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吳建緯
Wu, Chein-Wei
論文名稱: 零工經濟之研究:以民事法為中心
Gig Workers and their Civil Disputes
指導教授: 郭書琴
Kuo, Shu-Chin Grace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社會科學院 - 法律學系
Department of Law
論文出版年: 2021
畢業學年度: 10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83
中文關鍵詞: 零工經濟勞動關係從屬性勞動事件法ABC Test
外文關鍵詞: Gig economy, labor relations, subordination, Labor Litigation Act, ABC Test
相關次數: 點閱:10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近幾年美食外送平台業者進軍台灣,大街小巷有許多機車外送員穿梭其中。在工作彈性且靈活之誘因下,吸引眾多之勞動者加入零工經濟行列。然而2019年年底發生外送員死亡車禍案件,開始讓民眾注意到零工經濟背後所隱藏的勞動問題:零工經濟者之月薪不固定、工時長且勞動關係不明而無法適用勞動法相關之保護。縱然我國勞動部職安署事後逐一認定市面上所有美食外送平台外送員之勞動關係,惟就零工經濟者之勞動關係認定問題,仍無法一槌定音。同時期《勞動事件法》輔施行,主打「迅速、妥適、專業、有效、平等處理勞動事件,保障勞資雙方權益及促進勞資關係和諧」。然而面對零工經濟此等非典型勞動型態,其能否達到預期目的,保障勞動者之程序利益?
    本文先於第二章介紹零工經濟之起源、定義、工作型態及我國實況,以了解零工經濟樣貌。接著為探討零工經濟者勞動身分認定問題,從我國勞動關係從屬性概念介紹作為切入點,檢討及修正零工經濟者勞動關係之分類,並以我國美食外送員為例,具體分析其勞動關係。另於第三章程序法上,概述《勞動事件法》,整理其程序之特性,同時分析零工經濟者常見之訴訟類型,試申現行《勞動事件法》下零工經濟者適用上可能遭遇之扞格。
    緊接著本文第四章將焦點轉向國外,統整各國處理零工經濟勞動關係之作法,分為個案認定、立法確立區別標準、一體適用基本勞動保護規定及增加「中間型勞動者」之身分等四大途徑。再將美國加州之做法獨立成一節為介紹,美國加州在發現舊有認定標準無法處理零工經濟問題後,先創設ABC Test,其後將之法典化為AB 5法案。ABC Test先推定零工經濟者為受僱者,平台必須舉證ABC三項檢驗標準方得以推翻認定,等同將舉證責任倒置於平台業者上,值得我國借鏡。
    最後第五章,本文總結對零工經濟勞資關係及《勞動事件法》之建言,期望能改善我國零工經濟者之處境。

    In recent years, many Taiwanese workers have been engaged in food delivery, which is a kind of gig economy, characterized by very flexible work. The gig economy has problems such as irregular monthly wages, long working hours, and unclear labor relations, which make it impossible to apply the protections related to labor laws. At the same time, Labor Litigation Act is being implemented in 2020/01. Can the act achieve its intended purpose in handling gig economy cases and protect the procedural interests of workers?

    In this thesis, I will review the labor relations of the gig economy and litigation issues related to the gig economy in Chapter 2 and Chapter 3. Chapter 4 then reviews the American law based on the ABC Test principle, which reverses onus to the employer in the litigation confirming the existence of the employment relationship.

    In Chapter 5 , I will offer my own the suggestions on labor relations in the gig economy and Labor Litigation Act, and hope that my country can refer to the American ABC Test to improve the situation of gig economy in my country.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前言與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你的外送、他/她的血汗:台灣美食外送員死亡車禍事件 11 第三節 研究方法及限制 17 第四節 論文架構 20 第二章 「零工經濟」對我國民事法之挑戰 22 第一節 何謂「零工經濟」? 23 第一項 「零工經濟」之起源 24 第二項 「零工經濟」之定義 30 第三項 「零工經濟」工作型態分析 32 第四項 台灣「零工經濟」實況 35 第二節 零工經濟者勞動契約之定性 37 第一項 勞動契約之特性 37 第二項 勞動契約下勞雇雙方之主要義務 42 第三項 勞動契約判斷標準:從屬性 44 第四項 「零工經濟者」勞動契約之分類檢討與修正芻議 55 第三節 他/她們是誰?美食外送員「勞工身分」之簡析 65 第三章 民事程序觀點下「零工經濟者」勞資爭議研究 75 第一節 「零工經濟者」常見勞動提供之爭議類型 75 第二節 《勞動事件法》之概覽 83 第一項 《勞動事件法》之緣起及總則 83 第二項《勞動事件法》先行調解制度 95 第三項《勞動事件法》訴訟程序 108 第四項 《勞動事件法》團體訴訟 112 第三節 「零工經濟者」於勞動事件中難題 125 第一項 常見訴訟類型 125 第二項 「零工經濟者」使用行政型勞動調解與司法型勞動調解之比較 127 第三項 「零工經濟者」於勞動訴訟之爭議試探 130 第四章 國外「零工經濟」勞動法律關係之探討 142 第一節 「零工經濟」勞動關係之認定途徑 142 第一項 途徑一:個案認定 143 第二項 途徑二:立法確立區別標準 144 第三項 途徑三:一體適用基本勞動保護規定 146 第四項 途徑四:增加「中間型勞動者」之身分 149 第五項 小結 153 第二節 美國加州法院「零工經濟」勞動關係認定之判決分析 156 第一項 加州法院之舊有僱傭關係判斷標準及其困境 156 第二項 Dynamex Operations W. v. Superior Court案「ABC Test」三原則 162 第三項 加州新平台經濟政策—「AB 5」法案與其挑戰 167 第三節 美國法經驗於我國勞動關係從屬性認定及程序法之啟示 16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73 參考文獻 176 壹、中文部分(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序) 176 一、專書論著 176 二、專書論文 178 四、學位論文 180 五、研討會論文 180 六、其他 180 貳、外文部分 182 一、期刊論文 182 二、機構出版物 182 三、判決與法案 183 四、其他 183

    壹、中文部分(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序)
    一、專書論著
    Alissa Quart著,李祐寧譯(2019),《被壓榨的一代:中產階級消失真相,是什麼讓我們陷入財務焦慮與生活困境?》,初版,新北市:八旗文化出版:遠足文化發行。[Alissa Quart. 2018. Squeezed: Why Our Families Can’t Afford America. Ecco.]
    Diane Mulcahy著,羅耀宗譯(2018),《零工經濟來了:搶破頭的MBA創新課,教你勇敢挑戰多重所得、多職身分的多角化人生》,一版,台北市:天下雜誌。[Diane Mulcahy. 2016. The Gig Economy: The Complete Guide to Getting Better Work, Taking More Time Off, and Financing the Life You Want!]
    Guy Standing著,劉維人譯(2019),《不穩定無產階級:一個因全球化而生的當代新危險階級,他們為何產生,造成什麼問題,社會又該如何因應?》,一版,台北市:臉譜,城邦文化出版;家庭傳媒城邦分公司發行。[Guy Standing. 2011. The Precariat: The New Dangerous Class.]
    Ilene Philipson著,林怡萱譯(2003),《我們嫁給了工作》,初版,台北市:大塊文化。[Ilene Philipson. 2003. Married to the job : why we live to work and what we can do about it.]
    James Bloodworth著,楊璧謙譯(2019),《沒人雇用的一代:零工經濟的陷阱,讓我們如何一步步成為免洗勞工》,初版,台北市:遠流文化。[James Bloodworth. 2016. The Myth of Meritocracy: Why Working‑Class Kids Still Get Working‑Class Jobs.]
    Marion McGovern著,許恬寧譯(2018),《自由工作的未來:零工經濟趨勢的機會與挑戰》,一版,台北市:遠見天下文化。[Marion McGovern. 2017. Thriving in the Gig Economy: How to Capitalize and Compete in the New World of Work.]
    Mary L. Gray, Siddharth Suri著,嚴麗娟譯(2020),《你不知道的線上零工經濟:揭露人工智慧中的工人智慧,以及網路眾包人力低薪、無保障的真相,新型態的雇傭關係將如何改變我們的未來?》,初版,台北市:臉譜,城邦文化出版;家庭傳媒城邦分公司發行。[Ghost Work: How to Stop Silicon Valley from Building a New Global Underclass.]
    Sarah Kessler著,林錦慧譯(2019),《終結失業,還是窮忙一場?:擺脫了打卡人生,我們為何仍感焦慮,還得承擔更多風險》,初版,台北市:日月文化。[Gigged: The End of the Job and the Future of Work.]
    王澤鑑(2012),《債法原理:基本理論債之發生》,增訂3版,台北市:三民書局。
    邱聯恭(2002),《程序制度機能論》,初版,台北市:三民書局。
    林立青(2017),《做工的人》,初版,台北市:寶瓶文化。
    林更盛(2018),《勞動法案例研究(一)》,初版,台北市:五南圖書。
    姜世明(2004),《新民事證據法論》,修訂2版,台北市:學林文化。
    郭玲惠(2011),勞動契約法論,初版,台北市:三民書局。
    陳業鑫(2020),《勞動事件法概要──案例式探討》,初版,台北市:元照。
    張慧慈(2017),《咬一口馬克思的水煎包:我這樣轉大人》,初版,台北市:大塊文化。
    黃越欽著;黃鼎佑增修(2015),《勞動法新論,第五版》,台北市:翰蘆圖書。
    楊通軒(2017),《個別勞工法:理論與實務》,4版,台北市:五南圖書。
    二、專書論文
    王松柏(2005),勞動契約在法律上的地位,收於:臺灣勞動法學會編,勞動基準法釋義:施行二十年之回顧與展望,頁47-66,台北市:新學林。
    邱羽凡(2020),勞動事件法之訴訟程序規範簡析,收於:台灣勞動法學會主編,勞動事件法解析,頁47-70,台北市 : 元照出版社。
    林佳和(2014),社會保護、契約自由與經營權一一司法對勞動契約的衡平性控制,收於:勞動與法論文集III:國家與勞動市場管制、勞動契約,頁215-300,台北市 : 元照出版社。
    蔡松萍(2020),勞動契約之判斷—最高法院106年度台上字第2945號判決,收於:勞動訴訟實務,頁29-37,台北市 : 元照出版社。
    三、期刊論文
    成之約(2020),平台經濟個人工作者權益保障的初探,月旦會計實務研究,第31期,頁42-49。
    李健鴻(2018),「就業機會的新途徑」或是「勞動保護的新挑戰」?「零工經濟」下勞動者的就業風險分析,台灣勞工季刊,第53期,頁4-19。
    李健鴻(2019),零工經濟的因應途徑:德國、義大利、西班牙的「中間類型勞動者」制度分析,台灣勞工季刊,第59期,頁14-27。
    吳姿慧(2006),勞動契約之特質及契約終止時之保護規範(上),月旦法學教室,第47期,頁73-79。
    邱羽凡(2019),保險業務員法律地位之再檢討-以釋字第740號解釋為中心,月旦法學雜誌,第285期,頁125-143。
    邱羽凡(2019),假承攬、真僱傭?-平台餐飲外送員之勞動保護與「勞工身分」簡析,月旦法學教室,第206期,頁64-76。
    邱羽凡(2020),勞動事件之團體訴訟簡析,萬國法律,第228期,頁43-53。
    吳俊達(2020),勞動事件重要立法內容,台灣勞工季刊,第60期,頁18-29。
    沈冠伶(2015),消費者團體訴訟之再建構:以擴散型損害及集團權利為中心,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第44卷特刊,頁1237-1326。
    林佳和(2018),勞動事件法概觀(上),月旦會計實務研究,第12期,頁50-55。
    林佳和(2019),勞動事件法概觀(下),月旦會計實務研究,第13期,頁87-93。
    姚妤嬙(2020),勞動事件法中之調解程序,全國律師月刊,4月號,頁24-33。
    郭玲惠(2020),勞動事件法重要議題研析,月旦法學雜誌,第301期,頁168-187。
    陳建文(2019),勞動事件法總則章及調解程序規定評析,月旦民商法雜誌,第64期,頁42-65。
    陳業鑫(2019),勞動事件法綜覽與評析,萬國法律,第228期,頁2-14。
    許雲翔(2019),零工經濟的就業型態與管制方向,台灣法學雜誌,第377期,頁45-52。
    張鑫隆(2018),平臺與零工經濟之勞動者保障探討-以日本為例,台灣勞動季刊,第53期,頁20-27。
    焦興鎧(2018),對平台或零工經濟勞動者之保障-美國之經驗,台灣勞工季刊,第53期,頁36-47。
    黃國昌(2008),我國勞動訴訟之實證研究-以第一審訴訟之審理與終結情形為中心(上),政大法學評論,第106期,頁203-247。
    楊博欽(2020),勞動事件法鳥瞰及對於法院處理紛爭程序之影響,全國律師月刊,4月號,頁6-23。
    劉士豪(2018),德國平臺經濟與零工經濟法律結構的初探,台灣勞工季刊,第53期,頁28-35。
    劉梅君、高慧珠(2020),數位浪潮下各國零工經濟勞動者保護機制轉變之啟示,台灣勞動季刊,第63期,頁59-74。
    韓仕賢(2020),從工會與勞工角度看勞動事件法,台灣勞工季刊,第60期,頁30-35。
    四、學位論文
    吳揚(2017),共享經濟網路平台之民事法律問題分析,國立台北大學法律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沈柏亘(2020),論按需工作外送員之社會安全保障,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系碩士班論文。
    宋庭語(2020),餐飲外送平台經濟工作者勞動關係之探討-以美國加州法規範為比較,國立交通大學科技法律學門法律組碩士論文。
    張家榮(2011),被出租的年輕人:高學歷青年派遣勞工的勞動,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五、研討會論文
    沈冠伶(2019),勞動調解程序之重構─紛爭處理制度多元化與程序之轉換,民事訴訟法研究會第139次研討會紀錄,收錄於法學叢刊,第64卷第1期,頁147-204。
    郭書琴(2020),多數人訴訟、事實審律師強制代理、與法院職權進行主義:以法院「治理」與律師團「管理」為中心,民事訴訟法研究會第144次研討紀錄,收錄於法學叢刊,第65卷第2期,頁117-174。
    六、其他
    初泓陞(2020),勞動事件法實施後之影響和關鍵案例研討會實錄:勞動事件法下勞資爭議調解程序之變化,頁1-8。
    林佳和,勞動4.0(2018)、數位平台經濟模式與勞動關係認定–以眾包工作(Crowdworking)為例,科技部計畫。
    林俊甫、楊書菲(2018),我國推動新經濟模式與科技發展對勞動市場的影響與因應,勞動部委託研究報告。
    林俊甫(2019),零工經濟與共享經濟對勞動關係及勞務提供者社會安全保障影響之國際經驗研析,勞動部委託研究報告。
    侯彥伶(2019),兼職、派遣、接案…非典型就業人口急遽攀升-多職多收入?零工經濟愈忙愈窮,禪天下雜誌,第175期,頁18-23。
    陳淑綸(2018),台灣目前企業工會組織現況-為何應該要有工會?,勞動台北電子報,第76期,https://web.bola.taipei/EDM2/Epaper/Epaper_in.aspx?id=2189&chk=2ad63131-344b-42c6-9657-f5957c0f9247¶m=pn%3D1。
    張玉燕、簡慧茹(2020),零工經濟勞務提供現況之研究,勞動部勞動及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
    黃程貫(2018),勞動程序特別法專題研究計畫研究成果報告-01勞動事件審理法草案,司法院委託報告。
    鐘琳惠、辛炳隆(2019),勞動情勢前瞻研究先驅計畫,勞動部勞動及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
    立法院公報,108卷42期
    釋字第740號解釋陳碧玉大法官協同意見書
    釋字第740號解釋湯德宗大法官提出,陳碧玉、林俊益大法官加入協同意見書。
    釋字第740號解釋蔡明誠大法官提出,陳春生、黃虹霞大法官加入協同意見書。
    釋字第740號解釋黃璽君大法官部分不同意見書。
    貳、外文部分
    一、期刊論文
    Aloisi, A. (2015). Commoditized workers: Case study research on labor law issues arising from a set of on-demand/gig economy platforms. Comp. Lab. L. & Pol'y J., 37, 653-689.
    Burdick, B. (2019). Dynamex Operations West, Inc. v. Superior Court. Berkeley J. Emp. & Lab. L., 40, 169-182.
    Cherry, M. A., & Aloisi, A. (2016). Dependent contractors in the gig economy: A comparative approach. Am. UL Rev., 66, 635-691.
    Stuart, M., Joyce, S., Carson, C., Trappmann, V., Umney, C., Forde, C., ... & Alberti, G. (2017). The social protection of workers in the platform economy.
    Sowers, W. (2019). How Do You Solve a Problem like Law-Disruptive Technology. Law & Contemp. Probs., 82, 193-214.
    二、機構出版物
    Berg, J., Furrer, M., Harmon, E., Rani, U., & Silberman, M. S. (2018). Digital labour platforms and the future of work: Towards decent work in the online world. Geneva: International Labour Office.
    Drahokoupil, J., & Piasna, A. (2019). Work in the platform economy: Deliveroo riders in Belgium and the SMart arrangement. ETUI Research Paper-Working Paper.
    De Stefano, V., & Aloisi, A. (2018). European Legal Framework for 'Digital Labour Platforms'. European Commission, Luxembourg.
    Heeks, R. (2017). Decent work and the digital gig economy: a developing country perspective on employment impacts and standards in online outsourcing, crowdwork, etc. Development Informatics Working Paper, (71).
    Manyika, J., Lund, S., Bughin, J., Robinson, K., Mischke, J., & Mahajan, D. (2016). Independent work: Choice, necessity, and the gig economy. 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 2016, 1-16.
    三、判決與法案
    Borello, S. G.. Sons, Inc. v. Dep’t of Indus. Relations (Borello), 48(1989).
    Cotter v. Lyft, Inc., 60 F. Supp. 3d 1067(2015).
    Dynamex Operations W. v. Superior Court., 4 Cal. 5th 903(2018).
    四、其他
    Financial Times,Uber: The uncomfortable view from the driving seat,https://www.ft.com/content/c9a8b592-a81d-11e7-ab55-27219df83c97 (last visited May. 11, 2020).
    Harpur, P. (2018). Australia-The Licensing of Temporary Agency Work Arrangements: Australian Labour Hire Licensing Acts and the Regulation of On-Hire and Gig Work. American Bar Association, Section of Labor and Employment Law,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Newsletter. https://www.americanbar.org/groups/labor_law/publications/ilelc_newsletters/issue-july-2018/australia-licensing-of-temporary-agency-work/
    Queensland Government, Labour Hire Licensing Queensland. https://www.labourhire.qld.gov.au/i-am-a-worker (last visited Dec. 21, 2020).

    無法下載圖示 校內:2026-02-19公開
    校外:不公開
    電子論文尚未授權公開,紙本請查館藏目錄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