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李美璇 Lee, Mei-Hsuan |
|---|---|
| 論文名稱: |
遇見棒球中的細膩與感動—蔡鵑如與米果的棒球書寫 Discovering Delicacy and Touchingness – A Contrastive Analysis of the Baseball Writings of Two Feminist Writers: Tsai Juanru and Miguo |
| 指導教授: |
蔡玫姿
Tsai, Mei-Tsi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on the job class) |
| 論文出版年: | 2012 |
| 畢業學年度: | 100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39 |
| 中文關鍵詞: | 棒球書寫 、女性 、記憶 、人生觀 |
| 外文關鍵詞: | baseball writings, feminist writers, memory, Psychology of life |
| 相關次數: | 點閱:112 下載:2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台灣目前以棒球為主題書寫之作品不在少數,主題也多圍繞在人物傳記、經典戰役或是小說描寫上,當中以女性作家之筆呈現的作品可謂寥寥可數,有鑑於此,本論文以蔡鵑如、米果兩位女性作家作品為論述主軸,試看女性作家在描寫棒球是用何種角度去觀察,如何在陽剛味十足的運動中取得柔性的平衡。分析兩人作品,在其作品內容方面,分別簡述兩人作品主題與內涵,透過文章中的人物描寫與情感刻畫,傳達作家本身之寫作題材上的書寫意識;再進而深入作家創作觀點,從兩人創作動機與書寫價值觀著眼,體察女性作家在文字書寫上的細膩滋味;於作品藝術手法方面,透過場景與時間的對比描寫,發現陽剛運動背後仍能夠擁有的藝術美感。
本論文佐以心理學的角度嘗試分析蔡鵑如文字背後的心理內在層面,並對照米果在書寫主題文章時所隱含的內在觀點,從中看見兩人對人生觀點的正向態度;此外,提出在以兩人在出版形態上大相逕庭的創作背景下,表述實體出版與網路書寫的優缺點,最後,展望未來台灣棒球書寫的其他創作面向,期許不僅只有棒球書寫,而是整個運動文學類型作品都能夠在台灣出版界佔有一席之地。
Currently, the themes of many literary works in Taiwan focus on baseball, including biographies of baseball players, reviews of classic baseball games, or novels of related topics. However, those works are rarely written by feminist writers. The present study focuses on the discussion of the literary works of two feminist writers i.e. Tsai Juanru and Miguo and examines: (1) what kinds of aspects are adopted by feminist writers in their baseball writings? (2) how to achieve a balance between the softness of femininity and masculinity in sports in their works? To answer these questions, the content, themes and underlined meanings of their works were analyzed separately. Through the description of the characters and the expression of feelings in their works, the ideology of their writings was closely investigated. Furthermore, with reference to the motivations and values of their writings, the subtle meanings or delicacy of these two feminist writers’ works were observed. Regarding the artistic writing techniques, it is found that through their contrastive description of time and space the aesthetic beauty could still be preserved behind the sport which is full of masculinity.
The present study attempts to analyze Tsai’s inner spirit behind the words from the angle of psychology and make a contrast with that of Miguo in order to see these two writers’ positive attitudes towards life. In addition, with reference to the huge differences of their publication background the present study also discuss the advantages and drawbacks of non-digital publications and Internet writings. Finally, regarding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Taiwan’s baseball writings it is hoped that not only baseball writings but also the entire sports literature can play a more important role in Taiwan’s publishing industry.
一、 專書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台北:漢京文化,1984年。
王貞治撰、林慶旺譯:《回想》台北:中華日報,1986年。
瘦橘子:《棒球新樂園》,台北:張老師,1992年。
許宗興:《自我與喜悅之道》,台北:國文天地,1992年。
兄弟棒球隊出版部:《幸球場的決鬥》,台北:兄弟棒球隊出版社,1993年。
馬斯洛著,莊耀嘉譯:《馬斯洛 = A. Maslow : 人本心理學之父》,台北:桂冠出版,1993年。
Bruce Nash and Allan Zullo著,蔡鵑如譯:《信不信由你:棒球篇1、2》,台北:麥田出版社,1994年。
高正源著:《閃耀一百勝:郭泰源》台北:聯經出版社,1994年。
許昭彥:《美國棒球-人物與哲學篇》,台北:聯經出版社,1995年。
袁定文:《棒球觀點》,台北,聯經出版社,1995年。
劉大任:《強悍而美麗:劉大任運動文學集》,台北:麥田出版公司,1996 年。
李光連:《散文技巧》,台北:洪葉文化,1996年。
黃承富:《棒球興奮劑:黃承富專欄》,台北:啟現發行,1997年。
易劍東:《體育文化學》,台北:文津出版社,1998年。
Henry Aaron with Lonnie Wheeler著,蔡鵑如譯:《漢克‧阿倫:我有一根大鎚子》,台北:麥田出版社,1998年。
魏飴:《小說鑑賞入門》,台北:萬卷樓,1999年。
佛洛伊德著,張愛卿譯:《精神分析導論》,台北:知書房,2000年。
蔡鵑如:《野球之戀—一個女生記憶青春的棒球手記》,台北:商業週刊,2000年。
陳芸英:《盲人打棒球》,台北:時報文化,2003年。
謝仕淵、謝佳芬:《台灣棒球一百年》,台北:城邦文化事業(股)公司,果實出版社印行,2003 年。
汪民安編:《身體的文化政治學》,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2004。
林義傑:《勇闖撒哈拉-林義傑的長跑傳奇》,台北:二魚文化,2004年。
王信良著:《職棒趣談》,台北:民生報,2004年。
申荷永:《心理分析入門》,台北:心靈工坊文化,2004年。
David Halberstam[霍伯斯坦]著 、陳榮彬譯:《隊友情深 : MBL紅襪四人組的最後擊掌》,台北:遠流出版社 ,2004年。
徐錦成編:《台灣棒球小說大展》,台北:九歌出版社,2005年。
黃秀如編:《記憶有一座宮殿》,台北:網路與書,2005年。
米果:《完全燃燒 棒球部落》,台北:相映文化,2006年。
詹偉雄:《球手之美學:運動的52個文學視角》,台北:遠流出版社,2006年 。
張嘉真、楊廣學:《作文教學與敘事治療》,台北:五南文化事業,2006年。
龔榮堂編:《棒球教練指南:少棒訓練》,台北:棒球協會,2006年。
蔡鵑如:《名人堂,棒球的聖殿》,台北:東觀國際文化,2007年。
梅洛龐蒂:《眼與心-身體現象大師梅洛龐蒂的最後書寫》,龔卓軍譯,台北:典藏藝術家庭,2007年。
巴特勒/林郁庭/(Butler, Judith):《性/別惑亂 : 女性主義與身分顛覆》,台北:聯經出版社,2008年。
蔡玫姿:《從性別觀點閱讀類型文學》,高雄: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出版,2009年。
Tony Schirato著,何哲欣譯 :《運動的文化分析Understanding Sports Culture》,台北:韋伯文化,2009年。
二、期刊論文
張殿文:〈童年、棒球、生活:一種解讀棒球小說的方法〉,《幸球場的決鬥》,台北:兄弟棒球隊出版部,1993 年。
羅智成:〈運動如何成為文學?〉,《幼獅文藝》,506 期,1996 年2 月。
劉大任:〈「運動文學」外一章:劉大任答客問〉,《幼獅文藝》,第509 期, 1996 年5 月。
李詩蘋:〈談台灣「運動文學」〉,《學校體育》,14期,2004 年6 月。
徐錦成:〈懷舊、神話與除魅─試論台灣少棒小說(1977~2003)〉,《台灣少年小說作家作品研討會》,2005 年。
許劍橋:〈移動的球場.變化的球—張啟疆選/寫手的創作球路〉,《文訊》, 240 期,2005 年10 月。
周玄武、陳裕鏞、劉鍇誠:〈棒球場上之人生哲學〉,《體育學系系刊》,第7期,2007年4月。
陳羿戎、王宗進、陳世恩:〈運動文學的開路先鋒-劉大任的運動價值觀與實踐〉,
《大專體育學刊》9卷3期,2007年。
柯裕棻:〈異鄉人的都會散文〉,《揚子江評論》,2010年第3期。
三、學位論文
謝佳芬:〈台灣棒球運動之研究(1920~1945 年)〉,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年。
羅皓文:〈劉大任運動散文研究〉,台北: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年。
劉偉君:〈敘事與台灣棒球文化的記憶建構(1945-2006)〉,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
陳蘊秀:〈台灣棒球小說研究〉,雲林: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漢學資料整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翁美雲:《台灣運動員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歐宇勤:《看(不)見的身體─論台灣棒球小說中球手的身體轉向》,國立中興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四、網路資料:
中華職棒大聯盟官方網:http://www.cpbl.com.tw
台灣棒球維基館:http://twbsball.dils.tku.edu.tw/wiki/index.php?title=%E9%A6%96%E9%A0%81
英國作家Chesterton Gilbert K., http://www.chesterton.org/wordpress/
美國國家棒球名人堂博物館官方網站http://baseballhall.org/
財團法人台灣網路資訊中心網站 http://www.twnic.net.tw/
國際奧委會網站http://www.olympic.org/results?q=Olympic%20Charter
完全燃燒棒球部落:http://blog.roodo.com/chensumi/archives/cat_431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