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柏欽
Chen, Po-Chin
論文名稱: 兩宋畫院山水畫美學研究
A Study of Landscape Painting Aesthetic of Song Imperial Painting Academy
指導教授: 劉梅琴
Liu, Mei-Chi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藝術研究所
Institute of Art Studies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08
中文關鍵詞: 兩宋畫院山水畫全景山水小景山水邊角山水理學風格美學
外文關鍵詞: Academy Landscape Paintings of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Song Dynasties, Full-View Landscape, Small-View Landscape, Corner Landscape, The Confucian School of Idealist Philosophy, Style, Aesthetics
相關次數: 點閱:157下載:11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兩宋畫院山水畫,從北宋承繼五代以來全景山水風格,經過小景山水,到南宋邊角山水。風格的轉變乃是根植於美學觀點的轉變。北宋畫院山水畫追求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審美趣味,使觀者得以如臨真山水,常採用的是適合描繪山重水複的立軸或屏風形式,畫面中以實為主。經過小景青綠山水,到了南宋之際的邊角山水,畫院畫家追求在畫面中境界的營造,使得觀者可以體會畫家審美情趣與創作目的,加深南宋畫院山水畫的文學及詩意的精鍊傾向,常採用橫幅、手卷及冊頁等形式,畫面空間則常以虛喻實,大幅留白。這種風格與美學觀點的轉變,又受皇室審美品味、地理環境、詩書畫合一觀念以及折枝花卉畫之影響。本文分三層次,從兩宋畫院山水畫風格分析比較,進而探討風格轉變背後的美學觀念的比較,最後再探究影響美學觀念轉變的因素,以能對兩宋畫院山水畫的整體轉變,包含風格與美學觀點,有全面性的探討。

    The academy landscape painting of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Song Dynasties has changed from the full-view landscape style inherited from the Five Dynasties in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to small-view landscape and finally to corner landscape in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The change of the styles is resulted from the change of aesthetic view points. The academy landscape painting of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pursuits the aesthetic taste that it seems that you can walk, look around, travel and reside in it, so that the viewer can feel that they are amidst the real mountains and waters. Vertical shafts or screens suitable for painting multiple and overlapping mountains and waters are often adopted and realistic objects are painted in the pictures. The small-view green mountains and rivers were turned into the corner landscape in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Academy painters aim to reveal the state of mind in the picture, so as to enable viewers to have a taste of the aesthetic interest and creation purpose of the painter and to deepen the refined tendency of the literary and poetic nature of the academy landscape painting of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Banners, hand scrolls and albums are adopted. Virtual objects symbolizing the real and large blanks prevail in the picture. This change of styles and aesthetic view points is influenced by the royal aesthetic taste,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the concept of the combination of poetry,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and the bent branch and flower painting. This paper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It firstly analyzes and compares the styles of academy landscape paintings of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Song Dynasties, then compares aesthetic concepts subject to the change of the styles and finally finds out reasons leading to the change of the aesthetic concepts, so as to obtain a thorough understanding on the overall transformation of the academy landscape painting of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Song Dynasties including the styles and the aesthetic view points.

    緒論 1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1 二、文獻回顧 3 三、研究方法 7 四、研究範圍、限制及對象 8 五、研究架構 8 第一章 宋代畫院山水畫發展歷程 10 第一節 郭熙之前的北宋畫院山水 12 一、 燕文貴 13 二、 高克明 15 第二節 郭熙及其繪畫理論 17 一、 郭熙生平及創作歷程 18 二、 郭熙的山水畫美學與風格特徵 21 第三節 郭熙之後的北宋畫院山水 37 一、 皇室審美喜好 38 二、 江山秋色圖 41 三、 徽宗朝畫院 42 四、 王希孟 43 第四節 南宋初期畫院山水 45 一、 李唐 45 二、 劉松年 50 第五節 邊角山水之極致:馬遠、夏珪 51 一、 馬遠及馬麟父子 51 二、 夏珪 57 三、 馬遠、夏珪的影響 59 第二章 兩宋畫院山水畫風格分析比較 60 第一節 全景到小景到邊角 60 第二節 皴法風格變遷 67 一、  北宋畫院山水畫皴法運用 69 二、 南宋畫院山水畫皴法運用 72 第三節 山水畫中人物的運用 76 一、 五代以前山水畫中的人物 78 二、 兩宋畫院山水畫中人物運用之轉變 79 第三章 兩宋畫院山水畫審美觀點的變遷 85 第一節 理學對對宋代繪畫之影響 85 一、 理學與格物窮理 86 二、 格物窮理對宋代繪畫思想之影響 91 三、 格物窮理作為方法對宋代繪畫追求理趣之影響 99 第二節 由實到虛的空間運用美學轉變 108 一、 中國繪畫的空間概念 109 二、 兩宋畫院山水畫空間運用的轉變 113 第三節 從追求整體美到局部美 118 第四節 由重視外在山水的寫實到個人審美情思的表現 121 一、 北宋時期:追求山水畫的寫實 121 二、 南宋時期:個人審美情思的表現 125 第四章 兩宋畫院山水畫審美觀點變遷的因素 129 第一節 皇室審美喜好 129 一、 北宋皇室的審美喜好 130 二、 南宋皇室審美趣味 133 第二節 地理環境的變遷 136 一、 北宋畫院山水畫面對的地理環境 137 二、 南宋畫院山水畫面對的地理環境 141 第三節 詩畫合一 144 一、 詩與畫共同追求的意境 145 二、 北宋詩畫合一的展現 147 三、 南宋詩畫合一的高峰 156 第四節 花鳥畫科影響 159 一、 全景花鳥與山水畫 161 二、 汀渚水鳥與小景山水 162 三、 折枝花卉審美特徵對於南宋畫院山水畫之影響 165 結語 175 參考資料 182 圖錄 190

    一、書籍
    【春秋】管仲,《管子》。
    【春秋】孔子,《論語》,台北:智揚出版社,1999年
    【春秋】老子,《道德經》,台北:智揚出版社,1999年。
    【六朝】宗炳,《畫山水敘》,王伯敏、任道斌編,《畫學集成.‧六朝~元》,石家莊:河北美術出版社,2002年。
    【六朝】謝赫,《畫品》,王伯敏、任道斌編,《畫學集成.‧六朝~元》,石家莊:河北美術出版社,2002年。
    【六朝】顧愷之,《論畫》,王伯敏、任道斌編,《畫學集成.‧六朝~元》,石家莊:河北美術出版社,2002年。
    【唐】王維《輞川集並序》,伍道成選注,《畫境詩心水月魂王維詩選》,台北:業強出版社,1998年
    【唐】朱景玄,《唐朝名畫錄》,王伯敏、任道斌編,《畫學集成.‧六朝~元》,石家莊:河北美術出版社,2002年。
    【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王伯敏、任道斌編,《畫學集成.‧六朝~元》,石家莊:河北美術出版社,2002年。
    【五代】荊浩,《筆法記》,于安瀾編《畫論叢刊》,台北:華正書局,1984年。。
    【宋】包恢,《敝帚稿略》,王雲五主編,《四庫全書真本》,台北:台灣商務印書,1972年。
    【宋】程頤、程顥,《二程全書‧遺書二上》(四部備要,子部),台北:中華書局,1981年。
    【宋】朱熹,《朱子文集‧卷四十六》,〈答劉叔文二〉,陳俊民校編,台北:德富文教基金會,2000年。
    【宋】朱熹,《朱子語類‧卷九十四》,【宋】黎靖德編,台北:文津出版社,1986年。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85年。
    【宋】米芾,《畫史》,王伯敏、任道斌編,《畫學集成.‧六朝~元》,石家莊:河北美術出版社,2002年。
    【宋】沈括,《夢溪筆談》(中國子學名著集成叢書),台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修委員會。
    【宋】宣和畫譜,王伯敏、任道斌編,《畫學集成.‧六朝~元》,石家莊:河北美術出版社,2002年。
    【宋】邵雍,《皇極經世》,《四庫書術類叢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宋】周敦頤,《周敦頤集》,梁紹輝、徐蓀銘等校點,長沙:岳麓書社,2007年。
    【宋】晁補之,《濟北晁先生雞肋集》,《四部叢刊正編》,台北:台灣商務印書,1968年。
    【宋】張載,《張子全書》(四部備要,子部),台北:中華書局,1981年。
    【宋】郭熙、郭思,《林泉高致》,于安瀾編《畫論叢刊》,台北:華正書局,1984年。
    【宋】郭若虛,《圖畫見聞誌》,王伯敏、任道斌編,《畫學集成.‧六朝~元》,石家莊:河北美術出版社,2002年。
    【宋】黃庭堅,《山谷提跋》屠友祥校注,上海:遠東出版社。
    【宋】黃庭堅,《山谷集》,《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13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宋】趙彥衛,《雲麓漫鈔》,《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86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宋】鄧椿《畫繼》,王伯敏、任道斌編,《畫學集成.‧六朝~元》,石家莊:河北美術 出版社,2002年。
    【宋】釋仲仁,《華光梅譜》,王伯敏、任道斌編,《畫學集成.‧六朝~元》,石家莊:河北美術出版社,2002年。
    【宋】韓拙,《山水純全集》,王伯敏、任道斌編,《畫學集成.‧六朝~元》,石家莊:河北美術出版社,2002年。
    【宋】蘇軾,《蘇軾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宋】劉道醇,《聖朝名畫評》,王伯敏、任道斌編,《畫學集成.‧六朝~元》,石家莊:河北美術出版社,2002年。
    【宋】劉道醇,《五代名畫補遺》,王伯敏、任道斌編,《畫學集成.‧六朝~元》,石家莊:河北美術出版社,2002年。
    【宋】蔡絛《鐵圍山叢談》,《叢書集成初編》,冊2762,北京:中華書局,1971年
    【元】黃公望,《寫山水訣》,于安瀾編《畫論叢刊》,台北:華正書局,1984年。
    【元】夏文彥,《圖畫寶鑑‧卷三》,中國書畫研究資料社編,《畫史叢書‧卷二》,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4年。
    【元】莊肅《畫繼補遺》,《續修四庫全書》,冊1065,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明】董其昌,《畫旨》,于安瀾編,《畫論叢刊》,台北:華正書局,1984年。
    【明】唐志契,《繪室微言》,于安瀾編,《畫論叢刊》,台北:華正書局,1984年。
    【明】曹昭,《格古要論》中國書畫研究資料社編,《畫史叢書‧卷二》,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4年。
    【明】沈顥《畫塵》,于安瀾編,《畫論叢刊》,台北:華正書局,1984年。
    【清】笪重光,《畫筌》,于安瀾編,《畫論叢刊》,台北:華正書局,1984年。
    【清】厲鶚,《南宋院畫錄》中國書畫研究資料社編,《畫史叢書‧卷二》,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4年。
    【清】王國維,《人間詞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全宋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
    于安瀾 編,《畫論叢刊(上、下)》,台北:華正書局,1984年。
    王世襄,《中國畫論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
    王伯敏,《中國繪畫通史》,北京:三聯書店,2000年。
    王伯敏,《山水畫縱橫談》,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2010年
    王伯敏、任道斌編,《畫學集成-六朝至元》,石家莊:河北美術出版社,2002年。
    王玲娟,《詩畫一律:中國古代山水畫研究》,合肥:安徽美術出版社,2008年
    王彬,《水墨蒼勁》,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6年
    史作聖,《水墨十講—哲學觀畫》,台北:典藏藝術家庭,2008年。
    牟宗三,《中西哲學之會同十四講》,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6年。
    宗白華,《美學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
    呂澎,《溪山清遠—兩宋時期山水畫的歷史與趣味轉型》,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
    朱良志,《扁舟一葉—理學與中國畫學研究》,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
    余輝《畫裡江山猶勝:百年藝術家族之趙宋家族》,台北:石頭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
    李霖燦,《中國名畫研究》,台北:藝文印書館,1973年。
    李倍雷,《中國山水畫與歐洲風景畫比較研究》,北京:榮寶齋出版社,2006年。
    邵洛陽主編,《中國名畫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5年。
    倪再沁,《山水過渡—中國水墨畫的南遷》,台北:典藏藝術家庭,2004年。
    吳非,《中國山水通鑑‧林泉高致》,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6年。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江蘇:江蘇美術出版社,1985年。
    高木森,《中國繪畫思想史》,台北:三民書局,2004年。
    馬宏增,《北方山水畫派》,長春:吉林美術出版社,2002年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66年。
    徐邦達,《中國繪畫史圖錄》,上海 :上海人民美術。
    徐建融,《宋代繪畫研究十論》,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08年。
    張安治,《墨海精神》,台北:東大圖書,2005年。
    張法,《中國美學史上的體系性著作研究》,北京;北京大學書版社,2008
    張其風,《宋徽宗與文人畫》,北京:榮寶齋出版社,2008年。
    陳望衡,《中國古典美學史》,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台北:三民書局,2005年。
    陳傳席,《中國山水畫史》,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01年。
    陳野,《南宋繪畫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陳肆明,《吳昌碩花卉畫的創作背景及其風格研究》,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1989年。
    黃廷海,《南方山水畫派》,長春:吉林美術出版社,2003年。
    敏澤,《中國美學思想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台北:三民書局,1985年。
    雷子仁,《人迹於山:明代山水畫境中的人物、結構與旨趣》,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
    賈濤,《中國畫論論綱》,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5年。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第五冊:台北:藍燈文化,1991年。
    樊波,《中國藝術專史‧人物卷》,南昌:江西美術出版社,2008年。
    傅抱石,《中國繪畫理論》,台北:華正書局,1988年。
    蔡秋來,《兩宋畫院之研究》,台北: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1978年。
    俞崑,《中國畫論類編》,台北:華正書局,1984年。
    薛曄,《宋室南渡與畫風流變》,北京:外文出版社,2009年
    鄭午昌,《中國畫學全史》,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82年。
    錢鍾書,《談藝錄》,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1年。
    鍾美玲,《北宋四大家理趣詩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
    劉方,《宋型文化與宋代美學精神》,成都:巴蜀書社,2004年。
    劉墨,《中國畫論與中國美學》,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3年。
    劉彬,《圖像時空論—中西繪畫視覺差異及嬗變現象求解》,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2006年。
    謝稚柳,《書畫鑑賞》,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8年。
    王璜生、胡光華著,《中國藝術專史—山水卷》,南昌:江西美術出版社,2008年。
    蘇立文(Michael Sullivan),《山川悠遠》(Symbols of Eternity:The Art of Landscape Paiting in China),廣州:嶺南美術出版社,1989。
    巫鴻著,文丹譯,《重屏:中國繪畫中的媒材與再現》,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
    方聞著,李維琨譯,《心印》,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年。
    二、學位論文
    谷泉,《論皴和皴法》,北京:中國藝術學院博士學位論文,2003年。
    宋曉雨,《淺析南宋山水畫的風格特徵》,南京:南京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
    宗宏崗,《談宋代繪畫中的理學觀念》:重慶:重慶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年。
    花穎潔,《馬遠與馬麟畫風之研究》,台南:國立台南藝術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年。
    張完碩,《宋代畫論美學研究》,武漢:武漢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4年。
    張白露,《郭熙研究》,南京:東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6年。
    鄧瑩輝,《兩宋理學美學之形成初探》,福州:福建師範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6年。
    高紀洋,《從全景山水到邊角之景—由畫面構圖看五代兩宋山水畫風格的變異》,北京:首都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年。
    曹建華,《山水畫畫法嬗變研究》,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博士學位論文,2007年。
    徐曉力,《從山水觀念到山水圖式》,上海:復旦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6年。
    范偉,《濃妝淡抹兩相宜—兩宋宮廷山水畫藝術風格研究》,開封:河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楊惠東,《中國早期青綠山水型態與成因研究》,南京:南京藝術學院博士學位論文,2005年。
    顧平,《皇家贊助與文化認同—南宋院體山水畫風格研究》,南京:南京藝術學院,2002年。
    三、期刊、論文
    王伯敏,〈從畫花畫鳥到花鳥畫的形成〉,《20世紀花鳥畫藝術論文集》,重慶;重慶出版社,2001年,頁27-39。
    王春立,〈兩宋山水畫美學特徵之嬗變〉,《美術嚮導》83-88期,2000年。

    李慧淑,〈宋代畫風轉變之契機(上)〉,《故宮學術季刊》第一卷第四期,71-91頁。
    李霖燦,〈山水之史—由畫家與觀眾互動角度考察中國山水畫至13世紀的發展〉《中國史新論—美術考古分冊》,台北:中央研究院聯經出版事業,2008年,379-475頁。
    洪上翔,〈山水動畫的當代美學—以輞川圖為例〉《影像研究—藝術思維》,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2007年。
    陳葆真,〈中國畫中圖像與文字互動的表現模式〉《中國史新論—美術考古分冊》,台北:中央研究院聯經出版事業,2008年,203-296頁。
    孫文忠,〈郭熙到馬、夏—宋代畫院山水畫審美特色管窺〉,《美術研究》,2004年1月號,75-78頁。
    孫文忠,〈淺析宋代畫院山水畫審美特色的形成因素〉,《新美術》25卷,2004年,75-78頁。
    譚怡令,〈真實與理想的調色盤—宋徽宗蠟梅山禽〉,《故宮文物月刊》,285期,2006年12月,5-10頁。
    傅申,〈發現天下第二郭熙〉《典藏古美術》第202期,2009年7月,44-57頁。
    謝子靜,〈宋代折枝花鳥畫的構圖程式〉,《新藝術》,2007年5期, 93-98頁。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立即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