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胡竣喆 Hu, Chun-Che |
|---|---|
| 論文名稱: |
臺南市紡織成衣業「社會經濟—都市空間」變遷之研究(1875-2003) The Socioeconomic-Spatial Transformations of Tainan City (1875-2003) : A Case of Textile and Garment Industries |
| 指導教授: |
吳秉聲
Wu, Ping-Sheng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規劃與設計學院 - 建築學系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
| 論文出版年: | 2018 |
| 畢業學年度: | 106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16 |
| 中文關鍵詞: | 臺南市 、都市空間 、空間變遷 、紡織成衣業 |
| 外文關鍵詞: | Tainan City, Urban space, Spatial Transformation, Textile and Garment Industries |
| 相關次數: | 點閱:118 下載:11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在聚落研究的都市史脈絡下,以及既有都市空間與產業連結社會經濟的研究上,本研究以1875 年至2003 年臺南市紡織成衣業為例,以行業為中心探討社會經濟與都市空間的變遷,及其一致的內在邏輯。本研究主要運用史料分析及地理資訊系統建立地圖詮釋資料,使行業分布與街道為主的空間計畫與公共建設相結合,照「市場—分工體系—網絡—空間」抽象到實體逐層解析,以掌握與經濟相關的空間實踐的史實與內涵,並更進一步現地調查,以連結清治以來臺灣家庭內工業傳統與當代的多元樣貌。
臺南市都市範圍的擴張歷程,其歷史因素與產業特性,受現代化與市場趨勢,展現空間的變遷動能。紡織成衣引進現代化的工廠體制,中大型規模的紡織工廠自1920年代以來扮演了市地擴張的先導角色,讓昔日的郊區成為今日的市中心,產業分工也日趨分化,而另一方面,儘管都市計畫與公共建設持續進行,不論有無店鋪的小型製造業者,在都市空間內,亦有遷移群聚與定著的因素存在,且地方的交易機能是關鍵,與家庭內的代工經濟活動結合,以維持住商混合使用的市街空間。
In the context of urban history of settlement research, and the study of urban space and industry-linking to social economy, the research takes the textile and garment industry in Tainan City from 1875 to 2003 as an example, and explores the socioeconomic and urban space transformations, and its consistent internal logic. The research mainly uses historical data analysis and GIS to establish map data, so that the industry distribution and street-based spatial planning and public construction are combined. Using the "market-division of labor system-network-space" to analysis layer by layer grasps the historical facts and connotations of space-related industry. Furthermore, the research conducts survey in order to link the industrial traditions and contemporary aspects of Taiwanese families since the Qing Dynasty.
The historical expansion of Tainan City and its historical factors and industrial characteristics, is subject to modernization and market trends, showing the dynamics of spatial change. Textile and garment industries combine with modern factories have played a leading role in the expansion of the city since the 1920s. The former suburbs have become the center of today, and the division of labor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fragmented. On the other hand, despite the urban plans and public construction, whether there are small manufacturers with or without shops, there are also factors of migration and settlement in the urban space, and local trading functions are the key. Communities combined with the contract of manufacturing at home. These economic activities maintain the mixed use of the street space.
Council for Economic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1991-2017). Taiwan Statistical Data
Book. Taiwan: National Development Council.
やまだあつし著、薛芸如譯(2012)。殖民地時代末期臺灣工業的結構。收入薛化元
編。發展與帝國邊陲:日治臺灣經濟史研究文集,355-384。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
中心。
川島知子(2016)。日治時期臺南公設市場之成立與展開。成功大學學位論文。
不著述人。安平縣雜記。
內政部國土測繪中心(2017)。國土利用調查成果。網路資料,下載自內政部國土測
繪圖資服務雲(http://maps.nlsc.gov.tw/)。
天暉文化出版社編(1991)。臺灣區小型工廠名錄。臺北市:天暉出版,協志文具行
總經銷。
王孝賢(1977)。台南市工業發展之研究。中興大學學位論文。
王淑芳(1991)。外包制,生產組織與勞動力控制—台南成衣製造業的個案分析。清
華大學學位論文。
行政院主計處(1983)。中華民國七十年臺閩地區工商業普查報告。
行政院主計處(1988)。中華民國七十五年臺閩地區工商業普查報告。
行政院主計處(1993)。中華民國八十年臺閩地區工商及服務業普查報告。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1998)。臺南市都市更新綱要計畫期中報告書。
行政院臺閩地區工商業普查委員會(1973)。中華民國六十年臺閩地區工商業普查報
告。
行政院臺閩地區工商業普查委員會(1978)。中華民國六十五年臺閩地區工商業普查
專題研究報告。
行政院臺閩地區工商業普查委員會(1978)。中華民國六十五年臺閩地區工商業普查
報告。
吳秉聲(1997)。一個港道變遷下的空間研究:以台灣(台南)府城五條港區為例(1624—
1926)。成功大學學位論文。
吳培暉、徐明福(1995)。台灣傳統漢人村落研究之四個面向-邁向聚落建築學。中
國建築史國際會議論文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建築系。
杉浦和作(1912)。臺灣商工人名錄。臺北:臺灣實業興信所編簒部。
杉野嘉助(1919)。臺灣商工十年史。
李文環(2017)。日治時期安平港對外貿易之分析。成大歷史學報,52,1-45。
李怡萱(2004)。臺灣棉紡織業政策之研究(1949-1953)。政治大學學位論文。
李碧娥(1971)。台南市商業中心區更新問題之探討。成功大學學位論文。
李勁樺(2011)。土洋大戰:清代開港後臺灣的紡織品貿易。政治大學學位論文。
林忠正(1996)。台灣近百年的產業發展—以紡織業為例。台灣近百年史論文集。臺
北市: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
林滿紅(1979)。貿易與清末臺灣經濟的社會變遷1860-1895。
姚佳君(2000)。經濟轉型中三重市成衣業發展與空間分布。臺北大學學位論文。
施添福(1993)。臺灣聚落研究及其史料分類。收錄於張炎憲等主編,臺灣史與臺灣
史料,131-184。臺北市:自立晚報文化出版部。
柯志明(1993)。台灣中小型製造業創業、經營與生產組織--以五分埔成衣製造業為案
例的分析。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柯俊成(1998)。臺南(府城)大街空間變遷之研究(1624-1945)。成功大學學位論文。
洪敏麟(1979)。臺南市市區史蹟調查報告書。臺中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洪紹洋(2015)。戰後初期臺灣對外經濟關係之重整(1945-1950)。台灣文獻,66(3)。
涂照彥(1990)。日本帝國主義下的臺灣。
紡織產業綜合研究所(2012)。交織與軌跡:走過臺灣紡織一百年。
財政部財政資訊中心(2017)。全國營業(稅籍)登記資料集。網路資料,下載自政
府資料開放平台(http://data.gov.tw/)。
高淑媛(2016)。臺灣工業史。臺北:五南。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省籍機關檔案。網路資料,下載於國史館臺灣文獻館館藏史料查
詢系統(http://ds3.th.gov.tw/ds3/index.php)。
堀內義隆(2012)。殖民地時期臺灣的中小零細工業的發展。收於薛化元主編,發展
與帝國邊陲:日治時期臺灣經濟史研究文集。臺北:臺大出版中心。
章英華(2009)。都市化、城鄉關係與社區。收錄於王振寰、瞿海源編,社會學與臺
灣社會。臺北:巨流圖書。
許志成(2010)。台灣民營製造業的發展(1946-1955)─以國民黨當局與台籍資本之
互動為中心。政治大學學位論文。
許惠姍(2003)。進口替代時期台灣的棉紡織政策(1949-1958)。政治大學學位論文。
連雅堂(1929)。人文薈萃。
郭肇立(1998)。傳統聚落空間的研究方法。收錄於郭肇立主編,聚落與社會。7-24。
陳介玄(1994)。協力網絡與生活結構—臺灣中小企業的社會經濟分析。臺北:聯經。
陳介英(2007)。牽紗引線話紡織:臺灣紡織產業發展史。高雄市:國立科學工藝博
物館。
陳介英、胡志佳(2005)。台灣紡織產業的技術發展軌跡與社會文化變遷期末報告,
103。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委託研究計畫。高雄: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
陳文達。臺灣縣志。
陳秀琍(2015)。林百貨:臺南銀座摩登五棧樓。臺北:前衛。
陳家豪(2013)。近代台灣人資本與企業經營:以交通業為探討中心(1895-1954)。政
治大學學位論文。
黃志遠(2012)。台中市工具機聚落之區位發展與競爭優勢。高雄師範大學學位論文。
黃東之(1953)。臺灣之紡織工業。
黃秉珩編譯(2007)。昨日府城‧明星台南:發現日治下的老台南。臺南:台南市文
化資產保護協會。
黃金鳳(1999)。臺灣地區紡織產業傳。臺北市:中華徵信所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黃蘭翔(1996)。臺灣.日本.朝鮮.關東州都市計畫法令之比較研究─1936 年「臺
灣都市計畫令」的特徵。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8。
經濟部工業局(1972)。台灣區工廠名冊。
經濟部工業局(1973)。小型製造業調查報告。
經濟部工業局(1973)。小型製造業調查報告。
經濟部工業統計調查聯繫小組(1991)。中華民國臺灣地區臺南市工廠名錄。
經濟部統計處(2017)。經濟部統計處工廠名錄。網路資料,下載自工廠名錄統計調
查(http://dmz9.moea.gov.tw/)。
葉淑貞(2009)。日治時代臺灣經濟的發展。臺灣銀行季刊,60(4)。
雷伯爾(Arthur F. Raper)、金漢昇、陳紹馨編(1954)。臺灣之城市與工業。臺北:國
立臺灣大學。
熊瑞梅(2016)。臺灣紡織業的環境與組織模式變遷。收錄於溫肇東編,紡古織今:
臺灣紡織成衣業的發展。臺北:巨流圖書。
臺南市役所(1922)。臺南市產業調查第一回(大正十年)。
臺南市役所(1922)。臺南市產業調查。
臺南市役所(1936)。臺南市商工人名錄。
臺南市政府(1979)。變更及擴大臺南市主要計畫案說明書。
臺南市政府(1983)。臺南市志—卷四經濟志。
臺南市政府(1997)。續修臺南市志卷三政事志建設篇。
臺南市政府(2017)。建築管理使用執照基本資料。網路資料,下載自臺南市政府資
料開放平台(http://data.tainan.gov.tw/)。
臺南市勸業協會(1934)。臺南市商工案內。
臺灣省工商業普查委員會(1968)。中華民國臺灣省第三次工商業普查總報告。
臺灣省工商業普查執行小組(1956)。臺灣省工商業普查總報告。
臺灣省工商業普查執行小組(1962)。中華民國臺灣省第二次工商業普查總報告。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統計室編(1946)。臺灣省五十一年來統計提要。
臺灣省政府建設廳(1953)。臺灣省民營工廠名冊。
臺灣新聞社(1918)。臺灣商工便覽。臺中:臺灣新聞社。
臺灣總督官房臨時戶口調查部(1917)。臨時臺灣戶口調查集計原表地方之部第二
次(大正四年)。
臺灣總督官房臨時國勢調查部(1924)。臺灣國勢調查集計原表第一回(第三次臨時
臺灣戶口調查) 州廳ノ部。
臺灣總督府(1902)。臺灣外國貿易年表(明治三十四年)。—臺灣總督府(1922)。臺灣外國貿易年表(大正九年)。
臺灣總督府(1923)。臺灣外國貿易年表(大正十一年)。—臺灣總督府(1940)。臺
灣外國貿易年表(昭和十四年)。
臺灣總督府財務局(1936)。臺灣貿易四十年表。
臺灣總督府財務局(1938)。臺灣貿易年表。—臺灣總督府財務局(1941)。臺灣貿易
年表。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1930)。商工彙報第二號。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1930)。商工彙報第五號。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1936)。工場名簿。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商工課(1920)。臺灣工場通覽(大正七年)。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商工課(1922)。臺灣商工統計。─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商工課(1943)。
臺灣商工統計。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商工課(1926)。臺灣工場通覽(大正十四年末現在)。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商工課(1929)。臺灣工場通覽(昭和二年)。
鄭安佑(2008)。都市空間變遷的經濟面向─以臺南市(1920 年-1941 年)為例。成功
大學學位論文。
鄭安佑(2017)。現代化過程中「社會經濟—都市空間」的謀生景致—以1934 年臺南
市末廣町路、本町路與米街為例。未出版期刊論文。
鄭安佑、徐明福、吳秉聲(2013)。日治時期臺南市(1920-1941)「都市空間—社會經
濟」變遷—指向經濟的都市現代化過程。建築學報(建築歷史與保存專刊),85。
鄭道聰(2013)。大臺南的西城故事。臺南: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鄭維國(2004)。和美紡織業與地方社會變遷之研究。臺南師範學院學位論文。
賴俊傑(2005)。台南地區紡織產業群聚之研究。中山大學學位論文。
臨時臺灣戶口調查部(1908)。臨時臺灣戶口調查記述報文(明治三十八年)。
臨時臺灣戶口調查部(1908)。臨時臺灣戶口調查結果表(明治三十八年)。
臨時臺灣戶口調查部(1908)。臨時臺灣戶口調查結果表。
謝芳怡(2007)。戰後臺灣「非獨占」公營企業的經營分析:以臺灣省農工企業公司
為例(1957-2000 年)。政治大學學位論文。
謝國興(1992)。吳修齊先生訪問紀錄。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謝國興(1999)。台南幫:一個台灣本土企業集團的興起。臺北:遠流。
謝國興(2013)。戰後初期臺灣中小企業的殖民地傳承。邊區歷史與主體性形塑第四
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
蘇少荻(2006)。成衣產業的興衰:一種文化經濟學的分析。清華大學學位論文。
蘇怡帆(2011)。臺南城內地區空間結構之變遷(1625-1929)。高雄師範大學學位論文。
校內:立即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