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曹世耘
Tsao, Shih-yun
論文名稱: 小說《行過洛津》之互文性書寫研究
A study of intertextuality in the novel “Passing through Luo Jin”
指導教授: 高美華
Kao, Mei-hua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07
畢業學年度: 9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00
中文關鍵詞: 行過洛津互文性荔鏡記空間文本
外文關鍵詞: passed through Luo Jin, space texts, intertextuality, Li Jing Ji
相關次數: 點閱:172下載: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論文摘要

    本論文針對施叔青的小說《行過洛津》,從文本書寫的策略與內容,討論本小說的互文性書寫,討論的方向分別朝著文本互文、空間互文、歷史與文本的互文、文本內在的互文這四個方面去觀察。
    論述的架構分為六個章節,第一章是緒論,分別解釋個人的研究動機,接著說明文獻回顧,並由文獻回顧之中所累積的資料,進行問題意識的醞釀。
    從第二章開始,則以「互文性」為理解源起,先解釋本論文的「互文性」操作方式;本論文使用「互文性」這個概念,並非要進行一個「何謂互文性」的文學理論導讀,而是介紹這個概念,來作為閱讀這本小說「互文性」書寫的前理解,而第二章的討論重點,是針對南管戲劇本《荔鏡記》對小說《行過洛津》的影響。這部份的撰寫目標,是放在此戲劇劇本在小說中,被小說人物引用與改寫的情節。
    第三章在本論文中則進入一個「空間文本」的討論。本論文援引小說中幾個洛津都市形貌的描寫,搭配搜尋到的史料與圖片,討論小說中與洛津並列而論的城市:泉州、府城,在論述洛津的過程中,代表什麼樣的意義。第四章的「漂移論述」,以「漂移」為題,討論《行過洛津》之中的漂移現象,這一章的討論,針對小說中的角色:伶人、七子戲班、歌妓、恩客,作為探討的對象。這一章討論小說主要情節的細部,可以說是總結了第二、第三章的論述概念,再加上情節的細部,來討論小說中的「漂移」。
    第五章則是以小說末卷中的另一段故事:粘家父女、陳盛元陳家,以及其他在前四章尚未討論的人物,作一個完整的探討,而這章的探討是以標題所題之「紀實」與「虛構」為主要概念,來觀察這當中文本重寫,以及史料與文本互為對話的現象。最後的第六章,則總結本論文企圖建立小說《行過洛津》的互文性論述。

    Abstract

    This thesis aims to discuss the textuality of Shi Shu Ching’s “Passed through Luo Jin” from the strategic writing and its contents. The observation divides into four aspects: textuality in texts, textuality in space, textuality between history and texts, and textuality in internal texts.
    Chapter one is an instruction to explain my motivation, and to retrospect the documents of Ming dynasty. From the accumulation of the documents, the questions are developed.
    Chapter three enters the discussion of the space texts. By quoting some descriptions of the appearances of Lou Jin city and offering the historiated materials, the reason why the author juxtaposes Luo Jin with Quan Zhou and Fu Cheng is figured out.
    Chapter four is focused on diasporac phenomenon of the characters of performers, children theatrical company, Chinese geisha, and customers in the novel “Passed through Luo Ji”. The discussion summarizes the concepts of chapter two and chapter three, and adds the details of the plots to discuss the Diaspora.
    Chapter five is a complete discussion of the characters, including the father and the daughter in Nain family and the family of Chen Cheng-yuan, in another story in the final volume of the novel, and other characters in volume four having not been discussed. Under the theme of the truth and the fiction, the adaptation and the textuality of texts and historiated materials are observed.
    The final chapter is to build the discourse of textuality of the novel “Passed through Luo Jin”.

    目錄 第一章:緒論…………………………………………………… 1 第一節:研究動機………………………………………………………… 1 第二節:文獻回顧………………………………………………………… 3 第三節:問題意識………………………………………………………… 6 第四節:論文方法與架構………………………………………………… 7 第二章:作為書寫的策略──以《荔鏡記》為互涉媒介 …… 9 第一節:以「互文性書寫」為理解源頭………………………………… 9 第二節:「潔本《荔鏡記》」——戲曲與小說的對話企圖……………… 13 第三節:「益春留傘」——主要情節的書寫策略………………………… 23 第四節:「月斜三更相 走」——貫串小說情節的主題………………… 31 第五節:結語……………………………………………………………… 35 第三章:重建小說的歷史現場………………………………… …… 42 第一節:洛津與泉州的對望——原鄉隱喻與〈擱淺的戎克船〉……… 44 (一)、泉州手巾寮………………………………………………………… 48 (二)、洛津的「長條街屋」……………………………………………… 51 (三)、洛津的「不見天」………………………………………………… 53 第二節:文本的公共空間——洛津的廟宇………………………………… 54 第三節:商教合一的權利結構——洛津的郊商…………………………… 58 第四節:空間文本的成型——洛津的都市形貌…………………………… 61 (一)、有槍樓的境、界隘門……………………………………………… 62 (二)、街巷隘門…………………………………………………………… 62 (三)、不見天的隘門…………………………………………………… 62 第五節:雙城記——主人翁的府城紀行………………………………… 74 第六節:結語……………………………………………………………… 84 第四章:《行過洛津》的漂移………………………………………… 88 第一節:以「漂移」為題…………………………………………………… 88 第二節:漂移的時空——戲班行過洛津…………………………………… 97 第三節:《行過洛津》之〈益春留傘〉…………………………………… 104 (一)、伶人的性別甦醒…………………………………………………… 105 (二)、〈益春留傘〉的戲內戲外………………………………………… 111 (三)、〈月斜三更相 走〉——未了的對話………………………… … 115 (四)、情欲藍圖——戲曲與小說之〈益春留傘〉的對話……… …… 120 第四節:伶人對漂移的見證……………………………………………… 122 (一)、蔡尋的〈百家春〉——漂移的人生……………………………… 122 (二)、許情與蔡尋——未竟的故事.…………………………………… 125 第五節:性別覺醒的文本隱喻——洛津之衰…………………………… 127 第六節:結語……………………………………………………………… 131 第五章:尾聲——虛構與紀實……………………………………… 132 第一節:前言……………………………………………………………… 132 第二節:洛津的「史料」與「神話」——〈施輝為自己招魂〉之寓意 134 (一)、神話的註解者——青瞑朱………………………………………… 134 (二)、史料的真相與本質——鹿角司與冥然禪師……………………… 137 (三)、施輝的「招魂」——召喚不回的洛津盛景……………………… 142 (四)、魂飛魄散的神話——洛津之潰…………………………………… 145 第三節:自我註解的歷史文本——有關萬合行的落敗…………………… 146 第四節:被禁錮的畫魂——〈誰知一徑深如許〉的情節互文…………… 153 第五節:〈追容〉——盛世與殞滅的終曲………………………………… 161 (一)、洛津盛世——陳盛元與石煙城…………………………………… 162 (二)、粘繡之死與盛世的殞滅…………………………………………… 168 第六節:小結………………………………………………………………… 174 第六章:結論……………………………………………………………… 175 參考書目……………………………………………………………… …… 180 附錄 ………………………………………………………………………… 185 附錄一 ……………………………………………………………………… 186 附錄二……………………………………………………………………… 188 附錄三……………………………………………………………………… 190 施叔青演講答問錄………………………………………………………… 193

    參考書目:

    討論文本:(按照姓氏筆劃排列)

    吳守禮:《明嘉靖刊荔鏡記戲文校理》,台北市:吳守禮,2001年。
    吳守禮:《明萬曆刊荔枝記戲文校理》,台北市:吳守禮,2001年。
    吳守禮:《清順治刊荔枝記戲文校理》,台北市:吳守禮,2001年。
    吳守禮:《清光緒刊荔枝記戲文校理》,台北市:吳守禮,2001年。
    施叔青,《約伯的末裔》,台北市,仙人掌出版社,1969年。
    施叔青,《拾掇那些日子》,台北市,志文出版社,1971年。
    施叔青,《牛鈴聲響》,台北市,皇冠出版社,1975年。
    施叔青,《琉璃瓦》,台北市,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76年。
    施叔青,《愫細怨》,台北市,洪範書店,1984年。
    施叔青,《完美的丈夫》,台北市,洪範書店,1985年。
    施叔青,《情探》,台北市,洪範書店,1986年。
    施叔青,《韭菜命的人》,台北市,洪範書店,1988年。
    施叔青,《那些不毛的日子》,台北市,洪範書店,1988年。
    施叔青:《她名叫蝴蝶——香港三部曲之一》,台北市:洪範書店,1993年。
    施叔青:《遍山洋紫荊——香港三部曲之二》,台北市:洪範書店,1995年。
    施叔青:《寂寞雲園——香港三部曲之三》,台北市:洪範書店,1997年。
    施叔青,《回家,真好》,台北市,皇冠出版社,1997年。
    施叔青:《微醺彩妝》,台北市:麥田出版社,1999年。
    施叔青:《兩個芙烈達.卡羅》,台北市:時報文化,2001年。
    施叔青:《行過洛津》,台北市:時報文化,2003年。
    施叔青:《心在何處-追尋聖嚴法師走江湖訪禪寺》,台北市:聯合文學,2004年。
    施叔青,《驅魔》,台北市:聯合文學,2005年。
    芥川龍之介:《地獄變》,台北市:桂冠出版社,2001年。

    參考資料:(按照姓氏筆劃排列)

    丁紹儀:《東瀛識略》,台北市:台灣大通,1987年。
    王世慶:《清代台灣社會經濟》,台北市: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4年。
    王德威:《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台北市:麥田出版社,1998年。
    王德威:《重聲喧嘩以後——點評當代中文小說》,台北市:麥田出版社,2001年出版。
    王德威:《閱讀當代小說》,台北市:遠流出版社,1991年。
    王德威:《小說中國──晚清到當代的中文小說》,台北市:麥田出版社,1993年。
    王宏志、李小良、陳清僑:《否想香港》,台北市:麥田出版社,1997年。
    王賡武主編:《香港史新編上、下》,香港:三聯書店,1997年。
    方鼎、朱升元:《福建省晉江縣志》,台北市:成文出版社,1967年。
    瓦爾特‧本雅明著,陳永國譯:《德國悲劇的起源》,(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1年。
    西川直子:《克里斯托娃——多元邏輯》,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沙學俊:《城市與似城聚落》,台北:國立編譯館,1974年。
    朱文一:《空間、符號、城市》,台北:淑馨出版社,1995年。
    林玉茹:《清代臺灣港口的空間結構》,台北:知書房出版社,1993年。
    段進:《城市空間發展論》,江蘇: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年。
    劉耀林等:《城市環境分析》,武漢:武漢測繪科技大學,1999年。
    Mike Crang著,王志弘, 余佳玲, 方淑惠譯:《文化地理學》,台北:巨流圖書出版,2003年。

    門多羅薩著,何高濟譯:《中華大帝國史》緒論,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98年。
    李孝悌:《戀戀紅塵:中國的城市、慾望與生活》,台北市:一方出版社,2002年。
    李歐梵:《都市漫游者:文化觀察者》,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年。
    雅各.德安科納(Jacob D’Ancona)著;大衛.塞爾本(David Selbourne)英文編譯;楊民等譯:《光明之城:一個猶太人在刺桐的見聞錄》,台北市:台灣商務,2000年。
    林豪 :《東瀛紀事》,台北市:台灣大通,1987年。
    林會承:《清末鹿港街鎮結構》,台北市:境與象出版社,1983年。
    林鶴宜:《臺灣戲劇史》,臺北縣:空大出版社,2003年。
    邱旭伶:《台灣藝妲風華》,台北市:玉山社,1999年4月。
    呂正惠主編:《文學的後設思考:當代文學理論家》,台北市:正中書局出版,1991年9月初版,1993年7月再版。
    吳捷秋:《梨園戲藝術史論(上)》,臺北市:財團法人施合鄭文化基金會,1994年。
    吳捷秋:《梨園戲藝術史論(下)》,臺北市:財團法人施合鄭文化基金會,1994年。
    吳子光:《臺灣紀事》,台北市:台灣大通,1987年。
    政協泉州市委員會 編:《泉州與台灣關係文物史跡》,廈門大學出版社,2005年。
    張進:《新歷史主義與歷史詩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
    張京媛主編:《新歷史主義與文學批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
    海登‧懷特著,陳永國、張萬娟譯:《后現代歷史敘事學》,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3年。
    郭湖生:《中華古都:中國古代城市史論文集》,台北:空間出版社,1997年。
    楊裕富:《都市空間之理論與實例調查》,台北:明文書局,1989年。
    陳坤宏:《空間結構─理論、方法論與計劃》,台北:明文書局,1991年。
    許俊雅:《台灣文學論──從現代到當代》,台北市:國立編譯館主編,1997。
    楊小濱:《否定的美學》,台北市:麥田出版社,1995年。
    曹春平:《閩南傳統建築》,廈門大學出版社,2006年。
    曾永義‧游宗蓉‧林明德合著:《臺灣傳統戲曲之美》,台北市:晨星出版社,2003年。
    黃文博:《南瀛歷史與風土》,台北市:常民文化出版,1995年12月。
    陳懋仁:《泉南雜志》,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出版。
    陳肇興:《陶村詩稿》,台灣先賢詩文集彙刊,第一輯,台北市:龍文出版社,1992年重印初版。
    劉康:《對話的喧聲─巴赫汀文化理論述評》,台北:麥田,1995年。
    蒂費納‧薩莫瓦約(法)著,邵煒譯:《互文性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
    年。
    葉大沛:《鹿港發展史》,左羊出版社,1997年。
    詹伯望先生之著作:《半月沉江話府城》,台灣建築與文化資產出版社,2006年。
    詹伯望、范勝雄、陳凱劭:《三五風華造府城──紀念台南建城280週年特展圖錄》,台南市:南市文資協會,2005年。
    遠流台灣館編著:《鹿港深度旅遊》,臺北市 :遠流,2001年。
    董天工:《臺海見聞錄》,台北市:台灣大通,1987年。
    廖炳惠:《關鍵詞200》,台北市:麥田出版社,2003年。
    羅婷,《克里斯多娃》,台北市:生智出版社,2002年。
    漢寶德:《鹿港古風貌之研究》,台灣彰化鹿港文物維護及地方發展促進委員會,1978年版。

    碩博士論文:

    林致妤:《現代小說與戲劇跨媒體互文性研究:以《橘子紅了》及其改編連續劇為例》,2006,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所碩士論文。
    黃儀冠:《台灣女性小說與電影之互文研究》,2004,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黃恩慈:《女子有行-論施叔青、鍾文音女遊書寫中的旅行結構》,2006,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啟豐:《清代台灣戲曲活動與發展研究》,2004,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簡巧珍:《南管戲「陳三五娘」及其「益春留傘」之唱腔研究》,1987,師大音研所碩士論文。
    廖苙妘:《施叔青小說中香港故事研究》,2004,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魏文瑜:《施叔青小說研究》,1998,政治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

    期刊論文:

    王德威,〈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施叔青的香港世紀末寓言〉,《小說中國》,台北:麥田,1993年,頁193-200。
    林曉英,〈音樂文獻抑或藝術史小說——《行過洛津》〉,台灣音樂研究,2006年4月,頁119-141。
    李紫琳,〈地理環境的歷史書寫:從地貌及聚落空間解讀《行過洛津》〉,東華中國文學研究,2006年9月,頁171-198。
    黃啟峰:《行過洛津》的歷史書寫研究——從小說人物看後殖民現象的權力運作〉,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論文集刊,2005年7月,頁95-107。
    曹世耘:〈論小說《行過洛津》之互文性書寫:以南管戲《荔鏡記》為互文媒介〉,第一屆古典與現代學術研討會,文藻外語學院應用華語文系主辦,2006年4月22日。
    曹世耘:〈歷史記憶與戲曲文本的互文性書寫——以小說《行過洛津》為論述對象〉,歷史與記憶——中國現代文學國際研討會,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主辦,2007年1月4日。

    康保成:<囉哩嗹與中國戲曲的傳播>《民俗曲藝》124期,2000台北: 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
    楊翠:〈從定點鄉土到全稱鄉土─李昂從「鹿城」到「迷園」的辯證性鄉土語境〉,2003年彰化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279-301。
    廖炳惠:《台灣與世界文學的匯流》,台北:聯合文學,2006年5月。
    郭少棠:《旅行:跨文化的想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3月。
    黃英哲:〈香港文學或是臺灣文學:論「香港三部曲」之敘述視野〉,《中外文學》,2004年12月。
    張雪媃:〈原鄉何在施叔青戲說蝴蝶王國-讀《香港三部曲》〉,《當代》211期,2005年3月。
    廖律清:〈行過〉,台北:《文訊》225 期,2004年7月。
    劉登翰:〈施叔青:香港經驗與台灣敘事-兼說世界華文創作中的「施叔青」現象〉,台北:佛光人文學社會學院文學系,2005年10月。
    黃碧雲:〈「女性思考以外的新路向-訪作家施叔青」〉,《揚眉女子》,香港:博益出版社,1987年。施叔青:《指點天涯》,台北:聯合文學,1989年6月。

    報章評論:

    劉梓傑:〈每個人都會寫他最熟悉的地方〉,2003年12月14日,中時開卷。
    邱貴芬:〈召喚另類生活想像〉,2004年1月18日,中時開卷。
    張瑞芬,〈行過歷史的紅氍——讀施叔青《行過洛津》〉,文訊219期,2004年1月。
    廖炳惠:〈紀實與懷舊之間〉,2004年2月22日,聯合報讀書人。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2007-07-24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