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謝旻珈 Hsieh, Min-Jia |
|---|---|
| 論文名稱: |
場域實踐型人才培育與社區高齡生活經營-以臺南市官田區東西庄社區與隆田社區為例 Cultivation of Practice Talents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Elderly Life in the Community-The Case of Dongxi Zhuang Community and Long Tian Community in Guantian District,Tainan City. |
| 指導教授: |
陳世明
Chen, Shih-Ming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規劃與設計學院 - 建築學系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
| 論文出版年: | 2021 |
| 畢業學年度: | 109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31 |
| 中文關鍵詞: | 場域實踐型人才培育 、在地老化 、高齡生活活動 、社區組織發展 |
| 外文關鍵詞: | Practical talent cultivation, aging in place, Senior life activities, Community organization development |
| 相關次數: | 點閱:100 下載:7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隨著全球社會經濟發展,少子化現象、醫療資源進步,以及平均壽命延長等原因相互影響,導致人口結構逐漸邁向高齡化與超高齡化,對生活與社會都有重大的影響,所以高齡議題是大眾必須共同面對的課題。近年來,在地老化、活躍老化、健康促進等觀念逐漸受到重視。而面對於社會型態變遷,鄉村地區青壯年人口大量的外移、社區活動常常任務為導向、缺乏與高齡的生活連結,或是單純只以高齡族群為對象的活動發展,少有跨世代的參與與想像等,造成社區發展受限,社區能量越來越不足,因此,鄉村地區的高齡化社會型態更加顯著。
而近年來,相關教育單位注意到人才培育的重要性,並開始鼓勵與推動相關實踐學習計畫,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實際操作的機會,更能直接的學習與瞭解,並增加實踐的相關經驗;而本研究也透過碩士階段的學習、大學社會責任計畫以及區長對於區域經營的期望,藉由「建築場域實踐型人才」的角色,進入實際場域進行相關研究,並以「觀察者」以及「實踐者」的兩種不同角度,來探討社區組織推動高齡生活活動與環境營造的可能性。
本研究的成果如下:
一、場域實踐型人才培育的可能性
本研究將實踐型人才培育帶來的影響作為分析與整理,瞭解未來培育實踐型人才的可能性。例如:人力資源的影響、活動類型的影響以及參與社群的影響等,透過不同面向的整理,可以瞭解培育實踐型人才對於社會發展困境能有一定的突破,但現今培育實踐型人才大多都是需要透過學校、政府等相關資源輔助,或是以大學族群為培育對象。因此,若未來培育實踐型人才不單單只能針對大學族群,增加多元培育對象,以及培育單位不單單只限制在學校或政府等單位,而是有其他的培育管道,增加未來培育實踐型人才的可能性。
二、社區組織未來的發展可能性
在未來社區活動發展的方面,可以思考除了以大型社群的社區共同活動外,若集結有相同興趣或是共同目標的居民,建立微型社群,並增加社區微型社群的活動,讓有共同目標的居民透過微型社群能直接聯繫與接觸的方式,增加互動並產生依賴關係,讓彼此之間的聯繫更加緊密;藉由大型社群活動與微型社群的活動相互配合,透過不同的活動的方式,增加彼此之間的連結性。
而在社區組織成員上,發現透過年輕人與高齡者的互動,可以在互動過程中讓高齡者學習生活新知,例如:社群媒體的工具使用、視訊軟體的使用或是生活工具等,帶給社區許多新的可能性;因此,可以思考未來新的社群關係,來解決社區所面對的發展困境。以及可以多加思考,在政策上可以提供專業的實踐型人才就業的機會。
三、促進高齡生活活動的可能性
本研究藉由相關文獻的閱讀,以及以「觀察者」的角度,在隆田場域進行觀察與活動協助,來瞭解隆田社區的發展過程;後續並透過以「實踐者」的角度在東西庄場域進行觀察與活動實踐,透過兩個不同社區場域的觀察與實踐,探討因應在地老化的社會發展趨勢,該如何促進高齡健康活動的可能性。若將社區活動多元發展,不單單只針對目前的健康性的活動,而是瞭解高齡者的學習興趣,增加社區多元的活動類型,創造與人互動的機會,除了可以引發高齡者自身的學習興趣外,並保持社區活動參與的動力。或是連結不同社群,透過不同年齡層以及社群的互動,增加高齡者的社會參與機會。以及與高齡者共同討論社區事務,藉由相互討論過程,使高齡者學習新知與建立自我價值,期待主動參與活動並提出自己的想法;藉由不同社群的互動,改變過去社區高齡者較為受限的生活模式,促進高齡者生活的可能。
The research site is located in two places in Guantian District, Tainan City, namely Longtian Community and Dongxizhuang Community. The former is a learning community, while the other is a practice community. This research is based on the training courses for practical talents, and conducts research through different perspectives such as "observation" and "practice". Through the observation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 actual field, we can further understand the daily life of the elderly and the plight of community development. Follow-up and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mmunity development, we can draw up software and hardware action plans. It is hoped that activities will promote the daily activities of the elderly in the community, promote active aging and the possibility of future community development. Also through the research process, explore the significance and influence of practical talents on social development.
王本壯(2008)。社區總體營造的回顧與展望。
李月萍、陳清惠(2010)。社區老人休閒活動研究現況。護理雜誌,57(1),82-88。
李世代(2010)。活躍老化的理念與本質。
李永展(2009)。全球時代下的台灣社區營造。國家與社會,(7),1-27。
李易駿(2011)。我國社區發展工作的沿革與發展。
李易駿(2016)。社區培力中心的發展與未來展望。台灣社區工作與社區研究學刊,6(2), 133-151。
李易駿、劉承憲(2013)。透過社區方案進行社區培力的行動研究。臺灣社區工作與社區研究學刊,3(3),59-97。
李炳昭、陳秋曇(2009)。論述休閒, 休閒活動與休閒運動。論述休閒, 休閒活動與休閒運動. 臺中教育大學體育學系系刊。2009,4: 48-57。
林正祥、劉士嘉(2013)。台灣老人成功與活躍老化之健康餘命探討。台灣公共衛生雜誌,32(6),562-575。
林志鈞, 江慧欣(2015)。銀髮族參與休閒活動型態, 休閒涉入及休閒效益對成功老化之關係。
林明禛(2011)。中介團體:台灣社區發展運作難題與另類選擇。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15(1),137-166。
林美玲、翁註重、李昀儒、邱文科(2009)。以健康成功老化為願景-探討高齡者參與產出型志願服務活動之實證研究。臺灣職能治療研究與實務雜誌,5(1),27-40。
林曉君(2015)。論析社區工作者、社區成人教育者在 社區發展脈絡下之工作角色。台灣社區工作與社區研究學刊,5(1),1-34。
林曉君(2015)。論析社區工作者、社區成人教育者在社區發展脈絡下之工作角色。
邱俊村(2002)。退休社區之人休閒環境研究-以 [潤福生活新象] 為例。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范主菁(2021)。因應高齡者在地老化之社區環境與社區生活內涵營造-以台南市安平區國平社區與官田區隆田社區為例。
徐淑芬(1996)。休閒與人類行為。
徐慧娟(2003)。成功老化:老年健康的正向觀點,社區發展季刊,103,252-260。
晏揚清、慎思齊、張志雄(2018)。台灣社區發展與鄉鎮治理。華人經濟研究,16(1),23-34。
張峻豪(2012)。台灣社區發展的脈絡與類型:一個歷史制度主義的分析。國家與社會,(12),259-297。
張慈云(2011)。高齡者生活適應與在地老化影響因子之關聯性研究-以台南市社區照顧關懷據點為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學位論文,1-157。
許義雄(1980)。休閒的意義、內容及其方法。體育學報,(2),27-40。
郭登聰(2014)。建構〔高齡友善城市〕:從活躍老化到在地老化的重要課題-以社區照顧關懷據點為例。輔仁社會研究,(4),1-42。
陳世明(2019)。大學社會責任計畫的展開與社會實踐導向建築人才培育的可能性。臺灣建築學會會刊雜誌,2019,11-16。
陳世明(2019)。大學社會實踐與建築教育展開的可能性。臺灣建築學會會刊雜誌,2019,9-10。
陳世明(2019)。成功大學-場域實踐型建築人才培育構想,成大USR計畫成果展暨共學培力論壇-因應在地需求的場域實踐型人才培育,93-97,台南。
陳世明、陳柏宗(2006)。社區組織參與老人社區照顧之研究:以台南市長榮社區為例。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10(1),49-113。
陳宇嘉、吳美玲(1984)。臺灣地區老人休閒活動型態之檢討與研究。社區發展季刊,27,77-87。
陳亮全(2000)。近年台灣社區總體營造之展開。 JOURNAL OF HOUSING,9(1)。
陳信宏(2011)。社區組織參與老人生活環境營造之研究-以台南市啟智, 觀音, 沙灘社區為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學位論文,1-208。
陳家豪(2011)。社區工作的挑戰與困境:以一個望成社區行動研究為例。暨南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學位論文,1-174。
陳瑩如(2017)。因應高齡者生活的住宅與社區共同生活空間的使用調整-以台南市正覺里為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在職專班學位論文,1-84。
曾智檉(2012)。老年人參與休閒活動現況之探討。休閒保健期刊,(7),111-119。
曾華兒、陳美芳(2016)。高齡者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休閒運動期刊,(15),29-37。
黃聿恒(2004)。台灣地區中老年人與老年人休閒活動差異之探討。
黃富順、陳如山、黃慈(2006)。成年發展與適應。
楊士奇(2020)。大學社會實踐的責任:打造閱讀地方的腦迴路。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020,9(2),08-10。
葉至誠(2016)。老年社會學 (Vol. 4)。Showwe Information Co Ltd。
葉家丞(2020)。場域實踐型建築人才的培育-以臺南市官田區隆田里暨周邊區域的營造為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學位論文,1-117。
靳燕玲(2016)。友善高齡化社會生活環境之公共服務發展策略。 國土及公共治理季刊,4(1),63-78。
趙子元、黃彙雯(2016)。高齡友善理念下公共空間規劃設計之初探。建築學報, (95), 49-70。
劉秀曦(2019)。從大學和企業的社會責任觀點談人才培育政策。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019,8(1),43-47。
劉淑娟(1999)。老年人的靈性護理。護理雜誌,46(4),51-56。
蔡弘睿、張菁芬(2016)。探究社區根本的價值與能量— 從英國的社區培力與發展經驗探討 臺灣的社區培力機制。台灣社區工作與社區研究學刊,6(2),27-54。
蔡弘睿、張菁芬(2016)。探究社區根本的價值與能量—從英國的社區培力與發展經驗探討臺灣的社區培力機制
蔡長清、劉修祥、黃淑貞(2001)。退休老人休閒參與量及類型與生活滿意度之關係。 高雄應用科技大學學報,31,183-221。
鄭桂玫、徐欽祥(2010)。台灣休閒現況之探討。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9(1),257-266。
盧紀邦(2021)。繼續年輕:以跨世代微型社群作為社區在地老化的想像。
謝聖哲(2018)。從社區照顧關懷據點到巷弄長照站:挑戰與困境。台灣社區工作與社區研究學刊,8(1),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