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莊蕙菁
Chuang, Hui-Chin
論文名稱: 施福珍《囡仔歌學台語》之教材運用與教學方法研究
A Study of Teaching Material Application and Teaching Method Use as Shown in Learning Taiwanese Southern Min through Nursery Rhyme by Shih Fu-Zhen
指導教授: 邱湘雲
Qiu, Xiang-Yu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台灣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Department of Taiwanese Literature(on the job class)
論文出版年: 2010
畢業學年度: 9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18
中文關鍵詞: 囡仔歌施福珍敎材運用教學方法
外文關鍵詞: nursery rhyme, Shih Fu-Zhen, teaching material, teaching method
相關次數: 點閱:10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台灣囡仔歌」是具有音樂性的母語教材,也是傳承台語文化的重要憑藉。如何能讓孩子在念唱間學習台語?如何讓孩子從愉快中學習囡仔歌,在趣味中學習台語?本論文將探討施福珍老師的囡仔歌創作,以他所編審的,2002年由巧兒文化實業有限公司出版的《囡仔歌學台語》1-12冊為題材,進行教材運用及教學方法上的研究,其中尤其著重趣味性的研究。
    本論文主要針對《囡仔歌學台語》「敎材運用」及「教學方法」兩方面進行研究,第壹到第肆章是有關「教材運用」方面的研究:第壹章重在闡述台語囡仔歌的價值;第貳章則論述台灣囡仔歌演進史及施福珍與囡仔歌的淵源,主要目的在探討作者-施福珍的創作動機及其貢獻;第參章及第肆章則探討《囡仔歌學台語》教材的運用的方式,其中第參章探討教材內容的創作年代、歌詞處理原則及教材運用方式,第肆章則為其中囡仔歌的性質及修辭技巧作分類,這部分著重在課文內容的分析,包括關鍵語詞的正確使用、延伸題材的練習、相關俗諺語或歇後語介紹、歌詞的創作年份分析等,由此了解歌曲創作的歷史背景、課文性質及修辭技巧。第伍章到第陸章是有關「教學方法」的探討,文中將擬訂具體有效的教學策略、探討台語囡仔歌教學中可行的方法,設計與領域相關的統整教學活動,融入重大議題、並設計趣味又多元的教學評量,由此提升學童的學習興趣及教學的良好成效。
    囡仔歌是孩子生命成長的泉源,心靈成長的糧食,吟誦歡唱間,天真無邪的語言,自然順口的自節奏中流洩而出;時過境遷的囡仔歌也藉由口耳相傳,進一步變為民俗文化的珍貴資料,家庭及學校教育中唾手可得的題材,甚至成為表演藝術中文化傳承的重要元素。本研究的目的近的方面是希望使孩童能在快樂的氣氛中學習台語,遠的方面則希望學生能藉由囡仔歌了解台語民俗文化的源頭,藝術文化的傳承,進而使台語或是囡仔歌教育能由家庭推廣到學校、社會、國家、甚至走上國際舞台。

    Nursery rhyme in Taiwanese Southern Min (TSM) is a type of mother tongue teaching materials that contains musical flavor and an important device for the transition of Taiwanese culture as well. There have been concerns about the acquisition of TSM via oral reading and recitation, the way to make learning nursery rhyme fun for children, and the learning of TSM with interest. For this reason, this thesis intends to discuss the creation of TSM nursery rhyme by Shi Fu-zhen as shown in his 12 volumes of Learning Taiwanese Southern Min through Nursery Rhyme (2002). The foci of the discussion are teaching material application and teaching method use, with a particular emphasis put on the property of interest stimulation.
    Chapters 1 to 4 shed light on the two dimensions of investigation: the application of teaching materials and the use of teaching methods. Chapter 1 underscores the value of nursery rhyme in TSM while Chapter 2 illustrates the history of evolution of this type of artistic work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hi and nursery rhyme. Chapter 3 discusses the years of creation of the teaching materials in Shi (2002), along with the principles for lyric arrangement and material employment. Chapter 4 intends to classify the nursery rhymes based on their nature and the rhetoric techniques required. Special attention is paid to content analysis of the materials, which comprises the correct usage of keywords, the practice of extensional materials, the introduction of related proverbs and riddles with a truncated final part of expression, and the inspection of publishing year. Through the information obtained we can realize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rhyme creation, the nature of the materials, and the rhetoric techniques required. Chapters 5 and 6 examine the employment of teaching method. We map out teaching strategies that are concrete and effective, locate methods that are feasible for teaching nr*s in TSM, design integrative activities related to the field of mother tongue education, involve crucial topics for further discussion, and develop interesting and diverse ways of teaching evaluation. These efforts are meant to promote learning motivation for pupils and to increase teaching effect.
    By nature nursery rhymes are the source of life growth and the spiritual food of mind that work to the benefit for children. So long as they are engaged in joyful recitation and singing, there will emerge spontaneous flow of innocent speech which are in harmony with the tempo of the nature. Through the practice of oral teaching, nursery rhymes in the past make their way into the unique status as the valuable collection of folk culture, the materials containing critical themes in household and school, and even an essential part of the cultural transmission in performing arts. Keeping these in mind, this thesis attempts to fulfill two goals out from research conduction. In the short run, it wishes to help children learn TSM in an atmosphere of joy. In the long run, it aims to make young learners aware of the origin of folk culture embedded in TSM and the transmission of art and culture. With such awareness, we hopefully can extend the scene of TSM education and nursery rhyme learning from family to school, the society, the country, and even the international setting.

    目 錄 第壹章 緒 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2     第二節 研究範圍………………………………………  4     第三節 文獻探討………………………………………  7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15 第貳章 台灣囡仔歌演進史及施福珍與囡仔歌的淵源…………  21     第一節 台灣囡仔歌演進史……………………………  21     第二節 施福珍與囡仔歌的淵源………………………  32 第參章 教材運用(一)—課文內容探討………………………  51     第一節 課文內容的教材運用方式探討………………  51     第二節 作詞者及歌詞創作年代的探討………………  60     第三節 施福珍囡仔歌曲調和歌詞處理的原則………  72 第肆章 教材運用(二)—課文類型探討………………………  77     第一節 《囡仔歌學台語》課文內容性質分類探討…  77     第二節 《囡仔歌學台語》課文修辭技巧分析………  95 第伍章 教學方法………………………………………………… 119     第一節 教學策略的應用……………………………… 119     第二節 語言教學法及其中的溝通教學法…………… 127     第三節 台語教學其他可採行的教學方法…………… 138     第四節 台語教學評量………………………………… 164 第陸章 結論與建議……………………………………………… 179     第一節 本文結論……………………………………… 179     第二節 相關建議……………………………………… 184     第三節 全文結語……………………………………… 190 參考文獻…………………………………………………………… 193 附錄一 兒歌的分類表…………………………………………… 200 附錄二 九年一貫閩南語課程綱要……………………………… 202

    【專書】

    大衛˙克里斯托(2001)。《語言的死亡》。(周蔚譯)。台北:貓頭鷹出版社。〈2000〉
    平澤丁東(1917)《台灣の歌謠と名著物語》,台北:晃文館。
    朱介凡(1980)《中國兒歌》,台北:純文學出版社。
    朱介凡(1984)《中國歌謠論》,台北:台灣中華書局。
    何永清(2000)《修辭漫談》,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吳密察(2001)《台灣歷史年表》,台北:遠流出版社。
    吳瀛濤(1996)《台灣諺語》,台北:台灣英文出版社。
    宋筱蕙(1989)《兒童詩歌的原理與教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李勤岸(2006)《母語教育政策及拼音規劃》,台南:開朗雜誌事業有限公司。
    李筱峰(2001)《台灣史100件大事(上)》,台北:玉山社。
    李赫(1991)《台灣囡仔歌》,台北:稻田出版社。
    李獻璋(1978)《台灣民間文學集》,臺北:牧童出版社。
    杜淑貞(1994)《兒童文學析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杜淑貞〈2000〉《現代實用修辭學》,高雄:復文出版社。
    林守為(1980)《兒童文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出版。
    邱各容(2005)《台灣兒童文學史》,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邱冠福(1997)《台灣童謠》,台南:台南縣立文化中心。
    施福珍(1996)《台灣囡仔歌曲集》第一、二集,彰化縣:施福珍。
    施福珍(2000)《囡仔歌敎唱讀本》,台中:晨星出版社。
    施福珍(2001)《台灣囡仔歌伴唱曲集三》,彰化:和和音樂工作室。
    施福珍(2003)《台灣囡仔歌一百年》,台中:晨星出版社。
    胡萬川(1994)《彰化縣民間文學集》第三冊,彰化縣文化中心編印。
    徐玉舒、謝綉華(2004)《趣味修辭考典》,台北:螢火蟲出版社。
    康原(2009)《台灣童謠園丁─施福珍囡仔歌研究》,台中:晨星出版社。
    康原、施福珍(1994)《台灣囡仔歌的故事》一、二集 ,台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
    康原、施福珍(1996)《台灣囡仔歌的故事》,台北:玉山社。
    張惠貞(2008)《國小閩南語教材教法》,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莊淇銘(2006)《神奇的語言學習法》,台北:新自然主義出版社。
    莊朝根(1997)《台灣兒童少年文學》,台南:世一書局。
    陳烜之(2007)《認知心理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陳璉環(1951) 《注音臺語會話》,台北:國語日報社。
    馮輝岳(1982)《童謠探討與賞析》,臺北:國家出版社。
    馮輝岳(1998)《台灣童謠大家唸》,台北:武陵出版有限公司。
    道格拉斯˙布朗(2005)。《第二語教學最高指導原則》。(余光雄譯)。台北:台灣培生教育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2)
    廖漢臣(1980)《台灣兒歌》,台中:台灣省政府新聞處。
    廖曉青(2007)《英語教育學》,台北:心理出版社。
    鄭天福(1989)《台語根源》,台南:漢風出版社。
    鄭良偉(1987)《從國語看臺語的發音》,台北:學生書局。
    鄭良偉(1990)《演變中的台灣社會語文─多語社會及雙語教育》,台北:自立晚報文化出版部。
    鄭發明(1991)《用修辭學作文》,台北:青少年出版社。
    賴慶雄(2006)《修辭練習大排檔》,台北:螢火蟲出版社。
    戴維揚(1999)《國民小學英語科教材教法》,台北:文鶴出版社。
    簡上仁(1992)《台灣的囡仔歌》第一集,台北:自立晚報文化出版部。
    簡上仁(1992)《台灣的囡仔歌》第二集,台北:自立晚報文化出版部。
    簡上仁(1992)《台灣的囡仔歌》第三集,台北:自立晚報文化出版部。

    【英文書目】

    Richards Jack C., John Platt and Heidi Platt(1986)。Longman Dictionary of Language Teaching & Applied Linguistics。臺北:文鶴出版社。

    【論文】

    何如雲(2002)《施福珍的台灣囡仔歌研究》,台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宜婷(1996)《台灣當代兒歌研究(1945-1995)》,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宛儒(2007)《一位幼稚園教師實施創造性戲劇教學活動之行動研究─以台語兒歌為媒介》,國立嘉義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麗黛(2009)《國民小學閩南語教科書修辭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施福珍(2002)《台灣囡仔歌創作研究》,東吳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
    梁淑慧(2009)〈台語教材編寫、教具製作要領〉,《台中教育大學國民小學本土語文教材教法研討會論文集》。
    陳茂泰(1995)〈把有聲語言「消音」為文字語言:原住民語言文字化的理論評估〉,《台灣南島民族母語研究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陳麗雲(2006)《閩南語教學理念的實踐》,新竹教育大學語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黃榮泰(2008)《兒童台語說唱教學研究》,國立台南大學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
    葉秋凰(2004)《台灣囝仔歌之詞彙與句式分析─兼論語言分析在語文教學上的應用》,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錢清泓(1996)《在熟悉與陌生之間的一堂課﹕國小本土語言教學課之分析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宛真(2004)《應用兒歌於鄉土語言教學之研究一以閩南語為例》,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鍾信昌(2001)《台灣閩南語創作的兒歌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期刊】

    杜文靖(1995)〈光復後台灣歌謠發展史〉,《文訊月刊》,81卷119期。
    施炳華(2005)〈台灣兒童文學的提昇〉,《海翁台語文學》,第40期。
    康 原(1999)〈囡仔頭王與台灣囡仔歌-施福珍的創作志業〉,《彰化藝文》,第三期,彰化:彰化縣文化中心。
    張學謙(2000)〈由台灣諺語談台灣文學之美學,〉,《文化視窗》,第20期。
    張學謙(2005)〈母語讀寫與母語的保存與發展〉,《東師語文學刊》,第13期。
    張學謙.(2004)〈結合社區與學校的母語統整教學〉,《台灣語文研究》,第2期。
    曹逢甫(1995)〈台灣閩南語母語教學評述〉,《台灣研究通訊》,5-6合刊。
    陳正治(1991)〈談兒歌賞析〉,《東師語文學刊》,第4期。
    陳香如(1997)〈國小國語科教科書之修辭方式分析〉,《國立編譯館館刊》,第26期。
    黃義良(2000)〈中小學的「學校本位課程」模式與建構策略之探討〉,《國教天地》,第139期。
    鄒玉卿(2007)〈國民小學鄉土語言教學探究─國民小學客語課以角色扮演教學法為例〉《國民教育研究學報》第19期。
    蔡尚志(1982)〈兒童歌謠與兒童詩研究〉,《嘉義學報》,第12期。
    鄭良偉(1993)〈從本土化及自主化看母語教材的編寫〉,《台灣評論》,第10期。
    簡上仁(1997)〈台灣童謠的園丁〉,《台灣文藝》,第101期。

    【教科書】

    巧兒文化實業有限公司(2002)《囡仔歌學台語》1-12冊,台北:巧兒文化實業有限公司出版。
    巧兒文化實業有限公司(2002)《囡仔歌學台語》1-12冊教學指引,台北:巧兒文化實業有限公司出版。
    安可出版社有限公司(2007)《台灣話讀本》1-12冊,屏東:安可出版社。
    南一書局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08)《閩南語》1-12冊,台南:南一書局。
    真平企業有限公司(2007)《台語讀本》第一、三、五、七、九、十一冊,台南:真平出版社。
    真平企業有限公司(2008)《台語讀本》第二、四、六、八、十、十二冊,台南:真平出版社。
    康軒文教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7)《閩南語》第一、三、五、七、九、十一冊,台北:康軒文教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康軒文教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8)《閩南語》第二、四、六、八、十、十二冊,台北:康軒文教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翰林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7)《台語》1-12冊,台南:翰林出版社。

    【網路資料】

    大溪豆乾圖片網址:
    http://075819402.mmmtravel.com.tw/sys/ieb/pic/m33934_3.jpg。2009年12月24日檢索。
    可愛的小亨利漫畫(610的夢幻樂園網站)網址:http://tw.myblog.yahoo.com/jw!Fy_hC_WQFQTEHyuf3qxYhHfKT4QGTAg-/article?mi d=266。2009年
    12月22日檢索。
    台語說唱─三塊板教學電子書網址:
    http://www.town-all.org.tw/old/95eBooks/inside_ee_detail2.asp?BID=95-434&MID=924 。2009年12月23日檢索。
    巧兒文化實業有限公司網址
    http://www.childgo.com.tw/download.asp。2009年12月23日檢索。
    百度百科(關於rap)網址:
    http://baike.baidu.com/view/1424.htm。2009年12月21日檢索。
    老師圖片網址:
    http://www.sh-seika.com/images/hengjing.JPG。2009年12月24日檢索。
    囡仔圖片網址:
    http://skakeller.files.wordpress.com/2008/02/baby-by-almoko.jpg。2009年12月24日檢索。
    紅豆餅圖片網址:
    http://big5.huaxia.com/jjtw/mszn/images/20080918/32641.jpg。2009年12月24日檢索。
    桃子圖片網址:
    http://szimg.focus.cn/upload/photos/1787/BBNoEzIx.jpg。2009年12月24日檢索。
    教育部國語會公佈的「台灣閩南語推薦用字」七百字(第一、二、三批)網址:http://140.111.34.54/MANDR/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12693。2009年12月23日檢
    索。
    棗子圖片網址:
    http://www.tncsec.gov.tw/upload/js/1148300568.jpg。2009年12月24日檢索。
    減碳保健康,中秋不烤肉漫畫網址:
    http://blog.udn.com/egoton。2009年12月22日檢索。
    新竹市本土教育影音資源網網址:
    http://www.hceb.edu.tw/media/。2009年12月22日檢索。
    鉗子圖片網址:
    http://www.ehsy.com/pic_lib/2008/02/02/1201924048.jpg。2009年12月24日檢索。
    學習領域與六大議題的能力指標網址:
    http://www.nses.chc.edu.tw/91sr/search.asp。2009年12月23日檢索。

    【報紙】

    羅彥傑(2009,8.7)外電報導編譯〈印少數民族 韓文寫母語〉,《自由時報》,A8國際新聞版。

    【其他】

    王秀容(2009)〈音韻系統與拼音練習〉,台北縣國中小教師本土語言教學師資進階研習講義。
    王桂華(2009)〈歡迎來學台語ABC〉,國立教育研究院第8024期「閩南語教學創新教學」研習講義。
    教育部(1994)〈國民小學鄉土教學活動課程標準〉臺北:省政府公報冬字第73期。
    教育部(2000)〈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臺北: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
    教育部(2003)〈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臺北: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
    教育部(2009)〈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語文(閩南語)領域課程綱要〉。臺北: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
    楊明宗、羅婉榛、宋雪瑛〈小學閩南語課程設計與實務〉,台中縣新平國小。
    蔡綉珍老師〈進階音標教學〉講義,台北市福德國小。
    鄭吉竣(2008)〈模擬教學與觀摩教學〉,《屏東縣九十七年度國民小學本土語言(閩南語)初階研習手冊》,屏東:里港國小。

    無法下載圖示 校內:2012-02-01公開
    校外:不公開
    電子論文尚未授權公開,紙本請查館藏目錄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