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葉名宜
Yeh, Ming-I
論文名稱: 論競爭法對專利集管之規範 —以歐體、美國、日本、我國競爭法為中心
The Regulation of Patent Pools under the Competition Law — with Particular Reference to EC, US, Japan and Taiwan Competition Laws
指導教授: 林易典
Lin, Yi-Tie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社會科學院 - 科技法律研究所
Institute of Law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論文出版年: 2009
畢業學年度: 9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345
中文關鍵詞: 智慧財產反托拉斯法獨占禁止法競爭法公平交易法專利法聯合行為技術移轉智慧權專利集管專利授權
外文關鍵詞: patent law, anti-monopoly act, competition law, fair trade act, antitrust law, concerted action,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 patent pool, patent licensing, technology transfer
相關次數: 點閱:242下載:7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在許多產業中,一項產品進行商品化所必要之專利權,經常控制在多個專利權人手中。權利的分割化會增加產品進入市場的成本,這些成本包括協商多項授權需要付出的交易成本,以及累計支出的權利金所致。由於專利集管不需逐項專利取得授權,降低被授權人的交易成本,有助於解決專利權重疊或專利叢林的問題。同時,專利集管保有財務上的誘因,使發明人能將其現有創新予以商品化,並從事新穎且具有專利潛力的研發。
    專利集管係指雙方或多方當事人藉由協議將各自擁有的專利組成專利包裹,並將此專利包裹授權給集管內的成員及第三方。由於集管可能具有促進競爭或限制競爭的效果。就促進競爭的效果而言,專利集管可降低交易成本、限制權利金的累計、以避免授權者與被授權者雙方走向經濟學上之雙重邊際化。專利集管可允許由集管進行一次性授權,進而降低授權及服務的成本。就限制競爭的效果而言,專利集管必然默示藉由聯賣集中管理技術而產生專利集管,其中僅由或主要由替代技術組成的專利集管,會構成價格固定卡特爾。如此除了會減少當事人間的競爭外,當專利集管支援某一產業標準或建立事實上的產業標準時,專利集管還會排除替代技術(也就是互相競爭的技術),進而減少創新。此外,產業標準及其相關的專利集管的存在,也會使得新穎的或改良的技術難以進入該市場。
    故此,歐體、美國、日本之主管機關均對於智慧權相關的實施行為是否具有反競爭性,陸續提供可預測的通則。惟實際的情況是,專利與競爭仍大大影響創新誘因,有爭議的專利反而具有明顯的競爭疑慮甚至戮害創新,此種情形在四大高科技產業,包括製藥業、生技業、電腦硬體暨半導體業、軟體及網路業中,尤其明顯。智慧權授權行為變化的態樣及其反競爭性的判斷,遠超過在訂立判斷原則時所能預見的。在真實世界中,創新是持續的過程,一項創新經常成為下一項創新的墊腳石。持續不斷的創新會遇到兩難,其一是如何持續提供初始創新者適當的誘因,另一為如何為未來的競爭者維持適當的競爭誘因。
    我國目前雖然尚無專利集管之形成,不過在與專利集管相關爭議之個案判決結果,卻引起國內外的關注與熱烈的討論。相較於歐體、美國或日本,我國目前對於專利集管涉及公平交易法相關的規範,似乎不足以判斷專利集管相關之爭議。有鑑於此,本文參酌歐體、美國、日本與專利集管相關之技術授權規範,嘗試提出不同觀點與修法建議。

    In many industries, the patent rights to commercialize a product are frequently controlled by multiple rights holders. This fragmentation of rights can increase the costs of bringing products to market due to the transaction costs of negotiating multiple licenses, and greater cumulative royalty payments. Patent pool can help solve the problems created by these overlapping patent rights, or patent thickets, by removing the need for patent-by-patent licensing, thus reducing transaction costs for licensees. At the same time, patent pools preserve the financial incentives for inventors to commercialize their existing innovations and undertake new, potentially patentable R&D.
    Patent pools are defined as arrangements whereby two or more parties assemble a package of technology which is licensed not only to contributors to the pool but also to third parties. Patent pools can be produce pro-competitive effects, in particular by reducing transaction costs and by setting a limit on cumulative royalties to avoid double marginalization. The creation of a patent pool allows for one-stop licensing of the technologies covered by the patent pool, so as to lead further cost reductions in licensing and servicing. However, patent pools may be restrictive of competition. The creation of a patent pool necessarily implies joint selling of the pooled technologies, which in the case of pools composed solely or predominantly of substitute technologies amounts to a price fixing cartel. Moreover, in addition to reducing competition between the parties, patent pool may also, in particular when they support an industry standard or establish a de facto industry standard, result in a reduction of innovation by foreclosing alternative (competing) technologies. The existence of the standard and the related patent pool may make it more difficult for new and improved technologies to enter the market. Accordingly, Agencies of European Union, United States and Japan continually provide general principles to predict and analyze whether the exercises involving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re anti-competitive or not. However, in the real world, patents and competition have adverse effects on the incentive to innovation, and questionable patents are a significant competitive concern and can harm innovation, especially in four major industries including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biotechnology industry, computer hardware and semiconductor industries, software and internet industries. It is unlikely foreseeable that the various licensing conducts of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nd their anticompetitive effects at the time of determination of principles. In the real world, innovation is an on-going process, with one innovation frequently providing a building block for the next. The ongoing nature of innovation poses difficult questions about how best to preserve adequate incentives for an initial innovator and maintain adequate incentives for competition become the next innovator.
    Although there is no patent pool in Taiwan until now, some issue of the disputed licensing arrangements involving the patent pools is discussed. In comparison with European Union, United States or Japan, Guidelines on Technology Licensing Arrangements provided by Taiwan Fair Trade Commission (FTC) seem to be insufficient to properly evaluate the aforementioned disputes about patent pool licensing. Hereinafter, in light of the current guidelines of European Union, United States and Japan, this thesis attempts to address different viewpoints and suggestion for further amendments on the current guideline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方法及架構 2 第二章 專利集管之概說 5 第一節 新經濟業的興起與專利戰爭 5 第二節 專利權、專利授權與專利集管的概述 7 第一項 專利權之概述 7 第二項 專利授權 9 第三項 專利集管 12 第一款 專利集管之定義 13 第二款 專利集管之簡史 15 第三款 專利集管之類型 17 一、依對外授權之主體區分 17 二、依對外授權之客體區分 17 三、依組成技術的性質區分 19 (一) 由互補技術(必要技術)組成的專利集管 19 (二) 由競爭技術(替代技術、非必要技術)組成的專利集管 19 第四款 從供應鏈的角度解構專利授權成員之競爭關係 20 第三節 專利集管的利弊得失 22 第一項 專利集管在經濟上的利益 23 1. 解決專利封鎖所生之問題 24 2. 降低研發、授權及訴訟的風險及成本 25 3. 提高事業競爭優勢 25 4. 促進競爭的(pro-competitive)效果 27 第二項 專利集管在法律上的疑慮 28 1. 降低創新研發的動機 28 2. 限制競爭 28 第四節 從競爭法的角度審視專利集管形成與實施 29 第一項 形成專利集管的階段 29 第二項 實施專利集管的階段 30 第五節 相關文獻回顧 31 第六節 專利集管與競爭法制交錯之案例—飛利浦光碟授權案的再省思 35 第一項 形成專利集管前,進行管制之可能性 36 第二項 實施專利集管後,進行防弊之困難處 36 第一款 專利集管成員間競爭關係之判斷歧異 36 第二款 國際競爭法之域外效力對內國競爭法的影響 37 第七節 國際競爭法制有關專利集管之規範 37 第八節 我國公平法有關專利集管之規範 40 第一項 關於聯合行為之規範 41 第二項 關於結合行為之規範 44 第三項 專利集管在我國競爭法上管制之困境 45 第一款 專利集管對內關係 45 1. 授權協議 45 2. 競爭關係與特定市場範圍之認定 46 第二款 專利集管對外關係 46 1. 足以影響市場功能之判斷—(1) 特定市場之認定 46 2. 足以影響市場功能之判斷—(2) 時間市場之影響 46 第九節 未來研究方向 47 第三章 歐體競爭法對於專利集管授權行為之管制 49 第一節 智慧權與競爭法之互動與概述 49 第一項 歐體法與智慧權保護之關係 50 一、智慧權排他權與商品自由流通原則之調和 50 二、權利耗盡原則與商品自由流通原則之調和 51 三、區分智慧權權利存在與權利行使 51 第二項 競爭法介入智慧權之權利行使的原則 52 第二節 歐體競爭法對於專利授權行為之相關規範 53 第一項 歐體條約 53 第二項 歐體執委會相關準則 54 第三節 技術授權涉及之限制競爭協議 56 第一項 限制競爭協議的類型 56 第一款 協議之定義 56 一、協議 56 二、事業團體的決議 57 三、一致行為(concerted practice) 58 第二款 協議出於限制競爭的目的 58 第三款 協議造成限制競爭的效果 59 一、授權協議之反競爭效果 59 (一) 合理預見之可能性: 59 (二) 可察覺(appreciable)的反競爭效果: 60 (三) 相關市場的界定: 62 二、授權協議之促進競爭效果 63 第二項 相關市場界定 64 第一款 市場界定概說 64 第二款 分析方式 64 一、SSNIP測試法 64 二、市占率 65 (一) 根據權利金額計算 65 (二) 根據結合授權技術之產品的銷售額計算 65 三、其他替代技術 66 (一) 替代技術之數量:四或四個以上 66 (二) 替代技術需於商業上可實行: 66 第三款 對創新市場的影響 66 第三項 競爭關係的認定 67 第一款 技術內的競爭可刺激技術間的競爭 67 第二款 位於同一市場:實際競爭者 67 第三款 利用反事實方式評估授權協議 68 一、存在授權協議時 69 (一) 技術市場:視為實際競爭者 69 (二) 產品市場:潛在競爭者 69 二、不存在授權協議時 69 (一) 產品市場:潛在競爭者 69 (二) 技術市場:潛在競爭者 69 第四款 被授權人之競爭性技術的影響 70 一、被授權人的技術具競爭性:技術市場之潛在競爭者 70 二、進行授權時雙方須非競爭者 70 三、以封鎖性技術主張非競爭者,須有客觀證據 70 四、技術進步致被授權人的技術嗣後失去競爭性:非競爭者 71 第四項 不適用於集體豁免之技術協議:個案審查 73 第四節 技術集管之技術授權協議的評估方式 74 第一項 技術集管之概說 74 第二項 對於集管技術之判斷 75 第一款 區分互補(必要)技術與替代(非必要、競爭性)技術 75 第二款 由技術集管內外相關技術的關係判斷反競爭的影響 76 第三款 技術進步致必要技術變成非必要技術 77 第三項 對於技術集管管理制度之判斷 78 一、開放且代表不同利益的當事人 78 二、獨立專家之選出及獨立性 78 三、避免交換敏感資訊 79 四、爭端解決機制 79 第五項 對於技術集管對外授權時的個別限制之評估 80 第一款 針對一般技術授權個別限制之評估 80 一、授權協議中不違反歐體條約第81條之限制 80 二、授權協議須個別審酌之限制 81 (一) 權利金義務(royalty obligations) 81 (二) 專屬授權及銷售限制(exclusive licensing and sales restrictions) 83 (三) 產量限制(output restrictions) 87 (四) 使用區域限制(field of use restrictions) 88 (五) 自產自用之限制(captive use restrictions) 91 (六) 搭售及組合銷售(tying and bundling) 92 (七) 不得競爭義務(non-compete obligations) 94 (八) 和解及不爭執協議(settlement and non-assertion agreements) 96 第二款 針對技術集管授權協議的條款及細則之特別評估 99 一、技術集管的市場地位 99 二、技術集管涉及之產業標準 99 (一) 雙方談妥權利金的時點 99 (二) 技術集管之優勢地位 100 (三) 對於被授權人改良技術之限制 100 第五節 小結 101 第一項 歐體判斷技術集管形成的標準 101 第一款 判斷依據:技術移轉協議指導準則 101 第二款 判斷要件 101 一、技術集管之成員 101 二、技術集管之授權技術 102 三、集管之運作 102 第二項 判斷技術集管對外授權的標準 102 一、判斷依據:歐體條約第81條第3項、TTBER 102 二、判斷要件 102 第三項 歐體實務判斷專利集管的經驗:2008年之執委會工作報告 106 第四章 美國反托拉斯法對於專利集管授權行為之規範 107 第一節 美國反托拉法之概述 107 第一項 相關規範 107 第二項 反托拉斯法之重要聯邦法規 108 一、休曼法 108 二、克來登法 110 三、聯邦交易委員會法 111 四、標準開發組織促進法 111 第三項 反托拉斯法之重要原則 111 一、Noerr原則:透過行政手段阻礙競爭並非虛晃行為 112 二、惡意或虛晃行為除外(bad faith or “sham” exception):藉由虛晃行為拒絕他人近用,不應根據Noerr原則得到豁免 113 第二節 智慧權與反托拉斯法之互動與沿革 115 第一項 概述 115 第二項 有關智慧權授權之反托拉斯準則的沿革 117 第一款 1890年至1930年的時期:專利鮮少受反托拉斯管制 117 第二款 1930年至1980年的時期:反托拉斯優越 118 第三款 1980至1990年的時期:美國國會與法院強化專利,反托拉斯納入更新的經濟分析架構 119 第四款 1990年至今:追求競爭與專利的最佳平衡 122 第三節 1995年之反托拉斯-智慧權準則 123 第一項 基本原則 123 一、為了反托拉斯分析的目的,美國主管機關對待智慧權的方式,基本上應比照其他形式的財產權 123 二、美國主管機關並不推定智慧權在反托拉斯範疇中就產生市場力 124 三、美國主管機關體認到,智慧權授權使公司得以整合生產的互補性因素,一般而言是促進競爭的 124 (一) 授權有助於整合互補性因素 124 (二) 授權有助於解決技術封鎖關係 125 (三) 授權限制可更有效利用授權技術 125 第二項 反托拉斯疑慮與分析模式 126 第一款 反托拉斯疑慮的本質 126 第二款 授權協議影響的市場 127 一、產品市場 127 二、技術市場 128 (一) 虛擬獨占者測試法 128 (二) 競爭顯著性的證據 128 (三) 創新市場 129 1. 界定創新市場 129 2. 評估競爭顯著性(或反競爭效果) 129 第三款 區分水平與垂直競爭關係 131 第四款 評估授權限制的架構 132 一、合理原則(rule of reason) 132 二、當然違法(per se rule;per se illegal)原則 133 1. 實施或企圖實施藉由欺罔行為取得之智慧權 133 2. 實施或企圖實施藉由非衡平行為取得之智慧權 133 3. 藉由客觀上無理由的訴訟實施智慧權 133 三、區分當然違法或合理原則的適用 133 (一) 先以當然違法判斷,當然違法以外之限制再以合理原則進行審酌 133 (二) 運用合理原則時,可以縮短市場調查之情形 134 第三項 根據合理原則評估授權限制的一般性原則 134 第一款 反競爭效果的分析 134 一、市場結構、共謀與排除 135 (一) 水平競爭關係:市場集中度;進入市場之難易;供需雙方對於相關市場價格改變之反應 135 (二) 垂直競爭關係:危害水平競爭關係的事業或其他相關市場之競爭;排除競爭者近用或提高其成本;共謀提高價格或減少產量 135 二、排他性的授權協議 136 第二款 效率及正當性 137 一、概說 137 二、限制之合理必要性(reasonable necessity)的判斷方式 137 (一) 存在實際可行且限制較少的替代方案 137 (二) 限制的持續期間 137 第三款 反托拉斯安全區 138 一、判斷安全區的原則(一):當事人於產品市場之市占率總和不超過百分之廿 138 二、判斷安全區的原則(二):無法根據市占率資料判斷的情形 138 1. 可能落於技術市場安全區的限制 138 2 可能落於創新市場安全區的限制 139 三、未落入安全區的授權協議並非當然合法 139 第四項 一般性原則的適用 140 第一款 水平限制(Horizontal restraints) 140 第二款 維持轉售價格(Resale price maintenance) 140 第三款 搭售協議(Tying arrangement) 140 第四款 獨家交易(Exclusive dealing) 141 第五款 交互授權與集管協議(Cross-licensing and pooling arrangements) 142 一、交互授權與集管協議之促進競爭或反競爭效果 142 二、評估原則:排他性與阻礙創新的程度 142 (一) 排他性:被排除者是否無法有效競爭?集管參與者是否共同具有市場力?施加限制與欲達成之效率是否有合理關聯性? 142 (二) 阻礙創新:是否要求成員以最低成本交互授權?協議是否包括創新市場之大部分的潛在研發? 143 三、和解之促進競爭或反競爭效果 143 第六款 回饋授權 143 一、回饋授權之促進競爭或反競爭效果: 143 二、評估原則:分析授權人在相關的技術或創新市場中之市場力 144 第七款 智慧權之取得:根據結合分析的原則分析 144 第四節 2003年之聯邦交易委員會報告 145 第一項 概述 145 第二項 結論與建言 147 第五節 2007年之反托拉斯-智慧權報告 148 一、單方拒絕授權 148 二、共同制定標準 149 三、組合式交互授權協議與專利集管(Portfolio Cross-Licensing Agreements and Patent Pools) 151 四、智慧權授權行為 152 五、智慧權之搭售與組合銷售 153 六、超過法定期間的專利(Patent Beyond Its Statutory Term) 154 第六節 2008-2009年有關發展中的智慧財產市場之公聽會 155 一、禁制令、專利有效性以及授權爭議之判決對IP市場與創新的影響 155 二、九項議題 156 第七節 小結 157 第一項 美國判斷技術集管形成的標準 157 第二項 判斷專利集管對外授權的標準 157 第三項 美國實務判斷專利集管的經驗:2008年之RFID商業審查函 159 一、美國司法部反托拉斯署建議的協議 160 (一) 有限責任公司協議 160 (二) 參與者協議 160 (三) 專利平台協議 161 (四) 授權管理者條款頁 162 二、美國司法部反托拉斯署的分析 162 (一) 效率 162 (二) 潛在反競爭效果及相關的安全區 163 三、美國司法部反托拉斯署的結論 166 第五章 日本獨占禁止法對於專利集管授權行為之規範 167 第一節 日本對於智慧財產權涉及獨占禁止法之概述 167 第二節 獨占禁止法之相關規範 168 第一項 獨占禁止法 168 第二項 智慧財產之利用涉及獨占禁止法的基準 172 第三節 智慧財產之利用涉及獨占禁止法的基準 173 第一項 緒言 173 第一款 適用範圍 174 第二款 基準架構 175 第二項 適用獨禁法的基本原則 175 第一款 獨禁法與智慧財產法 175 一、區分權利存在與權利行使 175 二、限制是否合目的性 176 三、是否有權利耗盡的情形 176 第二款 市場界定原則 177 一、必須實質地限制競爭且有不公平交易方法的情形 177 二、界定市場的必要性 177 三、從需求方的觀點審酌替代可能性 178 四、對研發活動的影響 178 第三款 分析減損競爭效果 178 一、限制的內容與態樣 179 二、多重限制 179 三、對替代技術的影響 179 第四款 限制競爭影響較嚴重的情形 179 一、競爭者間的行為 180 二、有影響力的技術 180 第五款 減損競爭效果較輕微的情形 180 一、產品市占率總和低於20 % 181 二、存在四個以上擁有可能利用的替代技術之擁有者 181 第三項 私人獨占與不當交易限制的觀點 181 第一款 從私人獨占的觀點審酌 182 一、限制技術的利用 182 (一) 形成專利集管的事業,無合理理由拒絕授權 183 (二) 該技術在特定產品市場被認為是有影響力的技術 183 (三) 事業在特定技術市場以及產品市場累積實際或潛在競爭者使用所有技術 184 (四) 數個事業共同制定產品標準 184 二、限制使用技術的範圍 185 三、對使用技術施加條件 185 (一) 限制被授權人之銷售價格、銷售數量、銷售商、及其他與利用該技術之產品相關的因素 185 (二) 限制被授權人開發替代技術 186 (三) 搭售 186 第二款 從不當交易限制的觀點審酌 186 一、專利集管 187 (一) 專利集管的定義 187 (二) 由替代技術組成的專利集管 187 (三) 限制利用該授權技術之產品的價格、數量、供應商 188 (四) 附條件的拒絕授權 188 二、多方授權 188 三、交互授權 189 (一) 交互授權的定義 189 (二) 限制利用該授權技術之產品的價格、數量、供應商 189 (三) 共同協議各當事人使用技術的範圍 189 第四項 不公平交易方法 189 第一款 基本考量 190 第二款 限制技術的使用 192 第三款 限制技術的使用範圍 193 一、授權部分權利 193 (一) 區分授權 193 (二) 限制技術使用的期間 193 (三) 限制技術使用的領域 193 二、與製造相關的限制 194 (一) 限制製造區域 194 (二) 限制製造數量或製造時使用技術的次數 194 三、與出口相關的限制 194 四、再授權 195 第四款 伴隨使用技術的相關限制 195 一、與原物料及零件相關之限制 196 二、與銷售相關之限制 196 三、銷售價格與轉售價格之限制 197 四、製造及銷售競爭產品之限制或與競爭者交易之限制 197 五、最大實施努力義務(最善実施努力義務) 198 六、專門技術之保密義務 198 七、不得質疑義務(不爭義務) 198 第五款 施加其他限制 199 一、單方解約條件 199 二、設定與利用技術無關的權利金 199 三、權利消滅後之限制 200 四、概括授權 200 五、技術功能的追加 200 六、不爭執義務 201 七、限制研發活動 201 八、對改良技術的讓與義務‧專屬授權義務 202 九、對改良技術的非專屬授權義務 203 十、對取得知識或經驗的報告義務 203 第四節 小結 204 第一項 日本判斷技術集管形成的標準 204 第二項 判斷技術集管對外授權的標準 204 第六章 我國公平交易法對於專利集管授權行為之規範 207 第一節 概述 207 第一項 競爭政策與專利保護的關係 207 第二項 專利集管在我國之定義 207 第三項 專利法涉及限制競爭或不公平競爭之相關規範 208 第一款 專利法第六十條 208 第二款 專利法第七十六條 209 第四項 專利集管可能違反公平法之態樣 209 一、集管組成可能涉及事業聯合或結合行為 210 二、對外授權時可能涉及優勢地位甚或獨占地位之虞 211 三、對外授權之限制性條款,可能涉及聯合行為以及限制競爭之虞 212 四、對外授權之限制性條款,可能影響技術市場之上下游市場 213 五、專利集管與共同研發及產業標準之互動 213 第二節 公平法涉及專利集管之相關規範 213 第一項 公平法第四十五條 213 第一款 相關學說見解 213 一、適用除外說 214 二、違背立法意旨說 214 三、權利濫用說 214 四、訓示規定說或確認說 215 五、違法考量說與阻卻違法事由說 215 六、行為管制除外說 215 第二款 公平會實務判斷原則 216 第二項 公平法第十四條 217 第一款 聯合行為的要件 217 一、行為主體 218 (一) 事業的定義與類型 218 (二) 專利集管是否為聯合行為規範之行為主體 221 二、市場界定 221 (一) 特定市場的定義 222 (二) 需求替代性 222 (三) 界定方法 223 三、競爭關係 225 (一) 區分水平或垂直聯合 225 (二) 屬於公平法第七條規範之專利集管態樣 227 四、合意 228 (一) 類型 229 (二) 不違反公平交易法事項之例示 229 (三) 違法協議態樣 229 五、對限制競爭之影響 230 第三項 專利集管涉及之例外許可的類型 230 第一款 標準化聯合 232 一、標準之定義 232 二、比較法上的觀察 234 (一) 歐體 234 (二) 美國 235 (三) 日本 237 三、我國的實務上有關標準化聯合之判斷與檢討 239 第二款 共同研發 242 一、共同研發之定義 242 二、比較法上的觀察 243 (一) 歐體 243 (二) 美國 245 (三) 日本 246 三、我國的實務上有關共同研發之判斷與檢討 249 (一) 公平會衡量合理化聯合行為之整體經濟與公共利益之原則 249 (二) 未依法經公平會許可,涉有違反公平法第十四條規定之虞 250 (三) 垂直整合之策略聯盟,或委託同一家公司代管經營,涉有違反公平交易法第十四條規定之虞 250 第三款 專業化聯合 253 一、專業化之定義與類型 253 二、比較法上的觀察 254 (一) 歐體 254 (二) 德國 255 三、我國的實務上有關專業化聯合之判斷與檢討 256 第四款 我國法對於例外許可之專利集管之判斷及建議 257 一、實務面的觀察 257 二、對於專利集管之例外許可的態樣規範之建議 260 (一) 程序面之建議 260 (二) 審查面之建議 260 第三節 比較法上對專利集管之規範與判斷 261 第一項 專利集管形成階段之合法要件 261 第一款 集管成員之競爭關係 261 一、歐體 261 二、美國 262 三、日本 262 第二款 評估市場力 263 一、歐體執委會的市占率門檻 263 (一) 根據權利金額計算 263 (二) 根據結合授權技術之產品的銷售額計算 263 二、美國主管機關的市占率門檻 263 三、日本公平會的市占率門檻 264 第三款 行動自由 264 一、歐體 265 二、美國 265 三、日本 265 第二項 集管技術 266 第一款 種類 266 第二款 必要性 267 一、歐體 267 二、美國 267 三、日本 267 第三款 有效性 268 一、歐體 268 二、美國 268 三、日本 269 第四款 選出 269 第五款 成本 270 第六款 影響力 270 第三項 集管運作 270 第一款 開放性 270 第二款 經濟效益 271 第三款 其他 271 第四項 專利集管對外授權之合法要件 272 第一款 相關市場 272 第二款 評估影響市場競爭的方式 273 一、不以市占率判斷違法性之行為 274 (一) 歐體 274 (二) 美國 276 (三) 日本 276 二、安全區 276 (一) 歐體 276 (二) 美國 277 (三) 日本 278 三、以市占率門檻判斷違法性 279 (一) 價格限制 279 (二) 產量限制 282 (三) 銷售限制 283 (四) 劃分市場或顧客 285 (五) 獨家交易 286 (六) 搭售及組合銷售 286 (七) 限制研發 288 (八) 拒絕授權 289 (九) 其他附隨義務 290 第三款 透明度 294 一、授權條件的透明度 294 二、競爭法執法時的透明度:事前預防性的措施 294 (一) 歐體之指導函 294 (二) 美國之商業審查函 295 (三) 日本之事前諮詢制度 295 第四節 小結 309 第七章 結論 311 第一節 我國公平法判斷專利集管的侷限 311 第一項 飛利浦CD-R授權案爭點始末 311 第二項 現行規定判斷專利集管授權協議之侷限 314 第一款 適用對象不符合現況 314 第二款 專利集管之市場界定欠缺明確適妥 314 第三款 以集管內技術互補性論集管成員之競爭關係有所偏差 315 一、集管成員間之競爭關係,應以集管內外技術狀態判斷 315 二、集管所在之技術市場對其他技術市場或產品市場競爭之限制 316 第四款 集管之技術互補性與集管成員之競爭關係的釐清 318 一、集管外之替代技術數量與持有狀況,影響對集管內競爭關係的判斷 319 (一) 技術持有狀況(一):集管成員原本為非競爭者 320 (二) 技術持有狀況(二)或(三):集管成員原本為實際競爭者或潛在的競爭者 320 二、授權技術的影響力、以及各授權人的市場地位對集管成員競爭關係的判斷 321 第五款 小結 322 第二節 結論與建議 322 第一項 對於專利集管涉及例外許可類型之建議 323 一、程序面之建議 323 二、審查面之建議 324 (一) 對於涉及標準或規格化之專利集管 324 (二) 對於專利集管涉及之共同研發 324 (三) 對於專業化聯合之專利集管 324 第二項 對於公平會現行技術授權的規範之建議 324 第一款 專利集管的形成 324 一、利用“反事實”方式重新檢驗競爭關係 324 二、訂立量化標準 325 三、成員的行動自由 325 四、與技術相關的因素 325 (一) 技術種類 325 (二) 技術必要性 326 (三) 有效性 326 (四) 替代技術數量 327 (五) 取得技術的成本 327 (六) 技術的影響力 327 (七) 獨立專家 327 五、集管的運作 327 (一) 開放性 327 (二) 經濟效益 328 (三) 其他 328 第二款 專利集管對外授權各該條款的判斷 328 一、訂出具體量化標準 328 二、放寬部份限制 328 三、增加違法類型 328 參考文獻 331 壹、中文文獻 331 一、專書 331 二、學位論文 333 三、期刊論文 335 四、網路資源 339 貳、外文文獻 339 一、外文專書 339 二、期刊論文 340 三、網路資源 342

    壹、中文文獻
    一、專書
    1. 公平會(2007),《認識公平交易法》,增訂十一版,2007年11月。
    2. 公平會九十二年合作研究報告八(2003),《有關事業共同研發之聯合行為例外許可申請審查原則之研究》,計畫主持人:范建德,共同主持人:莊春發,2003年12月。
    3. 公平會九十二年合作研究報告七(2003),《公平交易法之註釋研究系列(一):第一條至第十七條》,計畫主持人:廖義男,共同主持人:何之邁、范建得,黃銘傑、石世豪、劉華美,2003年12月。
    4. 布蘭登伯格及奈勒波夫合著,許恩得譯(2004),《競合策略:賽局理論的經營智慧》,台北:臺灣培生教育出版公司出版,2004年。
    5. 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公平會)(2004),《美國競爭法相關法規彙編》,台北:公平會出版,2004年9月。
    6. 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公平會)(2001),《日本公平交易法相關法規彙編》,台北:公平會出版,2001年4月。
    7. 何之邁(1999),《歐洲共同體競爭法論》,台北:作者自版,1999年5月,初版。
    8. 何孝元(1982),《工業所有權之研究》,台北:三民出版,1991年3月,重印三版。
    9. 吳秀明(2004),《競爭法制之發軔與展開》,台北:元照初版,2004年11月,初版1刷。
    10. 冷耀世(2005),《專利實務論》,台北:全華科技出版,2005年9月,初版。
    11. 李玉剑(2006),《专利联盟:战略联盟研究的新领域》,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
    12. 威廉‧G‧谢泼德及乔安娜‧M‧谢泼德合着(2004),张志奇等合译(2007),《产业组织经济学(第5版)(The Economics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5th edition)》,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2007年10月。
    13. 徐宏昇、陳哲宏、陳逸南、謝銘洋(2003),《專利法解讀》,台北:元照出版,2003年3月,二版一刷。
    14. 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1993),《美國授權事典》,新竹: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出版,1993年5月。
    15. 許忠信(2005),《WTO與貿易有關智慧財產權協定之研究》,台北:元照出版,2005年5月,初版1刷。
    16. 许光耀(2006),《欧共体竞争法立法》,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初版1刷。
    17. 许光耀(2006),《欧共体竞争法通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初版1刷。
    18. 陳文吟,《我國專利制度之研究》,台北:五南出版,2006年10月,四版三刷。
    19. 陳郁婷、周延鵬、王承守、鄧穎懋(2007),《跨國專利侵權訴訟之管理》,台北:元照,2007年9月。
    20. 陳家駿、羅怡德(1999),《公平交易法與智慧財產權—以專利追索為中心》,台北:五南,1999年11月,初版一刷。
    21. 曾陳明汝(2004),《專利商標法選論》,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法學叢書編輯委員會出版,1994年9月,增訂五版。
    22. 曾陳明汝(2004),《曾與陳同道堂法學文集之八—兩岸暨歐美專利法》,台北:學林出版,2004年2月,修訂再版。
    23. 黃茂榮(1998),《公平交易法專題研究》,台北:植根法學叢書,1998年7月,初版。
    24. 黃銘傑(2006),《競爭法與智慧財產法之交會 -- 相生與相剋之間》,台北:元照出版,2006年9月,初版1刷。
    25. 甯育豐(1982),《工業財產權法論》,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出版,1982年3月,三版。
    26. 楊崇森,《專利法理論與應用》,台北:三民出版,2007年17月,修定二版一刷。
    27.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編(2008),《專利法逐條釋義》,台北: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出版,2008年8月。
    28.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編(2007),《專利法制與實務論文集》,〈專利權只是一種排他權之評析〉,執筆人:張澤平,台北: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出版,2007年5月,初版。
    29. 趙晉枚、蔡坤財、周慧芳、謝銘洋、張凱娜合著(2001),《智慧財產權入門》,〈第二篇—專利法〉,執筆人:蔡坤財,台北:元照出版,2001年3月,初版二刷。
    30. 蔡明誠(1997),《國立台灣大學法學叢書(一○三)—發明專利法研究》,台北:作者自版,1997年4月,初版。
    31. 蔡明誠(2006),《智慧財產培訓學院教材02—專利法》,台北: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出版,2006年4月,初版。
    32. 賴源河(2006),《公平交易法新論》,台北:元照出版,2006年9月,三版2刷。
    33. 謝銘洋(1999),《智慧財產權基本問題研究》,台北:翰蘆出版,1999年7月,初版。
    34. 謝銘洋(2006),《智慧財產權之基礎理論》,台北:元照出版,2006年5月,四版。
    35. 羅怡德、陳家駿(1999),《公平交易法與智慧財產權—以專利追索為中心》,台北:五南出版,1999年11月。
    36. 羅昌發(1998),《貿易與競爭之法律互動》,台北:元照出版,1998年8月,初版二刷。

    二、學位論文
    1. 何愛文(2003),《論專利法制與競爭法制之關係—從保護專利權之正當性談起》,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年2月。
    2. 吳姵潔(2004),《論反托拉斯法與專利授權之衡平—以專利集管為例》,私立中原大學財經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7月。
    3. 汪渡村(1990),《專利授權限制競爭條款之規範—以公平交易法草案為中心》,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0年6月。
    4. 李兆國,《標準制定組織及標準專利權之爭議》,國立交通大學科技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12月。
    5. 林易典(1998),《中小企業聯合於公平交易法之探討》,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6月。
    6. 林建廷(2005),《專利授權與不正競爭相關問題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7月。
    7. 林玲玉(1987),《專利授權與反托拉斯法》,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年6月。
    8. 邱詩茜(2005),《從專利獨占之制度目的設計角度定義公平交易法第四十五條之專利權正當行使行為—以美國法制為借鏡》,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6月。
    9. 洪安寧(2005),《從產業專利爭議論產業標準化相關法律問題》,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系學士後法學組碩士論文,2005年1月。
    10. 徐弘光(2006),《台灣專利聯盟(Patent Pool)的可行性探討—以國際產業標準的營運模式為例》,國立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6月。
    11. 時亞君(2007),《從飛利浦案論專利集管之市場範圍界定》,國立東華大學財經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7月。
    12. 郭建廷(2005),《技術授權契約在反托拉斯法上之探討—以專利聯營(patent pool)為中心》,天主教輔仁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7月。
    13. 陳信宏(2005),《論歐體競爭法對技術授權協議集體除外制度之改革》,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7月。
    14. 黃于珊(2004),《專利聯營在競爭法之規範—以技術標準化專利聯營為例》,國立交通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6月。
    15. 黃姵菁(2004),《專利權濫用之比較研究—從「與貿易有關之智慧財產權協定」第四十條出發》,私立東吳大學法律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4年7月。
    16. 黃靖元(2006),《美國反托拉斯法專利授權案件市場界定之研究》,世新大學法學院碩士論文,2006年7月。
    17. 廖雅雯(2004),《論產業標準與專利權》,國立中正大學財經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1月。
    18. 劉懿真(2003),《生技製藥產業運用專利聯盟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產業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7月。
    19. 蔡宜芯(2003),《專利集中授權(Patent Pools)之法律規範—以競爭法為中心》,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6月。
    20. 賴淑青(2005),《由公平交易法觀點探討專利授權行為之管制界線—以飛利浦等CD-R光碟授權案為中心》,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6月。
    21. 謝杞森(1998),《公平交易法之行政程序與爭訟》,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年6月。
    22. 魏杏芳(1999),《論歐洲共同體對聯合行為的管制—從群體除外(Block Exemption)制度看超國家體制執行經濟管制的方法與困境》,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9年6月。
    23. 魏翠亭(2005),《生技製藥產業技術移轉與研發契約之研究—兼論專利集管與強制授權制度》,國立交通大學科技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6月。

    三、期刊論文
    1. 日本學者工作坊成果報告,網址http://www.law.nccu.edu.tw/userfiles/pub/fckeditor/file/日本學者工作坊成果報告.pdf,頁3,顏廷棟教授發言,造訪日期:2009年5月13日。
    2. 何之邁(2008),〈公平交易法之事業定義與潛在競爭概念—簡評最高行政法院九七年判字第四三七號判決〉,《台灣法學》第113期, 2008年10月,頁167-175。
    3. 何愛文(2003),〈專利聯盟所生競爭法上爭議〉,《公平交易季刊》第十一卷第四期,2003年10月,頁1-30。
    4. 吳秀明、梁哲瑋(2007),〈德國限制競爭防止法(Gesetz gegen Wettbewerbsbeschränkungen)—最新修正內容及全文翻譯(Ⅰ)〉,《台北大學法學論叢》第六十四期,2007年12月,頁175-200。
    5. 吳秀明(2006),〈專題演講紀錄:互補性技術專利聯盟與聯合行為—評台北高等行政法院「荷蘭皇家飛利浦公司光碟一案」判決〉,《競爭政策通訊》第10卷第3期,2006年5月31日,頁6-17。
    6. 李文秀(2005),〈數位科技與公平交易法執法實務:關聯問題及適當平衡〉,《萬國法律》第134期,2005年4月,頁34-45。
    7. 李文賢、張榮吉、謝欣哲、孫自祥(2007),〈產業標準與專利授權之研究〉,經濟部培訓科技背景跨領域高級人才計畫—九十二年海外培訓成果發表會,http://tim.nccu.edu.tw/mmot/seminar/92/IPR3.pdf,造訪日期:2007年9月10日。
    8. 李昂杰(2003),〈淺介「技術標準制定」與「專利聯盟」之交錯〉,《科技法律透析》第15卷第8期,2003年8月,頁4-9。
    9. 李茂堂(1999),〈台灣優勢的實現〉,《智慧財產月刊》第七期,1999年7月,頁20-42。
    10. 李素華(2001),〈專利及專門技術授權與公平法規範—研析審理技術授權協議案件處理原則〉,《智慧財產權》第31期,2001年7月,頁4-5。
    11. 李素華(2001),〈軟體授權協議涉及公平法規範〉,《軟體產業通訊》第40期,2001年9月,頁35-41。
    12. 李素華(2002),〈技術移轉合資涉及之競爭法規範(下)〉,《科技法律透析》第14卷第11期,2002年11月,頁18-22。
    13. 李素華(2002),〈技術移轉合資涉及之競爭法規範(上)〉,《科技法律透析》第14卷第10期,2002年10月,頁18-22。
    14. 李素華(2003),〈技術標準制定之競爭法規範與調和〉,《東吳大學法律學報》第十五卷第一期,2003年8月,頁117-178。
    15. 李素華(2005),〈競爭秩序維護與智財權行使正當性之關係〉,《萬國法律》第134期,2005年4月,頁23-33。
    16. 李素華(2008),〈專利權行使與公平交易法以近用技術標準之關鍵專利為中心〉,《公平交易季刊》第十六卷第二期,2008年4月,頁85-121。
    17. 吳麗玲等四人(2005),〈日本競爭法對智慧財產授權行為規範之研究〉,行政院及所屬各機關出國報告,網址http://www.ftc.gov.tw/upload/257b7ef2-0dc0-4742-a2a9-d23183f0d286.doc,造訪日期:2007年11月16日。
    18. 林文鼎、王俊如(2006),〈知識特性與技術授權模式:資源依賴觀點〉,《政大智慧財產評論》第四卷第二期,2006年10月,頁55-77。
    19. 洪志勳(2006),〈專利集管授權之專利權濫用探討〉,《科技法律透析》第14卷第11期,2006年9月,頁21-26。
    20. 范曉玲(2006),〈專利權人權利行使與公平競爭之平衡〉,《月旦法學雜誌》第139期,2006年12月,頁215-231。
    21. 范曉玲(2006),〈獨占與兼容:產業標準與專利池之反壟斷審查—從飛利浦所涉聯合行為談起〉,《萬國法律》第145期,2006年2月,頁47-60。
    22. 徐弘光(2007),〈台灣專利聯盟(Patent Pool)的可行性探討—以國際產業標準的營運模式為例〉,《政大智慧財產評論》第五卷第一期,2007年4月,頁65-100。
    23. 馬泰成、洪德昌(2001),〈事業聯合行為被判違法之因子分析〉,《公平交易季刊》第九卷第二期,2001年4月,頁37-76。
    24. 張聖怡(2001),〈由飛利浦光碟授權案探討專利聯合授權的法律爭議〉,《智慧財產權管理》第29期,2001年6月,頁52-60。
    25. 莊春發(2004),〈共同研發之經濟分析〉,《科技法律透析》第16卷第1期,2004年1月,頁2-17。
    26. 許志義(2002),〈知識經濟對競爭政策的挑戰及其因應之道〉,《公平交易季刊》第十卷第四期,2002年8月,頁61-108。
    27. 許忠信(2008),〈論智慧財產權與不正競爭防止法上補充成果保護間之關係—由德國法、歐體法與日本法看我國商標法與公平交易法之修正〉,《公平會第16界競爭政策與公平交易法學術研討會》,2008年12月2日。
    28. 許忠信(2008),〈智慧財產權侵害警告函之比較法觀察—以美國法與德國法之比較為中心〉,《公平交易季刊》第16卷第3期,2008年7月,頁53-106。
    29. 許忠信(2002),〈WTO與貿易有關智慧財產權協定之研究—以專利實體法為中心〉,《輔仁法學》第23期,2002年6月,頁439-470。
    30. 郭建廷(2006),〈專利聯營與聯合行為〉,《財產法暨經濟法》第七期,2006年9月,頁181-208。
    31. 陳韻珊、王榮菁、蔣國綸、黃崇傑(2004),公務出國報告:日本競爭法主管機關對業界自律規範之研究,2004年10月13日,網址http://open.nat.gov.tw/OpenFront/report/show_file.jsp?sysId=C09304099&fileNo=001,造訪日期:2007年10月20日。
    32. 陳麗娟(2005),〈歐洲共同體競爭法與商品自由流通原則--從歐洲法院之案例法論歐洲共同體在共同市場內維持自由貿易之機制〉,《東海大學法學研究第23期》,2005年12月,頁223-250。
    33. 黃銘傑(2002),〈專利集管(Patent Pool)與公平交易法—評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對飛利浦等三家事業技術授權行為之二次處分案〉,《月旦法學》第87期,2002年8月,頁122-148。
    34. 馮震宇(2006),〈技術授權發展趨勢與新興授權模式〉,《全國律師》第10卷第12期,2006年12月,頁40-49。
    35. 馮震宇(2004),〈專利商品化模式之探討〉,《智慧財產權月刊》第65期,2004年5月,頁5-21。
    36. 劉孔中、簡維克(2009),〈CD-R案之解析與評釋—以公平法與專利強制授權為重心〉,《公平交易季刊》第17卷第1期,2009年1月,頁1-38。
    37. 劉華美(2007),〈歐體競爭法之研發豁免程序—對我國研發聯合管制的啟示〉,《公平交易季刊》第十五卷第四期,2007年10月,頁95-128。
    38. 劉華美(2006),〈德國競爭法之最新發展—GWB及UWB之修正〉,《財產法暨經濟法》第七期,2006年9月,頁49。
    39. 劉華美(2004),〈有關事業共同研發之聯合行為例外許可申請審查原則之研究〉,《公平交易季刊》第十二卷第四期,2004年10月,頁33-77。
    40. 鄭中人(2002),〈光碟之專利與權利金問題:台灣產業因應之道〉,收錄於「新世代光碟產業商機〈研討會〉」,拓墣產業研究所,2002年11月15日。
    41. 賴文智(2001),〈專利權共有時,應如何行使權利?〉,網址http://www.is-law.com/ OurDocuments/PT0011LA.pdf,造訪日期:2007年10月19日。
    42. 顏廷棟(2008),〈日本獨占禁止法對於技術授權行為之規範—兼論對我國公平法之啟示〉,《公平會第16界競爭政策與公平交易法學術研討會》,2008年12月2日。
    43. 顏雅倫、賴文智(2001),〈從飛利浦案看技術授權契約在競爭法上的法律爭議〉,網路資訊,2001年11月,網址http://www.is-law.com/OurDocuments/AT0001YE. pdf,造訪日期:2007年9月10日。
    44. 謝銘洋(2005),〈智慧財產權之發展與公平交易法之互動關係〉,《律師雜誌》第三一五期,2005年12月,頁48-58。
    45. 蘇永欽、陳榮傳(1991),〈「非正式程序」與「補充性規則」簡介二個落實公平交易法的重要機制(上)〉《經社法制論叢》第8期,1991年1月,頁39-75。
    46. 羅炳榮(2001),〈生物技術之專利策略聯盟〉,《智慧財產權季刊》第39期,2001年10月,頁62-65。

    四、網路資源
    1. 工商時報、經濟日報:網址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index/index/#news,造訪日期:2009年6月29日。
    2. 公平交易委員會:網址http://www.ftc.gov.tw/,造訪日期:2009年6月29日。
    3. 經濟部技術處:網址http://doit.moea.gov.tw/,造訪日期:2009年6月29日。

    貳、外文文獻
    一、外文專書
    1. Brandenburger, A. M. and Nalebuff, B. J. (1996), Co-operation, (New York: Currency Doubleday, 1996).
    2. Faull, Jonathan and Nikpay, Ali (2007), The EC law of competit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 2nd edition).
    3. Glader, Marcus (2006), Innovation Markets and Competition Analysis—EU Competition Law and US Antitrust Law, (Northampton, MA: Edward Elgar Publishing, 2006).
    4. John E. Kwoka, Jr. and Lawrence J. White (2004), The Antitrust Revolution: Economics, Competition, and Polic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4th edition).
    5. Landes, William M and Posner, Richard A. (2003), The Economic Structure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Law, (Harvard University : 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3).
    6. Lennart Ritter and W. David Braun (2005), European Competition Law: A Practitioner’s Guide, (Hague: Kluwer Law International, 2005, 3rd edition).
    7. Mark A. Lemley and Christopher Leslie (2004), Antitrust, (Chicago: Thomson Bar/Bri, 2004, 10th edition).
    8. Monti, Giorgio (2007), EC Competition Law,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st edition, 2007).
    9. Phillip E. Areeda and Herbert Hovenkamp (2007), Fundamentals of Antitrust Law (3rd edition), New York: Aspen Law & Business, 2007 Supplement.
    10. Valentine Korah (2007), An Introductory Guide to EC Competition Law and Practice, (Oxford: Hart Publishing, 2007, 4th edition).
    11. Van Bael & Bellis (2005), Competition Law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y, (Hague: Kluwer Law International, 4th edtion, 2005).
    12. Yoshino, Michael Y. and Rangan, U. Srinivasa (1995), Strategic Alliances: An Entrepreneurial Approach to Globalization, (Boston, Mass.: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1995).
    13. 山木康孝,Q&A特許ライセンスと独占禁止法―「特許・ノウハウライセンス契約に関する独占禁止法上の指針」の解説,日本東京:社団法人商事法務研究会,2000年8月。
    14. 加藤恒(2006),《パテントプール概說:技術標準と知的財産問題の解決策を中心として》,日本東京:社団法人発明協会,2006年11月初版。
    15. 白石忠志(2006),《独占禁止法》,東京:有斐閣,2006年12月25日初版。
    16. 村上政博‧淺見節子(2004),《特許‧ライセンスの日米比較—特許法と独占禁止法の交錯—》,東京:弘文堂,第四版,2004年2月15日。

    二、期刊論文
    1. Bekkers, P., Iversen, E. and Blind, K. (2006), Patent Pools and Non-Assertion Agreements: Coordination Mechanisms for Multi-Party IPR Holders in Standardization, EASST 2006 Conference, Lausanne, Switzerland, Aug. 23-26, 2006, http://www2.unil.ch/easst2006/Papers/B/Bekkers%20Iversen%20Blind.pdf, last visited on Oct. 20, 2007.
    2. Choi, T. Y., Budny, J., and Wank N. (2004),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A Knowledge Supply Chain Perspective, Business Horizons, Vol. 47, No. 1, 2004, p. 37-44.Choumelova, D. (2003), Competition Law Analysis of Patent Licensing Arrangements — The Particular Case of 3G3P, Competition Policy Newsletter Vol. 1, 2003 Spring, p. 41-43.
    3. Clark, J./Stanton, B./Karin T. (2000), Patent Pools: A Solution to the Problem of Access in Biotechnology Patents? (White Paper), United States Patent Trademark Office (USPTO) (Dec. 5, 2000).
    4. Evans, David S./ Schmalensee, Richard (2001), Some Economic Aspects of Antitrust Analysis in Dynamically Competitive Industries, NEBR Working Paper, No. 8268, 2001, p. 2.
    5. Gilbert, R. J. (2002), Antitrust for Patent Pools: A Century of Policy Evolution, Oct. 3, 2002, p. 34, available at http://elsa.berkeley.edu/users/gilbert/wp/patent_pools 100302.pdf, visited on Dec. 6, 2007.
    6. He, Z. L./ Lim, K./ Wong, P. K. (2004), Snakes and Ladders: A Patent Analysis of Ericsson, Motorola and Nokia in the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Industry, 1980-2000, in“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roceedings of the IEEE International Engineering Management Conference”, Singapore, Oct. 18-21, 2004, p. 22-26.
    7. Homiller, D. (2006), Patent Misuse in Patent Pool Licensing: From National Harrow to “ The Nine NO-NOs” to Not Likely, Duke Law & Technology Review No. 7, 2006, p. 1-20, http://www.law.duke.edu/journals/dltr/articles/pdf/2006dltr0007. pdf, last visited on Sep. 7, 2007.
    8. Lerner, J./ Tirole, J. (2004), Efficient Patent Pools, http://www.people.hbs.edu/jlerner/ AER-PP-March4-04.pdf, (2004 Mar. 4), last visited on Sep. 7, 2007.
    9. Mansfield, E./ Schwartz, M./ Wagner S. (1981), Imitation Costs and Patents: An Empirical Study, The Economic Journal, Vol. 91, 1981, p. 907-918.
    10. Mark A. Lemley and Christopher Leslie (2004), Antitrust (10th edition), Chicago: Thomson Bar/Bri, 2004.
    11. EU Commission Competition, Patent in the Computer Industry, Competition Policy Newsletter, Vol. 1, Feb. 2001, p. 15-19.
    12. Shapiro, C. (2000), Navigating the Patent Thicket: Cross Licenses, Patent Pools, and Standard-Setting,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NBER) Conference on “Innovation Policy and the Economy”, Mar. 24, 2000, http://faculty.haas. berkeley.edu/shapiro/thicket.pdf, last visited on Sep. 20, 2007.
    13. 知的財産の利用に関する独占禁止法上の指針(Guidelines for the Use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under the Anti-Monopoly Act), 日本公正取引委員會(Japan Fair Trade Commission; JFTC), updated on Sep. 28, 2007, 取自日本公正取引委員會(Japan Fair Trade Commission; JFTC)日文版網站http://www.jftc.go.jp/ pressrelease/07.september/07092803.pdf; 英文版網站http://www.jftc.go.jp/e-page/pressreleases/2007/September/070928_IP_ Guideline.pdf, last visited on Sep. 20, 2007.
    14. 私的独占の禁止及び公正取引の確保に関する法律(昭和二十二年法律第五十四号),日文網站http://www.jftc.go.jp/dk/lawdk.html,造訪日期:2009年5月13日。
    15. 不公正な取引方法(昭和五十七年六月十八日公正取引委員会告示第十五号),於昭和五十七年(西元1982年)六月十八日公告,同年九月一日起施行,日文網站http://www.jftc.go.jp/dk/fukousei.html,造訪日期:2009年5月15日。
    16. 共同研究開発に関する独占禁止法上の指針,第1部分第2點,取自日本公正取引委員會(Japan Fair Trade Commission; JFTC)日文網站http://www.jftc.go.jp/dk/kyodokenkyu.html。

    三、網路資源
    (一) 歐體
    1. 歐體執委會:網址http://eur-lex.europa.eu/en/index.htm, last visited on June 29, 2009.
    2. 歐體執委會競爭法部門:網址http://ec.europa.eu/comm/competition/index_en.html, last visited on June 29, 2009.
    3. 歐體條約第81條。
    4. 歐體官方公報(EU-Lex Official Journal)網址http://eur-lex.europa.eu/JOIndex.do? ihmlang=en, last visited on June 29, 2009.
    5. Act against Restraints of Competition (ARC) (Gesetz gegen Wettbewerbsbeschränkungen; GWB), German Bundeskartellamt, http://www.bundeskartellamt.de/wEnglisch/download/pdf/06_GWB_7__Novelle_e.pdf, last visited on Sep. 20, 2007.
    6. Business Review Letter for RFID Consortium LLC (Consortium), available at http://www.usdoj.gov/atr/public/busreview/238429.pdf, last visited on June 25, 2009.
    7. COUNCIL REGULATION (EC) No. 1/2003 of 16 December 2002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rules on competition laid down in Articles 81 and 82 of the Treaty, OJ L 1, January 4 2003, pp. 1-25.
    8. COMMISSION REGULATION (EC) No. 772/2004 of 7 April 2004 on the application of Article 81(3) of the Treaty to categories of technology transfer agreements;TTBER).
    9. COMMISSION NOTICE “Guidelines on the application of Article 81 of the EC Treaty to technology transfer agreements, OJ 2004/C 101/02, 27 April 2004.COMMUNICATION FROM THE COMMISSION Notice “Guidelines on the application of Article 81(3) Treaty”, OJ 2004/C 101/08, 27 April 2004.
    10. COMMISSION NOTICE “Guidelines on the applicability of Article 81 of the EC Treaty to horizontal cooperation”, OJ 2001/C 3/02, 6 Jan. 2001.
    11. COMMISSION NOTICE on agreements of minor importance which do not appreciably restrict competition under Article 81(1) of the Treaty establishing the European Community (de minimis), OJ 2001/C 368/07, 22 December 2001.
    12. COMMISSION NOTICE on the definition of relevant market for the purposes of Community competition law, OJ 1997/C 372/05, 09 December 2001.
    13. EU Commission Competition, EU Competition Policy Newsletter, http://ec.europa.eu/comm/competition/publications/cpn/, last visited on June 27, 2009.
    14. European Commission (2009), Competition Staff Working Paper accompanying the Communication from the Commission to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Council—Report on the functioning of Regulation 1/2003, Apr. 29, 2009, available at http://ec.europa.eu/LexUriServ/LexUriServ.do?uri=COM:2009:0206:FIN:EN:PDF, last visited on June 27, 2009.
    15. European Commission (2008), Pharmaceutical Sector Inquiry Preliminary Report (DG Competition Staff Working Paper), Nov. 2008, available at http://ec.europa.eu/competition/sectors/pharmaceuticals/inquiry/preliminay_report.pdf, last visited on June 27, 2009.

    (二) 美國
    1. James Surowiecki (2002), Turn to the Century, Wired Magazine, http://www.wired.com/ wired/archive/10.01/standards_pr.html, last visited on Oct. 8, 2007.
    2. Joel I. Klein (1997), cross-licensing and antitrust law 1997, available at, http://www.usdoj.gov/atr/public/speeches/1118.htm, last visited on Oct. 8, 2007.
    3. The Federal Trade Commission (FTC) and the U. S. Department of Justice (DOJ) (2000), Antitrust Guidelines for Collaborations among Competitors, Apr. 2000.
    4. The U. S. Department of Justice (DOJ) and the Federal Trade Commission (FTC) (1995), Antitrust Guidelines for the Licensing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Apr. 1995.
    5. The U. S. Department of Justice (DOJ) and the Federal Trade Commission (FTC) (2003), To Promote Innovation: The Proper Balance of Competition and Patent Law and Policy, October 2003.
    6. The U. S. Department of Justice (DOJ) and the Federal Trade Commission (FTC) (2007), Antitrust Enforcement 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Promoting innovation and Competition, Apr. 2007.
    7. 聯邦公告通知(Federal Register Notice),公佈號(billing code):6750-01-S,http://www.ftc.gov/os/2008/11/P093900ipwkspfrn.pdf,造訪日期:2009年4月14日。
    8. 美國專利局:網址http://www.uspto.gov/, last visited on June 27, 2009.9. 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反托拉斯部門:網址http://www.ftc.gov/bc/index.shtml, last visited on June 27, 2009.

    (三) 日本
    1. 日本公正取引委員會:網址http://www.jftc.go.jp/, last visited on June 27, 2009.
    2. 事業者等の活動に係る事前相談制度(Prior Consultation System for Activities of Business),日本公正取引委員會,2001年10月。
    3. 知的財産の利用に関する独占禁止法上の指針(Guidelines for the Use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under the Anti-Monopoly Act)”,日本公正取引委員會,2007年9月28日,日文網站http://www.jftc.go.jp/ pressrelease/07.september/07092803-tenpu.pdf,英文網站http://www.jftc.go.jp/e-page/pressreleases/2007/September/070928_IP_Guideline.pdf, last visited on Jun. 12, 2009。
    4. 共同研究開發に関する独占禁止法上の指針,日本公正取引委員會,日文網站http://www.jftc.go.jp/dk/kyodokenkyu.htm, last visited on Jun. 12, 2009。

    下載圖示 校內:2011-08-13公開
    校外:2011-08-13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