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林佩諭 Lin, Pei-Yu |
|---|---|
| 論文名稱: |
鳳山縣舊城及週遭聚落變遷之研究
(1661-1970) A study on the transition of the old Feng-Shan walled-city and its surrounding settlement. (1661-1970) |
| 指導教授: |
徐明福
Hsu, Min-Fu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規劃與設計學院 - 建築學系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
| 論文出版年: | 2002 |
| 畢業學年度: | 90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20 |
| 中文關鍵詞: | 鳳山縣興隆庄 、舊城 、左營 、市街 、海軍 、眷村 |
| 外文關鍵詞: | the navy, street layout, Tzuoying, The Old Feng-Shan, Feng-shan hsien Hsing-lung-chuang, military village |
| 相關次數: | 點閱:97 下載:19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主要探討鳳山縣舊城其空間市街的發展及演變過程,從開始有軍隊屯墾的明鄭時期、建城及市街蓬勃發展的清領時期、劃設為軍區的日治時期、光復後再次政權交替的海軍及其軍眷遷入,時代的變遷政權更迭改變及形塑了鳳山縣舊城的空間結構,因此本文架構主要分為三個主軸,城之興築 – 興隆庄的墾拓與發展(1661-1895)、殖民統治下的左營舊城空間(1895-1945)、戰後舊城空間結構與聚落形態的轉變(1945-1970),經由史料的蒐集分析及古今地圖的套繪,探討及復原鳳山縣舊城的市街發展。
鳳山縣舊城(左營)由於地處近海,易於控扼海口的優勢外,周圍阜山環繞,內有龜、蛇二山夾輔,外有半屏、打鼓二山環抱,使得南北皆有天險可守,形勢顯要,因此從明鄭至現今都被國家列為重要的軍事基地所在,也因此在舊城的市街空間結構的發展上,往往受到主政者的決策所影響,從明清建為縣城,城內即為士紳所居住、日治劃設為軍區設置軍事設施及士兵的進駐、光復後海軍遷入城內遷入大批的軍眷形成另一市街形態,空間的發展受制於決策者的政策決定,而舊城北門外的舊市街發展於清領時期,雖然當時並非位處縣城內,但由於是往來埤頭(今鳳山市)與府城之要道,有著蓮池潭豐富的水源為農業灌溉,市街發展至今仍依循著舊有的紋理發展著,鳳山縣舊城城內外的市街發展,從起源至現今清楚地呈現了,由於角色扮演的不同,影響了其市街結構的發展及互動,也形成了內外截然不同的市街空間。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the street layout in old Feng-Shan walled-city(Tzuoying). The flow of time and the shifting political power – from the military-stationed settlement of late Ming Dynasty, the establishment and flourishing growth of the City in Chin Dynasty, being designated as military district in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to the influx of the Navy and their families after Taiwan was repossessed by KMT, change and shape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Old Fend-Shan walled-City. This paper is therefore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the reclaiming and establishment of Hsing-lung-chuang(興隆庄) from 1661 to 1995, the spaces of the Old City under the Colonial governance from 1895 to 1945, and the change of the Old City’s spatial structure and settlement forms. The studies investigate and piece up the original figure of Old Fen-Shan through historical data collection and analysis, and map overlays of street layout.
In addition to the advantage of being located near the coasts and readily to guard the ports, old Feng-Shan walled-city (Tzuoying) has mountains surrounded, with Gui (Turtle) and She (Snake) Mountains on the inland side and Panping-Shan (半屏) and Takukang (打鼓) Mountains on the shore side. The natural fortress of both northern and southern sides makes the Old Feng-Shan an important military base since late Ming Dynasty, and thus the development of its street spatial structure has been deeply influenced by the governors. At the firstly establishment of the City in late Ming Dynasty, it was settled with higher class, and became the military district accommodating troops and equipments in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Its form of street spaces later changed again when the large number of Navy and the families immigrated into the City. While the development of spaces is profoundly determined by governors’ policies, the evolution of the old streets outside the Old City’s north gate, which was an important gateway between Pi-Tou(埤頭)and Tainan with the water resources from Lian-Chi-Tan(蓮池潭) for agriculture, still goes along its historical patter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treets declares, from its origins to the present, that the various roles it has been played affected how the street structure was evolved and interacted and thus formed extremely different street layout.
【宮中軍機奏摺】
軍機檔,第38837號,乾隆五十三年四月十一日
軍機檔,55212號,道光七年二月二十九日,福建巡撫韓克均奏摺錄副
軍機檔,79328號,道光二十七年九月十五日,閩浙總督劉韻珂奏摺錄副
國立故宮博物院
1978《宮中檔雍正朝奏摺》台北市
【方志古籍】
丁曰健
1867《治台必告錄》台北市: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不著撰人
1723-1735《清世宗實錄選輯》台北市:台灣銀行研究室
不著撰人
1826-1843《淡水廳築城案卷》台北市: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不著撰人
1921《台灣府輿圖篡要》台北市: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不著撰人
1960《清一統志台灣府》台北市: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摘錄於1820 《嘉慶重修一統志》
不著撰人
1960《福建通志台灣府》台北市: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摘錄於 1871 《重纂福建通志》
不著撰人
1961《欽定平定台灣紀略》台北市: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不著撰人
1963《台案彙錄丙集》台北市: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不著撰人
1965《海濱大事記》台北市: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王瑛曾
1764《重修鳳山縣志》台北市: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朱仕玠
1765《小琉球漫誌》台北市: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余文儀
1764《續修台灣府志》台北市: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周元文
1712《重修台灣府志》台北市: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周鍾瑄
1717《諸羅縣治》台北市: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郁永河
1700《裨海紀遊》台北市:台灣銀行銀行經濟研究室
姚瑩
1829《東槎紀略》台北市:台灣銀行銀行經濟研究室
高拱乾
1696《台灣府志》台北市: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唐贊袞
1891《台陽見聞錄》台北市:台灣銀行銀行經濟研究室
陳國瑛
1805《台灣采訪冊》台北市: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陳文達
1720《鳳山縣志》台北市:台灣銀行銀行經濟研究室
黃淑璥
1735〈赤崁筆談〉《台海使槎錄》台北市:台灣銀行銀行經濟研究室
連橫
1920《台灣通史》台北市:台灣經濟研究室
清高宗
1786-1788《欽定平定台灣紀略》台北市: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清高宗
1787《清高宗實錄選輯》台北市:台灣銀行研究室
楊英
1649-1662《從征實錄》台北市: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蔣師轍、薛紹元
1895《台灣通志》台北市: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蔣毓英
1685《台灣府志》台北縣:宗青
劉良璧
1741《重修福建台灣府志》台北市: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盧德嘉
1894《鳳山縣采訪冊》台北市: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書籍文獻】
王詩琅
1980《日本殖民地體制下的台灣》台北市:眾文
王鎮華
1998〈日據時期史蹟保存中的破壞〉《認識台灣歷史(1895-1945)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中等教育輔導委員會
古碧玲、林絮霏
1999「從異鄉到家鄉--外省人影像文物展」台北二二八紀念館。仇德哉
1984《台灣之寺廟與神明》台中市: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台灣省戶口普查處編
1959《中華民國戶口普查報告書》台北市:台灣省戶口普查處
台灣省政府新聞處
1970《台灣光復二十五年》台中市:台灣省政府新聞處
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952《台灣之過去與現在》台北市:台灣銀行研究室
1964《淡新鳳三縣簡明總括圖冊》台北市: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993《台灣南部碑文集成》南投縣: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委員會都市發展處
1971《高雄市綱要計劃》台北市: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委員會都市發展處
伊能嘉矩
1994《台灣文化誌》台北市:南天
花松村
1996《台灣鄉土全誌 第八冊(高雄市、高雄縣)》台北市:中一
沈起元
1983〈治台灣私議〉《皇朝經世文編》台北縣:文海
李友邦
1991《日本在台灣之殖民政策》台北市:世界
李乾朗
1984《高雄左營舊城城門暨雄鎮北門砲台調查研究與修護計劃》高雄市:高雄市民政局
1987《鳳山縣舊城調查研究》高雄市:高雄市民政局
1988《高雄市古蹟之旅》高雄市:高雄市民政局
林美容
1993《台灣的社會與信仰》台北市:自立晚報
林國平
1996《閩台民間信仰源流》台北市:幼獅文化
林會承
1985《清末鹿港街鎮結構》台中市:境與象出版
林皎宏
1999《日治時代二萬五千分之一台灣地形圖 : 一九二一(大正十年)-一九二八(昭和三年)調製 / 大日本帝國陸地測量部原圖調製》台北市:遠流
林熊祥
1953《台灣省通志稿 卷一「土地志、地理篇」 第二冊》南投縣: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1956《台灣省通志稿「人民志、宗教篇」全一冊》南投縣: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林曙光
1993《打狗瑣譚》高雄市:春暉
林衡道
1976《台灣開拓史話》台北市:青文
侯怡泓
1989《早期台灣都市發展性質的研究》台中市: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金耀基
1992《從傳統到現代》,台北:時報文化
洪英聖
1999《話說康熙台灣輿圖》南投縣:行政院文建會中部辦公室
《話說乾隆台灣輿圖》南投縣:行政院文建會中部辦公室
洪敏麟
1979《台灣地名沿革》台中市:台灣省政府新聞處
夏黎明
1996《清代台灣地圖演變史:/兼論一個繪圖典範的轉移歷程》台北縣:知書房
施添福
1996《蘭陽平原的傳統聚落:/理論架構與基本資料》宜蘭縣:宜蘭文化中心,36
施淑宜
1997《開台尋跡》台北市:立虹
高雄市文獻委員會
1956《高雄市志概述篇》高雄市:高雄市文獻委員會
1982《高雄市舊地名探索》高雄市:高雄市文獻委員會
1982《高雄市文化資產採訪專輯》高雄市:高雄市政府民政局
1985《重修高雄市志「卷首 卷一地理志」》高雄市:高雄市政府
1993《續修高雄市志「卷八社會志宗教」》高雄市:高雄市文獻委員會
高雄市發展史編纂小組
1988《高雄市發展史》高雄市:高雄市文獻委員會
高雄市眷村文化協會
2000《眷戀-眷村風情,戀戀不捨(高雄篇)》高雄市:眷村文化協會
高雄縣文獻委員會
1958《高雄縣志稿》高雄縣:高雄縣文獻委員會
莊吉安
1995《故宮台灣史料概述》台北市:故宮博物院
袁樹基
1975《台灣寺廟》台北縣:歷史文化
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1972《明清史料》台北市:維新
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都市計劃研究室
1987《日據時期台灣都市計劃範型之研究》
國防研究院
1968《台灣叢書第一輯第十五冊》
黃世孟
1987《日據時期台灣都市計劃範型之研究》台北市: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都市計劃研究室
1992《台灣都市計劃講習錄》台北市:胡氏
黃得時
1981《台灣的孔廟》台中市:台灣省新聞處
黃富三、曹永和
1980《台灣史叢論》台北市:眾文
黃武達
1996《日治時代(1895-1945)台灣近代都市計劃之研究‧論文集(2)》台北縣:都市史研究室
1997《日治時代台灣都市計劃歷程基本史料之調查與研究》台北市:台灣省住都局市鄉規劃處
1999《都市計劃及建築法制研究‧論文集(1)》台北縣:都市及建築法制研究室
2000《日治時代(1895-1945)台灣都市計劃歷程之建構》台北縣:台灣都市史研究室
黃俊傑
1994《高雄歷史與文化論集(第一、三輯)》高雄市:陳中和基金會翁慈善基金會
馬以工
1982《尋找老台灣》台北市:時報
海軍總司令部
1952《海軍總司令桂上將紀念冊》高雄市:海軍總司令部
許介麟
1997《戰後台灣史記(卷一)》台北市:文英堂
許雪姬
1987《清代台灣的綠營》台北市: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許極燉
1996《台灣近代發展史》台北市:前衛
曹永和
1979《台灣早期歷史研究》台北市:聯經
曾玉昆
1992《高雄市各區發展淵源(上冊)》高雄市:高雄市文獻委員會
1999《鳳邑舊城山長 — 曾玉昆老師專訪記錄》高雄市:興隆淨寺
賀長齡
1972《皇朝經世文編》,道光六年,台北:文海出版社
溫振華
1994〈日據中期高雄地區的人口流動(1920-1931)〉《台灣經驗(二)-社會文化篇》台北市:東大
董芳苑
1996《探討台灣民間信仰》台北市:常民文化
程大學
1978《台灣開拓史話》台北市:台灣省政府新聞處
郭輝中譯
1970《巴達維亞城日記》
陳正祥
1993《台灣地誌》台北市:南天
陳在正、孔立、鄧孔昭
1986《清代台灣史研究》福建省
陳玲容
1992《日據時期神道統治下的台灣宗教政策》台北市:自立晚報
陳柔森編,陳若雲、葉婉奇
1999《走過土地認識人民 : <<台灣慣習記事>>資料彙編 (I)》台北市:原民文化
陳遠見
1981《台灣三百年》台北市:戶外生活雜誌
張同湘
1999《左營啟明堂建堂百週年慶 左營古蹟寺廟古蹟巡禮暨民俗文物特展專輯》
高雄市 :高雄市左營東南帝闕樂善社啟明堂 : 高雄市鄉土文化協會
張守真、許一男
1997《舊城紀事》高雄市:高雄市文化中心
張景森
1993《台灣的都市計劃(1895-1988)》台北市:業強
張勝彥 吳文星 溫振華 戴寶村
1996《台灣開發史》台北縣:國立空中大學
楊壬生
1990《高雄市今昔圖說》高雄市:高雄市文獻委員會
楊仁江
1991《台閩地區第一級古蹟檔案圖說》台北市:內政部
楊放
1996《落地生根/眷村人物與經驗》台北市:允晨
葉肅科
1993《日落台北城 : 日治時代台北都市發展與台人日常生活. 1895-1945》台北市:自立晚報
劉鳳翰
1997《日軍在台灣(上)(下)》台北縣:國史館
劉顯惠
2002《高雄桃花源》高雄市:高雄市政府新聞處
盧清武
1956《高屏古今古蹟史蹟》台中市:光復雜誌社
謝高橋
1985《都市人口遷移與社會適應-高雄市個案研究》台北市:巨流
謝森展
1995《台灣代誌》台北市:探索文化
鍾堅
1996《台灣航空決戰》台北市:麥田
戴炎輝
1979《清代台灣之鄉治》台北市:聯經
戴震宇
2001《台灣的城門與砲台》台北縣:遠足文化
戴寶村
1994〈高雄港的建設與發展〉《台灣經驗(二)-社會文化篇》台北市:東大
藍美津、許朝卿
1997《台灣經典寫真:/邂逅三○年代FORMOSA》台北市:田野影像
顏尚文、李若文
2000《南台灣鄉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嘉義市:中正大學歷史學系暨研究所
【期刊文獻】
不磷
1988〈高雄市之宗教發展〉《高市文獻》1(1),152-185
〈高雄市宗教發展(二)〉《高市文獻》1(3),103-146
〈高雄市宗教發展(三)〉《高市文獻》1(4),69-100
尹德民
1980〈從高雄市恐子廟概述歷代尊孔祭典暨中華文化道統之承續〉《高雄文獻》5-6,37-57
1989〈高雄市舊孔子廟的風貌景觀〉《高市文獻》2(1),151-157
方惠芳、劉淑芬、許雪姬
1982-1984〈清代綠旗兵在鳳山縣的防戍〉《高雄文縣》20-21
石萬壽
1990〈明鄭時期台灣漢人的墾殖〉《台灣史研究暨史蹟維護研討會論文集》台南市:台南市政府
水晶
1997〈東門舊事〉《高雄劃刊》18(12),19
李莉文
1988〈日據時期台灣港市發展與區域都市化之研究〉《台灣文獻》39(1),47-63
李海鈺
1985〈高雄市現存文化資產系列報導-慈德宮〉《高雄劃刊》6(10)
1985〈高雄市現存文化資產系列報導-興隆淨寺〉《高雄劃刊》6(9),30-32
李瑞麟
1973〈台灣都市之形成與發展〉《台灣銀行季刊》24(3),1-29
宋光宇
1993〈高雄市各區寺廟神壇名錄(上)〉《高市文獻》5(3)(4),194-203
1993〈高雄市各區寺廟神壇名錄(下)〉《高市文獻》6(1)(2),111-178
杜劍峰
2001〈左營高文堂書局-柯輝照先生訪談記〉《高市文獻》14(1)
何樣、陳秀鳳
1981〈高雄市古蹟簡介〉《高雄文獻》7,89-135
林子瑜
〈台灣之都市計劃與區域計劃〉《台灣文獻》24(3),30-40
林衡道
1981〈日治時期史無前例的宗教迫害〉《高雄文獻》8,19-26
周彥文
1986〈鳳山古城重劃〉《高雄文獻》24-25,35
金祥卿
1983〈左營舊孔廟現存建物正名考〉《高雄文獻》14-15,145-155
吳育臻
1997〈高雄市左營區的聚落變遷-地點位置的解釋〉《高市文獻》10(1),23-46
吳連賞
1988〈高雄都會區的成長過程及其區域發展課題之研究〉《高市文獻》1(1),76-93
洪燦楠
1978〈台灣地區聚落發展之研究(連載一)〉《台灣文獻》29(2),13-47
〈台灣地區聚落發展之研究(連載二)〉《台灣文獻》29(3),187-265
施添福
1989〈清代台灣市街的分化與成長〉《台灣風物志》39(2)、40(1)
高雄市政府主計處
1982《高雄市統計要覽》9-32
許淑娟
1995〈高雄市北郊聚落的商街發展和型態〉《史連雜誌》24,124-143
黃武達、小川英明、鳥居德敏、內藤昌
1992〈日治時代高雄市都市結構之分析〉《建築學報》6,21-35
黃瓊慧
1997〈左營地區的區域發展〉《高市文獻》10(1),67-112
黃耀能主持、曾駿文紀錄
2000〈高雄市八十九年度左營區眷村耆老座談會紀錄〉《高市文獻》13(3)85-117
梁長青
〈桃仔園古城牆遺蹟之研究〉《史聯雜誌》25,46
陳祺助
1995〈清代台灣縣丞與巡檢設置研究〉《高市文獻》8(1)
曾元及
1999〈左營地區史蹟調查報告〉《高市文獻》11(4),43-72
曾玉昆
1981〈左營傳統建築滄桑史〉《高雄文獻》7,77-87
1981〈高雄市史事探討〉《高雄文獻》8,51-113
1984〈高雄市山陵獵古〉《高雄文獻》18-19,139-189
1988〈綺霞熏風話龜山〉《高雄劃刊》9(10),6-13
1988〈清郊濛雨的鳳山丘陵〉《高雄劃刊》9(11),18-21
1989〈大高雄行政區域沿革誌-舊「鳳山縣」層地之疆界變遷與區域沿革(三)〉《高市文獻》1(4),101-134
1990〈大高雄行政區域沿革誌-舊「鳳山縣」層地之疆界變遷與區域沿革(四)〉《高市文獻》2(4),31-58
1996〈鳳山縣建城史之探討〉《高市文獻》9(1),1-64
1998〈由舊城城隍爺的出巡探討台灣民間的城隍信仰〉《高市文獻》10(3),1-58
曾駿文
2000〈高雄市八十九年度左營區眷村耆老座談會紀錄〉《高市文獻》13(3),85-118
張守真
1990〈康熙領台時期鳳山縣治設置問題探討〉《高縣文獻》11,191-218
1985〈明鄭時期打狗史事初探〉,《高雄文獻》22-23
1986〈荷聚時期「打狗」史事初探〉《高雄文獻》24-25,1-33
1995〈乙未之役打狗的淪陷〉《史聯雜誌》24,33-52
1997〈左營興隆莊縣城淪為舊城原因初探〉《高市文獻》10(1),1-44
張同湘
2000〈高雄左營桃仔園荷據時期殘蹟探索〉《台灣史蹟》37,115-130
張金鶚
1978〈台灣廟宇建築與人民生活信仰〉《台灣文獻》29(3),165-186
溫國良
1998〈台灣總督府第一次(一九八九)調查鳳山縣之寺廟略述〉《高市文獻》11(2),1-26
葉振輝譯
1992〈清光緒二十年打狗之布防〉《高市文獻》4(3)(4),107-110
臧振華、高有德、劉益昌
1993〈左營清代鳳山縣舊城淪為聚落的試掘〉《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4(3),763-865
劉珩
2001〈左營眷村述記〉《高市文獻》14(3)
劉淑芬
1985〈清代台灣的築城〉《食貨月刊》14(11)(12),484-503
應裕康
1997〈論高雄孔子廟之現代意義及功用〉《高市文獻》10(1),47-66
謝浩
1979〈鳳山縣的學宮與舊城〉《高雄文獻》1-2,265-267
謝家林
1985〈高雄市都市計劃之過去與未來〉《高雄文獻》22-23
【論文】
王致強
1987《高雄市所屬行政區重新劃分之研究-著重以多目標規劃探討最適規模》私立淡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淑芬
1995《日本南進政策下的高雄建設》國立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秉聲
1997《一個港道變遷下的空間研究-以台灣(台南)府城五條港為例(1624-1926)》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欽賢
1988《日據時期高雄市都市發展與計劃歷程之分析》,國立台灣大學土木研究所
林莉莉
1999《淡水廳城計劃及實務的相關研究-以《淡水廳築城案卷》為中心》私立中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學位論文
洪心光
1980《清末五分埔聚落空間構成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
柯俊成
1998《台南(府城)大街空間變遷之研究(1624-1945)》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
黃琡玲
2001《台灣清代城內官制建築研究》私立中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學位論文
許嘉陽
1997《日本殖民時期台北城型態研究》私立中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學位論文
陳志梧
1988《空間之歷史社會變遷:以宜蘭為個案》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都市計劃室
陳維哲
2000《高雄市行政中心變遷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
張玉璜
1994《媽宮(1604-1945)一個台灣傳統城鎮空間現代化變遷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朝隆
2001《清代鳳山縣治遷移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志彰
1991《1945年以前台中地域空間形式之轉化-一個政治生態群的分析》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道明
2000《清代台灣鳳山縣城的營建》國立暨南大學歷史學研究所
【日文資料】
本田喜八
1985《台灣省高雄州地誌》台北市:成文
片山清夫
1936《大高雄建設論市現勢》高雄市:南海時報社
台灣總督府
1984《台灣情事》台北市:成文
1993《台灣宗教調查報告書》台北市:捷幼
台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編纂
1942《台灣鐵道旅行案內》
台灣總督府官房 文書課編
1985《台灣省台灣統治綜覽》台北市:成文
高雄州郡役所
1985《台灣省高雄州大觀》台北市:成文
高雄第二尋常小學校
1985《台灣省高雄州鄉土史》台北市:成文
宮本延人
1988《日本統治時代台灣寺廟整理問題》奈良縣:天理教道友社
郭中端、堀入憲二
1980〈移民建築-閩南建築〉《中國人街》東京:相模書房,270-286
曾景來
1939《台灣宗教迷信陋習》台北市:南天
鳳山郡役所
1985《台灣省鳳山郡要覽》台北市:成文
【網路資料】
打狗城高雄采風錄
http://www.kh.edu.tw/cities/takauo/zoyine_3/right.htm
林崇熙,在地觀點的文化資產保存 ──兼論地方文史工作室之角色
http://www.yuntech.edu.tw/~gha/publish/teachers/lin/2000/1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