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杰戉
Lin, Chieh-Yueh
論文名稱: 我國敵意併購目標公司防禦措施之研究─以美國法為借鏡
A Study on Legal of Hostile Takeover Defenses in Taiwan: Lessons from the United States
指導教授: 陳俊仁
Chen, Chun-Je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社會科學院 - 法律學系
Department of Law
論文出版年: 2016
畢業學年度: 10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43
中文關鍵詞: 企業併購敵意併購防禦措施忠實義務
外文關鍵詞: Merger & Acquisition, Hostile Takeover, Defensive Tactics, Fiduciary Duties
相關次數: 點閱:202下載:12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企業併購所涉的重大利益不僅存在於併購公司與被併購公司之間,更攸關利害關係人,包含股東、經營團隊、員工之權益,甚而可能影響公司股價與整體股票交易市場。自近年的併購風潮以觀,不僅企業併購的活動持續發展,敵意併購案件逐年增加,敵意併購企業之間的攻防戰術亦不斷推陳出新,目標公司不僅承襲過去流傳下來的防禦措施,亦不斷設計出各種新型態樣的方法,以使公司能獲得最大利益及維持其獨立性。

    本文擬從敵意併購之意義開始談起,說明敵意併購中目標公司採取防禦措施之可否,以美國法為比較對象,針對美國聯邦及各州對敵意併購行為之立場,以及實務上常出現的防禦措施類型加以介紹,並輔以相關重要判決說明美國實務操作之情形,最後檢視我國現行法規,探討在我國法制下敵意併購目標公司董事及其採取防禦措施之相關議題。

    The interests of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are not only exist between the acquiring company and the target company, but also associate with shareholders, the management team, and the employees. Moreover,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events could impact the volatility of stock price and the stability of the whole stock market. Therefore, "hostile takeover" and "defensive tactics" are always popular issues. Recently, the takeover activities and the hostile takeover cases increase year after year. The defensive tactics used in the battle of hostile takeover have been developing beyond the old methods. No matter to make the best interest for the companies or to keep the management independence, target companies adopted the typical defensive tactics, and also tried to design the new type of strategies.

    This study attempts to start from the definition of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and hostile takeover, analyzes the possibility of the target company directors to adopt defensive measures in the US theory and practice, parses the US judicial precedents how the standard of review when the target company directors are facing a hostile takeover case. After that, this study introduces the common defensive tactics in the US practice and the important principles established by the US courts, especially in Delaware states where are famous on the steady progression in corporate regulations and corporate govermance. Finally, this study analyzes the current takeover laws and regulations in Taiwan, introduces famus hostile takeover cases and discusses the issues about target company directors' obligations and the defensive measures under Taiwan's regulation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5 第一項 研究範圍 5 第二項 研究方法 6 第三節 研究架構 7 第二章 敵意併購之理論與法制 9 第一節 企業併購之意義與方式 9 第一項 企業併購之定義 9 第二項 企業併購之態樣 9 第一款 以公司採取之法律途徑為區分標準 9 第二款 以是否得目標公司同意為區分標準 12 第二節 敵意併購之意涵 12 第三節 美國關於敵意併購之法制政策 14 第一項 1968年威廉斯法案(Williams Act) 14 第二項 各州的反併購法 16 第一款 第一代反併購法 (1968年至1982年) 17 第二款 第二代反併購法 (1982年至1987年) 17 第三款 第三代反併購法 (1987年以降) 19 第四節 敵意併購中目標公司可否採取防禦措施 20 第一項 董事會中立原則 21 第二項 董事會優先原則 22 第五節 我國關於敵意併購應採取之立場 23 第三章 敵意併購中目標公司之防禦措施類型 25 第一節 事前計劃 (Pre-Offer Defenses) 25 第一項 毒藥丸(Poison Pills) 25 第一款 第一代毒藥丸 28 第一目 第一代毒藥丸之意涵 28 第二目 德拉瓦州法院對於毒藥丸之見解 28 第二款 第二代毒藥丸 33 第三款 第三代毒藥丸 34 第一目 第三代毒藥丸之意涵 34 第二目 德拉瓦州法院在Carmody v. Toll Brothers, Inc.案之見解 35 第二項 鯊魚驅逐策略 (Shark Repellents) 36 第一款 強化董事的防禦 (Strengthening the Board's Defenses) 36 第二款 限制股東行動(Limiting Shareholder Actions) 39 第一目 超級多數決條款(super majority provisions) 39 第二目 事先通知條款(Advance Notice Provisions) 40 第三項 黃金降落傘、錫降落傘 (Golden/Tin Parachute) 40 第四項 雙層股權計畫 (Dual-Class Stock Plans) 41 第五項 白馬侍從 (White Squire) 42 第六項 合理價格條款 (Fair Price Provisions) 44 第二節 臨時應變計劃 (Post-Offer Defenses) 45 第一項 勒索函戰術(Greenmail) 46 第二項 白馬騎士 (White Knight) 47 第一款 鎖定條款 (Lock-Up) 48 第二款 終止費條款 (Terminate Fee Expense Reimbursement) 50 第三款 禁止接觸條款 (No-Shop Clause) 50 第三項 防禦性收購 (Defensive Acquisition) 51 第四項 買回自家股份 (Share Repurchase or Buyback Plans) 52 第五項 槓桿資本結構調整(Leveraged Recapitalization) 53 第六項 皇冠上的珠寶或焦土政策  54 第三節 美國敵意併購防禦措施之近況  54 第一項 Valent, Pershing與Allergan之間 54 第一款 Valeant與Pershing合作併購Allergan 55 第二款 Allergan之防禦措施 55 第二項 Teva, Mylan與Perrigo之間 56 第一款 Teva Pharmaceutical與Mylan之併購戰爭 56 第二款 Mylan之防禦措施 56 第三款 Perrigo公司之回應 58 第四款 後續發展 58 第五款 案件分析 59 第四節 小結 60 第四章 美國敵意併購中目標公司董事之義務與司法審查 61 第一節 董事之忠實義務與司法審查標準 61 第一項 忠誠義務與整體公平性測試標準 62 第二項 注意義務與商業判斷法則(business judgment rule) 65 第一款 注意義務之意涵 65 第二款 商業判斷法則 66 第三項 整體公平性測試標準與商業判斷法則之連結─ 69 第四項 善意義務 70 第二節 敵意併購中目標公司防禦措施之審查標準 72 第一項 主要目的測試標準(Primary Purpose Test) 72 第二項 加強司法審查(Enhance Judicial Scrutiny ) 74 第一款 Unocal Corp. v. Mesa Petroleum─兩階段測試標準 74 第二款 Revlon, Inc. v. MacAndrews─董事的拍賣者義務 78 第三款 Blasius Industries, Inc. v. Atlas Corp.─ 81 迫不得已的正當理由(compelling justification) 81 第四款 Paramount Communications Inc. v. QVC Network, Inc. 82 第五款 Unitrin, Inc. v. American General Corp. 84 第六款 其他利害關係人 86 第三項 美國近期實務見解 87 第一款 eBay Domestic Holdings, Inc. v. Newmark 87 第二款 Yucaipa Am. Alliance Fund II v. Riggio 89 第三款 Versata Enters., v. Selectica, Inc 91 第三節 小結 92 第五章 我國法制對於敵意併購防禦措施與董事義務之規範 93 第一節 目標公司防禦措施於我國法制下之適用可能性 93 第一項 我國關於目標公司採取防禦措施之規範 93 第一款 董事會與股東會之權限分配 93 第二款 公司董事會採行防禦措施之權限 94 第二項 防禦措施於我國法制下之適法性 96 第一款 事前計劃 96 第一目 毒藥丸 96 第二目 驅鯊條款 97 第三目 黃金降落傘、錫降落傘 98 第四目 白馬侍從 99 第二款 臨時應變計劃 101 第一目 白馬騎士 101 第二目 徵求委託書 103 第三目 買回庫藏股 104 第四目 皇冠上的珠寶或焦土政策 105 第二節 我國法制有關董事義務之規範 106 第一項 民法上有關委任之規定 106 第二項 公司法之忠誠義務與注意義務 107 第一款 忠誠義務 107 第二款 注意義務 109 第二項 企業併購法第5條、第6條之董事受任人義務 110 第一款 企併法第5條 110 第一目 適用時機 111 第二目 應負責的對象 111 第三目 法律效果 113 第四目 條文修正 113 第二款 企併法第6條 114 第一目 適用主體 115 第二目 董事審查義務之範圍 115 第三目 董事義務之免除 116 第四目 條文修正 116 第三節 我國實務案件評析 118 第一項 開發金控敵意併購金鼎證券 118 第一款 稀釋併購者之持股比例 119 第二款 白馬騎士與策略聯盟 121 第三款 徵求委託書 121 第四款 落幕 122 第五款 小結 122 第二項 日月光v. 矽品 123 第一款 日月光宣布收購矽品 123 第二款 矽品與鴻海形成策略聯盟 124 第三款 日月光聲請法院禁止矽品召開股東臨時會 125 第四款 矽品股東臨時會未通過增資換股以引進鴻海之議案 126 第五款 矽品與中國紫光集團形成策略聯盟 127 第六款 日月光收購矽品百分之百股權 127 第四節 小結 129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131 參考文獻

    一、中文資料(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序)

    (一) 書籍

    1.方嘉麟,公司兼併與集團企業,月旦出版,1994年4月。
    2.王文宇,公司與企業法制,元照出版,初版,2000年5月。
    3.王文宇,新公司與企業法,元照出版,初版,2003年1月。
    4.王文宇,公司法論,元照出版,三版,2006年8月。
    5.王文宇,公司與企業法制(二),元照出版,初版,2007年1月。
    6.王志誠,企業組織再造法制,元照出版,初版,2005年11月。
    7.伍忠賢,企業併購:理論與實務:全球投資觀點,新陸出版,2009年
    8.邵慶平,公司法─組織與契約之間,翰蘆圖書出版,初版,2008年12月
    9.柯芳枝,公司法論,三民書局,九版,2013年3月。
    10.曾宛如,公司管理與資本市場法制專論(一),學林出版,初版,2002年10月。
    11.楊佳璋、張子,經營權爭霸:企業敵意併購攻防戰,商周出版,2001年11月。
    12.廖大穎,股份轉換制度之研究─兼評控股公司的管理機制,正典出版文化,初版,2004年12月。
    13.劉連煜,現代公司法,新學林出版,七版,2011年9月。
    14.賴英照,股市遊戲規則─最新證券交易法解析,自版(2006)。

    (二) 期刊文章

    1.方嘉麟,會計表冊承認制度之研究兼論違法盈餘分派之責任歸屬,收錄於現代公司法制之新課題─賴英照大法官六秩華誕祝賀論文集,元照,2005年。
    2.王文宇,美國金融機構之管理與監控─以董事會之職權與責任為中心,財經法論集,三民出版,1997年4月。
    3.王文宇,企業併購法總評,月旦法學雜誌,83期,2002年。
    4.王文宇,非合意併購的政策與法制─以強制收購的防禦措施為中心,月旦法學雜誌,第125期,2005年10月。
    5.王文宇,股東會與董事會共享之權利,月旦法學教室,44期,2006年6月。
    6.王文宇,法律移植的契機與挑戰─以公司法的受託、注意與忠實義務為中心,月旦民商法,第19期,2008年3月。
    7.朱德芳,效率、併購與公司治理─以敵意併購法規範圍為核心,中原財經法學,第17期,2006年12月。
    8.朱德芳,論公司法下董事會發行新股之權限與責任,政大法學評論,第115期,2010年6月。
    9.任書沁、林佳慧、陳冠潔、黃湘榆,公平原則在董事自我交易中的適用─從Weinberger v. UOP一案談起,月旦民商法雜誌,第19期,2008年3月。
    10.林仁光,董事會功能性分工之法制課題,臺大法學論叢,35卷1期,2006年1月。
    11.林國彬,敵意併購防禦措施之研究─以財務性防禦措施中之毒藥丸為主要範圍,臺北大學法學論叢,71期,2009年9月。'
    12.林國彬,敵意併購防禦措施之研究─黃金降落傘(Golden Parachute),萬國法律,第152期,2007年4月。
    13.林國彬,董事忠誠義務與司法審查標準之研究─以美國德拉瓦州公司法為主要範圍,政大法學評論,第100期,2007年12月。
    14.邵慶平,董事受託義務內涵與類型的再思考─從監督義務與守法義務的比較研究出發,臺北大學法學論叢,第66期,2008年6月。
    15.洪秀芬,董事會與股東會權限之爭議,月旦法學教室,31期,2005年5月。
    16.洪秀芬,董事會獨立經營權限及董事注意義務,政大法學評論,94期,2006年12月
    17.陳俊仁,由企業併購法第五條與第六條論我國忠實義務規範的缺失,華岡法粹,第33期,2005年。
    18.陳俊仁,論公司治理的發展趨勢─企業弊案後之反思,律師雜誌,第310期,2005年。
    19.陳俊仁,論股東於公司之地位─超越「企業所有與企業經營分離」之迷思,華岡法粹,第35期,2006年。
    20.陳俊仁,忠誠義務─論公司負責人之競業禁止規範,月旦民商法雜誌,15期,2007年。
    21.陳麗娟,美國企業併購法防禦措施之研究:以德拉瓦州公司法為例,東海法學研究,第25期,2006。
    22.陳啟垂、廖大穎,論我國法適用「商業判斷法則」與舉證責任之分配,興大法學,第九期,2011年。
    23.郭大維,論敵意併購下目標公司董事之義務與司法審查標準─我國法與美國法之比較研究,輔仁法學,第39期,2010年6月。
    24.黃銘傑,我國公司法制關於敵意併購與防衛措施規範之現狀與未來,月旦法學雜誌,第129期,2006年2月。
    25.黃慧嫻,公開收購活動涉及之法律問題淺析─以美國及歐盟對於敵意併購之制約為例,科技法律透析,第15卷第1期,2003年1月。
    26.劉連煜,敵意併購下目標公司董事的受任人─以開發金控敵意併購金鼎證券為例,政大法學評論,第125期,2012年2月。
    27.賴英照,公開收購的法律規範,金融風險管理季刊第一卷第二期,2005年6月。
    28.羅國華,公司取得自己股份之研究,公司法修正議題論文集,神州圖書,2002年3月。

    (三) 學位論文

    1.吳佩桂,敵意併購防禦措施之研究─以毒藥丸(Poison Pill)之種類及適法性為中心,國立臺北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7月。
    2.林致平,公開收購交易中股東壓迫問題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系學士後法學組碩士論文,2008年7月。
    3.莊哲鳴,敵意併購法律規範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法學院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1月。
    4.陳昱龍,敵意併購策略適法性及經濟效益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法學院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7月。
    5.黃思敏,公司敵意接管防禦措施規範之研究,世新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6.張婉婷,美國防禦措施「毒藥丸」之研究─以敵意併購下目標公司董事之受任人義務為中心,國立臺北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6月。
    7.劉彥皇,公司敵意併購防禦措施之研究,中原大學財經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7月。
    8.蔡景聖,敵意併購中目標公司的董事義務,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二、英文資料

    (一) 書籍
    1.BAINBRIDGE, STEPHEN M. CORPORATION LAW AND ECONOMIC, Foundation Pr, (2002).
    2.BEBCHUK, LUCIAN A.; KRAAKMAN, REINIER; TRIANTIS, GEORGE. STOCK PYRAMIDS, CROSS-OWNERSHIP, AND DUAL CLASS EQUITY: THE MECHANISMS AND AGENCY COSTS OF SEPARATING CONTROL FROM CASH-FLOW RIGHTS. IN: CONCENTRATED CORPORATE OWNERSHIP.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0).
    3.DEPAMPHILIS, DONALD M., MERGERS ACQUISITIONS, AND OTHER RESTRUCTURING ACTIVIT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TO PROCESS, TOOLS, CASES, AND SOLUTIONS, Academic Press (2012).
    4.GAUGHAN, PATRICK A. MERGERS, ACQUISITIONS, AND CORPORATE RESTRUCTURINGS (2011).
    5.HAMILTON, ROBERT W.; MACEY, JONATHAN R. CASES AND MATERIALS ON CORPORATIONS, INCLUDING PARTNERSHIPS AND LIMITED LIABILITY COMPANIES. West Group(2003).
    6.HAMILTON, ROBERT W.; BOOTH, RICHARD A. BUSINESS BASICS FOR LAW STUDENTS, (2006).
    7.LETSOU, PETER V. CASES AND MATERIALS ON CORPORATE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2006).
    8.OESTERLE, DALE A. THE LAW OF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Thomson/West, 2005.
    9.WESTON, JOHN FRED; SIU, JUAN A.; JOHNSON, BRIAN A. TAKEOVERS, RESTRUCTURING,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 Prentice Hall(2001).

    (二) 期刊文章
    1.Bainbridge, Stephen M. Revisiting the One-Share/One-Vote Controversy: The Exchange' Uniform Voting Rights Policy, 22 SEC. REG. L. J. 175(1994)
    2.Bebchuk, Lucian A., Reinier Kraakman, and George Triantis, Stock pyramids, cross-ownership, and dual class equity: the mechanisms and agency costs of separating control from cash-flow rights, Concentrated corporate ownership, U of Chicago Press(2000).
    3.Block, Dennis. J., Hoff, Jonathan. M. & Cochran, H. Esther. Defensive Measures in Anticipation of and in Response to Unsolicited Takeover Proposals, U. MIAMI L. REV., 51, 623. .
    4.Choi, A. H., Golden Parachute as a Compensation Shifting Mechanism, Journal of Legal Studies(2004).
    5.Eastbrook, Frank H. ; Fischel, Daniel R. Auctions and Sunk Costs in Tender Offers, 35 Stan. L. Rev. (1982): 1-21
    6.Eastbrook, Frank H. ; Fischel, Daniel R. The Proper Role of a Target's Management in Responding to a Tender Offer, 94 Harvr. L. Rev. (1981):1161-1204.
    7.Grayson, Brad S. Problems in Defining Tender Offer: The Decision in Hanson Trust PLC v. SCM Corp. LOY. U. CHI. LJ, (1985) 17: 693.
    8.Holland, Randy J. Delaware Directors' Fiduciary Duties: The Focus on Loyalty. U. PA. J. BUS. L., (2008), 11: 675
    9.Jensen, Michael C., and William H. Meckling, Theory of the firm: Managerial behavior, agency costs and ownership structure,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3.4 (1976).
    10.McGinty, Park The Twilight of Fiduciary Duties: On the Need for Shareholder Self-Help in an Age of Formalistic Proceduralism, Emory L.J. (1997) 46:163.
    11.Veasey, E. Norman,; Di Guglielmo, Christine T. What Happened in Delaware Corporate Law and Governance from 1992-2004? A Retrospective on Some Key Developments, U. PA. L. REV. (2005),1399-1512
    12.Weill, Rivka Declassifying The Classified, Del. J. Corp. L.(2006) 31:23

    (三) 判決

    1.Amanda Acquisition Corp. v. Universal Foods Corp., 877 F. 2d 496 (7th Cir. 1989).
    2.Airgas, Inc. v. Air Products & Chemicals, Inc., 8 A. 3d 1182 (Del. 2010).
    3.Air Products. & Chemicals., Inc v. Airgas, Inc., 16 A.3d 48, 124 (Del. Ch. 2011).
    4.Aronson v. Lewis, 473 A.2d 805, 812(Del. 1984).
    5.Blasius Industries, Inc. v. Atlas Corp., 564 A.2d 651 (Del. Ch. 1988).
    6.Briggs v. Spaulding, 141 U.S. 132 (1891).
    7.Carmody v. Toll Brothers, Inc., 723 A.2d 1180(Del. Ch. 1998).
    8.Cede & Co. v. Technicolor, 634 A.2d 345 (Del. 1993).
    9.Cheff v. Mathes , 199 A.2d 548 (Del.1964).
    10.Crown Zellerbach Corp. v. Goldsmith, 609 F. Supp. 187 (1985).
    11.CTS Corp. v. General Dynamics Corp of America, 481 U.S. 69 (1987).
    12.eBay Domestic Holdings, Inc. v. Newmark , 16 A.3d 1, 35 (Del. Ch. 2010).
    13.Edgar v Mite Corporation, 457 U.S. 624 (1982).
    14.Grobow v. Perot, 539 A.2d 180 (Del. 1988).
    15.Hanson Trust PLC v. SCM Corporation, 774 F. 2d 47 (2d Cir. 1985).
    16.In re Walt Disney Co. Deriv. Litig., 906 A. 2d 27 (Del. 2006).
    17.Jewel Companies, Inc. v. Payless Drug Stores Northwest, Inc., 741 F. 2d 1555(9th Cir., 1984)
    18.Moran v. Household International, Inc., 500 A. 2d 1346 (Del. 1985).
    19.Paramount Communications, Inc. v. Time, Inc., 571 A.2d 1140,1154(1990).
    20.Paramount Communications Inc. v. QVC Network Inc. 637 A. 2d 34 (Del 1993).
    21.Revlon v. MacAndrews & Forbes Holdings, 506 A. 2d 173(Del. 1983).
    22.Samjens Partners v. Burlington Industries , 663 F. Supp. 614(S.D.N.Y. 1987).
    23.Shamrock Holdings, Inc. v. Polaroid Corp., 559 A.2d 257 (Del. Ch. 1989).
    24.Smith v. Van Gorkom, 488 A.2d 858 (Del 1985).
    25.Unitrin, Inc. v. American General Corp., 651 A.2d 1361, 1361 (Del. 1995).
    26.Unocal v. Mesa Petroleum, 493 A. 2d 946( Del .1985).
    27.Versata Enters., v. Selectica, Inc., 5 A.3d 586, 605-06 (Del. 2010)
    28.Weinberger v. UOP, Inc., 457 A.2d 701 (Del. 1983).
    29.Yucaipa Am. Alliance Fund II v. Riggio, 1 A.3d 310, 353, 360 (Del. Ch. 2010).

    下載圖示 校內:2020-02-18公開
    校外:2020-02-18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