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康雨樂 Kang, Yu-Le |
|---|---|
| 論文名稱: |
民初北方美術組織及其出版物與畫壇關係之研究——以中國畫學研究會為例 Research on the Fine Arts Organizations and Their Publications in the Early 20th-century of Northern China-A Case study of Chinese Painting Research Society |
| 指導教授: |
王雅倫
Wang, Ya-Lun |
| 共同指導教授: |
林素幸
Lin, Su-hsing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藝術研究所 Institute of Art Studies |
| 論文出版年: | 2018 |
| 畢業學年度: | 106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400 |
| 中文關鍵詞: | 北方畫壇 、美術組織 、中國畫學研究會 、《藝林旬刊》及《藝林月刊》 |
| 外文關鍵詞: | Northern Painting, Art Group, Chinese Painting Research Association, Yilin Xunkan and Yilin Monthly |
| 相關次數: | 點閱:132 下載:2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以民國初年的北方畫壇為探討對象,主要以北方畫壇的美術團體「中國畫學研究會」及其出版物《藝林旬刊》和《藝林月刊》為研究對象。
論文分五個章節,在緒論部分提出研究的相關問題和論文的整體性架構。第一章對中國近現代社會美術革命的要求、新興大眾媒體的傳播以及觀眾的轉變和對真實感的需求這三方面,闡述當時社會及畫壇的整體狀況。第二章選取北方畫壇重要的美術組織「中國畫學研究會」,探究其組織架構及其與北方其他美術組織之間的關係。第三章將對「中國畫學研究會」的出版物《藝林旬刊》和《藝林月刊》做詳細的分析,通過刊物的創刊、改版、內容、及流通區域幾方面,分析其如何利用新興大眾媒體普及傳統藝文知識,宣揚畫學主張。第四章根據上述資料結合北方畫壇中的代表人物之畫學思想與畫作分析,探析畫家具體的畫學理論及藝術實踐。第五章為結語,綜合提出本論文的重要與貢獻及未來研究的可能性。
民初在西方文化的衝擊下,中國社會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傳統繪畫的觀眾士人階層土崩瓦解,取而代之的是以軍人、商人為主的社會新貴及一般大眾。傳統繪畫已不能滿足新觀眾的要求,其價值和地位遭受到前所未有的否定。政治經濟的困頓,也要求社會上的一切資源都為國家的振興而服務,藝術也在此時被賦予不同於之前「怡情抒懷」的功能。此時北方畫壇的畫家組建不同的美術組織,並且互相促進,積極同其他區域畫家群體及國外藝術家交流。為重新確立中國畫的價值地位,尋求國畫新的發展道路,以滿足新觀眾的需求及振興國家的使命。當時創立的「中國畫學研究會」就是其中的代表,畫家聚集在一起,開課授徒,出版刊物《藝林旬刊》及《藝林月刊》,普及傳統藝文知識,提高新觀眾的藝術修養,從被動迎合進而轉為主動培養的過程。
This thesis researches on the northern painting circle in the early years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It mainly focuses on the art group "Chinese Painting Research Association" and its publications "Yilin Xunkan" and "Yilin Monthly".
The thesis consists five chapters. In the introduction part, the research questions are proposed and the overall structure of the thesis is presented. Chapter One expounds the overall situation of the society and the painting circle at that time from three aspects: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Chinese modern social art changes, the spread of emerging mass media,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audience and the need for realism. Chapter Two selects the important art organization " Chinese Painting Research Association" in the northern art circle to explore its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and relationship with other art organizations in the north. Chapter Three makes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publications "Yilin Xunkan" and " Yilin Monthly". It analyzes how to popularize the traditional art and literature and promote the idea of painting through the publications’ establishment, revision, content and circulation area. Chapter Four, based on the above-mentioned data, combines the painting thought and painting analysis of the representative figures in the northern painting circle to analyze the painters’ specific painting theory and artistic practice. Chapter Five is the conclusion, which comprehensively illustrates the importance and contribution of this thesis and the implication for future research.
Under the impact of western culture, Chinese society faced unprecedented challenges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The audience of traditional paintings, the gentry class, collapsed and replaced by the newly rich and the general public, mainly soldiers and businessmen. Traditional painting can no longer meet the demands of new audiences, and its value and status have been denied as never before. The difficult political and economic situation also required all resources in society to serve the revitalization of the country. The function of art was also different from the previous one, “expressing one's feelings with pleasure”. At that time, painters in the northern painting circle formed different art organizations and promoted each other, actively communicating with other regional groups of painters and foreign artists. In order to re-establish the value position of Chinese painting and seek a new development path of Chinese painting, it is necessary to meet the needs of new audiences and the mission of revitalizing the country. “Chinese Painting Research Association" founded at that time was the representative among them. Painters gathered together to teach students and issue the publications " Yilin Xunkan" and " Yilin Monthly" to popularize traditional art and literature and improve the artistic accomplishment of new audiences, from passive catering to active training. Painters also put forward different painting theories and put them into practice according to their different social experiences and educational backgrounds, which greatly promoted the moderniz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painting.
(一)、 中文書目
北平高等師範學校教育與社會。《美育》。第一卷1-3期。北京:北平高等師範學校教育與社會雜誌社。1920年。
北京大學畫法研究會。《繪學雜誌》。第1-2期。北京:北京大學畫法研究會。1920-1921。
北京大學造形美術研究會。《造型美術》。第1期。北京:北京大學造形美術研究會。1924年。
湖社畫會。《湖社月刊》。第1-100期,北京:湖社畫會。1927-1936年。
中國畫學研究會。《藝林旬刊》。第1-72期。北京:中國畫學研究會。1928-1929年。
教育部第一次全國美術展覽會。《美展》(三日刊)。第1-10期,增刊。南京:教育部第一次全國美術展覽會。1929年。
國立北平大學藝術學院國畫系。《曦光》。第1期。北京:國立北平大學藝術學院國畫系發行。1930年。
大村西崖著,陳彬龢譯。《中國美術史》。上海:商務印書館。1930。
中國畫學研究會。《藝林月刊》。第1-118期。北京:中國畫學研究會。1930-1942年。
國立美術陳列館編。《教育部第二次全國美術展覽會專刊》。南京:國立美術陳列館編。1937年。
國立美術陳列館編。《教育部第二次全國美術展覽會展品目錄》。南京:國立美術陳列館編。1937年。
張少俠、李小山。《中國現代繪畫史》。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1986年。
中國美術全集編輯委員會。《中國美術全集 繪畫編1-10冊》。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88。
周積寅。《俞劍華美術論文選》。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1988。
宋忠元。《藝術搖籃:浙江美術學院六十年》。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1988。
郎紹君。《論中國現代美術》。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1988年。
朱伯熊、陳瑞林。《中國西畫十年1898-1949》。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89。
何懷碩主編。《近代中國美術論集》。臺北:藝術家出版社,1991年。
阮榮春、胡光華。《中華民國美術史 1911-1949》。成都:四川美術出版社,1992。
許志浩。《中國美術期刊過眼錄1911-1949》。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2年。
宋忠元。《浙江美術學院中國畫六十五年》。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1993。
天津古籍出版社。《藝林旬刊》重印本。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3年。
天津古籍出版社。《藝林月刊》重印本。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3年。
許志浩。《中國美術社團漫錄¬》。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4年。
宋忠元。《中國美術學院歷史回顧》。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1994。
周肇祥。《琉璃廠雜記》。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
郎紹君。《論現代中國美術》。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1996年。
劉曦林。《中國畫與現代中國》。南寧:廣西美術出版社,1997年。
曹意強、範景中。《而是世界中國繪畫:「傳統大延續與演進」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杭州:杭州人民美術出版社,1997。
萬青力。《畫家與畫史 近代美術叢稿》。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1997年。
廣東省博物館等編輯。《現實關懷與語言變革:20世紀前半期一個普遍關注的美術課題》。瀋陽:遼寧美術出版社,1997。
潘耀昌。《二十世紀中國美術教育》。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9年。
郎紹君、水天中。《二十世紀中國美術文選》。 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9。
詹姆斯・埃爾金斯(James Elkins)著,潘耀昌、顧冷譯。《西方美術史學中的中國山水畫》(Chinese Landescape Painting as Western Art History)。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1999年。
郎紹君。《守護與拓進:20世紀中國畫談叢》。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1年。
李歐梵。《上海摩登:一種新都市文化在中國1930-1945》,上海:上海三聯出版社,2001。
鄭工。《演進與運動:中國美術的現代化1875-1976》。南寧:廣西美術出版社,2002。
潘耀昌。《中國近現代美術教育史》。杭州:中國美術出版社,2002年。
陳師曾。《北京風俗》。北京:北京出版社,2002。
潘耀昌。《中國近現代美術史》。上海:百家出版社,2004年。
天津古籍出版社。《湖社月刊》重印本。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
20世紀中國藝術史文集編委會。《藝術的歷史與事實:20世紀中國藝術史的若干課題研究1900-1949》。成都:四川美術出版社,2006年。
北京畫院。《20世紀北京繪畫史》。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7年。
林素幸著,陳軍譯。《豐子愷與開明書店:中國20世紀初的大眾藝術》(Feng Zikai's Art and The KaiMing Book Company:Art for The People in Early Twentith Century China)。西安:太白文藝出版社,2008。
劉曦林。《中國現代美術理論批評文叢 劉曦林卷》。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8年。
翟墨。《中國現代美術理論批評文叢 翟墨卷》。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8年。
萬青力。《並非衰落的百年 十九世紀中國繪畫史》。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
劉瑞寬。《中國美術的現代化 : 美術期刊與美展活動的分析1911-1937》。北京:三聯書店,2008年。
賈方舟。《中國現代美術理論批評文叢 賈方舟卷》。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9年。
呂鵬。《湖社研究》。北京:北京文藝出版社,2009。
石守謙。《從風格到畫意》。台北:石頭出版公司,2010。
劉驍純。《中國現代美術理論批評文叢 劉驍純卷》。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10年。
水中天。《中國現代美術理論批評文叢 水中天卷》。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10年。
郎紹君。《中國現代美術理論批評文叢 郎紹君卷》。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10年。
薛永年。《中國現代美術理論批評文叢 薛永年卷》。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10年。
皮道堅。《中國現代美術理論批評文叢 皮道堅卷》。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11年。
李松。《中國現代美術理論批評文叢 李松卷》。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11年。
邵大箴。《中國現代美術理論批評文叢 邵大箴卷》。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11年。
範軍編。《中國出版文化史研究書錄1978-2009》。鄭州:河南大學出版社,2011年。
石守謙。《旅行的視線-近代中國與台灣的觀光文化》。台北:國立陽明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院,2012年。
北京畫院。《京派繪畫研究》。南寧:廣西美術出版社,2012年。
北京畫院。《京派畫家藝術文集》。南寧:廣西美術出版社,2012年。
李鑄晉、萬青力。《中國現代繪畫史 第1卷1840-1911》。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2年。
李鑄晉、萬青力。《中國現代繪畫史 第2卷1912-1949》。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2年。
李鑄晉、萬青力。《中國現代繪畫史 第3卷1949-2000》。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2年。
蘇立文(Michael Sullivan)著,陳衛和、錢岡南譯。《二十世紀中國藝術與藝術家 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
蘇立文(Michael Sullivan)著,陳衛和、錢岡南譯。《二十世紀中國藝術與藝術家 下》(Art and Artists of Twentieth-Century China)。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
山西博物院,天津博物館編。《京津畫家書畫精品集》。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3。
蘇立文(Michael Sullivan)著,陳瑞林譯。《東西方藝術的交匯》(The Meeting of Eastern and Western Art)。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
蘇立文(Michael Sullivan)著,徐堅譯。《中國藝術史》(The Arts of China)。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
素頤。《民國美術思潮論集》。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14。
李偉銘。《傳統與變革:中國近代美術史事考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年。
韓永進,王建朗主編,陳力,金以林副主編。《民國文獻類編 文化藝術卷》(891冊-902冊)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2015。
方聞。《心印》。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 2016年。
方聞。《中國藝術史九講》。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 2016年。
北平藝專與民國美術學術研討會。《北平藝專與民國美術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16年。
金紹城。《十八國遊記》。長沙:岳麓書社,2016。
石守謙。《山鳴谷應:中國山水畫和觀眾的歷史》。台北:石頭出版公司,2017。
(二)、 西文書目
Julia F. Andrews,Kuiyi Shen。The Art of Modern China. 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12.
Julia F. Andrews,A Century in Crisis: Modernity and Tradition in the Art of Twentieth-Century China. New York: Guggenheim Museum,1998.
(三)、 中文期刊
王工。〈北洋政府時期國立北京藝專三烈士考〉。《美術研究》。第4期,(2001年)。頁待查。
水中天。〈中國畫爭論三十年資料摘編1917-1947〉。《中國美術報》。第28期,(1986年)。頁待查。
吳正方。〈畫圖與手工─中國近代術教育的誕生〉。《上海美術風雲─1872-1949 申報藝術資料條目索引》。顏娟英主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6)。頁1-45。
吳夢非。〈五四運動前後的美術教育回憶片段〉。《美術研究》。第3期,(1959年)。頁42-46。
宛少軍。〈京派繪畫的價值重建〉。《中國藝術》。第1期,(2002年)。頁104-107。
巫佩蓉。〈二十世紀初西洋眼光中的文人畫:費諾羅莎的理解與誤解〉。《藝術學》。第10期(2012年)。頁87-132。
杭春曉。〈民初繪畫資源的開放:古物陳列所的成立与民初中國畫〉。《中國美術館》。第9期,(2005年)。頁81-87。
林素幸。〈縱探語境:從張光宇《西遊漫記》探索二十世紀初中國美術史及大眾文化之發展與意義〉。《興大人文學報》,第56期(2016年)。頁59-116。
林素幸。〈移動的美術館:20世紀初中國書籍裝幀設計與商業美術〉。《文化研究》第13期(2012年),頁163-228。
陳抱一。〈洋畫在中國流傳的過程〉。《藝術家》。4月號,(1978年)。頁19-42。
畢克官。〈近代美術的先驅者李叔同〉。《美術研究》。第4期,(1984年)。頁68-73。
赖国生。〈精研古法與引西潤中-院藏金城山水圖〉。《故宫文物月刊》。第366期,(2013年)。頁22-33。
劉瑞寬。〈民初畫論裏的中國山水與西方風景〉。《興大歷史學報》。第17期,(2006年)。頁509-532。
劉瑞寬。〈決瀾社與中國現代美術〉。《興大歷史學報》。第6期,(1996年)。頁109-123。
劉瑞寬。〈民初北方畫壇對國畫傳統之變革與延續〉。《興大歷史學報》。第9期,(1999年)。頁67-101。
劉瑞寬。〈清季畫論與畫家的關係:繪畫思想及其論述形式之分析〉。第33期,(2003年)。頁 831-855。
劉瑞寬。〈「亞波羅」與藝術運動社〉。《興大歷史學報》。第14期,(2003年)。頁105-132。
劉瑞寬。〈寫實的意象:民初美術革命觀的演變〉。《興大人文學報》。第34期,(2004年)。頁929-954。
劉曦林。〈京派与北京中國畫壇〉。《榮寶齋》。第3期,(2006年)。頁56-67。
薛永年,朱京生。〈我与京派的淵源_朱京生對話薛永年〉。《中國書畫》。第3期,(2013年)。頁70-75。
薛永年。〈民國初期北京畫壇傳統派的再認識〉。《美術觀察》。第4期,(2002年)。頁46-52。
薛永年。〈二十世紀世界格局中中國美術的自主選擇〉。《美術》。第2期,(2004年)。頁92-93。
盧宣妃。〈陳師曾《北京風俗圖》中的日本啟示〉。《美術史研究集刊》。第28期,(2010)。185-246。
(四)、 西文期刊
Chu, Christian.“The Lingnan School and Its flowers:Radical Innovation in Southern China.”A Century in Crisis, pp.64-79.
Kao, Mayching(高美慶).“The Beginning of the Western-style Painting Movement in Relationship to Reforms in Education in Early Twentieth-century China”New Asia Academic Bulletin:Special Issue on Chinese Art 4(1983).pp373-397.
Qianshen Bai(白謙慎).“Form composite rubbing to pictures of antiques and flowers(bogu huahui):The case of Wu Yun”Orientaions,Vol.38 No.3(April 2007),pp.52-60
Wang, Cheng-hua(王正華).“Rediscovering Song painting for the Nation: Artistic Discursive Practices in Early Twentieth-Century China”Artibus Asiae., Vol.71,No.2(2011),pp.221-246.
Wong, Aida(阮圓).“A New Life for Literati Painting in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Eastern Art and Modernity, a Transcultural Narrative?”Artibus Asiae,Vol.60,No.2(2002), pp.297-326.
(五)、 碩博士論文
Kao Mayching(高美慶).China's Response to the West in Art,1898-1937.(Stanford University,Ph.D.),1972.
Lai Kuo-sheng(賴國生).Learning New Painting form Japan and Maintaining National Pride in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China, With Focus on Chen Shizeng (1876-1923). (University of Maryland,Ph.D.),2006.
Siu wai-man(蕭瑋文).A Study of Jin Cheng(1878-1926).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ph.D.),2001.
Zhang, Jingmin.Tradition Revitalized: The Chinese Painting Research Society of Republican Beijing. (PhD, University of Maryland,ph.D.),2014.
李順霖。〈從金城談民初中國畫的復古與革新〉。新竹:國立中央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丘敏芳。〈金城繪畫研究〉。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是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6月。
盧宣妃。〈陳師曾的繪畫新貌與民初新式知識分子的文化實踐:以《北京風俗圖》為中心〉。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杭春曉。〈溫和的漸進之路_以民初北京地區中國畫傳統派畫家為中心的考察〉。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博士論文,2006年4月。
汪正翔。〈形式的困境:民初畫學思想變革及其思想史解釋—以北大畫學研究會為研究核心〉。臺北: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1月。
徐翎。〈藝林雜誌研究〉,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博士論文,2009年5月。
張濤。〈民國前期北京畫家生活狀況与市場形態研究〉。北京:中央美術學院,博士論文,2012年5月。
校內:2020-12-31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