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陳恭誠 Chen, Kung-Chang |
|---|---|
| 論文名稱: |
油滴天目釉的配製與燒成及其藝術表現 how to make the glaze of oil-spot tenmuku |
| 指導教授: |
高燦榮
Kao, Chan-Joun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藝術研究所 Institute of Art Studies |
| 論文出版年: | 2002 |
| 畢業學年度: | 90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88 |
| 中文關鍵詞: | 油滴天目釉 |
| 外文關鍵詞: | oil-spot tenmuku glaze |
| 相關次數: | 點閱:69 下載:12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天目釉在中國陶瓷發展史上是一項特殊的成就,它曾在宋元時期蔚為風潮,其中油滴天目尤其特殊,傳世傑作並不多見;千年來人們對這種附著絢麗晶體的黑釉瓷器,總帶有一份神秘的好奇感,這類釉藥在明清之後沒落消失,直到
近代有些陶藝工作者又重新致力研發,由於燒製條件複雜,真正掌握製造要領的人並不多。本篇論文的寫作目的,即是要揭開油滴天目釉的神秘面紗,透過現代科技的分析整合,逐步將油滴天目釉的燒製方法以現代工具重新再現。
本篇論文論述重點主要在油滴天目釉藥的有效成份與燒成因素,所以理論與實作就這篇論文而言同等重要;至於文章內容的主要架構,亦分成兩大部分論述:關於發展歷史的描述以及材料組合運用的發現。
緒論部分說明了天目釉的性質、定義與名稱由來,並對天目釉的藝術價值作概要的陳述。第一章的重點則放在歷史論述,黑釉瓷器的生產是陶瓷史上不可忽視的課題,本章對天目釉瓷器出現的年代、環境背景與形成因素詳細說明,並將各個朝代及不同窯址生產的天目釉瓷器作形式、釉色、功能等各方面比較。
第二章則正式進入釉藥的結構分析,由於前人研製釉藥通常取材於環境週遭容易取得的材料,因而配釉原料通常含有許多雜質,經由中國陶瓷科學研究單位所作的成分分析與日本陶藝家的反覆試驗,目前已大致瞭解形成油滴天目釉釉中的結晶,主要是起因於哪幾項物質反應。因此我們可以利用釉藥所需的熔融溫度與容易取得的礦物原料,用專門計算釉式的化學程式計算出適用範圍,並加以實驗。第三章延續第二章的理論,將釉藥程式調成實際可使用的配方,並著手進行燒製工作。窯溫的設定則依一般高溫陶瓷的成熟溫度,分別制定在CONE9、10、11三種錐號,即以攝氏1260度到1290度左右的溫度加以燒成,在這階段配製出效果穩定的釉藥配方,依據這些配方可以延伸出許多不同型態的天目釉,這項發現頗具意義。此外,這一章節詳實紀錄所有燒製過程中的溫度變化,由於油滴天目的釉面效果必須依賴特定窯溫幫助成形,因此窯內溫度與氣氛的掌握是本章寫作時多加注意的關鍵。
最後文章的重點則放在燒成之後的檢驗與探討,從成果的檢討可以推論出一些定律;這篇論文已用現代的工具與方法,重新整合了油滴天目釉所需要的燒成條件,如此燒製出來的成果必然有助於現代的陶藝工作者,當他們在擇取材料或進一步燒製時,參照本文很快地便能釐清製作程序。其次,本章更進一步評估後續發展的可行性,經由不同的實驗程序必能開拓出更寬廣的藝術領域。
this thesis is talking about oil-spot tenmuku glaze
參考書目
論文部分:
林芳容,《草木灰燒製實驗模式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李賢學,《矽酸鋅結晶釉藥製備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
謝東山,《中國瓷器釉色的發展》,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76
期刊部分:
張繼陶,〈油滴天目上篇〉《焱》雙月刊第一期,台北:陶者雜誌社,1997年11-12月
董蘇學,〈油滴天目下篇〉《焱》雙月刊第二期,台北:陶者雜誌社,1998年1-2月
陳信雄,〈中國外銷陶瓷─文明的奇葩〉《歷史月刊》第53期,1992年5月
林蔚文,〈宋代建窯黑釉盞〉《故宮月刊》139期,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95年10月
劉良佑,〈神秘濃艷的黑釉器〉《故宮月刊》35期,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6年2月
李中陽、劉富安、賀文奇,〈仿宋代油滴釉的研製〉《中國陶瓷》季刊第102期,1989年第1期。
陳顯求 等,〈仿製宋鷓鴣般建盞的工藝基礎〉《中國陶瓷》季刊第128期,1993
年第1期。
王全玉,〈吉州窯黑釉瓷的研究〉《中國陶瓷》季刊第137期,1994年第4期。
王勤金,〈江蘇儀征胥浦101西漢墓〉《文物》,1987年第1期。
楊文霑,〈藏色天目〉《焱》雙月刊第四期,台北:陶者雜誌社,1998年5-6月
張臨生,〈茶與鬥茶〉《故宮文物》雙月刊,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3年10月
胡懿勳,〈宋代飲茶風氣與鬥茶〉《歷史文物》,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1997年8月
莊伯和,〈台灣民藝今昔〉《台灣傳統民俗與民藝學術研討會》,台北:台灣省立博物館,1998年6月
典籍部分:
唐 南卓,《羯鼓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
唐 陸羽,《茶經》,台北:金楓出版社,1991。
宋 吳自牧,《夢梁錄》,北京:中華出版社,1985。
宋 蘇軾,《蘇東坡全集》,台北:世界書局,1985。
宋 周密,《志雅堂雜鈔》,出版地不詳:藝文,1967。
宋 陸游,《老學庵筆記》,台北:木鐸出版社,1982。
宋 陶榖,《清異錄》,北京:中華出版社,1991。
宋 惠洪,《石門文字禪》,出版地不詳:藝文,1971。
宋 黃庭堅,《山谷題跋》,台北:商務出版社,1965。
宋 蔡襄,《蔡忠惠公文集》,明萬曆雙甕齋刊本卷二。
宋 楊萬里,《誠齋集》,台北:商務出版社,1965。
宋 蔡絛,《鐵圍山叢談》,北京:中華出版社,1983。
宋 宋子安,《東溪試茶錄》
宋 趙汝礪,《北苑別錄》
宋 蔡襄,《茶錄》
以上三本收錄於吳智和編,《茶經》,台北:金楓出版社,1991
宋 熊蕃,《宣和北苑貢茶錄》收錄於楊家駱編,《飲饌譜錄》,台北:世界書局,1962
宋 趙佶,《大觀茶論》,元說郛本卷五十二。
元 耶律楚材,《湛然居士集》,明抄本卷五。
明 高濂,《遵生八牋》,台北:台灣商務,1979。
明 谷應泰,《博物要覽》,北京:中華出版社,1985。
明 曹昭《格古要論》,北京:中華出版社,1985。
清 藍浦原著,鄭廷桂補輯,《景德鎮陶錄》京都書業堂藏版,台北:文海出版社,1969
清 吳允嘉,《浮梁陶政志》百部圖書集成,上海:藝文印書館,出版年月不祥
書籍部分:
中國古陶瓷研究會 編,《中國古陶瓷研究》第四輯,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7。
茶道資料館、MOA美術館、福建省博物館 ,《唐物天目》,日本熱海市:MOA美術館,1994。
中國硅酸鹽學會 編,《中國古陶瓷論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
中國陶瓷史編委會,《中國陶瓷史》,台北:胡氏圖書出版社,1983。
佐藤雅彥,《世界陶瓷二,中國》,台北:地球出版社,1979。
中尾萬三,《陶瓷》卷八附錄,東京都:小學館,1936。
馮先民,《中國陶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孫超,《窯火中的創造》,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01,頁92。
滿岡忠誠,《世界陶瓷全集》第十二冊,東京:小學館,1977。
中國圭酸鹽學會,《中國陶瓷史》,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
熊寥,《中國陶瓷美術史》,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3。
張宏庸,《茶藝》,台北:幼獅文化事業,1987。
李知宴,《中國陶瓷文化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6,初版
李知宴,《陶瓷─史前至五代》,台北:幼獅出版社,1996,初版
馮先銘,《中國陶瓷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初版
馮先銘,《中國古陶瓷文獻集釋》,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00,初版
劉良佑,《古瓷研究》,台北:幼獅出版社,1988,初版
劉良佑,《陶藝學》,台北:幼獅出版社,1987,初版
中國古陶瓷史研究會,《中國古陶瓷研究》,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7
藝術家工具書編委會,《宋元陶瓷大全》,台北:藝術家出版社,1997,三版
文物編輯委員會,《中國古代窯址調查發覺報告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初版
蔡和璧,《陶瓷探隱》,台北:藝術家出版社,1992,初版
葉咭民,《中國古陶瓷科學淺說》,北京:輕工業出版社,1960,初版
高橋宣治,《陶瓷美》,台北:藝術家出版社,1993,二版
加藤悅三,林葆家 譯,《釉藥基本調配》,台北:業強出版社,1985,初版
相賀徹夫,《世界陶瓷全集》,東京:小學館,1989,初版
李文杰,《中國古代製陶工藝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1996,初版
李家治 陳顯求 張福康 郭演儀 陳士萍 等著,《中國古代陶瓷技術科學成就》,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4
宋光梁編譯,《陶瓷工藝論叢》,台北:中華民國陶業研究學會,1987,初版
宋光梁編譯,《實用陶瓷釉學》,台北:中華民國陶業研究學會,1987,初版
楊文霓,《陶藝手冊》,台北:藝術家出版社,1998,三版
陶青山編譯,《釉的基本調配法》,台北:武陵出版社,1995,二版
陶青山編譯,《陶藝燒繪入門》,台北:武陵出版社,1990,二版
陶青山編著,《陶藝的傳統技法》,台北:武陵出版社,1991,二版
陶青山,《陶藝釉學》,台北:武陵出版社,1999,二版
陶藝社主編,《圖解工藝用陶瓷器》,台北:武陵出版社,1988,初版
程道腴,《陶瓷學》,台北:徐氏基金會,1998,二版
程道腴 賴玉足 編譯,《窯業配方總綱》,台北:徐氏基金會,1997,初版
程道腴,《陶瓷釉藥學》,台北:徐氏基金會,1992,初版
程道腴 鄭武輝 編譯,《窯業專論文集第一輯》,台北:徐氏基金會,1984,初版
程道腴 鄭武輝 編譯,《窯業專論文集第二輯》,台北:徐氏基金會,1985,初版
程道腴 鄭武輝 編譯,《窯業專論文集第三輯》,台北:徐氏基金會,1986,初版
程道腴 編譯,《窯業專論文集第四輯》,台北:徐氏基金會,1989,初版
程道腴 編譯,《窯業工業科技工藝散文集》,台北:徐氏基金會,1989,初版
美國窯業工業雜誌 編,程道腴 潘德華 譯,《窯業原料手冊》,台北:徐氏基金會,1986,初版
鄭武輝 程道腴 潘德華 譯,《窯業詞彙》,台北:徐氏基金會,1979,三版
鄭武輝 程道腴 譯,《窯業操作》,台北:徐氏基金會,1978,三版
任騰閣 編譯,《陶瓷工藝》,台北:徐氏基金會,1974,二版
美國窯業工業雜誌社 編,程道腴 譯,《窯業原料彙編》,台北:中國生產力及貿易中心,1963,初版
Paul Rado著,宋光梁 編譯,《陶瓷技術概論》,台北:徐氏基金會,1992,初版
W. Ryan著,宋光梁 編譯,《陶瓷原料概論》,台北:徐氏基金會,1970,初版
Daniel Rhodes著,程道腴 譯,《製陶瓷用的黏土和釉》,台北:徐氏基金會,1998,二版
程道腴 鄭武輝 編著,《陶瓷窯爐學》,台北:徐氏基金會,1979,三版
正文書局編譯委員會,《窯業工學》,台北:正文書局,1978,初版
J.R.Taylor & A.C.Bull,Ceramics Glaze Technology,Britain:Pergamon Press,1986
Frank & Janet Hamer,The Potter’s Dictionary Of Materials And Techniques,London:A&C Black,1999 forth edition
Daniel Rhodes, Kilns Design,Construction,And Operation,Philadephia:Thomas Nelson&Sons Ltd.,1968
Robert D.Mowry, Hare’s Fur,TortoiseShell,and Partridge Feathers,Cambridge:Havard University Art Museums,1996.
John W. Conrad,Advanced Ceramic Manual:technical data for the studio potter,San Diego:Facon Company,1987.
Ian Currie, stoneware glazes,a systematic approch ,Australia,Queensland:Bootstrap Press, 1985.
Robert Tichane, celadon blues ,U.S.A. Iola:Krause Publications,1983.
Nigel Wood, Oriental Glazes, U.S.A.New York:Pitman/Watson Guptill,1978
Nigel Wood, Chinese Glazes: their origins,chemistry,and recreation ,Great Britain.London:A&C Black Limited,1999
Dennis Rocchio,The Ceramic Glaze Book, U.S.A. New York: Dennis Rocchio,1995.
Harry Memmott, An Artust’s Guide To The Use Of Ceramic Oxides, Australia Victoria:Deakin University Press,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