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郭子建 Kuo, Zih-Jian |
|---|---|
| 論文名稱: |
後疫情時代線上數位教育之成效評估---以臺灣南部補教業之中學生為例 In the Post-epidemic Period Evaluating the Digital Education: An Example of the Cram School Students in Taiwan |
| 指導教授: |
蔣麗君
Chiang, Li-Chun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社會科學院 - 政治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Continuing graduate program in political economy |
| 論文出版年: | 2022 |
| 畢業學年度: | 110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80 |
| 中文關鍵詞: | 數位教育 、線上學習平臺 、科技接受模型 |
| 外文關鍵詞: | E-Learning, Online learning platform,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
| 相關次數: | 點閱:94 下載:22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2019年末,新冠肺炎之疫情肆虐全球,此種傳染病是透過人與人之接觸途徑散播,故許多國家開始限制邊境與人類活動,臺灣政府也不例外。然而我國政府應對疫情的各項政策,造成許多產業面臨蕭條的危機,國內教育圈更深受疫情之影響,於2021年與2022年間採取間歇式之數位學習,遑論各級學校抑或是補教、才藝等民間教育產業,皆只能透過線上教育平臺的方式進行教學。雖然數位教育在臺灣已經實行多年,並非新穎的教學模式,但實體教學仍是教育途徑之主流,面對新冠疫情突如其來的衝擊,許多教育場所與教學者都不知所措,故本文探討後疫情時期,中學生對於數位學習的信任與接受程度,期待能為教育產業帶來新觀點與看法。
為瞭解中學生對於數位學習的信任與接受程度,本研究以Davis,Richard and Warshaw(1989)等人所提出的科技接受模型為基礎,並配合相關之文獻資料,比較中學生使用作者合作補習班之雲端系統(由鉅銳科技公司搭建)與Youtube系統,學習國文、英文、數學三個主要科目時,所產生的知覺有用性、知覺易用性、使用態度、使用意圖是否相互影響,作者以問卷調查方式蒐集學生樣本之數據,再以SPSS、Amos等統計軟體進行分析,並進一步假設驗證,透過敘述統計、ANOVA檢定、T-test等方法製作圖表,最後得到下列幾點結論:一、學生使用數位教育的知覺有用性會影響其使用數位教育的態度;二、學生使用數位教育的知覺易用性會影響其使用數位教育的態度;三、學生使用數位教育的態度會影響其使用數位教育的意圖;四、學生性別、年齡、年級、班上平均排名等自變數皆不會影響學生使用數位教育之學習狀況,並可從自變數得知學生樣本數皆來自同一母體樣本;五、學生使用Youtube系統使用數位教育出現信度低於0.7的情況,可推斷此系統對於學生學習之過程幫助偏低。
由上述可知,本研究建議教育場所應慎選數位雲端平台,並且針對不同科目給予不同的數位學習方法。除此之外,臺灣政府應提供數位服務的補助或軟體架設,盡快降低各面向的數位落差,確實掌握各級學校、教學者、學生使用數位教育的接受度,藉由產、官、學三方面的合作與支持,讓數位教育可以幫助學子得到更多的學習成效。
【關鍵字】:數位教育、線上學習平臺、科技接受模型。
At the end of 2019, the new crown pneumonia epidemic ravaged the world. In 2021 and 2022, intermittent digital learning is adopted, not to mention schools at all levels or supplementary education, Folk education industries such as talent and art can only be taught through online education platforms. Although digital education has been implemented in Taiwan for many years, it is not a novel teaching model, but physical teaching is still the mainstream of education.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trust and acceptance of digital learning, expecting to bring new perspectives and views to the education.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trust and acceptance of digital learning among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this study is based on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proposed by Davis, Richard and Warshaw (1989) and other relevant literature to compare the use of the cloud by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the author's cooperative cram school. Whether the perceived usefulness, perceived ease of use, usage attitude, and usage intentions of the system and the YouTube system when learning some subjects interacted with each other, the author conducted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The data collected from students’ samples were analyzed by SPSS, Amos and other statistical software.
This study suggests that school and cram school should choose digital cloud platforms carefully, and provide different digital learning methods for different subjects. Through cooperation and support, digital education can help students achieve more learning outcomes.
Keywords: E-Learning﹐Online learning platform﹐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參考文獻
甲、中文資料
一、網路資源
三貝德數位文創,2011,網址:https://www.samebest.com.tw/,檢索日期:2021/7/02。
工商時報,2019/12/09,〈導入新科技 服務力拚「心占率」〉,網址:https://ctee.com.tw/bookstore/magazine/186989.html,檢索日期:2021年9月15日。
工商時報,2021/09/17,〈迎新科技時代 港務公司力推港口智慧轉型〉,工商時報,網址: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210917003803-263301?chdtv,檢索日期:2021年9月18日。
天下雜誌,2021,〈黑板、課本是唯一王道?老師8週實驗:數位平台輔助,模擬考成績進步〉,網址:https://www.cw.com.tw/article/5118752?from=search,檢索日期:2021年9月16日。
天下雜誌,2022,〈疫後新常態催生教育數位化,α世代如何從「生生用平板」政策享受學習紅利?〉,網址:https://www.cw.com.tw/article/5120915?from=search,檢索日期:2021年10月16日。
公益交流站,2020,〈會上網,就等於善用科技? — 「量」與「質」的數位落差,關於數位文化資本-上〉,https://npost.tw/archives/58923,檢索日期:2021年12月8日。
公益交流站,2020,〈會上網,就等於善用科技? — 「量」與「質」的數位落差,關於數位文化資本-下〉,https://npost.tw/archives/58951,檢索日期:2021年12月8日。
呂美慧,國家教育研究院, 2012,〈E化學習〉,https://terms.naer.edu.tw/detail/1453901/?index=9,檢索日期:2021年10月10日。
朱碧靜,2012,〈科技接受模型〉,國家教育研究院雙語詞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https://terms.naer.edu.tw/detail/1678678/,檢索日期:2021年10月17日。
國立教育廣播電台,2021,〈翰林線上教學資源〉,https://www.ner.gov.tw/news/60c19c882343db0007b13fa3,檢索日期:2021年10月12日。
倡議+,2022,〈有數位工具≠數位轉型-均一呂冠緯,從「心」教育〉,網址: https://www.facebook.com/watch/?ref=external&v=559947711971710,檢索日期:2022年5月12日。
經濟日報,2021/10/3,〈教育數位化 疫後新常態〉,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12/5788457?from=edn_referralnews_story_ch122327,檢索日期:2021年11月8日。
獨立評論,2020,〈數位學習,是老師與學生的再進化〉,網址: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466/article/10145,檢索日期:2021年11月8日。
維基百科,2011,〈中學的定義〉,網址: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8%AD%E5%AD%A6,檢索日期:2021年11月7日。
遠見雜誌,2021,〈無接觸金融時代來了,你一定要知道的三大趨勢、兩大顯學〉,網址:https://www.gvm.com.tw/article/83697,檢索日期:2022年3月8日。
學習王科技。 網址:https://www.smartstudy.tw/home/index,2011,檢索日期:2021年10月8日。
聯合新聞網,2021/5/3,〈AI人工智慧在現實世界中之具體應用〉,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6871/5430229,檢索日期:2022年4月6日。
二、學術出版與論文
王詩蓉,2020。〈教保服務人員多元能力與教學效能之相關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碩士論文。
王韻雯,2014。〈數位學習系統使用意圖與學習成效關聯性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學位碩士論文。
李詩婷,2014。〈以科技接受模型探討影響民眾對健康照護APP使用意圖之研究〉,嘉南藥理大學醫務管理系碩士論文。
張月娟,2015。〈探討數位學習對國文科學習動機與興趣之影響〉,大葉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張楷威,2013。〈問卷選項排序分析〉,國立交通大學統計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馬健倫,2020。〈助人工作者的自我照顧與多元文化人格之研究〉,淡江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芳銘,2007,結構方程模式理論與應用(五版),台北:五南。
黃筱珊,2012。〈教師使用數位學習平台意願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黃淑慧,2016。〈數位學習碩士在職專班學習滿意度之研究 -以CCIM為例〉,傳播匯流與創新管理數位學習碩專班碩士論文。
張瑩姿,2021。〈以科技接受模型探討消費者以房養老接受度之影響因素〉,國立暨南國際大學高階經營管理碩士學位學程碩士論文。
廖振德,2017。〈數位學習與實體教學模式對學習滿意度影響之研究—以北區不同階層補習班為例〉,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蘇昱菱,2016。〈數位補教教師魅力對數位學習滿意度及學習成效之影響〉,國立勤益科技大學流通管理系碩士論文。
吳淑如,2002。〈國小教師兩性平等教學實踐之研究〉,嘉義:國立嘉義大學碩士論文。
陳年興、楊錦潭。2006。數位學習理論與實務,新北市:碩博文化。
陳寬裕、王正華,2021,論文統計分析實務: SPSS 與AMOS 的運用,五南。
蔣瑋倫,2014。〈行動遊戲App心流經驗對玩家忠誠度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學術論文。
羅珮芸,2011。〈臺北市立國民中學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師創意教學自我效能感與創意教學行為之關係研究〉,國立台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學位論文。
三、期刊
王瑛琪,余勁甫,吳孟儒,2018,〈以整合性科技接受模式探討使用者對臉書社團獲取資訊的接受度〉,《圖文傳播藝術學報》,2018 / 04 / 01,頁79 - 86。
巫沛倉,廖紫柔,林薏昕,2017,〈同儕壓力、知覺風險、顧客滿意度之結構模式研究-以科技接受模式為中介變項〉,《管理資訊計算》,6卷1期 (2017 / 03 / 01),頁146 -156。
邱皓政,2000,〈工作動機的內生性與外生性:台灣與美國大學生動機內涵之計量研究〉,《應用心理研究》,7期,頁221 - 251。
李淑芬、楊允文、 賴玟鈞、 郭佩筑、顏宇苹 ,2021,〈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討臺灣消費者使用電子支付之研究〉,《全球商業經營管理學報》,13期,頁65 - 76。
周子敬,杜彥誼,蔡治平,2010。〈大學生數位學習現況與態度之調查研究-以銘傳大學Moodle學習系統為例〉,《銘傳教育電子期刊》,第二期,頁35-55。
林彥光,2015,〈淺談Bonferroni 事後校正〉,《TMU生統》,第五期,頁1-7。
游琇婷,2022,〈李克式量表標示語之心理量尺值研究〉,《調查研究-方法與應用》,48期,頁149-184。
侯傑泰,1994,〈為何需要結構方程模式及如何建立潛伏變項?〉,《教育研究學報》,第9卷第1期,頁87-92。
許煌珠、張榮吉,2021,〈虛擬實境技術應用於傳統師徒制技能學習之影響〉,《國立臺灣科技大學人文社會學報》,17卷2期, 頁171-196。
陳年興,2000,〈網路教學與傳統教學之比較分析〉,《遠距教育》,15/16合刊,頁153-163。
梁曉帆、李昀儒、邱博晟,2018,〈高齡與年輕族群對於不同體感遊戲之主觀心智負荷分析〉,《福祉科技與服務管理學刊》,6卷3期,頁253-264。
徐美苓,2021,〈從公眾角度再思科技政策的媒體建構:以《電業法》修法為例〉,《傳播研究與實踐》,11卷1期,頁105-140。
黃素霞,黃書猛,2013,〈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討互動式電子白板融入學習之成效〉,《管理資訊計算》,2卷1期,頁262-271。
蔡至誠,羅希哲,2019,〈無人車試乘之使用行為意圖探討-以整合型科技接受模式觀點〉,《科技與工程教育學刊》,49卷1/2期,頁1 - 22。
樓永堅,曾威智,2016,〈以後設分析法探討科技接受模式之研究〉,《科技管理學刊》,21卷2期,頁1-28。
四、政府文件
全國法規資料庫,2016,〈國民教育法〉,全國法規資料庫: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70001。
全國法規資料庫,2021,〈高級中等教育法〉,全國法規資料庫: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60043。
教育部監製,國家教育研究院製作,2021,〈數位教學與學習〉,中華民國教育部部史網站:https://history.moe.gov.tw/policy.asp?id=11。
乙、英文文獻
Albert L. Lederer, Donna J. Maupin, Mark P. Sena, Youlong Zhuang, 2000.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and the World Wide Web. Decision Support Systems, 29(3): 269-282.
Bentler, P. M. & Bonett, D. G., 1980. Significance tests and goodness of fit in the analysis of covariance structure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88(3): 588–606.
Bentler, P. M. ,1992. On the fit of models to covariances and methodology to the Bulletin.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12(3): 400–404.
Blair Wheaton, Bengt Muthén, Duane F. Alwin & Gene F. Summers, 1977. Assessing reliability and stability in panel models. Sociological Methodology, 8: 84-136.
C. Vrasidas & M. S. McIsaac, 2000. Principles of pedagogy and evaluation for web-based learning. Education Media International , 37(2): 105-111。
Fred D. Davis, Richard P. Bagozzi, R. Paul Warshaw, 1989. User acceptance of computer technology: a comparison of two theoretical models. Management Science, 35(8): 982-1003.
K.G. Jöreskog & D. Sörbom, 1989. LISREL 7: A guide to the program and applications. Chicago: SPSS Inc.
L. Hu & P. M. Bentler, 1999. Cutoff criteria for fit indexes in covariance structure analysis: Conventional criteria versus new alternatives.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6(1): 1-55.
R. B. Kline, 1998.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New York, NY: The Guilford Press.
W. J. Doll, W. Xia, & G. Torkzadeh, 1994. A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of the end-user computing satisfaction instrument. MIS Quarterly, 12(2): 259-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