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張媛茹 Chang, Yuan-Ru |
|---|---|
| 論文名稱: |
張藝謀對先鋒派小說之電影改編研究──以《大紅燈籠高高掛》、《紅高粱》、《活著》為例 Study of the Adaptions of Zhang Yimou’s Avant-Garde Novel-Films: Raise the Red Lantern, Red Sorghum, and To Live |
| 指導教授: |
陳佳彬
Chen, Chia-Pin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藝術研究所 Institute of Art Studies |
| 論文出版年: | 2018 |
| 畢業學年度: | 106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06 |
| 中文關鍵詞: | 張藝謀電影 、先鋒派小說 、《大紅燈籠高高掛》 、《紅高粱》 、《活著》 |
| 外文關鍵詞: | Films of Zhang Yimou, Avant-Garde Novels, “Raise the Red Lantern”, “Red Sorghum”, “To Live” |
| 相關次數: | 點閱:99 下載:94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1987年,張藝謀首部執導的《紅高粱》在影壇上一鳴驚人,往後更有諸多作品問世,見證張藝謀對中國電影之影響性與重要性。若要研究張藝謀電影藝術,便須將電影與原作之間的關聯做一論述及整理。
本研究第一章首先梳理中國第五代導演與先鋒派小說之發展脈絡,對張藝謀現有作品作出整理概述,並釐清張藝謀與先鋒派小說之關係。第二章以《紅高粱》為研究對象,討論由小說到電影敘述視角的轉變和情節改動變異,並對小說和電影的紅色意象進行討論。第三章分析《大紅燈籠高高掛》中張藝謀增加的燈籠儀式與地域背景的更動,探悉其中的色彩意象與符號的使用。第四章討論電影《活著》敘事視角的轉變,小說的死亡敘事及電影人物命運的變化。
本文僅以張藝謀早期三部先鋒派小說改編電影作品──《大紅燈籠高高掛》、《紅高粱》、《活著》為研究對象,對張藝謀電影中對先鋒派小說的再詮釋進行探討。從文本及改編電影的敘事與架構中分析人物、情節、核心思想的異同,以及張藝謀對於影像色彩的調度使用,有系統地釐清張藝謀電影與先鋒派小說之間的關係脈絡。
This study focuses only on three of Zhang Yimou’s early works of avant-garde novels film adaptions, “Raise the Red Lantern”, “Red Sorghum” and “To Live”. Discussing how Zhang Yimou reinterprets avant-garde novels in his movie, this research studie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original works and adaptations in terms of characters, story structures and their main ideas, and also interprets the color usage in his films. To sum up, this study systematically analysis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films made by Zhang Yimou and avant-garde novels.
專書
王一川:《張藝謀神話的終結──審美與文化視野中的張藝謀電影》,鄭州市:河南人民出版,1998年。
王德威等著:《說莫言》,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13年。
王鳴劍:《從文學到視聽──中國當代小說的影視改編與傳播》,臺北,新銳文創,2014年。
孔範今、施戰軍主編:《蘇童研究資料》,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06年。
付艷霞:《莫言的小說世界》,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11年。
余華:《我能否相信自己》,臺北:遠流出版,2002年。
余華:《沒有一條道路是重複的》,臺北:遠流出版,2003年。
余華:《活著》,臺北:麥田出版社,2007年。
李爾葳:《張藝謀的電影世界》,新莊:情報文化科技出版社,2003年。
李乾朗:《眾生的居所》,臺北:遠流出版,2007年。
李剛:《論中國第五代導演的文化精神》,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
李桂玲:《莫言文學年譜》,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4年。
李建周:《先鋒小說的興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年。
李金梅:《張藝謀電影研究》,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16年。
吳義勤主編:《余華研究資料》,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06年。
吳雪麗:《蘇童小說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
林紹峰:《視覺英雄張藝謀》,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5年。
林勇:《文革後時代中國電影與全球文化》,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5年。
林昆範:《色彩原論》,新北:全華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
林青:《莫言的另類解讀:西蒙與莫言寫作比較》,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14年。
郭小東等著:《看穿莫言》,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2年。
胡西宛:《先鋒作家的死亡敘事》,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
峻冰:《電影的論說》,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1年。
柴瑩:《文化視域中的張藝謀》,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年。
莫言:《小說在寫我:莫言演講集》,台北:麥田出版,2004年。
莫言:《紅高粱家族》,臺北:洪範書店,2007年。
莫言、王堯:《說吧!莫言》,臺北:麥田出版,2007年。
張久英:《翻拍張藝謀》,北京:中國盲文出版社,2001年。
張明:《與張藝謀對話》,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4年。
張會軍:《風格創造:張藝謀電影創作論》,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10年。
張清華:《中國當代先鋒文學思潮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年。
張立群:《先鋒的魅惑》,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
張學昕:《蘇童文學年譜》,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5年。
陳墨:《張藝謀電影論》,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1995年。
陳曉春:《電視劇理論與創作技巧》,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
陳墨:《張藝謀的電影世界:青春的呼喊》,臺北:風雲時代,2006年。
陳曉明:《無邊的挑戰──中國先鋒文學的後現代性》,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年。
焦雄屏:《風雲際會──與當代中國電影對話》,臺北:遠流出版社,1998年。
焦明甲:《新時期先鋒文學本體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
黃發有:《準個體時代的寫作:二十世紀九零年代中國小說研究》,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15年。
楊遠嬰、潘樺、張專主編:《90年代的”第五代”》,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0年。
楊遠嬰:《電影作者與文化再現──中國電影導演普戲研尋》,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5年。
翟紅:《敘事的冒險──中國先鋒小說語言實驗探微》,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
劉雲生:《先鋒的姿態與隱在的症候──多維理論視野中的當代先鋒小說》,成都:巴蜀書社,2009年。
劉琳、王侃:《余華文學年譜》,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5年。
聶偉主編:《電影批評:影像符碼與中國闡釋》,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0年。
蘇童:《妻妾成群》,臺北:遠流出版社,1990年。
蘇童:《傷心的舞蹈》,臺北:遠流出版社,1991年。
蘇童:《南方的墮落》,臺北:遠流出版社,1992年。
蘇童:《刺青時代》,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4年。
蘇童、王宏圖:《南方的詩學:蘇童、王宏圖對談錄》,桂林:灕江出版社,2014年。
學位論文
王效鋒:《改編:從小說到電影的美學轉換》,中國:西北大學文藝學碩士論文,2005年。
王倩倩:《在文字和影像中前行──張藝謀電影改編論》,中國:山東大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碩士論文,2008年。
王瑜:《張藝謀電影中的色彩語言研究》,中國:東北師範大學廣播電視藝術碩士論文,2012年。
王蕾蕾:《余華《活著》的版本改編與受難—救贖主題研究》,中國:河北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碩士論文,2014年。
尹輝:《《紅高粱》:從小說到電影》,中國:吉林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碩士論文,2005年。
李文麗:《改編:從《妻妾成群》到《大紅燈籠高高掛》》,中國:西南交通大學文學碩士,2007年。
李燁鑫:《張藝謀電影修辭藝術研究》,中國:華中師範大學文藝學碩士論文,2008年。
李義貞:《蘇童小說與電影中女性形象研究》,中國:清華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碩士論文,2009年。
李天驥:《《活著》的困境——小說與電影的探尋》,中國:吉林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碩士論文,2010年。
李丹:《張藝謀電影視覺修辭藝術研究》,中國:江西財經大學廣播電視藝術學碩士論文,2012年。
成燕:《從小說到電影─張藝謀電影改編特色論》,中國:重慶大學戲劇與影視學碩士論文,2013年。
周佳岑:《論張藝謀電影中的”東方想像”---一個文化全球化的觀點》,臺灣: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
周曉宇:《色彩的述說》,中國:南昌大學廣播電視藝術學碩士論文,2008年。
胡艷歌:《張藝謀電影中的視覺語言研究》,中國:河南師範大學美術學碩士論文,2013年。
范麗雲:《張藝謀電影意象的詮釋》,中國:浙江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碩士論文,2012年。
唐及超:《電影改編中的敘事轉換──以小說《活著》的電影改編為例》,中國:鄭州大學藝術學碩士論文,2011年。
班玉冰:《張藝謀電影改編論》,中國:福建師範大學文藝學碩士論文,2003年。
黃葳弈:《張藝謀電影中的戲劇世界》,臺灣:中國文化大學戲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黃偉筠:《嚴歌苓小說與張藝謀電影之互文性》,臺灣: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6年。
彭傳武:《表意‧紀實‧奇觀》,中國:華中師範大學文藝學碩士論文,2007年。
張玲:《余華《活著》中的死亡敘事與修辭處理》,中國:福建師範大學語言學與應用語言學碩士論文,2012年。
雷英:《張藝謀電影美學論略》,中國:湖南師範大學文藝學碩士論文,2007年。
鄔雙:《張藝謀電影色彩意象研究》,中國:西南大學美學碩士論,2010年文。
潘雅玲:〈小說與電影媒體之語言轉換研究:以張藝謀之大紅燈籠高高掛為例〉,臺灣:銘傳管理學院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劉敏:《《活著》:小說與電影敘事藝術之比較》,中國:西南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碩士論文,2008年。
劉瑩瑩:《從小說到電影——闡釋學視角下對《紅高粱》的主體性改編研究》,中國:山東師範大學藝術學碩士論文,2010年。
劉硯碩:《文化視野下中國電影色彩的表意性研究》,中國:東北師範大學廣播電視編導碩士論文,2011年。
劉四:《莫言小說的電影改編》,中國:湖南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碩士論文,2014年。
羅勤:《張藝謀電影:“兩極”美學現象與“極致”導演思維》,中國:四川師範大學美學碩士論文,2005年。
龔格:《張藝謀電影色彩敘事分析》,中國:湖北師範學院審美文化與文學碩士論文,2015年。
單篇論文
王美玉:〈以攝影機拍攝角度、景框解讀張藝謀《大紅燈籠高高掛》〉,《成藝學刊》第三期,2009年,頁1-24。
王挺:〈敘事:在語言與影像之間的行走──張藝謀電影改編的文化語境考察〉:《浙江傳媒學院學報》第2期,2010年,頁102-107。
包玉榮:〈張藝謀電影作品中色彩意象的典型特徵〉,《電影文學》第6期,2014年,頁40-41。
李華:〈《妻妾成群》和《大紅燈籠高高掛》頌蓮形象論析〉,《周口師範學院學報》第27卷第4期,2010年,頁38-41。
李豔:〈張藝謀電影的文學改編之路探析〉,《當代文壇》第2期,2015年,頁116-119。
全炯俊:〈文學與電影的互文性:《活著》和《紅高粱》的電影改編〉,《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第10期,2011年,頁177-190。
沈文慧:〈存在之思與現實之痛——余華與張藝謀的兩種《活著》〉,《電影評介》第1期,2008年,頁45-46。
金子靖 :〈從生命思考到時代反思—小議小說和電影《活著》的差異〉,《 科教文匯(下旬刊)》第7期,2007年,頁156。
杜松楠:〈《妻妾成群》與《大紅燈籠高高掛》中兩個不同的頌蓮〉,《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 第23卷第5期,2004年,頁77-78。
周安邦:〈以文化符號學之觀點剖析《大紅燈籠高高掛》的主題思想與文化意涵〉,《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11期,2005年,頁83-108。
周鳳華:〈淺析《妻妾成群》與《大紅燈籠高高掛》在意象上的不同側重點〉,《內江師範學院學報》第23卷,2008年,頁56-57。
柯曉嵐:〈電影改編:如何在“鐐銬”中“舞蹈”——以《大紅燈籠高高掛》對《妻妾成群》的改編為例〉,《四川文理學院學報》第18卷第1期,2008年,頁48-50。
岳園:〈淺論莫言小說《紅高粱家族》中的紅色詞〉,《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0卷第5期,2014年9月,頁51-53。
班玉冰:〈從“顛轎”兩種說起——論張藝謀電影改編中對“民俗”的運用〉,《福建行政學院福建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S1期,2004年,頁158-160。
班玉冰:〈張藝謀電影改編的主題策略〉,《東南傳播》第11期,2006年,頁112-113。
班玉冰:〈人生如戲:張藝謀電影改編中場景的舞臺化處理藝術〉,《電影評介》第20期,2006年,頁31-32。
班玉冰:〈張藝謀電影改編中的敘事策略研究〉,《電影評介》第19期,2006年,頁20-22。
孫曄:〈張藝謀電影中的色彩意象分析〉,《大舞臺》第8期,2015年,頁90-91。
倪雪坤:〈從文本到電影:《紅高粱》的語圖關系分析〉,《傳媒與教育》第2期,2015年,頁50-54。
陳慷玲:〈論《大紅燈籠高高掛》的父權空間〉,《淡江中文學報》第35期,2016年,頁73-96。
崔穎 :〈從冷漠旁觀到苦難希望─余華和張藝謀共有的《活著》〉,《濟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期,2005年,頁45-49。
程苗苗:〈《妻妾成群》和《大紅燈籠高高掛》中庭院環境的對比〉,《楚荊學術》第4期,2016年,頁79-82。
程桂婷:〈反抗與奴從——小說《妻妾成群》與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中頌蓮形象的對讀〉,《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1卷第2期,2009年,頁102-105。
張劍鳴:〈美學追求:張藝謀電影改編中的多元探索〉,《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期,2003年,頁20-24。
張榮美:〈解讀張藝謀電影中色彩的運用——以《紅高粱》為例〉,《電影文學》第23期,2010年,頁50-51。
張哲:〈電影《紅高粱》美學色彩角度解讀〉,《短篇小說(原創版)》第17期,2015年,頁97-98。
張強、楊冰峰:〈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的性別符號學解讀〉,《戲劇與影視評論》第6期2015年,頁28-34。
解璽璋:〈從《千里走單騎》看另一個張藝謀〉,《藝術評論》第2期,2006年,頁27。
劉樹勇:〈《紅高粱》:造型的藝術〉,《當代電影》第4期,1988年,頁79-83。
蔡宛如:〈《妻妾成群》小說與《大紅燈籠高高掛》電影呈現手法之比較〉,《輔大中研所學刊》第18期,2007年,頁173-191。
薛美秀:〈別有意味的色彩語言──蘇童小說語言探究〉,《畢節學院學報》第7期,2010年7月,頁1-4。
蘇童、張學昕:〈回憶‧想像‧敘述‧寫作的發生〉,《當代作家評論》第6期,2005年,頁46-58。
謝晶晶:〈淺談《妻妾成群》改編後的人物塑造〉,《青春歲月》第1期,2015年,頁21。
影音資料
張藝謀:《大紅燈籠高高掛》,台北市:豪客發行,1991年。
張藝謀:《活著》,台北市:年代影視,1994年。
張藝謀:《紅高粱》,台北市:豪客發行,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