《耶穌傳》一書封面(107) 圖3-14 蔡信重之簡歷與譯作列表(108) 圖4-1 《KÒA-CHHÀI-CHÍ》(芥菜子) 第一號的封面(116) 圖4-2 1921年至1943年重要刊物翻譯文章統計圖(123) 圖4-3 George Frederick Watts(1817-1904) “the spirits of Christianity”(139) 圖4-4 陳能通像(146) 圖4-5 左為陳清義,右為陳清忠,中坐者為馬偕的女兒(150) 圖4-6 新派人物於《芥菜子》發表的文章數(1925-1937)(151) 圖4-7 新派人物背景調查表(152) 圖4-8 1934年《北部傳道師會會誌》第二回封面 (154) 圖4-9 始政四十週年記念 台灣博覽會鳥瞰圖(158) 圖4-10 始政四十週年記念 台灣博覽會鳥瞰圖(上圖局部放大)(158) 圖4-11《傳道師會會誌》第四回,頁25之插圖(160) 圖4-12 嘉納治五郎(164) 圖4-13 林攀龍像(165) 圖4-14 The Arnolfini Portrait by Jan van Eyck(1390?-1441)(177) 圖4-15 1932年11月30日下午3時,一新會主辦之兒童親愛會(190) 圖4-16 須田清基繪 前橋八景 創作時間不詳(191) 圖4-17 須田清基繪 桂萱の落雁 創作時間不詳(191) 圖5-1 地方警察與地方菁英扮演殖民政府與被殖民社會之中介角色(198) 圖5-2 日治時期台灣解放構想類型(205) 圖5-3 Ludwig Lazar Zamenhof (211) 圖5-4 二葉亭四迷撰寫的《エスペラント》(217) 圖5-5 連溫卿手繪之石雕、石臼、刀劍(220) 圖5-6 連溫卿所繪之錢幣,依年代區分(220) 圖5-7 《英漢雙解基本世界語字典》(223) 圖5-8 《エスペラント和譯辭典》(223) 圖5-9 台灣民雄真耶穌教會信徒合影(238) 圖5-10 圖5-9的內村像放大照(238) 圖5-11 須田明治郎(243) 圖5-12 由須田之媳(須田和枝)展示的〈須田家訓〉原本(243) 圖5-13 從軍時的須田清基(244) 圖5-14 王昶雄的〈神の指呼する彼方へ〉(248) 圖5-15 日軍於廈門的陸戰隊致須田清基之謝函(249) 圖5-16 「上毛かるた」當中以「い」開頭的一組卡片(250) 圖5-17 上毛かるた的盒面圖案(252) 圖5-18 平成版的「上州かるた」(252) 圖5-19 《神の立琴》(The Harp of God) (254) 圖5-20 《黃金時代》雜誌(255) 圖5-21 明石順三像(258) 圖6-1 須田清基的手書(263)

    壹、中文資料
    一、戰前報紙、雜誌
    ・ 《フォルモサ》,台灣藝術研究會
    ・ 《文藝台灣》,台灣文藝家協會
    ・ 《台灣》,台灣雜誌社
    ・ 《台灣文學》,啟文社、台灣文學社
    ・ 《台灣文藝》,台灣文藝聯盟
    ・ 《台灣日日新報》,台灣日日新報社
    ・ 《台灣民報》,台灣民報社
    ・ 《台灣時報》,台灣總督府情報部
    ・ 《台灣新文學》,台灣新文學社
    ・ 《台灣新民報》,台灣新民報社
    ・ 《台灣新報》,台灣新報社
    ・ 《台灣新聞》,台灣新聞社
    ・ 《民俗台灣》,民俗台灣社
    ・ 《旬刊台新》,台灣新報社
    ・ 《政經報》,政經報社
    ・ 《風月報》,風月報俱樂部
    ・ 《新高新報》,新高新報社
    ・ 《興南新聞》,興南新聞社
    ・ 《台灣教育會雜誌》,台灣教育會
    ・ 《國語學校校友會雜誌》,國語學校校友會

    二、 教會相關資料
    ‧《台灣教會公報全覽 :台灣第一份報紙》1-16冊,台灣教會公報社編
    第一冊1885-1890
    第二冊1891-1895
    第三冊1896-1901
    第四冊1902-1906
    第五冊1907-1913
    第六冊1914-1919
    第七冊1920-1924
    第八冊1925-1927
    第九冊1928-1930
    第十冊1931-1932
    第十一冊1933-1934
    第十二冊1935-1936
    第十三冊1937-1938
    第十四冊1939-1940
    第十五冊1941-1948
    第十六冊1949-1951
    ・ 《南部大會議事錄》, (台南:教會公報出版 ,2003-2004年)
    ・ 《南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設教70週年紀念寫真帖 》,台南長老大會編,2004年
    ・ 《真耶穌教會台灣傳教60週年紀念刊》(台中:棕樹出版社,1986年)
    ・ 《真耶穌教會台灣傳教卅週年紀念刊》(台中:棕樹出版社,1956年)
    ・ 《聖靈報》,(南京:張巴拿巴編,1926年起)
    ・ 內村鑑三,《內村鑑三全集》四十二冊(東京:岩波書店,2001年)
    ・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歷史委員會,《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百年史》(台北:台灣基督長老教會,1965年)
    ・ 矢内原忠雄主筆,《山鳩》,第1-9號,1958年6月-1962年6月
    ・ 明石順三,《黃金時代》(東京:灯台社,昭和4年-11年)
    ・ 張巴拿巴主編,《角聲報》(南京:中華真耶穌教會總會,1934年)
    ・ 無教会史研究会編著,《無教会史 Ⅳ》第四期 連帯の時代 (東京:新教出版社,2002年)
    ・ 無教会史研究会編著,《無教会史Ⅱ》第二期 継承の時代,(東京:新教出版社,1993年)
    ・ 無教会史研究会編著,《無教会史Ⅲ》 第三期 結集の時代 (東京:新教出版社,1995年)
    ・ 無教会史研究会編著《無教会史Ⅰ》第一期 生成の時代,(東京:新教出版社,1991年)
    ・ 須田清基編,《聖靈時代》(台南:聖靈時代社,昭和12年-昭和16年)
    ・ 鄭廷憲主編,《下樂姆》,不定時出版
    ・ 賴永祥,《教會史話》共五冊(台南:人光出版社,1990年-)
    ・ 吳學明,《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研究》(台北:宇宙光全人關懷,2006年3月)
    三、專書

    ・ 不著撰人,La Verda Ombro《綠蔭》創刊號(東京:台灣國際語學會Tajvana Esperanto Asocio,東京研究會策劃,1991年)。
    ・ 井上伊之助,石井玲子譯,《上帝在編織》(台南:人光出版社,1997年)。
    ・ 方孝謙,《殖民地台灣的認同摸索:從善書到小說的敘事分析,1895-1945》(台北:巨流圖書公司,2008年)。
    ・ 王白淵,陳才崑譯,《王白淵‧荊棘的道路》(彰化: 彰化縣文化中心, 1995年)。
    ・ 王慶隆編配,人民音樂出版社編輯部合編,《王慶隆編配中外口琴名曲80首》(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 )1986年5月。
    ・ 台灣新民報編,《台灣人士鑑》,1937年9月。
    ・ 台灣總督府警務局編,《台灣總督府警察沿革志第二編 領台以後の治安狀況(中卷)》,1939年。
    ・ 矢內原忠雄著,周憲文譯,《日本帝國主義下之台灣》(台北:帕米爾出版社,1985年)。
    ・ 矢內原忠雄著,張漢裕譯,《基督教入門》(台北:協志工業叢書,1969年)。
    ・ 矢內原忠雄著,郭維租譯,《內村鑑三先生與我》(上、下)(台北:永望文化,2009年)。
    ・ 矢內原忠雄著,郭維租譯,《內村鑑三先生與我》(上、下)(台北:永望文化,2009年)。
    ・ 何義麟等譯,《台灣抗日運動史研究》,(台北:播種者出版社,2007年3月)。
    ・ 吳文星,《日據時期台灣社會領導階層之研究》(台北:正中書局,1992年3月)。
    ・ 吳得榮,《背十字架的帝大教授:矢內原忠雄的信仰歷程》(台北:中國信徒佈道會,1995年)。
    ・ 吳得榮《十字架與日本武士:東方先知內村鑑三的信仰與思想》,(台北:中國信徒佈道會台灣分會,1995年1月)。
    ・ 李登輝,《『武士道』解題》(台北:前衛出版社,2004年2月)。
    ・ 李嘉嵩,《一百年來──事奉與服務的人生》(新竹:李弘祺自行出版,2009年1月)。
    ・ 板本陽明,《日本文化與基督教》(台北:光啟出版社,1991年)
    ・ 林惠琇,《「六三問題」與日治時期:台灣知識菁英自治主張之研究》(台北:稻鄉出版社,2009年)。
    ・ 林攀龍著,林博正編,《人生隨筆及其他:林攀龍先生百年誕辰紀念集》(台北:傳文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年)。
    ・ 林獻堂先生紀念集編輯委員會,《林獻堂先生追思錄》(林獻堂先生紀念集‧卷三)(台北:文海出版社,1960年)。
    ・ 林獻堂著,許雪姬主編,《灌園先生日記》(台北: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2000年- )。
    ・ 邱士杰,《1924年以前台灣社會主義運動的萌芽》(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09年)。
    ・ 邱貴芬、陳建忠等著,《台灣小說史》(台北:麥田出版社,2007年3月)。
    ・ 施士洁,《後蘇龕合集》,(台北:台灣省文獻會,1965年)。
    ・ 施淑,《兩岸文學論集》(台北:新地出版社,1997年6月)。
    ・ 洪棄生,《瀛海偕亡記》,台灣文獻叢刊第59種,(台北:台灣銀行,1959年)
    ・ 胡慧玲、林世煜採訪記錄,《白色封印》(台北:國家人權紀念籌備處,2004年)。
    ・ 班納迪克.安德森作,吳叡人譯,《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佈》(台北:時報文化,1999年6月)。
    ・ 翁聖峰,《日據時期台灣新舊文學論爭新探》(台北:五南圖書出版,2007年)。
    ・ 荊子馨,《成為日本人》(台北:麥田出版社,2006年1月)。
    ・ 張妙娟,《開啟心眼 : 台灣府城教會報與長老教會的基督徒教育》(台南: 人光出版,2005年)。
    ・ 張炎憲等編,《台灣近代名人誌》(台北:自立晚報社,1987年)。
    ・ 張漢裕主編,《蔡培火全集》七冊(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2000年12月)。
    ・ 曹永洋,《都市叢林醫生:郭維租的生涯心路》(台北:前衛出版社,1996年)。
    ・ 曹永洋,《噶瑪蘭的燭光──陳五福醫師傳》(台北:前衛出版社,1995年)。
    ・ 莊永明,《台灣百人傳》(台北:時報文化,2000年)。
    ・ 許姬編著,《霧峰林家相關人物訪談記錄(下厝篇)》(台中:台中縣立文化中心,2005年)。
    ・ 許雪姬總策劃,《台灣歷史辭典》(台北:文建會,2004年9月)。
    ・ 郭杰( Konstantin M. Tertitski)、白安娜 (Anna Belogurova)著,李隨安、陳進盛譯,《台灣共產主義運動與共產國際(1924-1932)研究‧檔案》(台北: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2010年)。
    ・ 郭啟傳,《台灣歷史人物小傳:明清暨日據時期》(台北:國家圖書館,2003年)。
    ・ 陳芳明,《殖民地摩登:現代性與臺灣史觀》(台北:麥田出版,2004年)。
    ・ 陳俊宏,《李春生的思想與日本觀感》(台北:南天書局,2002年)。
    ・ 陳柔縉著,張超英口述,《宮前町九十番地》(台北:時報出版,2006年)。
    ・ 陳茂源,《自由丘吟艸》,(基隆:李瑞榮出版,1962年)。
    ・ 陳培豐,《「同化」的同床異夢》(台北:麥田出版社,2006年)。
    ・ 陳紹馨,《台灣的人口變遷與社會變遷》(台北:聯經出版社,1979)。
    ・ 陳虛谷,《陳虛谷選集》(台北:鴻蒙出版社,1985年)。
    ・ 陳瑋芬,《近代日本漢學的 "關鍵詞" 研究: 儒學及相關概念的嬗變》(台北: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年6月)。
    ・ 陳慕真,《漢字之外:《台灣府城教會報》kap台語白話字文獻中ê文明觀》(台南:人光出版社,2007年)。
    ・ 程佳惠,《台灣史上第一大博覽會:1935年魅力台灣show》(台北:遠流出版公司,2004年)。
    ・ 黃秀政,《台灣割讓與乙未抗日運動》,((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6年4月)。
    ・ 黃秀政、張勝彥,《台灣史》(台北,五南圖書公司,2002年)。
    ・ 黃惠禎,《左翼批判精神的鍛接:四O年代楊逵文學與思想的歷史研究》(台北:秀威資訊科技,2009年)。
    ・ 楊照,《霧與畫:戰後台灣文學史散論》(台北:麥田出版社,2010年8月)。
    ・ 楊翠,《日據時期台灣婦女解放運動:以《台灣民報》為分析場域(1920-1932)》(台北:時報文化,1993年)。
    ・ 葉詠琍,《西洋兒童文學史》(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2年)。
    ・ 葉榮鐘,《日據下台灣政治社會運動史》(上、下)(台中:晨星出版社,2000年)。
    ・ 葉榮鐘,《台灣人物群像》(台中:晨星出版社,2000年)。
    ・ 廖炳惠編著,《關鍵詞200:文學與批評研究的通用詞彙編》(台北:麥田出版社,2003年9月)。
    ・ 蔣為文,《語言、認同與去殖民》(台南:成功大學,2005年)>
    ・ 鄧慧恩,《日治時期外來思潮的譯介研究:以賴和、楊逵、張我軍為中心》(台南:台南市立圖書館,2009年)。
    ・ 賴鐵羊,《母の淚》,(屏東郡:醒世社,大正14年8月)。
    ・ 謝淑民,《懷念》(嘉義:信福出版社,1996年4月)。
    ・ 簡後聰,《台灣史》(台北:五南出版社,2001年)
    ・ 鶴見俊輔著,邱振瑞譯,《戰爭時期日本精神史》(台北:行人出版社,2008年)。
    ・ La verda ombro《綠蔭》創刊號(1991). 東京: 臺灣國際語學會.
    二、單篇學術論文、學位論文、研討會論文
    ・ 若林正丈,〈台灣抗日運動中的「中國座標」與「台灣座標」〉,《當代》第17期,1987年9月。
    ・ 78叟(趙天慈),〈回憶〉(VII),《台灣教會公報》990期,1996年9月。
    ・ 王昭文,〈日治時期台灣基督徒知識份子與社會運動(1920-1930年代)〉,成功大學歷史所博士論文,2008年6月。
    ・ 王昭文,〈我所知道的謝淑民長老——努力與耶穌為友的人〉,《新使者》,第51期 ,1999年4月。
    ・ 王美惠,〈1930 年代台灣新文學作家的民間文學理念與實踐——以《台灣民間文學集》為考察中心〉,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8年。
    ・ 王惠姬,〈從文化人到天路客:以1920年代的台灣黃以利沙為例〉,《聖靈》376-381期,2009年1月-6月。
    ・ 王詩琅,〈日據時期台灣新文學〉,《台灣文學重建問題》(高雄:德馨室出版社,1979年)。
    ・ 王薏婷,〈初期德富蘇峰之「自由」論―以《自由、道德、及儒教主義》為中心―〉,政治大學日本文學所碩士論文,2008年6月。
    ・ 史可乘(連溫卿),〈人類之家‧台灣ESP學會〉,《台北文物》第3卷1號,1954年5月。
    ・ 史可乘(連溫卿),〈日據時期台灣ESP.運動〉,《台灣風物》第17卷4期,1967年8月。
    ・ 朱元鴻,〈民主之下的本土神話與排外政治〉,發表於「現代性之政治反思」國際學術研討會,南港:中研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主辦,2005年12月6-8日。
    ・ 朱真一,〈Dr. George Gushue-Taylor(戴仁壽醫師):1.生涯及對台灣的貢獻〉,《台灣醫界》(台北:中華民國醫師公會),51卷第6期。
    ・ 何耀坤,〈台南鄉土生物研究的先河──王雨卿先生〉,《台南文化》新15期,1983 年6 月。
    ・ 吳乃德,〈省籍意識、政治支持和國家認同〉,張茂桂等著,《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台北:業強出版社,1993年。
    ・ 吳乃德,〈愛情與麵包:初探台灣民眾認同的變動〉,《台灣政治學刊》9卷2期,2005年12月。
    ・ 吳文星,〈日據時代台灣書房之研究〉《思與言》第16卷第3期(台北:思與言雜誌社,1978年9月)。
    ・ 吳永華,〈台灣登山小史〉,《台灣山岳》,(台北:晨星出版社,1997年8月)。
    ・ 李弘祺(Lee, Thomas H..C.),“Nationalism in west guise: Non-Church Movement in modern east Asian religious thought”,高明士編,《東亞文化圈的形成與發展. 儒家思想篇》(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05年)。
    ・ 李有成,〈外邦女子路得〉,《中外文學》第34卷,第8期,2006年1月。
    ・ 李淑鳳,〈台語羅馬字拼音符號史論〉,台南大學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12月。
    ・ 李勤岸、呂美親、劉呈賢,〈陳清忠與北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教會公報《芥菜子》初探〉,宣讀於「2008第4屆台語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2008年10月18-19日,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社團法人台灣羅馬字協會主辦。
    ・ 李毓嵐,〈世變與時變:日治時期台灣傳統文人的肆應〉,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系博士論文,2008年。
    ・ 周婉窈之〈進步由教育 幸福公家造:林獻堂與霧峰一新會〉,《台灣風物》56卷4號,2006年12月。
    ・ 周馥儀,〈開展公共領域‧擊向糖業帝國主義──論台灣知識份子的糖業書寫(1920-1930年代)〉,成功大學台灣文學所碩士論文,2006年。
    ・ 林佩蓉,〈抵抗的年代‧交戰的思維──蔡培火的文化活動及其思想研究(以日治時期為主)〉,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 林恩朋,〈淡水埔頂八十星霜〉,《淡江中學通訊》第50期,2003年3月。
    ・ 林純芬,〈張深切及其劇本研究〉,靜宜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3年7月。
    ・ 林添水,〈內村鑑三何以在其盛年突轉方向?〉,收錄於吳得榮,《十字架與日本武士:東方先知內村鑑三的信仰與思想》(台北:中國信徒佈道會,1995年)。
    ・ 林添水,〈日本的良心‧矢內原忠雄先生〉,吳得榮,《背十字架的帝大教授》(台北:中國信徒佈道台灣分會,1995年1月)。
    ・ 林莊生,〈從一張照片說起——談霧峰的前代人物〉,《台灣文學評論》第1期,2005年1月15日。
    ・ 林耀椿,〈霧峰林家贈書整理──兼談林攀龍先生〉,《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3卷,第3期,1993年9月。
    ・ 施懿琳,〈賴和漢詩的新思想及其寫作特色〉,〉,《中正中文學術年刊》,第2號,1999年3月,嘉義:中正大學中文系。
    ・ 洪溫柔,〈從日人手中接下的教會:台南民族路教會〉,《台灣古早教會巡禮》(台南:人光出版社,1997年1月)。
    ・ 孫有中,〈西方精神史研究的現狀〉,《史學理論研究》2002年第2期,2002年4月。
    ・ 徐宗林,〈西方自然主義教育思想之研究〉,《師大學報》第31期,1986年,頁15-18
    ・ 徐聖凱,〈日治時期台北高等學校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台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 高野史惠,〈日據時期日台官紳的另外交流方式──以木村匡為例(1895-1925)〉,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 張君玫,〈「世界」的翻譯與建構:中國西化論述中的幾種「世界主義」〉,《東吳社會學報》,第20期,2006年6月。
    ・ 張妙娟,〈出凡入聖—清季台灣南部長老教會的傳道師養成教育〉《台灣文獻》,台北:台灣省文獻委員會,55卷,第2 期,2004年。
    ・ 張隆志,〈後藤新平:生物學政治與台灣殖民現代性的構築〉,《20世紀台灣歷史與人物:第六屆中華民國史專題論文集》(台北:國史館,2002年)。
    ・ 梁華璜,〈竹林事件探討──日本帝國掠奪台灣林地之一例〉,《梁華璜教授台灣史論文集》(台北:稻鄉出版社,2007年)。
    ・ 許雪姬,〈霧峰一新會的成立及其意義〉,收錄於台中縣文化局編,《中台灣鄉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中:台中縣文化局,2005年)。
    ・ 陳志忠,〈日治時期台灣教會經驗初探:以日本基督教會及無教會主義為例〉(台北:台灣神學院神學碩士論文,2006年6月。
    ・ 陳尊道,〈尋根之旅:回憶先父的點點滴滴〉,《淡江中學通訊》(台北:淡江中學)第50期,2003年3月。
    ・ 陳智為,〈內村鑑三與基督新教:日清‧日俄戰爭之間〉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6月。
    ・ 陳慈玉,〈地方菁英在1920年代台灣農民運動中的角色:以李應章和簡吉為例〉,收錄於陳慈玉主編,《地方菁英與台灣農民運動》(台北:中研院台史所,2007年12月)。
    ・ 陳龍廷,〈台灣人集體記憶的召喚:三O年代《台灣新民報》的歌謠採集〉,宣讀於2004年10月10日國家台灣文學館主辦「台灣羅馬字國際研討會」。
    ・ 傅士珍,〈德希達與「悅納異己」〉,《中外文學》,第34卷第8期,2006年1月。
    ・ 黃子寧,〈林獻堂與基督教(1927-1945)〉,收錄於《日記與台灣史研究:林獻堂先生逝世50週年紀念研討會論文集》(下冊)(台北: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2008年6月。
    ・ 黃國書,〈橄欖球運動的精神〉,《新生報》1951年1月11日。
    ・ 黃崇軒,〈建構本土‧迎向群眾:《自立副刊》研究(1977-1987)〉(台中: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6月)。
    ・ 黃劍如,〈由懷疑到信仰〉,,《聖靈報》1卷1號,(張巴拿巴編,1926年6月)。
    ・ 黃德銘,〈日治時期台灣南部基督教長老教會「牽羊」問題研究〉,《台南科技大學通識教育學刊》第6期,2007年5月。
    ・ 楊森富,〈台灣真耶穌教會史略及發展原因分析〉,《台灣文獻》,第52卷4期,2001年12月。
    ・ 楊森富,〈吳道源醫生事略〉《聖靈》303期 2002年12月。
    ・ 葉晨聲,〈從淡水中學到純德女中-一個長老教會學校體育活動的發展(1914-1969)〉,《台灣教育史研究會通訊》31期,2004年2月。
    ・ 廖安惠,〈北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新人運動」之研究〉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 蜜蜂,〈真耶穌教會傳入臺灣八十週年溯源──重回1926年〈臺灣傳道記〉歷史現場:80年前基督教臺灣宣教史傳奇性的一章(上)〉,《聖靈》,(台中:真耶穌教會台灣總會),342期,2006年3月。
    ・ 劉清虔,〈台灣橄欖球之父、合唱之父:陳清忠長老〉,《新使者》(台北:新使者雜誌社)53期,1999年8月。
    ・ 劉曾源,〈風雨同路:追憶口琴大師──王慶隆〉,《口琴家》(岡山:口琴家雜誌社)第140期。
    ・ 蔡明志,〈殖民地警察之眼:臺灣日治時期的地方警察、社會控制與空間改正之論述〉,成功大學建築所博士論文,2008年。
    ・ 蔡瑞芬,〈舊瓶裝新酒──台南聖教會的傳教發展之。研究(1928-2005)〉,國立台南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 鄭仰恩,〈開創新時代的普世宣教者 明有德牧師小傳〉,《新使者雜誌》(台北:台灣基督長老教會),31期,1995年12月。
    ・ 鄭麗榕,〈地域社會中的文化運動:霧峰一新會讀書會個案分析(1934-1936)〉,《中央大學人文學報》第36期,2008年10月。
    ・ 盧俊義,〈原來她就是井上魯鈍〉,刊於《自由時報》自由廣場,2004年7月4日。
    ・ 賴永祥,〈周步霞的傳道腳蹤〉, 《台灣教會公報》2300期 1996年3月31日。
    ・ 賴永祥,〈細川瀏牧師略傳〉,《嘉西週報》1994年2月20日。
    ・ 謝仁芳,〈霧峰林家的基督徒〉,收錄於《台灣基督長老教會霧峰教會設教90週年紀念特刊》(霧峰:台灣基督教長老教會霧峰教會,2005年)。
    ・ 謝明如,〈日治時期台灣國語學校之研究(1896-1919)〉台北師範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2007年。
    ・ 謝萬安,〈謝萬安自傳:他的半生〉,《文史薈刊》(台南:台南市文史協會)復刊第8輯,2006年12月。
    ・ 鍾淑敏,〈日據時期的官營移民—以吉野村為例〉,《史聯》,第8期,1986年。
    ・ 藍仁哲,〈新批評〉,《外國文學》第6期(重慶:四川外語學院外國語文研究中心),2004年11月。
    三、英文資料
    ・ Adams, H.,. (1971). Critical theory since plato.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 Annan, N. (1964). Matthew arnold : Selected essays. London usw.: OUP.
    ・ Appasamy, A. J. (1958). Sundar singh; a biography. London: Lutterworth Press.
    ・ Appiah, A. (2006). Cosmopolitanism : Ethics in a world of strangers. New York: W.W. Norton & Co.
    ・ Arlt, V. (2005). Christianity, imperialism and culture : The expansion of the two krobo states in ghana, c. 1830 to 1930. Unpublished doctoral, Humanities of the University of Basel philosophy, Basel.
    ・ Arlt, V. (2005). Christianity, imperialism and culture : The expansion of the two krobo states in ghana, c. 1830 to 1930. Druck: CopyQuick).
    ・ Arnold, M. (1965). The poems of matthew arnold. London: Longman.
    ・ Bacon, R. M. (1925). The quarterly musical magazine and review (v.7 ed.). Lodon: Sold by Baldwin, Craddock, and Joy.
    ・ Beck, U., & Sznaider, N. (2006). A literature on cosmopolitanism: An overview. The 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 57(1), 153-164.
    ・ Biber, E.,. (1831). Henry pestalozzi and his plan of education being an account of his life and writings. London: J. Souter.
    ・ Breton, A., & Villa Colombella Seminar. (1995). Nationalism and rationality.
    ・ Comaroff, J., & Comaroff, J. (1986). Christianity and colonialism in south africa. American Ethnologist, 13(1), pp. 1-22.
    ・ Commission on Freedom of the Press., & Hocking, W. E.,. (1947). Freedom of the press, a framework of principle,.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 Cox, J. (2002). Imperial fault lines : Christianity and colonial power in india, 1818-1940. Stanford, Calif.: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 Derrida, J. (2001). On cosmopolitanism and forgiveness.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
    ・ Dharmaraj, J. S. (1993). Colonialism and christian mission : Postcolonial reflections. Delhi: Indian Society for Promoting Christian Knowledge.
    ・ Dunch, R. (2002). Beyond cultural imperialism: Cultural theory, christian missions, and global modernity. History and Theory, 41(3), pp. 301-325.
    ・ Duus, P. (1995). The abacus and the sword the japanese penetration of korea, 1859-1910.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 Eggenschwiler, David, Assistant Professor of English,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1970). PSYCHOLOGICAL COMPLEXITY IN "PORPHYRIA'S LOVER". Victorian Poetry, 8(1), 39.
    ・ Engel, M. (1959). The maturity of dickens.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 Foner, P. S.,. (1966). The case of joe hill,. New York: International Publishers.
    ・ Forster, P. G. (1982). The esperanto movement. The Hague; New York: Mouton.
    ・ Foucault, M., & Rabinow, P. (1984). The foucault reader. New York: Pantheon Books.
    ・ Gramsci, A., Hoare, Q., & Nowell-Smith, G.,. (1972). Selections from the prison notebooks of antonio gramsci. New York: International Publishers.
    ・ Hawthorne, N.,. (1982). Tales and sketches: Including twice-told tales, mosses from an old manse, and the snow-image ; A wonder book for girls and boys ; tanglewood tales for girls and boys, being a second wonder book. New York: Literary Classics of the United States: Distributed by Penguin Books.
    ・ Hilliard, D. (1974). Colonialism and christianity: The melanesian mission in the solomon islands. The Journal of Pacific History, 9, pp. 93-116.
    ・ Honig, B. (2001). Democracy and the foreigner.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 Howard, D. R.,. (1987). Chaucer : His life, his works, his world. New York: Dutton.
    ・ Industrial Workers of the World Publishing Bureau. (1917). Songs of the workers : On the road, in the jungles, and in the shops. Chicago: I.W.W. Pub. Bureau.
    ・ Kant, I., & Reiss, H. S. (1991). Kant : Political writings. Cambridge [England];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Kelley, D. R. (1990). What is happening to the history of ideas?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Ideas, 51(1), pp. 3-25.
    ・ Kristeva, J.,. (1991). Strangers to ourselve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 Leoussi, A. S.,. (2001). Encyclopaedia of nationalism. New Brunswick, N.J.: Transaction Publishers.
    ・ Maki, J. M. (2002). A yankee in hokkaido : The life of william smith clark. Lanham, Md.: Lexington Books.
    ・ Maupassant, G. d. (2003). Une vie, a piece of string and other stories. London: Lightning Source Inc.
    ・ McCormack, B. L. (1997). Karl barth's critically realistic dialectical theology : Its genesis and development, 1909-36.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Mullins, M. (1998). Christianity made in japan : A study of indigenous movements.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 Poe, E. A., & Thompson, G. R.,. (1984). Essays and reviews. New York, N.Y.: Literary Classics of the U.S. : Distributed to the trade in the U.S. and Canada by the Viking Press.
    ・ Pogge, T. W. M. (2002). World poverty and human rights : Cosmopolitan responsibilities and reforms. Cambridge; Malden, MA: Polity.
    ・ Scott, J. C. (1985). Weapons of the weak : Everyday forms of peasant resistance.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 Sheldon W. Liebman. (1981). The turning point: Eliot's: The use of poetry and the use of criticism. Boundary 2, 9(2, A Supplement on Contemporary Poetry), pp. 197-218.
    ・ Singer, P. (1972). Famine, affluence, and morality. Philosophy & Public Affairs, 1(3), pp. 229-243.
    ・ Singer, P. (1972). Famine, affluence, and morality. Philosophy & Public Affairs, 1(3), pp. 229-243.
    ・ Spivak, G. C. (2003). Death of a discipline.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 Streeter, B. H., & Appasamy, A. J.,. (1921). The message of sadhu sundar singh; a study in mysticism on practical religion,. New York: The Macmillan company.
    ・ Tomlinson, J. (1999). Globalization and culture. Oxford: Polity.
    ・ Townsend, R. C. (1968). Matthew arnold, H. M. I., on the study of poetry. College English, 30(3), pp. 212-220+225-230.
    ・ Tsurumi, S.,. (1986). An intellectual history of wartime japan, 1931-1945. London; New York: KPI : Distributed by Routledge & K. Paul.
    ・ Van Doren, M.,. (1936). An anthology of world poetry,. New York: Reynal & Hitchcock.
    ・ Vertovec, S., & Cohen, R.,. (2003). Conceiving cosmopolitanism : Theory, context and practic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四、日文資料
    ・ カルロ‧カルダローラ(Carla Caldarola)著,田村光三、石井勉、谷清、石倉啟一、渋谷浩譯,《內村鑑三と無教会》(東京:新教出版社,1978年4月)。
    ・ キリスト教學校教育同盟編,《日本キリスト教教育史:人物篇》(東京:創文社,1978年3月)。
    ・ ツガン・バラノヴスキイ著,高畠素之訳,《唯物史觀の改造》(東京:新潮社,大正13年(1924))
    ・ ト教センター編,《十五年戦争期の天皇制とキリスト教》(東京:新教出版社,2007年)
    ・ 伊谷隆一,《非戦の思想──土着キリスト者・柏木義円》(東京:紀伊国屋書店,1967年)
    ・ 井田通子,〈祖父武彥のこと〉,厳波小波、久留島武彥、若松賤子,《日本キリスト教兒童文學全集1》,(東京:教文館,1983年)
    ・ 磯邊彌一郎,〈翻譯道革新:浦口氏著『グループメソッド』〉(下)《読売新聞》,1927年2月13日,第4版
    ・ 王雨卿、高島春雄,〈日本產翼手目資料〉,《台灣博物學會會報》第28卷,第172號,昭和13年1月
    ・ 加藤周一,《日本近代思想大系11 言論とメディア》,(東京:岩波書店,1990
    ・ 管井吉郎,《周再賜》,(高崎:群馬教壇社,1947年3月)。
    ・ 丸山真男,〈思想史の考え方について──類型、範圍、對象──〉,武田清子編,《思想史の方法と對象──日本と西歐》(東京:創文社,1961年)
    ・ 吉田亮,〈移民社会とキリスト教̶美山貫一のハワイ日本人移民伝道〉,《キリスト教社会問題研究》(京都:同志社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通号31),1983年3月
    ・ 吉馴明子,〈海老名彈正と『新人』の青年たち〉,《跡見学園短期大学紀要》15 期,1978年。
    ・ 吉野秀公,《台湾教育史》,(台北:南天書局,1997年)
    ・ 久山康編,《近代日本とキリスト教》(東京:基督教学徒兄弟団,1955年)
    ・ 共愛学園百年史編纂委員会編,《共愛学園百年のあゆみ》(前橋:共愛社共愛学園,1988年10月)。
    ・ 近代アジア教育史研究会編,《近代日本のアジア教育認識‧資料篇‧台灣の部》第30卷(東京:竜渓書舎,2004年)。
    ・ 駒込武,〈「御真影奉戴」をめぐるキリスト教系学校の動向〉,富坂キリス
    ・ 厳波小波、久留島武彥、若松賤子,《日本キリスト教兒童文學全集1》,(東京:教文館,1983年4月)。
    ・ 高津正道,《無産階級と宗教:宗教家に送る公開状》(東京:大鳳閣書房,
    ・ 細川瀏,〈新聞分析論〉,收錄於加藤周一編集,《日本近代思想大系11 言論とメディア》,(東京:岩波書店,1990年5月)。
    ・ 坂井洋,〈植村正久與台灣:以思想及行動為中心〉,淡江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6月。
    ・ 阪口直樹,《戦前同志社の台湾留学生:キリスト教国際主義の源流をたどる》(東京:白帝社,2002年)。
    ・ 三吉明,《山室軍平》(東京:吉川弘文館,1986年7月)。
    ・ 山下智子,〈須田清基──「上毛かるた」への貢献〉,《新島学園短期大学紀 要》,第30號,2010年
    ・ 山崎朋子,《朝陽門外の虹》(東京:岩波書店,2003年)
    ・ 山川偉也,〈「世界市民」の論理と倫理〉,《桃山学院大学総合研究所紀要》 26卷1號 ,2000年9月。
    ・ 山田武麿,《群馬県の歴史》(東京:山川出版社,1974年)
    ・ 寺田弥吉,《マルクス主義の宗教否定を難ず》(東京:人間高昇社,昭和3
    ・ 篠田一人,〈無教会主義キリスト者の抵抗:藤沢武義を中心として〉,同志社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編,《戰時下抵抗の研究(I):キリスト者、自由主義者の場合》(東京:みすず書房,1977年)
    ・ 若林正丈,《矢內原忠雄「帝國主義下の台湾」精読》(東京:岩波書店,2001年)。
    ・ 手塚竜麿,〈浦口文治の生涯と業績〉《英学史研究》(東京:日本英学史学会),第10期,1977年9月。
    ・ 周再賜,〈歌に現れたI.W.W.に就いて〉,《基督教研究》第1卷第3號(京都:同志社大學神學科基督教研究會編,1924年7月1日)。
    ・ 周再賜,〈経済問題に對する教会の態度の変遷〉,《基督教研究》第1卷第1號,京都:同志社大學神學科内基督教研究會,1923年11月
    ・ 周再賜,〈人格の發見〉,《共愛獨立教會週報》,1929年2月15日。
    ・ 周再賜,《焦土に嘆く》(前橋:共愛文庫,1946年7月)。
    ・ 周再賜,《日訓》(前橋,共愛同信會,1957年11月)。
    ・ 周再賜譯,〈經濟問題に對する教會の態度の變遷〉,(京都:同志社大學神學科基督教研究會編,1923年11月1日)。
    ・ 初芝武美,《日本エスペラント運動》(Historio de la Japana Esperanto-Movado)(東京:日本エスペラント学会,1998年)。
    ・ 小熊英二,《單一民族神話起源:「日本人」自畫像系譜》(東京:新曜社,1995年)。
    ・ 小枝弘和,〈札幌農学校建学の理念ーW・S・クラークの教育思想とその実践を中心にー〉,《北大百二十五年史 論文・資料編》(札幌:北海道大學,2007年11月)。
    ・ 松沢弘陽,〈内村鑑三の歴史意識(1)〉,收錄於《北大法学論集》,17(4)(札幌:北海道大学,1967年3月)
    ・ 松本みと志,《松本巍:み足のあとをしたいつつ》(台北:精華印書館,1975年4月)。
    ・ 上野直藏,《同志社百年史》(京都:同志社,1979年)。
    ・ 色川大吉,《新編明治精神史》(東京:筑摩書房,1995年)。
    ・ 新渡戸稲造、矢内原忠雄、柏木義円》(東京:いのちのことば社,2005年)。
    ・ 須田清基,《21世紀の世界へ捧ぐ》(群馬:須田献東編輯自印,平成8年)。
    ・ 政池仁,《すて石:政池仁の信仰と生涯》(東京:聖書の日本読者会,2001年)。
    ・ 清水安三,《周再賜先生の生涯》,(群馬:賜千會,1976年4月)
    ・ 清水安三,《北京清譚:体験の中国》(東京:教育出版社,1975年)
    ・ 清水安三著,清水畏三編,《石ころの生涯》(東京:2003年3月)
    ・ 生島吉造、松井全,《續‧同志社歲記》,(京都:同志社大學出版部,1977年6月)。
    ・ 西原慶一,《日本兒童文章史》(東京:大空社,2004年)
    ・ 石田一良,〈日本思想史、文化史の時代区分と過渡期(変動期) について(変動期の文化と宗教)〉《日本文化研究所研究報告》創刊號,1996年。
    ・ 太田雄三,《新島襄:良心之全身に充滿したる丈夫》(京都:ミネルヴァ書房,2005年4月),頁64。
    ・ 太平洋戦爭研究會編著,《人間山本五十六:全記録》(東京:徳間書店,1993年4月)。
    ・ 戴國煇,〈台灣抗日左派領導者連溫卿とその稿本〉,《史苑》(東京:立教大学史学会),第35卷第2號,1975年
    ・ 台灣教育會編,《台灣教育沿革志》(東京:青史社,1982年)。
    ・ 台灣總督府警務局編,《台灣總督府警察沿革志第二編 領台以後の治安狀況(中卷)》,1939年。
    ・ 大內三郎,〈横浜バンド・ブラウン塾(上):植村正久の信仰思想の源泉:植村正久年表から その二〉,《山梨英和短期大学紀要 》16號,1983年1月。
    ・ 中野泰雄,〈色川大吉「新編明治精神史」〉,Journal of economics, Asia University 1(11), 1975 .
    ・ 津山千恵,《戦争と聖書:兵役を拒否した燈台社の人々と明石順三》(東京:三一書房,1988年)
    ・ 塚本虎二、矢內原忠雄編,《藤井武全集》(東京:岩波書店,1972年)
    ・ 鶴見俊輔,《戦時期日本の精神史》(東京:岩波書店,1982年)
    ・ 庭野吉弘,《日本英学史叙説:英語の受容から教育へ》(東京:研究社,2008年5月)。
    ・ 田村直臣(有楽堂主人),《米国の婦人》(東京:作者自刊,1889年)
    ・ 田村直臣,《二十世紀の日曜学校》(東京:警醒社,1907年)
    ・ 渡辺信夫、岩崎孝志,《キリスト者の時代精神、その虚と実──キリシタン、
    ・ 渡辺良枝・松川利広〈久留島武彦と奈良に関する史的考察─ 寧楽女塾といさがわ幼稚園を中心に─〉,奈良大學編,《奈良教育大学紀要》第56巻第1號(人文・社會)。
    ・ 土肥昭夫,〈海老名彈正の神学思想〉,《熊本バンド研究:日本プロテスタンティズムの一源流と展開》(東京:みすず書房,1997年)。
    ・ 土肥昭夫,《內村鑑三》(東京:日本基督教團出版部,1966年12月)。
    ・ 土肥昭夫,《日本プロテスタントキリスト教史》(東京:新教出版社,2004年11月)。
    ・ 藤田清,〈水産傳習所における内村鑑三講述「水産動物學」の翻刻について 〉,收錄於Journal of the Tokyo University of Marin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第5期(東京:東京海洋大学,2009年3月)。
    ・ 同志社,《新島襄──その時代と生涯》(京都:同志社,1993年)
    ・ 同志社,《同志社百年の步み》,(京都:同志社,1976年8月)
    ・ 同志社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キリスト教社會問題研究會編,《戰時下のキリ スト教運動:特高資料による1》(東京:新教出版社,1981年)
    ・ 同志社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編,《熊本バンド研究:日本プロテスタンティズムの一源流と展開》(東京:みすず書房,1997年9月)。
    ・ 同志社編,《新島襄──その時代と生涯》(京都:同志社,1993年)。
    ・ 年(1928));
    ・ 年5月)。
    ・ 萩原俊彥,《近代日本のキリスト者研究》(大阪:耕文社,2000年11月)
    ・ 不著撰人,《日本エスペラント運動史年表1887-1987》(東京:エスペラン
    ・ ト発表周年記念日本委員会,1987年)
    ・ 冨田博之、上笙一郎,《日本のキリスト教児童文学》(東京:国土社,1995
    ・ 年)
    ・ 武藤丸楠編,《日本エスペラント学事始(伊井迂氏談論集)》(東京:鐵塔書
    ・ 院,昭和7年(1932)
    ・ 米田庄太郎,《輓近社會思想の研究》中卷(京都:弘文堂,大正8年(1919))。
    ・ 片野真佐子,《孤憤のひと‧柏木義円──天皇制とキリスト教》(東京:新教出版社,1993年)
    ・ 本宮彌兵衛,〈人格の意義〉,《基督教研究》第1卷第3號,(京都:同志社大學神學科基督教研究會編,1924年7月1日)
    ・ 矢內原忠雄,《內村鑑三とともに》(東京:東京大學出版社,1962年12月)。
    ・ 矢內原忠雄,《マルクス主義と基督教》(名古屋:一粒社,昭和7年(1932))
    ・ 矢內原忠雄編,《現代日本小史》(東京:みすず書房,1952年)。
    ・ 和田洋一,《新島襄》,(東京:日本基督教團出版局,1973年5月)。
    ・ 稻垣真美,《兵役を拒否した日本人:燈台社の戰時下抵抗》(東京:岩波書店,1993年)
    ・ 蔡培火《日本本國民に与ふ》,(東京:台湾問題研究会,1928年)。
    ・ 蔡茂豐,《中国人に対する日本語教育の史的研究》,(自行出版,1977年)。
    五、網路及其他資料
    ・ 台北市立教育大學校史網http://archive.tmue.edu.tw/front/bin/partprint.phtml?Part=president01&Category=0&Style=1
    ・ 台灣白話字文獻館:(陳清忠的《芥菜子》資料、《北部傳道師會會誌》相關資料出處)http://www.tcll.ntnu.edu.tw/pojbh/script/
    ・ 呂美親,〈「台灣教會公報白話字文獻數位典藏計畫,1885-1969」之執行架構〉:http://140.122.80.250/pojbh/script/project-3.htm
    ・ 呂美親,〈天書e化:台語白話字文獻數位典藏〉:http://content.ndap.org.tw/main/doc_detail.php?doc_id=1168
    ・ 呂興昌,〈白話字中的台灣文學資料〉:http://www.de-han.org/pehoeji/tbcl/index.htm
    ・ 近代日本人の肖像 http://www.ndl.go.jp/portrait/index.html
    ・ 真理大學典藏數位化計畫:馬偕與牛津學堂http://www.au.edu.tw/ox_view/mackay/3index.htm
    ・ 楊天和,〈洪金先生ê天路歷程〉,原載於《台灣教會公報》第728、730-732期,1949年8、10-12月。http://www.laijohn.com/archives/pc/Ang5/Ang5,Kim/brief/Iun,Tho.htm
    ・ 盧俊義,〈原來她就是井上魯鈍〉,刊於《自由時報》自由廣場,2004年7月4日。參閱:http://www.laijohn.com/archives/pc/Ng/Ng,CBi/brief/Lou,CGi.htm
    ・ 駱維道,〈教會音樂與民俗音樂:台灣教會會眾聖詩之尋根〉,http://59.120.110.170/Literature/plebeian/p11.htm
    ・ 韓良俊,〈影響我一生最深的卡萊爾作品〉,《自由時報》2002年3月2日,參見:http://www.laijohn.com/archives/pc/Han/Han,Lchun/read/Carlyle.htm
    ・ 蘇文魁,〈昭和聖代下的洋學校〉,http://tw.myblog.yahoo.com/bunkhoe/article?mid=70&prev=71&next=69&l=f&fid=18
    ・ S. Ren, La Verda Ombro, (Taihoku: Organo de Formosa ESP. Societo. ?-1926)
    ・ 林良信,〈母と私の新生〉,2005年12月11日宣讀於中壢長老教會,未刊稿
    ・ 林良信,〈故石倉啟一先生〉,未刊稿
    ・ 林良信,〈故鄭廷憲教授生涯行誼〉,2011年2月7日,未刊稿

    下載圖示 校內:2013-05-31公開
    校外:2016-05-31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