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徐恩廣
Hsu, En-Kuang
論文名稱: 從「吹聲」到「異響」—論上古至魏晉「嘯」的音樂文化
指導教授: 陳碧燕
Chen, Pi-Ye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文學院 - 藝術研究所
Institute of Art Studies
論文出版年: 2003
畢業學年度: 9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92
中文關鍵詞: 中國音樂文化聲音口哨魏晉口技
相關次數: 點閱:69下載:5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我們對於「人聲」的直接印象,大都偏向於「歌唱」或「語言」之類依靠震動聲帶發出的聲響,然而中國自古以來另有一種聲音系統,運用完全不同於語言的發聲技術,建立獨樹一格的表達模式;那就是以縮唇吹氣發出樂音的「吹聲」系統。從上古以降,其最具代表性的指稱就是「嘯」。本文試圖考察「嘯」及其他相似的活動之發聲方式,並探究其特殊的功能;這些功能與「嘯」的聲音物理特性及長久以來被賦予的文化象徵密不可分。藉由上古至魏晉文獻中記載的各種吹嘯之實踐,可以發現這種非語言的「吹聲」不僅在音樂上有著特殊的形式,甚至它的聲音本身就負載了多重而複雜的涵義。此特殊技術在文人筆下漸漸披上了神話色彩,但還是可以發現許多記載,表露了「嘯」之原始自然的野趣。
    在魏晉時,「嘯者」的地位達到高點,瀟灑不拘、傲世叛逆的情志都可以用吹嘯來傳遞。這種特殊的文化現象足以讓我們重新思考中國的聲音表達之多樣性,也透露著,中國音樂曾經存在如此具有原始生命力的形式。今日「嘯」的技術也許不至於斷絕,但它的文化意義卻已大異於往昔,藉由本文希望能替這種「異響」在中國音樂史上標記一個位置。

    目 錄 緒論………………………………………………………………………1 第一章 「嘯」之概念與音樂技藝的相關考察…………………9 第一節 由「吹聲」到「吹氣若歌」的詮釋演進談「嘯」的發聲技巧………………………………………….………………9 一、由吹的動作到聲音的加入--- 對「吹聲」一詞之詮釋意向的再思考……………………………...9 二、鄭玄的關鍵性說解…………………………………………………...11 三、吹氣發聲的音響原理與舌頭的關鍵功能之考察…………………...12 四、嘯與歌之詮釋上的混淆---從「吹氣若歌」的矛盾談起…………...16 第二節 由「嘯」字與吹管的關係看嘯之音樂屬性……………..20 一、「吹唇」與「沸唇」…………………………………………………..20 二、嘯字與管樂器的繫連,從「嘂」說起……………………………...21 三、吹聲活動之普遍實踐反映在文字及聲轉上--- 以「狀聲模式」對嘯的字考察…………………………………26 四、類書的分類---與樂器相似的音樂身分……………………………...30 第三節 「悲憤長嘯」、「嘯歌傷懷」、「嘯歌唱和」--- 論《詩經》中三種不同情緒…………………………….32 一、長嘯的原型---從「條」之象徵意義談起……………………………32 二、「嘯歌」明確的音樂性與「長嘯」抽象的聲音表達之對比………..34 三、回歸古意的新解---論「其嘯也歌」以聲音傳達和解之可能………35 第四節 嘯的音樂型態及技藝發展的考察--- 以漢末為主要對象……………………………………….41 一、古楚音樂文化的遺風--- 「巫歌」、〈激楚〉與「嘯泣」的特殊音樂形式……………………...41 二、北方草原民族的吹聲之影響…………………………………………45 三、「喉囀」的音聲特技與嘯的關係……………………………………..46 四、「囀」字的吹聲意象---「狀聲」模式的考察………………………..47 五、「吮吻張喉」---智一的長嘯特技……………………………………..49 第五節 魏晉名士的嘯吟風氣與音樂活動……………………….56 一、眾聲喧譁---域外音樂的大流行………………………………………56 二、愛樂成痴---士人的音樂素養與音樂嗜好……………………………62 三、對聲音現象的感應及追索……………………………………………63 第二章 從「形上表達」到「通訊信號」看「吹聲」在文化 中的職能意義……………………………………….78 第一節 聲音論述的開展與文獻中對嘯音再現的實際需求……..78 一、 功能意義的導出………………………………………………………78 二、 形容詞與狀聲詞的功能性意義……………………………………....79 三、 由「形上美學」、「聲教的人類學考察」、「噪音的政治經濟學」建 構一個上下兼備的理論體系…………………………………………81 四、聲音再現的實際需要…………………………………………………84 五、《嘯旨》的「聲音教材」之內在深義與唐寅的詮釋………………...86 六、實用性的聲音占卜--- 《太公六韜》、《靈台密苑》對聲音模擬的重視…………………….87 第二節 由實用性的聲音模仿到抽象化的音樂藝術--- 嘯的「擬聲」功能溯源………………………….92 一、 語言的「聲帶中心主義」掌握解釋權……………………………...92 二、「聲音模仿」是最初的表達…………………………………………..94 三、「口技」的實用需求…………………………………………………..94 四、「同聲相應」的吸引招喚---吹聲模仿禽獸的鳴叫…………………..95 五、由摹聲手法到標題音樂---聲音符碼的轉換…………………………98 六、吹聲的音色範圍亦有模仿之極限……………………………………99 七、〈嘯賦〉中原始質樸的擬聲口技與魏晉音樂之胡風……………….100 八、由模擬自然的聲音到招喚相應現象的法術………………………...102 九、以尖銳吹聲招魂的楚國遺俗………………………………………..103 十、前輩學者對《楚辭》之「些」字的考證 …………………………104 第三節 招引與呼喚的信號……………………………………….108 一、 遠古的吹聲工具與浪漫的鴿哨……………………………………..109 二、 軍隊的訊號與密碼…………………………………………………..110 三、 呼朋引伴的招喚功能………………………………………………..111 四、 北方草原民族與西南少數民族的通信方式………………………..112 五、 記號的社會意義……………………………………………………..113 六、 「招引」的文化蘊含於吹哨求偶的功能中………………………..114 七、 「引誘」的暗示性符碼---重釋〈招魂〉之嘯呼隱含的意向……...115 第三章 長嘯的異響…………………………………………...117 第一節 隱藏意向---長嘯表達之敘述模式………………………...117 一、 長嘯的發聲特徵……………………………………………………...117 二、對嵇康阮籍長嘯的崇拜……………………………………………...118 三、還原激烈情感之本來面貌---明辨文人之雅化……………………....120 四、激烈的情緒與隱藏的意志---長嘯特殊的表達模式………………....122 第二節 從嘯者形象的類型中考察--- 憤世嫉俗的隱士與不拘禮法的狂者………………………127 一、 長嘯不言、長嘯不視---消極的聲音抗議策略………………………127 二、 「毀行廢禮,以穢其德」的暗諷--- 阮籍「箕踞嘯歌」之「捋虎鬚」智慧………………………………128 三、嘯之聲音符號傳達出的社會意義---不滿世風的激憤嘯者…………131 第三節 聆聽邊緣的叛逆之聲……………………………………...138 一、 叛亂與戰爭的擬象…………………………………………………....138 二、 兵災、肅殺的不祥之聲---從噪音聆聽歷史…………………………140 三、悲壯的反叛信號---「嘯聚」…………………………………………144 第四節 「嫌有隱使」的禁忌文化………………………………...148 一、 傳達密謀的暗示之聲…………………………………………………148 二、 「叱」---鬼鬼祟祟的擬聲與噪音管制………………………………150 第五節 嘯的神話傳說---從自然與超自然的聲音到役心御氣…..155 一、 以聲喻道---〈齊物論〉的「仰天而噓」與「噫氣吹聲」………...157 二、「吹氣發聲」與「噓氣成風」………………………………………..161 三、「虎嘯風生的神話」…………………………………………………………………………..164 四、「同聲相應」的樸素物理觀與「虎嘯風生」的神話思維…………..167 五、長嘯呼風的傳說………………………………………………………169 六、聲音的招換力量與感物之溝通能力………………………………....173 七、以吹聲招引鳥類…………………………………………………………………………………175 八、 徵兆的掌握與傳達信息的使者---嘯與鳥語…………………………176 九、「嘯叱」與鳥語的溝通---一則同聲相應的神話解讀………………..178 十、 南方鳥俗與嘯風的殘跡--- 「鳥語鬼形之民」與「音霄國」的神話破解………………………180 餘續與結論…………………………………………………….182

    參考書目

    一、古籍資料
    (漢)司馬遷,《史記》,台北:泰順書局,民60。
    (漢)班固,《漢書》,卷七十六。台北:明倫,民61。
    (漢)劉向,《說苑》,臺北市:臺灣商務,民57。
    (晉)陳壽,《三國志》,臺北市:臺灣商務,民57。
    (晉)劉昫,《舊唐書》,臺北市:臺灣商務,民70。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臺北巿:臺灣商務,民70。
    (梁)蕭統,《文選》,臺北巿:文化圖書,民64。
    (梁)簫子顯,《南齊書》,台北:台灣商務(百衲本二十四史宋蜀大字本),民77。
    (梁)顧野王,《玉篇》,臺北市:臺灣商務,民56。
    (齊)魏收,《魏書》,臺北市:臺灣商務,民77。
    (唐)姚思廉《梁書》,臺北市:臺灣商務,民77。
    (唐)太宗文皇帝御撰,《晉書》,台北:藝文,民47。
    (唐)孫廣,《嘯旨》,(出版地不詳):藝文(線裝百部叢書集成【第二函之九】,
    嚴一萍輯),民55。
    (唐)李百藥,《北齊書》,臺北市:臺灣商務,民77。
    (唐)房喬,《晉書》,臺北巿:臺灣商務,民77。
    (唐)李延壽,《南史》,臺北巿:臺灣商務,民77。
    (唐)白居易,《白孔六帖》,臺北市:新興,民58。
    (宋)黃震,《黃氏日抄》,臺北巿:臺灣商務,民60。
    (宋)祝穆,《古今事文類聚》,上海:上海古籍,1992年2月。
    (宋)司馬光,《資治通鑑》,台北:台灣商務(四部叢刊正編),民68。
    (宋)馬端臨,《文獻通考》,台北:新興,1958。
    (宋)王昭禹,《周禮詳解》,上海:商務(線裝景印四庫全書珍本初集【第二十六函】),1935。
    (宋)丁度,《集韻》,台北:學海,民75。
    (宋)曾慥,《類說》,臺北市:臺灣商務,民85。
    (宋)葉廷珪,《海錄碎事》,臺北市:新興,民58。
    (宋)陳昉,《穎川語小》,臺北市:藝文,民57。
    (宋)祝穆,《古今事文類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1992。
    (宋)李昉,《太平御覽》,臺北巿:臺灣商務,民57。
    (宋)吳曾,《能改齋漫錄》,臺北巿:臺灣商務,民55。
    (宋)江少虞,《事實類苑》,臺北巿:臺灣商務,民70。
    (元)李冶,《敬齋古今註》,臺北市:臺灣商務,民77。
    (元)陶宗儀,《說郛》,臺北市:新興,民52。
    (明)陳耀文,《天中記》,台北:台灣商務,民70。
    (明)方以智,《通雅》,台北:台灣商務(影印版四庫珍本三集),民62。
    (明)楊慎,《丹鉛餘錄》,台北:台灣商務(影印版四庫珍本四集),民62。
    (明)王士禎,《池北偶談》,臺北巿:臺灣商務,民65。
    (明)王志慶,《古儷府》,臺北市:商務,民60。
    (清)李光坡,《周禮述註》,台北:台灣商務(四庫全書珍本二集),民60。
    (清)嚴可均校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日本京都:中文出版社,1981 。
    (清)王先謙,《釋名疏証補序》,臺北市:臺灣商務,民57。
    (民初)錢鍾書,《管錐編》,臺北市:書林,民79。
    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宋史》,台北:鼎文,1980。
    楊家駱編,《宋史》,臺北巿:鼎文,民69。
    潘自牧,《記纂淵海》,臺北巿:新興,民61。
    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編輯部編輯,《天原發微》,臺北市:新文豐,民84。
    杭世駿,《三國志補注》,臺北市:中華,民74。
    王昭禹,《周禮詳解》,上海巿:商務印書館,民24。
    馮琦,《經濟類編》,臺北巿:成文,民57。
    董斯張,《廣博物志》,臺北巿:新興,民61。
    王觀國,《學林》,北京:中華,1985。
    高似孫,《緯略》,北京:中華,1985。
    謝啟昆,《廣西通志》,臺北巿:文海,民55。
    二、書籍
    王仲犖,《魏晉南北朝史》,台北:谷風,民76。
    王昆吾,《漢文佛經中的音樂史料》,成都:巴蜀書社,2002。
    史作檉,《形上美學要義》,臺北市:書鄉,民82。
    地球編輯部,《中國文明史》,台北:地球,民81。
    宋兆麟,《游藝風俗》,上海:上海文藝,2001。
    巫瑞書,《南方民俗與楚文化---楚文化掠影》,長沙:岳麓出版社,1997。
    李建民,《中國古代游藝史:樂舞百戲與社會生活之研究》,臺北市:東大發行:民82。
    李零,《中國方術概觀》,北京市:人民中國出版,1993。
    李豐楙,《六朝隋唐仙道類小說研究》,台北:台灣學生,民75。
    季旭昇,《詩經古義新證》,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民83。
    林謙三,《東亞樂器考》,北京:人民音樂,1996。
    阿達利,《噪音:音樂的政治經濟學》,台北:時報文化,,1995。
    范子燁,《中古文人生活研究》,濟南:山東出版社,2001。
    孫機,〈魏晉時代的「嘯」〉,《古代禮制風俗漫談(二)》,台北:群玉堂,民83。
    馬和萱,《布依族》,昆明:雲南教育出版社,1995。
    馬和萱,《雲南民族女性文化叢書˙布依族》,昆明:雲南教育出版社,1995。
    張承宗,魏向東,《中國風俗通史---魏晉南北朝卷》,上海:上海文藝,2001。
    梁滿倉,《中國魏晉南北朝習俗史》,北京:人民,1994。
    郭平,《魏晉風度與音樂》,安徽文藝,2000。
    郭美女,《聲音與音樂教育》,臺北市:五南,民89。
    黃錦鋐,《莊子讀本》,香港:文友書局,1974。
    楊蔭瀏,《中國古代音樂史搞》,臺北巿:丹青出版,民75
    楊蔭瀏,《語言與音樂》,臺北巿:丹青出版,民75。
    葉舒憲,《老子的文化解讀:性與神話學之研究》,武漢市,湖北人民,1994。
    葉舒憲,《符號:語言與藝術》,臺北市:久大印行,民79。
    葉舒憲,《莊子的文化解析》,武漢市,湖北人民出版發行,1997。
    葉舒憲,《詩經的文化闡釋:中國詩歌的發生研究》,武漢市:湖北人民,1994。
    趙憩之,〈嘯歌之興替與音理之解釋〉,《等韻源流》,台北:文史哲,民74年,頁39。
    劉葉秋,《類書簡說》,台北:萬卷樓,民82。
    劉葉秋,《類書簡說》,臺北市:國文天地,民79。
    劉蔭柏,《中國古代雜技》,臺北市:臺灣商務,民82。
    鞏鵬程,《美學在台灣之發展》,台北:南華管理學院,民87。
    蕭兵,《楚辭的文化破譯:一個微宏觀互滲的研究》,武漢市:湖北人民出版,1991。
    羅宗強,《玄學與魏晉士人心態》,臺北市:文史哲,民81。

    三、期刊資料
    李曼,〈上帝賜與的魔笛---漫談口哨藝術〉,《世界知識畫報》,第89期,1990,頁24-26頁。
    范子燁,〈嘯:東方古國的口哨音樂〉,北京:《中國文化》,1995年秋季號,第12期,頁177-184。
    范子燁,〈論“自然之至音”---“嘯”〉,哈爾濱:《求是學刊》,1994年3期,頁65-71。
    范子燁,〈論“嘯”——絕響的中國雅樂〉,哈爾濱:《求是學刊》,1997年4期,頁74-77。
    范子燁,〈論阮籍善嘯〉,哈爾濱:《北方論叢》,1999年2期,頁44-50。
    倪鐘鳴,〈論長嘯與魏晉風度〉,深圳:《深圳大學學報》,1985年3期,頁14-21。
    溫天河,〈嘯的研究〉,《育達學報》,台北:11卷,民國86年12月,頁88-95。
    臧克和¸〈從尚書有關文獻說到中國古代樂舞的一種聯繫〉,《學術月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第三期。
    澤田瑞穗,〈嘯的源流〉,《東方宗教》,東京:道教協會,1974年10月,四十四號,頁13。
    澤田瑞穗,〈嘯的源流〉,《東方宗教》,東京:道教協會,1974年10月,四十四號。

    四、報紙
    謝文孫以江南書生之筆發表於中國時報,民67,3月31日、4月1日及民67,4月16日第八版。

    下載圖示 校內:立即公開
    校外:2003-08-27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