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陳識宇 Chen, Shih-Yu |
|---|---|
| 論文名稱: |
魏晉士人的「莊周情結」 “ The Metamorphosis of Zhuangzi's Ideology ” for Wei-Jin Intellectuals . |
| 指導教授: |
江建俊
Jiang, Jian-Jyun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
| 論文出版年: | 2024 |
| 畢業學年度: | 112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43 |
| 中文關鍵詞: | 莊學流變 、魏晉士人 、莊子 、道家 、《莊子》 |
| 外文關鍵詞: | Changes in Zhuang Studies, Wei and Jin Scholars, Zhuangzi, Daoism, Zhuangzi |
| 相關次數: | 點閱:61 下載:10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以魏晉士人的「莊周情結」為研究議題,藉由《莊子》義理於魏晉之轉變,探悉魏晉士人如何轉化《莊子》智慧,使莊學得在紛亂時代再度傳承發揚。首先,因選擇以系統性的方式研究莊學之轉演軌跡,故針對魏晉時期的史傳及相關文獻資料進行考察,並嘗試從闕漏的資訊與作品存佚、碩果僅存的隻字片語當中,釐清莊學典故之流衍。其次,更進一步針對闡揚《莊子》義涵之學者,就其背景與政治態度與思想,進行評議與深刻研究,作為其衍莊之文學作品的先備條件,並同步參照魏晉時期思想史的演進歷程,佐以當代的政治局勢與社會背景,分析出「新莊學」的特色。接著,研析在上述條件的交互作用下,觀照魏晉士人如何運用《莊子》新義,使自身在風雨飄搖的世局之下,既可護志,亦能急流勇退。最後,從魏晉士人的不同的層面,如談吐作為、心境轉折,乃至於具體的文藝美學作品、與影響所及的文化風貌等,探索魏晉時期對莊學的鑽研熱潮及詮釋方式,呈現魏晉士人的「莊周情結」,在道家莊學長遠的發展脈絡下,其定位的意義與重要性。
This dissertation takes the “Zhuang-Zhou complex” of the Wei and Jin scholars as its research topic, and explores how the Wei and Jin scholars transformed the wisdom of Zhuangzi through the changes in the meaning of Zhuangzi in the Wei and Jin dynasties, so that Zhuang studies could be passed on and developed again in the chaotic times. First of all, because we choose to study the evolution of Zhuang studies in a systematic way, we focus on the historical and documentary data of the Wei and Jin dynasties, and try to clarify Zhuang studies allusions from the missing information and the missing works and the only surviving words. Secondly, it further focuses on the scholars who have elaborated the meaning of Zhuangzi, and conducts comments and in-depth studies on his background, political attitude and thoughts as the prerequisites for his literary works, and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ew Zhuangology” by making reference to the history of thought of the Wei and Jin Dynasties, and the contemporary political situation and social background. Next, we analyze how the Wei and Jin scholars utilized the new meaning of Zhuangzi under the interaction of the above conditions, so that they could protect their ambitions and retreat from the stormy world. Finally, the study of Zhuangzi during the Wei and Jin Dynasties is explored from different aspects of the Wei and Jin scholars, such as their speech and behavior, their state of mind, as well as their specific works of literature and aesthetics, and their influence on the cultural landscape, etc. The “Zhuang-Zhou Complex” of the Wei and Jin scholars is presented to show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position of the Wei and Jin scholars under the long-term development of the Daoist Zhuangzi.
古籍
經部
漢.鄭玄注:《禮記》,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2010年。
史部
晉.陳壽撰:《三國志》,臺北:宏業書局,1972年。
唐.房玄靈撰:《晉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唐.杜佑撰:《通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清.趙翼:《廿二史札記》,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37年。
子部
晉.張湛注:《列子》,臺北:中華書局,1982年。
晉.葛洪撰:《抱朴子》,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98年。
集部
漢.趙岐注:《諸子集成》,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
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孟子注疏》,陝西:陜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
魏.何晏集解,梁.皇侃義疏:《論語集解義疏》,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晉.郭象注:《莊子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梁.劉勰撰:《文心雕龍》,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
梁.鍾嶸撰:《詩品》,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梁.蕭統編:《文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年。
梁.顏之推撰:《顏氏家訓》,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梁.釋慧皎撰,湯用彤校注:《高僧傳》,臺北:中華書局,1992年。
唐.歐陽詢編:《藝文類聚》,臺北:新興書局,1973年。
唐.釋道世撰:《法苑珠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陳仁子編:《文選補遺》,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明.馮夢龍編:《警世通言》,臺北:鼎文書局,1980年。
明.張溥編:《漢魏六朝百三家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清.沈德潛選:《古詩源》,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30年。
清.趙翼撰:《廿二史札記》,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37年。
清.于光華編:《評註昭明文選》,臺北:萬國圖書公司,1956年。
清.文廷式撰:《補晉書藝文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
清.郭慶藩編:《莊子集釋》,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4年。
清.李兆洛編:《駢體文鈔》,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年。
清.嚴可均編:《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清.沈德潛評選,王蒓父箋注:《古詩源箋注》,臺北:華正書局,2005年。
二、今人著作
毛漢光:《兩晉南北朝士族政治之研究》,臺北:商務印書館,1966年。
王文進:《仕隱與中國文學──六朝篇》,臺北:臺灣書店,1999年。
王文進:《裴松之《三國志注》新論──三國史的結構與重建》,臺北:新文豐出版社,2017年。
王葆玹:《正始玄學》,臺北:五南出版社,1996年。
王曉毅:《《周易》與魏晉玄學》,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
王曉毅:《儒釋道與魏晉玄學之形成》,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方東美:《原始儒家道家哲學》,臺北:黎明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年。
方勇:《莊子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牟宗三:《才性與玄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9年。
江建俊主編:《竹林名士的智慧與詩情》,臺北:里仁書局,2008年。
江建俊:《于有非有,于無非無:魏晉思想文化綜論》,臺北:新文豐出版社,2009年。
江建俊:《魏晉玄理與玄風研究》,新北:花木蘭出版社,2012年。
江建俊:《魏晉「神超形越」的文化底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2013年。
江建俊編纂:《魏晉玄學辭典》,臺北:新文豐出版社,2022年。
余嘉錫箋疏:《世說新語箋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余敦康:《何晏王弼玄學新探》,北京:方志出版社,2007年。
吳冠宏:《魏晉玄義與聲論新探》,臺北:里仁書局,2006年。
吳冠宏:《走向嵇康──從情之有無到氣通內外》,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5年。
李澤厚:《美的歷程》,北京:三聯書店,2009年。
宗白華:《美學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
周一良:《魏晉南北朝史論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
周興陸輯著:《世說新語彙校彙注彙評》,南京:鳳凰出版社,2017年。
林素英:《古代生命禮儀中的生死觀──以《禮記》為主的現代詮釋》,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
林麗真:《王弼》,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
林麗真:《魏晉清談主題之研究》,新北:花木蘭出版社,2008年。
范子燁:《魏晉風度的傳神寫照──《世說新語》研究》,西安:世界圖書出版,2014年。
唐長孺:《魏晉南北朝史論叢》,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唐翼明:《魏晉文學與玄學》,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04年。
唐翼明:《魏晉清談》,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8年。
陳寅恪:《金明館叢稿初編》,臺北:里仁書局,1981年
陳伯君:《阮籍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陳順智:《魏晉玄學與六朝玄學》,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3年。
陳鼓應:《莊子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年。
陳鼓應:《莊子人性論》,臺北:臺北商務印書館,2021年。
陳啟雲:《漢晉六朝文化.社會.制度──中華中古前期史研究》,新文豐出版社,1997年。
陳啟雲:《中國古代思想的歷史析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
馬積高:《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馬曉樂:《魏晉南北朝莊學史論》,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逯欽立 :《漢魏六朝文學論籍》,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
逯欽立輯校:《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臺北:中華書局,2008年。
逯耀東:《漢魏史學的思想與社會基礎》,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
莊萬壽:《嵇康研究及年譜》,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0年。
莊耀郎:《郭象玄學》,臺北:里仁書局,1998年。
張蓓蓓:《魏晉學術人物新研》,臺北:大安出版社,2001年。
許杭生:《魏晉玄學史》,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年。
許尤娜:《魏晉隱逸思想及其美學涵義》,臺北:文津出版社,2001年。
許輝、邱敏等主編:《六朝文化》,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年。
許逸民:《清代文選學名著集成》,揚州:廣陵書社,2013年。
曹道衡:《漢魏六朝辭賦》,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4年。
曾貽芬校注:《隋書經籍志校注》,北京:商務印書館,2021年。
湯用彤:《魏晉玄學論稿》,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
湯一介:《郭象與魏晉玄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葉海煙:《莊子的生命哲學》,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0 年。
楊乃喬:《悖立與整合──東方儒道詩學與西方詩學的本體論、語言論比較》,北京:文化藝術,1998年。
廖蔚卿:《六朝文論》,臺北:聯經出版社,1978年。
廖蔚卿:《漢魏六朝文學論籍》,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21年。
趙幼文:《曹植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
熊明輯校:《漢魏六朝雜集傳》,北京:中華書局,2017年。
樓宇烈校釋:《老子周易王弼注校釋》,臺北:華正書局,1983年。
劉修明、張海燕等:《魏晉六朝玄儒佛思想的頡頏》,香港:學峰文化專業公司,1995年。
劉大杰著:《魏晉思想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劉笑敢著:《莊子哲學及其演變》,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
劉強編著:《世說新語資料彙整》,南京:鳳凰出版社,2020年。
蔡振豐:《魏晉名士與玄學清談》,臺北:黎明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
蔡忠道:《魏晉儒道互補之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
魯迅撰,吳忠杰導讀:《魏晉風度及其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衛紹生輯校:《《竹林七賢集》輯校》,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8年。
盧桂珍:《境界.思維.語言:魏晉玄理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0年。
蕭公權:《中國政治思想史》,臺北:聯經出版社,1982年。
錢穆:《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
錢穆:《莊老通辯》,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年。
閻步克:《波峰與波谷:秦漢魏晉南北朝的政治文明》,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年。
閻步克:《品味與職位──秦漢魏晉南北朝官階制度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戴明楊校著:《嵇康集校注》,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8年。
戴璉璋:《玄智、玄理與文化發展》,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10年。
謝大寧:《歷史的嵇康與玄學的嵇康:從玄學史看嵇康思想的兩個側面》,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年。
鍾京鐸注:《阮籍詠懷詩注》,臺北:學海出版社,2002年。
羅宗強:《玄學與魏晉士人心態》,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年。
顧紹柏:《謝靈運集校注》,臺北:里仁書局,2004年。
龔斌校:《陶淵明集校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三、學位論文
王岫林:《魏晉士人之身體觀》,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年。
王少杰:《阮籍《大人先生傳》研究》,甘肅:西北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14年。
米咪:《試論天人關系模式下的先秦諸子政治理念》,北京:中國政法大學政治學碩士論文,2010年。
李虹瑩:《魏晉尚達之風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1年。
李師勝:《魏晉前道家無為思想的政治價值研究》,濟南:山東大學政治學與公共管理學院碩士論文,2013年。
李雨鍾:《審美與倫理之間的「自然」──以嵇康為中心的中古士人自然觀考察》,臺北:中國文化大學文學院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4年。
林素珍:《魏晉南北朝家訓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5年。
周宛亭:《陳留阮氏之家學與家風研究──以《晉書》諸阮傳為例》,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8年。
吳心怡:《魏晉太原孫氏的家學與家風》,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吳沂澐:《游在魏晉士人中的情意顯現》,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年。
吳惠齡:《嵇康與魏晉莊學風潮的興起》,桃園: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3年。
武玥:《從「名理」到「反玄」──論漢魏之際北地傅氏之家學與家風》,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20年。
胡韶砡:《陳鼓應《易》《老》《莊》三玄思想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6年。
洪菁:《莊子與骷髏:敘事文學中的多重對話》,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戲劇學系碩士論文,2017年。
秦躍宇:《魏晉士大夫儒學兼治研究》,揚州:揚州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博士論文,2005年。
許慧淳:《五家補晉書藝文志比較研究》,臺北:國立臺北大學古典文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張瑀琳:《遊與友:漢晉名士交往行動探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陳婉玲:《論石崇及「金谷園意象」的形成與衍化》,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2年。
陳玉芳:《魏晉士人身名觀》,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
陳盈慧:《《莊子》身體觀及其道教化流衍》,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7年。
郭于菁:《從「至虛肆情」 到「即物順通」的轉變──東進士人應世觀的轉折》,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
郭智安:《累積危險行為於犯罪構成上的意義》,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院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年。
葉書含:《魏晉個體自覺之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
鄭倩琳:《先秦至魏晉孔子形象之道家化歷程──兼論儒道關係》,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14年。
劉楚荊:《漢魏六朝騷體賦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9年。
鍾竹連:《郭象思想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0年。
四、期刊論文
王曉毅:〈支道林生平事蹟考〉,《中華佛學學報》第8期(1995年7月),頁236-263。
王曉毅:〈阮籍《達莊論》與漢魏之際莊學〉,《史學月刊》第2期(2004年2月),頁24-29。
王建國:〈魏晉陳留阮氏及其家學家風考論〉,《天中學刊》第19卷第4期(2004年8月),頁56-62。
王邦雄:〈《莊子》心齋「氣」觀念的詮釋問題〉,《淡江中文學報》第14期(2006年6月),頁15-32。
王建疆:〈從人生境界看「無為而無不為」的美感生成〉,《山西大學學報》第29卷第5期(2006年9月),頁6-14。
王曉毅:〈《周易》與竹林玄學〉,《周易研究》第4期(2009年8月),頁64-72。
王虹:〈《莊子》作者歸屬考辨〉,《阜陽師範大學學報》第3期(2010年5月),頁14-17。
王曉燕:〈烏托邦的尋找或背離──以〈桃花源記〉為藍本的烏托邦想像〉,《湖南大學學報》第24卷第5期(2010年9月),頁89-92。
王瑋:〈失去的理想國──〈桃花源記〉的主旨別解〉,《天祿論叢:中國研究圖書館員學會學刊》第1卷(2011年3月),頁115-121。
王利鎖:〈《達莊論》與阮籍後期的人生態度〉,《史學月刊》第3期(2012年3月),頁31-37。
朱曉海:〈自東漢中葉以降某些冷門詠物賦作論彼時審美觀的異動〉,《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12期(1998年3月),頁91-124。
朱道平:〈陶淵明無君思想研究〉,《綿陽師範學院學報》第27卷第3期(2008年3月),頁95-99。
朱道平:〈陶淵明的君主觀念〉,《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0卷第6期(2008年12月),頁332-337。
朱新林:〈五家《補晉書藝文志》平議──編纂《補晉書藝文志輯校匯注》芻議〉,《圖書館雜志》第7期(2010年),頁70-77。
安靜、秦學武:〈論儒道文化之隱逸傳統〉,《河北科技師範學院學報》2004年第3期,頁53-57。
江建俊:〈魏晉名士「裸袒褻慢」之風的多維解讀〉,《成大中文學報》第33期(2011年6月),頁23-66。
沈玉成:〈「竹林七賢」與「二十四友」〉,《遼寧大學學報》第6期(1990年12月),頁40-44。
沈思芹、錢宗武:〈論儒道的「道隱」及其歷史前緣〉,《蘇州大學學報》第1期(2020年),頁27-34。
岑溢成:〈嵇康的思維方式與魏晉玄學〉,《鵝湖學誌》第9期(1992年12月),頁48。
李德平:〈論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的自覺意識──從春秋戰國到魏晉南北朝〉,《江蘇社會科學》第3期(1994年6月),頁76-80。
李宜春:〈略論曹魏政治中的「浮華」問題〉,《聊城師範學院學報》第1期(1999年),頁53-57+42。
李霞:〈道家生命氣化論的歷史發展〉,《黃山學院學報》第9卷第1期(2007年2月),頁1-6。
李劍鋒:〈根基于儒家的生命境界──《陶靖節紀事詩品》與《陶詩真詮》論陶淵明〉,《文與哲》第4期(2012年),頁116-123。
李翰林、張榮昌、黃棟銘:〈殯葬習俗與鄉土文化的關聯〉,《現代桃花源學刊》第8期(2018年12月),頁21-36。
李倩:〈「儒道互補」與魏晉文人仕隱的痛苦選擇〉,《漢字文化》第12期(2019年6月),頁58-62。
吳甿:〈言意之辨與魏晉名理──王弼之體用觀與「得意忘言」論〉,《鵝湖月刊》第123期(1985年9月),頁38-43。
吳冬梅:〈「一」以貫之──〈齊物論〉的內在邏輯新論〉,《江淮論壇》第5期(2009年),頁90-93。
吳冠宏:〈玄解以探新──《世說新語》中「時論」之示例的考察與延展〉,《文與哲》第19期(2011年12月),頁61-68。
吳沂澐:〈魏晉時期「達」之意蘊抉微──以竹林七賢與元康八達為考察對象〉,《雲漢學刊》第25期(2012年8月),頁69-87。
何玉紅:〈「二十四友」與西晉士人精神風貌〉,《甘肅理論學刊》第3期(2002年3月),頁70-73。
何睿:〈阮籍及其《詠懷詩》中的儒家思想傾向〉,《綿陽師范學院學報》第33卷第7期(2014年7月),頁30-34。
余開亮:〈論六朝時期自然山水作為獨立美感對象的形成〉,《中國人民大學學報》第4期(2006年4月),頁66-71。
周大興:〈王坦之〈廢莊論〉的反莊思想:從玄學與反玄學、莊學與反莊學的互動談起〉,《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18期(2001年3月),頁269-325。
尚永亮:〈魏晉名士紹莊之作述論〉,《中國文學與文化》第1期(2001年4月),頁143-148。
岳國先:〈試論鮑敬言的「無君」思想〉,《瀋陽師範學院學報》第24卷第1期(2000年1月),頁61-63。
林順夫:〈以無翼飛者:《莊子.內篇》對於最高理想人物的描述〉,《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26期(2005年3月),頁1-35。
武宏璞:〈陶淵明隱逸情結及其現實逸蘊闡釋〉,《陜西社會主義學院學報》第3期(2010年7月),頁44-48。
邵煥淳:〈對陳寅恪論魏晉士人概念之評議〉,《問學集》第20期(2014年7月),頁30-40。
邵宸:〈漢魏髑髏賦中的死生之辯〉,《銅陵學院學報》第6期(2021年12月),頁91-94。
俞曉紅:〈紅樓說鏡〉,《紅樓夢學刊》第 3 輯(2004 年 8 月),頁84-99。
馬俊南:〈鮑敬言「無君」思想淺析〉,《安徽師大學報》第2期(1983年5月),頁81-87。
袁濟喜:〈從古代文論的「氣感說」看文藝的生命激活〉,《中國人民大學學報》第18卷第5期(2004年9月),頁118-126。
袁濟喜:〈論六朝文論中的「意」概念〉,《中國人民大學學報》第34卷第3期,(2020年5月),頁2-12。
徐治堂:〈「桃花源」理想的深層意蘊〉,《渭南師範學院學報》第16卷第3期(2001年5月),頁20-23。
徐明陽:〈儒道兼容的襄陽隱士與「三顧茅廬」〉,《理論月刊》第10期(2009年),頁130-132。
徐春根:〈試解莊周髑髏夢〉,《廣西大學學報(學學社會科學版)》第34卷第6期,2012年12月,頁102-108。
馬行誼:〈阮籍的群我意識〉,《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12期(2006年6月),頁103-127。
孫明君:〈兩晉士族文學的走向〉,《陝西師範大學學報》第38卷第4期(2009年7月),頁51-56。
高震:〈魏晉時期儒道合流影響下的隱士形象──以《世說新語》為中心的考察〉,《蘭州文理學院學報》第30卷第3期(2014年5月),頁72-79。
秦際明:〈儒者之隱與道家之隱〉,《儒道研究》(2015年),頁204-214。
許司東:〈補《晉書》藝文志五家優劣論〉,《山東圖書館季刊》第2期(1996年3月),頁1-35。
許曉晴:〈論儒道的隱逸觀與隱士形象〉,《社會科學家》第6期(2006年),頁10-13。
許詠淩:〈「有意無意之間」──庾敳〈意賦〉之「意」向探討〉,《東吳中文線上學術論文》第34期 (2016年6月)頁 1-18。
許結:〈賦為「漆園義疏」說〉,《世界民族》第1期 (2022年)頁32-40。
崔偉:〈儒、道隱逸思想之淺探〉,《安徽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期(2003年),頁19-22。
郭永吉:〈先秦至西漢博士論考──兼論博士與儒的關係〉,《清華中文學報》第2期(2008年12月),頁63-118。
張振龍:〈「二十四友」事賈謐原因初探〉,《殷都學刊》第76卷第3期(1998年6月),頁39-42+74。
張振龍:〈傳統文士人格與「二十四友」的附勢心態〉,《唐都學刊》第16卷第4期(2000年10月),頁63-66。
張金耀:〈金谷宴遊人物考〉,《復旦學報》第2期(2001年3月),頁128-132。
張蓓蓓:〈錢穆先生論魏晉南北朝學術〉,《六朝學刊》第1期(2004年12月),頁99-120。
張寅彭、行磊:〈旨歸「儒隱」的清人之陶詩觀──鍾秀之《陶詩紀事詩品》論析〉,《中國文學研究》(輯刊)第3期(2007年),頁261-273。
張恭銘:〈論魏晉「名教」與「自然」之發展〉,《臺北海洋技術學院學報》第 3卷第2期 (2010年9月),頁118-134。
張清河:〈莊子「真人」考辨〉,《東方論壇》第5期(2011年10月)頁31-35。
張素霞:〈阮籍之儒道思想──以〈達莊論〉及〈樂論〉為例〉,《文學前瞻》第15期(2015年7月),頁57-76。
張華:〈儒道兼修之魏晉玄學〉,《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11期(2016年11月),頁196-197。
莊佩媛:〈《顏氏家訓》的教育觀──以家庭倫理、品德涵養、治學教育為例〉,《問學》第27期(2023年8月),頁95-105。
程炎震:〈世說新語箋證〉,《國立武漢大學文史哲季刊》第3期(1943年),頁1-18。
程章燦:〈莊子見鬼──「鬼話連篇」之十一〉,《文史知識》第11期(2009年11月),頁131-136。
湯一介:〈轉型期的中國文化發展〉,《二十一世紀》第7期(1991年10月),頁119-122。
傅至柔:〈太康文學思想述評〉,《上海師範大學學報》第2期(1992年7月),頁49-53。
閔軍:〈中國古代隱士略論──兼談古代儒道隱逸思想之異同〉,《中國人民大學學報》第2期(1993年),頁49-55。
黃錦鋐:〈阮籍和他的〈達莊論〉〉,《師大學報》第22期上(1977年6月),頁75-85。
黃偉倫:〈六朝隱逸文化的新轉向──一個「隱逸自覺論」的提出〉,《成大中文學報》第19期(2007年12月),頁1-26。
黃潔莉:〈阮籍〈樂論〉思想釐析〉,《哲學與文化》第37卷第6期(2010年6月),頁61-82。
黃克劍:〈《莊子.至樂》髑髏寓言抉微〉,《哲學動態》第8期(2015年8月),頁45-51。
黃聖平:〈郭象「獨化」論思想體系析微〉,《陝西師範大學學報》第45卷第1期(2016年1月),頁84-97。
曾春海:〈阮籍、嵇康和山濤的老子思想〉,《哲學與文化》第40卷第11期(2013年11月),頁87-104。
曾敬宗:〈王坦之廢莊思想的「反玄」進路探析〉,《哲學與文化》第48卷第4期(2021年4月),頁145-158。
葉海煙:〈莊子〈齊物論〉的對話倫理〉,《哲學與文化》第29卷第8期(2002年8月),頁681-688。
楊義銀:〈鮑敬言無君論思想的理論來源和歷史地位〉,《西南師範大學學報》第5期(1987年2月),頁77-81。
楊燕:〈陶淵明在儒家道統中的地位新論──對〈桃花源記〉主旨的一種剖析〉,《吉首大學學報》第26卷第4期(2005年10月),頁143-147。
楊國榮:〈體道與成人──《莊子》視域中的真人與真知〉,《文史哲》第5期(2006年10月),頁125-135。
楊國榮:〈《齊物論》釋義〉,《華東師範大學學報》第47卷第3期(2015年),頁1-25。
楊娟:〈阮瑀作品用典論析〉,《文山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22卷第1期(2009年3月),頁67-69+110。
楊忠輝:〈簡論《世說新語》中的名士風流〉,《開封教育學院學報》第31卷第2期(2011年6月),頁20-23。
趙玉英、孫繼旺:〈莊子的無君論思想〉,《濱州師專學報》第15卷第3期(1999年9月),頁30-33。
趙顯明:〈中國古文明進程的三個高峰期及其成因〉,《山西青年管理幹部學院學報》第19卷第4期(2006年11月),頁73-76。
鄭訓佐:〈略論儒道兩家的隱逸觀〉,《山東大學學報》第2期(2003年),頁51-54。
鄭雅文:〈東晉辭賦之生命意識論析〉,《藝見學刊》第5期(2013年4月),頁15-34。
鄭柏彰:〈從莊子「無用之用」察其「用」之蘊義〉,《中國學術年刊》第41期(2019年9月),頁35-58。
劉顯叔:〈東漢魏晉的清流士大夫與儒學大族〉,《簡牘學報》第5卷(1977年1月),頁213-244。
劉增貴:〈論後漢末的人物評論風氣〉,《成功大學歷史學報》第10期(1983年9月),頁159-216。
劉笑敢:〈先秦無君派的批評哲學〉,《孔子研究》第4期(1986年12月),《孔子研究》第4期(1986年12月),頁62-69。
劉金明:〈《莊子》作者芻議〉,《西北第二民族學院學報》第4期(1991年12月),頁66-68。
劉淑梅、趙東坡:〈儒、道人格思想導向輯隱士的人格特徵〉,《棗莊師範專科學校學報》第3期(2002年),頁48-53。
劉海靜:〈五家《補晉書.藝文志》比較探析〉,《圖書館理論與實踐》第7期(2010年),頁50-53。
劉勇強:〈美人黃土的哀思——《紅樓夢》的情感意藴與文化傳統〉,《北大中文學刊》2010年號(2010年),頁409-419。
劉統圳:〈歷史向側面的邁進──兼議魏晉南北朝社會特徵〉,《傳承》第9期(2010年9月),頁82-83。
劉思怡:〈《昭明文選》鳥獸賦探析〉,《東吳中文研究集刊》第21期(2015年10月),頁139-162。
黎思文:〈謝靈運〈山居賦〉及自注的隱逸思想探究〉,《東吳中文線上學術論文》第34期(2016年6月),頁19-34。
蔡振豐:〈反對或連續:王弼與郭象思想的爭議〉,《臺大中文學報》第24期(2006年6月),頁83-114。
蔡彦峰:〈東晉清談與閱讀方式的發展及其詩史意義〉,《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第2期(2015年6月),頁1-7。
樓宇烈:〈玄學與中國傳統哲學〉,《北京大學學報》第1期(1988年1月),頁50-56。
魯亮:〈生為附贅縣疣,死為決疽潰癰——從髑髏作品的流變看道家的生死觀〉,《蒙自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3卷第3期(2001年6月),頁23-26。
賴錫三:〈《莊子》的夢寓書寫與身心修養:魂交、無夢、夢中夢、蝶夢、寫夢〉,《中正漢學研究》,第 1 期(2012 年 6 月),頁 77-110。
霍建波:〈先秦儒、道隱逸觀略論〉,《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第1期(2005年),頁85-88。
謝大寧:〈儒隱與道隱〉,《國立中正大學學報》第3卷第1期(1992年10月),頁132-134。
簡漢乾:〈曹植遊仙詩中的隱逸思想〉,《人文與社會學報》第3卷第10期(2021年5月),頁1-24。
魏正申:〈試論陶淵明從忠君、有君到無君〉,《天府新論》第5期(1995年9月),頁55-60。
嚴壽澄:〈儒道二家思想與價值多元論〉,《傳統中國研究集刊》第5輯(2008年12月),頁10-25。
蘇日娜:〈論魏晉時期的儒道互補〉,《長春大學學報》第23卷第7期(2013年11月),頁1477-1480。
五、其他
周大興:〈逍遙論的佛教格義〉,《即色與遊玄:支遁佛教玄學的詮釋》,收錄於《自然.名教.因果──東進玄學論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4年。
莊耀郎:〈牟宗三先生與魏晉玄學──《才性與玄理》讀後誌疑〉,收入李明輝主編:《牟宗三先生與中國哲學之重建》,臺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
鄭毓瑜:〈論魏晉詞賦中的「諷諭」主題〉,《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計畫成果報告》(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暨研究所,1999年),頁1-35。
謝定紘:《佛與莊——宋代文人詩中的「髑髏」意象析論》,收錄於:《大專學生佛學論文集2019》,臺北:華嚴蓮社,201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