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任昭信
Ren, Jau-Shin
論文名稱: 北魏政權下東晉南朝流亡人士發展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xiles From the East Jin Dynasty and the South Dynasties In the North Wei Dynasty
指導教授: 蔡幸娟
TSAI, HSING-CHUA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10
畢業學年度: 9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8
中文關鍵詞: 北魏東晉南朝流亡人士政治
外文關鍵詞: Northern Wei, Eastern Jin Dynasty and Southern Dynasties, Exiles, Politics
相關次數: 點閱:148下載:37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中文摘要
    東晉南朝流亡人士是北魏政權中一個特殊的政治群體。他們因政權更迭、政爭失敗、戰事擄掠等種種不同的因素輾轉流亡至北方,在北魏政權底下展開了發展,這些人也對北魏產生了重大的影響與貢獻。
    本文首章爲緒論,第二章以北魏政權對待東晉南朝流亡人士的態度爲主軸,藉由北魏對待東晉南朝人士的相關政策以釐清其態度轉變的脈絡。隨著「南人不得委以師旅之任」與「南人入國者皆葬桑乾」這兩個具有防備性質的制度,陸續瓦解,可以說明東晉南朝流亡人士在北魏政權下發展的情況有著逐漸解放的趨勢。而這也可與北魏後期入國的南朝流亡人士迅速融入北魏政權的境況有所呼應。這是東晉南朝流亡人士與北魏政權在經過長時間的謀合之後的趨勢。
    第三章是以北魏前期,即北魏立國至獻文帝時期,東晉南朝流亡人士在北魏政權政治與軍事層面的發展情況作一探討。第四章則是以北魏後期,也就是孝文帝即位後一直到北魏滅亡後的這段時期,東晉南朝流亡人士在北魏政權下的發展作討論。而這兩章又分別以東晉南朝流亡人士不同的身份加以分類考察。這是因爲他們抵達北魏政權之初,北魏政權明顯會因其身份而有不同的態度與待遇。然而,對於他們往後在北魏政權下的發展,也有一定程度的影響。
    東晉末以來,陸續有南方人士輾轉流亡與北魏,在北魏148年的歷程中,這樣的情況持續發生。然而從北魏前期與後期之間的比較中,可以發現北魏後期,東晉南朝流亡人士在北魏政權下的發展情況明顯活躍於北魏前期。東晉南朝流亡人士在北魏政權下發展與起伏,與北魏政權的態度有十分密切的關係。從兩者間逐漸謀合的脈絡中,可以發現東晉南朝流亡人士逐漸融入北魏政權的趨勢。然而在北魏長達148年的歷程中,東晉南朝流亡人士的發展情況與北魏政權的因應態度都經歷了許多的起伏與改變,因此很多的情況難以一概而論,因此也產生了相當的侷限性。

    英文摘要
    The Eastern Jin Dynasty and Southern Dynasties exiles is a particular political group in Northern Wei government. Them exile to the north because the political power changes, the struggle for power, or the war to plunder and so on.after that,they began a development under the regime of the Northern Wei, who also had a significant impact and contribution on the Northern Wei.
    This article chapter one is an introduction. The second chapter focuesed on the attitude of the Northern Wei treats on Eastern Jin Dynasty and Southern Dynasty exiles,to clarify the context of their attitude change rely on Northern Wei government allied policies. With the "Southern Man not charged with the military(南人不宜委以師旅之任)" and "Southern exiles are interred at Sanggan(南人入國者皆葬桑乾) " with the two defensive precautious policies breake down, May explain that the tendency which under Northern Wei Dynasty political power the Eastern Jin Dynasty Southern Dynasty people-in-exile develops the situation which has liberates gradually.
    The third chapter is discuss about the Northern Wei Dynasty earlier period(386-470), The Eastern Jin Dynasty and Southern Dynasties exiles in the political and military aspects of the development processes. The fourth chapter is discuss about the Northern Wei Dynasty later period(470-534), The Eastern Jin Dynasty and Southern Dynasties exiles in the political and military aspects of the development processes.The two chapter classificate the Eastern Jin Dynasty and Southern Dynasties exiles in different status. This is because they arrived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Northern Wei regime, Northern Wei regime will have a different status because of their attitude and treatment obviously. Nevertheless, This is for their future development in the Northern Wei regime has to a certain extent.
    Since the late Eastern Jin Dynasty, The south exiles exile into Northern Wei continually, In the 148 years of the Northern Wei, Such situation occurs continually. However, from the late Northern Wei and the comparison between early, it can be found in the late Northern Wei Dynasty,the exil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significantly active in the early Northern Wei. The Eastern Jin Dynasty and Southern Dynasties exiles are in the development and fluctuations, and the attitude of the Northern Wei regime has a very close relationship. However, up to 148-year history of the Northern Wei, the Eastern Jin and Southern Dynasties exil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orthern Wei regime's response to the attitude has undergone many ups and downs and changes,so many that it is impossible to generalize, it has also had considerable limitations.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2 第二節 研究回顧 ……………………………………………………………5 第三節 研究方法 ……………………………………………………………8 第二章 北魏政權對東晉南朝流亡人士的態度與政策 ……………………9 第一節 北魏對待東晉南朝流亡人士的態度 ………………………………9 第二節 北魏對待東晉南朝人士的政策(一) -南人不宜委以師旅之任…22 第三節 北魏對待東晉南朝人士的政策(二) -南人入國者皆葬桑乾……32 第三章 北魏前期(386-470 )入國的東晉南朝流亡人士發展…………39 第一節 流亡北魏的東晉南朝宗室…………………………………………39 第二節 流亡北魏的東晉南朝世家大族……………………………………46 第三節 流亡北魏的南朝邊防官員…………………………………………51 第四節 流亡北魏的一般人士………………………………………………66 第四章 北魏後期(471-534)入國的東晉南朝流亡人士發展…………74 第一節 流亡北魏的南朝宗室………………………………………………74 第二節 流亡北魏的南朝世家大族…………………………………………80 第三節 流亡北魏的南朝邊境官員…………………………………………86 第四節 流亡北魏的一般人士………………………………………………98 第五章 結論………………………………………………………………107 參考書目………………………………………………………………………111 附表一:東晉南朝流亡人士一覽表…………………………………………116

    參考書目

    一、史料

    (一)正史
    (前漢)司馬遷,《史記》,台北:鼎文書局,1972。
    (梁)沈約,《宋書》,台北:鼎文書局,1976。
    (梁)蕭子顯,《南齊書》,台北:鼎文書局,1976。
    (北齊)魏收,《魏書》,台北:鼎文書局,1975。
    (唐)魏徵《晉書》,台北:鼎文書局,1976。
    (唐)姚思廉,《梁書》,台北:鼎文書局,1983。
    (唐)姚思廉,《陳書》,台北:鼎文書局,1976。
    (唐)李百藥,《北齊書》,台北:鼎文書局,1976。
    (唐)令狐德棻,《周書》,台北:鼎文書局,1976。
    (唐)魏徵,《隋書》,台北:鼎文書局,1976。
    (唐)李延壽,《北史》,台北:鼎文書局,1976。
    (唐)李延壽,《南史》,台北:鼎文書局,1976。
    (後晉)劉昫,《舊唐書》,台北:鼎文書局,1976。
    (北宋)歐陽修,《新唐書》,台北:鼎文書局,1976。

    (二)其他
    (北魏)楊衒之,《洛陽伽藍記》,北京:中華書局,2006。
    (唐)杜祐,《通典》,北京:中華書局,1992。
    (北宋)司馬光,《資治通鑑》,北京:中華書局,2007。
    (清)王夫之,《讀通鑑論》,台北:里仁書局,1982。
    (清)趙翼,《廿二史劄記》,台北:世界書局,2001。
    (清)趙翼,《陔餘叢考》,臺北:世界書局,1960。
    (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北京:中華書局,1995。
    趙超主編,《漢魏南北朝墓誌彙編》,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
    朱亮編,《洛陽出土北魏墓誌選編》,北京: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1
    羅新、葉暉著,《新出魏晉南北朝墓誌疏證》,北京:中華書局,2005。
    逯欽立輯校,《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北京:中華書局,1983。
    周紹良編,《唐代墓誌匯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二、專書
    (一)中文專書
    毛漢光,《中國中古政治史論》,臺北:聯經出版社,1990。
    毛漢光,《兩晉南北朝士族政治之研究》,臺北: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1996。
    王永平,《中古士人遷徙與文化交流》,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王仲犖,《魏晉南北朝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田余慶,《東晉門閥政治》,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甘懷真,《皇權、禮儀與經典詮釋:中國古代政治史研究》,台北:財團法人喜瑪拉雅研究發展基金會,1993。
    呂思勉,《兩晉南北朝史》,台北:開明書局,1969。
    呂思勉,《讀史札記》,臺北:木鐸出版社,1983。
    何啟民,《中古門第論集》,臺北:學生書局,1978。
    周一良,《魏晉南北朝史札記》,北京:中華書局,1985。
    周一良,《魏晉南北朝史論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
    唐長孺,《魏晉南北朝史論叢》,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唐長孺,《魏晉南北朝史論拾遺》,北京:中華書局,1983。
    唐長孺,《魏晉南北朝隋唐史三論》,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6。
    夏炎,《中古世家大族清河崔氏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
    孫同勛,《拓跋氏的漢化及其它》,台北:稻香出版社,2005。
    逯耀東,《從平城到洛陽》,台北:東大出版社,2001。
    康樂,《從西郊到南郊:國家祭典與北魏政治》,台北:稻禾出版社,1995。
    陳爽,《世家大族與北朝政治》,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陳金鳳,《魏晉南北朝中間地帶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
    陳寅恪,《陳寅恪先生論文集》,台北:九思出版社,1974。
    陳琳國,《魏晉南北朝政治制度研究》,台北:文津,1994。
    陶新華,《北魏孝文帝以後北朝官僚制度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4。
    夏炎,《中古世家大族清河崔氏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
    張儐生,《魏晉南北朝政治史》,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2。
    萬繩楠整理,《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台北:雲龍出版社,1996。
    鄭欽仁,《北魏官僚制度研究續編》,台北:稻禾出版社,1995。
    鄭欽仁、李明仁編譯,《征服王朝論文集》,台北:稻鄉出版社,2002。
    劉淑芬,《六朝城市與社會》,台北:學生書局,1992。
    蔡宗憲,《中古前期的交聘與南北互動》,台北:稻香出版社,2008。
    閻步克,《品位與職位——秦漢魏晉南北朝官階制度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2。
    韓樹峰,《南北朝時期淮漢迤北的邊境豪族》,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
    嚴耕望,《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魏晉南北朝地方行政制度》,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3。

    (二)日文專書
    (日)谷川道雄著、馬彪譯,《中國中世社會與共同體》,北京:中華書局,2002。
    (日)谷川道雄著、李濟滄譯,《隋唐帝國形成史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日)宮崎市定著、韓昇等譯,《九品官人法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8。
    (日)窪添慶文著,《魏晉南北朝官僚制度研究》,東京:汲古書院,2003。

    三、 期刊論文
    (一)中文期刊論文
    王大良,〈略論王肅與北魏政局〉,刊載於《北朝研究》1997年第3期。
    王大良,〈從北魏刁遵墓誌看南北朝世族婚姻〉,刊載於《北朝研究》1992年第2期。
    王永平,〈北魏時期之南朝流亡人士行跡考述——從一個側面看南北朝之間的文化交流〉,刊載於《北朝史研究》,北京:商務出版社,2005。
    王東洋,〈魏晉迄隋官員任期探討〉,刊載於《蘭州學報》,2007年第2期。
    毛漢光,〈晉隋之際河東地區與河東大族〉,收錄於氏著《中國中古政治史論》,台北:聯經出版社,1990。
    汪一鳴,〈北魏刁雍造船地點考辨及其它〉,刊載於《寧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87年第4期。
    周一良,〈北朝的民族問題與民族政策〉,《魏晉南北朝史論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
    林文月,〈《洛陽伽藍記》的冷筆與熱筆〉,《台大中文學報》,台北:台大中文系,1985年第1卷。
    吳慧蓮,〈魏宋之間的合戰關係〉,刊載於《鄭欽仁教授榮退紀念論文集》,台北:稻鄉出版社,1999。
    宋馨,〈司馬金龍墓葬的重新評估〉,刊載於《北朝史研究》,北京:商務出版社,2005。
    范家偉,〈南朝醫家入仕北朝之探討〉,刊載於《漢學研究》,2000年第2期。
    唐長孺,〈北魏的青齊土民〉,收入於氏著《魏晉南北朝史論拾遺》,北京:中華書局,1983。
    唐長孺,〈論北魏孝文帝定姓族〉一文,收入於氏著《魏晉南北朝史論拾遺》,北京:中華書局,1983。
    唐長孺,〈北魏南境諸州的城民〉收錄於氏著《山居存稿》,北京:中華書局,1989。
    唐長孺,〈北魏的青齊土民〉,收錄於氏著《魏晉南北朝史論拾遺》,北京:中華書局,1983。
    陳迪宇,〈北歸士族在北朝發展的幾種模式初探-以太原晉陽王氏、渤海刁氏、琅琊王氏北歸后的發展〉,刊載於《臨沂師範學院學報》,2004年第2期。
    張惟慎,〈論北魏時期刁雍在薄骨律鎮的水利建設與屯田〉,刊載於《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3期。
    張鶴泉,〈北魏「假」授將軍制度試探〉,刊載於《文史哲》2009年第1期。
    張兆凱,〈略論北魏時期的南朝降人〉,刊載於《北朝研究》1992年第4期。
    張光明,〈山東淄博市發現北魏傅豎眼墓誌〉,刊載於《考古》1983年第3期。
    逯耀東,〈北魏前期的文化與政治型態〉,收錄自氏著《從平城到洛陽》,台北:東大出版社,2000。
    逯耀東,〈拓拔氏與中原士族的婚姻關係〉,收錄自氏著《從平城到洛陽》,台北:東大出版社,2000。
    逯耀東,〈北魏與南朝對峙期間的外交關係〉,收錄自氏著《從平城到洛陽》,台北:東大出版社,2000。
    劉精誠,〈北魏的新民〉,刊載於《北朝研究》1996年第1期。
    蔡幸娟,〈北魏時期南北朝降人待遇-客禮-研究〉,刊載於《成功大學歷史學系歷史學報》第15期,1989。
    蔡幸娟,〈客死異國和落葉歸根之間的國與家:以南北朝的降人爲考察中心〉,刊載於《成功大學歷史學系歷史學報》第35期,2008。
    蕭鋒,〈南北朝的政治流亡者〉,刊載於《漢中師範學報》,1995年第4期。
    嚴耀中著,〈北魏三都大官考〉,刊載於《中華文史論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3年第1期。

    (二)日文期刊論文
    (日)谷川道雄著、夏日新譯,〈北魏末的內亂與城民〉,刊載於《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第6卷。北京:中華書局,1993。
    (日)前田正名著,李憑譯,〈平齊郡的設置與齊地的俘虜〉,刊載於《北朝研究》1989年第1期。
    (日)窪添慶文著,〈北魏的將軍號〉,收錄自氏著《魏晉南北朝官僚制度研究》,東京:汲古書院,2003。

    (三)學位論文
    蔡幸娟,〈南北朝降人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
    林宗閱,〈魏晉南北朝的河東裴氏:政治活動及其跨地域發展〉,台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侯紀潤,〈河東薛氏研究-以南北朝時期河東薛氏世系房分爲主〉,陜西:陝西師範大學歷史文獻所碩士論文,2006。
    房春艷,〈中古房氏家族研究〉,陜西:陝西師範大學中國古代史碩士論文,2007。

    四、參考工具書
    陳垣,《二十史朔閏表》,北京:中華書局,1999。
    李崇智,《中國歷代年號考》,北京:中華書局,2006。
    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北京:中國地圖,1982。

    下載圖示 校內:2013-08-24公開
    校外:2013-08-24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