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周宜穎 Chou, Yi-Ying |
|---|---|
| 論文名稱: |
臺灣霍夫曼窯之研究 The Study on Hoffmann kiln in Taiwan |
| 指導教授: |
徐明福
Hsu, Min-Fu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規劃與設計學院 - 建築學系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
| 論文出版年: | 2005 |
| 畢業學年度: | 93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96 |
| 中文關鍵詞: | 製磚業 、磚 、新式製磚方式 、霍夫曼窯 |
| 外文關鍵詞: | Hoffmann kiln, new brick-making technique, brick, brick industry |
| 相關次數: | 點閱:128 下載:8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臺灣早期由於磚材價格昂貴,使用並不普及。後來則開始有少數零星分布而以生產瓦為主的窯業,磚材的需求則長期依賴大陸的供給。直至日治時期,日人引入了新式磚坯成形機械及窯爐-霍夫曼窯,可快速、量產磚材,使得臺灣的製磚方式進入一個嶄新的時代,也促進了紅磚使用的普及。本論文以日治時期引入臺灣的新式製磚方式及霍夫曼窯為研究主體。藉由蒐集與整理相關基礎資料,首先概述日治時期前後臺灣製磚產業的發展概況與變化,以了解新式製磚方式及霍夫曼窯引入臺灣的時間背景與機緣。其次比對口述史料與文獻史料,說明製磚的生產流程與設施,以及霍夫曼窯的燒製流程與原理。最後透過現存霍夫曼窯案例的實際調查,對其建築類型與構造形式進行分析比較。
本論文之研究內容主要可分為三部分:
一、簡要描述臺灣製磚產業從日治時期前、日治時期、直到戰後的發展概況與變化。其次探究霍夫曼窯的發明與引入臺灣的歷程,以及其引入後的發展及對臺灣製磚產業的影響。
二、針對製磚的生產流程、使用的相關工具與機械設備進行整理。再進一步分析廠區的空間環境,並記錄霍夫曼窯磚窯廠廠區特殊的生活型態。
三、首先對霍夫曼窯的燒製流程與原理做詳細說明,並依現存實際案例,對霍夫曼窯建築類型、窯體構造形式、窯室內部、窯頂的設備與環境等進行分析討論與比較。
霍夫曼窯的引入,亦為西方科學經由日本引入臺灣的實例。霍夫曼窯之所以被稱為現代化窯爐,乃由於其改良了傳統製磚窯爐的缺點,運用了科學方法,有效合理地利用燃燒熱與外界新鮮空氣,提高了熱效率與生產率,不但燃料使用節省,生產量大且快速。在戰後,臺灣的製磚業者也紛紛改以霍夫曼窯燒製生產,取代早期製磚業者一般所使用的瓦窯或目仔窯。霍夫曼窯的引進臺灣,促進了製磚產業的蓬勃,乃見證臺灣製磚產業發展重要且珍貴的歷史證據。
Before Japanese introduced Hoffmann kiln, the use of brick material in Taiwan was limited due to its high costs. Most of the bricks had been imported from China. In Taiwan, there were only a few scattered kiln producing roofing tiles. After Japanese occupied Taiwan, they brought along state of the art brick-making Hoffmann kiln, which mass produced bricks, greatly reduced the cost, and promoted the popularization of bricks. This study is focused on the introduction of Hoffmann kiln and the new brick-making technique during the Japanese-occupied Period. By way of gathering and arranging the basic materials, the development of brick manufacture in Taiwan before and around the Japanese-occupied Period was outlined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time and background of introducing this new technology. Oral records and literature historical materials were comparatively studied to illustrate the brick production process and the facility, including the principle as well as the process of firing in the Hoffmann kiln. Finally thorough the investigation of remaining Hoffmann kiln case, its construction and structural types were comparatively analyzed.
This is a historical study of brick industry, included three parts as following:
1. A brief descrip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brick industry in Taiwan, prior to and through the Japanese-occupied Period, till after the Second World War. The courses of invention of Hoffmann kiln and its introduction to Taiwan was summarized. Also the development and influences thenceforth were probed.
2. The process of brick-making, including related tools and mechanical devices were reorganized. The spatial environment of Hoffman kiln brickfield was further analyzed to record its unique life style.
3. The principle and procedure of brick firing in Hoffmann kiln was described in detail. By studying the remained Hoffmann kilns to analyze and comparatively to discuss the construction types, the structural types of kiln body, the kiln chambers, the equipments, and the environment in kiln top.
Hoffmann kiln is an example of the western science introduced into Taiwan by the Japanese. The Hoffmann kiln had been called “the modernized kiln,” because it’s dramatic improvement over the traditional kiln. It utilized the scientific method, effectively used the combustion heat and the fresh air to enhance the thermal efficiency and the productivity. It not only saved the fuel, but also greatly increased the productivity. In postwar period, many Taiwanese brick makers adapted Hoffmann kiln to replace traditional roofing tile kiln and Chamber kiln(Hill kiln, Climbing kiln). The introduction of Hoffmann kiln resulted in vigorous development of the Taiwan brick industry.
(一)中文、日文
山川岩吉
1913,《臺灣產業之現勢》,臺北:臺灣大觀社
上村健堂
1919,《臺灣事業界と中心人物》,臺北:臺灣案內社
三橋四郎
1923,《改定增補 大建築學 第一卷》,東京:大倉書局
中川理江
2005,《台灣日治時期日本民間企業發展之研究-以台灣煉瓦株式會社為例》,成大歷 史所碩論
日本煉瓦製造株式会社社史編集委員會
1990,《日本煉瓦100年史》,東京:日本煉瓦製造株式会社
中華民國工業總會
1981/9、1983、1986,《中華民國工業發展概況》
中華民國全國工業總會
《台灣工業發展50年》,臺北:經濟部工業局
中國窯業雜誌社
1968/12,〈林口磚廠面臨的困境〉,《中國窯業月刊》,臺北:中國窯業雜誌社
水野信太郎
1999,《日本煉瓦史の研究》,東京:法政大學出版局
田中一二
1919,《臺灣產業總覽》,臺北:太陽通信社臺灣支局
立石鐵臣
1942/3,〈煉瓦窓看板〉,《民俗臺灣》第9號,臺北:東都書籍台北支店
1943/4,〈民俗繪圖-煉瓦燒風景〉,《民俗臺灣》第22號,臺北:東都書籍台北支店
西川滿
1957,《黃金の人》,東京:新小說社
江村恒一
1935,《大阪窯業株式會社五十年史》,大阪:大阪窯業株式會社
吳成偉
1999,《磚窯故鄉》,彰化:彰化縣文化中心
沈怡文
2004,《臺灣傳統瓦窯燒製程序之研究》,中原建築所碩論
村松貞次郎
1976,《日本近代建築技術史》,東京:彰國社
社團法人窯業協會
1951,《窯業大觀》,東京:技報堂
社團法人臺灣建築會
《臺灣建築會誌》,臺北:社團法人臺灣建築會
佐佐英彥
1925,《臺灣產業評論》,臺北:佐佐英彥
佐藤富治
1929,《工場管理學》,東京:東洋圖書株式合資會社
李讓禮
1987,《臺灣番事物產與商務》,臺北:臺灣大通書局
林玉詩
2001/3,〈地圖:人地情懷-林口的磚仔窯〉,《北縣文化》,臺北:臺北縣政府文化 局
苏国准
1986,《怎樣烧砖瓦》,北京:中国建築工业出版社
拓殖通信社
1928,《臺灣.南支.南洋パビフレット》,臺北:拓殖通信社
〈製造工業の臺灣〉,《臺灣.南支.南洋パンフレツト 》,臺北:臺北縣政府文化局
林敬雄
1996,《磚瓦之美-六甲影像》,臺南:六甲鄉公所
易榮昌
2003,《台灣磚瓦20》,苗栗:台灣省磚瓦商業同業公會聯合會
金穗
2001/5,〈八卦磚仔窯不再冒煙了〉,《農訓雜誌》,臺北:中華民國農民團體幹部聯 合訓練協會
春山行夫
1941/10,〈臺灣所見〉,《民俗臺灣》第3號,臺北:東都書籍台北支店
1941/11,〈煉瓦と臺灣〉,《民俗臺灣》第5號,臺北:東都書籍台北支店
神田孝一
1926,《工場管理論》,東京:大日本工業學會
范雅鈞
2002,《台灣酒的故事》,臺北:貓頭鷹出版社
建築學大系編集委員會
1958,《建築學大系 13 建築材料學》,東京:彰國社
赵镇魁
1991,《烧結砖瓦生产技术》,重慶:重庆出版社
徐洪勳
1996,《窯業.陶瓷.影像》,苗栗:苗縣文化
財團法人成大研究發展基金會
2005,《高雄市市定古蹟 臺灣煉瓦會社打狗工廠(中都唐榮磚窯廠)調查研究及修復 計畫》
高木源之助
1927,《最近工場建築及設備》,東京:早稻田大學出版部
高雄州商工獎勵館、高雄商工會議所
1939/4,〈煉瓦の製造工程〉,《高雄商工時報》,高雄:高雄州商工獎勵館、高雄商 工會議所
陳文緯、屠繼善
1953,《恆春縣志》,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
1999,《唐榮公司三民區中都磚廠磚窯煙囪委託研究》
陳佩琪
2000,《日治時期台灣新式製糖工廠空間之研究》,成大建築所碩論
張宗漢
1980,《光復前臺灣之工業化》,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陳信雄
1999/4,〈臺灣磚瓦窯的源頭與發展〉,《陶業》
陳信雄、林敬雄
1997,《磚瓦之美》,臺南:六甲鄉公所
許玲齡
2003,《磚仔窯的故事》,高雄: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張清專
2003/9,〈光環褪盡,猶存風華-八卦窯〉,《生活彰化》,彰化:彰化縣政府
陳章鵬
1956,《磚工》,臺南:人文出版社
陳新上
1996/10,〈臺灣陶瓷發展概述〉,《臺灣美術》
1997/10、1998/1、1998/4,〈臺灣各地陶瓷發展概述〉,《陶藝》
1998/7,〈鐵道邊的綠色煙囪〉,《陶藝》
1998/7,〈臺灣陶瓷地圖-各地陶況發展概述〉,《陶藝》
1998/9,〈訪粟瓶先生談北投陶瓷往事〉,《臺北文獻直字》
1999,《苗栗「佐佐木製陶所」發展過程及其現存登窯之研究》
1999,《苗栗的陶瓷與窯爐》,苗栗:苗縣文化
1999/7,〈臺灣磚瓦窯業技術發展概況〉,《彰化藝文》
2002/4、2003/10,〈窯場的故事-鶯歌鎮上的老瓦窯〉,《陶藝》
2003/7、2003/10,〈瘦宏窯-一個北投典型的窯場發展歷程〉,《陶藝》
連橫
1920,《臺灣通史》,臺北:臺灣通史社
喜田信代
《日本れんが紀行》,日貿出版社
黃有興
1996,《南臺灣文化專輯》,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程道腴、鄭武輝譯
1976,《窯業專論文集》,臺北:徐氏基金會
1978,《窯業操作》,臺北:徐氏基金會
1979,《陶瓷窯爐學》,臺北:徐氏基金會
劉振宇、商啟
1995/6,〈臺灣磚瓦窯業產業污染及能源消耗量之研究〉,《臺灣銀行季刊》
熊海堂
1994/12,〈中國古代瓦、煉瓦を燒く窯炉とその技術の朝鮮.日本のへ傳播〉,《古代學研究》,大阪:古代學研究會
1995,《东亚窑业技术发展与交流史研究》,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熊野城造
1929~1931,《本島會社の內容批判》,臺北:事業界と內容批判社
臺灣煉瓦株式會社
1943,《第五十四回營業報告書》,臺北:臺灣煉瓦株式會社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
1931~1941,《工場名簿》昭和4年(1929)~昭和14年(1939),臺北:臺灣總督府殖產 局
1930/5,〈煉瓦ニ關スル調查〉,《商工彙報》,臺北:臺灣總督府殖產局
1914~1920,《臺灣產業年報》大正元年(1912)~大正6年(1917),臺北:臺灣總督府 殖產局
1920、1926、1929,《臺灣工場通覽》大正7年(1918)、大正14年(1925)、昭和4年 (1929),臺北:臺灣總督府殖產局
1943,《臺灣工業統計》昭和16年(1941),臺北:臺灣總督府殖產局
臺灣總督官房文書課
1941/7,《臺灣總督府報》,臺北:臺灣總督官房文書課
臺灣總督官房調查課
1937,《臺灣資源》,臺北:臺灣總督官房調查課
諸井恒平
1902,《煉瓦要說》,東京
蓮芽堂
1942/4,〈臺灣の煉瓦〉,《民俗臺灣》第10號,臺北:東都書籍台北支店
鄧淑慧
2001,《苗栗的傳統古窯》,苗栗:苗栗縣文化局
1999,《故鄉之窯 窯的故鄉-文化寶典》,苗栗:苗栗縣立文化中心
窯業協會
1949,《窯業工學便覽》,東京:株式會社技報堂
橋本白水
1928,《臺灣の事業界と人物》,臺北:南國出版協會
閻亞寧
1989,《古蹟磚石構材之研究》,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興南新聞社
1943,《臺灣人士鑑》,臺北:興南新聞社
蕭富隆
1996/10,〈日治時期臺灣陶瓷業生產活動之研究〉,《臺灣美術》
1997,《台灣陶瓷產業發展,1665-1995》,中興歷史所碩論
澤潟作雄
1943,《工場設計及び設備改善》,東京:河出書房
澤潟作雄、中井重行
1957,《工場計画》,東京:丸善株式會社
藤森照信
1980/12,〈煉瓦窯〉,《自然》,東京:中央公論社
(二)西文
Clews, F. H.
1969,《Heavy Clay Technology》,London:Academic P. for the British Ceramic Research Association
Croft, Virginia
1991,《Recycled as Restaurants》,New York:Whitney Library of Design
Hammond, Martin
1998,《Bricks and Brickmaking》,:Shire Publications Ltd
Lynch, Gerard C. J.
1990,《Gauged brickwork :a technical handbook》,Aldershot, Hants, England:Gower Technical
1994,《Brickwork :history, technology and practice》,London:Donhead
Andrew Plumridge and Wim Meulenkamp
1993,《Brickwork :architecture and design》,New York:Abrams
Searle, Alfred B.
1956,《Modern Brickmaking》,London:Ernest Benn Limited
Woodforde, John
1976,《Bricks to build a house》,London:Routledge & Kegan Paul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