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郭庭芳 Kuo, Ting-Fang |
|---|---|
| 論文名稱: |
春秋時期《詩經》之實用與傳播研究 Research on the Practicality and Dissemination of The Classic of Poetry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
| 指導教授: |
黃聖松
Huang, Sheng-Song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
| 論文出版年: | 2021 |
| 畢業學年度: | 109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23 |
| 中文關鍵詞: | 左傳 、國語 、詩經 、春秋 、用詩 |
| 外文關鍵詞: | Zuo Zhuan, Guoyu, Classic of Poetry,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applying poetry |
| 相關次數: | 點閱:202 下載:59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欲探討春秋時人於口語間實際運用《詩經》的狀況,並藉此梳理今日《詩經》定本的形成過程。在第二章〈《詩經》實用類型分析〉,筆者整理《左傳》、《國語》裡的用《詩》案例時,將《詩經》的實用類型分為「引詩」、「賦詩」、「歌詩」、「誦詩」四種,並透過明辨動詞「賦」、「歌」、「誦」的用法,釐清「賦詩」、「歌詩」、「誦詩」形式上的爭議。
第三章〈春秋時期各國《詩經》實用分析〉中,對於紀錄豐富的引詩及賦詩事例,筆者分別製作了統計表格,如此春秋時期各個諸侯國的用《詩》傾向便一目了然,可以更進一步分析其中的異同之處。整體而言,各國在《國風》詩篇的選擇各具特色,且在賦詩的場合會更多的運用《國風》篇章。此外,雖然在引詩和賦詩的案例中,皆以二《雅》為主,但相較引詩時的《大雅》、《小雅》並重,賦詩時卻明顯偏重《小雅》,筆者認為這是由於《大雅》、《小雅》是先後創作而成,兩者音樂風格不同所致。
在論文的後半部分,要探討影響《詩經》詩篇從創作到應用的因素,包括第四章〈婚姻與《詩經》傳播〉和第五章〈教育與《詩經》傳播〉,筆者嘗試從婚姻、教育等面向切入,以探討在《詩經》還未定型的春秋時代,詩篇如何在國際間傳播、如何在世代間流傳。
This thesis explores the situations of people applying the Classic of Poetry in oral communication during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and thereby expounds on the formation process of the final version of the Classic of Poetry. In the second chapter Analysis of the Practical Types of the Classic of Poetry, while organizing the cases of applying poetry in Zuo Zhuan and Guoyu, the practical types of the Classic of Poetry are classified into four categories, including Yin-shi, Fu-shi, Ge-shi, and Song-shi. In addition, the controversy of the forms of Fu-shi, Ge-shi, and Song-shi is further clarified through distinguishing the usage of the verbs Fu, Ge, and Song.
In the third chapter Analysis of the Practicality of the Classic of Poetry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the analysis tables are made separately for the richly documented cases of Yin-shi and Fu-shi, so that the tendency of applying poetry in each ducal state during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can be easily understood and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can be further analyzed. On the whole, each state has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in the selection of poems from Guofeng as well as applying more poems from Guofeng on the occasions of Fu-shi. Moreover, although it is focused on the two Ya in the cases of Yin-shi and Fu-shi, both Da Ya and Xiao Ya were paid equal attention to on the occasions of Yin-shi; Xiao Ya was obviously emphasized more on the occasions of Fu-shi. It is considered that this is due to the different creation times and the music of Da Ya and Xiao Ya.
The second half of this thesis discusses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poems of the Classic of Poetry from creation to application. It is divided into two parts: the fourth chapter Marriage and the Dissemination of the Classic of Poetry, and the fifth chapter Education and the Dissemination of the Classic of Poetry. Through observing the two aspects, marriage, and education, the thesis then explores how the poems were spread internationally and circulated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when the Classic of Poetry was not yet finalized.
一、古代典籍
〔戰國〕左丘明,〔晉〕杜預注,〔唐〕孔穎達正義,李學勤主編:《春秋左傳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十三經注疏整理本。
〔戰國〕呂不韋編,〔漢〕高誘注:《呂氏春秋》,收入《四部叢刊初編》第420-424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8年〔1919〕影印上海涵芬樓藏明刊本。
〔戰國〕墨子撰,吳毓江校注:《墨子校注》,臺北:廣文書局,1978年。
〔漢〕公羊壽傳,〔漢〕何休解詁,〔唐〕徐彥疏:《春秋公羊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十三經注疏整理本。
〔漢〕毛亨傳,〔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疏,李學勤主編:《毛詩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十三經注疏整理本。
〔漢〕班固著,〔唐〕顏師古注:《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
〔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楊家駱主編:《新校漢書藝文志》,臺北:世界書局,1963年。
〔漢〕許慎,〔清〕段玉裁注,李添富校訂:《新添古音說文解字注》,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6年,經韻樓藏版影印。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十三經注疏整理本。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李學勤主編:《周禮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十三經注疏整理本。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李學勤主編:《儀禮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十三經注疏整理本。
〔三國吳〕韋昭著:《國語韋氏解》,臺北:世界書局,1968年,清嘉慶庚申〔1800〕讀未見書齋重雕宋天聖明道本。
〔魏〕何晏注,〔宋〕刑昺疏,李學勤主編:《論語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十三經注疏整理本。
〔晉〕郭象注,〔唐〕陸德明釋文,〔唐〕成玄英疏,〔清〕郭慶藩集釋:《莊子集釋》,臺北:商周出版,2018年。
〔南朝〕劉勰撰,周振甫注:《文心雕龍注釋》,臺北:里仁書局,1984年。
〔宋〕朱熹:《詩集傳》,收入《四部叢刊三編》,上海市:上海書店,1985年,上海涵芬樓影印中華學藝社借照日本東京岩崎氏靜嘉文庫藏宋本。
〔元〕朱公遷:《詩經疏義會通》,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77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元〕熊忠:《古今韻會舉要》,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3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清〕方玉潤著,李先耕點校:《詩經原始》,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清〕勞孝輿:《春秋詩話》,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據《嶺南遺書》叢書本排印。
〔清〕魏源:《詩古微》,清光緖乙酉[1885]飛青閣楊氏刊於黃岡學署。
二、近人著述
(一)專書
〔日〕竹添光鴻:《左氏會箋》,東京:明治講學會,1903年,舊鈔卷子金澤文庫本。
〔日〕瀧川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證》,高雄: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
〔美〕夏含夷著,黃聖松、楊濟襄、周博群等譯:《孔子之前:中國經典誕生的研究》,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
〔法〕葛蘭言著,趙丙祥、張宏明譯:《古代中國的節慶與歌謠》,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
毛振華:《《左傳》賦詩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王國維:《觀堂集林(外二種)》,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任繼愈:《中國哲學發展史(先秦)》,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
朱自清:《朱自清全集》,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年。
朱孟庭:《詩經與音樂》,臺北:文津出版社,2005年。
朱鳳瀚:《商周家族型態研究》,臺北:中華叢刊編審委員會,1972年。
何志華、陳雄根編著:《先秦兩漢典籍引《詩經》資料彙編》,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4年。
屈萬里:《詩經詮釋》,臺北市: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0年。
林志明:《西周用詩考》,新北市: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3年。
林思妤:《《詩經》、《詩序》、《左傳》關聯問題研究》,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1年。
林耀潾:《先秦儒家詩教研究》,台北縣: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8年。
胡新生:《周代的禮制》,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年。
夏傳才:《詩經研究史概要》,鄭州:中州書畫社,1982年。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張素卿:《左傳稱詩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2000年。
陳致著,吳仰湘、黃梓勇、許景昭譯:《從禮儀化到世俗化——《詩經》的形成》,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陳夢家:《西周年代考.六國紀年》,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黃聖松:《《左傳》後勤制度考辨》,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有限公司,2016年。
黃鳴:《春秋列國地理圖志》,北京:文物出版社,2018年。
楊向時:《左傳賦詩引詩考》,臺北:中華叢刊編審委員會,1972年。
楊伯峻編著:《春秋左傳注》,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5年。
董治安:《先秦文獻與先秦文學》,濟南:齊魯書社,1994年。
劉毓慶、郭萬金:《從文學到經學——先秦兩漢詩經學史論》,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
蔡先金:《諸子之前泛詩現象研究》,濟南市:齊魯書社,2012年。
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臺北:曉園出版社,1991年。
靡文開、裴普賢:《詩經欣賞與研究》,臺北:三民書局,1991年。
(二)期刊論文
楊松年:〈戰國楚竹簡《孔子詩論》和《論語》孔子詩說論析〉,《中國文學學報》第9期,2018年12月,頁1-29。
劉生良:〈春秋賦詩的文化透視〉,《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3卷第6期,2004年11月,頁87-93。
劉昆庸:〈「歌」與「誦」、「造篇」與「誦古」—秦漢賦詩型態的演化〉,《學術探索》2007年第2期,2007年4月,頁125-130。
顏崑陽:〈論先秦「詩社會文化行為」所展現的「詮釋範型」意義〉,《東華人文學報》第八期,2006年1月,頁55-87。
(三)專書論文
陳來:〈西周春秋時代的宗教觀念與倫理意識〉,收入陳弱水主編:《中國史新論:思想史分冊》,臺北市: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頁95-145。
謝維揚:〈周代的血緣關係規範與家族型態〉,周積明、宋德金主編:《中華社會史論(下卷)》,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四)學位論文
屈會濤:《春秋時代的卿族政治》,上海市:華東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13年。
曹靜偲:《先秦逸詩流傳研究》,成都:四川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9年。
顧永光:《從儀式行為論先秦賦《詩》的體制》,台北市: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年。
三、網路資源
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中央研究院資訊科學研究所:《小學堂上古音資料庫》,網址:https://xiaoxue.iis.sinica.edu.tw/shangguyin(2021年7月4日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