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張李誌 Chang, Lee-Chih |
|---|---|
| 論文名稱: |
臺灣饒舌音樂的確立與發展-以大支與蛋堡為例 The Establishment and Development of Taiwan's Rap Music: A Case Study of Dwagie and Soft Lipa |
| 指導教授: |
簡義明
Chien, I-Ming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台灣文學系 Department of Taiwanese Literature |
| 論文出版年: | 2015 |
| 畢業學年度: | 103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19 |
| 中文關鍵詞: | 饒舌音樂 、嘻哈文化 、大支 、蛋堡 |
| 外文關鍵詞: | Rap Music, Hip Hop Culture, Dawgie, Soft Lipa |
| 相關次數: | 點閱:105 下載:15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以臺灣饒舌音樂為主題,藉由對於大支與蛋堡兩位饒舌歌手的歌詞進行文本分析,來理解2000年後臺灣饒舌音樂的確立與發展過程。
首先是建立饒舌音樂的分析方法。饒舌音樂是以「歌詞」作為主體的音樂創作類型,其歌詞的組成可分為韻腳、Flow與Punchline三個項目,彼此相輔相成建構出來的歌詞,即是饒舌音樂的核心。接著以此分析方法為基準,爬梳臺灣流行音樂圈,建構出臺灣饒舌音樂的發展脈絡。
主要分析對象為大支與蛋堡。大支是第一位從地下進入主流的饒舌歌手,透過饒舌音樂作為媒介,回歸到嘻哈文化最初期那種為底層人民發聲的狀態,藉由饒舌音樂以更直白的方式來闡述社會議題。蛋堡則是臺灣新一代饒舌歌手的代表人物,創作的內容以「生活」為為主題,搭配上以爵士為基底的的曲風,拓展了饒舌音樂在大眾之間的流通性。兩者也分別透過不同的韻腳安排,呈現中文語系特有的韻律與節奏。
本文欲透過文學文本分析的形式來進行討論,以大支與蛋堡為主要分析對象,藉此理解饒舌音樂進入臺灣後的樣貌,並呈現出臺灣饒舌音樂的獨特性。
This study focuses on Taiwan’s rap music, conducting contextual analysis on Soft Lipa and Dwagie’s song lyrics to understand the establishment and development of Taiwan’s rap music after year 2000.
First of all, this study addresses the analysis method for rap music. Rap music takes “lyrics” as the main study object, which is composed of rhyme, flow and punchline. The three elements influence one another, and they join together as the core value of rap music. Based on the analysis method mentioned above,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development and changes of Taiwan’s rap music forms at different times.
The main study objects taken in the study are Dwagie and Soft Lipa. Dwagie is the first street rap singer who has promoted his creations into the mainstream culture. Taking rap music as a media, he returns to the early hip hop culture to raise the voice for the underclass. He raps to address social issues in a frank way. Soft Lipa is the significant representative of Taiwanese rap singer of the new generation. His music creation is mainly about “daily life” along with the jazz-based melody, extending the liquidity of the rap music in the public. Both of them emphasize the special melody and rhythm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by the arrangement of rhyme.
Via contextual analysis on Dwagie and Soft Lipa’s music, this study plans to discuss how rap music grows and changes after it is brought into Taiwanese society, and indicates the uniqueness of Taiwan’s rap music.
一、專輯
大支:
《舌粲蓮花》(臺北:滾石唱片,2002)。
《人》(臺北:禾廣唱片2011)。
《不聽》(臺北;亞神唱片,2014)。
蛋堡:
《收斂水》(台北:亞神唱片,2009)。
《Winter Sweet》(台北:亞神唱片,2009)。
《月光》(台北:亞神唱片,2010)。
《踩.腳.踏.車》(台北:亞神唱片,2011)。
《你所不知道的杜振熙之內部整修》(台北:亞神唱片,2013)。
二、專書
Andy bannett著、孫憶南譯,《流行音樂的文化》(台北:書林出版,2004)。
James Lull著、陳芸芸譯,《全球化下的傳播傳播與文化》(台北:韋伯,2003)。
Nelson George著、何穎怡譯,《嘻哈美國》(台北:商周出版,2002)。
Patrick Neate著、何穎怡譯,《Where You’re At 嘻哈星球筆記》(台北:商周,2007)。
Simon Frith, Will Straw, John Street著、蔡佩君、張志宇譯,《劍橋大學搖滾樂與流行樂讀本》(台北:商周出版,2005)。
中華音樂人交流協會企劃製作,陶曉清、馬世芳、葉雲平編輯統籌,《台灣流行音樂200最佳專輯》(台北:時報文化,2009)。
余光,《西洋流行音樂辭典》(台北:同聯文化,1998)。
吳丈蜀,《讀詩常識》,(台北:萬卷樓,1990)
紀弦,《記弦論現代詩》(雲林:藍燈出版社,1970)。
參劈(小個、老莫、林老師),《參劈的饒舌大計劃》(台北:聯經出版,2008)。
陳樂融,《我,作詞家-陳樂融與14位詞人的創意叛逆》(台北:天下雜誌,2010)。
曾慧佳,《從流行歌曲看台灣社會》(台北:桂冠,1999)。
覃子豪,《論現代詩》,(台北,普天,1971)
羅青,《從徐志摩到余光中》,(台北:爾雅,1983)
五、期刊論文
李方,〈單挑饒舌--RAP〉,《幼獅文藝》,73卷4期總號448,1991年,頁48-53。
林浩立,〈流行化、地方化與想像:臺灣嘻哈文化的形成〉,《人類與文化》,37期,2005年,頁7-28。
洪嘉穗,〈嘻哈文化之展現與反思〉,《大專體育》,101期,2009年,頁16-21。
張世倫,〈拷秋勤的本土嘻哈〉,《臺灣光華雜誌》,31期,2006年,頁34-43。
陳德政,〈跨界閱讀--嘻哈的革命力量〉,《誠品好讀月報》,76期,2007年,頁121。
彭郁芬、溫富雄,〈嘻哈(Hip-Hop)風潮〉,《大專體育》,75期,2004年,頁101-105。
四、學位論文
李國強。《探索嘻哈文化的核心價值:品牌定位的新方向》。世新大學公共關係暨廣告學研究所(含碩專班),2006。
李靜怡。《台灣青少年嘻哈文化的認同與實踐》。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2005。
洪雅萍。《台灣嘻哈音樂的在地異世界-以豬頭皮、MCHOTDOG為例》。中興大學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2013。 施昱竹。《舞動台灣─談嘻哈街舞自1980年代末期進入台灣後,這20年來的發展流變》。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2012。 唐弘廷。《嘻哈文化在台灣:展演軌跡、媒體再現、身體政治》。佛光大學傳播學系,2011。 蔡致仁。《嘻哈現場表演的儀式構成與參與研究:以拷秋勤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研究所,。 蘇祐誼。《超越貧民窟中心論:《嘻哈故事》中的黑色資本主義與非裔美國人雄風》。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研究所,2009。 傅讌翔。《台灣嘻哈舞蹈文化現象之研究―以大台北都會區為例》。中國文化大學舞蹈研究所,2007。 李佳玲。《台灣嘻哈舞蹈的文化中介者與在地發展》。元智大學資訊社會學研究所,2008。 葉家祺。《嘻哈樂對Y世代族群物質主義、流行意識與享樂主義之影響》。中興大學行銷學系所,2008。 李婉菁。《嘻哈品牌行銷之分析探討及創作》。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2006。
張益嘉。《突圍與創新:獨立音樂產銷方式分析—以饒舌歌手大支為例》。世新大學傳播管理學研究所(含碩專班),2013。
莊景和。《正統性的對戰:台灣嘻哈饒舌樂的音樂政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2005。
陳明凱。《當代台灣嘻哈音樂錄影帶之視覺意涵研究―以西元2000-2004年為例》。元智大學資訊傳播學系,2005。
陳培真。《外顯式溝通中說者與聽者之間的關係:以豬頭皮的饒舌歌為例》。國立師範大學英語學系,1998。
熊芮華。《台灣漢語饒舌歌之節奏類型》。國立政治大學語言學研究所,。
劉思劭。《嘻哈、故事、與廣告效果》。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2006。
鄭繼文。《探索饒舌樂迷的心智模式:結合質化與量化方法的研究》。世新大學公共關係暨廣告學研究所(含碩專班),2006。
五、網路資料
〈認證考試:漢語語言學概論〉,(來源:http://twtcsl.org/book/export/html/440,59,摘錄於2014.11.15)
Peas Lin,〈【金音獎專題】得不得獎有差嗎?五位金音獎得主告訴你〉,(來源:http://blow.streetvoice.com/pro/%E3%80%90%E9%87%91%E9%9F%B3%E7%8D%8E%E5%B0%88%E9%A1%8C%E3%80%91%E5%BE%97%E4%B8%8D%E5%BE%97%E7%8D%8E%E6%9C%89%E5%B7%AE%E5%97%8E%EF%BC%9F%E4%BA%94%E4%BD%8D%E5%BE%97%E7%8D%8E%E8%80%85%E5%91%8A%E8%A8%B4/,摘錄於2014.12.16)。
方文山,〈七里香裡的蒙太奇〉,(來源:http://www.sce.pccu.edu.tw/calendar/lecture/?strActionType=GetBoardData&strBlockID=1000310065000011&strBoardID=B20100225000014&strXSLT=chyang_30_20080829181108_0,摘錄於2013.10.24)
卡拉雞,〈[新聞]饒愛最獨家:蛋堡新專輯概念大揭露〉,(來源:http://rappin-club.blogspot.tw/2009/11/blog-post_9115.html,摘錄於2013.12.30)。
林佳宏,〈大支養14隻流浪貓 翻轉人生-幫助生命樂無窮 喝酒把妹總成空〉,(來源:http://news.ltn.com.tw/news/entertainment/paper/555491,摘錄於2014.11.20)。
廖炳棋,〈文言文何去何從?〉,(來源: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64032,摘錄於2014.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