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李敏慈
Li, Min-Tzu
論文名稱: 已婚中年女性從事志願服務之動機及持續因素之探討─以慈濟志工為例
The Motivations and Continuing Factors of Married, Middle-Aged Women Involving Voluntary Services—Taking Tzu Chi Volunteers as Examples
指導教授: 饒夢霞
Rau, Meng-Shya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社會科學院 - 教育研究所
Institute of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4
畢業學年度: 10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88
中文關鍵詞: 中年女性志願服務動機持續因素學習經驗
外文關鍵詞: middle-aged women, voluntary service, motivation, continuing factors, learning experiences
相關次數: 點閱:76下載:1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主要在探討已婚中年女性在從事志願服務的動機及持續性因素。為瞭解中年女性志工經驗,本研究以立意取樣選取年齡介於45至64歲之已婚中年女性為研究對象,並使用半結構性大綱進行深度訪談,以收集相關研究資料,並將訪談資料轉譯成逐字稿,進行資料之整理、編碼與分析。
    獲致如下四項研究結果:
    一、 已婚中年女性參與志願服務,是從生活接觸開始。因受家庭及工作之限制,所以投入志願服務的步調自會具有其階段性。
    二、 家人支持使已婚中年女性更積極參與志願服務,但女性會符合傳統觀念,重視家務處理。
    三、 已婚中年女性會在志願服務的過程中,改變原先認知,學習新技能,情感上亦有所獲,且咸認學習成果有助於志願服務的延續。
    四、 已婚中年女性亟欲參與多樣化服務,但仍專注於某項主要志願服務。大部分願意嘗試新事物,例如想要調整自己的腳步,參與較少或未接觸的領域。

    This research is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motivations and continuing factors of married, middle-age woman involving voluntary services. To understand the voluntary experiences of middle-aged women, this study used qualitative research and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 guide, matched with an in-depth interview to collect the relevant research data.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showed middle-aged married women with the process of involving in, the responses with the significant others, the changes of cognitive, psychomotor and affective domain, and their future prospects. To conclude, middle-aged women are still limited by the traditional frames. And they are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the significant others’ attitudes and the learning of voluntary services’ processes. They think the familiar fields are important, but also they are willing to try the new issues.

    表目錄 VIII 圖目錄 V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4 第三節 名詞界定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志願服務之意涵 7 第二節 志願服務現況 11 第三節 動機相關理論 15 第四節 持續志願服務之因素 21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5 第一節 研究方法與取向 25 第二節 研究對象 30 第三節 進行前導性研究之意義 32 第四節 研究工具 33 第五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34 第六節 研究信效度與研究倫理 36 第四章 研究結果 39 第一節 受訪者的志工參與動機 39 第二節 重要他人的態度 43 第三節 新舊經驗的結合 51 第四節 未來展望 64 第五章 綜合討論、結論與建議 67 第一節 綜合討論 67 第二節 結論 73 第三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 74 參考文獻 79 附錄 85

    一、中文部分
    內政部社會司(2007)。95年國民參與志願服務活動性別分析。2013年9月5日,取自:http://sowf.moi.gov.tw/stat/sex/list.htm
    內政部統計處(2012)。我國年滿15歲以上人口年齡別教育程度結構。2013年6月24日,取自:http://sowf.moi.gov.tw/stat/year/list.htm
    行政院主計處(2003)。國民生活指標社會參與領域概況。2013年9月9日,取自:http://www.stat.gov.tw/ct.asp?xItem=6092&ctNode=1831
    行政院主計處(2004)。92年社會發展趨勢調查(社會參與)。2013年9月9日,取自:http://www.dgbas.gov.tw/lp.asp?ctNode=4793&CtUnit=1308&BaseDSD=7
    行政院主計處(2010)。婦女婚育與就業調查。2013年6月23日,取自:http://www.dgbas.gov.tw/ct.asp?xItem=11661&CtNode=3304&mp=1
    行政院勞委會(2012)。101年勞工生活及就業狀況。2013年11月12日,取自:http://statdb.cla.gov.tw/html/svy01/10102menu.htm
    行政院經建會(2011)。台灣地區婦女婚育與就業趨勢分析。2013年7月5日,取自:http://www.cepd.gov.tw/m1.aspx?sNo=0015653
    行政院衛生福利部(2012)。志願服務之推動與現況。2013年9月7日,取自:www.swwtc.gov.tw/att.php?uid=3231
    行政院衛生福利部(2013)。志願服務法。2013年9月5日,取自: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Content.aspx?PCODE=D0050131
    何俊賢(2006)。台北縣國民小學女性志工參與志願服務動機與滿意度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
    吳美慧、吳春勇、吳信賢(1995)。義工制度的理論與實施。台北:心理。
    李宗派(2005年4月)。各國志願服務推展現況與趨勢。激發參與意願推展全民志工,中華救助總會。2013年9月7日,取自:http://www.cares.org.tw/S_4200_detail.asp?booksn=67
    李維倫、賴憶嫺(2009)。現象學方法論:存在行動的投入。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25,275-321。
    林秀英(2003)。婦女參與志願服務動機與工作滿足之研究─以花蓮地區祥和計畫志工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
    林美伶(2006)。空巢期之探討。網路社會學通訊,55。2013年7月5日,取自:http://www.nhu.edu.tw/~society/e-j/55/55-42.htm
    林美珠(2000)。敘事研究:從生命故事出發。輔導季刊,36(4),27-34。
    林淑芬、吳淑女(2006)。女性保健志工人格特質、組織承諾與神馳經驗關係之探討-以彰化縣市為例。人文暨社會科學期刊,2(1),79-88。
    林淑娟(2002)。婦女參與社區公共事務影響因素之分析。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法務部(2012)。就業服務法。2013年11月12日,取自: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N0090001
    姚卿騰(2006)。志願服務國際現況與趨勢-以英、美為例。2013年9月7日,取自:http://www.volunteerkl.org.tw/knowledge-1.php?Action=detail&CPID=9
    施文玲(2006)。質性取向研究理論派典之探析。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53。2013年11月13日,取自:http://www.nhu.edu.tw/~society/e-j/53/53-12.htm
    胡幼慧(1996)。轉型中的質性研究。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363-378頁)。台北:巨流。
    徐振邦、梁文蓁、吳曉青、陳儒晰(譯)(2006)。最新教育研究法(原作者:Cohen, L., Manion, L., & Morrison, K.)。台灣新北:韋伯文化。(原著出版年:2000)
    秦夢群(2011)。教育行政理論與模式。台北:五南。
    國立編譯館主編(2000)。教育大辭書。台北:文景書局。
    國際志工協會台灣分會(2011)。關於我們。2013年10月1日,取自:http://www.iavetaiwan.org/?page_id=29
    張芬芬(譯)(2005)。質性研究資料分析(原作者:Miles, M. B. & Huberman, A.)。台北:雙葉書廊。(原著出版年:1994)
    張春興(2011)。張氏心理學辭典(簡明版)。台北:東華。
    張英陣(2007)。志願服務的發展趨勢。載於馬永芳(主編),研習論壇精選(第一輯)地方治理的藍海策略(429-442頁)。台灣南投:行政院人事行政局地方行政研習中心。
    張碧如(2005)。家庭主婦參與團體之心路歷程—以花蓮故事媽媽為例。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36(2),113-140。
    教育部(2010)。三從四德。教育部成語典。2013年10月7日,取自:http://dict.idioms.moe.edu.tw/cgi-bin/cydic/gsweb.cgi?ccd=RUujzP&o=e0&sec=sec1&op=v&view=0-1&fmt=11#
    教育部青年發展署(2013)。志工媒合本月焦點。2013年11月15日,取自:http://gysd.yda.gov.tw/son02.php?parentID=0&menuID=0&pn=2&ps=20&pf=1
    陳向明(2010)。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武雄(2004)。志願服務理念與實務。台北:揚智。
    陳金貴(2002)。志願服務的內涵。載於內政部、中華民國志願服務協會編著,志願服務基礎訓練教材(27-44頁)。台北:內政部。
    曾華源、曾騰光(2003)。志願服務概論。台北:揚智。
    黃晶敏(2010)。單親婦女空巢期生活經驗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心理輔導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慈濟基金會(2014)。慈濟基金會簡介。2014年07月22日,取自:http://www.tzuchi.org.tw/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159%3Aintroducing-tzu-chi&catid=81%3Atzuchi-about&Itemid=198&lang=zh
    楊麗惠(2013)。談家庭發展與家庭發展理論。家庭教育雙月刊,43,31-39。
    溫秀珠(1996)。誰能成為失能老人的照顧者?─以文化規範的脈絡來審視。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363-378頁)。台北:巨流。
    嘉義市諸羅志工資訊網(不明)。國際志願服務日標誌及說明。2013年9月7日,取自:http://www.chiayi.gov.tw/volunteer/national_logo.asp
    廖宮凰(2004)。婦女志工服務學習經驗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怡苓(2009)。不同社區型態與高齡志工社區參與動機之探討-以高雄縣兩社區為例。朝陽人文社會學刊,7(2),273-302。
    歐孟宜(2004)。甘願做、歡喜受─慈濟女性志工深度休閒之探討。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
    蔡忠賢主編(2000)。社會工作辭典(第四版)。台北:內政部社區發展雜誌社。
    賴玫凰(2003)。家庭主婦志工參與動機、督導關係與組織承諾之相關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謝文全(2007)。教育行政學。台北:高等教育。

    二、西文部分
    Guion, L. A., Diehl, D.C., & McDonald, D. (2011). Conducting an in-depth interview. University of Florida Institute of Food and Agricultural Sciences. Retrieved June 18, 2014, from https://edis.ifas.ufl.edu/fy393#FOOTNOTE_1
    Hilfinger Messias, D. K., DeJong, M. K., & McLoughlin, K. (2005). Expanding the concept of women's work: Volunteer work in the context of poverty. Journal of Poverty, 9(3), 25-47.
    Maslow, A. H. (1943). 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 50(4), 370-396.
    Merriam-Webster, Incorporated (2013a). voluntary. Merriam-Webster Dictionary. Retrieved December 7, 2013, from http://www.merriam-webster.com/dictionary/voluntary
    Merriam-Webster, Incorporated (2013b). narrative. Merriam-Webster Dictionary. Retrieved December 9, 2013, from http://www.merriam-webster.com/dictionary/narrative
    Merriam-Webster, Incorporated (2014). continue . Merriam-Webster Dictionary. Retrieved July 18, 2014, from http://www.merriam-webster.com/dictionary/continue
    Moen, T. (2006). Reflections on the narrative research approach.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Qualitative Methods, 5(4), 56-69.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3). voluntary. Oxford Dictionary. Retrieved December 7, 2013, from http://www.oxforddictionaries.com/definition/english/voluntary
    Parkinson, L., Warburton, J., Sibbritt, D., & Byles, J. (2010). Volunteering and older women: Psychosocial and health predictors of participation. Aging Ment Health, 14(8), 917-927.
    Patton, M. Q. (2003). Qualitative research & evaluation methods (3rd ed). CA: Sage.
    United Nations Volunteers. (2013). UNV report of the administrator 2013. Retrieved October 1, 2013, from http://www.unv.org/en/news-resources/resources/on-volunteerism/doc/unv-report-to-the-2.html
    Warburton, J., & McLaughlin, D. (2006). Doing it from your heart: The role of older women as informal volunteers. Journal of Women & Aging, 18(2), 55-72.

    無法下載圖示 校內:2019-08-13公開
    校外:不公開
    電子論文尚未授權公開,紙本請查館藏目錄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