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陳培文 Chen, Pei-Wen |
|---|---|
| 論文名稱: |
朱天心的生命風景與時代課題 The Life Scape and Epoch Thesis of Chu,Tien-hsin |
| 指導教授: |
趙梅如
Chao, Mei-Ju 林瑞明 LIN, Jui-Ming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
| 論文出版年: | 2004 |
| 畢業學年度: | 92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65 |
| 中文關鍵詞: | 朱天心 、台灣當代小說家 、知識分子 、台灣文學 |
| 外文關鍵詞: | Tien-hsin Chu, intellectual |
| 相關次數: | 點閱:99 下載:11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總觀朱天心作為一個創作者,她的生命確實鑲嵌在整個時代脈絡之中,時代養成她影響她,她一路的生命軌跡、創作書寫也映襯了這個時代的面貌與課題。素有「老靈魂」之稱的朱天心,從事創作的三十年間,不時展現出對於過去的盤桓回顧,透過書寫她得以將整個生命的探索歷程保存下來。以微觀的角度,這些經驗歷程構成了作家朱天心個體生命的腳本元素;以巨觀的角度,她的言論文章是她與這個時代的對話,她的人生路數反映了這個時代的條件與課題,因此若將這些個人的經驗歷程置於歷史脈絡中解讀,它們或將呈現這個時代的共相意義。
就朱天心的作品來看,一方面她是從事創作的小說家,一方面則是透過筆桿與時局對話、甚至是教育大眾的知識分子,也因此,本研究的問題意識主要著眼於,在這個純文學市場蕭條的時代,知識分子的發聲空間與影響力勢必連帶縮小,那麼作為一個以文學形式抒發己見的知識分子小說家,究竟是倚靠什麼樣的信念自我期許,才能在這般不樂觀的創作環境中堅持下去?換句話說,朱天心究竟仰仗著怎麼樣無形有形的座標於內心中、於外在社會位置中,為自己的(文學)生命找到意義?生長於當代的知識分子朱天心,面對這個時代的諸多課題與考驗,她與同世代知識分子針對時局而發的對話與因應,究竟呈顯了什麼樣的時代課題,而這與往昔歷史上的知識分子精神又有著什麼樣的承襲與演化?再者,朱天心筆下的當代都會,究竟如何引導我們去思考這個時代?
以往對於朱天心的研究多半是以時間脈絡為主軸,依其少年、青年、中年的作品一貫討論下來。然而本論文的主要架構則採納傅柯(Michel Foucault)之觀點,將「時間」的一貫性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從朱天心在不同角色不同位置所呈現的不同面貌逐一做探討。之所以採取這樣一種策略,主要是因為考慮到:那個寫作政論文章犀利至極的朱天心與那個看似袖手無為帶著女兒四處漫遊的朱天心確實不應一概而論,兩者當然都是朱天心,但兩者所處的時空情境、應對對象不同,照理不應放在同一個框架中相提並論。因此,本研究遂將朱天心作品的時間一貫性打破,分各個區塊(1.家庭領域、2.社經領域、3.政治領域、4.文學創作領域)進行論述,當然,作為一個歷史研究者,筆者絕無意也無能讓整個敘述脫離時間脈絡不顧,只是「時間因素」在本研究中就像是織線一般縫合織進整片的敘述討論之中,時間因素在本研究中不是直線的縱軸,而是穿插交織的線條,藉以拼貼出具有意義的圖像。
各章構想簡述如後:
〈揭開序幕之前〉以朱天心一家在台北市的位置、生活方式、形式作風,引申勾畫出朱天心生命的象徵風景。第一章〈緒論〉,交代研究動機與前人目前主要的研究成果,及本論文的研究進略。第二章〈個體生命的源頭〉,探討來自父親、母親以及青年時期的啟蒙導師胡蘭成的淵源影響。第三章〈鴻鵠燕雀俱徬徨——在經濟奇蹟的社會中〉,探討朱天心作為一個知識分子,在這個經濟發達的時代所做的人生選擇與觀察。第四章〈跨越斷裂的罅隙——文學與政治的依存與角力〉,探討朱天心政治思想的變遷與其文學作品的互動情形。第五章〈漫(夢)遊於都市書寫中〉,探討朱天心在「都市書寫」的成果,同時兼論其自身對於「都市文學」價值的討論。第六章〈結論〉,總結以上研究成果。
none
參考書目
【朱天心作品專書】(按創作先後排列)
朱天心,《擊壤歌》,台北:遠流,1990.8。
朱天心,《方舟上的日子》,台北:時報,1990.1。
朱天心,《昨日當我年輕時》,台北:三三書坊,1992.5。
朱天心,《二十二歲之前》,台北:聯合文學,2001.1。
朱天心,《未了》,台北:聯經出版社,2001.1。
朱天心,《時移事往》,台北:三三書坊,1989.10。
朱天心,《我記得…》,台北:時報,1989.10。
朱天心,《想我眷村的兄弟們》,台北:麥田,1998.8。
朱天文等,《下午茶話題》,台北:麥田,2004.4。
朱天心,《學飛的盟盟》,台北:時報,1994.2。
朱天心,《小說家的政治週記》,台北:時報,1994.2。
朱天心,《古都》,台北:麥田出版社,1999.6。
朱天心,《漫遊者》,台北:聯合文學,2001.2。
【朱天心及相關散論】(按發表先後排列)
朱天心,〈一個籃子〉,《聯合文學》95期,1992.9。
朱天心,〈不再有鄉愁的年代〉,《遠見》152期,1999.2。
朱天心,〈我們今生是這樣的相聚〉,《聯合報》41版,1998.3.27。
朱天心,〈但願在陽光下見面〉,《中國時報‧人間副刊》,1999.7.5。
朱天心,〈是不是有一天,我可以不寫作?〉,《新朝藝術雜誌》27,2000,12月號。
劉慕沙,〈照見——為朱西甯文學紀念展〉,《聯合副刊》2001.3.16。
朱天心,〈唯恐誓盟驚海嶽〉,《中國時報》23版,2001.5.9-10。
朱天心,〈凝凍在此刻之中〉,《聯合副刊》2003.12.1。
朱天心,〈一場與現代化的遭遇戰—我的台北城市書寫〉,未刊稿,2003。
朱天心,〈凝神盯視現實〉,《聯合文學》233期,2004.3。
朱天心,〈我不愛台灣…〉,中國時報,2004.4.22,A15時論廣場。
【相關訪談文章】(按發表先後排列)
楊明,〈深情在睫,孤意在眉——側寫朱天心〉,《文訊》25,1986.8。
未署名,〈朱天心這個人〉,《東海文藝季刊》21,1986.9。
郭菀玲、關弘征、謝樹寬紀錄,〈混聲合唱——臺灣各族裔作家對談紀實〉,《中外文學》247,1992.12.1。
楊錦郁整理,〈始終維護文學的尊嚴——李瑞騰專訪朱天心〉,《文訊》92期,1993.6。
林素芬採訪,〈歷史天河裡的癡心—作家朱天心專訪〉,《幼獅文藝》1997,12月號。
陳光達,〈朱天心:我不屬於台灣,要屬於哪裡?〉,《新新聞周報》1997.11.19-24。
邱貴芬,《(不)同國女人聒噪——訪談當代台灣女作家》,台北:遠流,1998。
季欣麟,〈在城市流亡的老靈魂〉,《遠見雜誌》,1998.3月號。
邱貴芬,〈朱天心〉,收入:《(不)同國女人聒噪—訪談當代女作家》台北:元尊文化,1998。
王開平,〈朱天心:漫遊,在記憶的古都〉,《聯合報》,2000.11.29。
吳繼文,〈拒絕對號入座的閱讀〉,《新朝藝術雜誌》27,2000,12月號。
吳繼文,〈迷宮的憂鬱——漫遊者朱天心的孤獨之旅〉,《新朝藝術雜誌》27,2000,12月號。
謝材俊,〈朱天心的秘密〉,《新朝藝術雜誌》27,2000,12月號。
黃錦樹,〈回歸散文書寫的誠懇〉,《新朝藝術雜誌》27,2000,12月號。
朱天文〈愛情不是感情的原型〉,《新朝藝術雜誌》27,2000,12月號。
郭定宇,〈漫遊者朱天心——一個作家的展演〉,《新朝藝術雜誌》27,2000,12月號。
駱以軍,〈她闖入了島而不是城〉,《新朝藝術雜誌》27,2000,12月號。
趙家麟,〈重閱往來書信 劉慕沙彷彿又談一次戀愛〉,《中國時報》2001.03.17。
李雪莉,〈朱天心、謝材俊 陪她一輩子的朋友〉,《天下雜誌》236期—2002年教育特刊「閱讀 新一代的知識革命」。
麥哲倫,〈朱天文:命名的喜悅是最大的回饋〉,《南方周末》網站,2004.1.8
林少予、陳姿羽、梁玉芳採訪記錄,〈盟盟飛向作家夢‧朱天心要女兒叛逆點〉,《聯合報》A6版相對論,2004.3.9。
朱天心、舞鶴,〈朱天心對談舞鶴〉,《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創刊7,2004.3。
陳培文,〈訪談朱天心(Ⅰ)〉,未刊稿,2004.3.22。
莊婉華錄音整理,〈與小說家在高中校園有約 第一場「建國中學」演講紀實 十七、八歲寫小說——對抗,作個不一樣的人 〉,《聯合副刊》2004.4.10,E7版。
陳培文,〈訪談朱天心(Ⅱ)〉,未刊稿,2004.4.13。
【學位論文】
吳雅慧,《朱天心小說的時空座標》,中興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1.6。
曾燕瑀,《朱天心小說研究》,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6。
謝倩如,《朱天心小說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論文,2003.6。
邱玫玲,《以自我記憶建構他者歷史——朱天心小說的書寫網絡》,彰化師大中文所碩士論,2003.6。
劉紋豪,〈國族認同的失落與爭辯--朱天心小說研究(1977-2000)〉,淡江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3.6。
【專書‧文學作品】
小赫,《趙榮班長》,台中:晨星,1989。
王安憶,《小說家的13堂課》,台北:印刻,2003。
王明珂,《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台北:允晨,1997。
王德威等著,《紀念朱西甯先生文學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3。
朱天文,《花憶前身》,台北:麥田,1996。
朱天文,《荒人手記》,台北:時報,1997。
杜正勝,《周代城邦》,台北:聯經,1998。
余英時,《文化評論與中國情懷》,台北:允晨,1993。
余英時,《歷史人物與文化危機》,台北:東大,1995。
余德慧、李宗燁,《生命史學》,台北:心靈工坊,2003。
吳祥輝,《拒絕聯考的小子》,台北:遠流,1989。
周國平,《尼采在廿世紀的轉折點上》,台北:林鬱文化,1992
周婉窈,《海行兮的年代——日本殖民統治末期台灣史論集》,台北:允晨,2004。
屈萬里,《詩經詮釋》,台北:聯經,1994。
李筱峰,《台灣民主運動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出版社,1987.10。
李澤厚,《中國現代思想史論》,台北:三民,1996。
李盈穎,〈一億人生〉,《商業週刊》828期,2003.10.6-12。
孟樊主編,《旅行文學讀本》,台北:揚智出版社,2004.3。
雷倩,《帶劍江湖——太平洋聯網CEO雷倩的生涯路》,台北:天下,2001。
張大春,《聆聽父親》,台北:時報,2003。
陳義芝,《不安的居住》,台北:九歌,1998。
舞鶴,〈亂迷三章〉,《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創刊7,2004.3。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台北:華正,1987。
楊照,《文學、社會與歷史想像》,台北:聯合文學,1995。
楊孟瑜,《飆舞——林懷民與雲門傳奇》,台北:天下,2002。
楊澤主編,《從四0年代到九0年代——兩岸三邊華文小說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時報,1994。
楊澤主編,《七0年代——理想繼續燃燒》,台北:時報,1994。
鄭清文 李喬主編,《台灣當代小說選4》,台北:新地,1995。
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台北:東大,1993。
錢鍾書,《圍城》,台北:書林,1996。
mimiko‧greg‧果子離‧turtle‧漂浪‧達爾文合著,《五年級同學會》,台北:圓神,2002。
【單篇評論】
詹宏志,〈時移事不往——讀朱天心的新書《我記得》〉,收入:《我記得…》,台北:三三書坊,1989。
詹愷苓(楊照),〈浪漫滅絕的轉折——評朱天心小說集《我記得…》〉,《自立副刊》1991.1.7-8。
呂正惠,〈不由自主的小說家—論朱天心的四篇「政治小說」〉《島嶼邊緣》第四期,1992.6。
呂正惠,〈怎麼樣的「後現代」?——評朱天心《想我眷村的兄弟們》〉《光華》雜誌17卷7期,1992.7。
吳婉如,〈談《我記得》之中的虛無感〉,《淡江中文所‧問學集》3,1993.5。
張大春,〈一則老靈魂——朱天心小說中的時間角力〉,收入:《想我眷村的兄弟們》,台北:麥田,1998。
黃錦樹,〈被都市化遺棄的眷村—從朱天心新作《想我眷村的兄弟們》談起〉《海峽評論》18期,1992.6.1。
楊照,〈兩尾逡巡迴遊的魚——我所知道的朱天心〉,《中國時報‧人間副刊》1994.1.20-21。
張頌聖,〈絕望的反射——評朱天心《古都》〉,《聯合文學》154,1997.8。
沈冬青,〈故鄉永恆的過客——探索朱天心的「古都」〉,《幼獅文藝》1997,12月號。
駱以軍,〈記憶之書〉,收入:《古都》,台北:麥田,1999。
黃錦樹,〈小說與地理間的關係——以朱天心的《古都》為例〉,《幼獅文藝》1999,5月號。
張小虹,〈女兒的憂鬱——朱天心《漫遊者》中的創傷與斷離空間〉,《聯合文學》195,2001.1。
朱偉誠,〈無重力狀態的漫遊憶往——讀朱天心《漫遊者》〉,《聯合文學》197,2001.3。
范銘如,〈《漫遊者》的拾荒癖〉,《聯合文學》198,2001.4。
陳綾琪,〈走過死亡之境:追尋歷史與記憶之盡頭〉,《文化研究月報》第7期,2001.9.15。
黃錦樹,〈悼祭之書〉,收入:朱天心,《漫遊者》,台北:聯合文學,2001。
邱貴芬,〈想我(自我)放逐的兄弟(姊妹)們:閱讀第二代「外省」(女)作家朱天心〉,《中外文學》255期,1993.8.1。
胡衍南,〈捨棄原鄉鄉愁的兩個模式——談朱天心、張大春的小說創作〉,《台灣文學觀察雜誌》7期,1993.6。
何春蕤,〈方舟之外——論朱天心的近期寫作〉,《人間周刊》,1994.1.1。
黃錦樹,〈從大觀園到咖啡館——閱讀/書寫朱天心〉,收入:《古都》,台北:麥田,1999。
王德威,〈老靈魂前世今生——朱天心的小說〉,收入:《古都》,台北:麥田,1999。
梅家玲,〈性別論述與戰後台灣小說發展〉,《中外文學》29卷3期,1990.8。
邱貴芬,〈台灣(女性)小說史學方法初探〉,《中外文學》第27卷第九期,1999.2。
張誦聖,〈台灣女作家與當代主導文化〉,《中外文學》28卷4期(328期),1999.9。
張瑞芬,〈彷彿在君父的城邦——郝譽翔《逆旅》、駱以軍《月球姓氏》、朱天心《漫遊者》三書評介〉,《明道文藝》299期,2001二月號。
朱天文,〈何以解憂‧唯有小說〉,《誠品好讀》第39期,2003.12。
龍應台,〈全球化了的我在哪裡?〉,《天下雜誌》289期,2003.12.15。
【西/日文譯著】
張愛玲譯,《愛默森選集》,台北:皇冠,1992。
布伯(Martin Buber) 著,《我與你》,台北:桂冠,1996。
米歇‧傅柯(Michel Foucault) 著,王德威譯,《知識的考掘》,台北:麥田,2001。
紀伯倫著,鄭乃萍譯,《先知》,台北:世茂,1992。
賈西亞‧馬奎斯著,宋碧雲譯,《一百年的孤寂》,台北:遠景,1991。
戴國煇著,魏廷朝譯,《台灣總體相》,(台北:遠流,1995),頁146。
米蘭‧昆德拉著,呂嘉行譯,《生命裡難以承受的輕》,台北:遠景,1993。
米蘭‧昆德拉(Milan Kundera)著,尉遲秀譯,《小說的藝術》,台北:皇冠出版社,2004.3。
Philip and Barbara Newman原著,郭靜晃、吳幸玲譯,《發展心理學——心理社會理論與實務》,台北:揚智,1998。
艾德華‧薩依德(Edward W. Said)著,單德興譯,《知識分子論》,台北:麥田,2004。
【網路文章、網站】
1.馮昭,〈在兩極之間擺動—雷倩的故事〉,《勵馨電子報》網站,http://www.goh.org.tw/chinese/daughter/promotion/book.asp
2.「Pallas的秘密花園」網站,「「這個世界—想念蔡藍欽」網頁,http://home.pchome.com.tw/internet/ananova99/index.html
「蔡藍欽」網站,http://www.tsailanchi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