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郭瑞濬
Kuo, Rui-Jun
論文名稱: 建築資訊模型應用在高樓結構碰撞問題之研究
Application of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on Structural Pounding Problems
指導教授: 徐德修
Syu, De-Siou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工學院 - 土木工程學系
Department of Civil Engineering
論文出版年: 2013
畢業學年度: 10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0
中文關鍵詞: 建築資訊模型BIM結構碰撞自動化
外文關鍵詞: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Structural Pounding, Automation
相關次數: 點閱:93下載: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透過建築資訊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BIM)的整合設計概念探討相鄰結構碰撞的問題。在資訊科技的快速發展進步下,強大的3D建模軟體與結構分析軟體已經可以互相結合,在整個設計分析階段已經逐漸邁入自動化,運用建築師的設計藍圖,結構工程師可以直接將模型傳入需要的分析軟體中計算設計,不需要再重新建模,和以往的模型建立、結構分析、結構設計各自執行、獨立運算的執行狀況是不一樣的。在建築資訊模型這個概念下,所有資料都被數據化,如此,在獲取建築物的資訊方面,可以省下大量的人力成本。吾人可預期此為未來土木工程及建築工程設計案件處理之發展趨勢。在此即利用這一觀念進行建築物的分析及設計,並以高樓結構碰撞問題為例呈現整合設計的效果。

    Integration design through the concept of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on building ponding problems. By the highly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 powerful 3D modeling software and structural analysis software can be combined with each other. As 3D structural model generated, analysis and design can be executed automatically. Conventional design process (including modeling, structural analysis and design, …etc.), execution and calculation independently in each step, can be modified a lot. All the regarded data will be digitized when BIM integration design concept is adopted. Consequently, the prime cost can be greatly reduced in the design project. It is believed that the BIM system will be greatly applied to our practical design field including civil engineering projects.

    目錄 中文摘要 I Abstract II 誌謝 III 目錄 IV 表目錄 VI 圖目錄 VII 第一章 緒論 1 1.1 前言 1 1.2 研究動機及目的 2 1.3 研究方法與本文內容 4 第二章 建築資訊模型(BIM)的介紹 5 2.1 何謂BIM 5 2.2 BIM的優勢功能 9 2.3 政府及民間部門推動BIM 12 2.4 BIM的相關軟體 15 第三章 文獻回顧及理論基礎 19 3.1 結構碰撞之文獻回顧 19 3.2 結構間距之相關規定 22 3.3 有限元素法 26 3.4 動力分析 30 3.5 液流阻尼器及其原理 35 第四章 程式架構 37 4.1 TEKLA程式介紹 37 4.2 TEKLA基本操作 41 4.3 SAP2000程式介紹 53 4.4 SAP2000基本操作 54 第五章 案例設定與分析結果 69 5.1 結構案例設定及流程 69 5.2 TEKLA模型建立 72 5.3 SAP2000分析 78 5.4 SAP2000設計 87 5.5 回傳至TEKLA 91 5.6 現行建築物之碰撞補強 94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107 參考文獻 110 附錄A-SAP2000之範例引證 112 附錄B-鋼結構設計規範 128 表目錄 表2-1 BIM的數據內容 8 表2-2 BIM對政府及民間的益處 12 表2-3 BIM各種用途使用之軟體 16 表3-1 α_y對應值 22 表3-2 規範R值 23 表A-1 case2 手算結果(二) 115 表A-2 case3 手算結果(四) 119 圖目錄 圖1-1 間距不足之建築物(一) 2 圖1-2 間距不足之建築物(二) 2 圖1-3 間距不足之建築物(三) 3 圖1-4 間距不足之建築物(四) 3 圖1-5 本研究之整合流程 4 圖2-1 BIM的生命週期 6 圖2-2 BIM的進程 8 圖2-3 海洋大學體育館量體、動線分析 13 圖2-4 海洋大學體育館空間與結構分析 14 圖2-5 海洋大學體育館空間配置分析 14 圖2-6 軟體間相互關係 17 圖3-1 實際碰撞案例地點位置 19 圖3-2 實際碰撞案例(一) 20 圖3-3 實際碰撞案例(二) 20 圖3-4 實際碰撞案例(三) 20 圖3-5 實際碰撞案例(四) 20 圖3-6 高架橋和古蹟間距太近案例 21 圖3-7 一維的線段元素(兩個節點) 27 圖3-8 二維的正方形元素(八個節點) 27 圖3-9 三維的四面體元素(十個節點) 27 圖3-10 有限元素網格(一) 28 圖3-11 有限元素網格(二) 28 圖3-12 有限元素法分析步驟 29 圖3-13 Solution Methods for Equation of Motion 33 圖3-14 液流阻尼器 36 圖4-1 TEKLA STRUCTURES 17版 37 圖4-2 TEKLA軟體模組配置 38 圖4-3 TEKLA操作流程圖 41 圖4-4 TEKLA 新增模型 42 圖4-5 TEKLA開啟舊模型 42 圖4-6 TEKLA設定格子線 43 圖4-7 TEKLA 格子線 44 圖4-8 TEKLA零件種類 45 圖4-9 TEKLA 柱設定 45 圖4-10 TEKLA接頭視窗 46 圖4-11 TEKLA 接頭詳細設定 47 圖4-12 TEKLA 線負載視窗 48 圖4-13 TEKLA儲存IFC視窗 49 圖4-14 TEKLA 分析模型 50 圖4-15 TEKLA 分析設計規範 51 圖4-16 TEKLA 分析輸出內容 51 圖4-17 TEKLA 分析應用程式介面 52 圖4-18 TEKLA 分析負載組合 52 圖4-19 SAP2000 15版 53 圖4-20 SAP2000操作流程圖 54 圖4-21 SAP2000 範例模型 55 圖4-22 SAP2000 梁的設定 55 圖4-23 更改邊界條件 56 圖4-24 選擇需要的邊界條件 56 圖4-25 SAP2000 顯示斷面 57 圖4-26 SAP2000 顯示外力(一) 57 圖4-27 SAP2000 顯示外力(二) 58 圖4-28 SAP2000 桿件設定(一) 58 圖4-29 SAP2000 桿件設定(二) 59 圖4-30 SAP2000 桿件設定(三) 59 圖4-31 SAP2000 桿件設定(四) 60 圖4-32 SAP2000 分析設定(一) 60 圖4-33 SAP2000 分析設定(二) 61 圖4-34 SAP2000 分析結果 61 圖4-35 SAP2000 設計斷面 62 圖4-36 SAP2000 規範設定 63 圖4-37 SAP2000 設計結果 63 圖4-38 SAP2000 設計詳細資料(一) 64 圖4-39 SAP2000 設計詳細資料(二) 64 圖4-40 SAP2000新增斷面(一) 65 圖4-41 SAP2000新增斷面(二) 65 圖4-42 SAP2000新增斷面(三) 66 圖4-43 回傳至TEKLA 67 圖4-44 TEKLA新增斷面(一) 68 圖4-45 TEKLA新增斷面(二) 68 圖5-1 樓層底面示意圖 69 圖5-2 樓層正面示意圖 70 圖5-3 例題流程圖 71 圖5-4 建立格線 72 圖5-5 格子線內容設定 73 圖5-6 TEKLA 3D模型圖 74 圖5-7 柱斷面設定 74 圖5-8 柱長設定 74 圖5-9 梁斷面設定 75 圖5-10 混凝土板設定 75 圖5-11 TEKLA分析模型設定(一) 76 圖5-12 TEKLA分析模型設定(二) 76 圖5-13 TEKLA分析模型 77 圖5-14 SAP2000分析圖 78 圖5-15 SAP2000視角調整(XZ平面) 78 圖5-16 歷時函數設定 79 圖5-17 振態調整 80 圖5-18 歷時函數設定成地震外力 81 圖5-19 組合力設定(一) 82 圖5-20 組合力設定(二) 82 圖5-21 分析執行選單 83 圖5-22 SAP2000分析完成圖 83 圖5-23 選擇變位之點 84 圖5-24 設定點位 85 圖5-25 未設計前之位移歷時圖 85 圖5-26 未設計前之位移歷時圖(EXCEL整理) 86 圖5-27 設計後之結果 87 圖5-28 各桿件斷面積 88 圖5-29 設計後之位移歷時圖(EXCEL整理) 89 圖5-30 設計前後兩棟建築之相對間距 89 圖5-31 3倍El Centro地震力作用下之相鄰間距 90 圖5-32 4倍El Centro地震力作用下之相鄰間距 90 圖5-33 5倍El Centro地震力作用下之相鄰間距 91 圖5-34 TEKLA取得SAP2000結果 92 圖5-35 TEKLA使用設計群組 92 圖5-36 TEKLA完成換取新斷面 93 圖5-37 實際碰撞案例 95 圖5-38 案例底面示意圖 95 圖5-39 案例正面示意圖 96 圖5-40 TEKLA建模 97 圖5-41 梁性質設定 97 圖5-42 混凝土板性質設定 97 圖5-43 左棟建築柱性質設定 98 圖5-44 右棟建築柱性質設定 99 圖5-45 振態調整 100 圖5-46 歷時函數設定成地震外力 100 圖5-47 位移歷時圖(EXCEL整理) 101 圖5-48 阻尼設定(一) 102 圖5-49 阻尼設定(二) 102 圖5-50 阻尼連結位置 103 圖5-51 左棟建築放入阻尼(c=10)比較圖 103 圖5-52 右棟建築放入阻尼(c=10)比較圖 104 圖5-53 加入阻尼(c=10)之相對歷時圖 104 圖5-54左棟建築放入阻尼(c=20)比較圖 105 圖5-55右棟建築放入阻尼(c=20)比較圖 105 圖5-56加入阻尼(c=20)之相對歷時圖 106 圖6-1 BIM於土木結構之整合 108 圖A-1 case1 題目 112 圖A-2 case1 SAP2000結果 113 圖A-3 case2 題目 113 圖A-4 case2 SAP2000結果(一) 114 圖A-5 case2 SAP2000結果(二) 114 圖A-6 case2 手算結果(一) 115 圖A-7 case2 手算結果(三) 115 圖A-8 case3 題目 116 圖A-9 case3 SAP2000結果(一) 116 圖A-10 case3 SAP2000結果(二) 117 圖A-11 case3 手算結果(一) 117 圖A-12 case3 手算結果(二) 118 圖A-13 case3 手算結果(三) 118 圖A-14 case4 題目 120 圖A-15 case4 SAP2000結果(一) 120 圖A-16 case4 SAP2000結果(二) 121 圖A-17 case4 SAP2000結果(三) 121 圖A-18 case4 SAP2000結果(四) 122 圖A-19 case4 手算結果(一) 122 圖A-20 case4 手算結果(二) 123 圖A-21 case4 手算結果(三) 123 圖A-22 case4 手算結果(四) 124 圖A-23 case4 手算結果(五) 124 圖A-24 case4 手算結果(六) 125 圖A-25 case4 SAP2000只考慮彎矩結果(一) 126 圖A-26 case4 SAP2000只考慮彎矩結果(二) 126 圖A-27 case4 SAP2000只考慮彎矩結果(三) 127

    Chuck Eastman , Paul Teicholz , Rafael Sacks , Kathleen Liston , BIM Handbook : A Guide to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for Owners , Managers , Designers , Engineers , and Contractors , Inc., 2^nded., 2011

    Deck Chen , Tekla Structures Steel Detailing基礎教材,教育訓練手冊,Modified by Deck Chen Copyright reserved,歐亞電腦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1月

    Douglas P.Taylor , ”Fluid Dampers for Applications of Seismic Energy Dissipation and Seismic Isolation” , Eleventh Worid Conference on Earthquake Engineering , No.798 , 1996.

    921網路博物館,國家地震中心工程研究中心,
    http://921.gov.tw/edu/edu-commonsense.html

    台北市建築管理工程處,http://www.dba.tcg.gov.tw/

    仲元電腦股份有限公司,SAP2000產品資訊,http://www.cyci.com.tw/

    江恩暉,「液流阻尼器與調諧質量阻尼器系統共構之耐震分析」,國立成功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九十七年六月

    李永峰,「結構液流阻尼器之設計及應用」,國立成功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八十六年六月

    李輝煌,ANSYS工程分析基礎與觀念,高立圖書,2005年5月

    「建築技術規則」,建築構造編第四十九條,內政部營建署,民國九十一年六月十二日

    「建築物耐震設計規範及解說」,內政部營建署,民國一百年

    陳文斌,國立台北科技大學,機械工程系網路資源:有限元素法簡介,
    http://www.me.ntut.edu.tw/biomech/web/information/fem.htm

    陳志文,中興工程顧問公司BIM中心副主任,[成功大學建築系演講簡報:BIM趨勢及工程與節能分析之實務應用],2012年12月,上課簡報、筆記

    郭冠吾,「液流阻尼器於結構碰撞控制」,國立成功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一百零一年

    黃宏財,有限元素法簡介課程講義,義守大學應用數學系,2009年10月30日

    歐亞電腦公司網站,TEKLA產品資訊,
    http://www.ecs-ap.com/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19&Itemid=5

    鄭蘩,「台北市高層建築耐震間距之研究」,結構工程,第十卷,第三期,第35-43頁,民國84年

    謝尚賢、康士仲、陳宜民、蔡孟涵、葉鎧禎、李敬賢、馬俊強,Revit在結構工程的應用,科技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7月

    賴朝俊建築師,[成功大學建築系演講簡報:BIM在建築設計上的運用],2012年11月2日

    賴朝俊建築師,[成功大學建築系演講簡報:BIM在建築設計上的運用],2012年11月2日,演講筆記

    「鋼構造建築物鋼結構設計技術規範」,鋼結構容許應力設計法規範及解說,第十三章,內政部營建署,民國九十六年六月

    下載圖示 校內:2015-07-08公開
    校外:2015-07-08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