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孜燕
Lin, Tzu-yen
論文名稱: 納粹宣傳畫的風格與象徵寓意
The style and image analysis of Nazi’s Propaganda.
指導教授: 高燦榮
KAO, Tsann-Ro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藝術研究所
Institute of Art Studies
論文出版年: 2009
畢業學年度: 9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80
中文關鍵詞: 希特勒宣傳畫第三帝國種族優越納粹圖像分析
外文關鍵詞: image analysis, Faschismus, Adolf Hitler, the Third Reich, Nazi, propaganda
相關次數: 點閱:128下載: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第三帝國的美學宗旨,除了立基於種族優越外,挪用了德意志舊有的思想論述,帶有強烈的民族性和意識形態,為的是取得人民的認同感和鞏固領導中心;在納粹統治的十二年間,藝術成了政治的宣傳利器。將納粹宣傳畫依媒材分成七大類歸類,發現這十二年間的官方藝術,無論是那種題材,不出五種類型:德意志符號象徵、與生活息息相關的議題、與經典有關的模擬或拼接既有畫作、舊時代的價值觀、國家意識認同。為了傳達資訊上的方便,形式越趨簡化,功能性越來越強,因為具有強烈的訴求性和視覺的目的,成為往後各國宣傳畫的借鑑。

    Aesthstic of the Third Reich, setting up because of the Racism. There are strong national characteristic and ideology. These 12 years, art became weapons of politics.
    Divide Nazi's poster into seven kinds, finding Nazi arts , there are five kinds:the symbol of German, life topic, imitating ancient paintings, heroic poem, National consciousness. Nazi’s propaganda became simplified that the composition changes in order to transmit the convenience on information. These picture causes influence on the modern advertising poster.

    緒論 - 1 - 第一章 宣傳畫與社會思想的聯結 - 5 - 第一節 何謂第三帝國宣傳畫 - 6 - 一、宣傳畫的定義 - 7 - 二、藝術與政治的關係 - 9 - 第二節 社會與藝術間的反映取向 - 11 - 第三節 希特勒主導下的納粹宣傳畫 - 14 - 一、文化工作協會的壟斷 - 15 - 二、第三帝國官辦美展 - 16 - 第二章 納粹主導下的宣傳畫走向 - 23 - 第一節 納粹宣傳畫種類 - 23 - 一、大德國藝術的畫家們 - 23 - 二、雜誌封面與內頁插畫 - 26 - 三、時事諷刺社論漫畫 - 32 - 四、納粹宣傳海報 - 33 - 五、郵票與明信片 - 35 - 六、納粹宣傳手冊 - 37 - 七、納粹教科書 - 38 - 第二節 納粹宣傳畫形式 - 40 - 一、色彩與光源的意義 - 40 - 二、與帝國美學觀呼應的構圖方式 - 44 - 第三節 圖像中的符號象徵 - 45 - 第三章 納粹藝術的集體記憶 - 49 - 第一節 歷史懷舊的拼貼 - 49 - 一、理性與感性之間 - 50 - 二、神話與宗教題材 - 52 - 第二節 風土畫中的隱喻 - 55 - 第三節 塑造英雄的典型 - 58 - 一、線性的文化傳承 - 59 - 二、山景的雄心壯志 - 61 - 三、希望的最後寄託 - 63 - 第四節 建立一個新德國文化體系 - 65 - 第四章 納粹宣傳畫的應用 - 73 - 第一節 大戰期間各國募兵海報比較 - 73 - 第二節 當影像作為社會控制的工具 - 75 - 一、理想清晰的宣傳畫 - 75 - 二、製造敵人的宣傳畫 - 76 - 三、階級意識的宣傳畫 - 79 - 第三節 時事漫畫的盛行 - 80 - 第四節 對日後平面廣告的影響 - 82 - 結論 - 86 - 引用文獻 - 91 - 附錄一 1937 年〈大德國藝術展〉開幕希特勒演講稿英文版 - 96 - 附錄二 本論文提及的〈頹廢藝術展〉被展出畫家 - 101 - 附錄三 本論文提及的〈大德國藝術展〉被展出的畫家 - 102 - 附錄四 〈大德國藝術展〉當時參與展覽的畫家 - 103 - 附錄五 納粹畫作的五個公式 - 106 - 附錄六 本論文所舉出的納粹畫作年代排序 - 107 - 圖檔- 109 -

    一、 書籍
    丁建弘、李霞,《普魯士的精神和文化》,台北:淑馨出版社,初版,1996。
    文學禹,《豐子愷漫畫文選集 下》,台北:渤海堂文化公司,初版,1987。
    方成,《報刊漫畫學》,台北:亞太圖書出版社,初版,1993。
    王亞男,《第三帝國的徽標藝術》,廣州:閃電戰雜誌社,初版,2005。
    王受之,《世界現代平面設計》,台北:藝術家出版社,初版,2000。
    石守謙,《德藝百年》,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初版,2004。
    石守謙主編,《德藝百年 :德意志藝術的黃金時代, 柏林國家博物館珍藏展圖錄》,臺北市:故宮博物院,初版,1994。
    石計生,《藝術與社會-閱讀班雅明的美學啟迪》,台北:左岸文化出版社,初版,2003。
    吉凡星,《神話.星宿.紋樣圖鑑》,台北:藝術家出版社,初版,2002。
    朱孝岳,《藝術設計縱橫談》,南昌:江西美術出版社,初版,2002。
    何政廣,《歐美現代美術》,台北:藝術家出版社,初版,1994。
    吳友法,《二十世紀德國史》,台北:志一出版社,初版,1995。
    李廣元,《中西美術比較十書-中西色彩比較》,石家庄:河北美術出版社,初版,2006。
    李澤厚,《美學論集》,台北:三民出版社,初版,1996。
    杜美,《德國文化史》,台北:揚智文化有限公司,初版,1993。
    林惺嶽,《戰爭對美術發展之影響》,台北:藝術家出版社,初版,1995。
    洪慶明,《浩劫與輝煌-納粹梟雄》,北京:東方出版社,初版,2005。
    高談文化編輯部,《你不可不知的300幅名畫及其畫家與畫派》,台北:信實出版社,初版,2004。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編輯委員會,《重編國語辭典四》,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初版,1981。
    郭恆鈺,《希特勒與第三帝國興亡史話》,台北:三民書局,初版,2004。
    郭書瑄,《插畫考》,台北:大雁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初版,2007。
    曾啟雄,《色彩的科學與文化》,台北:耀昇出版社,初版,1998。
    臺灣中華書局編輯部,《辭海》,台北:中華書局,初版,1979。
    趙鑫珊,《希特勒與藝術》,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二版,1996。
    劉國柱,《希特勒與知識份子》,北京:時事出版社,初版,2000年。
    Adolf Hitler著 方白譯,《我的奮鬥》,台北:大明王氏出版有限公司,初版,1974。
    Arthur C. Danto著 林雅雯、鄭惠雯譯,《美的濫用》,台北:麥田,初版,2008。
    Cassirer Ernst 羅興漢譯,《符號.神話.文化》,台北:結構群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初版,1980。
    Chris Bishop著 李明、謝蕾、王玲譯,《圖解第三帝國的興起》,台北:漢藝有限公司,2007。
    E. H. Gombrich 著 雨芸譯,《藝術的故事》,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7修訂版,2003。
    Enzo Collotti 文心譯,《希特勒與納粹主義》,香港:三聯書店,初版,2004。
    Erwin Panofsky 李元春譯,《造形藝術的意義》,台北:遠流出版社,1997。
    Garth S. Jowett、 Victoria O'Donnel著 陳彥希、林嘉玫、張庭譽譯,《宣傳與說服》,台北: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初版,2003。
    Giulio Carlo Argan、Maurizio Fagiolo 曾堉、葉劉天增譯,《藝術史學的基礎》,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初版,1992。
    Guido Knopp著 朱劉華譯,《Diess黨衛隊檔案》,上海:新華書店,初版,2004。
    Herschel B.Chipp 余珊珊譯,《現代藝術理論Ⅱ》,台北:遠流出版社,二版,2004。
    Jack Tresidder著 蔡心語譯,《符號全書》,台北:春光出版社,初版,2009。
    Jacques Marseille Nadeije Laneyrie-Dagen著 王文融譯,《世界藝術史》,台北:聯經出版社,初版,1998。
    John Berger吳莉君譯,《觀看的方式》,台北:麥田出版社,初版,2005。
    Klaus P.Fischer 張連康譯,《納粹德國史》,台北:絲路出版社,初版,1998。
    Paul Martin Lester 張霄亭 、楊美雪譯,《Visual Communication images with messages(3E) 視覺傳播》,台北;雙葉出版社,2004。
    Peter Gay著 劉森堯譯,《威瑪文化—一則短暫而燦爛的文化傳奇》,台北:立緒文化公司,初版,1993。
    Richard Taylor著、李毓昭譯,《發現教堂的藝術》,台北:晨星出版社,初版,2006,頁64。
    Robert Hughes著 張心龍譯,《新世界的震撼》,台北:遠流出版社,初版,1996 。
    Sebastian Haffner 周全譯,《破解希特勒》,台北:左岸文化有限公司,初版,2005。
    Sister Wendy Beckett著 連惠幸,李惠珍譯,《繪畫的故事》,台北:台灣麥克,初版,1998
    T.A. Kenner著,呂孟娟譯,《圖騰的秘密》,台北:山岳文化圖書有限公司,初版,2009。
    Toby Clark著 吳霈恩譯,《藝術與宣傳》,台北:遠流出版社,初版,2003。
    Walter Benjamin 許綺玲譯,《迎向靈光消失的年代》,台北:台灣攝影工作室,初版,1999。
    William L. Shirer著,董樂山譯《第三帝國興亡史Ⅰ》,台北:麥田出版社,初版,1998。
    Ades Dawn ,Art and power :Europe under the dictators, 1930-45 ,London:Hayward Gallery ,1995.
    Hughes, Matthew, Mann, Chris ,Inside Hitler’s Germany: Life Under the Third Reich,New York:Potomac Books Inc,2002.
    Joan L. Clinefelter.,Artists for the Reich :culture and race from Weimar to Nazi Germany ,New York:Oxford,2005.
    Jonathan Petropoulos ,Art as politics in the Third Reich ,London: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1996.
    Peter Adam ,Art of the Third Reich ,New York: Harry N. Abrams ,1992.
    Stephanie Barron ,Degenerate Art:the fate of the avant-garde in Nazi Germany ,New York:Harry N. Abrams ,1991.

    二、 期刊
    王受之,〈德國納粹掠奪藝術品的歸還〉,《藝術家》, 第297期,1990,446-457頁。
    王琪,〈希特勒主導下的納粹運動與第三帝國〉,《成大西洋史集刊》,第6期,1995,21-77頁。
    王琪,〈納粹主義運動下的猶太人政策〉,《成大西洋史集刊》,第4期,1992,53-125
    王琪,〈納粹主義運動下的德國婦女〉,《成大西洋史集刊》,第3期,1991,41-90頁。
    何佳瑞,〈海德格藝術作品的本源一文之閱讀:藝術,作品與真理〉,《哲學與文化》,32卷2期,2008,69-84頁。
    周明泉,〈生命的泉源--德國納粹「雅利安菁英」的培育機構〉,《當代》,第232期,1996,4–21頁。
    頁。
    孫治本,〈暴力史與意識型態—從兩項納粹暴行研究說起〉,《當代》,第151期,1990,第24–32頁。
    張心龍,〈夢魘的重現〉,《雄師美術》,第242期,1991,157–162頁。
    陳莉玲,〈歷史圖像下的生命反貴〉,《哲學與文化》,29卷10期,2002,928-939頁。
    焦平,〈頹廢藝術—納粹時期的德國前衛藝術命運〉,《藝術家》,第204期,226–241頁
    趙文亮,〈納粹德國的反猶政策與1936年奧運會〉,《河南大學學報》,47卷2期,2007,119-128頁。
    蔡綺,〈領袖崇拜在政治宣傳海報運用之研究─以納粹德國希特勒為例),《藝術學報》,第80期,2007,67-84頁。
    藍劍虹,〈色彩的戰爭與友誼〉,《人本教育札記》,第145期,2001,50–54頁。
    哲森,〈什麼是宣傳畫〉,《青島早報》,2003年10月2日,A9版。

    三、 碩博士論文
    童采婕,《復古形式在視覺傳達設計之創作與研究》,臺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2005年。
    邱夢偉,《幽默漫畫表現形式之創作研究-以幽默漫畫為例》,臺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2004年。

    四、 視聽資料
    《柏林美術館—烽火中的頹廢藝術命運變奏曲》,台北:匯智文化,1993,VHS。
    《Nazis : The Occult Conspiracy納粹與希特勒》,台北:協和影視,DVD 。

    五、 網路
    The art and politics of Arthur Szyk:http://www.ushmm.org/
    Nazi Germany:http://www.spartacus.schoolnet.co.uk/GERnazigermany.htm
    Nazi Propaganda by Joseph Goebbels:http://www.calvin.edu/academic/cas/gpa/goebmain.htm
    Nazi Propaganda:http://www.calvin.edu/academic/cas/gpa/ww2era.htm

    下載圖示 校內:2015-08-17公開
    校外:2015-08-17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