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羅貴芬 Lo, Kuei-fen |
|---|---|
| 論文名稱: |
排灣族雷恩創作之研究 A Study of Kulele-Ruladen’ creation of Paiwan Tribe |
| 指導教授: |
高燦榮
KAO, Tsann-Rong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藝術研究所 Institute of Art Studies |
| 論文出版年: | 2009 |
| 畢業學年度: | 97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39 |
| 中文關鍵詞: | 原住民藝術家 、母體文化 、傳統與現代 、排灣族 、雷恩 |
| 外文關鍵詞: | Kulele-Ruladen, aboriginal artist, traditional culture, tradition and the modernit, Paiwan Tribe |
| 相關次數: | 點閱:99 下載:2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由於自小在外求學,缺乏使用母語的機會,抱憾無法以母語和族人溝通的排灣族藝術家雷恩,以學院科班出身的藝術創作背景,回到部落裡從事專業創作。從他的作品中所呈現的,是對母體文化失落的感懷與追溯,個人回歸、認同或質疑等訊息,傳遞了新世代原住民藝術家在心理上,對夾雜於傳統與現代間,自我族群的期許與社群關懷等議題。
雷恩的創作,包括有鑲嵌珠畫、繪畫、雕塑和其他類型創作。類屬文化創意產品的鑲嵌珠畫,流動性與市場反應佳,為其主要經濟收入來源。而繪畫的題材和內容,則以部落的老人家或族群特有的圖騰符號、傳說故事為對象,表達他對生命的緬懷思緒。三度空間的立體雕塑,是雷恩特別鍾愛的創作手法,也是他投注最多精神的創作類別,主要呈現他所關切的族群議題。其他類型創作的多元,則顯示了雷恩在創作上不受題材與媒材限制的豐富性。
除了擅於轉譯圖騰符號,賦傳統予新意,並以跳脫族群刻板印象的技法,呈現出異於其他排灣族群藝術家的批判自省作品。雷恩以其藝術創作兼顧美學實踐與個人生活經濟,遊走於工藝與藝術創作之間,同時活躍於原、漢藝術圈。其個人對藝術家或原住民藝術家身分之間的界定,也透露了雷恩對藝術之無種族或國界藩籬的強烈認同和自我期許。
Ruladen seldom used his mother tongue because he studied modern art out of his hometown. He returned to the tribe to engage in the specialized creation with his unfamiliar mother tongue and artistic academic background. His creations present the disappearing memory and go back to the source of traditional culture, relating to the identity or query and so on. It has transmitted the expectation for his own tribe and social concern, expressing the new-generation artists, dilemma between tradition and modernity.
Ruladen’s creation includes the mosaic beads painting, painting, sculpture and other creative types. The mosaic beads paintings are a category of Taiwan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the liquidity and good market response to its main economic source of income. And the subject matter and content of painting, while the old tribal or ethnic-specific totem symbols, legends targeted expression of the memory of his thoughts on life. Three-dimensional sculpture, is a special favorite of Ruladen’s creative practices, but also bet up to the spirit of his creation of major concern to the ethnic event. Other types of creative diversity, it shows the richness of the subject and the media without restriction.
Ruladen reinterprets the traditional totem in order to express the creative idea which goes beyond the stereotype. His works are different from others Paiwan artists’ self-questioning works. Ruladen, with his artistic creations paying much attention to esthetics, is active both in the Aboriginal and the Hans art circles. Bases on his concepts of an “artist” or “aboriginal artist”, Ruladen also shows the art without the consciousness of racial identification and the national boundary.
一、專書
中文書籍
王嵩山,《當代台灣原住民的藝術》,台北: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2001年。
尤哈尼.伊斯卡卡夫特,《原住民族覺醒與復振》,台北:前衛出版社,2002年。
巴蘇亞.博伊哲努(浦忠成),《思考原住民》,台北:前衛出版社,2002年。
朱立元、張德興等著,《西方美學通史‧二十世界美學》,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9年。
余秋雨,《藝術創造論》,台北: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
李俊賢,《台灣美術的南方觀點》,台北:北市美術館,1996年。
易中天,《藝術人類學》,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第二版,2001年。
林宜妙、黃心宜、謝來光等著,《太陽門下的夢想家》,屏東: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文化園區管理局,1999年。
林志明,《影像研究‧藝術思維》,台北:北市美術館,2007年。
林明德主編,《台灣工藝地圖》,台中:晨星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
洪鎌德,《當代主義》,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亞榮隆.撒可努,《排灣族:巴里的紅眼睛》,台北:新自然主義出版,2003年。
高業榮,《台灣原住民的藝術》,台北:台灣東華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
高德義,《原住民族自治制度之研究與規劃–排灣族、魯凱族與雅美族》,台北: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2004年。
孫大川,《台灣原住民的語言、文化與政治:夾縫中的族群建構》,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2000年。
許功明,《魯凱族的文化與藝術》,台北:稻鄉出版社,再版,1998年。
許功明,《原住民藝術與博物館展示》,台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2004年。
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藝術學院策劃,《東台灣藝術故事‧視覺篇》,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07年。
傅君,《活化部落經濟生機振興原住民民族經濟及產業發展之研究》,台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1998年。
奧威尼.卡露斯盎,《雲豹的傳人》,台中:晨星出版社,1996年。
趙品宣,《96年度原住民族部落產業發展整合行銷計畫/專案管理中心第一年計畫成果專輯》,台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2008年。
劉其偉,《台灣原住民文化藝術》,台北: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八版,2001年。
劉秀俐編著,《蝴蝶變成雲:屏東縣原住民生活工藝設計產品》,屏東:屏東縣政府,2005年。
劉千美,《差異與實踐:當代藝術哲學研究》,台北:立緒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
撒古流.巴瓦瓦隆,《祖靈的居所》,屏東: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文化園區管理局,2006年。
盧梅芬,《天還未亮‧台灣當代原住民藝術發展》,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07年。
謝東山主編,《台灣當代藝術》,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02年。
簡扶育,《搖滾祖靈:台灣原住民藝術家群像》,台北:藝術家出版社,1998年。
簡扶育,《祖靈昂首出列》,台北:幼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譚昌國,《排灣族》,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
薛保瑕等作,《台灣當代藝術特紀》,台北:北市美術館,2005年。
《藝術世界》編輯部,《面對面與藝術發生關係》,台北:高談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年。
鈴木質原著,王美晶譯,《台灣原住民風俗》,台北:原民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年。
路先.列維─布留爾原著,丁由譯,《原始思維》,台北:台灣商務印書局,2001年。
Taine, Hippolyte Adolphe原著,傅雷譯,《藝術哲學》,台北:好讀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
Strinati, Dominic原著,袁千雯、張茵惠、林育如、陳宗盈等譯,《通俗文化理論》,台北: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
Berger, John原著,吳莉君譯,《觀看的方式》,台北:麥田出版社,2005年。
詹明信Fredric Jameson原著,王逢振主編,郭軍譯,《現代性、後現代性和全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2004年。
Berger, John原著,劉惠媛譯,《影像的閱讀》,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
克勞德.李維斯陀Claude Levi-Strauss著,楊德睿譯,《神話與意義》,台北:麥田出版,2001年。
瑪格麗特.馬克、卡羅.S.皮爾森等著,許晉福、戴至中、袁世珮等譯,《很久很久以前:以神話原型打造深植人心的品牌》,台北:美商麥格羅.希爾國際股份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2002年。
Smith, Philip原著,林宗德譯,《文化理論的面貌》,台北: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
Eco, Umberto等原著,王宇根譯,《詮釋與過度詮釋》,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5年。
湯瑪斯.華騰伯格Thomas E Wartenberg編著,張淑君、劉藍玉、吳霈恩等譯,《論藝術的本質-名家精選集》,台北:五觀藝術管理出版,2004年。
二、碩博士論文
王應棠,《尋找家園-原住民文化工作者回歸部落現象中的認同轉折與家的意義重建:屏東魯凱、排灣族的案例》,台灣大學城鄉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年。
江冠明,《創新的認同:三地門文化產業中的現代認同與變遷》,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2003年。
陳述巧,《布農族織品服飾與認同關係之研究—以卓社群卡度部落為例》,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2004年。
盧梅芬,《當代台灣原住民藝術生態與風格—以台東卑南族為例》,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1999年。
三、期刊論文
何文玲,〈藝術批評教學中形式主義與符號學之整合途徑-以「阿維農姑娘」作品為例〉,《美感與文化第二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嘉義:嘉義大學人文藝術學院,156-185頁,2006年。
胡台麗,〈笛的哀思:排灣族情感與美感初探〉,《情感、情緒與文化:台灣社會的文化心理研究》,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初版,49-85頁,2002年。
楊忠斌,〈藝術、想像力與社會正義-Maxine Greene的美育思想研究〉,《美感與文化第二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嘉義:嘉義大學人文藝術學院,71-89頁,2006年。
黃應貴,〈社會過程中的中心化與邊陲化〉,《邊陲社會及其主體性論文集》,台東:東台灣研究會,17-29頁,2005年。
江睿智,〈《海角》幕後感人故事 施秀菊找回琉璃珠傳奇〉,《非凡新聞周刊》,第147期,台北:非凡商業周刊雜誌社,74-77頁,2009年2月。
汪明輝,〈台灣原住民運動的回顧與展望〉,《地友》,第52期,台北:國立師範大學地理系,2-12頁,2001年。
洪建元,〈刮起文化旋風-撒古流‧巴瓦瓦隆〉,《藝術認證》,第5期,高雄:高雄市立美術館,45-48頁,2005年。
洪建元,〈學程而歸,挹注文化新活力-雷恩〉,《藝術認證》,第7期,高雄:高雄市立美術館,62-65頁,2006年。
洪建元,〈漂旅的心靈-峨冷〉,《藝術認證》,第13期,高雄:高雄市立美術館,92-95頁,2007年。
張培仁,〈文創產業應走入大眾文化市場〉,《新活水雙月刊》,第22期,台北:國家文化總會,44-46頁,2009年2月。
雷恩,〈創作自述〉,《今藝術》,第156期,台北:典藏雜誌社,190頁,2005年。
四、座談會資料
高美館「藝術進行式:美術館與公民美學」第四場,屏東縣三地門鄉撒古流工作室在地座談會紀錄,2005年11月14日,未出版。
五、影片資料
李道明、撒古流‧巴瓦瓦隆,《末代頭目》,台北:智慧藏學習科技公司,2007年。
李道明,《排灣人撒古流》,台北:智慧藏學習科技公司,2007年。
胡台麗,《愛戀排灣笛》,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2001年。
魏德聖,《海角七號》,台北:果子電影公司,2008年。
六、網站文獻資料
今日新聞部落格,〈蜻蜓雅築的施秀菊老師(達魯札倫‧日夢日縵)介紹〉,2009年4月7日下載。
網址:http://blog.nownews.com/3dm/textview.php?file=189466
台北市政府原住民事務委員會,民族商場,2008年3月15日下載。
網址:http://www.tis.ec-media.taipei.gov.tw/prod.aspx?SNo=03000289
台灣原住民族資訊資源網,新聞及活動,重要新聞〈10名原住民入選駐村藝術家〉,2008年11月13日下載。網址:http://www.tipp.org.tw/formosan/news/news_detail.jspx?id=20080505000002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行政網首頁,政府資訊公開>資料統計,2008年11月13日下載。網址:http://www.apc.gov.tw/chinese/docDetail/detail_TCA.jsp?docid=PA000000002083&linkRoot=4&linkParent=49&url=
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國藝新訊,三地門琉璃珠產業,2008年11月13日下載。
網址:http://www.ncafroc.org.tw/Content/artnews-content.asp?Ser_No=84
高雄市立美術館,南島當代藝術-南島藝術資料庫檢視系統,2009年4月24日下載。網址:http://austronesian.kmfa.gov.tw/Ver_10/Image_Show.aspx?workid=633457501388462500
黃雅青,〈文化社團巡禮-部落文化 推向產業化〉,國立台中圖書館《書香遠傳》第28期,2008年11月18日下載。
網址:http://www.ntl.gov.tw/Publish_List.asp?CatID=1486
楊宗瑋,〈羽毛的榮耀與哀愁〉,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電子報,第25期,2003年12月15日。
網址:http://www.nmp.gov.tw/enews/no25/page_01.html
鄭桂英,〈史前館之美〉,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電子報,第104期,2007年4月1日。
網址:http://www.nmp.gov.tw/enews/no104/index.html
盧梅芬,〈典藏再創造-史前館原住民藝術創作者駐館工作的起步〉,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電子報,第92期,2006年10月1日。
網址:http://www.nmp.gov.tw/enews/no92/page_01.html
劉秀莉,〈每一條可走的路,我都去!〉,琉璃工藝之父巫瑪斯的故事,巫瑪斯的排灣文化網,2008年11月14日下載。
網址:http://city.udn.com/53382/1587261?tpno=0&cate_no=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