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陳錕鍵 Chen, Kun-Chien |
|---|---|
| 論文名稱: |
東漢到晉買地券文字研究 A Study of Chinese Characters on the Land Purchase Certificate During Eastern Han and Jin Periods |
| 指導教授: |
沈寶春
Shen, Pao-Chun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
| 論文出版年: | 2006 |
| 畢業學年度: | 94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251 |
| 中文關鍵詞: | 買地券 、文字構形 、東漢到晉 、假借 、同源通用 |
| 外文關鍵詞: | Chinese Characters, words of etymology, Borrowed Characters, The Land Purchase Certificate, During Eastern Han and Jin Periods |
| 相關次數: | 點閱:168 下載:19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買地券」是一種形式上類似契約,作用為隨葬埋藏的特殊明器。買地券不僅在民俗文化與宗教信仰的研究領域上有其地位,券上刻寫的文字材料,對於文字研究也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本文以東漢、三國吳、兩晉時代範圍內的買地券作為研究材料。在第二章中,主要整理討論買地券的「名稱與形制」、「內容與用途」、「沿革與時代背景」三個層次。排序上,以先說明買地券本身的性質,再依序說明其在習俗、文化上的作用與意義。
第三章分析買地券文字的構形現象。由於本時期的文字一直受到不同書體的影響,字形變化的趨勢非常紛雜而混亂。加以買地券的文字具有一種「民間書寫」的性格,在筆畫書寫的特徵上,可能與受規範的典正字體相異,而值得加以觀察觀察。觀察方式則藉以對照分析買地券文字的「繁化」、「簡化」、「異化」三方面構形變化,探討買地券文字所具有的特性。
第四章分析買地券文字的用字現象。大方向著重於文字的「字音」、「字義」方面,分為「假借」與「同源通用」兩個分析主題。一方面整理買地券文字所見的假借字與同源通用字,一方面也對照於古文獻中其他假借通用例證,以突顯買地券文字整體的呈現的現象與特性。
本文前半,以整理買地券相關習俗發展的文化背景為主;後半則以分析買地券文字所呈現的各項特性為重。旨要在呈現買地券這種特殊明器的特色與研究價值。
The land purchase certificate (mi d qun) is similar in form to a contract; however, it functions as a singular kind of mortuary object. This document is not only significant in the fields of folklore and theology, but the Chinese characters inscribed on certificates are themselves of great orthographic importanc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forms of the land purchase certificate from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the Eastern Wu Dynasty, and the Jin Dynasty. Chapter two examines the name and structure, content and use, and evolution and historical context of the land purchase certificate.
Chapter three analyses the form of the Chinese characters in land purchase certificates, and chapter four investigates borrowed characters and words of etymology.
The first sections of the paper deal with the progression of cultural background; the second sections analyse the Chinese characters inscribed on the certificate. The purpose is to demonstrate both the features and the research value of the land purchase certificate as a historical document.
一、買地券相關研究著作
葉昌熾《語石》,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56。
簡又文〈南漢馬廿四娘墓券考〉,《大陸雜誌》1958年12期,台北:大陸雜誌社。
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望都二號漢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59。
何直剛〈望都漢墓年代及墓主人考訂〉,《考古》1959年4期,北京:科學出版社。
方介堪〈晉朱曼妻薛買地宅券〉,《文物》1965年6期,北京:文物出版社。
程欣人〈武漢出土的兩塊東吳鉛券釋文〉,《考古》1965年10期,北京:科學出版社。
原田正己〈墓券文見冥界神祭祀〉,《東方宗教》29號,東京:日本道教學會,1967。
羅振玉《貞松堂集古遺文》,《羅雪堂先生全集》初編冊13,台北:文華出版社,1968。
魯波〈徐勝買地券簡介〉,《文物》1972年5期,北京:文物出版社。
羅振玉《蒿里遺珍考釋》,《羅雪堂先生全集》七編冊3,台北:台灣大通書局,1973。
羅振玉《地券徵存》,《羅雪堂先生全集》五編冊3,台北:台灣大通書局,1973。
方詩銘〈從徐勝買地券論漢代〝地券〞的鑒別〉,《文物》1973年5期,北京:文物出版社。
顧燮光《循園金石文字跋尾》新文豐出版公司編輯部《石刻史料新編》11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7。
李壽岡〈也談〝地券〞的鑑別〉,《文物》1978年7期,北京:文物出版社。
清.端方《匋齋藏石記》新文豐出版公司編輯部《石刻史料新編》第二輯20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9。
方詩銘〈再論〝地券〞的鑑別-答李壽岡先生〉,《文物》1979年8期,北京:文物出版社。
仁井田陞《中國法制史研究 土地法.取引法》,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1980。
洛陽博物館〈洛陽東漢光和二年王當墓發掘簡報〉,《文物》1980年6期,北京:文物出版社。
蔣華〈揚州甘泉山出土東漢劉元臺買地磚券〉,《文物》1980年6期,北京:文物出版社。
李振宏〈兩漢地價初探〉,《中國史研究》1981年2期,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池田溫〈中國歷代墓券略考〉,《東洋文化研究所紀要》86期,東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1981。
吳榮曾〈鎮墓文中所見到的東漢巫道關係〉,《文物》1981年3期,北京:文物出版社。
陳槃〈於歷史與民俗之間看所謂「瘞錢」與「地券」〉,《中央研究院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歷史考古組》,台北:中央研究院,1981。
吳天穎〈漢代買地券考〉,《考古學報》1982年1期,北京:科學出版社。
《文物》編輯部〈陜西長武縣出土太和元年地券〉,《文物》1983年8期,北京:文物出版社。
榮孟源〈李達地券的年代〉,《考古》1984年9期,北京:科學出版社。
鎮江博物館〈鎮江東吳西晉墓〉,《考古》1984年6期,北京:科學出版社。
陳柏泉〈江西出土地券綜述〉,《考古》1989年6期,北京:科學出版社。
韓森(Valerie Hensen)〈宋代的買地券〉,鄧廣銘、漆俠編《國際宋史研討會論文選集》,北京:新華書店,1992。
南京市博物館〈江蘇南京鄧府山吳墓和柳塘村西晉墓〉,《考古》1992年1期,北京:科學出版社。
劉昭瑞〈《太平經》與考古發現的東漢鎮墓文〉,《世界宗教研究》1992年4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華人德〈談買地券〉,《中國書法》1994年1期,北京:中國書法雜誌社。
張傳璽主編《中國歷代契約會編考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
王志高、堇廬〈六朝買地券綜述〉,《東南文化》1996年2期,南京:南京博物館。
王志高〈六朝買地券綜述〉,《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年2期,蘇州:蘇州大學學報編輯部。
韓森(Valerie Hensen)〈為什麼將契約埋在墳墓裡〉,朱雷編《唐代的歷史與社會》,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7。
黃秀顏〈地券與柏人:宋元江西民俗芻探〉,《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1997年6期,香港:香港中文大學。
郭有獻、張丹郁〈從《孫成買地券》看古代經濟合同的寫作特點〉,《地質技術經濟管理》1998年6期,石家莊:石家莊經濟學院《當代經濟管理》編輯部。
南京市博物館〈江蘇南京市北郊郭家山東吳紀年墓〉,《考古》1998年4期,北京:科學出版社。
曹岳森〈四川出土買地券的初步研究〉《四川文物》1999年6期,成都:四川省文物局。
馬嘯〈寧縣後周石質買地券考釋〉,《固原師專學報》2001年1期,寧夏:固原師專學報編輯部。
曹岳森〈買地券研究三題〉,《四川文物》2001年6期,成都:四川省文物局。
黃景春〈地下神仙張堅固、李定度考述〉,《世界宗教研究》2003年1期,北京:世界宗教研究雜誌社。
呂志峰〈東漢買地券著錄與研究概述〉,《南都學壇》2003年2期,南陽:南陽師範學院。
黃景春〈王當買地券的文字考釋及道教內涵解讀〉,《南陽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1期,南陽:南陽師範學院學報編輯部。
劉屹《敬天與崇道──中古經教道教形成的思想史背景》,北京:中華書局,2005。
涂白奎〈《姚孝經磚文》性質簡說〉,《華夏考古》2005年1期,鄭州: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魯西奇〈漢代買地券的實質、淵源與意義〉,《中國史研究》2006年1月,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二、民國以前相關古籍
宋.李昉等著《太平御覽》,北京:中華書局,1960。
清.顧藹吉《隸辨》,台北:世界書局,1965。
宋.洪适《隸釋》,《石刻史料叢書甲編》冊1,台北:藝文印書館,1966。
唐.顏元孫《干祿字書》,明.周履靖輯《夷門廣牘》冊四,台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
宋.王洙等撰,金.明昌三年本《地理新書》,台北:國立中央圖書館藏善本。
唐.房玄齡等撰,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晉書並附編六種》,台北:鼎文書局,1976。
南朝宋.范曄撰,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後漢書并附編十三種》,台北:鼎文書局,1977。
晉.陳壽撰,楊家駱主編《新校本三國志注附索引》,台北:鼎文書局,1977。
北齊.顏之推撰,趙敬夫註《筆記六編重校顏氏家訓》,台北:廣文書局,1977。
唐.徐靈府注《文子,通玄真經。注》,台北:世界書局,1980。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台北:國立中國醫藥研究所,1981。
東漢.班固撰,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漢書并附編二種》,台北:鼎文書局,1983。
南朝梁.蕭子顯撰,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南齊書附索引》,台北:鼎文書局,1983。
南朝梁.劉勰撰,周振甫注《文心雕龍注釋》,台北:里仁書局,1984。
唐.張彥遠《法書要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
陳奇猷《韓非子集釋》,高雄:復文書局,1987。
漢.司馬遷撰,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史記三家注并附編二種》,台北:鼎文書局,1987。
王明編《太平經合校》,北京:中華書局,1991。
宋.陶榖《清異錄》卷四,北京:中華書局,1991。
東漢.王充撰,黃暉校釋《論衡校釋,附劉盼遂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91。
清.陶南望《草韻彙編》,北京:北京出版社,1993。
清‧郭慶藩編《莊子集釋》,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3。
屈守元箋疏《韓詩外傳箋疏》,成都:巴蜀書社,1996。
宋.周密《癸辛雜識》,北京:中華書局,1997。
東漢‧許慎著,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經樓藏版。,台北:天工書局,1998。
宋.陳彭年等重修,林尹校訂《新校正切宋本廣韻》,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9。
劉曉東編《二十五別史》,濟南:齊魯書社,2000。
清.孫詒讓《周禮正義》,台北:台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1。
清.王先謙等《漢小學四種》,成都:巴蜀書社,2001。
三、相關研究專著
王力《古代漢語》,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59。
梁東漢《漢字的結構及其流變》,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59。
王夢鷗《漢簡文字類編》,台北:藝文印書館,1974。
劉延濤《草書通論》,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3。
王仲殊《漢代考古學概說》,北京:中華書局,1984。
烏廷玉《中國歷代土地制度史綱》上冊,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87。
劉又辛《通假概說》,成都:巴蜀書社,1988。
高亨《古字通假會典》,濟南:齊魯書社,1989。
吳哲夫、簡松村主編《中華五千年文物集刊.漢畫像磚》,台北;中華五千年文物集刊編輯委員會,1990。
王鏞、李淼《中國古代磚文》,北京:知識出版社,1992。
王輝《古文通假釋例》,台北:藝文印書館,1993。
孔德明《通假字概說》,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1994。
羅宗真《六朝考古》,南京:南京大學出版部,1994。
馬向欣《六朝別字記序新編》,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5。
張涌泉《漢語俗字研究》,長沙:岳麓書社,1995。
蔣人傑《說文解字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任平《說隸》,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1997。
劉鈺、袁仲一《秦文字通假集釋》,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劉師培《劉申叔遺書》,上海: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
于省吾主編《甲骨文字詁林》,北京:中華書局,1999。
裘錫圭《文字學概要》,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9。
趙平安《說文小篆研究》,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9。
王力《王力古文字字典》,北京:中華書局,2000。
陳新雄《古音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0。
詹鄞鑫《心智的誤曲──巫術與中國巫術文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張承宗、魏向東《中國風俗通史.魏晉南北朝卷》,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
王寧《漢字構形學講座》,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彭衛、楊振紅《中國風俗通史.秦漢卷》,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2。
何琳儀《戰國文字通論,訂補。》,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
何琳儀《戰國古文字典─戰國文字聲系》,北京:中華書局,2004。
四、相關研究學位論文
河永三《顧藹吉隸變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
郭伯佾《漢碑隸書的文字構成》,台北: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
陳雅雯《說文分別文的孳乳觀研究》,台北: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
河永三《漢代石刻文字異體字與通假字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3。
林清源《楚國文字構形演變研究》,台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所博士論文,1997。
張東揚《羅振玉石刻學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龔韻蘅《兩漢靈冥世界觀研究》,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黃秀燕《六朝別字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
王妙云《魏晉南北朝墓誌俗字研究》,彰化: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2。
五、相關研究期刊論文
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洛陽工作隊〈東漢洛陽南郊的刑徒墓地〉,《考古》1972年4期,北京:科學出版社。
湖北省荊州地區博物館〈紀南城鳳凰山一六八號漢墓發掘簡報〉,《文物》1975年9期,北京:文物出版社。
立石節子〈異體字生成因〉,《漢學研究》1977年15號,東京:日本大學中國文學會。
劉志遠〈考古材料所見的漢代農業〉,《文物》1979年12期,北京:文物出版社。
王夢華〈漢字形體演變中的類化問題〉,《東北師大學報》1982年4期,長春:東北師範大學。
黃士斌〈河南偃師縣發現漢代買田約束石券〉,《文物》1982年12期,北京:文物出版社。
陸宗達、王寧〈淺論傳統字源學〉,《中國語文》1984年5期,北京:商務印書館。
陳平、王勤今〈儀徵胥浦101號西漢墓《先令券書》初考〉,《文物》1987年1期,北京:文物出版社。
楊春霖〈古漢語通假新論〉,馬天祥,蕭嘉祉編《古漢語通假字論文選》,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87。
張棣〈論假借〉,馬天祥,蕭嘉祉編《古漢語通假字論文選》,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87。
陳平〈儀征胥浦《先令券書》續考〉,《考古》1992年1期,北京:科學出版社。
王蘊智〈同源字、同源詞說辨〉,《古漢語研究》1993年2期,長沙:古漢語研究雜誌社。
紀南城鳳凰山一六八號漢墓發掘整理小組〈江陵高台18號墓發掘簡報〉,《文物》1993年8期,北京:文物出版社。
黃盛璋〈江陵高台漢墓新出〝告地策〞、遣策與相關制度發復〉,《江漢考古》1994年2期,武漢:江漢考古編輯部。
黃展岳〈早期墓志的一些問題〉,《文物》1995年12期,北京:文物出版社。
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貴州金沙縣漢畫像石墓清理〉,《文物》1998年10期,北京:文物出版社。
梁梅〈試析異體字的定義及相關問題〉,《廣西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2期,南寧:廣西師院學報編輯部。
王寧〈系統論與漢字構形學的創建〉,《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2期,廣州:暨南大學學報編輯部。
劉國勝〈高臺漢牘〝安都〞別解〉,《古文字研究》24輯,北京:中華書局,2002。
林澐〈說〝書契〞〉,《吉林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年1期,吉林:吉林師範大學。
劉常飛〈假借淺議〉《承德民族師專學報》2003年4期,承德:承德民族師範高等專科學校。
王立軍〈漢字形體變異與構形理據的相互影響〉,《語言研究》2004年3期,武漢:華中理工大學中國語言研究所。
杜永俐〈漢語同源字與同源詞〉,《煙台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3期,煙台:煙台師範學院學報編輯部。
牟玉華〈同源字與通假字交叉關系研究〉,《上饒師範學院學報》2004年2期,上饒:上饒師範學院。
肖永鳳〈「介」之詞義考釋〉,《六盤水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4年5期,鐘山:六盤水師範高等專科學校。
詹鄞鑫〈關於異體字整理的幾個問題〉,張書岩主編《異體字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趙廷琛、趙秀梅〈朱駿聲假借說的嚴重缺陷及其影響——兼論應當承認通假字與同源字的交叉〉,《山東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年6期,濟南:山東師範大學學報編輯部。
李嘉翼〈「假借」與「通假」辨異〉《江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5年3期,南昌:江西大學報編輯部。
六、網路資料與電腦字體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http://140.111.1.40/main.htm
宋建華「說文標篆體」,逢甲大學中文系,2000年7月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