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陳盟文 Chen, Meng-Wen |
|---|---|
| 論文名稱: |
土胎植生工法於泥岩護坡成效之研究 The Study on the Slope Protection Effect of Soil-Tire Vegetation Method in the Mudstone Area |
| 指導教授: |
李德河
Lee, Der-Her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工學院 - 土木工程學系 Department of Civil Engineering |
| 論文出版年: | 2006 |
| 畢業學年度: | 94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24 |
| 中文關鍵詞: | 泥岩 、廢輪胎 、護坡工法 、土胎植生工法 |
| 外文關鍵詞: | slope protection, waste tires, Soil-Tire Vegetation Method, mudstone |
| 相關次數: | 點閱:137 下載:8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台灣西南部麓山帶山勢不高但範圍廣泛。為因應交通及經濟發展之需求,許多基礎交通建設於此地闢建。然此地區主要地層為新第三紀碎屑狀沉積岩─泥岩,其主要特性為遇水易崩解軟化及植生不易。泥岩坡地因交通建設所產生之人為挖方邊坡於雨季時,因護坡成效不佳常使邊坡產生破壞、裸露,故建立護坡成效佳的邊坡保護工法有其必要性。為達此目的,乃有土胎植生工法之研發,本研究則針對土胎植生工法進行一全尺寸實驗邊坡且於完工後進行維護便利性、植生成效、防沖蝕能力、工法穩定性及工法經濟性探討,以評估該工法日後之可行性。
實驗結果顯示,土胎植生工法舖設植生帶坡面可改善植生立地條件較差之泥岩坡面植生情況,約半年之時間可使坡面植生覆蓋率達80 %,其中以土胎植生工法鋪設植生帶最佳,植生覆蓋率約有90 %。因植生狀況良好
,即使監測期間總降雨量高達3356mm,然其沖蝕量亦極輕微。欲使邊坡沖蝕量低於100 gw/m2/次,土胎植生工法鋪設植生帶約需200天即可達到此要求。 於邊坡穩定性方面,未整地原坡面及對照組坡面於豪大雨後可發現坡面或坡趾處有小坍落、坡面存在沖蝕溝及坡頂有張力裂縫出現,實驗邊坡非但無任何破壞現像,由測量結果得知坡面於雨季時略為抬升,旱季時則下陷,起伏約為5 mm;由應變計監測型鋼所承受之應力遠小於型鋼之容許應力,因此整體處於穩定狀態。
綜合以上實驗結果及其施工單價僅為1500元/ m2,且完工後幾乎不需任何養護,顯示土胎植生工法應用於泥岩護坡之可行性相當高。
The slope of mudstone or psammite in the southwestern foothills of Taiwan has the poor engineering properties such as swelling and slaking behaviors. At the time of the drought, the slope of mudstone have hard vegetation due to shrink, crack and peel off. Erosion of slope and mudflow were frequently found after a torrential rain .It’s account for the slope protection effect on mudstone is not good enough, until now. So, try to develop a new available slope protection method is necessary. This paper presents a protection method for mudstone slope and performs the test in the field.
By the full scale field test, it’s founded that the soil-tire vegetation method can change the situation which the plant can’t accreting well on mudstone area. The seeding ratio can be up to 80% after half a year and because of that the washout volume of the test slope decrease, even be below 100 gw/m2/time when it takes 200 days after the protection is contructed. Considering the stability of the slope, the test slope do not have failure, the deformation of the slope is small and the stress of the structure which is measured is small, too. It’s expounded that the test slope is in a stable state,during experiment.
Based on the result of field slope test and the budget of this slope protection method which is only 1,500 NT/m2, using Soil-Tire Vegetation Method on the mudstone area is competitive.
1.王鑫,「泥岩惡地地景保留區之研究」,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及台灣大學地理學系合作計劃,1996。
2.田永銘、李德河,「黏土質材料的吸水回脹速率」,中國土木水利工程學刊,第六卷,第二期,第223-232頁,1994。
3.田永銘、張惠文、王仁正,「泥岩穩定處理成效探討」,地工技術,第48期,第83-94頁,1994。
4.交通部台灣區國道新建工程局,「泥岩挖方邊坡保護工程試驗研究」,第一期,1992。
5.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第四工程所,「泥岩邊坡植生工法效益評估成果報告」,2004。
6.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水土保持手冊」,2005。
7.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第四工程所,「西南部泥岩裸露地變遷及災害潛勢調查」,2005。
8.何春蓀,「台灣地質概論-台灣地質說明書」,中華民國經濟部,1975。李德河、蔡錦松,翁駿德,「泥岩吸水破壞過程及其穩定成法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防災科技研究報告73-15號,1984。
9.吳嘉俊、盧光輝、林俐玲,「土壤流失量估算手冊」,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補助編印,1996。
10.李德河,「泥岩地區公路邊坡保護措施調查研究」,國科會防災研究報告,第86-72頁,1992。
11.李德河、田坤國、張柏森,「泥岩坡面沖蝕問題之研究」,泥岩邊坡工程研討會論文集,第31-42頁,1993。
12.李德河、紀雲曜、田坤國, 「泥岩之基本特性及泥岩邊坡之保護措施」,地工技術第48期,第35-47頁,1994。
13.李德河、田坤國、紀雲曜、林宏明,「崇德水庫工程可行性評估-水庫淹沒區泥岩邊坡在反覆浸水狀態下坡面崩解現象之防治研究」,台灣省水利局研究專題報告,1996。
14.李德河、林宏明、楊沂恩, 「泥岩邊坡之穩定處理」,地工技術第94期,第41-52頁,2002。
15.李維峰,「土釘加勁邊坡二維數值分析方法」,地工技術第98期,第39-54頁,2003。
16.李德河、楊沂恩、林宏明、許朝景,「南二高邊坡保護工法之探討與新工法研擬」,南部軟岩區邊坡穩定工法研討會論文集,第129~152頁,台南,2003。
17.李德河、林宏明、楊沂恩、謝松林,「南部軟岩邊坡工程力學之探討」,泥岩自然生態工法研討會論文輯,pp.127-145,2003。
18.李俊祥,「生態工法之邊坡植生穩定性分析-以台灣西南泥岩地區為例」,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土木與防災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19.李德河、楊沂恩、林宏明、陳盟文,「南部軟岩護坡工法現地試驗之研究」,南部軟岩區邊坡穩定工法研討會論文集,第43~66頁,台南,2005。
20.周墩堅,「泥岩與凝灰岩之回脹特性及剪力強度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土木工程系碩士論文,1998
21.林俊全,「泥岩邊坡發育模式之研究」,台灣大學地理學報,NO.18,第45-58頁,1995。
22.林務局農林航空測量所,「台灣西南部地區泥岩(青灰岩)裸露地面積航測調查」,1988。
23.林至聰、張添晉,「廢輪胎原型利用之結構安全及環保效益研究」,廢輪胎資源化技術,應用說明會,台北,2000。
24.林宏明,「軟岩在不同環境及應力條件下之力學行為」,國立成功大學土木工程系博士論文,2000。
25.林信輝,「水土保持植生工程」,高立圖書有限公司,2004。
26.林辰雄,「廢棄輪胎在水土保持工程的應用」,國立東華大學自然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27.邱德夫,「風化泥岩的力學特性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
28.邱創益,「泥岩裸露邊坡植生復舊之研究」,泥岩邊坡工程研討會論文集,成功大學,臺南,第101-125頁,1993。
29.邱啟修、陳星利,「植生對泥岩風化影響之研究」,屏科大水土保持學會學報第二期,第58-67頁,1996。
30.邱創益,「泥岩植生復育法」,泥岩地區整治與植生綠化研討會論文集,中興大學,台中,第64-70頁,1999。
31.姜萬勤、張新華、舒仲英,「水土保持學」,新文京開發出版有限公司,2003。
32.耿文溥,「台南以東丘陵區之地質」,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彙刊,第一號,第1-31頁,1981。
33.張延光,「穩定藥劑對泥岩穩定效果之探討」,國立中興大學水土保持學碩士論文,第83頁,1982。
34.張柏森,「泥岩挖方邊坡之綠色防水封面工法與岩錨之應用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土木工程系碩士論文,1993。
35.張書偉、劉宗杰,「泥岩地區植生對地工災害防治之研究」,屏科大水土保持學會學報第三期,第1-9頁,1997。
36.張文章,「廢輪胎與布袋模毯在泥岩邊坡之應用」,泥岩地區整治與植生綠化研討會論文集,中興大學,臺中,第71-77頁,1999。
37.張添晉,「資源廢棄物再利用於工程上之評估」,資源與環境學術研討會,花蓮,2000。
38.張穗蘋,「台南地區泥地帶的植物相」,台灣南部泥岩生態研討會,第13-14頁,2000。
39.張文章、阮亞興,「惡地創生機—泥岩裸露邊坡之護坡工程」,泥岩自然生態工法研討會論文輯,pp.161-170,2003。
40.張俊斌,「泥岩地區景觀生態結構與變遷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水土保持學系博士論文,2004。
41.莊長賢,「泥岩地區邊坡破壞原因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土木工程系碩士論文,1976。
42.許琦、林宗曾、張祖恩、鄭志鴻,「泥岩吸水回脹行為及機制」,第八屆大地工程學術研究討論會論文集,編號:2019,第1125-1135頁,1999。
43.許琦、劉慶輝,「泥岩及其邊坡穩定工法」,南部軟岩區邊坡穩定工法研究成果發表會論文集,第83-102頁,2003。
44.許琦、劉慶輝,「簡易格網式泥岩護坡」,南部軟岩區邊坡穩定工法(Ⅱ)論文集,台南,第47~70頁,2003。
45.許琦,「南部軟岩區邊坡穩定工法之研究-子計劃五:綠色擋土工法在南部國道與軟岩區邊坡之應用研究(2/3)」,國科會專題研究報告,NSC92-2211-E-151-005,2004。
46.陳時祖,「台灣西南部地區泥岩坡地沖蝕特性之研究(一)」,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防災科技報告73-07號,1984。
47.陳時祖,「台灣西南部地區泥岩坡地沖蝕特性之研究(二)」,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防災科技報告74-05號,1985。
48.陳時祖,「台灣西南部地區泥岩坡地沖蝕特性之研究(三)」,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防災科技報告75-18號,1986。
49.陳昭旭,「泥岩的時間依存行為」,國立成功大學土木工程系碩士論文,1988。
50.陳振盛,「泥岩邊坡植生綠化暨紅土植生技術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防災科技報告79-48號,1991。
51.陳時祖,「泥岩挖方邊坡保護工程試驗研究計畫介紹」,泥岩邊坡工程研討會論文集,第1-29頁,1993。
52.陳時祖,「台灣西南部地區泥(頁)岩之工程地質特性」,地工技術,第48期,第25-33頁,1994。
53.陳煒鳴,「泥岩受含水量的影響研究及其回填工程之應用」,國立成功大學土木工程系碩士論文,1997。
54.陳振盛,「泥岩邊坡植生處理之探討」,泥岩地區整治與植生綠化研討會論文集,中興大學,台中,第78-89頁,1999。
55.溫裕宏,「近斷層帶自然邊坡破壞行為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地球科學系碩士論文,2003
56.廖正傑,「南部軟岩於環形剪力試驗及力學特性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土木工程系碩士論文,2004。
57.臺灣省政府農林廳水土保持局,「泥岩裸露地監測調查及資料庫建置計畫期末報告」,1997。
58.蔡金郎,「台灣西南部泥岩層礦物等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計劃報告,NSC-73-0414-P006-011,1984。
59.蔡錦松,「台灣西南地區泥岩之基本特性及泥岩切坡穩定方法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土木工程系碩士論文,1984。
60.謝文元,「不同溫度、壓力下泥岩之力學行為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土木工程系碩士論文,1995。
61.顏富士、蔡鎰輝,「台灣西南部主要泥岩坡地所含泥岩之物化性質」,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防災科技報告74-09號,1985。
62.顏富士,「台灣西南部泥岩的崩解行為與其顯微構造關係」,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防災科技報告75-30號,1987。
63.顏富士、吳秋相,「台灣西南部泥岩區穩定泥岩斜坡之特徵研究」,礦治,第40卷,第3期,第95-107頁,1996。
64.ASTM D 4546-96, ”Standard Test Methods for One-Dimensional Swell or Settlement Potential of Cohesive Soils” , Annual book of ASTM standards,1999.
65.Guus,T.G. Keursten and Pieter H. Groevelt , ”Biodegradation of rubber Particles in soil” , Biodegradation 7:329 ,1996.
66.Herbert, H. J., and Moog, H. C., “Modeling of saturation and swelling effects in clays under different saline conditions” , GRS, Vol. 7,2000.
67.Holmes, A., “Principles of Physical Geology”, 2nd edition, Thomas Nelson and Sons Ltd, 1965.
68.Ingram, R. L., “Fissility of Mudrocks” , Bull, Geol, Soc, Ameri, 64, pp.869-879, 1953.
69.Kowalska,E., “Scrap Rubber Reused: A New Process Produces Porous Pipes from Worn-Out Tires”, Polymer Recycling ,Vol.2,No .3, pp.213-219,1996.
70.Madsen, F. T.,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rock mechanics commission on swelling rocks and commission on testing methods,” Int. J. Rock Mech, Mining Sci., Vol. 36, pp. 291-306,1999.
71.Madsen, F. T., and M.Muller-Vonmoos., “The swelling behavior of clays”, Applied Clay Science, Vol. 4, pp.143–56,1989.
72.Pettijohn, F. J., “Sedimentary rocks”, Harper and Bros. N. Y., pp.526, 1949.
73.Stokes, W. L. and Varnes, D. J., “Glossary of selected geologic terms-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ir use in engineering”, GSSP., Vol. 16, 1955.
74.Wang Y,”Clay Mineralogy of the Gutingkeng Mudstone”, Southern Taiwan, ACTA. Geo. Taiwanica, pp.9-19,1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