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李昭鈺
Lee, Chao-yu
論文名稱: 邵族服裝之形制溯源研究
指導教授: 許功明
Hsu, Koun-mi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藝術研究所
Institute of Art Studies
論文出版年: 2005
畢業學年度: 9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7
中文關鍵詞: 原住民服裝邵族服裝八角星形紋達戈紋織布
相關次數: 點閱:84下載:8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邵族的物質文化中,有哪些具有族群表徵的功能?現今尚存的是哪幾項?最具工藝水準的是哪一種?
      具有族群表徵的物質文化有獨木舟、柳葉形的槳、舂杵音用的杵與竹筒、日月盾牌、老織布等,尚存杵、竹筒、日月盾牌、老織布,其中最具工藝水準的莫過於精緻的老織布。
      邵族織布的工藝水準曾經頂尖,為何今日無族人織布?為何學界著手研究?
      原因是邵族在物質生活現代化後,織布機便荒廢一旁,關於織布的記憶就由模糊而淡忘。此外,由於祖靈籃內存的邵族服裝不僅曾有使用功能,更具神聖性的祖靈象徵意義,因而有禁忌限制不能觸碰,因而難以做學術研究。若不經由長時間訪談、參與觀察與影像紀錄,短期間是難累積足夠研究的資料。
      祖靈籃內疊放的服裝,為何形式風格又分成數種類型?這與邵族遷移歷史,以及與鄰近族群的互動是否有關聯?這些服裝是否能約略排出先後順序?服裝上是否有反覆出現的紋樣?這紋樣的由來為何?
      邵族有以祖靈籃為媒介的祖靈信仰,祖靈籃及其內置服飾代表邵族祖靈與生靈,這些服裝因年代不同而有不同風格的形制,反應其時代變遷與文化採借的情形。邵族服裝史的雛形,依序分為年代難考究的老織物、清末與日治時期的男子服裝、女子服裝、二次戰後的服裝。
      年代難考究的老織物似為清史料記載的「達戈紋」織錦,包括長、短背心及一片短裙。清末與日治時期的男子服裝包括胸袋、腹袋、背心,還有皮背心、後敞褲等。清末與日治時期的女子服裝包含對襟立領長袖短上衣、兩片裙、腰帶、腳套。而二次戰後的服裝則是簡化自日治時期,且逐漸轉為泛原住民風。
      年代難考究的老織物與中部平埔諸族相似,清末與日治時期的男子服裝與布農族近似,女子服裝則一貫延續自《皇清職貢圖》所繪而轉變。近日邵族服裝除保留部分日治時期服裝的元素,也多採用泛原住民風,主要做為原/漢之區隔。
      日治時期的男子胸袋前織錦,有作為族群表徵的「八角星形紋」,但此圖紋未見於年代難考的老織物,卻應是取材自外來的巴則海族老背心,應證邵族曾與之文化採借。
      除上述邵族服裝史雛型的建立,在實務工作上,著手織製及復育清末與日治時期男子胸袋織錦,也復原一套女子服裝。

    目錄 表目錄……………………………………………………8 圖目錄……………………………………………………9 緒論………………………………………………………15 第一章 祖靈籃及其內服裝的信仰意涵 …………32 第一節 祖靈籃內的服裝………………………………32 第二節 祖靈信仰………………………………………33 一、祖靈崇拜與祭典儀式………………………………33 二、相關傳說與禁忌……………………………………36 三、祖靈籃及其內置衣飾的繼承………………………39 四、祖靈籃的信仰現況…………………………………41 第二章 年代難考究的老織錦…………………………43 第一節 史料中的達戈紋織錦…………………………44 一、史料記載的達戈紋織錦……………………………44 二、番布的材料與織布工具……………………………54 第二節 清領時期邵族與漢族/平埔諸族的互動史…56 一、清領時期的文獻……………………………………56 二、語言學者李壬癸的觀點……………………………58 三、平埔諸族的移入……………………………………59 第三節 祖靈籃內年代難考究老織錦的形制…………61 一、短背心………………………………………………66 二、長背心………………………………………………73 三、短裙…………………………………………………76 四、珠飾…………………………………………………81 五、小結…………………………………………………83 第三章 邵族男子服裝…………………………………84 第一節 日治時期的邵族歷史…………………………89 一、日本學者對邵族的分類……………………………89 二、日月潭發電廠興建與邵族遷徙……………………90 第二節 老照片中的邵族男子服裝……………………91 一、1871年之前影像中的邵族男子服裝………………92 二、日治時期舊社照片中的邵族男子服裝……………93 三、日治時期遷移到日月村後影像中的男子服裝……97 第三節 邵族與鄒族、布農族男子服裝的比較……100 一、與鄒族男子服裝比較……………………………100 二、與布農族男子服裝比較…………………………101 第四節 邵族胸袋織錦圖紋的織法與溯源…………104 一、邵族胸袋織錦圖紋的織法………………………104 二、邵族胸袋織錦圖紋的溯源………………………108 第五節 年代難考究老織物與日治時期男子服裝的風格斷裂…113 第四章 邵族女子服裝………………………………115 第一節 「皇清職貢圖」中的水沙連女子服裝……115 第二節 老照片中的邵族女子服裝…………………117 一、同治10年(1871)之前影像中的邵族女子服裝118 二、日治時期舊社照片中的邵族女子服裝…………119 三、日治時期邵族遷移到日月村後影像中的女子服裝123 四、老照片中的邵族女子服裝比較…………………124 第三節 邵族傳統女子服裝的形制與製作方法……127 一、邵族女子傳統服裝失傳與亡逸之因……………127 二、製作動機…………………………………………127 三、舊腳套透露的訊息………………………………128 四、製作過程…………………………………………129 五、耆老們對邵族女子服裝之美的歧見與共識……133 第五章 二次戰後迄今的邵族服裝變遷……………135 第一節 日月村的服裝改變情形……………………135 一、二次戰後的服裝…………………………………135 二、田野工作所見的服裝……………………………136 三、邵族傳統織布班的推動…………………………137 第二節 大平林的服裝改變情形……………………139 結論……………………………………………………144 參考書目………………………………………………149 附錄……………………………………………………156 附錄一:受訪者基本資料……………………………156 附錄二:田野工作紀錄表……………………………158 自述……………………………………………………167

    (一) 專書
    藍鼎元,《東征集》,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7。
    丁曰健,《治臺必告錄》,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7。
    丁紹儀,《東瀛識略》,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6。
    朱仕玠,《小琉球漫誌》,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6。
    黃叔璥,《臺海使槎錄》,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7。
    姚瑩,《東槎紀略》,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7。
    朱景英,《海東札記》,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6。
    郁永河,《裨海紀遊》,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7。
    六十七等,《番社采風圖考》,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6。
    董天工,《臺海見聞錄》,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6。
    傅恆等編,《皇清職貢圖》,遼寧省:新華,1991。
    台灣總督府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原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蕃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四卷,鄒族,台北:中研院民族所,2001。
    小川尚義、淺井惠倫 著;陳千武 譯,《台灣原住民的母語傳說》,台北市:臺原出版社,1996。
    宮本延人 著,魏桂邦 譯,《台灣的原住民族》,台中:晨星出版, 1998。
    宮本延人口述,宋文薰、連照美翻譯,《我的台灣紀行》,台北:南天書局,1998。
    森丑之助 著,宋文薰編譯,《台灣蕃族圖譜中譯本》,台北:南天書局,1994。
    森丑之助 著,楊南郡譯,《生蕃行腳》,台北:遠流出版社,2000。
    鳥居龍藏著、楊南郡譯,《探險台灣:鳥居龍藏的台灣人類學之旅》,台北市:遠流,1996。
    伊能嘉矩 著、楊南郡譯註,《平埔諸族調查旅行》,台北:遠流出版,1996。
    鈴木質 著,陳柔森主編,《台灣原住民風俗》,台北:原民文化,2000。
    鈴木質,《臺灣蕃人風俗誌》,台北:武陵,1991。
    佐藤文一,《臺灣原住種族原始藝術研究 》,台北:南天,1988。
    佐山融吉.大西吉壽編《生蕃傳說集》,台北:杉田重藏書店,1923。
    上田榮太郎,《台灣寫真帖》,臺北:活版社,明治四十年十月十三日。
    田山宗堯,《台灣寫真帖》,東京:臺灣總督府官房文書課,明治四十一年。
    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台灣蕃族圖譜》,東京:矢吹高尚堂,大正四年九月。
    原幹次郎,《御大典紀念台灣寫真》,台北:勤勞富源社,昭和四年七月。
    勝山吉作,《台灣介紹最新寫真集》,台北:勝山寫真館,昭和六年六月。
    藤崎濟之助,《台灣的蕃族》,東京:國史刊行會,1930。
    笠原政治編,楊南郡譯,《淺井惠倫教授攝影集》,台北:南天,1995。
    許朝卿,藍美雅編譯,《臺灣經典寫真:邂逅30年代Formosa》,台北:田野影像,1997。
    松本曉美、謝森展,《台灣懷舊》,台北:創意力,1990。
    宋文薰等六人,《跨越世紀的影像》,台北: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1994。
    童春發等,《高砂春秋:台灣原住民之文化藝術》,台北:立虹,1996。
    應大偉作,《一百年前的台灣寫真》,台北:圓神,1995。
    王雅倫,《法國珍藏早期台灣影像》,台北:雄獅,1997。
    張建隆,《看見老台灣》,台北:玉山社,1999年。
    張良澤監修,戴嘉玲編譯,《Formosa原住民寫真和解說集》,台北:前衛,2000。
    蕭富隆等,《南投縣老照片特輯三》,南投:南投縣立文化中心,1996。
    陳奇祿,《日月潭邵族調查報告》,台北:南天,1958。
    陳奇祿,《日月潭邵族》,南投:南投縣文獻委員會,1971。
    劉斌雄、劉枝萬,《日月潭考古報告》,南投:南投縣文獻委員會,1957。
    白宏如、袁福山等,〈邵族田調筆記〉,《臺灣原住民史料彙編 第二輯》,南投:台灣省文獻會,1996。
    蕭富隆等,《日文南投文史資料中譯叢書(四)日據時期新高郡轄內概況》,南投:南投縣立文化中心,1996。
    《南投縣鄉土大系—住民篇》,南投:南投縣政府,1995。
    李壬癸,《台灣南島民族的族群與遷徙》,台北:常民文化,1998。
    李壬癸,《台灣原住民史語言篇》,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9。
    李幼蒸,《臺灣原住民史 語言篇》,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9。
    詹素娟、潘英海主編,《平埔諸族與台灣歷史文化》,台北: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2001。
    林啟三譯,《日據時期新高郡轄內概況》,南投:南投縣文化中心,1996。
    許功明主持,《日據時期原住民影像之部落觀點研究──邵族、鄒族、布農族、卑南族》,台南: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籌備處,2003。
    謝英俊、阮岳慶,《屋頂上的石斛蘭:關於建築與文化的對話》,台北:木馬文化,2003。
    田哲益,《邵族神話與傳說》,台中:晨星出版, 2003。
    田哲益《台灣的原住民-邵族》,台北:臺原出版社, 2002。
    鄧相揚,《日月潭世紀顯影》,南投:投縣政府文化局,2002。
    鄧相揚、許木柱,《邵族史篇》,南投:文獻會,2000。
    鄧相揚,《邵族風采》,南投:觀光局日月潭,2000。
    鄧相揚,《日月潭史話》,南投:觀光局日月潭,2000。
    政大民族學系,《日月潭邵族民族誌調查報告》,台北:政大民族學系,2001。
    謝世忠,《「山胞觀光」: 當代山地文化展現的人類學詮釋》,台北:自立晚報,1994。
    張連桂述、沈揮勝作,《明潭憶舊》,南投:觀光局日月潭,2003。
    洪英聖,《台灣先住民腳印:十族文化傳奇》,台北:時報,1993。
    高淵源,《台灣高山族》,台北:香草山出版,1977。
    范純甫主編,《原住民風情》,台北:華嚴,1996。
    陳兆復、邢璉,《原始藝術史 =/The history of primitive》,上海:人民,1998。
    林建成,《台灣原住民藝術田野筆記》,台北:藝術家,2002。
    簡扶育,《搖滾祖靈 :台灣原住民藝術家群像》,台北:藝術家,1998。
    王嵩山,《集體知識、信仰與工藝》,台北:稻香,1999。
    王嵩山,《當代台灣的原住民藝術》,台北:台灣藝術教育館,2001。
    高業榮,《臺灣原住民的藝術》,台北:東華,1997。
    李亦園,《台灣土著民族的社會與文化》,台北:聯經,1982。
    李亦園,《人類學與現代社會》,台北:水牛,1984。
    李亦園,《田野圖像─我的人類學生捱》,台北:立緒,1999。
    宋光宇,《人類學導論》,台北:桂冠,1977。
    劉其偉,《台灣土著文化藝術》,台北:雄獅,1979。
    劉其偉,《藝術人類學:原始思維與創作》,台北:雄獅,2002。
    胡台麗,〈藝術與人類學〉,《文化人類學》,台北:國立空中大學,1992。
    王嵩山,《集體知識、信仰與工藝》,台北:稻香,1999。
    陳奇祿,《臺灣土著文化研究》,台北:聯經,1992。。
    何翠萍,〈原始藝術的研究〉,《文化人類學選讀》,台北:食貨,1970。
    黃應貴,《人類學的評論》,台北:允晨,2002。
    黃應貴,《見證與詮釋─當代人類學家》,台北:正中,1992。
    蔣斌,〈田野調查方法〉,《原住民文化工作者田野應用手冊》,台北:中華民國原住民族文化發展協會,屏東:台灣山地文化園管理處,1994。
    謝劍,《應用人類學》,台北:桂冠,1989。
    劉還月,《田野工作實務手冊》,台北:常民文化,1996。
    胡家瑜,崔伊蘭主編,《臺大人類學系伊能藏品研究》,台北:台大,1998。
    王蜀桂,《台灣原住民織布》,台中,晨星,2004。
    李莎莉,《排灣族的衣飾文化》,台北:自立晚報,1993。
    Michael C. H0ward著,李茂興、藍美華譯,《文化人類學》,台北:弘智文化,1997。
    E. E. Evans-Pritchard著,陳奇祿、王崧興等合議,《社會人類學》,台北:唐山,1997。
    Clifford Geertz著,楊德睿譯,《地方知識:詮釋人類學論文集》,台北:麥田,2002。
    Paul Kutsche著,賴文福譯,《田野民族誌:人類學指導手冊》,台北:華泰,2003。
    臺灣學生書局編,《五千年中國歷代世系表》,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73。
    藤島達朗、野上俊靜編,《中日韓對照年表》,台北:文史哲,1983。
    (二) 期刊論文
    洪敏麟,《南投文獻叢輯 第二十一集》,南投:南投縣政府,1975。
    洪敏麟,《南投文獻叢輯 第二十二集》,南投:南投縣政府,1976。
    胡家瑜,〈器物詮釋與文化展示:人類學的觀看角度〉,《博物館學研討會-博物館的呈現與文化》,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傅君,〈台灣原住民族群的文化及傳統藝術傳承〉,《教育雙月刊》,第75期,1996。
    謝世忠,〈傳統與新傳統的現身:當代原住民的工藝體現〉,《傳統、創新與商機:原住民的工藝世界研討會論文集》,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2000。
    許木柱、鄧相揚 「1999台東南島文化節」學術演講活動,〈邵族社會文化及其變遷〉

    (三) 碩士論文
    王中慧,《節慶活動「回憶體驗」之研究-以「2002年國慶焰火在中縣」活動為例》,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論文,2003。
    江彥輝,《日月潭地區休閒產業相關人員對地方朝向永續發展態度之研究》,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2003。
    周美淑,《人、家戶與爐主(lotsu)—邵族的人觀研究》,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92。
    石森櫻,《市地重劃對於傳統祭祀空間的衝擊-以日月潭邵族聚落為例》,淡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2003。
    林秀玉,《原住民族意識資源觀光吸引力之研究─以邵族為例》,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論文,2002。
    王鈺婷,《拜公媽--邵族家庭的通婚與繼嗣的民族學意義》,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碩士論文,2001。
    陳聖昌,《日月潭邵族土地權力變遷下領域空間衝突與矛盾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魏心怡,《邵族儀式音樂體系之研究》,國立藝術學院音樂學系音樂碩士班碩士論文,2000。
    陳秀萍,《觀光空間的商品化—以日月潭地區為例》,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呂明坤,《集集地震6個月後邵族人精神疾病的流行病學調查》,國立陽明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李宜蓁,《日月神教重出江湖-邵族災後重建與族群認同的相互辯證》,國立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88。
    尤瑪‧達陸,《泰雅族傳統織物研究》,輔仁大學織品服裝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羅淑杏,《霧台魯凱族婚禮盛裝的變遷與型制構成之研究──以巴家婚禮為個案分析》,輔仁大學織品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張慧筑,《阿美族服飾之文化意義──以都歷聚落為例》,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陳述巧,《布農族織品服飾與認同關係之研究─以卓社群卡度部落為例》,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2005-08-25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