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林芳妤 Lin, Fang-Yu |
|---|---|
| 論文名稱: |
府城青年的社會參與及文化活動研究:以1921-1931年為範圍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Movement by Tainan Intellectuals (1921-1931) |
| 指導教授: |
施懿琳
Shih, Yi-Lin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
| 論文出版年: | 2016 |
| 畢業學年度: | 104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20 |
| 中文關鍵詞: | 臺南 、府城 、臺灣文化協會 、知識青年 |
| 外文關鍵詞: | Tainan, Taiwan Cultural Association, intellectual |
| 相關次數: | 點閱:119 下載:1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第一次大戰結束後,世界各地興起民族自決風潮,加上日本當局開始進入以文官總督治臺的內地延長主義時期,1920年代的臺灣知識分子嘗試以非武力抗爭方式,進行文化啟蒙與政治社會運動,希望藉此提升臺民的知識視野,爭取更多殖民地人民的自由、平等與尊嚴。這一波臺灣人追求民主自由與民族自覺的運動,歷經1927年的左右派分裂,1930年初期日本殖民者的強力鎮壓,終歸式微。
1923年臺灣文化協會第三次總會選在臺南召開,會中決議將本部移設臺南,蔡培火、韓石泉、王受祿、林秋梧……等臺南人士遂成為文協領袖,帶領文化協會,以更趨近於庶民的藝術活動方式「改弊習、涵養高尚」,啟蒙文化的同時,也提升民眾藝術興味。特別是文化協會後期,由臺南人士主導的文化演劇、美臺團活動寫真隊及臺灣白話文字研究會等活動,民眾參與熱烈,一時蔚為風潮,更顯示出臺南在臺灣文化啟蒙運動中的特 殊性與重要性。
本文以1921至1931年臺灣政治社會運動風起雲湧的十年為時間範圍,聚焦在這階段扮演了重要角色的臺南知識青年之社會運動與文化活動。文化協會這一群在1895年乙未割臺前後出生的青年,成長背景歷經日本治臺前期的武裝鎮壓,因此仍持有反殖民的立場,其後又接受了新式教育,拓展了新視野,再加上時代的風潮引領,於是他們加入臺灣文化協會,以讀報、講演、映畫和文化劇等多元形式來傳播知識和思想,以提升人民知能。同時,他們參與議會設置請願運動、投身在學生學潮、農民運動、勞工抗爭,並為不公義的事件發聲。
文中以歷史背景說明起首,進一步由事件進行分析,配合當中文化傳播的方式,以觀察臺南青年的歷史開展。
The thesis is focusing on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movement within the 10-year booming period that was highly engaged by Tainan intellectuals.
These Tainan intellectuals were born in 1886 to 1906. Holding the political position opposed to colonialism, receiving modern education, broadening a new point of view along with being influenced by the trend of new thoughts. They became the leaders of The Taiwan Cultural Association, launched activities such as lectures, speeches, cutural plays, Mei-tai group and Peh-Oe-Ji. They also engaged in the Parliament Petition Movement, dedicating themselves in the social movement, labor movement and protest, Peasant movement and protested against the injustice. From these social phenomenon and cultural movements, we realized that it is Tainan that held a significant and unique status of enlightenment in Taiwan.
一、日治時期史料(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序)
1.文本資料
大眾時報社:《臺灣大眾時報》,臺北市:南天書局,1995年。
吳青霞總編輯:《臺南新報》,臺南市:臺灣史博館,2009年。
新臺灣大眾時報社:《新臺灣大眾時報》,臺北市:南天書局,1995年。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編、蔡柏壎譯:《臺灣總督府警察沿革誌第二編──領臺以後的治安狀況(上卷)》,臺南市:臺灣歷史博物館出版,2008年。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編:《臺灣總督府警察沿革志第二編──領臺以後的治安情況(中卷)》、王乃信等譯:《臺灣社會運動史(一九一三─一九三六)》,臺北市:海峽學術出版社,2005年。
2.線上資料庫
赤崁勞動青年會:《反普特刊》,數位典藏與學習聯合目錄,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
赤道報社:《赤道》,數位典藏與學習聯合目錄,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
臺灣日日新報社:《臺灣日日新報》,《臺灣日日新報》,漢珍數位圖書資料庫。
《臺灣日記知識庫》:《田健治郎日記》,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臺灣日記知識庫》:《吳新榮日記》,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臺灣日記知識庫》:《灌園先生日記》,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臺灣日記知識庫》:《簡吉獄中日記》,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臺灣民報社:《臺灣新民報》,《臺灣民報系列資料庫》,得泓出版。
臺灣青年雜誌社:《臺灣青年》,《臺灣民報系列資料庫》,得泓出版。
臺灣雜誌社:《臺灣》,《臺灣民報系列資料庫》,得泓出版。
臺灣雜誌社、臺灣民報社:《臺灣民報》,《臺灣民報系列資料庫》,得泓出版。
二、專書(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序)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口述歷史」編輯委員會:《口述歷史第四期》,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09年。
史明:《臺灣人四百年史(上)》,臺北市:南天書局,2014年。
艾德華‧薩依德(Edward W. Said)著、單德興譯:《知識分子論》,臺北市:麥田出版社,2004年。
安德魯‧戈登著、李朝津譯:《200年日本史》,香港:香港中文大學,2014年增訂版。
全臺詩編輯小組,施懿琳等編撰:《全臺詩》第28冊,臺南市:臺灣文學館出版,2013年。
李筱峰:《臺灣革命僧──林秋梧》,臺北市:望春風文化出版,2004年。
吳文星:《日治時期臺灣的社會領導階層》,臺北市:正中出版社,2002年。
吳密察總編輯:《文化協會在臺南》,臺南市:臺灣歷史博物館出版,2007年。
周婉窈:《日據時代的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臺北市:自立報系文化出版,1989年。
林柏維:《狂飆的年代──近代臺灣社會菁英群像》,臺北市:秀威科技資訊出版,2007年。
林柏維:《臺灣文化協會滄桑》,臺北市:臺原出版社,1993年。
林書揚:《回首海天相接處──林書揚文集(一)歷史與人物》,臺北市:人間出版社,2010年。
邱坤良:《日治時期臺灣戲劇之研究》,臺北市:自立晚報出版社,1992年。
若林正丈:《臺灣抗日運動史研究》,臺北市:播種者文化出版,2007年。
荊子馨:《成為日本人──殖民地臺灣與認同政治》,臺北市:麥田出版社,2014年。
連溫卿:《臺灣政治運動史》,新北市:稻香出版社,1988年。
葉榮鐘:《日據下臺灣政治社會運動史》,臺中市:晨星出版社,2000年。
莊永明:《臺灣百人傳1》,臺北市:時報文化,,2000年。
莊永明:《韓石泉醫師的生命故事──愛人如己的醫界典範》,臺北市:遠流出版社,2005年。
張正昌:《林獻堂與臺灣民族運動》,臺北市:益群書局出版,1981年。
張漢裕主編:《蔡培火全集》七冊,臺北市: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出版,2000年。
陳文松:《殖民統治與「青年」──臺灣總督府的「青年教化政策」》,臺北市: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5年。
陳君愷:《狂飆的年代──1920年代臺灣的政治、社會與文化活動》,臺北市:日創社文化出版,2006年。
陳逢源:《溪山煙雨樓詩存》,臺北市:龍山出版社,1992年。
黃信彰:《工運 歌聲 反殖民──盧丙丁與林氏好的年代》,臺北市:臺北市政府文化局出版,2010年。
黃富三、陳俐甫編:《近現代臺灣口述歷史》,新北市:林本源基金會出版,1991年7月。
黃顯頌:《臺灣文化協會的思想與運動(1921-1931)》,臺北市:海峽學術出版,2008年。
楊渡:《日據時期臺灣新劇運動》,臺北市:時報文化出版,1994年。
楊渡:《臺灣農民運動史詩》,臺北市:南方家園文化出版社,2014年。
經典雜誌編著:《臺灣教育400年》,臺北市:經典雜誌出版社,2006年。
謝國興:《亦儒亦商亦風流:陳逢源(1893─1982)》,臺北市:允晨文化出版,2002年。
簡江住:《韓國歷史與現代韓國》,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2005年。
簡炯仁:《臺灣民眾黨》,新北市:稻香出版社,2001年。
藍博洲:《民族純血的脈動──日據時期臺灣學生運動(一九一三─一九四五)》,臺北市:海峽出版社,2006年。
韓石泉:《六十回憶──韓石泉醫師自傳》,臺北市:望春風文化出版,2009年。
蔡石山:《滄桑十年──簡吉與臺灣農民運動1924─1934》,臺北市:遠流出版社,2012年。
三、期刊論文(依姓氏筆畫排序)
王幼華著:〈日本帝國與殖民地臺灣的文化構接──以瀛社為例〉,《臺灣學研究》第七期,2009年6月。
柯喬文:〈漢文知識的建置 臺南州內的書局發展〉,國立臺南大學《人文研究學報》第42卷第1期,2008年。
夏文學撰,〈從臺灣甘地到現代武訓——林占鰲長老〉,《新使者雜誌》第21期,臺北市:臺灣基督長老教會出版,1993年4月。
陳君愷:〈緬懷從「臺灣」與「民眾」出發的臺灣民眾黨〉,《當代》第238期,臺北市:合志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9月。
陳翠蓮:〈大正民主與臺灣留學生〉,《師大臺灣史學報》第六期,臺灣師範大學臺史所,2013年12月。
張守真:〈臺灣水泥公司的前身 打狗工場 淺野紅毛土會社(浅野セメント株式会社)(上)〉,《櫻前線日本留學教育特刊》,2012年12月13日。
黃信彰:〈以音符編織的文化宣言──日治中期反殖民團體的社會運動歌曲創作始末〉《藝術觀點ACT》第四十九期,臺南市:國立臺南藝術大學2012年1月1日。
四、學位論文(依出版年度)
任育德:〈向下紮根:中國國民黨與臺灣地方政治的發展〉,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2004年。
王美惠:〈1930年代臺灣新文學作家的民間文學理念與實踐——以《臺灣民間文學集》為考察中心〉,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8年。
李毓嵐:〈世變與時變──日治時期臺灣傳統文人的肆應〉,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2008年。
王慧瑜:〈日治時期臺北地區日本人的物質生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五、網路資料(依首字筆畫排序)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校史網,http://alumnus.ntue.edu.tw/history.php?t=5。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http://terms.naer.edu.tw/。
臺灣歷史博物館《臺灣女人》研究,http://women.nmth.gov.tw/information_47_39676.html。
賴永祥長老史料庫,www.laijohn.com/。
校內:2019-02-14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