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吳姍姍
Wu, San-san
論文名稱: 陳衍詩學研究──兼論晚清同光體
The Study of Chen Yan’s Poems
指導教授: 張高評
Zhang, Gao-ping
林朝成
Lin, Chao-cheng
學位類別: 博士
Docto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06
畢業學年度: 9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320
中文關鍵詞: 清代宋詩派晚清石遺室詩話同光體陳衍
外文關鍵詞: Shiyishi shihua, Chen Yan, Tong-Guang Style, Late Qing, Tang and Song poetry, Qing dai Song shipai
相關次數: 點閱:99下載: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以陳衍詩學為主要考察對象,而提出晚清「同光體宗宋」之商榷。主要描述兩大背景,其一,敘述陳衍詩學內容,由於同光體是清朝末期之詩歌流派,許多詩學觀念大多已被提出討論,但即使歷代詩論家都提過的問題,到了陳衍仍有其接受或修正,此部分對陳衍詩學之探析著重在其與前代之流變演化;其二,對近代以來「同光體宗宋」的流行答案提出商榷。目前的同光體研究,有兩個主要論點:一,在「宗宋」的角度看同光體;二,對清代而言,「宗宋」是復古,所以得到的結論是同光體的文學價值頗低。本文提出同光體「宗宋」之商榷,從陳衍詩學看到同光體有自身的特色與意義,前人的研究,以未經權衡之「宗宋」角度切入,同光體的研究因此模糊,故本文以陳衍詩學為出發點,而不預設「宗宋」立場,重新審視同光體。

      論文章節分為五部分。第一部分是陳衍詩學的歸納整理,包括第二章至第五章,透過陳衍論詩的本質、創作、源流以及選詩評詩,從詩學基礎考察同光體,由陳衍論詩所擴大延伸的同光體論題也才能是有根本的。陳衍作為同光體的發言人,主要成就是詩論詩評,透過其詩論之分析,可以了解陳衍對於詩的思維,以及對前代之承襲與修正,此一部分可呈現同光體的詩歌理論。

      第二部分是同光體的文學社會性研究,主要針對同光體的形成與發展進行文學、時代、社會的觀照。據陳衍所言,同光體是指清同治至光緒年間,不墨守盛唐的詩人,而同光體之名是陳衍與鄭孝胥所定,此詩人群體當中,陳衍譽沈曾植為「同光魁傑」、陳三立為「稱雄海內五十年」者,故以陳衍、鄭孝胥、沈曾植、陳三立四人為同光體之代表詩人,說明同光體詩歌特色,而沈曾植與陳三立是從陳衍、鄭孝胥之同光體原義偏離出去之同光體別支。

      第三部分提出「同光體宗宋」之商榷。從清代唐宋詩之爭論題,分述清初至盛清之宋詩觀與晚清之非宗宋詩觀。清代宋詩論,除了少數情緒化之強調擁唐或擁宋者,大多數傾向融合折衷唐宋,此現象說明清代宋詩論已取消唐宋詩之絕對,朝向相對與融合的思維。當事物與自身之外的對象之間的對應關係是相對性,事物本身即具活動力,並且釋放出足可鬆動的空間;尚有空間,因此能夠容受,向外開啟,便能引進新力量。

      第四部分為同光體之共時性考察,理論基礎是同光體之反對者的言論。晚清反對同光體有兩條線索:反宋詩與反陳衍;從這兩線索之言論,分析同光體之共時性舞台上的相反論述,以反求正,從反宋詩與反陳衍襯映晚清詩壇對同光體的兩種態度。

      第五部分為陳衍詩學之時代意義。同光體在晚清以唐宋詩之爭的結構,因「宗宋」而被當世與後代理解或誤解,但是陳衍詩學透過唐宋詩之爭,其實正在轉化新舊文學之爭。化解同光體宗宋之誤讀,中國現代新文學之機不在詩界革命的「革命」,而在中國古典詩學的內在反省,契機在自己。

      本文旨在經由陳衍詩學描述「同光體宗宋」此一流行的答案是在誤讀的場域產生的權力話語,去除權力誤讀,同光體有自身存在的意識,自由存在意識方能開啟創造,創造的勇氣是不論古典詩或現代詩的生命所在。於是,清詩有自己面目,並非末代垂落。

      This thesis is founded on the poetry of Chen Yan, and advances a discussion about ”Tong-Guang Style upholds Song poetry”.

      If we study Tong-Guang Style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Song poetry, it limits the meanings and evolutions of Tong-Guang Style in the field of late Qing poetry.

      Through the arguments of Tang and Song poetry, Chen Yan’s poems are actually transforming the old literatures into the new ones.

      Disengage the misconception of Tong-Guang Style, we will find out that the turning point of Modern Chinese New Literature is not at the Shijie geming, but at Chinese Classic Poetry itself.

    陳衍詩學研究──兼論晚清同光體 目次 第一章 緒論………………………………………………………………1 一、研究的問題…………………………………………………1 二、研究方法與選材....………………………………………5 三、目前的研究…………………………………………………5 四、預期成果……………………………………………………12 第二章 陳衍詩學之本質論………………………………………………15 第一節 詩者荒寒之路…………………………………………17 一、不畏寂困…………………………………………17 二、身世遭遇之影響…………………………………20 三、質疑詩窮後工……………………………………23 第二節 高調不入俗……………………………………………29 一、真摰之性情………………………………………29 二、自尚之高調………………………………………32 第三節 失意悵惘之情…………………………………………35 一、棄鐘鼎就山林……………………………………37 二、失意之寄託………………………………………40 第三章 陳衍詩學之創作論………………………………………………43 第一節 學習古人………………………………………………43 一、學習對象…………………………………………44 二、學習途徑…………………………………………55 第二節 作詩之形式技法………………………………………65 一、避俗………………………………………………66 二、用典………………………………………………68 三、音節………………………………………………71 四、改詩………………………………………………71 第三節 學人之詩與詩人之詩合一……………………………74 一、詩人之詩之內涵…………………………………74 二、學人之詩之特徵…………………………………76 三、學人詩人之詩融合………………………………81 第四章 陳衍詩學之源流論………………………………………………85 第一節 三元說釋義……………………………………………85 第二節 三元說與詩之源流……………………………………88 第三節 「三元」與「三關」…………………………………96 第五章 陳衍詩學之鑑賞論………………………………………………107 第一節 選詩:《宋詩精華錄》………………………………110 一、《宋詩精華錄》之體例…………………………110 二、《宋詩精華錄》之宋詩特色……………………113 三、「宋詩精華」與性情興寄………………………120 第二節 實際批評:鍾嶸、嚴羽、王士禛……………………126 一、鍾嶸………………………………………………126 二、嚴羽………………………………………………128 三、王士禛……………………………………………133 第六章 清代宋詩論與晚清詩學…………………………………………139 第一節 清代宋詩論之調和折衷………………………………139 一、唐宋詩各具面目…………………………………143 二、作詩技巧各有擅場………………………………145 第二節 清初至盛清之宋詩論…………………………………147 一、沈德潛《說詩晬語》……………………………148 二、宋犖《漫堂說詩》………………………………150 三、葉燮《原詩》……………………………………152 四、王士禛《詩友詩傳續錄》………………………154 五、翁方綱《石洲詩話》……………………………154 六、趙翼《甌北詩話》………………………………156 第三節 晚清詩學………………………………………………156 一、漢魏六朝詩派……………………………………157 二、中晚唐詩派………………………………………159 三、江西詩派…………………………………………163 第七章 同光體之形成與發展……………………………………………169 第一節 同光體之形背景………………………………………169 一、文學背景 ………………………………………169 二、時代變革…………………………………………183 三、師友唱和…………………………………………190 第二節 同光體義界……………………………………………199 一、名稱定義…………………………………………199 二、同光體之歷史淵源………………………………205 三、同光體之代表詩人………………………………208 第三節 同光體之分支發展……………………………………223 一、區域分派…………………………………………223 二、年代劃派…………………………………………229 第八章 同光體「宗宋」之商榷…………………………………………231 第一節 從「宋詩派」分離……………………………………232 一、未經權衡之宋詩…………………………………233 二、「學」之析疑……………………………………238 第二節 陳衍之「變宋」詩觀…………………………………252 一、「宋調」之力破餘地……………………………252 二、陳衍詩論之因「變」而「新」…………………256 第三節 陳衍自述之語…………………………………………269 第九章 同光體之反對者…………………………………………………275 第一節 柳亞子…………………………………………………275 第二節 梁啟超與黃遵憲………………………………………277 第三節 錢仲聯…………………………………………………285 第十章 結論──陳衍詩學之時代意義…………………………………295 參考書目…………………………………………………………313

    參考書目
    一、陳衍與同光詩人(以作者卒年為序)
    林昌彝 林昌彝詩文集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9年8月
    袁昶 漸西邨人初集 臺北:文海出版社 1969年1月
    王闓運 湘綺樓說詩 臺北:廣文書局 1978年7月
    王闓運 湘綺樓詩集 臺北:世界書局 1985年2月
    嚴復 瘉壄堂詩集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77年9月
    嚴復 嚴幾道詩文鈔 臺北:文海出版社 1983年1月
    沈曾植 海日樓札叢.海樓題跋 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 1998年3月
    陳衍 近代詩鈔 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 1923年景印
    陳衍 石遺先生集 臺北:藝文印書館 1964年9月
    陳衍評點、曹中孚校注 宋詩精華錄 成都:巴蜀書社 1992年3月
    陳衍撰、陳步編 陳石遺集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1年6月
    陳三立 散原精舍詩文集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2003年6月
    鄭孝胥 海藏樓詩集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3年8月
    曾克耑 頌橘廬叢藁 香港:新華印刷公司 1961年10月
    金天羽 天放樓文言 臺北:文海出版社 1969年1月
    夏敬觀 忍古樓詩 臺北:臺灣中華書局 1970年6月
    夏敬觀、趙熙原著、曾克耑纂集 梅宛陵詩評注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5月
    錢仲聯編校 陳衍詩論合集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9年9月
    錢仲聯編 近代詩鈔 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2001年10月
    錢仲聯校注 沈曾植集校注 北京:中華書局 2001年12月

    二、別集(以作者卒年為序)
    朱彝尊 曝書亭集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63年臺二版
    厲鶚 樊榭山房全集 臺北:文海出版社 1983年1月
    袁枚 小倉山房詩集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8年3月
    袁枚 隨園詩話 南京:鳳凰出版社 2000年5月
    章學誠 文史通義 臺北:臺灣中華書局 1970年4月
    程恩澤 程侍郎遺集 北京:中華書局 1985年北京新一版
    龔自珍 龔自珍全集 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 1975年9月版
    鄭珍 巢經巢詩鈔 臺北:世界書局 1985年2月
    劉熙載 藝概 臺北:華正書局 1985年6月
    黃遵憲 人境廬詩草 臺北:世界書局 1985年2月
    黃遵憲 日本國誌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年2月
    王國維 人間詞話 臺北:三民書局 1994年3月
    梁啟超 飲冰室文集 臺北:臺灣中華書局 1983年12月

    三、專著(以出版年月為序)
    (一)文獻史料
    鄭方坤 清朝詩人小傳 臺北:廣文書局 1971年9月
    邵鏡人 同光風雲錄 臺北:鼎文書局 1978年
    孟森 明清史講義 臺北:里仁書局 1982年9月
    沈雲龍主編 近代中國史料叢刊 臺北:文海出版社 1983年1月
    徐珂 清稗類鈔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3年台二版
    張維屏 國朝詩人徵略 臺北:明文書局 1985年
    費正清、劉廣京編 劍橋中國晚清史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3年
    徐曉望 閩國史 臺北:五南圖書公司 1997年6月
    黃濬 花隨人聖盦摭憶 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 1998年8月

    (二)詩話及相關著作
    臺靜農編 百種詩話類編 臺北:藝文印書館 1974年5月
    清詩話續編 臺北:藝文印書館 1985年9月
    郭紹虞 滄浪詩話校釋 臺北:里仁書局 1987年4月
    杜松柏主編 清詩話訪佚初編 臺北:新文豐出版社 1987年台一版
    蔡鎮楚 中國詩話史 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 1988年5月
    丁福保輯 歷代詩話續編 臺北:木鐸出版社 1988年7月
    丁福保編 清詩話 臺北:木鐸出版社 1988年9月
    何文煥 歷代詩話 北京:中華書局 1992年5月
    蔡鎮楚 詩話學 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2年7月二刷
    張健 清代詩話研究 臺北:五南圖書公司 1993年1月
    林淑貞 詩話論風格 臺北:文津出版社 1999年7月
    張寅彭主編 民國詩話叢編 上海:上海書店 2002年12月

    (三)文學理論
    劉若愚 中國文學理論 臺北:聯經出版社 1981年9月
    杜書瀛 文學原理:創作論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1989年9月
    胡有清 文藝學論綱 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2001年2月五刷
    陳良運 詩學.詩觀.詩美 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 1992年2月
    李衍柱 文學理想論 濟南:齊魯書社 1992年12月
    黃保真等 中國文學理論史:明清鴉片戰爭前時期 臺北:洪葉文化公司 1994年6月
    陳良運 中國詩學體系論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8年9月二刷
    劉運好 文學鑒賞與批評論 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 2002年6月
    吳中杰 文藝學導論 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2年10月

    (四)文學史、文學批評史
    錢基博 現代中國文學史(增訂本) 臺北: 粹文堂 1974年10月
    郭紹虞 中國文學批評史 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1990年7月
    葉易 中國近代文藝思潮史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0年11月
    馬亞中 中國近代詩歌史論 臺北:學生書局 1992年6月
    朱則杰 清詩史 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1992年2月
    許總 宋詩史 重慶:重慶出版社 1992年3月
    郭延禮 中國近代文學發展史 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 1995年8月
    張大明等著 中國現代文學思潮史 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1995年11月
    劉世南 清詩流派史 臺北:文津出版社 1995年11月
    李繼凱、史志謹 中國近代詩歌史論 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 1995年12月
    韓經太 宋代詩歌史論 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 1995年12月
    黃霖 近代文學批評史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6年12月
    鄔國平、王鎮遠 清代文學批評史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6年12月
    蕭華榮 中國詩學思想史 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6年
    嚴迪昌 清詩史 臺北:五南圖書公司 1998年
    陳子展 中國近代文學之變遷:最近三十年中國文學史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0年12月
    錢基博 現代中國文學史 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 2004年8月
    敏澤 中國美學思想史 濟南:齊魯書社 1989年8月
    盧善慶 中國近代美學史 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1年5月
    聶振斌 中國近代美學史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1年9月
    敏澤 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 吉林教育出版社 1993年3月
    林伯海主編 近四百年中國文學思潮史 北京:東方出版社 1997年10月

    (五)詩文選集、彙編
    吳宏一 葉慶炳編 清代文學批評資料彙編 臺北:成文出版社 1979年9月
    吳芹編 近代名人詩選 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1980年2月
    蔡英俊主編 中國文學新論:文學篇──意象的流變 臺北:聯經出版社 1982年10月
    郭紹虞、羅根澤編 中國近代文論選 臺北:木鐸出版社 1988年1月
    黃永武、張高評編 宋詩論文選輯 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1988年5月
    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會主編 五四文學與文化變遷 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1990年4月
    錢鍾書 宋詩選註〈增訂本〉 臺北:書林出版社 1990年9月
    張高評編 宋詩綜論叢編 高雄:麗文文化事業公司 1993年10月
    熊向東選編 首屆中國近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 1994年7月
    徐世昌輯 清詩匯 北京:北京出版社 1995年10月
    吳之振等 宋詩鈔 北京:中華書局 1996年2月
    劉大特 宋詩派同光體詩選譯 成都:巴蜀書社 1997年6月
    舒蕪等編選 近代文論選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1999年1月
    胡萬川等著 中國文學新境界反思與觀照 臺北:立緒文化事業公司 2005年3月

    (六)其他
    繆鉞 詩詞散論 臺北:臺灣開明書店 1982年10月
    龔鵬程 江西詩社宗派研究 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1983年10月
    齊治平 唐宋詩之爭概述 長沙:岳麓書社 1984年1月
    張之淦 遂園書評彙稿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6年1月
    龔鵬程 詩史本色與妙悟 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1986年4月
    簡恩定 清初杜詩學研究 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1986年8月
    蕭馳 中國詩歌美學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986年11月
    錢鍾書 談藝錄 臺北:藍燈文化事業公司 1987年11月
    汪國垣 汪辟疆文集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988年12月
    胡曉明 中國詩學之精神 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1990年5月
    張堂錡 黃遵憲及其詩研究 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1991年10月
    李瑞騰 晚清文學思想論 臺北:漢光文化事業公司 1992年6月
    陳燕 清末民初的文學思潮 臺北:華正書局 1993年9月
    錢仲聯 夢苕盦論集 北京:中華書局 1993年11月
    葉維廉 中國詩學 北京:三聯書店 1994年3月
    魏仲佑 黃遵憲與清末「詩界革命」 臺北:臺灣國立編譯館 1994年
    王廣西 佛學與中國近代詩壇 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 1995年5月
    張高評 宋詩的新變與代雄 臺北:洪葉文化事業公司 1995年9月
    林毓生 中國傳統的創造性轉化 北京:三聯書店 1996年3月
    吳淑鈿 近代宋詩派詩論研究 臺北:文津出版社 1996年9月
    周裕楷 宋代詩學通論 成都:巴蜀書社 1997年1月
    張仲謀 清代文化與浙派詩 北京:東方出版社 1997年8月
    周振鶴 中國歷史文化區域研究 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1997年9月
    葛曉音     詩國高潮與盛唐文化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8年5月
    劉納 嬗變:辛亥革命時期至五四時期的中國文學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8年9月
    周裕楷 文字禪與宋代詩學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年11月
    周嘯天 唐絕句史 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 1999年4月
    陳槻 詩人陳衍傳略 臺北:臺北市林森文教基金會 999年5月
    蕭占鵬 韓孟詩派研究 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 1999年6月
    尚小明 學人游幕與清代學術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1999年10月
    張健 清代詩學研究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9年11月
    張伯偉 中國詩學研究 瀋陽:遼海出版社 2000年1月
    查屏球 唐學與唐詩:中晚唐詩風的一種文化考察 北京:北京商務印書館 2000年5月
    張高評 會通化成與宋代詩學 台南:成功大學出版組 2000年8月
    程亞林 近代詩學 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0年11月
    李世英、陳水雲 清代詩學 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0年11月
    馬衛中 光宣詩壇流派發展史論 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 2000年12月
    錢鍾書 錢鍾書集.石語 北京:三聯書店 2001年1月
    羅中峰 中國傳統文人審美生活方式之研究 臺北:洪葉文化事業公司 2001年2月
    蔡英俊 中國古典詩論中「語言」與「意義」的論題:「意在言外」的用言方式與「含蓄」的美典 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2001年4月
    汪辟疆 汪辟疆說近代詩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年12月
    張高評 宋詩特色研究 長春:長春出版社 2002年5月
    鄒雲湖 中國選本批評 上海:上海三聯書店 2002年7月
    馮天瑜、黃長義 晚清經世實學 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2002年12月
    詹杭倫 方回的唐宋律詩學 北京:中華書局 2002年12月
    王明見 劉克莊與中國詩學 成都:巴蜀書社 2004年2月

    四、譯著
    M.H.Abrams著 鏡與燈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989年12月
    Harold Bloom著 The Anxiety of Influence:A theory of Poetry 徐文博譯 影響的焦慮:詩歌理論 臺北:久大文化公司 1990年12月
    Harold Bloom著 A Map of Misreading朱立元、陳克明譯 比較文學影響論──誤讀圖示 臺北:駱駝出版社 1992年11月
    Thomas Kuhn著 科學革命的結構 臺北:遠流出版公司 1994年7月
    Rollo May著 The Courage to Create傅佩榮譯 創造的勇氣
    臺北:立緒文化公司 2001年10月
    Philip Koch著 Solitude:A Philosophical Encounter 梁永安譯 孤獨
    臺北:立緒文化公司 2004年9月八刷

    五、學位論文
    楊淙銘 石遺室詩話研究 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1988年5月
    吳明德 王闓運及其詩研究 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1989年5月
    吳彩娥 清代宋詩學研究 臺北:政治大學中文所博土論文 1993年
    龐中柱 晚清宋詩運動研究 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文所碩士論 1995年6月
    楊淑華 方東樹《昭昧詹言》及其詩學定位 臺南:成功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 1994年1月
    六、期刊學報論文
    尤信雄〈清代同光詩派研究〉     師大國文研究所集刊第十五期
    徐復觀〈宋詩特徵試論〉     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十一卷第十期 1978年
    鄭朝宗〈陳衍的詩話〉 古代文學理論研究叢刊第三輯 1981年2月
    楊松年〈詩選的詩論價值:文學評論研究的另一個方向〉 中外文學第十卷第五期 1981年10月
    易新鼎〈梁啟超和中國詩歌史論〉 北京師院學報 1987年第4期
    杜松伯〈錢鍾書宋詩選注之評論〉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二十二卷第五期 1989年5月
    龔鵬程〈俠骨與柔情:論近代知識份子的生命型態〉 中國學術年刊 1990年2月
    葛兆光〈從宋詩到白話詩〉 文學評論 1990年第4期
    陳一琴〈經學思想的鉗制與『緣情』思潮的反撥──儒家『詩言志』說辨析之二〉 福建師大學報哲社版 1991年第4期
    鄭亞薇 〈侯官陳石遺年譜之研究〉 中國工商學報第14期 1993年6月
    曾憲輝〈論愛國詩人陳三立〉 福建師大學報哲社版 1995年第1期
    張麗珠〈清代學術中的『學』『思』之辨〉  漢學研究1996年6月
    胡守仁〈論陳三立詩〉 江西社會科學 1997年第2期
    龔鵬程〈從杜甫、韓愈到宋詩的形成:文學史的構成〉 歷史月刊1997年8月號
    涂小馬〈同光體研究綜述〉 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8年第1期
    錢仲聯、嚴明〈沈曾植詩歌論〉 文學遺產 1999年第2期
    李金濤〈中國近代詩歌轉型論綱〉 江漢論壇 2000年9月
    李夀岡〈論海藏樓詩及其作者鄭孝胥〉 中國韻文學刊 2000年第1期
    周霞〈論陳衍的學人之詩〉 黔東南民族師專學報 2001年2月第1期
    李瑞明〈沈曾植詩學三關說〉 杭州師範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1年3月
    林朝成 張高評〈兩岸中國佛教文學研究的課題之評介與省思──以詩、禪交涉為中心〉 成功大學中文學報第九期 2001年9月
    李瑞明〈華嚴詩境:沈曾植詩學三關說的意向〉 文藝理論研究 2001年第5期
    張永芳〈黃遵憲和『新世界詩』〉 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9月
    方寶璋〈清代至民國時期閩臺詩鐘〉 福建師大學報哲社版 2002年第1期
    王曉文〈閩文化的多元性及其地緣環境分析〉 福建師大學報哲社版 2002年第1期
    張高評〈清初宗唐詩話與唐宋詩之爭:以「宋詩得失論」為考察重點 《中國文學與文化研究學刊》第一期 2002年6月
    李瑞明〈變風變雅:陳衍詩學的認同取向〉 安徽教育學院學報 2003年1月
    胡迎建〈論南社與同光體〉 中國韻文學刊 2003年第1期
    李瑞明〈才學與性情:陳衍的學人詩觀念〉 嘉興學院學報 2004年1月
    周薇〈論陳衍《詩品平議》中的學人之詩〉 西南師範大學學報(社科版)2004年3月
    吳淑鈿〈從夏敬觀《唐詩說》看同光體後期詩人的詩史觀〉文學遺產 2004年第3期
    張高評〈清初宋詩學與唐宋詩學之異同〉 《第三屆國際暨第八屆清代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國立中山大學清代學術研究中心 2004年7月
    孫老虎〈陳三立養氣詩學論〉 蘇州大學學報哲社版 2004年9月第5期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2006-07-31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