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傅淑萍 Fu, Shu-Ping |
|---|---|
| 論文名稱: |
惡地形:陳雪的迷宮書寫 Evil Terrains: Chen Xue's Labyrinth Writings |
| 指導教授: |
蘇偉貞
Su, Wei-Chen |
| 學位類別: |
博士 Docto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
| 論文出版年: | 2023 |
| 畢業學年度: | 111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97 |
| 中文關鍵詞: | 惡 、迷宮書寫 、雌雄同體 、自傳體小說 、文化地理學 |
| 外文關鍵詞: | Evil, Labyrinth Writing, Androgyny, Autobiographical Novel, Cultural Geography |
| 相關次數: | 點閱:152 下載:25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陳雪的第一本小說《惡女書》,「惡女」之名既反應社會規約的壓抑,也具有對抗汙名的策略意義。根據巴塔耶指出的文學與惡的關聯性,回顧作家寫作的原點,能增添作品與當代連結的意義,也顯現「惡」是陳雪的創作關鍵詞。陳雪寫作軌跡變化的路徑,如迷宮的旋繞。陳雪以「肉體迷宮」呼應了巴塔耶肯定生命的核心精神,性狂熱的耗費暗示拒絕討好理性與正常,隱隱將對性別麻煩與情慾實踐限制處境的反思,提高到質疑社會所虛構的理想人生。陳雪刻意選用第一人稱的女性聲音創作,以「語言迷宮」展開她對抗「父之名」的寫作策略。一是濃烈酣暢的陰性書寫,取回身體經驗的解釋權威。二是母女亂倫的幻想,回歸原初愛戀,以異質性的脈動尋求女人對自己與女人概念之間的新關係;三是藉由書寫反常與悖逆的「惡魔的女兒」凸顯被父性權力的象徵系統所隱藏的汙穢事物;四是愛之客體的選擇所開展的拒絕同一性的多元性別行動。《迷宮中的戀人》是陳雪私密敘事的最重要作品,醞釀了突破其是類敘事侷限的潛能,也走出「情愛關係的迷宮」。作家從疾病的隱喻出發,以自體免疫失調的病徵,意識到身體之重與人的脆弱感,重新省視對於情愛關係的需求,岌岌可危的身心狀態也對應了人我關係的騷動。從迷宮的規模與敘事所關注的焦點,可將陳雪至今的寫作分為三期,勾勒「惡地形」的輪廓與起伏。《惡女書》(1999)到《鬼手》(2003)為第一期,始自禁忌核心,將惡變形為變態,消解父之名的生產邏輯,找尋自身慾望的出路。《橋上的孩子》(2004)到《迷宮中的戀人》(2012)為第二期,入魔的「性」不再是理解的唯一途徑,「愛」促成了格局更為複雜的小說。第三期始自《摩天大樓》(2015)表現陳雪將關係空間化的野心,對現實世界的關心建構為巨幅的敘事藍圖,凸顯女性的空間經驗,也將視野從主體的存在投向主體與他人相遇不斷變動的場域。罪與罰的艱難辯證之下,陳雪提出了不同家庭關係的設想。迷宮,能將陳雪作品的敘事發展加以串連,形成其個人的寫作系統,也成就了她獨特的文化地理學。
“Evil” is the key word for Chen Xue’s creative writings. The name of “Evil Women” not only reflects the suppression of social norms but also carries the strategic meanings against stigma. Based upon Georges Bataille’s ideas connecting literature and evil, I examine Chen’s starting point of writing career and explore new links between contemporary society and Chen’s works. Chen utilizes the tensions between evil and taboos, transforms her traumas into creative power, and gradually constructs her own labyrinthine cultural geography. First, Chen illustrates bodily desire, using “bodily labyrinth” to reveal symbolic order and fictionality of ideal life. Next, Chen chooses first-person female voice to write and uses “language labyrinth” as a strategy to fight against “Name-of-the-Father.” Finally, Chen came to realize life’s frailty and the commonality between self and others through the metaphors of illnesses. She uses “labyrinth of affect” to explore precarious body and mind and to examine the disturbing connections between self and others. From the size of the maze and focus of narratives, I divide Chen’s writing career into three stages. She outlines “evil terrains” and highlights females’ spatial experiences. Using the dialects between crime and punishment, Chen proposes ideas of different family structures. This dissertation uses “labyrinth” to link up the narrative strategies in Chen’s works, examines her individual writing system, and proposes the unique cultural geography manifested in her writings.
一、陳雪作品
陳雪:《惡女書》,新北市:INK印刻出版,2005年7月,初版一刷。
陳雪:《夢遊1994》,台北市:遠流出版,1996年9月,初版一刷。
陳雪:《愛上爵士樂女孩》,台北縣:探索文化出版,1998年8月,初版。
陳雪:《惡魔的女兒》,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出版,1999年6月,初版。
陳雪:《愛情酒店》,台北:麥田出版,2020年8月,二版一刷。
陳雪:《只愛陌生人——峇里島》,台北縣中和市:INK印刻出版,2003年7月,初版。
陳雪:《鬼手》,台北:麥田出版,2003年2月,初版一刷。
陳雪:《橋上的孩子》,新北市:INK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2015年9月,二版二刷。
陳雪:《陳春天》,台北縣:INK印刻出版,2005年3月,初版。
陳雪:《無人知曉的我》,台北縣:INK印刻出版,2006年11月,初版。
陳雪:《她睡著時他最愛她》,台北縣:INK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2008年6月,初版。
陳雪:《附魔者》,台北縣:INK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2009年4月,初版。
陳雪:《迷宮中的戀人》,新北市:INK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2013年1月,初版四刷。
陳雪、早餐人:《人妻日記》,新北市:INK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2012年9月,初版。
陳雪:《摩天大樓》,台北:麥田出版,2015年8月,初版一刷。
陳雪:《無父之城》,台北市:鏡文學股份有限公司,2019年9月,初版一刷。
陳雪:《親愛的共犯》,台北市:鏡文學股份有限公司,2021年1月,初版一刷。
陳雪:《你不能再死一次》,台北市:鏡文學股份有限公司,2022年6月。
陳雪:〈D差異〉,收錄於《字母會D差異》,頁48。楊凱麟 、顏忠賢、陳雪、胡淑雯、黃崇凱、駱以軍、黃錦樹、童偉格、潘怡帆著:《字母會D差異》,台北:衛城出版,2017年9月。
陳雪:〈E事件〉,收錄於《字母會E事件》,頁28-30。楊凱麟、陳雪、童偉格 、駱以軍、顏忠賢、胡淑雯、黃崇凱、黃錦樹著:《字母會E事件》,台北:衛城出版,2017年9月。
陳雪:〈K卡夫卡〉收於《字母會K卡夫卡》。駱以軍、顏忠賢、陳雪、黃崇凱、童偉格、胡淑雯、楊凱麟、潘怡帆著:《字母會K卡夫卡》,新北市:衛城出版,2017年9月。
陳雪:〈P摺曲〉,收錄於《字母會P摺曲》,頁9。楊凱麟、胡淑雯、陳雪、童偉格、黃崇凱、駱以軍、顏忠賢、潘怡帆著:《字母會P摺曲》,台北:衛城出版,2018年7月。
陳雪:〈X未知〉收於《字母會X未知》。楊凱麟、胡淑雯、陳雪、童偉格、黃崇凱、駱以軍、顏忠賢、潘怡帆著:《字母會X未知》,台北:春山出版,2020年2月。
二、專書
Darian Leader文字、Judy Grovs漫畫,龔卓軍譯:《拉岡》,台北縣新店市:立緒文化出版,2007年4月,初版二刷。
Richard Peet著,國立編譯館主譯,王志弘、張華蓀、宋郁玲、陳毅峰譯:《現代地理思想》,台北市:群學出版,2005年4月,初版一刷。
Tim Cresswell著,徐苔玲、王志弘譯:《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台北市:群學出版,2006年5月,初版二刷。
上野千鶴子著,楊士堤譯:《厭女:日本的女性嫌惡》,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出版,2015年7月,初版二刷。
巴塔耶(Georges Bataille)著,尉光吉譯:《內在體驗》,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6年6月,第一版。
巴塔耶(Georges Bataille)著,賴守正譯:《情色論》,台北:聯經出版,2012年5月,初版。
喬治・巴塔耶(Georges Bataille)著,吳懷晨譯:《愛神之淚:從洞穴壁畫、宗教場面到凌遲酷刑,法國情色論大師巴塔耶分析「極限、踰越」影像的巔峰之作》,台北:麥田,城邦文化出版。
喬治・巴塔耶(Georges Bataille)著,澄波、陳慶浩譯:《文學與惡》,台北:編譯館出版,1997年7月,初版。
王建剛《狂歡詩學——巴赫金文學思想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出版,2001年12月。
加斯東・巴什拉(Gaston Bachelard)著,杜小真、顧嘉琛譯:《火的精神分析(附:燭之火)》,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1992年6月,初版一刷。
加斯東・巴舍拉(Gaston Bachelard)著,龔卓軍、王靜慧譯:《空間詩學》,台北市:張老師文化事業,2010年3月,初版十二刷。
石曉楓:《兩岸小說中的少年家變》,台北:里仁書局出版,2006年7月。
休謨(David Hume)著,陳修齋、曹棉之譯:《自然宗教對話錄》,北京:商務印書館,2019年5月,重印。
吉爾・德勒茲(Gilles Deleuze)著,于奇智、楊潔譯:《福柯 摺子》,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出版,2001年9月,初版一刷。
宇文所安(Stephen Owen)著,程章燦譯:《迷樓:詩與慾望的迷宮》,台北市:聯經出版事業,2006年11月,初版。
托莉‧莫(Toril Moi)著,國立編譯館主譯,王奕婷譯:《性/文本政治:女性主義文學理論》,台北市:巨流圖書出版,2005年9月,二版一刷。
朱迪斯・巴特勒(Judith Butler)著,何磊、趙英男譯:《脆弱不安的生命——哀悼與暴力的力量》,鄭州:河南大學出版社,2013年。
朱迪斯‧巴特勒(Judith Butler)著,宋素鳳譯:《性別麻煩:女性主義與身份的顛覆》,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9年1月。
朱迪斯‧巴特勒(Judith Butler)著,郭劼譯:《消解性別》,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9年11月,初版一刷。
朱嘉漢:《夜讀巴塔耶》,桃園:逗點文創結社出版,2020年12月,初版。
牟斯(Marcel Mauss)著,汪珍宜、何翠萍譯:《禮物:舊社會中交換的形式與功能》,台北:遠流出版,1989年7月,初版。
米歇爾・福柯(Michel Foucault)著,莫偉民譯:《詞與物:人文科學的考古學》,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6年7月。
米歇爾‧福柯(Michel Foucault)著,尚衡譯:《性意識史《第一卷》導論》,台北:久大文化、桂冠圖書,1990年1月,初版一刷。
米歇爾‧福柯(Michel Foucault)著,劉北城、楊遠嬰譯:《規訓與懲罰》,北京:三聯書店,2009年4月,三版七刷。
米爾斯(C. Wright Mills)著,張君玫、劉鈐佑譯:《社會學的想像》,台北市:巨流圖書,2001年8月,初版四刷。
艾略特(T. S. Eliot):《荒原・四首四重奏》,台北市:志文出版社,1998年8月,再版。
艾莉斯‧馬利雍‧楊(Iris Marion Young)著,何定照譯:《像女孩那樣丟球:論女性身體經驗》,台北:商周出版,2007年1月,初版。
亨利・艾略特(Henry Eliot)著,李迪迪譯:《迷宮之謎:從忒修斯到博爾赫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9年6月。
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論自戀:一篇導論〉,收錄於Joseph Sandler, Ethel Spector Person, Peter Fonagy主編,李俊毅譯:《佛洛伊德的「論自戀:一篇導論」》,台北市:五南出版,2009年4月,初版。
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著,劉慧卿、楊明敏譯:《論女性:女同性戀案例的心理成因及其他》,台北市:心靈工坊文化出版,2004年9月,初版一刷。
杜國清:《臺灣文學與世華文學》,台北市:台大出版中心,2015年10月,初版。
克里斯・希林(Chris Shilling)著,李康譯:《身體與社會理論(第二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9月,第一版。
克里斯德瓦(Julia Kristeva)著,林惠玲譯:《黑太陽:抑鬱症與憂鬱》,台北:遠流出版,2008年6月,初版一刷。
克莉斯蒂娃(Julia Kristeva)著,彭仁郁譯:《恐怖的力量》,台北:桂冠圖書,2003年5月,初版一刷。
茱莉亞‧克莉斯蒂娃(Julia Kristeva)著,納瓦蘿(Marie-Christine Navarro)訪談,吳錫德譯:《思考之危境》,台北:麥田出版,2005年10月,初版一刷。
李欣倫:《戰後台灣疾病書寫研究》,台北:大安出版社出版,2004年11月。
汪民安主編:《文化研究關鍵詞》,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7年1月,初版一刷。
狄倫‧伊凡斯(Dylan Evans)著,劉紀蕙等譯:《拉岡精神分析辭彙》,台北:巨流圖書,2009年10月,初版一刷。
孟樊:《文學史如何可能——台灣新文學史論》,台北:揚智文化事業出版,2006年1月,初版一刷。
尚‧拉普朗虛(Jean Laplanche)、尚-柏騰‧彭大歷斯(J.-B. Pontalis)原著,沈志中、王文基譯:《精神分析辭彙》,台北:行人出版社,2000年12月,初版一刷。
彼得—安德雷・阿爾特(Peter-André Alt)著,寧瑛、王德峰、鐘長盛譯:《惡的美學歷程:一種浪漫主義解讀》,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出版,2018年1月。
拉康(Jacques Lacan)著,褚孝泉譯:〈關於《被竊的信》的研討會〉《拉康選集》,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1年1月,初版一刷。
林素娟著:《美好與醜惡的文化論述——先秦兩漢觀人、論相、中的禮儀、性別與身體觀》,台北市:台灣學生書局,2011年8月,初版。
波赫士(Jorge Luis Borges)著,王永年等譯:《波赫士全集I》,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2015年8月,初版七刷。
波赫士(Jorge Luis Borges)著,王永年等譯:《波赫士全集II》,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2015年8月,初版七刷。
波赫士(Jorge Luis Borges)著,王永年等譯:《波赫士全集III》,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2015年8月,初版七刷。
紀大偉:《同志文學史:台灣的發明》,台北市:聯經出版事業,2017年2月,初版。
約翰‧伯格(John Berger)著,吳莉君譯:《觀看的方式》,台北:麥田出版,2008年3月,初版十刷。
范銘如:《文學地理:台灣小說的空間閱讀》,台北市:麥田出版,2008年9月,初版一刷。
埃利希.諾伊曼(Erich Neumann)著,李以洪譯:《大母神:原形分析》,北京:東方出版社,1998年10月。
埃里希・佛洛姆(Erich Fromm)著,劉宗為譯:《逃避自由:透視現代人最深的孤獨與恐懼》,新北市:木馬文化出版,2015年4月,初版。
夏鑄九、王志弘編譯:《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台北市:明文書局出版,2002年12月,增訂再版四刷。
格蕾・格林(Gayle Greene),考比里亞・庫恩(Coppelia kahn)編,陳引馳譯:《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台北縣:駱駝出版社出版,1995年7月,初版一刷。
桑梓蘭著,王晴鋒譯:《浮現中的女同性戀:現代中國的女同性愛欲》,台北:臺大出版中心,2014年11月。
桑德拉・吉爾伯特(Gilbert, S.M.)、蘇珊・古芭(Gubar, S.)著,楊莉馨譯:《閣樓上的瘋女人:女性作家與19世紀文學想像》,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6月,初版三刷。
高夫曼(Erving Goffman):《汙名:管理受損身分的筆記》,台北:群學出版,2010年7月,初版一刷。
梅蘭妮・克萊恩(Melanie Klein)著,李淑珺、呂煦宗、陳維峰、甄家明、龔卓軍譯:《愛、罪疚與修復》,台北:心靈工坊文化,2017年4月,初版二刷。
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台北:聯經出版,2011年12月,修訂二版。
張綺容譯著:《死亡賦格:西洋經典悼亡詩選》,台北市:漫遊者文化出版,2019年10月,初版一刷。
琳達‧麥道威爾(Linda McDowell)著,徐苔玲、王志弘譯:《性別、認同與地方》,台北:群學出版,2006年。
華萊士・馬丁(Wallace Martin)著,伍曉明譯:《當代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2月,第一版。
菲力浦・勒熱訥(Philippe Lejeune)著,楊國政譯:《自傳契約》,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1年10月,第一版。
費修珊(Shoshana Felman)、勞德瑞(Dori Laub)著,劉裘蒂譯:《見證的危機:文學・歷史與心理分析》,台北:麥田出版,1997年8月,初版一刷。
奧維德(Publius Ovidius Naso)著,呂健忠譯:《變形記》,台北市:書林出版,2008年9月,一版。
愛德華・摩根・佛斯特(Edward Morgan Forster)著,蘇希亞譯:《小說面面觀》,台北市:商周出版,2009年1月,初版。
廖炳惠編著:《關鍵詞200:文學與批評研究的通用辭彙編》,台北:麥田出版,2013年12月,初版十七刷。
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著,林宏濤譯:《人的條件》,台北市:商周出版,2016年1月,初版四刷。
瑪莉‧道格拉斯(Mary Douglas)著,黃劍波、盧忱、柳博贇譯:《潔淨與危險》,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年9月,初版一刷。
維吉尼亞・吳爾芙(Virginia Woolf)著,李根芳譯:《歐蘭多:一部穿越三百年的性別流動史詩》,台北:漫遊者文化出版,2019年5月。
維吉妮亞・吳爾芙(Virginia Woolf)著,李根芳譯:《論自我與寫作:吳爾芙散文集》,新北市:活字出版,2017年6月,初版。
維金尼亞・吳爾芙(Virginia Woolf)著,張秀亞譯:《自己的房間》,台北:天培文化出版,2000年1月,重排初版。
維克多‧特納(Victor Turner)著,黃劍波、柳博贇譯:《通過儀式:結構與反結構》,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4月,初版二刷。
齊格蒙・包曼(Zygmunt Bauman)著,何定照、高瑟濡譯:《液態之愛》,台北:商周出版,2007年。
諾思羅普・弗萊(Northriop Frye)著,陳慧、袁憲軍、吳偉仁譯:《批評的解剖》,天津市:百花文藝出版,2006年1月,初版。
賴俊雄著:《批判思考:當代文學理論十二講》,新北市:聯經出版事業,2020年10月,初版二刷。
羅思瑪莉・佟恩(Rosemarie Tong)著,刁筱華譯:《女性主義思潮》,台北市:時報文化出版,1996年11月,初版一刷。
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著,屠友祥譯:《S/Z》,台北:桂冠圖書,2004年6月,初版一刷。
譚君強:《敘事理論與審美文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9月,第一版。
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著,刁曉華譯:《疾病的隱喻》,台北:大田出版,2008年。
三、單篇論文
丁乃非:〈非常貼近淫婦及惡女──如何閱讀《金瓶梅》(1695)和《惡女書》(1995)〉,《中外文學》,26:3,1997年8月。
丹尼斯・赫里耶(Denis Hollier)著,文李楠譯:〈迷宮,金字塔,謎宮〉,收錄於汪民安、郭曉彥主編:《建築、空間與哲學》,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2019年9月,初版二刷。
巴塔耶(Georges Bataille):〈惡〉,收錄於朱嘉漢:《夜讀巴塔耶》,桃園:逗點文創結社出版,2020年12月,初版。
巴赫金:〈史詩與長篇小說——長篇小說研究方法論〉,收錄於巴赫金(Mikhail Bakhtin)著,錢中文譯:《巴赫金全集第三卷》,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9年9月,二版。
王溢嘉:〈新感官小說的情色認知網路〉,收錄於林水福、林燿德主編:《當代台灣情色文學論:蕾絲與鞭子的交歡》,台北:時報文化,1997年3,初版一刷。
王德威:〈惡魔的女兒之死——陳雪《摩天大樓》及其他〉,收錄於陳雪:《摩天大樓》,台北:麥田,2015年8月,初版一刷。
白明奇、林宜:〈過去的記憶未來的想像〉,《科學發展》,2012年7月,第475期。
伍軒宏:〈不死鬼:德希達的禮物〉,《中外文學》,33:6,2004年11月。
伍軒宏:〈愛是不可能的禮物:人欲在王家衛電影橫流〉,《中外文學》,35:2,2006年7月。
朱天心:〈讀《陳春天》〉,收錄於陳雪:《陳春天》,台北縣:INK印刻出版,2005年3月,初版。
米歇爾‧福柯(Michel Foucault)著,逢真譯:〈作者是什麼?〉收錄於朱立元、李鈞編:《二十世紀西方文論選(下冊)》,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
周蕾:〈愛(人的)女人--被虐狂、狂想和母親的理想化〉,收錄於《婦女與中國現代性--東西方之間閱讀記》,台北:麥田出版,1995年11月,初版一刷。
邱貴芬:〈陳雪——訪談內容〉,收錄於邱貴芬:《「(不)同國女人」聒噪》,台北市:元尊文化出版,1998年3月,初版一刷。
邱貴芬訪談策畫,劉于琦、林逸萍整理:〈在情慾書寫中翻轉身分定位——訪談陳雪〉,《台灣文藝》(新生版),158期,1996年12月。
林文琪:〈書畫行動意義的發現——以石濤「一畫」論為主的探討〉,《揭諦》,第九期,2005年7月。
胡錦媛:〈鉛筆與橡皮的愛情:書信的形式與內容〉,《聯合文學》,14:5,1998年3月。
胡錦媛:〈書寫自我:《譚郎的書信》中的書信形式〉(《中外文學》,22:11,1994年4月。
洪凌:〈蕾絲與鞭子的交歡——從當代台灣小說註釋女同性戀的慾望流動〉,收錄於林水福、林燿德主編:《當代台灣情色文學論:蕾絲與鞭子的交歡》,台北:時報文化,1997年3,初版一刷。
紀大偉:〈「小說謊家」——論陳雪的《鬼手》〉,收錄於陳雪:《鬼手》,台北:麥田出版,2003年2月,初版一刷。
紀大偉:〈序〉,收錄於陳雪:《夢遊1994》,台北:遠流,1996年9月,初版一刷。
埃萊娜・西蘇(Hélène Cixous):〈美杜莎的笑聲〉,收錄於張京媛主編,《當代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1月,初版一刷。
埃萊娜・西蘇(Hélène Cixous)著,黃曉紅譯:〈美杜莎的笑聲〉(節錄),收錄於顧雁翎、鄭至慧主編:《女性主義經典:十八世紀歐洲啟蒙,二十世紀本土反思》,台北:女書文化出版,1999年10月,初版九刷。
茱莉亞‧克里斯多娃(Julia Kristeva)著,程巍譯:〈婦女的時間〉收錄於張京媛主編,《當代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1月。
馬森:〈邊陲的反撲——評三本「新感官小說」〉,《中外文學》,24:7,1995年12月。
張瑛姿:〈解構男聲/重構女生——試論陳雪《橋上的孩子》、《陳春天》再現女性生命文本的書寫策略〉,收錄於陳明柔主編,《遠走到她方——台灣當代女性文學論集(上)》,台北:女書文化出版,2010年。
陳栢青:〈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女孩〉,收錄於陳雪:《愛情酒店》,台北:麥田出版,2020年8月,二版一刷。
陳雪:〈小說的城堡〉,收錄於陳明柔主編,《遠走到她方——台灣當代女性文學論集(上)》,台北:女書文化出版,2010年。
陳雪:〈自序迷宮之後〉,收錄於《迷宮中的戀人》,新北市:INK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2013年1月,初版四刷。
許劍橋:〈從虛構到非虛構——台灣同志文學的散文現身(2011-2020)〉,《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45期,2022年12月。
魚玄阿璣、鄭美里:〈幸福正在逼近--建立台灣同性戀社會史的初步嘗試〉收錄於紀大偉主編:《酷兒啟示錄:台灣當代Queer論述讀本》,台北:元尊文化出版,1997年12月,初版一刷。
曾慶豹:〈解構巴別塔:空間、權力與上帝〉,《中外文學》,32:5,2003年10月。
琳達・尼德(Lynda Nead)著,王志弘譯:〈匡限與解脫:女性身體的烏托邦〉,收錄於王志弘譯:《性別、身體與文化譯文選》,台北:自印,1995年9月。
童偉格:〈等價交換——讀陳雪小說〉,收錄於《迷宮中的戀人》,新北市:INK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2013年1月,初版四刷。
黃宗慧:〈真實女人或創傷女人?:拉岡性分化公式與陰性蕩力論之性別政治效力初探〉,《文化研究》,2006年9月,3期,頁55。
黃宗慧:〈趨向數學化的真理:評介《拉岡式的主體:語言與快感之間》〉,《中外文學》,25:7,1996年12月。
黃錦樹:〈內在的風景——從現代主義到內向世代〉,《華文文學》,2015年,第一期。
黃錦樹:〈散步到他方〉,收錄於賴香吟:《霧中風景》,新北市:INK印刻,2007年3月,初版。
楊國政:〈譯者序〉,收錄於菲力浦・勒熱訥(Philippe Lejeune)著,《自傳契約》,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1年10月,第一版。
楊照:〈何惡之有?——序陳雪小說集《惡女書》〉,收錄於陳雪:《惡女書》,新北市:INK印刻,2005年7月,初版一刷。
廖炳惠:〈「與灰塵為伍的奇異種族」:身體、疆界與不純淨〉,《中外文學》,27:3,1998年8月。
維吉尼亞‧伍爾芙(Virginia Woolf)著,孔小炯、黃梅譯:〈論生病〉收錄於《純淨之泉:伍爾芙隨筆集》,台北:幼獅文化,1994年。
劉亮雅:〈九〇年代台灣的女同志小說——以邱妙津、陳雪、洪凌為例〉,《中外文學》,26:2,1997年7月。
劉亮雅:〈鄉土想像的新貌:陳雪的《橋上的孩子》、《陳春天》裡的地方、性別、記憶〉,《中外文學》,37:1,2008年3月。
劉亮雅:〈愛慾、性別與書寫:邱妙津的女同性戀小說〉,《中外文學》,26:3,1997年8月。
劉亮雅:〈邊緣發聲:解嚴以來的台灣同志小說〉,收錄於《情色世紀末:小說、性別、文化、美學》,台北:九歌出版社,2001年9月,初版。
潘怡帆:〈M死亡〉,收錄於楊凱麟 、胡淑雯、陳雪、顏忠賢、駱以軍、童偉格、黃崇凱、潘怡帆著:《字母會M死亡》,台北:衛城出版,2018年1月。
蔣興儀、魏建國:〈從致命女人到「女人不存在」:紀傑克解析女人及其對性別教育之啟發〉,《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第42期,2012年9月。
駱以軍:〈鎮魂曲:不存在的女兒和她的瘋魔情人們〉,收錄於陳雪:《附魔者》,新北市:INK印刻文學出版,2009年。
駱以軍:〈讀《橋上的孩子》〉,收錄於陳雪著:《橋上的孩子》,新北市:INK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2015年9月,二版二刷。
露絲・伊希嘉黑(Lucy Irigaray)著,王志弘譯:〈此性非一〉,收錄於王志弘編譯:《性別、身體與文化譯文選》,台北:自印,1995年9月,第一版。
四、學位論文
朱偉祺:《陳雪小說創傷書寫》,國立台南大學國語文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9年。
江碧芬:《九○年代台灣女同志小說中的情慾書寫—-以邱妙津、陳雪為主要探討對象》,佛光大學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
扶停雲:《《摩天大樓》的真實謊言——從文學作品看法意識建構》,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16年。
李珮宜:《周芬伶與陳雪疾病書寫比較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15年。
李淑君:《身體.權力.認同——論陳雪女同志小說中的身體政治》,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周慧珊:《以「愛」之名:陳雪創作歷程探析(1995-2014)》,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灣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4年。
林雋昀:《陳雪《無人知曉的我》之精神分析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14年。
林靜容:《陳雪小說中的精神疾病書寫》,國立屏東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
邱郁棻:《陳雪小說中的空間書寫——以《橋上的孩子》、《陳春天》和《迷宮中的戀人》為例》,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語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12年。
胡媛雅:《邱妙津、陳雪、張亦絢女同志小說中的性別與空間》,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
胡瑋菱:《陳雪亂倫主題小說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
張以昕:《戰後台灣女性成長書寫的敘事特徵與世代轉折——以郭良蕙、李昂、陳雪為探討中心》,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語文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12年。
張佩珍:《台灣當代女性文學中的母女關係》,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2001年。
張淑華:《九〇年代崛起台灣女性作家的創傷書寫——以鍾文音、郝譽翔和陳雪為例》,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年。
張瑛姿:《驛動的後現代女性書寫——陳雪小說論》,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莊宜文:《〈中國時報〉與〈聯合報〉小說獎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8年。
許劍橋:《九〇年代台灣女同志小說研究》,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3年。
郭旻絜:《走出迷宮,化身人妻——陳雪《迷宮中的戀人》、《人妻日記》中的伴侶關係》,國立中興大學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5年。
陳怡如:《自我的再現與重構——論邱妙津與陳雪的女同志小說》,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9年。
陳盈岑:《陳雪小說中邊緣心靈書寫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2007年。
楊紫淇:《台灣當代『私小說』的受容與展演——以陳雪與駱以軍為觀察中心》,國立中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5年。
劉思坊:《解嚴後台灣小說瘋狂敘事研究:以舞鶴、陳雪為觀察中心》,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蔡宜穎:《陳雪小說中的邊緣人物研究》,國立嘉義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15年。
蔡明萱:《愛慾、創傷與死亡——論邱妙津與陳雪研究》,南華大學文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11年。
蕭愉配:《慾望與認同的新文化想像:陳雪小說中的家庭書寫》,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簡乃韶:《自我的詮釋,再現的自我:新世紀台灣自傳體小說潮流研究(2000-2005)》,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五、報章雜誌與網路資料
「司法院釋字第七四八號解釋施行法」,全國法規資料庫,網址: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B0000008,2022年5月9日查閱。
「釋字第748號解釋」,憲法法庭,網址:https://cons.judicial.gov.tw/docdata.aspx?fid=100&id=310929,2022年5月9日查閱。
印刻舒讀網《橋上的孩子》一書的推薦資料,http://www.inksudu.com.tw/front/bin/ptdetail.phtml?Part=3070012050,2022年5月5日查閱。
李屏瑤:〈用文字蓋一座站立的台北──陳雪《摩天大樓》〉,博客來OKAPI閱讀生活誌,2015年8月6日,網址:https://okapi.books.com.tw/article/3896,2022年5月5日查閱。
徐明瀚:〈陳雪的鴛鴦蝴蝶派電影〉,收錄於《字母LETTER:陳雪專輯》,台北:衛城出版,2017年。
張耀仁專訪,〈終於,我可以放下包袱了——陳雪談《摩天大樓》〉,自由副刊,2015年9月14日,網址:https://art.ltn.com.tw/article/paper/915181,2022年5月2日查閱。
莊宜文整理,〈陳雪:赤裸也是一種隱藏〉,《文訊》,137期,1997年3月。
陳雪、林秀梅、莊瑞琳:〈現在是活活潑潑的陳雪〉,收錄於《字母LETTER:陳雪專輯》,台北:衛城出版,2017年。
黃文鉅:〈小說是魔術 陳雪〉,《鏡週刊》,2019年11月18日,網址:https://www.mirrormedia.mg/premium/20191108pol001/?utm_source=feed_related&utm_medium=line&_trms=56d03a891b621261.1652203160936,2022年5月6日查閱。
黃基銓訪談:〈陳雪——何必在乎陳春天有百分之多少的我〉,《野葡萄文學誌》,第21期,2005年 5月。
黃楚雄錄音整理:〈酷兒發妖:酷兒/同性戀與女性情慾「妖言」座談會紀實〉,收錄於性/別研究第三、四期合刊《酷兒:理論與政治》專號,中央大學英文系性/別研究室,1998年9月。
黃筱威紀錄整理:〈在文學裡創造新世界——紀大偉對談陳雪〉,收錄於《印刻文學生活誌》,3:2,2006年10月。
趙啟麟報導,〈陳雪看私小說:飯島愛與山田詠美的差別在文學性〉,「2001全國巡迴文藝營:文學新世紀曙光」,聯合文學出版社主辦,2001年8月18日,網址:https://www.books.com.tw/onlinepublish/2001082009.htm,2022年4月26日查閱。
蔡祝青、謝志昇整理報導,朱偉誠主講:〈台灣同志學〉,《婦女與兩性研究通訊》,第58期,2001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