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貞文
Chen, Chen-Wen
論文名稱: 論法人刑事被告之緘默權──以瑞士法為中心
The Right to Silence of the Legal Person as a Defendant in Criminal Procedure-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Swiss Law
指導教授: 王士帆
Wang, Shih-Fa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社會科學院 - 法律學系
Department of Law
論文出版年: 2020
畢業學年度: 10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68
中文關鍵詞: 法人刑事被告緘默權不自證己罪原則歐洲人權公約歐盟瑞士刑事訴訟法
外文關鍵詞: the legal person as a defendant, the right to silence, the privilege against self-incrimination, European Convention on Human Rights, European Union, Swiss Criminal Procedure Code
相關次數: 點閱:251下載:25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刑事法典,無論是實體法或程序法,自古皆以自然人作為主軸,不僅我國,各國立法例皆無不同。近代以來,鑒於法人事業或業務活動有關犯罪增加,影響範圍日益擴張,世界各國將法人作為刑事制裁對象的趨勢已越來越明朗,尤其在歐洲,在歐盟法及國際公約的指引下,歐陸各國陸續完成法人犯罪之實體及程序立法。在歐陸這一波法人刑事法之立法浪潮中,我國學說多數墨守成規,堅持著歐陸刑法20世紀以前「法人不可能犯罪」的理念,認為特別刑法處罰法人,無非是政策考量,因而遲遲未對法人刑法的歸責體系動工,更不用說法人刑事程序法。然而,近年數則受矚目的法人食安及環境污染犯罪,顯示法人觸及刑罰頻率之高,造成社會不安及損失不計其數,法人刑事歸責暨治理及追訴,已不容忽視。
    相較於法人刑法的改革已有不少學者為文呼籲,法人刑事程序如同化外之地。法人既已被載入刑事法典,勢必將成為刑事被告而進入刑事程序,諸如法人刑事案件之管轄、法人之程序地位是否比照自然人等問題,我國無法迴避。在眾多刑事訴訟的原理原則中,作為刑事訴訟法基石的不自證己罪原則及其核心之緘默權,為首先必須處理的課題。此外,由何人代法人進入刑事程序,替法人行使權利並負擔義務,亦應一併得到解決。對此,歐洲立法例──瑞士《刑事訴訟法》明確肯定,法人刑事被告之程序地位與自然人相同,享有與自然人刑事被告相同之權利──包含緘默權,並以訴訟代表人機制作為法人程序法之規範主軸,使法人被告為自己利益進行攻防無虞,值得我國借鏡。

    Since modern times, because of the increase in corporate crime, countries all over the world have incorporated legal persons into criminal sanctions, especially in Europe. Under the guidance of EU law and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s, European countries have Successively completed the legislation of substantive law and procedural law on corporate crime. Most Taiwanese scholars, by contrast, stick to the rules of "Societas delinquere non potest", believing that criminal sanctions of legal persons in special laws are only a policy consideration. Therefore, there has been no progress in the legislation of substantive law and procedural law on corporate crime. However, in recent years, Several major crimes related to legal persons have shown that legal persons often involve criminal sanctions. Hence, the Construction of criminal liability and judicial proceedings of legal persons should begin.
    Since the legal person has been included in the Criminal Code of Taiwan and will inevitably enter the criminal procedure as a defendant, issues related to the criminal procedure of legal persons can no longer be ignored in Taiwan. Among the principles of criminal procedure, the principle of “nemo tenetur se ipsum accusare” (right against self-incrimination) and the right to silence of the legal person should be dealt with first. Besides,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legal person should also be resolved. In this regard, the Criminal Procedure Code of Switzerland affirms that the legal person as a defendant has the same procedural status as the natural person as that and enjoys the same rights, including the right to silence; On the other hand, it also establishes a mechanism relates to the representatives of legal persons, and these are worth learning.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目的 1 第一項 隻手遮天的代表人 1 第二項 法人刑事程序的基本問題 3 第三項 研究目的 7 第二節 研究範圍及用語釐清 9 第三節 研究方法 11 第四節 論文架構 11 第二章 不自證己罪原則 13 第一節 理論基礎 15 第一項 起源 15 第二項 歐洲近代發展 17 第一款 英國──守護自然法到被告程序地位的確立 17 第二款 歐洲內陸對於刑訊及糾問訴訟的反動 20 第二節 我國法依據 24 第一項 《憲法》 24 第一款 第11條言論自由 25 第二款 人性尊嚴 26 第三款 正當法律程序/法治國原則 29 第四款 不自證己罪原則的多元憲法依據 31 第二項 《刑事訴訟法》 34 第一款 第95條第1項第2款 35 第二款 第181條 38 第三款 第156條第4項 40 第三項 其他法領域 41 第一款 《民事訴訟法》及《行政訴訟法》 42 第二款 《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14條第3項g 43 第三節 射程範圍──「非刑事法領域」之適用 45 第一項 非刑事法領域之協力義務與不自證己罪原則之衝突 47 第二項 從最高法院94年度台上字第51號判決出發 49 第三項 歐洲人權法院之開展 52 第一款 歐洲人權法院之角色 52 第一目 《歐洲人權公約》之沿革 52 第二目 歐洲人權法院之角色 53 第二款 《歐洲人權公約》第6條之內容概述 55 第三款 標竿裁判──Funke案及Saunders案 57 第四項 對我國之啟示 59 第四節 法人適用初探──代本章總結 61 第三章 歐洲法之法人刑事被告緘默權 63 第一節 歐洲人權法院作為指路燈 64 第一項 法人享有第6條公平審判權利 65 第一款 Société Stenuit案 65 第二款 Dombo Beheer B.V.案 66 第一目 案件事實 66 第二目 法院見解 67 第二項 不自證己罪原則作為法治國的程序擔保 69 第一款 Saunders案 69 第二款 Allan案 70 第一目 案件事實 70 第二目 法院見解 71 第三目 裁判評釋 72 第二節 歐盟法院的部分承認 73 第一項 歐盟法院與歐洲人權法院的關係 75 第一款 《歐洲人權公約》對歐盟基本權的塑造 75 第二款 歐洲人權法院對歐盟法院之影響 77 第二項 法人刑事被告緘默權之肯認與調和 79 第一款 標竿判決──Orkem案 79 第一目 案件事實 79 第二目 法院見解 82 第三目 裁判評釋 87 第二款 Limburgse Vinyl案 90 第一目 案件事實 90 第二目 法院見解 91 第三目 裁判評釋 93 第三節 歐洲內國立法形成 95 第一項 奧地利2006年《刑事犯罪團體責任法》 96 第二項 瑞士2011年《刑事訴訟法》 98 第一款 瑞士《刑事訴訟法》立法概述 98 第二款 法人刑事被告緘默權之承認 100 第三項 德國2020年《團體制裁法》草案 103 第一款 法人刑事法的推動過程 103 第二款 法人刑事被告緘默權之立法 105 第四節 本章總結 108 第四章 瑞士《刑事訴訟法》──以訴訟代表人機制為主軸 111 第一節 訴訟代表人 111 第一項 資格與選定 113 第一款 單一人(Art. 112 I StPO) 113 第二款 訴訟代表人之資格(Art. 112 I StPO) 114 第一目 機關 114 第二目 經理人 120 第三目 商業代理人及其他行為代理權人 120 第四目 一般代理人 123 第五目 辯護人兼任 123 第六目 時點 124 第三款 訴訟代表人之選定(Art. 112 II StPO) 124 第一目 企業選任 124 第二目 程序主導機關指定 125 第二項 程序地位 127 第一款 為法人利益行使權利 127 第二款 作為答覆人受訊問(Art. 178 g StPO) 128 第一目 答覆人 128 第二目 無陳述義務及受權利告知 130 第三款 訴訟代表人未到庭之處理 131 第三項 利益衝突(Art. 112 III StPO) 133 第一款 禁止代表 134 第二款 先前程序行為之效果 135 第四項 法人的「準證人」角色 136 第二節 賦予其他代表權人及員工拒絕陳述權( Art. 178 g StPO) 137 第三節 作為我國法之借鏡 139 第一項 我國法人刑事被告訴訟代表之依據 140 第二項 訴訟代表之實務危機 142 第一款 同為被告之代表人作為法人訴訟代表人 142 第二款 辯護人充任訴訟代表職務 143 第三項 立法芻議──代本章總結 145 第五章 結論 147 參考文獻 152 附錄一 奧地利《刑事犯罪團體責任法》條文選譯 159 附錄二 瑞士舊《刑法》及《刑事訴訟法》條文選譯 162 附錄三 2020年德國《團體制裁法》草案條文選譯 166

    (一) 專書
    1. Helmut Satzger著/王士帆譯,《國際刑法與歐洲刑法》,2版,元照,2019年10月。
    2. 王兆鵬、張明偉、李榮耕,《刑事訴訟法(上)》,4版,新學林,2018年9月。
    3. 石宜琳,《正當法律程序與辯護》,1版,新學林,2017年1月。
    4. 何勤華,《外國法制史》,初版,韋伯文化國際,2004年1月。
    5. 李震山,《多元、寬容與人權保障—以憲法未列舉權之保障為中心》,初版,元照,2007年9月。
    6. 林鈺雄,《刑事訴訟法上冊》,9版,新學林,2019年9月。
    7. 法治斌、董保城,《憲法新論》,6版,元照,2014年9月。
    8. 陳子平,《刑法總論》,4版,元照,2017年9月。
    9. 陳運財,《刑事訴訟與正當之法律程序》,1版,元照,1998年9月。
    10. 蘇俊雄,《法治政治》,初版,中正書局,1990年5月。
    (二) 論文集
    1. 王士帆,〈稅捐協力義務與不自證己罪〉,收錄於:春風煦日論壇編輯小組,《刑事法與憲法的對話——許前大法官玉秀教授六秩祝壽論文集》,元照,2017年3月,頁195-212。
    2. 王士帆,〈歐盟標準的法人刑法模式〉,收錄於:陳子平教授榮退論文集編輯委員會主編,《法學與風範——陳子平教授榮退論文集》,元照,2018年1月,頁563-584。
    3. 林宜男,〈歐盟競爭法攸關卡爾特議題之研析〉,收錄於:洪德欽、陳淳文主編,《歐盟法之基礎原則及實務發展(下)》,初版,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5年7月,頁41-87。
    4. 陳志輝,〈論肇事逃逸罪之保護法益──兼淺論本罪之合憲審查〉,收錄於:春風煦日論壇編輯小組,《刑事法與憲法的對話——許前大法官玉秀教授六秩祝壽論文集》,元照,2017年3月,頁585-626。
    5. 葛克昌,〈協力義務與納稅人基本人權〉,收錄於:葛克昌主編,《協力義務與納稅人基本權》,翰蘆,2011年4月,頁3-22。
    (三) 期刊論文
    1. Christian Starck著/蘇慧婕譯,〈國際人權條約與內國憲法(上)〉,《司法周刊》,1904期,2018年6月,頁2-3。
    2. Sabine Gless著/王士帆譯,〈不自證己罪與行政法答覆義務──以瑞士金融市場監督的衝突與解決為例(上)〉,《司法周刊》,1764期,2015年9月,頁3。
    3. 王士帆,〈全新刑事訴訟法典──瑞士刑訴改革與整合〉,《政大法學評論》,118期,2010年12月,頁105-163。
    4. 王士帆,〈法人刑法合憲──奧地利憲法法院 2016年裁判〉,《月旦刑事法評論〉, 7期, 2017 年 12 月,頁 5-16 。
    5. 王兆鵬,〈不自證己罪保護之客體〉,《台灣本土法學雜誌》,2007年6月, 95 期 ,頁67-75 。
    6. 王兆鵬,〈論新修刑訴之證人不自證己罪〉,《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 34 卷第 1 期 ,2005年1月,頁47-80 。
    7. 江玉林,〈人性尊嚴的移植與混生──臺灣憲政秩序的價值格局〉,《月旦法學雜誌》,255期,2016年8月,頁64-74。
    8. 何明瑜,〈歐盟競爭法調查程序中當事人權利之保障─以歐盟水泥案為中心〉,《公平交易季刊》,16卷2期,2008年4月,頁1-42。
    9. 李榮耕,〈證人的據實陳述及對其之告知義務──簡評最高法院一百年度台上字第一九二五號刑事判決〉,《月旦裁判時報》,13期,2012年3月,頁78-86。
    10. 李榮耕,〈證人的據實陳述及對其之告知義務──簡評最高法院一百年度台上字第一九二五號刑事判決〉,《月旦裁判時報》,13 期 ,2012年2月,頁78-86 。
    11. 李震山,〈憲法中基本權利保障規範間之關係〉,《台灣法學雜誌》,49期,2003年8月,頁127-133。
    12. 林鈺雄,〈不自證己罪於非刑事程序之前置效力──評九十六年度台上字第七二三九號判決及相關裁判〉,《月旦法學雜誌》,161期,2008年9月,頁266-284。
    13. 林鈺雄,〈自由心證:真的很「自由」嗎?〉,《台灣本土法學雜誌》,27期,2001年10月,頁13-38。
    14. 林鈺雄,〈法人犯罪及不法利得之沒收──評大統混油案刑事判決〉,《台灣法學雜誌》,261期,2014年2月,頁94-111。
    15. 林鈺雄,〈歐式米蘭達-歐洲人權法院 Allan 裁判及其劃時代意義之評析〉,《台灣本土法學雜誌》,72 期,2005年7月,頁119-146 。
    16. 林鈺雄,〈論不自證己罪原則──歐洲法整合趨勢及我國法發展之評析──〉,《臺大法學論叢》,35卷2期,2006年3月,頁1-60。
    17. 洪家殷,〈論行政調查之證據及調查方法──以行政程序法相關規定中心〉,《東海大學法學研究》,35期,2011年12月,頁1-52。
    18. 范繼增,〈多元結構下歐洲基本權利保障體系:歐盟法與歐洲人權公約間互動式發展與影響〉,《廈門大學法律評論》,27期,2016年3月,頁111-152。
    19. 許澤天,〈從行政罰法相關規定看法人與法人之代表及法人之職員的不法歸責〉,《月旦刑事法評論》,8期,2018年3月,頁134-148。
    20. 許恒達,〈不明財產來源說明義務與不自證己罪特權之衝突〉,《月旦裁判時報》, 83 期 ,2019年5月,頁20-37。
    21. 曾秀珍,〈歐盟(區域)競爭法相關之法律整合〉,《公平交易委員會電子報》,15期,2014年11月,頁1。
    22. 黃榮源,〈歐洲聯盟的興起、發展與前景〉,《競爭力評論》,7期,2005年7月,頁12-23。
    23. 楊雲驊,〈不自證己罪原則的幾個基本問題〉,《法學講座》,15期,2003年3月,頁49-54。
    24. 廖福特,〈歐洲人權公約〉,《新世紀智庫論壇》,8期,1999年12月,頁58-64。
    25. 劉芳伶,〈事故調查之供述義務與不自證己罪特權──以系統性觀點分析視角〉,《月旦法學雜誌》,2019年7月, 290 期 ,頁189-209 。
    26. 劉建宏,〈當事人協力義務與稅捐稽徵機關舉證責任之衡平〉,《當代財政》,2012年5月,17期。
    27. 蔡宗珍,〈人性尊嚴之保障作為憲法基本原則〉,《月旦法學雜誌》,45期,1999年1月,頁99-102。
    28. 蔡維音,〈德國基本法第一條「人性尊嚴」規定之探討〉,《憲政時代》,18-1期,1992年7月,頁36-48。
    29. 蔡蕙芳,〈我國法人犯罪立法之檢視與理論建構〉,《東吳法律學報》,28卷4期,2017年4月,頁1-74。。
    30. 蘇俊雄,〈刑法法治國家原則之實踐觀察〉,《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24卷2期,1995年6月,頁273-288。
    (四) 學位論文
    1. 王士帆,〈不自證己罪原則〉,國立政治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7月。
    2. 楊朝鈞,〈行政調查可不適用不自證己罪原則──以稅務調查為例〉,國立高雄大學政治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15年6月。
    3. 賴芸儀,〈共和國中的天啟與自由:哈林頓政治神學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4. 魏平政,〈法人的刑事責任〉,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年7月。
    一、 英文文獻
    (一) 專書
    1. Varju, European Union human rights law : the dynamics of interpretation and context, 2014.
    二、 德文文獻
    (一) 專書
    1. Reinel, Der „Nemo Tenetur“ - Grundsatz als Grenze Steuerlicher Informationshilfe in der Europaischen Union, 2015.
    (二) 註釋書
    1. Höpfel/Ratz, VbVG, 2. Aufl., 2010.
    2. Meyer-Ladewig/Nettesheim/von Raumer (Hrsg.), EMRK, 4. Aufl., 2017.
    3. Niggli/Heer/Wiprächtiger, StPO/JStPO, 2. Aufl., 2014.
    4. Satzger/Schluckebier/Widmaier, StPO, 4. Aufl., 2020.
    5. Senge, Karlsruher Kommentar zum OWiG, 5. Aufl., 2018.
    (三) 論文集
    1. Trüg, Unternehmensstrafverfahrensrecht in: Barton/Fischer/Jahn/Park (Hrsg.), Festschrift für Reinhold Schlothauer zum 70. Geburtstag, 2018, S. 65 – 77.
    (四) 期刊論文
    1. Böse, Strafbarkeit juristischer Personen – Selbstverständlichkeit oder Paradigmenwechsel im Strafrecht, ZStW 2014, 132-165.
    2. Dannecker, Christoph, Der nemo tenetur-Grundsatz – prozessuale Fundierung und Geltung für juristische Personen, ZStW 2015, 370-409.
    3. Fink, Gilt „nemo tenetur se ipsum accusare“ auch für juristische Personen? - Zum Problem der Selbstbelastungsfreiheit anlässlich des Entwurfs eines„Verbandsstrafgesetzbuchs“ -, wistra 2014, 457-463.
    4. Krems, Der NRW-Entwurf für ein Verbandsstrafgesetzbuch. Gesetzgeberische Intention und Konzeption, ZIS 2015, 5-10.
    5. Minoggio, Das Schweigerecht der juristischen Person als Nebenbeteiligte im Strafverfahren, wistra 2003, 121-129.
    6. Weiß, Der Schutz des Rechts auf Aussageverweigerung durch die EMRK, NJW 1999, 2236-2237.
    7. Zerbes, „Nemo tenetur se ipsum accusare“: Moderne Ansprüche an alte Ideen am Beispiel des Verbandsstrafrechts, ZStW 2017, 1035-1052.
    8. Zerbes/EI-Ghazi, Unternehmensstrafprozess - Überlegungen zur verfahrensrechtlichen Seite des "Kölner Entwurfs", NZWiSt 2018, 426-432.
    (五) 學位論文
    1. Bertossa, Unternehmensstrafrecht-Strafprozess und Sanktionen, 2003.
    2. Engler, Die Vertretung des beschuldigten Unternehmens, 2008.
    四、網路資料
    1. 一通電話揭開假油重重黑幕,今周刊,http://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ategory/80392/post/201310240016/%E4%B8%80%E9%80%9A%E9%9B%BB%E8%A9%B1%E6%8F%AD%E9%96%8B%E5%81%87%E6%B2%B9%E9%87%8D%E9%87%8D%E9%BB%91%E5%B9%95,最後瀏覽日:2020年1月5日。
    2. 大統另起爐灶?線西、鹿港兩廠遭查封閒置,自由時報,https://news.ltn.com.tw/news/society/breakingnews/1130673,最後瀏覽日:2020年1月5日。
    3. 局長的話,彰化縣衛生局,http://www107.chshb.gov.tw/about_us/?parent_id=1202,最後瀏覽日:2020年1月5日。
    4. 林鈺雄,頂新不法利得 不能沒收嗎?自由電子報自由評論網, https://talk.ltn.com.tw/article/paper/828882,最後瀏覽日:2020年1月5日。
    蘇慧婕,〈初探兩公約之司法實踐──以我國法院判決為核心〉,司法院人權專區,https://www.judicial.gov.tw/tw/lp-215-1.html,最後瀏覽日:2020年5月15日。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立即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