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薛建志
Shua, Chen-Chi
論文名稱: 論我國債務催收行為的現狀分析-兼評債務催收行為法草案
On The Status Of Debt Collection Practices - Comments On The Draft Law On Debt Collection Practices
指導教授: 王志誠
Wang, Chi-tu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社會科學院 - 法律學系
Department of Law
論文出版年: 2010
畢業學年度: 9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7
中文關鍵詞: 債務催收卡債風暴債務催收行為法懲罰性賠償金
外文關鍵詞: Debet collection, Card debt storm, Debet collection practices, Punitive indemnity
相關次數: 點閱:92下載:3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主要在分析債務催收行為的合法行為及規範依據應如何產生。首先,由債務催收行為之基本概念談起,了解銀行業者與消費者的實際關係,並針對我國現行債務催收之運作狀態進行法律之分析,文中亦論及我國現行法規針對債務催收訂有何種規範模式,相關催收行為之規範與憲法保障人民基本權之意指是否有所違背。最後則是針對我國債務催收行為法草案與美國公民債務催收行為法二者進行比較與評析,期盼透過外國立法例之比較研究,作為我國未來債務催收行為立法上之參考,使得債權人與債務人雙方皆能獲得公平與合理之法律保障。

    How does this article mainly receive after dunning in the analysis debt the behavior legal act and the standard basis should produce. First, receives after dunning by the debt the behavior the basic concept to mention, understood the bank entrepreneur and consumer's actual relations, and aim at our country present debt to receive after dunning the operation condition to carry on analysis the legal, in the article also concern our country present laws and regulations to receive after dunning in view of the debt subscribe have what kind of standard pattern, the correlation receive after dunning standard of and the constitution the behavior safeguard meaning of the people's basic power to refer whether has violates. Finally is aims at our country debt to receive after dunning the behavior law draft and the American citizen debt receives after dunning behavior law the two to carry on the comparison and the evaluation, hoped for outside penetration comparison research state-run legal regulation. In future, the debt will receive after dunning as our country in the behavior legislation the reference will cause the creditor and debtor both sides all can obtain fair and the reasonable legal safeguard.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研究範圍 2 第三節、研究方法 2 第四節、國內文獻回顧 2 第二章 債務催收行為之基本概念 4 第一節 債務催收行為形成社會重大議題之背景 4 第一項 銀行經營之角度說起 5 第二項 消費者過度擴張個人信用狀態的助長 6 第二節 債務催收行為基本概念之釐清 6 第一項 債之相關概念 7 第一款 債之意義 7 第二款 債權之性質 8 第三款 債之相對性 8 第四款 理論上債權上之實現與實務上催收之關聯 9 第二項 訂立債務催收行為法的立法分析 9 第一款 卡債風暴所促成的立法背景 9 第二款 債務催收行為法的立法目的 11 第三款 債務催收行為法的規範對象 11 第四款 債務催收行為法的保護客體 12 第三章 我國現行債務催收的運作狀態 13 第一節 合乎法令規範的催收方式 13 第一項 調查債務人的財產資料 14 第二項 債務催告的方法 14 第一款 存證信函 14 第二款 律師函 16 第三款 公示送達 16 第三項 訴訟的提起 16 第四項 假扣押 17 第五項 強制執行 18 第六項 訴訟外解決債務紛爭的手段 20 第一款 調解 20 第二款 和解 21 第七項 消費者債務清理條例之選擇適用 22 第八項 小結 23 第二節 法令外關於現行債務催收的運作狀況 23 第一項 民間常見的惡劣催收手法 23 第一款 暴力威嚇手段 23 第二款 電話騷擾 24 第三款 散布欠債消息 25 第二項 非法或不當催收手段的例子 25 第三項 小結 26 第四章 我國現行催收法制介紹 27 第一節 非法或不當催收行為對債務人相關權利的影響 27 第一項 非法或不當催收行為涉及債務人憲法基本權利的侵犯 28 第一款 非法暴力催收行為所侵犯的基本權利 28 第一目 人身自由權 28 第二目 身體不受傷害權 29 第二款 不當催收行為 29 第一目 居住自由權 29 第二目 隱私權 30 第三款 以憲法相關理論衡量現行債務催收行為的規範方式 31 第一目 客觀法面向的國家保護義務 31 第二目 基本權的第三人效力規範 33 第三目 基本權的衝突關係 34 第二項 訂定債務催收行為法對催收人基本權利的影響 34 第一款 言論自由權 35 第二款 工作權 36 第三項 訂定債務催收行為法對債權人財產權的影響 37 第二節 我國現行相關催收法制的規範 38 第一項 民刑法相關基本規範 38 第一款 刑法 38 第二款 民法-侵權行為法 40 第二項 特別刑法的規範 40 第三項 相關行政系統的管理與規範方式 41 第一款 社會秩序維護法 41 第二款 電腦處理個人資料保護法 41 第三款 銀行法 42 第四款 銀行的內部規範措施或命令 42 第三節 小結 46 第五章 以美國債務催收行為法作為我國立法的參考 47 第一節 引言 47 第二節 美國公平債務催收行為法規範之探討 47 第一項 關於債務人地點資訊的獲取 48 第二項 與債務催收相關的通訊 48 第一款 一般性地與消費者的通訊 49 第二款 與第三人的通訊 50 第三款 停止通訊 50 第四款 特別的消費者概念 51 第三項 不當催收手段類型 52 第一款 騷擾或侮辱 52 第二款 虛偽或誤導的表述與提供不正確表格 53 第三款 不公平行為與複數債務清償之指定 55 第四項 債務確認程序 56 第一款 給債務人之通知記載 56 第二款 疑義停止 57 第三款 不爭執非漠視承認 57 第三節 台美立法狀態評析 58 第一項 規定內容比較表 59 第二項 催收之初確認債務程序之比較探討 65 第三項 與債務人的催收聯繫之比較 66 第四項 與第三人的催收聯繫之比較探討 66 第五項 不當催收行為手段之比較 67 第四節 小結 67 第六章 不當催收行為之民事責任法律效果 68 第一節 美國公平債務催收行為法之民事責任規定 68 第一項 第八一三條之規定 68 第二項 對於美國公平債務催收行為法民事責任之解釋與適用 69 第一款 歸責原則 70 第二款 損害賠償範圍 71 第一目 實際損害的部分 71 第二目 訴訟成本與律師費 71 第三目 懲罰性賠償金 72 第三款 被告利益之衡平 72 第二節 懲罰性賠償金制度之探討 73 第一項 懲罰性賠償金制度之意義與功能 73 第一款 懲罰性賠償金之意義 74 第二款 懲罰性賠償金之功能 75 第一目 損害填補功能 75 第二目 懲罰及嚇阻功能 76 第三目 應報功能 77 第四目 私人執法鼓勵功能 78 第二項 懲罰性賠償金的成立要件 78 第一款 被告的行為必須具備主觀的惡意 79 第二款 被告依法應負擔實際損害賠償責任 79 第三款 懲罰性賠償金需有處罰之必要 79 第四款 因果關係 79 第三項 懲罰性賠償金的適用案件類型 80 第三節 我國引進美國債務催收行為法民事責任效果之參考 80 第一項 侵權行為法的歸責原則與催收規範 80 第二項 我國損害賠償責任之立法與範圍 81 第三項 我國民刑分立的責任型態 83 第四項 我國民事損害賠償功能檢討與懲罰性賠償金制度之引進 83 第五項 以民事責任作為違背催收法律效果的想法 85 第一款 在目前現行法下的被催收人權益之保障依民法較保護不足 85 第二款 假如未來有一套明確的當為與不當為之保護規定則有所改善 85 第三款引進民事懲罰性賠償金制度仍有商榷之處 86 第四節 我國實際催收案例之探討 86 第一項 達到刑事處罰之程度 86 第二項 負擔民事賠償責任 87 第三項 雖不當催收惟未達負刑、民事責任之程度 89 第四項 小結 90 第七章 結論 91 參考文獻 96 附件 101

    壹、中文文獻
    一、專書輿論文集(按作者姓氏筆畫排序)
    王甲乙、洪惠慈、鄭健才,民事訟訟法新論,三民,2000年7月。
    王澤鑑,債法原理第一冊 基本理論債之發生,三民,2003年10月。
    永然聯合律師事務所,討債行動手冊,永然文化,2007年5月。
    李建良,基本權利之保護義務,收錄氏著憲法理論與實踐( 一),學林文化,1999 年。
    李科逸,網際網路時代個人隱私保衛戰,資訊與電腦,1999年3月。
    李清輝,你也可以自擬存證信函,書泉,2003年4月。
    李震山,人性尊嚴與人權保障,元照,2002年2月。
    李震山,論行政管束與人身自由之保障,載於氏著,人性尊嚴與人權保障,元照,2001年。
    林武治,呆帳預防與催收的實務,聯經,1982年7月。
    林國泰,存證信函之撰寫與範例,永然文化,1998年10月。
    林誠二,民法債編總論(上),瑞興,2000年9月。
    法治斌、董保城,憲法新論,三民,2004年。
    邱聯恭,司法之現代化與程序法,作者自版。
    邱聯恭,程序選擇權論,三民,2000年9月。
    孫森焱,民法債編總論(上),三民,1999年10月。
    孫嘉駿、藺明忠,催收百分百:專業催收管理之實戰寶典,標準財信管理,2004年1月。
    袁大蓉,存證信函關鍵用法,漢湘文化,2000年10 月。
    財團法人金融聯合徵信中心編輯委員會,公平債務催收行為法釋義,財團法人金融聯合徵信中心,2005年4月。
    陳信義,銀行催收實務要義,財團法人金融人員研究訓練中心,1995年9月。
    陳慈陽,憲法學,元照,2004 年1 月,頁556。
    陳新民,中華民國憲法釋論,作者自版,2000年。
    陳新民,憲法基本權利及「對第三人者效力」之理論, 憲法基本權利之基本理論( 下冊) , 元照,1999年6月。
    陳聰富,侵權歸責原則與損害賠償,元照,2004 年9 月。
    曾世雄,損害賠償法原理,三民,1996年9月。
    詹森林等著,消費者保護法問答資料,行政院消費者保護委員會,1995年2月。
    蘇孫波,帳款催收與保全,書泉,1985年12月。

    二、期刊(按作者姓氏筆畫排序)
    王澤鑑,損害賠償法的體系、請求權基礎、歸責原則及發展趨勢,月旦法學雜誌,第119期,2005年4月,頁135-136。
    王澤鑑,損害賠償法之目的:損害填補、損害預防、懲罰制裁,月旦法學雜誌,第123期,2005年8月,頁217-225。
    王志誠,從日本個人債務清理法論我國消費者債務清理條例之立法得失,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102期,2008年1月。
    民法研究會第九次研討— 美國懲罰性賠償金的發展趨勢— 改革運動與實證研究的對待,陳忠五教授發言部分,1998年1月,法學叢刊,第169期,頁103。
    甘添貴,刑法之謙抑思想,月旦法學教室(1)公法學篇,2000年1月,頁160-161。
    李惠宗,憲法工作權保障系譜之再探:以司法院大法官解釋為中心,憲政時代,第29卷第1期,民國2003年7月,頁127-128。
    李震山,身體不受傷害權,法學講座,第25期,2004年01月,頁6-9。
    李震山,基本權利之衝突,月旦法學教室(1)公法學篇,2000年1月,頁32-33。
    林德瑞,論懲罰性賠償金可保性之法律爭議,國立中正大學法學集刊,第2期,1999年7月,第109期,頁157-161。
    林德瑞,論懲罰性賠償,國立中正大學法學集刊,第1期,1998 年7 月,頁28-29。
    林德瑞,懲罰性賠償金適用之法律爭議問題,月旦法學雜誌,第110期,2004 年7 月,頁42-43。
    林雅惠,資訊隱私權之重塑:以行動商務為例,交通大學科法所科技法律評論,第1 卷第1 期,2004 年4 月,頁107-112。
    馬維麟,損害賠償法之原理—我國最高法院歷年來判決之檢討與分析,法學叢刊第161期,民國1996年1月,頁50-61。
    郭麗珍,我國民事損害賠償法之新發展,月旦法學雜誌,第99期,2003 年8 月,頁80-81。
    陳聰富,美國法上之懲罰性賠償金制度,國立台灣大學法學論叢,2001年9月,第31卷第5期,頁171-172。
    詹鎮榮,居住自由,法學講座,第30期,2004年11月,頁12-15。
    劉建宏,工作權,法學講座,第23期,2003年11月,頁4-6。
    歐廣南,從「言論表現自由」:以日本法為中心論我國法律制度對言論自由之保障,復興崗學報,第59期,1996年12月,頁68-70。
    蔡茂寅,經濟自由之保障與限制,月旦法學雜誌,第48期,1999年5月,頁122-135。
    蔡達智,隱私權初探,法學叢刊,第199期,2005年7月,頁78-83。
    謝哲勝,懲罰性賠償金,台大法學論叢,第30卷第1期,2000年4月,頁118~135。
    蘇永欽,民事裁判中的人權保障,憲政時代,第30卷第2期,民國2004年10月,頁147-152。

    三、碩博士論文(按出版年份排序)
    楊靖儀,懲罰性賠償金之研究—以評析消費者保護法第五十一條為中心—,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6月。
    楊坤興『我國「債務催收法」立法關鍵問題的探討及思考』,中央大學產業經濟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2005年。
    王志成『我國催收法制下有關行為規範與民事責任之研究:以美國公平債務催收行為法案(FDCPA)為借鏡』,台北大學法學系未出版論文,2006年。
    陳龍泉,卡債問題及消費金融不良債權處理之硏究,國立臺灣大學財務金融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6月。
    林水木,我國信用卡消費契約及卡債問題研究,國立高雄大學法律學硏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6月。
    蔡介文,2006年台灣卡債風暴之紛爭解決機制,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硏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7月

    四、報紙文章摘錄(按作者姓氏筆畫排序)
    民生報,1996年3月7日,C2版。
    楊麗君,個人融資竄起 消費金融時代來臨,經濟日報,1997/06/25,43版。
    經濟日報,個人耐久財消費及旅遊費用增加,經濟日報,1988/04/05,11版。
    經濟日報,銀行法修正案完成立法,1989/07/12,01版。
    劉秀娟,新舊銀行攻防戰 客戶受惠最大,經濟日報,1991/10/10,08版。
    蕭維文,三○一名單將定案美下通牒解決著作權及金融自由化 政院開會謀對策,經濟日報,1990/4/22,03版。
    賴雅雯,貸款「小戶」其實是銀行的利潤「大戶」 占放款總戶數的九成以上又不計較利息終於獲得重視,經濟日報,1992/02/17,04版。
    應翠梅,投資意願低落 銀行業務轉向 消費貸款擡頭 利息不輕,聯合報,1992/11/27,11版。
    聯合報,修正銀行法確立六大具體方向 將强調公共性貫注自由化精神,1984/03/19,02版。

    五、網路資料查詢(按作者姓氏筆畫排序)
    中華民國消費者文教基金會網站http://www.consumers.org.tw/
    立法院國會圖書館http://npl.ly.gov.tw/do/www/homePage
    行政院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http://www.fscey.gov.tw/
    泛紫聯盟http://www.peace.org.tw/citizen/note/20060607_06.htm
    財團法人金融研訓院http://www.tabf.org.tw/tw/
    美國公平債務催收行為法案原文http://www.ftc.gov/os/statutes/fdcpa/fdcpact.htm

    貳、英文文獻(按作者姓名英文字母排序)
    Elizabeth M. Bohn, Ari H. Gerstin, FDCPA Traps for the Unwary Nationwide Lender,LoanServicer and Debt Collector: Part I,24-APR Am. Bankr.Inst.J. 36,39(April,2005)
    Scott J. Burnham, What Attorneys Should Know About The Fair Debt Collection Practices Act, or,The 2 DO’S and The 200 DON’TS of Debt Collection,59 Mont. L.Rev.179,201(Summer,1998)
    Stephen J.Maggio,Michael A.Maggio,Civil Liability Under The FDCPA For UnauthorizedPractice of Law,22 U.Ark.Little Rock L.Rev.91,95~96(Fall,1999)

    下載圖示 校內:2013-07-28公開
    校外:2013-07-28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