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胡芯瑜
Hu, Hsin-Yu
論文名稱: 鳳林遺址試掘──花東縱谷北段新石器時代至金屬器時代的文化轉變
The Excavation of Fenglin Site—The Cultural Transition From Late Neolithic Age to Early Metal Age
指導教授: 趙金勇
Chao, Chin-Yu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考古學研究所
Institute of Archaeology
論文出版年: 2023
畢業學年度: 11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93
中文關鍵詞: 臺灣東部考古學新石器時代晚期鳳林類型巨石遺留
外文關鍵詞: Archaeology of Eastern Taiwan, Late Neolithic Period, Fenglin Type, Megaliths
相關次數: 點閱:62下載:3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鳳林遺址位於花蓮縣鳳林鎮,屬於花東縱谷靠近中央山脈一側的遺址。本研究旨在對2016年由成功大學考古所學生在暑期田野實習課程時進行試掘的出土遺物進行整理,並且釐清鳳林類型的文化內涵,以利後續研究。出土遺物主要有陶、石、玉等遺留,除此之外,還有縱谷巨石文化內涵。研究結果顯示,鳳林遺址的文化內涵屬於臺灣東部新石器時代晚期,巨石遺留的出現,也讓此遺址成為縱谷巨石的新內涵。此外,同時期的其他文化類型也在本遺址中共伴出土,如上美崙類型、平林類型、花岡山上層文化類型,可見鳳林遺址與當時其他遺址有並存的情形。鳳林人群與同時期遺址的互動不止於此,從外來陶類分析,他們還與海岸山脈以及縱谷中、南部的人群有所交流。鑒此,釐清鳳林遺址的內涵,除了增進史前文化期相的了解,還可以進一步研究臺灣東部地區在新石器時代晚期至末期的文化轉變。

    The Fenglin Site is located in Fenglin Township, Hualien County, on the eastern side of the Central Mountain Range in the Hualien Rift Valley. This study aims to organize the unearthed artifacts from the test excavations conducted by the Department of Archaeology at 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 in 2016. It seeks to clarify the cultural significance of the Fenglin type and provide insights for future research. The unearthed artifacts mainly include pottery, lithic, and other remains. In addition, Fenglin site also has the elements of the megalithic remains.
    The research results indicate that Fenglin Site existed in the time in late Neolithic period of eastern Taiwan. The presence of megalithic remains also adds a new dimension to this site as part of the Rift Valley megalithic culture. Furthermore, other cultural types from the same period were also unearthed in this site, such as the Shangmeilun type, Pinglin type, and the upper layer of the Huagangshan culture type. This indicates the coexistence of the Fenglin site with other contemporary sites at that time. The interaction of the people who lived in Fenglin site also interacted with other people in different area of Eastern Taiwan.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imported pottery, it is evident that they also had interactions with the people who lived along the coastal mountain range and in the central and southern parts of the rift valley.
    Just as mentioned above, clarifying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Fenglin site not only enhances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prehistoric cultural phases but also opens up avenues for further research into the cultural transmission in the eastern region of Taiwan from the late Neolithic to the end of the era.

    摘要 I The Excavation of Fenglin Site—The Cultural Transition From Late Neolithic Age to Early Metal Age III 誌謝 XII 目錄 XIII 表目錄 XV 圖目錄 XVI 第一章 問題意識與文獻回顧 1 第一節 問題意識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 3 第二章 遺址環境與地層 11 第一節 遺址周圍環境 11 第二節 遺址發現與研究 12 第三節 發掘與記錄方法 15 第四節 地層堆積內涵與遺跡 15 一、 地層堆積內涵 16 二、 遺跡內涵 26 三、 小結 29 第三章 遺物分析 31 第一節 陶質遺物 31 一、 質地 31 二、 部位 36 (一) 罐型器口緣 36 (二) 缽型器口緣 40 (三) 頸折 41 (四) 圈足 41 (五) 陶把 44 (六) 其他陶質遺留 47 (七) 紋飾 48 (八) 紋飾小結 54 第二節 石質遺物 55 一、 巨石遺留 56 二、 一般石質遺留 58 三、 玉質遺留 66 第四章 研究討論 71 第一節 鳳林類型文化樣貌 71 一、 礫石結構 71 二、 陶質遺物 71 三、 石質遺物 75 四、 玉質遺物 76 五、 巨石遺留 78 第二節 與其他文化類型的關係 79 一、 上美崙類型(約2800-2500 BP) 79 二、 平林類型(約2400-2100 BP) 80 三、 花岡山上層文化(約2100-1600 BP) 81 四、 富里山文化(約2100-1600 BP) 81 五、 瑞北類型(約2300-1600 BP) 82 第三節 年代 83 第四節 綜合討論 85 第五章 結論 87 參考書目 89

    王天送
    1992 〈花蓮縣史前文化遺址簡介〉《臺灣文獻》43(3):261-273。
    尹意智
     2008 《台灣史前玉器工藝:以平林遺址為例》,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系碩士論文。
    2016a 〈104年花蓮縣遺址遇開發行為試掘評估計畫成果〉,《2015年臺灣考古工作會報論文集》。台東: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2016b 《花蓮縣花岡山遺址工程基地(北濱段494-2、494-3、587-58地號)試掘評估成果報告》,花蓮:花蓮縣文化局。
    2017 《花蓮縣史前巨石文物普查計畫(105-106)成果報告書》,花蓮:花蓮縣文化局。
    2019 《從玉器看台灣東部考古學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博士論文。
    石璋如、宋文薰
    1953 〈臺灣紅毛港等十一遺址初步調查簡報〉《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2):10-16。
    李坤修
    2002 〈卑南遺址的新發現及新問題〉《臺東文獻》復刊(7):40-71。
    2010 〈舊香蘭遺址出土的三突脊玉耳飾及其相關問題探討〉,童春發主編,《2009南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東: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頁141-164。
    2017 〈花蓮縣富里山遺址史前文化內涵初探〉《田野考古》19(1):1-76。
     2020 〈花蓮縣支亞干(萬榮,平林)遺址的發掘與發現〉,郭素秋主編,《從史前到歷史台灣東半部的文化樣相》,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頁:163-239。
    李坤修、葉美珍
    2001 《臺東縣史.史前篇》,劉益昌編,臺東:臺東縣政府。
    宋文薰
    1976 〈台湾東海岸の巨石文化〉,《えとのす》(6):145~156。
     1980 〈由考古學看台灣〉,陳奇祿等著,《中國的臺灣》,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頁93-220。
    林芳儀、尹意智
     2015 〈花蓮縣富世遺址「單石」複查結果與初步探討〉。海報發表於「2014年度臺灣考古工作會報」,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主辦,2015年5月1、2日。
    姚書宇
     2015 《花東縱谷單石遺留之分佈與形態研究:以富世遺址、太巴塱遺址、富源遺址為例》,2015民族所培訓計畫成果報告。
     2017 《花蓮縣富源遺址發掘與史前遺構初探》,臺北: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系碩士論文。
    黃士強
     1989 《東部海岸陸域資源調查及分析──人文史跡資源調查分析》,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
    黃士強、劉益昌
    1980 《全省重要史蹟勘察與整修建議—考古遺址與舊社部分》,交通部觀光局委託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系之研究報告。
    張振岳
    1999 〈富里鄉境內的史前遺址初探〉《臺灣文獻》50(1):287-318。
    葉美珍
    2000 〈花岡山文化之研究〉《宜蘭文獻》43:67-127。
    葉長庚
    2008 《臺灣東部巨石文化之相關研究:遺物、類型與意義》,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12 〈臺灣東部巨石的發現與研究〉《臺灣博物季刊》31(4):50-55。
     2014 〈花蓮縣玉里鎮高寮遺址試掘報告〉《田野考古》17(2):59-100。
    就是你的有限公司
     2014 《103年度花蓮縣遺址監管保護計畫》,花蓮縣文化局委託就是你的有限公司執行。
    鹿野忠雄
    1930 〈台湾東海岸巨石文化遺跡に就いで〉《人類學雜誌》45(7)、(9)。
    鹿野忠雄著,楊南郡、李作婷譯註
    2016 《東南亞細亞民族學先史學研究》,新北市:原住民委員會。
    連照美、宋文薰、李坤修、李明欣、趙金勇、市原常夫、馮淑芬、李德仁、陳韻安、黃信凱
    1992 《台灣地區史前遺址資料檔(一)》,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籌備處專刊2,臺北: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籌備處。
    連照美、譚立平、余炳盛
    1998 〈臺灣卑南遺址出土玉器材料來源之初步研究〉,錢憲和、譚立平主編,《中國古玉鑑》,臺北:地球出版社,頁:51-58。
    郭素秋
     2015 〈花東縱谷北段重光遺址發掘報告〉《南島研究學報》(Journal of Austronesian Studies)6.2:91-189。
     2020 〈花蓮荖山遺址出土遺物全面整理研究計畫〉《2020年度本所考古計畫成果報告》,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頁:122-151。
    陳有貝
    2002 〈花蓮縣芳寮遺址的調查與試掘〉《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59:152-177。
    陳有貝、尹意智、姚書宇
     2016 《花蓮縣富源遺址範圍及文化內涵調查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花蓮:花蓮縣文化局。
    陳有貝、姚書宇
     2017 《花岡山老人館興建工程搶救發掘計畫成果報告》花蓮:花蓮縣文化局。
    趙金勇、劉益昌、鍾國風
    2013 〈花岡山上層文化類型芻議〉《田野考古》16(2):53-79。
    趙金勇
     2004 〈下田組遺址考古試掘報告-兼論東海岸麒麟文化〉《田野考古》8:45- 93。
    2022 〈史前台灣酋邦社會芻論:一個海洋生產模式的視角〉,郭素秋主編,《台灣原住民農業生態:由史前到現代》,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頁:38-68。
    潘英海、郭素秋
    2013 《花蓮縣縣定遺址掃叭遺址與公埔遺址範圍及內涵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花蓮:花蓮縣文化局。
    劉茂源
    1954 〈花蓮縣「平林」遺跡調查初步報告〉《文獻專刊》5(1/2):47-60。
    劉益昌
     1990 〈臺灣東部地區史前文化的新資料及其檢討〉。宣讀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講論會」,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2000 〈臺灣東部麒麟文化初步探討〉《東台灣研究》5:71-104.
     2003 〈臺灣玉器流行年代與相關問題〉,臧振華主編,《史前與古典文明-第三屆國際漢學會議歷史組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頁:1-44。
     2013 〈臺灣史前時代玉器製造與資源控制〉,陳光祖、臧振華編,第四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東亞考古的新發現》,臺北:中央研究院,頁:199-237。
    劉益昌、劉瑩三、鍾國風
    2012 《花蓮縣縣定遺址-萬榮‧平林遺址內涵及範圍調查研究計畫成果報告書》,花蓮縣文化局委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2018 《花蓮縣史前玉器製作工坊群調查研究計畫期末報告書》,花蓮縣文化局委託國立成功大學考古所研究所。
    劉益昌、趙金勇
     2010a 《花蓮市花岡山遺址搶救發掘報告(第一冊)總論(考古田野發掘)》,花蓮縣文化局委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2010b 《花蓮市花岡山遺址搶救發掘報告(第四冊)新石器時期》,花蓮縣文化局委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劉益昌、趙金勇、鍾國風
     2015 〈從花岡山遺址2014考古試掘談斜坡堆積的自然層位發掘問題〉,《2014年度臺灣考古工作會報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2020 《花蓮縣考古遺址普查計畫(第一期)成果報告書》,花蓮縣文化局委託國立成功大學考古學研究所。
    劉益昌、鍾國風
    2014 〈花蓮縣壽豐鄉重光遺址調查試掘報告〉,《田野考古》17(2):137-168。
    2015 《花蓮縣上美崙II遺址出土標本整理計畫期末報告書》,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指導,花蓮縣文化局委託國立暨南大學。
    鍾國風、蔡靜婷
     2021 《花蓮縣支亞干列冊考古遺址(支亞干2206地號)評估計畫成果報告書》,花蓮縣文化局委託國立成功大學考古學研究所。
     2022 《花蓮縣支亞干列冊考古遺址文化資產評估計畫成果報告書》,花蓮縣文化局委託國立成功大學考古學研究所。
    蕭輔宙
    2005 《花蓮縣壽豐鄉芳寮遺址之試掘》,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Binford, Lewis R.
     1962 Archaeology as Anthropology. American Antiquity 28(2): 217-225.
    Chao Chin-Yung, and Chung Kuo-Feng
     2020 〈Megaliths in Eastern Taiwan Reconsidered〉, Frank Muyard and Yi-chang Liu eds., Maritime Exchange and Localization across the South China Sea, 500 BC- AD 500. Paris: École française d'Extrême-Orient (EFEO).
    Child, V. Gorden
    1929 The Danube in Prehistor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xford.
    Hodder, Ian
     1982 Symbols in action: Ethnoarchaeological Studies of Material Cultur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Stark M., Brenda J., Lee Horne
    2008 Cultural Transmission and Material Culture: Breaking Down Boudaries. University of Arizona Press, Arizona.
    Trigger, Bruce G.
    2006 A History of Archaeology Thought, Second Edi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Vogel, Gregory
    2002 A Handbook of Soil Description for Archeologists. Arkansas Archeological Survey. technical paper 11
    White, Leslie A.
    1959 The Evolution of Culture. McGraw-Hill, New York.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立即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