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蘇子軒
Su, Zih-Syuan
論文名稱: 探討原鄉社區自主防災之困境–以屏東縣北部原鄉為例
Study on the Plight of Self-Reliance in Disaster Resistance of Indigenous Community: A Case Study for the Indigenous Community in the North Pingtung County
指導教授: 樂鍇.祿璞崚岸
Ljegay Rupeljenga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理學院 - 地球科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Department of Earth Sciences (on the job class)
論文出版年: 2023
畢業學年度: 11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02
中文關鍵詞: 原鄉社區自主防災韌性排灣族魯凱族
外文關鍵詞: indigenous communities, self-reliance in disaster resistance, resilience, Paiwan, Rukai
相關次數: 點閱:133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台灣原鄉社區在各官方統計均有較高的災害潛勢環境,1990 年歐菲 莉颱風及 2009 年的莫拉克風災,顯示出原鄉社區為避險之目的而產生 自願或被迫之遷徙行為。本研究從災害、自主防災背景及原鄉社區防災 遭遇之困境進行文獻回顧並探討,作為後續訪綱設計之依據。本研究所 討論的災害係指「事件型災害,且為大型自然事件衍生之災害並在危及 原鄉社區居民生命及財產下,還須借助外部資源或離開原居地等」,並 從國家防災的沿革到近年研究熱絡的具「韌性」視角之傳統防災智慧, 分述自主防災相關背景;最後彙整相關原鄉社區防災遭遇之困境,與受 訪者災害經驗進行對照。
    本研究採質性研究之「半結構式訪談」及研究者具防災實務逾 9 年 職涯的「參與觀察法」,訪談第一線防災人員、地方耆老、在地文化工 作者及從事教育人員,在「災害的經歷」、「防災整備的推動」、「自 主防災的參與」及「其他建議補充」等面向進行討論。訪談結果指出在 公部門與原鄉社區間,政策推行及培訓計畫參與度媒合情形仍有進步空 間,反映出現行防災政策在原鄉的落實堪慮,同時也發現原鄉社區實際 的自主行動成效良好且自發性足,並有其韌性的存在。據此本研究給予 三點自主防災建議:一、原鄉社區學校與社區合作編寫具原住民族傳統 知識的防災教材促進知識活絡及傳承。二、建立原鄉社區「自主防災體 系」,以便於規劃原鄉的防災藍圖。三、預防演練實務與現行原鄉社區 傳統祭儀併作結合以提高參與度。

    According to official statistics, there is a higher risk of environmental disasters in indigenous communities than in other places in Taiwan. During Typhoon Ofelia in 1990 and Typhoon Morakot in 2009, indigenous communities voluntarily or forcibly migrated for disaster avoidance. This study first conducts a literature review of the disasters, the background of self-reliance in disaster resistance, and the challenges of disaster resistance in indigenous communities, and then develops an interview guide based on the review. The study focuses on large-scale natural disasters, specifically those that threaten the lives and property of residents in indigenous communities, requiring external resources for recovery or even forcing residents to leave their hometowns. The study also separately discusses the background related to self-reliant disaster resista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n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ditional wisdom of resilience, which has gained much research interest in recent years. Finally, the challenges of disaster resistance faced by indigenous communities are compiled and compared with the disaster experiences of the interviewees.

    摘要 I 誌謝 VII 目錄 VIII 表目錄 XI 圖目錄 XII 第壹章、緒論 1 第一節 前言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動機 8 第三節 章節安排 10 第貳章、文獻回顧 11 第一節 災害 11 第二節 自主防災背景 14 一、 政策 14 二、 原住民族傳統知識 26 第三節 原鄉社區防災遭遇之困境 36 第參章、研究方法 39 第一節 研究區域災害概述 39 第二節 研究工具 43 一、 文獻分析法 43 二、 觀察訪談法 43 第三節 抽樣方法與研究對象 45 一、 抽樣方法 45 二、 研究對象 45 第四節 研究提問 47 第五節 訪談大綱及資料討論 48 一、 訪談大綱 48 二、 訪談資料討論 48 第肆章、訪談結果及討論 49 第一節 原鄉社區經歷災害的情形 49 第二節 原鄉社區推動防災整備的情形 64 第三節 原鄉社區參與自主防災的情形 75 第四節 其他建議或補充 82 第伍章、結論與建議 83 第一節 自主防災遭遇困境的探討 83 第二節 防災建議 90 第三節 研究限制及建議91 一、 研究對象 91 二、 研究方法 91 三、 研究災害及範圍 91 四、 研究建議 92 參考文獻 93 附錄一 相關法令 97 附錄二 參與論文研究受訪同意書 99 附錄三 受訪者基本資料表 100 附錄四之一 訪談大綱(第一線防災人員及從事教育人員)101 附錄四之二 訪談大綱(地方耆老及在地文化工作者) 102

    Mileti, D. S., Disasters by design: a reassessment of natural hazardsin the United States, Washington: Joseph Henry Press, pp.209~229,1999.
    二十五萬分之一臺灣區域地質圖數值檔-臺灣。
    中央災害防救會報(https://cdprc.ey.gov.tw/)。
    內政部消防署資訊網(https://www.nfa.gov.tw/cht/)。
    公視新聞網2016年6月14日發布「霧台大武村聯外橋毀 雨中搶修出便道」。
    王秋原、徐美鈴,影響基隆河流域居民對其住家環境之識覺及其因應行為因子之研究,中國地理學會學刊,18 期,第23~29頁,1990。
    王志鏞,地震災害之形成條件及種類,保險資訊,第40~44頁,1997。
    王維琴,全民國防教育新探究-以原住民山林智慧融入野外求生教學為例,國立臺東大學碩士論文,共114頁,2018。
    全球災害事件簿(https://den.ncdr.nat.gov.tw)。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土石流防災資訊(https://246.swcb.gov.tw/)。
    行政院,災害防救白皮書,共285頁,2011。
    何興亞、王聖文,防災科技研發工作,科學發展期刊,410期,第6~14頁,2007。
    李維森,災害防救體系,科學發展期刊,410期,第56~62頁,2007。
    吳慧菁,中文書名:安全的家園,堅強的社區:天然災害後的重建手冊(譯自Safer Homes, Stronger Communities: A Handbook for Reconstructing after Natural Disasters)-第24章災害型態與影響,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臺灣,第539~548頁,2012。
    呂翌如,從人文面向探討原住民地區之防災問題,國立臺北科技大學碩士論文,共152頁,2014。
    宋彥廷,原住民傳統生態知識中之颱風韌性-以高雄市桃源區荖濃溪周邊聚落為例,國立臺北大學論文,共172頁,2020。
    災害防救法(民國 111 年 06 月 15 日)。
    林啟文、林偉雄及高銘健,潮州五萬分之一臺灣地質圖,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第2~9頁,2011。
    林啟文、洪國騰,美濃五萬分之一臺灣地質圖,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第2~7頁,2012。
    林國偉,第三層級災害防救組織應變作為之研究-以屏東縣為例,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論文,共97頁,2012。
    官大偉,原住民生態知識與當代災害管理以石門水庫上游集水區之泰雅族部落為例,地理學報,第76期,第97~132頁,2015。
    林慧年、王俊秀、台邦.撒沙勒,以方法目的鏈探討獵人學校傳統生態知識之價值建構,科學教育學刊,第二十四卷,第二期, 第139~165頁,2016。
    拉夫琅斯·卡拉雲漾,來自林野最後的呼喚:Vuculj排灣族Veqeveq傳統領域學, 排灣學研究會,臺灣,第86~199頁,2017。
    林慧年,魯凱學-研討會論文集-莫拉克災後魯凱族下三社之微型觀光產業復振:永續生計觀點,屏東縣霧台鄉公所,臺灣,第311~324頁,2017。
    科技部計畫補助,原住民科學教育計畫資源網(https://ismoster.org)。
    翁德怡、石富元,災難事件的定義、分類與分級標準,台灣醫學,6卷,3期,第350~356頁,2002。
    高岩翔,原住民部落之自主救災能力評估,國立屏東科技大學碩士論文,共80頁,2016。
    財團法人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原住民教會(計畫主持人-陳亮全),原住民防災社區行動計畫:運用傳統智慧建構災害韌性部落(期末報告書),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編印,共98頁,2018。
    張勝凱,集體遷村部落災後重建生活適應問題之探討─以嘉義縣逐鹿社區為例,國立政治大學碩士論文,共104頁,2020。
    黃仕涵,2011,原住民部落防災應變模式之探討以臺東縣某部落莫拉克風災為例,慈濟大學碩士論文,共93頁。
    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地質敏感區查詢系統(https://gis2.moeacgs.gov.tw/gwh/gsb97-1/sys_2014b/index.cfm)。
    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地質資料整合查詢系統(https://gis3.moeacgs.gov.tw/gwh/gsb97- 1/sys8/t3/index1.cfm)。
    經濟部水利署-水利地理資訊服務平台(https://gic.wra.gov.tw/gis/)。
    義守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計畫主持人-林慧年),災難、土地、文化:莫拉克災後南台灣原住民部落環境變遷與社群復振之研究-以永續生計5觀點檢視莫拉克災後部落之微型觀光產業復振:以茂林萬山為例(第3年),科技部補助專題研究計畫報告,臺灣,共20頁,2021。
    環境資訊中心2022年11月3日發布「全台1.3萬「防災士」成互助關鍵 專家建議:公共事業、社區管委會、企業應加強部署」。
    謝志誠、張紉、蔡培慧、王俊凱,臺灣災後遷村政策之演變與問題,住宅學報,17卷,2期,第81~97頁,2008。
    羅永清(主編),臺灣原住民族環境智慧,行政院環境保護署,臺灣,第34~41頁,2014。
    鐘宜庭,天然災害老人弱勢族群社經脆弱度評估指標於地區災害防救災資源檢討之應用-以桃園縣桃園市為例,銘傳大學建築與都市防災研究所碩士論文,6頁,2009。

    無法下載圖示 校內:2028-08-25公開
    校外:2028-08-25公開
    電子論文尚未授權公開,紙本請查館藏目錄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