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黃釋瑩 Huang, Shing-Ying |
|---|---|
| 論文名稱: |
比較台灣公司IPO之盈餘管理行為
實證研究 |
| 指導教授: |
陳耀宗
Chen, Yau-Tzung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管理學院 - 會計學系 Department of Accountancy |
| 論文出版年: | 2004 |
| 畢業學年度: | 92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65 |
| 中文關鍵詞: | 盈餘管理 、初次公開發行(IPO) |
| 相關次數: | 點閱:83 下載:10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台灣上市、上櫃公司與興櫃公司初次上市、上櫃或興櫃(Initial Public Offerings ,IPOs)時,是否會因政府規定不同及受投資體之關注程度不同,會有不同之盈餘管理行為差異。本研究依據Modified Jones Model來檢測裁決性應計項目,另再測試裁決性特殊項目以觀察上市上櫃與興櫃公司之盈餘管理情形,並使用橫斷面與時間序列方式來加以分析各股票交易市場盈餘管理差異。
本研究之實證結果顯示,在裁決性應計項目中,上市公司極可能存在盈餘管理之行為,特別是在其上市前一年及上市當年,其增加盈餘之管理行為最為顯著,而上櫃及興櫃公司之盈餘管理行為並不顯著;在裁決性特殊項目中,上市公司亦可能存在盈餘管理之行為,尤其是在其上市前一年,其增加盈餘之管理行為最為顯著,上櫃公司在其上櫃前一年會使用處分投資及固定資產以外之營業外項目從事增加盈餘之盈餘管理行為,而興櫃公司之盈餘管理行為並不顯著。
none
一、中文部分
王建民,民國91年,台灣第三類股票交易市場──興櫃股市上路。
付小平,民國92年,盈餘管理實証研究方法綜述, 審計與經濟研究第18卷第5期2003年9月
林裕雄,民國85 年,『列入全額交割股上市公司盈餘管理之實證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企業管理學系之碩士論文。
林嬋娟、洪櫻芬與薛敏正,民國86 年,財務困難公司之盈餘管理實證研究,管理學報,14 卷第1 期,頁15-38。
林玫秀,民國90年,台灣上市與上櫃公司盈餘管理現象之研究,私立中原大學會計學系之碩士論文。
唐功霖,民國90年,臺灣新上市上櫃公司盈餘管理與上市上櫃條件之關係兼介紹大陸上市公司盈餘管理,私立東吳大學會計學系之碩士論文。
郭憲英、張炳發,民國91年,企業盈餘管理的手段方法分析,山東經濟2002年3月總109期第2期。
陳羿妏,民國91年,業績衰退上櫃公司之盈餘管理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會計學系之碩士論文。
陳家慧,民國89年,我國上市公司管理機制與盈餘管理相關性之實證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會計學系之碩士論文。
張雅容,民國91年,盈餘管理與現金增資宣告的股市反應,國立成功大學會計學系之碩士論文。
張立華,民國92年,對企業盈餘管理動機的理性分析,當代經濟2003年第五期
許波,民國92年,企業盈餘管理動機與治理的理論分析,當代經濟科學2003年9月第25卷。
趙 彬、任亞林,民國91年,企業盈餘管理手段研究,《經濟師》2001年第2期
鄭丁旺、康榮寶、李建然、金成隆及劉正田,民國81 年,「上市承銷價與盈餘管理」,第四屆會計理論與實務研討會發表之論文。
蕭信義,民國91年,業績衰退公司盈餘管理之研究-以上市公司為例,國立成功大學會計學系之碩士論文。
戴欣怡,民國89年,新上市公司上市前之盈餘管理與上市後長期股票報酬之關聯性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會計學系之碩士論文。
羅陽春,民國90年,我國上市公司董監改選前盈餘管理行為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會計學系之碩士論文。
蘇美如,民國92年,以還原操縱前盈餘數額合理性比盈餘管理量數模型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會計學系之碩士論文。
二、英文部分
Aharony, J., C. J. Lin and M. Loeb. 1993. Initial public offerings,accounting choices and earnings management. 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 10 (Fall) :61-82.
Barnea, A., J. Ronen, and S. Sadan, 1975. “The implementation of accounting objectives: An application to extraordinary items”, The Accounting Review 50 (January):58-68.
Bartov, E., 1993. “The timing of asset sales and earnings manipulations”, The Accounting Review 68 (October):840-855.
DeAngelo, L. E., 1986. “Accounting Numbers as Market Valuation Substitutes: A Study of Management Buyouts of Public Stockholders”, The Accounting Review 61, 400-420.
DeAngelo, L., 1988. “Managerial Competition, Information Cost,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 The use of Accounting Performance Measures in Proxy Contests”,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pp.3-36.
Dechow, P. M., R. G. Sloan, and A. P. Sweeney. 1995. Detecting earnings management. The Accounting Review 70 (April): 193-225.
DeFond, M. and J. Jiambalvo, 1994, Debt covenant violation and manipulation of accruals,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18 (2): 145-176.
Friedlan, J. M., 1994. “Accounting Choice by Issuers of Initial Public Offerings”, 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 11,1-13.
Healy, Paul M., 1985, “The Effect of Bonus Schemes on Accounting Decisions”,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7, 85-107.
Jones, Jennifer J., 1991, “Earnings Management during Import Relief Investigations”,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29, 193-228.
McNichols, M. F. 2000. Research Design Issues in Earnings Management Studies.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Public Policy,313-345.
McNichols, M., and G. P. Wilson, 1988. “Evidence of earnings management from the Provision for Bad Debts”,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26 (Supplement) :1-31.
Michael Kinney and Robert Trezevant, 1997. “The use of special items to manage earnings and perceptions”, Journal of Financial Statement Analysis.
Moses O. D., 1987. “Income smoothing and incentives: empirical tests using accounting changes”, The Accounting review 62, 358-377.
Watts, L. W. and J. L., Zimmerman, 1978. “Towards a Positive Theory of the Determination of Standards”, Accounting Review, 112-134.
Watts, J. and L. Zimmerman, 1986. “Positive accounting theory”, Prentice-H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