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郭媛媛 Kuo, Yuan-Yuan |
|---|---|
| 論文名稱: |
專欄中的回聲:三毛書信體散文研究 Echoes from Her Column:An Exploration of Sanmao's Epistolary Prose |
| 指導教授: |
劉南芳
Liu , Nan-Fang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台灣文學系 Department of Taiwanese Literature |
| 論文出版年: | 2025 |
| 畢業學年度: | 113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65 |
| 中文關鍵詞: | 三毛 、信箱專欄 、書信體散文 、明道文藝 、講義雜誌 |
| 外文關鍵詞: | Sanmao, Letter column, epistolary essay, Mingdao Literature, Lecture Magazine |
| 相關次數: | 點閱:36 下載:0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1974年三毛展開她旅居西班牙的婚後生活,透過書寫自傳體散文,描述她在沙漠中的流浪經歷,迅速吸引廣大讀者的關注。她的流浪散文深深觸動了當代社會,掀起七○年代一波「三毛熱」現象。以三毛為代表的「流浪文學」風潮,滿足了讀者對異國文化與生活方式的想像與嚮往。即便三毛在1991年辭世後,其散文至今仍持續再版,顯示出她在文壇上歷久不衰的影響力與重要地位。
儘管過去三毛以「流浪散文」廣為人知,但她的創作卻不僅止於此一文類。在1983年至1991年期間,三毛透過兩本雜誌專欄建立書信體的書寫,進而發展出書信體散文。筆者採文本分析法整理、分析三毛在「三毛信箱」與「親愛的三毛」兩處專欄中的原始書信,根據每期專欄內容,再將書信歸納為兩大類別:(一)生命哲學、(二)社會關懷,探討三毛如何以書信作為溝通媒介,與讀者就各種社會議題進行觀點交流,藉此凸顯三毛在書信體散文的文學價值與社會影響力,進一步考察三毛在書信體散文的發展與貢獻。
In 1974, Sanmao began her expatriate married life in Spain. Through writing autobiographical essays about her desert wanderings, she quickly captured the attention of a wide readership. Her travel prose resonated deeply with society, sparking a literary phenomenon known as the "Sanmao fever" in the 1970s. The trend of "wandering literature" led by Sanmao fulfilled readers' imagination and longing for exotic cultures and lifestyles. Even after her passing in 1991, her prose continues to be reprinted, demonstrating her enduring influence and prominent status in the literary field.
Although Sanmao was widely known for her "wandering prose," her literary creations extended beyond this genre. Between 1983 and 1991, Sanmao developed an epistolary prose style through two magazine columns, using personal letters as a form of literary expression. This study adopts textual analysis to collect and examine original letters from the columns Sanmao’s Mailbox and Dear Sanmao. Based on the content of each issue, the letters are categorized into two major themes: (1) philosophy of life and (2) social concern. This paper explores how Sanmao used letters as a medium of communication to engage in dialogues with readers on various social issues, thereby highlighting the literary value and social impact of her epistolary prose, as well as her contributions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is unique literary form.
一、三毛著作
1. 《撒哈拉的故事》,(台北:皇冠,1976年)。
2. 《雨季不再來》,(台北:皇冠,1976)。
3. 《溫柔的夜》,(台北:皇冠,1979)。
4. 《夢裏花落知多少》,(台北:皇冠,1983)。
5. 《背影》,(台北:皇冠,1983)。
6. 《送你一匹馬》,(台北:皇冠,1984)。
7. 《談心:三毛信箱》,(台北:皇冠,1985)。
8. 《鬧學記》,(台北:皇冠,1988)。
9. 《滾滾紅塵》,(台北:皇冠,1990)。
10. 《親愛的三毛》,(台北:皇冠,1991)。
11. 《蘭嶼之歌》,(台北:皇冠,1992)。
12. 《我的靈魂騎在紙背上:三毛書信札與私相簿》,(台北:皇冠,2001)。
13. 《把快樂當傳染病》,(台北:皇冠,2010)。
二、專書
1. 吳祥輝,《拒絕聯考的小子》,(台北:遠流,1975)。
2. 方可人,《三毛的世界》,(台北:江山,1984)。
3. 龍應台,《野火集》,(台北:圓神,1985)。
4.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春暉,1987)。
5. 潘向黎,《閱讀大地的女人》,(台北:業強,1992)。
6. 徐璐,《暗夜倖存者》,(台北:平安文化,1994)。
7. 李東,《三毛的夢與人生》,(台北:知書房,2000)。
8. 陸士清、楊幼力、孫永超《三毛傳》,(台中:晨星,2001)。
9. 費勇,《這樣一個女子三毛》,(台北:雅書堂,2002)。
10. 郝譽翔,《小說讀本》,(台北:二魚,2002)。
11. 眭澔平,《你是我不及的夢-給三毛最後的禮物》,(台北:圓神,2003)。
12. 劉克敵、梁君梅,《紅塵歲月:三毛的生命戀歌》,(台北:大都會文化,2003)。
13. 蕭阿勤,《回歸現實:台灣1970年代的戰後世代與文化政治變遷》,(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所,2008)。
14. 王德威,《臺灣:從文學看歷史》,(台北:麥田,2009)。
15. 宋國誠,《天國的崩落∣20世紀的自殺作家與作品》,(台北:唐山,2010)。
16. 陳憲仁,〈傳奇人生與悲憫作品 三毛〉,《誰領風騷一百年 女作家》,(台北:天下遠見,2011),頁223-226。
17. 凌性傑,《靈魂的領地:國民散文讀本》,(台北:麥田,2013)。
18. 林芳玫,《永遠在他方:施叔青的「台灣三部曲」》,(台北:開學,2017)。
19. 七等生,《譚郎的書信》,(新北:印刻,2020)。
20. 楊佳嫻,《當我們重返書桌,當代多元散文讀本》,(台北:蔚藍,2021)。
21. 陳天慈,《我的姑姑三毛》,(台北:時報,2021)。
22. 皇冠CROWN,《永遠的三毛:三十周年紀念》,(台北:皇冠,2021)。
23. 石曉楓,《創作的星圖:國民散文手藝課》,(台北:麥田,2022)。
24. 山根勇藏,《臺灣民族性百談》,(新北:大家,2023)。
三、期刊
1. 汪廣平,《明道文藝》,(台中:明道中學,1976)。
2. 林獻章,《講義雜誌》,(台北:講義堂,1987)。
四、期刊論文
1. 李李,〈蘇洵書信體散文研究〉,《華岡文科學報》第21期(1993年),頁129-147。
2. 張拓蕪,〈浪漫激情 沈潛執著-我說三毛的人和文〉,《文訊月刊》第15期(1984年),頁252-261。
3. 蔡耀明,〈生命與生命哲學:界說與釐清〉,《國立臺灣大學哲學評論》第35期(2008年),頁155-190。
4. 盧筱雯,〈廢墟裡的潛在寫作:沈從文家書(1966~1976)〉,《有鳳初鳴年刊》第10期(2015年),頁489-508。
5. 張雪媃,〈三毛的快樂天堂〉,《世新中文研究集刊》第16期(2020年),頁1-32。
6. 卓加真,〈流量與翻譯 三毛的作家與譯者身分研究〉,《編譯論叢》第2期(2022年),頁1-35。
五、學位論文
1. 葉昊謹,〈七等生書信體小說研究〉,(台南: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0)。
2. 林欣儀,〈台灣戰後通俗言情小說之研究──以瓊瑤60-90年代作品為例〉,(台中:中興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02)。
3. 陳紹庭,〈80年代台灣文學的自主性論述-以文學界為分析場域〉,(台南:成功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2)。
4. 李梅蘭,〈從歧異的詮釋出發-重探三毛文本〉,(新竹:玄奘大學中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5. 劉于華,〈「家暴施暴者」:家庭危機裡的堅強小孩?〉(台北: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6. 葉益任,〈三毛文學現象研究〉,(台北:台北市立大學應用語言文學所碩士論文,2004)。
7. 紀琇雯,〈女性專欄作家在台灣的興起:以薇薇夫人為主軸(1964-1987)〉,(高雄: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8. 簡培如,〈流動的書寫-三毛研究〉,(彰化: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
9. 林慧敏,〈《文學台灣》雜誌研究(1991-2005)〉,(屏東:屏東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
10. 黃佩娟,〈三毛的旅行散文-以撒哈拉時期的作品為探討對象〉,(台北: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11. 何欣穎,〈從陳平、「二毛」到「三毛」:自傳書寫的自我形象研究〉,(新竹: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
12. 余能城,〈跨界書寫的愛情故事:論三毛及其作品〉,(桃園: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
13. 吳舒靜,〈三毛沙漠時期作品的女性書寫〉,(台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3)。
14. 陳昱靜,〈文學想像與自我實現:論三毛作品中的形象建構〉,(台北:台北市立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9)。
15. 何雅玲,〈文化尋根與精神歸鄉——林莊生著作與書信探析〉,(台中:中興大學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20)。
16. 張喬,〈三毛創作之生命意涵研究─以解析心智層次發展為主軸,(台中:中興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21)。
17. 蕭雁方,〈民國女性意識的遞嬗─以張愛玲、琦君、三毛、邱妙津為例〉,(彰化: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22)。
18. 李姿穎,〈《雨季不再來》反映三毛早期創作意圖之研究〉,(台中:中興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23)。
19. 樊博聞,〈在戒嚴中「教娃娃講中國話」—三毛譯作《娃娃看天下》之研究〉,(台北:臺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碩士論文,2023)。
20. 張媛,〈三毛的美麗與哀愁-由三毛的作品探究其人生中的喜與悲〉,(台中:明道大學中華文化與傳播學系碩士論文,2024)。
校內:2030-03-26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