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郭春慧
Guo, Chun-hui
論文名稱: 從協商程序談被告自由意志之保障
Safeguarding Defendant's Voluntariness in the Plea Bargaining
指導教授: 李佳玟
Lee, Chia-We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社會科學院 - 法律學系
Department of Law
論文出版年: 2008
畢業學年度: 9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88
中文關鍵詞: 協商程序認罪自願性
外文關鍵詞: plea bargaining, guilty plea, voluntariness
相關次數: 點閱:77下載:7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為了減輕法院沈重的案件負荷量,在實務界的殷切期盼下,立法院終於在民國九十三年三月二十三日立法通過刑事訴訟法的修法,新增第七編之一協商程序,並經總統於同年四月七日公布後,且於同年四月九日正式生效施行。不過,我國學者對於我國是否適宜引進美國之認罪協商制度這個問題一直存有疑慮,因此認為實務界以訴訟經濟為主要立法理由,便貿然引進這套制度未免太過於草率,是故討論的重點著重於協商程序的正當性基礎,至於有關被告權益的保障這部分並未多所著墨。依新法規定,一旦被告在審判中認罪並與檢察官達成協商合意後,他就放棄原本在通常訴訟程序中享有之各項訴訟權利,那麼我們要如何確保被告在協商程序中如同在通常程序中一般,其仍享有充分的陳述自由而未受到外力不當的壓迫?是故,本文係以被告在協商程序中之自由意志為研究重心,探討被告之自由意志如何在協商程序中展現,影響被告協商之因素有哪些、這些因素如何影響被告協商之意願、影響之程度為何、法院如何進行審查程序、判斷標準為何、現行法對於被告在協商程序中之自由意志的保障規範是否充足,有無過與不及之處,最後並提出修法建議供作日後修法之參考。

    To alleviate the heavy burden of caseload, the legislature finally gave the greenlight to the revision of the criminal procedure law under the expectation of the officials of the court on March 23, the 93rd year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adding the procedure of the plea bargaining of chapter 7-1. Having been announced by the President on April 7 of the same year, the new law took effect officially on April 9 of the same year. Yet, the scholars are still undecided about whether it is appropriate for introducing the system of the plea bargaining from the United States; thus, they are of the opinion that the officials of the court introduce this system rashly only for the main reason of economizing on the process. Therefore, their discussion focuses not on safeguarding the defendant’s rights but on the valid foundation of the plea bargaining. According to the new law, once the defendant enters a plea of guilty during the trial procedure and reaches the plea agreement with the prosecutor, then he will waive a variety of trial rights that he has in the common criminal procedure. What should we do to ensure that instead of being under the outward pressure, the defendant still states his opinions freely in the guilty plea process as in the common criminal procedure? As a result, this paper regards the defendant’s voluntariness in the plea bargaining, dealing with the performance of the defendant’s voluntariness as well as with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defendant’s plea, how the factors will effect and to what extent they will affect? Besides, how does the court inquire into the voluntariness of the guilty plea? What is the criterion of identification in the guilty plea process? Is the current law sufficient for safeguarding the defendant’s voluntariness in the plea bargaining? Is there any excessive or insufficient point? In the end, we also offer some suggestions to revise the law in the future.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文獻回顧5 第一項 協商程序立法前(偵查中之量刑協商-刑事簡易程序)5 第一款 偵查中之量刑協商-刑事簡易程序5 第二款 我國是否適宜引進美國之認罪協商制度的探討6 第二項 協商程序立法後(審判中量刑協商-協商程序)10 第三項 協商新制正式施行後(實證研究)17 第三節 研究範圍 20 第四節 論文架構 22 第二章 協商與自由意志之關係27 第一節 人是否享有自由意志 28 第一項 自由意志之定義28 第二項 決定論與非決定論之爭 29 第一款 決定論之概說30 一、徹底的決定論32 二、溫和的決定論33 三、支持決定論的論據34 (一)宗教的論據34 (二)科學的論據34 (三)心理學的論據37 (四)倫理學與法學的論據38 (五)哲學的論據38 四、小結39 第二款 非決定論之概說40 一、支持非決定論的論據41 (一)宗教的論據41 (二)科學的論據41 (三)心理學的論據43 (四)倫理學與法學的論據43 (五)哲學的論據44 二、小結44 第三款 小結45 第二節 人享有之自由程度47 第一項 單純簡單的建議(pure-and-simple offers) 47 第二項 軟性強迫(soft coercion) 47 第三項 硬性強迫(hard coercion) 48 第四項 強制力(force) 49 第五項 小結49 第三節 影響被告協商之自由意志的因素50 第一項 擁有審判權限的法官51 第一款 法官宜否介入協商程序51 一、肯定見解51 二、否定見解52 第二款 現行法規定53 第三款 實務上可能出現之問題55 第二項 操協商大權之檢察官55 第一款 現行法規定56 第二款 實務上可能出現之問題57 第三項 身為被告代表之辯護人59 第一款 現行法規定60 第二款 被告自行選任之辯護人60 第三款 法院指派之公設辯護人或義務辯護律師61 第四款 實務上可能出現之問題62 第四項 小結64 第四節 小結65 第三章 非自願性認罪之判斷標準67 第一節 觀念之釐清-認罪與自白之關係67 第一項 定義不同68 第二項 產生之根據不同70 第三項 能否撤回不同71 第四項 以自白或認罪為判決基礎是否須補強證據不同72 第五項 任意性之限制不同73 第六項 本文見解-認罪為附條件之自白74 第七項 小結76 第二節 被告之認罪不具有自願性的情形77 第一項 對被告身體施以強制之不正方法而取得其認罪79 第一款 對被告身體施以強暴之不正方法80 一、強暴之定義80 二、對協商判決之影響81 第二款 對被告身體施以疲勞訊問之不正方法82 一、疲勞訊問之定義82 二、對協商判決之影響83 第二項 對被告精神施以強制之不正方法而取得其認罪83 第一款 對被告心理以脅迫方式而取得其認罪84 一、脅迫之定義84 二、對協商判決之影響85 第二款 以利誘方式取得被告之認罪87 一、利誘之定義87 二、對協商判決之影響90 第三款 以詐欺方式取得被告之認罪91 一、詐欺之定義91 二、對協商判決之影響92 第三項 以違法羈押被告之方式取得被告之認罪93 第一款 違法羈押之定義93 第二款 對協商判決之影響96 第四項 以其他不正方法取得被告之認罪97 第一款 其他不正方法之定義97 第二款 對協商判決之影響98 第五項 小結98 第三節 外國立法例-以美國為例99 第一項 以強迫之方式取得被告之認罪100 第二項 以脅迫之方式取得被告之認罪101 第三項 以不當之承諾取得被告之認罪102 第四項 被告事後可主張的救濟手段103 第一款 被告向法院聲請撤回認罪103 第二款 直接上訴104 第三款 聲請人身保護令(Habeas Corpus)105 第五項 小結106 第四節 小結106 第四章 法院審查被告自由意志之程序109 第一節 法官審查被告自由意志之時點109 第二節 舉證責任之分配110 第一項 由何人負舉證責任110 第二項 舉證的方法111 第三節 實務之審查模式111 第四節 美國法之審查準則113 第一項 理智之認罪要件114 第一款 了解控訴114 第二款 了解認罪結果114 第三款 了解認罪所拋棄的權利115 第四款 了解協商的條件115 第五款 為認罪之能力116 第二項 自願之認罪要件116 第三項 認罪基礎事實的要件117 第四項 小結117 第五節 小結125 第五章 現行法規定之配套措施127 第一節 現行法規定127 第一項 事前保障127 第一款 受告知權128 第二款 部分強制辯護權128 第三款 小結129 第二項 事後保障130 第一款 任意撤銷同意權130 第二款 不利陳述之禁止使用132 第三款 部分上訴權133 第四款 小結134 第二節 修法建議134 第一項 協商程序應公開透明134 第一款 協商地點135 第二款 協商過程應全面錄音,必要時得全面錄影136 第二項 擴大閱卷權之適用對象與範圍137 第三項 擴大協商條件之範圍138 第四項 採用全面強制辯護制度141 第五項 法官迴避制度142 第六項 協商宜作成書面143 第三節 小結143 第六章 結論147 參考文獻151 附件157 一、附件一:司法統計資料157 二、附件二:美國聯邦刑事訴訟規則第十一條規定164 三、附件三:司法院頒布有關協商程序的六篇例稿173 四、附件四:美國法院接受被告有罪答辯之審查程序181

    一、中文文獻(依作者中文姓氏編排)
    (一)書籍
    王兆鵬,「美國刑事訴訟法」,元照,2004年。
    王兆鵬,「新刑訴‧新思維」,元照,2004年10月。
    李學燈,「證據法比較研究」,五南,1998年9月。
    林山田,「刑事程序法」,五南,2004年9月修訂5版。
    林國賢、李春福合著,「刑事訴訟法論」(下冊),三民,2006年1月。
    林鈺雄,「刑事訴訟法」(下),元照,2004年9月第4版。
    周叔厚,「證據法論」,三民,1995年。
    張麗卿,「刑事訴訟法理論與應用」,五南,2004年第9版
    張麗卿,「刑事訴訟制度與刑事證據」,元照,2003年5月第2版
    陳煥生、劉秉鈞,「刑法分則實用」,三民,2006年8月。
    黃朝義,「刑事訴訟法」,一品文化,2006年9月。
    黃朝義,「無罪推定—論刑事訴訟程序之運作」,五南,2002年10月。
    蔡墩銘,「刑事訴訟法論」,五南,2001年2月修訂5版。
    褚劍鴻,「刑事訴訟法論上冊」,台灣商務印書館,1998年8月3日修訂版。
    (二)學位論文
    沈春津,「協商程序關於協商判決及其上訴限制之研究」,東吳大學法律學系研究所論文,2005年。
    林秉輝,「認罪協商法制之研究」,中原大學財經法律學研究所論文,2000年。
    洪堯讚,「我國量刑協商制度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法律所論文,2005年。
    凃裕斗,「刑事訴訟協商程序之實證研究-以臺灣高雄地方法院為例」,國立高雄大學法律學系研究所論文,2007年。
    許俊雄,「認罪協商制度之研究」,輔仁大學法律學研究所論文,1998年。
    陳郁雯,「認罪協商制度之研究」,東吳大學法律學系研究所論文,2005年。
    陳業鑫,「認罪協商制度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論文,1998年。
    楊尚訓,「認罪協商制度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法律學研究所論文,2006年。
    廖尉均,「從協商程序論我國刑事簡易程序」,國立台北大學法學系研究所論文,2001年。
    劉思庭,「擴大適用認罪協商制度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法律學研究所論文,2005年。
    賴帥君,「論我國刑事簡易程序之協商機制」,國立中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論文,2001年。
    戴遐齡,「我國簡易訴訟程序與認罪協商」,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論文,2000年。
    (三)期刊論文
    王兆鵬,論刑事訴訟程序新增訂之協商程序(上),司法周刊第1181期,第2、3版,2004年4月22日。
    王兆鵬,自白與毒樹果實原則,月旦法學雜誌第101期,頁99-114,2003年10月。
    王兆鵬,如何確保自白之任意性,全國律師第3卷第10期,頁30-43,1998年10月。
    王文,認罪協商與有罪答辯制度之探究-評析我國刑事訴訟法新增之認罪協商制度,刑事法雜誌第42卷第5期,頁1-53,1999年10月。
    王梅英,引進認罪協商之質疑,司法周刊第855期第2版,1997年12月3日。
    王海明,論自由概念(上),華僑大學學報第3期,頁1-6,2006年。
    王海明,論自由概念(下),華僑大學學報第4期,頁1-6,2006年。
    石元康,決定論與自我,鵝湖月刊第88期,頁16-23,1982年10月。
    牟軍,自白與有罪答辯,西南民族大學學報第25卷第5期,頁113-119,2004年5月。
    朱建男、認罪協商(上),司法周刊第852期第2、3版,1997年11月12日
    朱建男,認罪協商(下),司法周刊第853期第2、3版,1997年11月19日
    余二亮,決定論與非決定論的是非探究,新學術第2期,頁31-32,2004年。
    余振華,我國新增量刑協商程序運用之芻議,法學講座第28期,頁62-78,2004年7月。
    余振華,刑法上強暴脅迫概念之探討,警察法學第5期,頁399-428,2006年7月。
    沈曉陽,意志自由論與決定論關係辨析,江漢論壇,頁53-57,2002年10月。
    李茂生,自白與事實認定的結構,臺大法學論叢第25卷第3期,頁95-120,1996年4月。
    何賴傑,從拘束力觀點論協商程序,月旦法學雜誌第118期,頁9-17,2005年3月。
    邡芷人,康德德性哲學的分析(4)—意志與自由,中國文化月刊,頁33-52,1983年3月。
    茆素瓊,決定性視野下的決定論與非決定論之爭,前沿第6期,頁20-22,2007年6月。
    吳巡龍,我國協商程序實務問題的探討,月旦法學教室第22期,頁106-120,2004年8月。
    吳巡龍,我國宜否擴大採用認罪協商制度以減輕司法負荷,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50期,頁91-108,2003年9月。
    吳巡龍,以不誠實方法取得自白之證據能力,月旦法學雜誌第89期,頁142-152,2002年10月。
    林開任,美、加實施認罪協商制度之概況及其利弊得失(上),司法周刊第953期第2版,1998年11月3日。
    林開任,美、加實施認罪協商制度之概況及其利弊得失(下),司法周刊第954期第2版,1998年11月10日。
    林鈺雄,協商程序與審判及證據原則(上),月旦法學教室第25期,頁73-85,2004年11月。
    林鈺雄,協商程序與審判及證據原則(下),月旦法學教室第26期,頁82-91,2004年12月。
    林鈺雄,非任意性自白之繼續效力,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8期,頁192-195,1999年8月。
    林俊益,求刑與求刑協商之辨正-最高法院九十二年度台上字第六四九0號判決之析述,月旦法學雜誌第109期,頁233-243,2004年6月。
    林麗瑩,有關協商程序的幾點看法,法學講座第29期,頁32-37,2004年9月。
    周明泉,大腦、自我與自由意志,哲學與文化第32卷第10期,頁97-117,2005年10月。
    周明泉,書評:Peter Bieri《自由的手工藝—關於個人意志的揭露》,哲學與文化第32卷第10期,頁141-146,2005年10月。
    張永宏,簡式審判程序之研究,法令月刊第54卷第11期,頁13-22,2003年11月。
    孫若瑄,達成認罪協商 台糖經理等緩刑,中華日報,2008年1月10日,B2版。
    孫振青,決定論與自由論之爭,大陸雜誌第44卷第3期,頁147-157,1972年3月。
    徐圻,關於決定論與自由選擇論的思辨,貴州師範大學學報第3期,頁1-5,2004年。
    許韶玲,論自由意志,學生輔導第38期,頁123-129,1997年6月。
    張麗卿,刑事案件之「協商程序」,刑事法雜誌第48卷第5期,頁1-28,2004年11月。
    陳運財,協商認罪制度的光與影,月旦法學雜誌第110期,頁230-248,2004年7月。
    陳宏毅,虛偽自白類型研究,刑事法雜誌第48卷第3期,頁33-72,2004年6月。
    葉建廷,自白任意性法則,收錄於「刑事證據法則之新發展-黃東熊七秩祝壽論文集」,頁229-258,學林,2003年6月。
    游淙棋,舒茲論處境與行動,揭諦第4期,頁195-230,2007年7月。
    黃朝義,簡易訴訟制度-協商程序,月旦法學教室第35期,頁86-95,2005年9月。
    黃美珠,公設辯護人存廢爭議 盼司法改革,自由時報,2003年12月28日,第8版。
    程煉,論自由,雲南大學報第2卷第5期,頁41-48,2003年。
    楊雲驊,刑事訴訟法新增「協商程序」之探討(上),月旦法學教室第20期,頁83-90,2004年6月。
    楊雲驊,刑事訴訟法新增「協商程序」之探討(下),月旦法學教室第21期,頁98-107,2004年7月。
    楊雲驊,協商程序與法官保留原則,月旦法學雜誌第119期,頁25-38,2005年4月。
    廖尉均,認罪協商之理論與實務-兼論我國刑事簡易程序,刑事法雜誌第34卷第6期,頁58-109,1999年12月。
    劉秉鈞,刑事訴訟法新增協商程序規定之檢討,法學講座第28期,頁51-61,2004年7月。
    蔡清游,簡述刑事訴訟新增訂協商程序之實務運作,法學講座第28期,頁40-44,2004年7月。
    龍宣萍,決定論與非決定論的爭論及其現代意義,貴州社會科學第171期,頁39-45,2001年。
    魏長領,意志自由:道德信仰的形上基礎,鄭州經濟管理幹部學院學報第21卷第4期,頁62-64,2006年12月。
    「認罪協商制度之立法檢討」座談會,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50期,頁109-137,2003年9月。
    量刑協商程序之理論與實務座談會紀實,法學講座第29期,頁38-71,2004年9月。
    二、英文文獻(依作者英文姓氏編排)
    Conrad G. Brunk, The Problem Of Voluntariness And Coercion In The Negotiated Plea, Law And Society, vol.13, 525-540(1979)
    Joseph L. Hoffmann, Criminal Process II, Indiana University School of Law-Bloomington Fall (1999)
    Yale Kamisar & Wayne R. LaFave & Jerold H. Israel & Nancy J. King, Modern Criminal Procedure, West Group (9ed.2000)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2008-08-06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