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蒲怡靜
Pu, I-Ching
論文名稱: 電子腦力激盪術於設計創意值之研究
A Study for Electric Brainstorming of Creativity Value
指導教授: 馬家湘
Ma, Chia-Hsia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規劃與設計學院 - 工業設計學系
Department of Industrial Design
論文出版年: 2004
畢業學年度: 9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72
中文關鍵詞: 電子腦力激盪創意值設計方法
外文關鍵詞: electric brainstorming, design method, creativity value
相關次數: 點閱:122下載:15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主要是探討電子腦力激盪系統運用於設計上創意值的研究。首先,針對十七種創意方法的用途及步驟做研究與整理,再利用SDM法的分析、轉變步驟將前述十七種方法統整為三大類的創意孵化工具,分別為情報收集、設計改良、設計創新。並定義出創意發想的十一種行為模式:集合群體、決定成員工作、定義題目、依需求選擇方法、發散、集合、討論、整合、檢驗、訂立評選標準、進行評選。
      接著,將發散階段〈Ω箱〉的程序工作轉化為網路工作,以網路聊天室為主要討論的工具介面,輔以其他紀錄、儲存的網路機制,建構一個腦力激盪網路平台,並藉由實際的操作演練和原本的面對面腦力激盪作比較分析,而分析的重點在於對創意值的評估,此部份的評估是採專家評估的方式,以尺度判定的問卷調查方式統計其差異性。
      最後,針對本研究的平台建構過程及驗證結果提出建議,以供後進研究人員參考。

      The goal of this research is about the electronic brainstorming system apply to creative value. First, to order and study kinds of creative methods, than integrate them into three hinds of tools to incubate creativeness, including information gather, design improvement, and design innovation.
      Than transferring the theory into web models, to establish the brainstorming network that supply methods. By testing actually to compare with face–to–face brainstorming. The key point would be creative evaluation, and using questionary of scale judgement to find difference.
      Finally, providing some suggestion about web construction and result that is suitable for the design study in recent day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問題 3 第三節 研究目的 5 第四節 研究流程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創意之相關研究 7 2-1.1創造力的涵義 7 2-1.2創意之定義 8 2-1.3創意思考 9 2-1.4創意發想 9 2-1.5創意與開發程序 10 第二節 創意方法之相關研究 11 2-2.1創創造性技法 11 2-2.2「發散型思考」技法 12 第三節 創意決策 16 2-3.1產品效益向度 18 2-3.2產品效益尺度 18 2-3.3產品效益評量 19 第四節 電子支援系統 20 2-4.1 溝通媒介的種類 20 2-4.2資訊科技的傳播溝通功能 21 2-4.3群體決策支援系統 22 2-4.4電子腦力激盪 24 第五節 小結 28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方法 32 第一節 研究議題 32 第二節 研究架構 33 第三節 研究問題分解 34 3-3.1系統化設計程序 34 3-3.2 應用技術層面 34 3-3.3 相關軟體應用 35 第四章 研究過程與結果 36 第一節 研究過程 36 4-1.1 界定階段 36 4-1.2 分析階段 37 4-1.3 轉變階段 43 4-1.4 結果 46 4-1.5 電子腦力激盪術模式理論 48 第二節 應用於電子支援系統 51 4-2.1 人機介面部分 51 4-2.2 系統設計原則 51 4-2.3 系統架構 53 第五章 實例驗證 54 第一節 規範性模式建立 55 5-1.1 準備工作部份 55 5-1.2創意發想部份 58 5-1.3評選部份 58 5-1.4階段完成 58 第二節 規範性平台呈現 59 5-2.1 工作介面分配 59 5-2.2 網路平台介面說明 60 第三節 範例驗證 61 5-3.1 實驗條件說明 61 5-3.2 實驗工作 61 5-3.3 創意評估 65 5-3.4 總評估 68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69 參考文獻 70

    1. 王怡勝,創意解題法(CPS)於產品設計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民89
    2. 王千倖,以網路上的電子腦力激盪系統培養教師和學生的科學創造力,遠距教育,5期,p.47-51
    3. 毛連塭、陳龍安等著,創造力研究,心理出版社,民89
    4. 馬家湘,工業設計產品開發之創意及實施,龍山出版社,民71
    5. 馬家湘,系統性設計方法(SDM)模式對提高設計問題結構創意性之理論與應用,文山書局,1989
    6. 馬家湘,系統設計模式(SDM)於原型決策之理論與應用,文山書局,民79
    7. 陳天亮、洪新原、粱定彭,運用電子腦力激盪系統以提升群體生產力及成員滿意之研究:國內實驗室之研究,資訊管理學報,7卷,1期,p.19-42
    8. 陳龍安、朱湘吉,創造與生活,五南出版社,民87
    9. 陳龍安著,創造思考教學的理論與實務,心理出版社,民84
    10. 陳述勛編著,創造力發展方法論,中華企業管理發展中心,民85
    11. 陳俊中,設計構想合作發展規範性模式之建立—以網路為基礎的數位化環境中,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民90
    12. 陳玉娟,企業內網路運用於組織溝通之研究,民88
    13. 楊家興,虛擬教室的完全設計,管理資訊學報,民90,6期,p.113-134
    14. 楊裕富著,創意活力,田園城市出版,民89
    15. 陸述人,電子腦力激盪分法論及在網際網路上開發其支援系統之研究,國立雲林技術學院資訊管理技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民86
    16. 陸祖昆,創造心理學,五洲出版社,民77
    17. 張維展,型式綜合(FCM)模式在情境設計的應用,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民88
    18. 曹泰安,尺度判定法(SJM)於創意值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民88
    19. 莊錦賜,發明創新問題解題理論(TRIZ)
    20. 劉惟林,救護車急救空間評估模式建立之研究, 1996
    21. 顏春煌,營造網路世界裡的學習環境,管理資訊學報,民90,6期,p.219-224
    22. Vincent R. Ruggiero著 / 游恆山譯,實用思考指南,遠流出版,民83
    23. Harold R. Buhl著/ 游萬來、周鴻儒譯,創造性工程設計,六合出版社,民72
    24. Hite Doku著 / 黃心藝譯,Download創意,海鴿文化出版,民89
    25. Tom Murphy著 / 楊幼蘭譯,網路消費法則,城邦文化,2001
    26. Edward de Bono著 / 江麗美譯,六頂思考帽,桂冠圖書,民85
    27. 中野昭夫著 / 陳惠君譯,企劃你的IDEA,博誌文化,2002
    28. 佐藤秀德著 / 徐新榮譯,創意潛能與構思激發技巧,清華管理科學圖書中心,民79
    29. 後藤國彥著 / 張仲良譯,創意激發手冊,日之昇文化事業,2002
    30. Alan R. Dennis , Mike L. Williams,Electronic Brainstorming:Theory , Research and Future Directions,
    31. Albert L. Ingram, Lesley G. Hathorn, Alan Evans,Beyond chat on the internet, Computers & Education 35(2000) p.21-35
    32. Charles E. Notar, Janell D. Wilson .etc,Going The Distance:Active Learning, Eduaction Vo.122 p.649-654
    33. Daniel E. Rose & Jeremy J.Bornstein,Information rendezvous, Interacting with computers 10(1998) p.213-224
    34. John Grundy & John Hosking,Developing adaptable user interfaces for component-based system, Interacting with computers 14(2002) p.175-194
    35. Mike Sharples,The Design of personal mobile technologies for lifelong learning, Computers & Education 34(2000) p.177-193
    36. Man-Lin Chiu,An organizational view of design communication in design collabortion, Design Studies 23(2002) p.187-210
    37. Renko van der Lugt,Developing a graphic tool for creative problem solving in design groups, Design Studies 21(2000) p.505-522
    38. Richard E. Albrighr,What can past technology forecasts tell us about the future?,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 Social Change 69(2002) p.443-464
    39. Seng Chee Tan & David Hunh,Beyond Information Pumping:Creating a Constructivist E-Learning Environment,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et-Oct 2002) p.48-54
    40. Simon Hooper, Brand Hokanson, Paul Bernhardt, Mark Johson,Special Section:A Learning Software Design Competitio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et-Oct 2002) p.5-7
    41. Susan Pedersen, Min Liu, Douglas Williams,Alien Rescue:Desugning for Student Centered Learning,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et-Oct 2002) p.11-14
    42. 互動式多媒體概論Introduction to Interactive Multimedia
    http://140.112.2.84/~theatre/course/th7_530/th7_530.htm
    43. 創造力入口資訊網http://creativity.edu.tw/modules/news/
    44. 思考工具網站(美國) http://www.mindtools.com/index.html

    下載圖示 校內:2005-06-15公開
    校外:2005-06-15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