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蘇子淳 Su, Zi-Chun |
|---|---|
| 論文名稱: |
解嚴後台語白話字雜誌研究——以《Hong-hiòng風向》、《TGB通訊》、《Tâioânjī》做個案研究 Research on Taiwanese Pe̍h-ōe-jī Magazines After Martial Law: Case studies on "Hong-hiòng", "TGB thong-sìn", and "Tâioânjī". |
| 指導教授: |
陳慕真
Tan, Bou-Chin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台灣文學系 Department of Taiwanese Literature |
| 論文出版年: | 2024 |
| 畢業學年度: | 112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54 |
| 中文關鍵詞: | 《Hong-hiòng 風向》 、《TGB通訊》 、《Tâioânjī》 、白話字 、台語雜誌 、台語文學 |
| 外文關鍵詞: | “Hong-hiòng 風向”, “TGB 通訊”, “Tâioânjī”, Peh-ōe-jī, Taiwanese magazines, Taiwanese literature |
| 相關次數: | 點閱:48 下載:15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beh 對解嚴了後ê三份台語白話字雜誌做研究,分別是:《Hong-hiòng風向》、《TGB通訊》、《Tâioânjī》,這三份雜誌tī無kāng ê時代創刊,mā代表無kāng ê時代意義。
研究方法採用文本分析法 kap 深度訪談法,文本分析 ê 部分,會先進行三份雜誌ê 詳細閱讀、比較,分別列出 in 所收錄、書寫 ê 內容。Tī 深度訪談法 ê 部分,會列出訪談 ê 主題 kap 題目了後,對幾 ê 雜誌創辦人進行深度訪問。
《Hong-hiòng風向》1989年出刊,是台語文運動當teh發展ê年代,《Hong-hiòng風向》集結kāng時期ê報紙kap雜誌,tī國民政府宣布解嚴ê後兩年,伊承接過去白話字hŏng禁止ê年代到言論自由開放ê時期,有連接白話字歷史橋樑ê意義。雖然發行單位是教會,m̄-koh雜誌內容soah毋但講教會ê代誌kap宣揚教義,除了刊登台語文學相關ê文章之外,mā是一份面對社會大眾、關心時代議題ê雜誌。
《TGB通訊》ê創刊tī 1990年代尾期,這ê時期拄好是台語文運動意識gia̍h懸ê時代。《TGB通訊》ê發行單位是學生台灣語文促進會,其中ê成員毋但關心台語文kap台灣文化ê議題,更加四界參與其他社會運動kap學生運動,1990年代台北街頭ê每一場社運,in lóng積極參與。自按呢《TGB通訊》所收錄、刊登ê內容,lóng是較社會主義ê色彩。《TGB通訊》ùi學生台語文運動關心到台灣社會政治問題,是一份tī台語文學界少數有明顯左派意識ê雜誌。
2000年代創刊ê《Tâioânjī》,是一陣已經行入社會ê社會人士創辦ê雜誌,親像張復聚、鄭詩宗、柯巧俐等等。In收錄tī《Tâioânjī》ê內容,有母語教育關懷、懷念過去台語文社會運動ê情形,mā關心台語文相關藝文活動,koh有討論政府制訂ê台語政策議題,思考beh按怎設計更加貼近台灣社會ê台語教材,是全方面ê台語白話字雜誌。
這三份雜誌毋但分別代表1980年代、1990年代、2000年代ê台語文發展縮影,上大ê特色是tī濟濟台語雜誌內底,in選擇使用白話字來書寫,予白話字tī戒嚴時期beh消失ê時陣,會當繼續傳承落去。本論文透過這三份雜誌,分析過去30冬白話字雜誌發行ê情形,探討解嚴以後白話字tī無kāng社群(教會、學生社團、社會)扮演ê角色、功能kap意義。
This study examines three Romanized Taiwanese magazines published after the lifting of martial law in Taiwan: “Hong-hiòng 風向”, “TGB 通訊”, and “Tâioânjī”. These three magazines were launched in different eras and represented various significant periods.
These three magazines not only symbolize the development of Taiwanese language in the 1980s, 1990s, and 2000s but also stand out for choosing to use Romanized Taiwanese among numerous Taiwanese language publications, ensuring the continuation of this writing system that was at risk of disappearing during the martial law era.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se three magazines,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publication trends of Romanized Taiwanese magazines over the past 30 years and explores the role, function, and significance of Romanized Taiwanese post-martial law in different communities (churches, student organizations, society).
《Tâioânjī》(2000-2007)。高雄羅馬字研習會。
《Tâioânjī》復刊號(2023-)。台灣羅馬字協會、台文筆會。
《TGB通訊》(1999-2014)。學生台灣語文促進會。
Ismail S. Talib(2011)。《後殖民文學的語言》(李勤岸譯)。書林出版有限公司。(原著出版於2002年)
Pierre Bourdieu(2016)。《藝術的法則:文學場域的生成與結構》。(石武耕、李沅
洳、陳羚芝譯)。典藏藝術家庭。(原著出版於1992年)
Taioanji 台灣字 https://taioanji.blogspot.com/?m=1&fbclid=IwAR0eku8BvO6bNywxDqJsOGuUnGA tCv3JdS9f4LUZioTFntvFDHuEmtJCWoU。檢索日期:2023.07.17
Taioanji 台灣字復刊號 https://pen.de-han.org/taioanji/index.htm。檢索日期:2024.05.02
Tēⁿ Liông-kng(鄭良光),Tân-lûi(陳雷)總編輯,(2022)。《TÂIBÛN THONGSÌN 30 TANG KÌLIĀM TE̍KKHAM》。亞細亞國際傳播社。
丁鳳珍(2006年9月9-10日)。〈台文雜誌《TÂIÔANJĪ》ê台灣母語教育主張ê探討〉。第三屆台灣羅馬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台北市,台灣。
方耀乾(2004)。〈台語白話文學ê起源kah發展:一個學界疏忽去ê存在〉,9-1~9-18。《台灣羅馬字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國立台灣文學館籌備處。
方耀乾(2008)。〈Uì邊緣kàu多元中心:台語文學ê主體建構〉。國立成功大學。
方耀乾(2012)。《台語文學史暨書目彙編》。台灣文薈。
王雅各(1999)。《台灣婦女解放運動史》。巨流圖書公司。
台語文記憶 http://ip194097.ntcu.edu.tw/memory/tgb/MoWT.asp 。檢索日期:2021.11.12
台語組合 https://taioanchouhap.pixnet.net/blog/category/583492。檢索日期:2021.11.12
台灣羅馬字協會策劃(2022)。《Tâi-oân Lô-má-jī Hia̍p-hōe 20 tang Kì-liām-khan》。亞細亞國際傳播社。
呂美親(2018)。〈破除「語言」的詛咒:論王育德的台灣文學建構及其史觀〉。台灣學誌,(17),37-59。
呂美親(2021)。〈1990年代以降的「台語文學化」工程奠基 —以月刊《台文BONG報》與陳明仁的寫作實踐為討論中心〉。臺灣文學研究學報,(32)9-54。
呂興昌(1995)。〈白話字中的臺灣文學資料〉,435-462。《臺灣詩人研究論文集》。台南市文化中心。
李勤岸(2005)。〈鄭溪泮白話字小說呈現ê台灣人形象kap文化原貌〉。海翁台語文學,(37),8-24。
李勤岸(2010)。《白話字文學——台灣文化kap語言、文學ê互動》。開朗雜誌。
林美真(2012)。〈「台語社」在戰後台語運動的位置與成就〉。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
邱偉欣(2015)。〈聯合國世界母語日給台語/文的啟示〉。新世紀智庫論壇(69),40-51。
施俊州著,周定邦主編,(2012)。《臺語文學導論》。臺灣文學館。
洪惟仁(2012)。〈王育德ê一生佮伊ê成就〉。臺江臺語文學,(4),10-34。
徐賁(2002)。〈布迪厄論知識場域和知識份子〉。二十一世紀雙月刊,(70),75-81。
國立臺灣文學館文物典藏查詢系統。https://collections.culture.tw/nmtl_collectionsweb/GalData.aspx?GID=MGM7MYMF M7MD。檢索日期:2021.11.12
張妙娟(2002)。〈《臺灣府城教會報》與清季臺灣ê基督徒教育〉。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
張輝潭(2006)。《台灣當代婦女運動與女性主義實踐初探》。印書小舖。
張學謙(2004)。〈白話字kap台語文化ê現代化〉,1-1~1-18。《台灣羅馬字國際
研討會論文集》。國立台灣文學館籌備處。
張學謙(2022)。〈書寫ê意識形態分析:用《台灣青年》作例(二)〉,494-496。《TÂIBÛN THONGSÌN 30 TANG KÌLIĀM TE̍KKHAM》。亞細亞國際傳播社。
郭俊傑(2011)〈台語白話字的現代化、國際化kap科學化以《台灣教會公報》做媒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研究所在職進修碩士班。
陳竹上(2017)。〈原住民保留地該保留給誰?以「反亞泥還我土地運動」2000 年至 2015 年間之行政救濟為探討核心〉。臺灣原住民族法學,(1:2),35-47。
陳義仁(1989-1992)。《Hong Hiòng風向》。高樹教會。
陳德智(2005)。〈評介駱明正《疆界內的醫生:在殖民地臺灣的專業性、民族性與現代性》〉。臺灣師大歷史學報,(34),207-222。
https://www.his.ntnu.edu.tw/publish01/downloadfile.php?locale=en&periodicalsPage=4&issue_id=36&paper_id=218。檢索日期:2024.06.25
陳德樺(2010)。〈TGB kap《TGB 通訊》〉。海翁台語文學教學季刊,40-51。http://dx.doi.org/10.6489/HWTYWHCHCK.201012.0040。檢索日期:2023.11.21
陳慕真(2006)。〈台語白話字書寫中ê文明觀-以《台灣府城教會報》(1885-1942)為中心〉。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
陳慕真(2015)。〈白話字的起源與在台灣的發展〉。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灣語文學系。
陳翼漢(2021)。〈第二屆 世界記憶國家名錄簡介〉。文化資產保存學刊,(55),85-91。https://doi.org/10.6941/JCHC.202103_(55).0007。檢索日期:2024.05.02
陳麗君(2012)。〈王育德kap伊ê語法研究〉。臺江臺語文學,(4),35-49
游美惠(2000)。〈內容分析、文本分析與論述分析在社會研究的運用〉。調查研究——方法與應用,(9),5-42。
黃石輝(1930)。〈怎樣不提倡鄉土文學〉。伍人報,第9-11號。
黃佳惠(2000)。〈白話字資料中的台語文學研究〉。臺南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
楊允言(1993)〈台語文字化ê過去佮現在〉。臺灣史料研究,(1),57-75。
楊允言、張學謙、呂美親主編(2008)。《台語文運動訪談暨史料彙編》。國史館。
楊允言、張學謙主編(2003)《台灣民族普羅大眾ê語文—白話字》。台灣羅馬字協會。
廖瑞銘(2013)。〈在聯合國世界母語日回顧台語文的發展〉。新世紀智庫論壇,107-109。
廖瑞銘(2013)。《筆尖與舌尖——台灣母語文學的發展》。臺灣文學館。
蔣為文(2001)。〈白話字,囝仔人teh用ê文字〉。台灣風物,51(4),15-52。
蔣為文(2005)。《語言、認同與去殖民》。國立成功大學。
蔣為文(2006年6月10-11日)。〈從漢字文化圈看語言文字與國家認同之關係〉。國家認同之文化論述學術研討會,台北市,台灣。
蔣為文(2007)。《語言、文學kap台灣國家再想像》。國立成功大學。
蔣為文(2007)〈語言、文學kap民族國家ê建構——台語文學運動史初探〉,201-230。《語言、文學kap台灣國家再想像》。國立成功大學。
鄭良偉(1990)。《台語詩六家選》。前衛。
鄭南榕基金會http://www.nylon.org.tw/main/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56&Itemid=18。檢索日期:2024.03.18
學生台灣語文促進會編輯,楊允言主編,(1995)。《台語這條路——台文工作者訪談錄》。台笠出版社。
穆伊莉(2010)。〈白話字文獻nih ê族群報導書寫研究-用《台灣府城教會報(1885-1942)作範圍〉。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在職專班。
蕭喻嘉(2017)。〈解嚴了後台語復振-以台灣羅馬字協會做探討對象〉。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臺灣歷史文化及語言研究所。
謝世宗(2019)。《階級攸關:國族論述、性別政治與資本主義的文學再現》。群學。
蘇若萍(2012)。〈台灣政治性別語言的發展與轉變:以八零年代以降的婦女運動分析〉。東海大學政治學系。
顧燕翎(2020)。《台灣婦女運動:爭取性別平等的漫漫長路》。貓頭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