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許逢育
Hsu, Feng-yu
論文名稱: 邊緣區小學推動社區樂齡中心之研究—以臺南市某國小為例
Study on Promoting Aging Learning Center in Suburb Primary School— Taking a Tainan Municipal Primary School as Example
指導教授: 陳柏宗
Chen, Pot-sung
共同指導教授: 楊靜利
Yang, Ching-li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醫學院 - 老年學研究所
Institute of Gerontology
論文出版年: 2015
畢業學年度: 10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00
中文關鍵詞: 樂齡中心邊緣區小學跨世代互動
外文關鍵詞: Aging Learning Center, suburb primary school, intergenerational interaction
相關次數: 點閱:134下載:1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由於臺灣人口高齡少子化導致近年就學人數逐年減少,藉由教育部2006年「邁向高齡社會高齡者教育政策白皮書」,利用中小學為主要據點開辦樂齡中心,是有機會為邊緣社區閒置校舍挹注新型態的運用與新生契機;另就社區發展脈絡而言,邊緣區中小學一直是鄉村邊緣地區活動的核心。由於閒置教室的出現,如何善加運用成為社區民眾參與的平台,共同促進學校與社區的共存共榮與社會福祉,也是筆者研究設計發想的由來。本文以臺南市某國小辦理樂齡中心經驗,嘗試瞭解閒置校舍再利用,使校園成為學子、高齡者社區居民生活互動場所之發展歷程。結合參與觀察、深入訪談及文件分析法,透過分析中心各發展階段遇到的困難與解決方案,實地探究學校組織推動樂齡中心的轉化策略。研究結果顯示:南興國小推動樂齡中心的轉化策略係在原有「經營管理創新性」為核心,接續推動「課程設計在地性」與「公共關係連結性」,進而產生「志願服務連帶性」。邊緣區學校推動高齡學習策略模式分別為:「專家治理到協同治理」、「建立學校與社區關係雙向連結」、「形塑友善跨世代互動場所」、「在地生活文化呈現」、「提供多元講師授課平台」、「建構高齡者新的社會網絡」、「促成社區生活共同營造實現」、「多元媒體傳播與紀錄強化學習者自我肯定」以及「提供志願服務多元參與平台」等九大策略模式。藉由此種高齡學習中心的導入,使邊緣區學校能獲致整體學習的提升,強化在地招生特色,間接促成學校與社區的發展,使當地文化獲得創新及永續發展的契機。上述四大轉化策略與九大策略模式,可提供邊緣區學校組織對於推動高齡者學習中心有所依循,並可做為其參考依據。

    Dur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geing of population in Taiwan, there will have more and more empty classrooms in the future. In addition,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Republic of China had enacted a policy about using those empty classrooms become Aging Learning Center. This thesis aims to explore the suburb schools to promote learning strategy model for senior citizens. We would overview the relations between suburb schools and communities. We also summarize the aging effects on suburb schools as the references for the analysis of this case study. The results reveal that promoting aging learning center transformation strategy is on the original "management innovation" as the core, with continue to promote the "curriculum design locality" and "public relations connectivity" to produce “voluntary continuity." Therefore, suburb schools can develop intergenerational interaction and strengthen the ground enrollment characteristics by introducing aging learning center for senior citizens. Moreover, it can indirectly contribu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chool and the community, and access to the local culture of innov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According to the above of four organizational transformation strategies provide suburb school learning center for the promotion of the elderly to follow.

    第一章 緒論 1 第二章 文獻回顧 2 第一節 學校和社區關係的進展與改變 2 第二節 高齡社會對邊緣區學校的影響 5 第三節 學校組織發展高齡學習中心策略之提出 14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方法 18 第一節 扎根理論研究法 18 第二節 研究流程 19 第三節 確保研究資料真實性 22 第四節 資料分析方法 23 第五節 研究限制 25 第四章 南興國小及樂齡中心介紹 26 第一節 南興國小鄰里介紹 26 第二節 樂齡中心設置緣起、願景與目標 27 第三節 樂齡中心三年實際運作成果 29 第五章 分析與討論 46 第一節 南興國小推動樂齡中心的轉化策略 46 第二節 邊緣區學校推動高齡學習的策略模式 79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88 第一節 結論 88 第二節 建議 90 參考文獻 91 附錄 研究計畫同意臨床試驗證明書 100

    NVivo10質性研究軟體概觀,http://www.youtube.com/watch?v=REqMBNfl8L4,上網日期:2014年2月15日。
    中正大學高齡教育研究中心(2009)。樂齡學習資源中心初階培訓工作手冊(精簡版)。
    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2000)。高齡少子社會學校設施通盤檢討原則之研究:內政部營建署市鄉規劃局委託。
    王本壯(2005)。公眾參與社區總體營造相關計畫執行之行動研究-以苗栗縣推動社區規劃師運作模式為例。公共行政學報(17),1-35。
    江鴻津(2010)。社會資本與樂齡學習之研究-以桃園縣為例。元智大學社會暨政策科學學系碩士論文。
    吳明烈、李藹慈與賴弘基(2010)。我國終身學習的發展困境與因應策略。臺灣教育(666),13-25。
    吳茂成(2013)。臺江內海及其庄社—大洪水裡的小地方記憶。臺南市政府文化局。大臺南文化叢書(1)。
    呂朝賢、鄭清霞(2005)。中老年人參與志願服務的影響因素分析。臺大社會工作學刊(12),1-49。
    巫雅蓉(2010)。代間學習參與者社區意識之觀點轉化學習歷程研究-以臺南市南區樂齡學習中心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光中、張惠珠、王鑫、黃可欣、王鈴琪與蔡嘉玲(2008)。促進邊緣區學校和社區協同規劃社區發展計畫之行動研究:以台東利吉和富源社區爲例。環境教育研究,5(2),89-130。
    李承嘉、廖本全與戴政新(2010)。地方發展的權力與行動分析:治理性與行動者網絡理論觀點的比較。臺灣土地研究,13(1),95-133。
    李盈怡(2013)。校園閒置空間再利用為樂齡學習中心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沈素甜(2012)。高雄市樂齡學習中心學員終身學習需求與生活品質關係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新富(2005)。布爾迪厄論學校教育與文化再製:心理。
    周新富(2006)。家庭教育學─社會學取向。五南。
    周新富(2008)。社會階級對子女學業成就的影響─以家庭資源為分析架構。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8(1),1-43。
    周馥屏(2011)。臺北市樂齡學習中心學習者教育態度、學習滿意度與繼續學習意願相關之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成人與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官有垣、李宜興與謝祿宜(2006)。社區型基金會的治理研究:以嘉義新港及宜蘭仰山兩家文教基金會為案例。公共行政學報(18),21-50。
    林宜穎(2006)。美國代間學習的實施及其對我國推展代間學習的啟示。成人及終身教育,16,33-40。
    林明地(2002)。學校與社區關係:五南圖書。
    林明禛(2011)。中介團體:臺灣社區發展運作難題與另類選擇。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15(1),137-166。
    林俊宏(2011)。成就動機、同儕關係與自我實現相關之研究-以臺北市樂齡學習中心學習者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林振春(1997)。學校社區化。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師大書苑。
    林麗惠(2003)。運用代間方案推動社區成人教育。成人教育,72,46-49。
    林麗惠(2006)。台灣高齡學習者成功老化之研究。人口學刊,33,12, 133-170。
    林麗惠(2011)。代間學習方案對世代互動影響之研究。教育學刊,37,119-150。
    邱天助(2002)。布爾迪厄文化再製理論(二版)。桂冠圖書。
    邱茂林、黃建興(2004)。小學.設計.教育:田園城市。
    洪明洲(1999)。管理:個案、理論、辯證。華彩軟體。
    洪貞玲(2008)。當偏鄉社區遇見科技資源:以社會資本檢視九二一重建區數位機會中心的運作。新聞學研究(95),145-182。
    洪淑宜(2012)。中高齡者對於活躍老化課程認知與學習參與差異之研究:以新北市樂齡學習中心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胡幼慧(2008)。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巨流圖書。
    胡夢鯨、蕭佳純與吳宗雄(2006)。成人教育工作者知識管理核心能力指標建構之研究。教育學刊(27),21-50。
    胡寶林(2002)。校園空間的社區總體營造-學校建築的參與式設計:六合出版社。
    范家榮(2010)。老人養護機構代間方案之陪同經驗分析-多元文化觀點的初探‧社區發展季刊,131,455-467。
    夏鑄九(2007)。做為社會動力的社區與城市:全球化下對社區營造的一點理論上的思考。臺灣社會研究(65),227-247。
    孫曼蘋(2011)。在地發聲、媒介素養與社區行動-彰化縣員林鎮《員林鄉親報》之個案研究。新聞學研究,108,59-102。
    徐千惠(2010)。高齡學習需求與參與情況分析之研究:以苗栗縣六所樂齡學習資源中心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敏雄(2009)。培養現代公民的社區大學課程連結原則之研究。當代教育研究季刊,17(2),71-101。
    高淑清(2008)。質性研究的18堂課:揚帆再訪之旅:麗文文化。
    高翠霞、蔡崇建與莊潔(2011)。臺灣國民小學學校閒置空間現況、問題與對策。教育資料集刊,49。
    張世旺(2012)。少子化的教育政策因應-論國民中小學校長對少子化知覺及學校經營策略-以苗栗縣為例。臺灣教育評論月刊, 1(7),47-54。
    張芳全(2006)。社經地位、文化資本與教育期望對學業成就影響之結構方程模式檢定。測驗學刊,53(2),261-295。
    張建成(2002)。批判的教育社會學研究:學富文化。
    張英陣、鄭怡世(2012)。再探Jane Addams的社區工作理念。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16(1),87-132。
    張翰浚(2013)。高齡教育機構經營與發展-以臺東地區樂齡學習中心為例。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教育部(2011)。樂齡學習中心志工手冊(9):教育部。
    教育部(2013)。國民教育階段學生人數預測分析報告(102~117學年度):教育部。
    教育部樂齡學習網,http://moe.senioredu.moe.gov.tw/front/bin/home.phtml,上網日期:2013年10月10日。
    梁慧雯(2013)。國小推展樂齡學習方案之難題與可行作法。臺灣教育評論月刊, 2(3),73-74。
    莊琇雅(2013)。高齡者數位學習實施現況之探討─以新竹市樂齡學習中心為例。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許雅惠(2009)。魚與熊掌:新移民婦女的社會資本分析。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13(2),1-54。
    郭哲君、鄭志富(2012)。生活積極承諾之成功老化與幸福感-中高齡者體育志願服務實證研究。體育學報,45(3),211-225。
    陳世明、陳柏宗(2006)。社區組織參與老人社區照顧之研究:以臺南市長榮社區為例。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10(1),49-113。
    陳向明(2009)。社會科學質的研究:五南。
    陳沛佑、翁禎霞、蕭雅娟與林巧璉(2014)。資源差千里 不山不市學校夾縫求生,聯合報。
    陳佳雯、張妤玥、高旭繁與陸洛(2013)。老了,就不中用了?臺灣高齡者最適老化之歷程探究。本土心理學研究(40),87-140。
    陳佳慧(2010)。從布迪厄的再製觀看學校教育。思與言:人文與社會科學雜誌,48(3),177-212。
    陳宗鵠、何中華、林士堅、陳俊傑、魏沛婕與陳立洋(2013)。高齡者終生學習需求與校園閒置空間整合再利用。健康與建築雜誌,1(1),1-11。
    陳幸仁、王雅玄(2007)。偏遠小校發展社區關係與組織文化之優勢:以一所國中為例。臺東大學教育學報,18(2),1-29。
    陳奎憙(2013)。教育社會學(修訂四版),三民書局。
    陳建仁、周柏彣(2012)。都市內分權與環境治理機制-以台中市大雪山社區為例。臺灣民主季刊, 9(2),124-164。
    陳恒鈞, & 林家慧(2012)。社會資本與社區安全推動之關聯性-以台北市內湖安全社區為例。臺灣民主季刊,9(2),166-217。
    陳昺麟(2011)。社會科學質化研究之紮根理論實施程序及實例之介紹。勤益學報,19,327-342。
    陳美如、鄭芬蘭(2007)。老人參與國小鄉土教育後學童對老人觀感之改變。臺東大學教育學報,18(2),67-103。
    陳清美(2003)。高齡者學習組織的合齡與分齡初探。成人教育,72,22-30。

    教育社會學(修訂四版)
    曾瓊瑤(2009)。高齡教育教師專業知能與培訓需求關係之研究—以中部五縣市樂齡學習資源中心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湯志民(2006)。臺灣的校園建築: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湯京平、張元嘉(2013)。社區發展、市民社會與生態政治-以恆春半島灰面鷲的參與式保育為例。政治學報(56),1-25。
    湯京平、陳冠吾(2013)。民主化、派系政治與公民社會-以嘉義縣的社區營造與「終結派系」為例。臺灣民主季刊,10(2),105-137。
    黃國城(2007)。代間學習及其對高齡教育之啟示。社區發展季刊,118,265-278。
    黃源協、莊俐昕、劉素珍與林信廷(2012)。社區特性與社區社會資本之研究。臺大社會工作學刊(25),209-254。
    黃源協、莊俐昕與劉素珍(2011)。社區社會資本的促成、阻礙因素及其發展策略:社區領導者觀點之分析。行政暨政策學報(52),87-129。
    黃煌雄、趙榮耀與呂溪木(2004)。教育部所屬預算分配結構之檢討調查報告。監察院。
    黃毅志(2002)。社會階層、社會網絡與主觀意識-臺灣地區不公平的社會階層體系之延續(二版)。巨流。
    黃毅志、陳怡靖(2005)。臺灣的升學問題:教育社會學理論與研究之檢討。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5(1),77-118。
    黃錦山(2011)。高齡社會來臨的新課題:中小學生老化知識、態度與行為意向之研究。課程與教學,14(2),193-215。
    黃鴻文、湯仁燕(2005)。學生如何詮釋學校課程?教育研究集刊,51(2)。
    黃躍雯(2007)。雪霸國家公園與當地原住民夥伴關係的形成。戶外遊憩研究,20(1),1-26。
    黃懿慧、林穎萱(2004)。公共關係之關係策略模式初探:在地與文化的觀點。新聞學研究,79,135-195。
    楊依茹(2012)。嬰兒潮世代對於活躍老化學習認知及參與情形之研究—以南投縣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秋宛(2013)。高齡教育教師教學專業知能指標建構之研究—以樂齡學習中心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臺南市安南區公所,http://www.annan.gov.tw/main.php?menu=neigh,上網日期:2013年12月25日。
    臺南市政府(2013)。臺南市政府102年度施政計畫:臺南市政府。
    臺南市政府教育局社會教育科,http://boe.tn.edu.tw/boe/wSite/ct?xItem=5743&ctNode=259&mp=24,上網日期:2014年2月15日。
    齊力、林本炫(2005)。質性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6)。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
    劉坤億(2006)。臺灣地方政府間發展夥伴關係之制度障礙與機會。臺灣民主季刊, 3(3),1-33。
    劉明超(2012)。新北市樂齡學習資源中心實施現況與評鑑指標權重之初探。學校行政,77,2-27。
    盧道杰、闕河嘉、黃書娟、林鴻忠與汪中仁(2011)。社區培力與資源保育:我國社區林業政策評析。臺灣政治學刊,15(1),137-204。
    蕭玉佳、張芬芬(2013)。國小經濟弱勢生學習生活與學習文化之個案研究-凌寒待暖陽。課程與教學,16(1),35-67。
    蕭佳純、胡夢鯨(2007)。影響成人教育工作者知識管理能力因素之跨層次分析。教育學刊(29),1-36。
    蕭佳純、董旭英與黃宗顯(2009)。少子化現象對國小教育發展之影響及其因應對策。 臺中教育大學學報:教育類,23(1),25-47。
    賴秦瑩、吳惠如、郭俊巖與王德睦(2013)。臺灣原鄉弱勢教育與教育福利議題之初探:原住民校長的角度。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17(2),213-258。
    薛東埠、林玉婷(2009)。高齡學習「樂齡學習」組織之行政比較-以新加坡及臺灣為例。運動健康與休閒學刊(13),49-63。
    謝政穎、陳仁(2007)。國中小閒置空間實施日間高齡者教育之可行性研究-以臺中市為例。第11屆科際整合管理研討會。
    簡良平(2010)。偏遠地區小學教師對弱勢社區環境之覺知及其教學回應。教育實踐與研究,23(2),37-64。
    魏惠娟(2008)。高齡教育政策與實踐:五南。
    魏惠娟、施宇澤(2009)。高齡教育工作者課程規劃能力評估之研究:以樂齡學習資源中心為例。成人及終身教育學刊,13,1-40。
    魏惠娟、胡夢鯨、葉俊廷、陳巧倫與劉汶琪(2012)。臺灣樂齡學習中心辦理樂齡學習模式與策略之分析:經營者的觀點。教育政策論壇,15,1-37。
    魏惠娟、梁明皓(2009)。組織領導、文化與結構對成人教育機構組織績效影響之研究:學習型組織的觀點。中正教育研究,8(1),1-39。
    羅秀華(2013)。看見萬華的協力作用力。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17(2),157-211。
    羅萱(2007)。追求卓越-體制力量與管理創新:台灣醫療產業之實證研究。管理學報,24(5),515-529。
    Arum, Richard, Beattie, Irenee R., & Ford, Karly. (2010). The Structure of Schooling: Readings in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2 ed.): SAGE Publications.
    Autti, Outi, & Hyry-Beihammer, Eeva Kaisa. (2013). School Closures in Rural Finnish Communitie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Rural Education, 29(1).
    Barley, Zoe A., & Beesley, Andrea D. (2007). Rural School Success: What Can We Learn? Journal of Research in Rural Education, 22(1).
    Bazeley, Pat. (2007). Qualitative data analysis with NVivo (2 ed.): SAGE.
    Beer, Andrew. (2014). Leadership and the governance of rural communities.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34.
    berg-Bengtsson, Lisbeth Å. (2009). The smaller the better? A review of research on small rural schools in Swede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48(2).
    Rural Evidence Research Centre. (2010). State of the countryside 2010. England: Commission for Rural Communities.
    Dowling, Jennie. (2009). Changes and challenges: Key issues for Scottish rural schools and communiti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129-139.
    Glaser, Barney G., & Strauss, Anselm L. (2009). The Discovery of Grounded Theory: Strategies for Qualitative Research: Transaction Publishers.
    Hargreaves, Linda, Kvalsund, Rune, & Galton, Maurice. (2009). Reviews of research on rural schools and their communities in British and Nordic countries: Analytical perspectives and cultural mean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Kilpatrick, Sue, Johns, Susan, Mulford, Bill, Falk, Ian, & Prescott, Libby. (2002). More than an Education: Leadership for rural school−community partnerships. Barton, Australia: Rural Industries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orporation.
    Kučerová, Silvie, & Kučera, Zdeněk. (2012). Changes i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Elementary Schools and Their Impact on Rural Communities in Czechia in the Second Half of the 20th Century. Journal of Research in Rural Education, 27(11).
    Kvalsund, Rune. (2009). Centralized decentralization or decentralized centralization? A review of newer Norwegian research on schools and their communiti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48(2).
    Masumoto, Marcia, & Brown-Welty, Sharon. (2009). Case Study of Leadership Practices and School-Community Interrelationships in High-Performing, High-Poverty, Rural California High School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Rural Education, 24(1).
    Merriam, Sharan B. (2009). Qualitative Research: A Guide to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Jossey-Bass higher and adult education series, Vol.2.
    Michael, Yvonne L., Green, Mandy K., & Farquhar, Stephanie A. (2006). Neighborhood design and active aging. Health & Place, 12(4), 734-740.
    Narushima, Miya. (2008). More than nickels and dimes: the health benefits of a community‐based lifelong learning programme for older adul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ifelong Education, 27(6), 673-692.
    Pandit, Naresh R. (1996). The Creation of Theory: A Recent Application of the Grounded Theory Method. The Qualitative Report, 2.
    Penna, Stacy. (2013). Qualitative Data Analysis with NVIVO. from http://www.youtube.com/watch?v=0YyVySrV2cM received 2014/02/19
    Pittman, Karen J., Yohalem, Nicole, & Tolman, Joel. (2003). When, where, what, and how youth learn : blurring school and community boundaries: Jossey-Bass.
    Ritchie, Jane, & Lewis, Jane. (2008). Qualitative research practice : a guide for social science students and researchers.
    Sherman, Jennifer, & Sage, Rayna. (2011). Sending Off All Your Good Treasures: Rural Schools, Brain-Drain, and Community Survival in the Wake of Economic Collapse. Journal of Research in Rural Education, 26(11).
    Strauss, Anselm, & Corbin, Juliet M. (1998). Basic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 techniques and procedures for developing grounded theory (2 ed.): SAGE Publications.
    Watts, Roderick J., Diemer, Matthew A., & Voight, Adam M. (2011). Critical consciousness: Current status and future directions. New Directions for Child and Adolescent Development, 2011(134), 43-57.

    無法下載圖示 校內:2016-07-10公開
    校外:不公開
    電子論文尚未授權公開,紙本請查館藏目錄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