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楊珮琦 Yang, Pei-Chi | 
|---|---|
| 論文名稱: | 臺灣魯凱族神石信仰文化之研究 The Study of Religious Culture with Holy Stone of Rukai Tribes in Taiwan | 
| 指導教授: | 鹿憶鹿 Lu, Yi-Lu 王偉勇 Wang, Wei-Yung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藝術研究所 Institute of Art Studies | 
| 論文出版年: | 2010 | 
| 畢業學年度: | 98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01 | 
| 中文關鍵詞: | 石頭信仰 、巨石文化 | 
| 外文關鍵詞: | Religious Culture with Stone, Megalithic Culture | 
| 相關次數: | 點閱:78 下載:5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臺灣魯凱族神石信仰文化之研究」共分為五章,首先在緒論部分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設定研究範圍與對象,並進行文獻回顧及研究方法。
第一章「魯凱族石頭文化的應用」,要探討的是石頭在魯凱族生活中呈現的應用、功能與意義,以及以石頭為創作媒材,呈現出的創作美學。
而作為具有神聖性質的石頭,本研究以好茶舊社的部落守護神大瑪烏納勒、萬山舊社的部落守護神獨萊為例,在第二章「魯凱族的神石信仰(一)--以西魯凱群好茶舊社的大瑪烏納勒為例」與第三章「魯凱族的神石信仰(二)--以下三社群萬山舊社的獨萊為例」,分別論述其傳說、禁忌、祭祀儀式與存在意義的探討。
第四章「神石的藝術形式表現分析」,人類通常會對具有特殊外觀的石頭,賦予特殊的神聖意義,萬山舊社之神石獨萊呈現的形狀,經由與排灣群雕刻藝術相比較,來釐清萬山社與周遭族群之互動關係,並且藉由此藝術風格來瞭解文化傳布的程度;另外,比原住民更早居住在台灣東海岸所產生的巨石文化,就目前新的考古資料顯示,顯示其與南部原住民文化之間的淵源,填補了台灣東部史前文化與原住民文化之間的空白,因此本研究最後對巨石文化的理解,探求巨石文化在魯凱族石頭信仰文化的影響與延伸。
In this study, " The Study of Religious Culture with Holy Stone of Rukai Tribes in Taiwan " is divided into five chapters, the first Part is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research motivation and purpose, setting the range and the objects of this research, and conduct literature review and research methods. 
    The second part "The application of Rukai type of stone culture" is to explore how the rock show in Rukai’s normal life time, what is the function and meaning, and how it reflects the culture symbol of their mental part. 
    As with the holy Characteristic of the stone, this study used two samples, one is Tamaonalhe, the guardian of Kuchapongone, the other is Dulai Lamaz, the guardian of Oponoho. Chapter two " The Study of Religious Culture with Holy Stone of Rukai – the example is the Kuchapongone’s Tamaonalhe of the west Rukai group " and chaptert three " The Study of Religious Culture with Holy Stone of Rukai – the example is the Oponoho’s Dulai of the Kinitavan group " discuss the legend, evade, ritual and the meaning of the exist.
Chapter four, " Analyze the Art type of the holy stone" discuss about why human usually has a special appearance of the stone will give a special sacred significance, By comparing the Oponoho’s Dulai of the Kinitavan group and the sculpture of  the Paiwan group, trying to clarif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ponoho and the other groups around them. And also using this kind of art style to know the spread degree of  this culture. Besides, the Great stone Culture at the east coast of Taiwan island that is more earlier the the aboriginals of Taiwan, according to the latest information shows the connection with the Culture of the aboriginal of the south, fill the blank between the prehistoric culture of the east part of Taiwan and the culture of the aborininals.  In addition, earlier than the indigenous people living in the east coast of Taiwan produced rock culture, new archaeological information on the current show to show the indigenous cultures of southern origin, filled with prehistoric cultures of eastern Taiwan aboriginal culture gap between, the last of the rock of this study cultural understanding, explore the stone culture stone Rukai influence of religious culture and extension.
一、專書
《魯凱族農耕祭儀與宗教巫卜》,南投縣:臺灣省政府民政廳。
《原鄉的呼喚:台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導覽手冊》,屏東: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文化園區管理局,2008.12。
小川尚義、淺井惠倫,《原語による台湾高砂族伝說集》,台北帝囯大学言語学硏究室調查,臺北:南天書局,1935。
文上瑜,《魯凱族下三社群的族群與音樂硏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碩士論文,2002。
文上瑜、林惠娟,《魯凱族下三社萬山部落之社會組織初探:以族源傳說與傳統祭典的口述資料為主要硏究進路》,台北: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 2002。
王孝廉,《神與神話》,台北:聯經,1988.3。
丘延亮編,《魯凱族口述歷史及民族誌之初步硏究與田野調查員硏習營成果報告》,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4。
尹建中編,《台灣山胞各族傳統神話故事與傳說文獻編纂研究》,臺北:臺灣大學人類學系,1996。
田哲益,《魯凱族神話與傳說》,台中:晨星出版社,2003.8。
古野清人著,葉婉奇譯,《臺灣原住民的祭儀生活》,台北:原民文化,2000。
台灣總督府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余萬居譯,《蕃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一卷泰雅族)》,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96.9
台灣總督府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余萬居譯,《蕃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三卷賽夏族)》,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98.6。
台灣總督府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余萬居譯,《蕃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二卷阿美族、卑南族)》,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2000。
台灣總督府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余萬居譯,《蕃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四卷鄒族)》,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2001.9。
台灣總督府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余萬居譯,《蕃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五卷排灣族)》,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2004。
伊能嘉矩著,楊南郡譯,《平埔族調查旅行-伊能嘉矩〈台灣通信〉選集》,台北:源流出版公司,1996.9。
伍麗華,《萬山口述文本之詮釋硏究》,屏東: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硏究所,1999。
李子寧計畫主持,《萬山岩雕及其相關傳說之部落觀點調查》,台北: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2006。
佐山融吉、大西吉壽,《生蕃傳說集》,台北:南天書局,1996.6。
佐木高明、深野康久著,余萬居譯,《魯凱族的火田農業:有關於其技術和禮儀的調查報告》,台北:中央硏究院民族學硏究所編譯。
李亦園,《台灣土著民族的社會與文化》,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2。
李福清,《神話與鬼話-台灣原住民神話故事比較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
佐藤文一著,黃耀榮譯,《台灣土著種族的原始藝術研究》,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
金榮華,《臺東大南村魯凱族口傳文學》,台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95.5。
金榮華,《臺灣高屏地區魯凱族民間故事》台北:中國口傳文學學會,1999.12。
林道生編著,《原住民神話.故事全集》(1),台北:漢藝色妍文化,2001.5。
林道生編著,《原住民神話.故事全集》(2),台北:漢藝色妍文化,2002.1。
林道生編著,《原住民神話.故事全集》(3),台北:漢藝色妍文化,2002.12。
林道生編著,《原住民神話.故事全集》(4),台北:漢藝色妍文化,2004.6。
林道生編著,《原住民神話.故事全集》(5),台北:漢藝色妍文化,2004.10。
林道生編著,《原住民神話與文化賞析》,台北:漢藝色妍文化,2003。
林道生編著,《臺灣原住民族口傳文學選集》,花蓮縣:花蓮縣立文化中心,1996。
胡台麗,《文化展演與台灣原住民》,台北:聯經出版社,2003。
施翠峰,《臺灣原始藝術硏究》,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05。
宮本延人著,魏桂邦譯,《台灣的原住民族-以世界觀研究台灣原住民之作》,台中:晨星出版,1992.10。
宮本延人口述,宋文薰、連照美翻譯、編輯,《台灣的原住民族》,台北:南天書局,1998。
洪國勝,〈孤巴察峨岩石雕刻勘查記〉,《山海文化雙月刊》,第14期,1996.9,頁19。
高業榮,《萬山岩雕-台灣首次發現摩崖藝術之研究》,屏東:東益出版社,1991。
馬淵東一著,陳金田、林旻譯,《台灣土著之移動及分布》,台北:中央硏究院民族學硏究所。
移川子之藏編,黃麗雲譯,《台灣高砂族系統所屬之研究》,台北:中央硏究院民族學硏究所。
許功明著譯,《臺灣魯凱族好茶村藝術的歷史與社會文化背景第二, 四, 五章》,中央硏究院民族學硏究所編譯。
許功明,《魯凱族的文化與藝術》,稻鄉出版社,1991。
許功明《魯凱族的文化與藝術》,臺北:稻鄉出版社,2001。
鳥居龍藏著,楊南郡譯,《探險台灣-鳥居龍藏的台灣人類學之旅》,台北:源流出版公司,2000.10。
許勝發,《原住民部落起源及部落遷移史—以魯凱族下三社群為例》,台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2006.12。
森丑之助著,楊南郡譯,《生蕃行腳-森丑之助的台灣探險》,台北:源流出版公司,2000.1。
阮昌銳主持,《台灣排灣族雕刻藝術之研究》,屏東:縣立文化中心,出版年不詳。
曾振名,《臺東縣魯凱,排灣族舊社遺址勘查報告》,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文學院人類學系,1991。
黃應貴主編,《台灣土著社會文化研究論文集》,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6。
喬宗忞,《臺灣原住民史─魯凱族史篇》,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2001。
奧威尼.卡露斯,《雲豹的傳人》,台中:晨星出版社,1996,10。
奧威尼.卡露斯,《野百合之歌:魯凱族的生命禮讚》,台中:晨星出版社,2001。奧威尼.卡露斯,《神秘的消失》,台北:麥田出版,2006.10。
溫麗香,《屏東縣原住民祭典歌舞硏究:以排灣族五年祭、魯凱族豐年祭為觀察》,臺中縣烏日鄉:小豆苗文化,2005。
劉其偉,《台灣土著文化藝術》,台北:雄獅圖書,1983。
劉斌雄、胡台麗主持,《台灣土著祭儀與歌舞民俗活動之研究》,南投縣:臺灣省政府民政廳,1987。
劉斌雄、胡台麗主持,《台灣土著祭儀與歌舞民俗活動之研究.續篇》,南投縣:臺灣省政府民政廳,1989。
齊莉莎、林惠娟著,《不要忘記咱們萬山的故事:過去的回憶》,臺北:中央硏究院語言學硏究所籌備處,2003。
陳奇祿,《台灣排灣群諸族木雕標本圖錄》,台北:南天書局,1961。
陳奇祿,《台灣土著文化研究》,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92。
陳國鈞,《台灣土著始祖傳說》,台北:幼獅文化,1964。
陳國鈞,《臺灣土著特別祭儀》,台北:東方文化書局,1976。
二、期刊
任先民,〈魯凱族大南社的會所〉,《中央硏究院民族學硏究所集刊》,第1期,頁141-159,1956。
高業榮,〈得道黛灣之謎-談好茶部落和靈地〉,《藝術家》,第55期,頁170-174,1957。
高業榮,〈邁向原始之路—記萬山岩雕群的發現與意義〉,《藝術家》,第108期,1984。
高業榮,〈西魯凱族群的部落和藝術〉,《藝術家》,第137-144期,1986.8-1986.5。
高業榮,〈魯凱族的部落和藝術〉(上)(下),《藝術家》,第135-136期,1986.8-1986.9
高業榮,〈關於排灣族的尖頂闊頤人頭像〉,《藝術家》,第134期,1986.07
高業榮,〈魯凱族的部落和藝術〉,《藝術家》第146-153期,1987.7-1988.2。
高業榮,〈魯凱族的雕刻師和木雕〉,《藝術家》,第155-157期,1988.4-1988.6。
高業榮,〈凝視的祖靈---試論排灣族石雕祖先像的兩種風格〉,《第一屆山胞藝術祭美術特展》,頁24-48,1991.8。
高業榮,〈祖靈的象徵---試論排灣族七佳舊社的石質祖靈柱〉,《藝術家》,第342期,頁464-466,2003.11。
許世珍,〈台灣高山族的始祖創生傳說〉,《中央硏究院民族學硏究所集刊》,第2期,頁153-188,1956。
傅君,〈台東縣卑南鄉東興村生活圈魯凱人的社會與文化—一個初步的調查報告〉,《東台灣研究》,頁217-228第2期,1997.12。
陳奇祿,〈屏東霧台村民族學調查簡報〉,《國立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第2期。
陳奇祿〈屏東霧台村民族學調查簡報〉,《國立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第2期,頁29-35,1953.11。
陳奇祿,〈台灣土著文化的特質〉,《台灣土著文化研究》,頁7,1992.7。
謝繼昌〈台東縣大南村魯凱族民族學調查簡報〉,《國立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第27期,頁29-35,1966.5。
謝繼昌,〈大南魯凱族的神靈觀念〉,《國立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第50期,頁1-12,1995。
三、碩士論文
謝繼昌,〈台東縣大南村魯凱族社會組織〉,台北: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硏究所,1965。
文上瑜,《魯凱族下三社群的族群與音樂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研究所,2001。
黃世民,《魯凱族隘寮群頭目文化變遷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研究所,2003。
楊宜靜,《魯凱族萬山部落靈石傳說之研究》,國立花蓮教育大學民間文學研究所,2006。
陳文之,《臺灣原住民口傳故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2004 。
四、網路資源:
發現史前館電子報瀏覽網址:http://www.nmp.gov.tw/enews/no45/page_01.html
 校內:2020-12-31公開
                                        校內:2020-12-31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