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鄭韻嫻
Zheng, Yun-Xian
論文名稱: 臺南市五條港歷史區域的再生歷程之研究
A Study on the regeneration in the Gōo-tiâu-káng Historical Area of Tainan
指導教授: 陳世明
Chen, Shih-Ming
宋立文
Sung, Li-Wen
盧紀邦
Lu, Chi-Pa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規劃與設計學院 - 建築學系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論文出版年: 2022
畢業學年度: 11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46
中文關鍵詞: 歷史區域文化資產文化活動保存再生地方創生
外文關鍵詞: Historic Areas,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Cultural Activities, Conservation and Regeneration, Regional Revitalization
相關次數: 點閱:177下載:2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歷史區域的保存再生有利於維持城市社會多樣性、文化多樣性和地域特色多樣
    性。近幾年來歷史區域保存再生的議題逐漸受到重視,過去臺南舊城區古蹟保存與
    都市更新以政府單位為推動主體,是以劃設「文化園區」來推動歷史區域的保存再
    生。而直至今日,隨著時代的變遷,人們對於文化資產保存再生的理念也開始進行
    了轉變,歷史區域再生衍生出了更多樣的社會參與機制與多元參與的平臺,例如開
    始以「區層級」或是「微層級」的方式,建立可持續性在歷史區域內運作的社會機
    制。以及在資訊化及新世代加入的影響下,也衍生出了線上參與等新的歷史區域再
    生模式。
    故本研究以梳理五條港歷史區域保存再生不同階段變遷的過程,以整理不同階
    段與五條港歷史區域相關政策、計畫、民間活動等資料,並以廈門沙坡尾歷史區域
    為案例進行檢討討論,探討未來歷史區域再生可能的發展趨勢。期望可提供未來歷
    史區域保存再生的參考,以促進歷史區域在新時代可煥發新的生命力。本研究成果
    如下:
    一、隨著時代的發展變遷,歷史區域中的社會參與需要有更多元的參與機制與模式。
    以討論跨領域、跨部門的整合、不同社群的連結整合等模式,參與經營歷史文化
    資產的發展。同時隨著資訊化時代的到來,參與的平臺、模式也需更多樣化發展,
    才可促進更多不同參與者的加入,以建立整合歷史區域多元、永續發展的機制進
    行,帶動更多的人的參與。
    二、在歷史區域的保存再生中,由近年展開的地方創生政策的推動概念的檢討,掌握
    歷史區域保存再生的特質,而以「環境設施」、「經濟產業」、「社會參與」這三個
    面向來進行五條港歷史區域保存再生與沙坡尾歷史區域保存再生的相關檢討,期
    待對此歷史區域未來的發展有所幫助。
    三、在討論分析歷史區域「經濟產業」的發展及分析其背後發展原因發現,當代的歷
    史區域經濟發展,不僅僅是受到政策的影響,因應現代全球觀光化及科技發展所
    帶來的資訊化、網絡化影響下,歷史區域的經濟產業開始衍生出另外一個多元的
    再生模式。歷史區域的經濟產業再生模式該如何因應新時代的影響,以促進經濟
    循環而讓歷史區域可永續發展。本研究的結論將期對於未來歷史區域保存再生有
    所幫助。
    在觀光化、資訊化、網紅化的影響下,歷史區域的發展模式需要有新的跳脫並順
    應現代社會的發展而進行改變,當然其背後還是離不開環境設施、經濟產業、社會參
    與的影響,更需要將網路帶來的影響納入考量中,思考當代科技發展對歷史區域產生
    的新衝擊。當然,在未來歷史區域保存再生上,對資訊化、網路活用所帶來對社會發
    展的樂觀期待的同時,對資訊化、網路活用所帶來對社會發展負面的擔憂,透過社會
    多樣的參與,以帶動多元的對話,亦是需同時面對的課題。

    This study aims to sort out the process of changes in different stages of
    preservation and regeneration of Gōo-tiâu-káng Historical Area in Tainan, and to
    sort out relevant policies, plans and folk activities related to Gōo-tiâu-káng
    Historical Area in different stages. It also takes Sha-Po-Wei Historical Area in
    Xiamen as a case to review and discuss the possible development trend of
    historical area regeneration in the future. It is expected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future preservation and regeneration of historical areas.

    中文摘要I 英文摘要III 謝誌VI 目錄VII 圖目錄XI 表目錄XV 第一章 緒論1 1-1前言1 1-1-1研究動機1 1-1-2研究目的3 1-2名詞定義4 1-2-1歷史城市、歷史區域、歷史街區的定義4 1-2-2「保存」、「再生」的定義7 1-3研究範圍之界定9 1-3-1空間範圍之界定9 1-4研究方法12 1-4-1文獻分析法12 1-5章節內容與研究架構16 1-5-1章節內容16 1-5-2研究架構17 第二章 歷史區域保存再生18 2-1台灣歷史區域保存再生的發展歷程18 2-1-1文化資產保存再生理念的轉變18 2-1-2 歷史區域保存再生的課題與期待21 2-2歷史區域保存再生與在地參與的關係22 2-2-1社區總體營造的發展歷程22 2-2-2地方創生的展開與特質26 2-3案例參考-廈門沙坡尾歷史區域發展歷程33 2-3-1大陸歷史區域再生發展歷程35 2-3-2廈門沙坡尾歷史區域發展歷程37 2-3-3廈門沙坡尾歷史區域再生歷程及反思57 2-4小結60 第三章 臺南五條港歷史區域再生發展62 3-1 臺南與廈門的歷史連結與變遷62 3-1-1 兩地的歷史分期62 3-1-2 兩地的社會變遷與經濟發展63 3-2臺南五條港歷史區域的發展與變遷75 3-2-1 1992-2002年:舊城區環境現代化發展與社區營造啟動階段76 3-2-2 2002-2008年:公共藝術空間活化與在地組織區域經營階段78 3-2-3 2008-2017年:老屋活化發展及網路資訊化經營階段86 3-2-4 2017-今:觀光化及資訊化所帶來的環境發展與在地產業發展階段90 3-3小結97 第四章 歷史區域再生的檢討分析98 4-1臺南五條港歷史區域再生發展特質與問題98 4-1-1臺南五條港歷史區域再生歷程98 4-1-2臺南五條港歷史區域發展與廈門沙坡尾歷史區域的比較100 4-2歷史區域再生發展分析103 4-2-1五條港歷史區域再生的影響因素103 4-2-2沙坡尾歷史區域再生的影響因素109 4-2-3對歷史區域再生的比較114 4-2-4小結126 4-3資訊化對歷史區域再生的當代發展影響127 4-3-1歷史區域現發展之資訊化、網紅化現象128 4-3-2 資訊化、網紅化對於歷史區域再生的影響133 4-4小結13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39 5-1結論139 5-2研究建議140 參考文獻142

    王瑞珠(1993修)。《國外歷史環境的保護和規劃》。臺北市:淑馨出版社。
    王卓源(2014)。紳士化現象對傳統歷史文化街區保護更新中建築空間的影響研究:以福州三坊七巷為例。重慶大學建築系碩,重慶市。
    行政院(2018)。「設計翻轉 地方創生」推動成果,上網日期:2022年6月10日。檢自:https://www.ey.gov.tw/Page/448DE008087A1971/a36a9c34-ff6f-43fc-be13-e73e3b84fc72。
    江沛怡(2013)。日治時期近代都市計畫對台南府城宗教設施的衝擊。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碩,臺南市。
    吳秉聲(1997)。一個港道變遷下的空間研究:以台灣(臺南)府城五條港區爲例(1624-1926)。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碩,臺南市。
    吳筱涵(2011)。公共性空間經營與歷史區域再生-以臺南市五條港發展協會的在地經營爲例。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碩,臺南市。
    吳鵬飛(2020)。IP形象在品牌傳播中的應用價值。行銷界,(24),151-152。
    李長晏,曾淑娟(2009)。北臺與高高屏區域聯盟治理營運之比較。臺灣民主季刊,6(02),1-60。
    宋海朋,張蔚文(2021)。地方創生:日本應對人口減少的經驗與啟示。宏觀經濟管理,(07),85-90。
    周凱(1996修)。廈門市志 第三冊。廈門市:鷺江出版社。
    周菊香(2003)。《府城今昔》。臺南市:台南市文化局文化資產課出版社。
    周子峰(2005)。《近代廈門城市發展史研究》。廈門市:廈門大學出版社。
    周昊天(2017)。“協力廠商”參與下臺灣歷史街區保護研究。華南理工大學建築科學與工程系碩,廣州市。
    林小琳(2018)。傳統社區更新中參與式規劃的發展、效用與實踐研究-以廈門市沙坡尾為例。廈門大學建築系碩,廈門市。
    林盈婷(2021)。廈門古港埠沙坡尾都市更新設計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碩,臺南市。
    哈伯瑪斯、曹衛東(2002譯)。《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新北市: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柯俊成(1998)。臺南(府城)大街空間變遷之研究 (1624-1945)。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碩,臺南市。
    柯于璋(2008)。從公民治理的觀點論台灣參與式社區規劃之課題與展望。台灣土地研究,12(1),125-151。
    洪貞玲,劉昌德(2004)。線上全球公共領域?網路的潛能、實踐與限制。資訊社會研究,(6),341-364。
    神尾文彥、松林一裕、王榆綜(2016譯)。《地方創生2.0》。臺北市:時報出版社。
    孫同文(2003)。《從威權政府到民主治理-台灣公共行政理論與實務之變遷》。臺北市:元照出版公司。
    郭良文(2002)。網路傳播。資訊社會研究,(2),251-252。
    徐蒸(2017)。營銷城市「集體記憶」?沙坡尾再開發計畫之空間與社會分析。輔仁大學景觀設計學系碩,新北市。
    唐雅雯,魏開(2019)。國內社區營造實踐與研究。城市住宅,(02),157-159。
    夏祖彪(2001)。隔海相望 唇齒相依—廈門與臺灣關係史回眸。台聲,(05),33-37。
    陳其南(1998)。社區總體營造的永續發展策略。社教資料雜志。臺北市:臺北市政府。
    陳力丹(2006)。《傳播學綱要》。北京市: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張松(2008)。《歷史城市保護學導論:文化遺產和歷史環境保護的一種整體性方法》。上海市:同濟大學出版社。
    張國強(2009)。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利用機制研究一以無錫市歷史文化街區保護為例。復旦大學公共管理學碩,上海市。
    張玉璜(2014)。老屋欣力 民間自發的「常民生活場域文藝復興運動」之發展歷程與未來挑戰。臺灣建築學會會刊雜誌,(10),52-59。
    張達(2019)。抖音短視頻內容的社會效應研究。河北大學新聞學碩,保定市。
    許育典,李惠圓(2006)。多元文化國下建築文化資產保存的建構。台灣土地研究,9(02),75-96。
    許莉穎(2019)。廈門沙坡尾地區歷史意象研究。輔仁大學景觀設計學系碩,新北市。
    許耀祖(2019)。舊城區觀光仕紳化與社會資本轉變之連動關係 -台南市神農街之個案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碩,臺南市。
    國家發展委員會(2020)。加速推動地方創生計畫:110年至114年,上網日期:2022年7月10日。檢自:https://ws.ndc.gov.tw/Download.ashx?u=LzAwMS9hZG1pbmlzdHJhdG9yLzEwL3JlbGZpbGUvMC8xMTUwMC84NjIxMmE4NS04YjZiLTQ1MzEtOThjMi1kN2FhMmY1YTA4NTcucGRm&n=5Yqg6YCf5o6o5YuV5Zyw5pa55Ym155Sf6KiI55Wr6Zmi5qC45a6a5pysLnBkZg%3D%3D&icon=..pdf。
    戚嘉林(1985)。《台灣史 上冊》。臺北市: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社。
    戚嘉林(1985)。《台灣史 下冊》。臺北市: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社。
    畢腓力(2009)。《廈門縱向:一個中國首批開埠城市的史事》。廈門市:廈門大學出版社。
    傅朝卿(2020)。從世界遺產中的歷史中心談起。世界遺產雜誌,(02)。
    黃躍雯(2018)。《文化觀光》。臺北市:五南出版社。
    黃一中(2021)。臺南市舊城歷史區域再生的參與式規劃與實踐 : 以社區及學校的參與操作經驗為例。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博,臺南市。
    曾憲嫻(2013)。臺南舊市中心空間再生之研究:由街區結構和文化再生之觀點。都市與計畫,40(3) ,267-286。
    塗芳嶽(2004)。歷史街區保存規範之研究一以大稻及鹿港保存區為例。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碩,臺北市。
    楊佳燕(2009)。古蹟制度之探討:以臺灣民俗村暫定古蹟事件為例。臺灣博物, (102),44-51。
    廈門市政府(2013)。美麗廈門共同締造(討論稿),上網日期:2022年5月05日。檢自:https://news.xmnn.cn/xwzt/mlxmgtdz/。
    萬希平(2016)。《“互聯網+”時代網路文化安全研究》。天津市:天津人民出版社。
    趙民(2013)。“社區營造”與城市規劃的“社區指向”研究。規劃師,29(9),5-10。
    鄭承於(2009)。廈門沙坡尾舊城片區居民自主更新的政策困境與應對策略研究。華僑大學城鄉規劃學系碩,廈門市。
    鄧博文(1997)。都市設計遠景與機制的演變–以台南市海安路的危機或轉機為例。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碩,臺南市。
    漢聲(1995)。聚落保存與社區發展—專訪台大建城所夏鑄九、劉可強教授。漢聲, (2),25~46。
    劉彥廷(2003)。由網際網路論對中國大陸市民社會的再認識。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臺北市。
    歐陽邦(2017)。舊城歷史地區城市發展與更新初探-以廈門沙坡尾地區為例。安徽建築,(03),4-10。
    盧紀邦(2005)。從生活環境博物館觀點與地區組織運作探討台南市五條港歷史區域之再生:以台南市五條港發展協會為例。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碩,臺南市。
    盧紀邦(2014)。在地組織參與歷史區域再生之研究一以舊城聯盟組織參與台南市舊城區再生為例。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博,臺南市。
    盧紀邦、陳世明(2021年9月)。繼續年輕:以跨世代微型社群作為社區在地老化的想像。黃彥宜(主持人),在地老化。新實踐暨臺日大學地方連結與社會實踐國際研討會,集思台大會議中心。
    蘇育南(2004)。社區營造中民眾參與空間營造角色課題之初探-以台南縣三個社區為例。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畫學系碩,臺南市。
    陳宣穎(2022)。以文化資本論地方創生政策及其法制:以建制地方創生專責機制為楔子。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專業法律學系碩,臺北市。
    薛起鳳主纂(清代)。《鷺江志》。廈門市:鷺江出版社。
    顏亮一(2006)。國族認同的時空想像:台灣古蹟保存概念之形成與轉化。規劃學,(33),91-106。
    羅秀華(2001)。社區充權的行動研究-木柵新永安組織經驗為例。臺大社會工作學刊,(5),151-195。
    譚天,邵澤宇(2018)。網紅經濟:傳播者與內容的連接。新聞戰線,(17),98-101。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2024-09-30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