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徐恩廣 Hsu, En-Kuang |
|---|---|
| 論文名稱: |
從「吹聲」到「異響」—論上古至魏晉「嘯」的音樂文化 |
| 指導教授: |
陳碧燕
Chen, Pi-Yen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藝術研究所 Institute of Art Studies |
| 論文出版年: | 2003 |
| 畢業學年度: | 91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92 |
| 中文關鍵詞: | 中國音樂文化 、聲音 、嘯 、口哨 、魏晉 、口技 |
| 相關次數: | 點閱:69 下載:5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我們對於「人聲」的直接印象,大都偏向於「歌唱」或「語言」之類依靠震動聲帶發出的聲響,然而中國自古以來另有一種聲音系統,運用完全不同於語言的發聲技術,建立獨樹一格的表達模式;那就是以縮唇吹氣發出樂音的「吹聲」系統。從上古以降,其最具代表性的指稱就是「嘯」。本文試圖考察「嘯」及其他相似的活動之發聲方式,並探究其特殊的功能;這些功能與「嘯」的聲音物理特性及長久以來被賦予的文化象徵密不可分。藉由上古至魏晉文獻中記載的各種吹嘯之實踐,可以發現這種非語言的「吹聲」不僅在音樂上有著特殊的形式,甚至它的聲音本身就負載了多重而複雜的涵義。此特殊技術在文人筆下漸漸披上了神話色彩,但還是可以發現許多記載,表露了「嘯」之原始自然的野趣。
在魏晉時,「嘯者」的地位達到高點,瀟灑不拘、傲世叛逆的情志都可以用吹嘯來傳遞。這種特殊的文化現象足以讓我們重新思考中國的聲音表達之多樣性,也透露著,中國音樂曾經存在如此具有原始生命力的形式。今日「嘯」的技術也許不至於斷絕,但它的文化意義卻已大異於往昔,藉由本文希望能替這種「異響」在中國音樂史上標記一個位置。
參考書目
一、古籍資料
(漢)司馬遷,《史記》,台北:泰順書局,民60。
(漢)班固,《漢書》,卷七十六。台北:明倫,民61。
(漢)劉向,《說苑》,臺北市:臺灣商務,民57。
(晉)陳壽,《三國志》,臺北市:臺灣商務,民57。
(晉)劉昫,《舊唐書》,臺北市:臺灣商務,民70。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臺北巿:臺灣商務,民70。
(梁)蕭統,《文選》,臺北巿:文化圖書,民64。
(梁)簫子顯,《南齊書》,台北:台灣商務(百衲本二十四史宋蜀大字本),民77。
(梁)顧野王,《玉篇》,臺北市:臺灣商務,民56。
(齊)魏收,《魏書》,臺北市:臺灣商務,民77。
(唐)姚思廉《梁書》,臺北市:臺灣商務,民77。
(唐)太宗文皇帝御撰,《晉書》,台北:藝文,民47。
(唐)孫廣,《嘯旨》,(出版地不詳):藝文(線裝百部叢書集成【第二函之九】,
嚴一萍輯),民55。
(唐)李百藥,《北齊書》,臺北市:臺灣商務,民77。
(唐)房喬,《晉書》,臺北巿:臺灣商務,民77。
(唐)李延壽,《南史》,臺北巿:臺灣商務,民77。
(唐)白居易,《白孔六帖》,臺北市:新興,民58。
(宋)黃震,《黃氏日抄》,臺北巿:臺灣商務,民60。
(宋)祝穆,《古今事文類聚》,上海:上海古籍,1992年2月。
(宋)司馬光,《資治通鑑》,台北:台灣商務(四部叢刊正編),民68。
(宋)馬端臨,《文獻通考》,台北:新興,1958。
(宋)王昭禹,《周禮詳解》,上海:商務(線裝景印四庫全書珍本初集【第二十六函】),1935。
(宋)丁度,《集韻》,台北:學海,民75。
(宋)曾慥,《類說》,臺北市:臺灣商務,民85。
(宋)葉廷珪,《海錄碎事》,臺北市:新興,民58。
(宋)陳昉,《穎川語小》,臺北市:藝文,民57。
(宋)祝穆,《古今事文類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1992。
(宋)李昉,《太平御覽》,臺北巿:臺灣商務,民57。
(宋)吳曾,《能改齋漫錄》,臺北巿:臺灣商務,民55。
(宋)江少虞,《事實類苑》,臺北巿:臺灣商務,民70。
(元)李冶,《敬齋古今註》,臺北市:臺灣商務,民77。
(元)陶宗儀,《說郛》,臺北市:新興,民52。
(明)陳耀文,《天中記》,台北:台灣商務,民70。
(明)方以智,《通雅》,台北:台灣商務(影印版四庫珍本三集),民62。
(明)楊慎,《丹鉛餘錄》,台北:台灣商務(影印版四庫珍本四集),民62。
(明)王士禎,《池北偶談》,臺北巿:臺灣商務,民65。
(明)王志慶,《古儷府》,臺北市:商務,民60。
(清)李光坡,《周禮述註》,台北:台灣商務(四庫全書珍本二集),民60。
(清)嚴可均校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日本京都:中文出版社,1981 。
(清)王先謙,《釋名疏証補序》,臺北市:臺灣商務,民57。
(民初)錢鍾書,《管錐編》,臺北市:書林,民79。
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宋史》,台北:鼎文,1980。
楊家駱編,《宋史》,臺北巿:鼎文,民69。
潘自牧,《記纂淵海》,臺北巿:新興,民61。
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編輯部編輯,《天原發微》,臺北市:新文豐,民84。
杭世駿,《三國志補注》,臺北市:中華,民74。
王昭禹,《周禮詳解》,上海巿:商務印書館,民24。
馮琦,《經濟類編》,臺北巿:成文,民57。
董斯張,《廣博物志》,臺北巿:新興,民61。
王觀國,《學林》,北京:中華,1985。
高似孫,《緯略》,北京:中華,1985。
謝啟昆,《廣西通志》,臺北巿:文海,民55。
二、書籍
王仲犖,《魏晉南北朝史》,台北:谷風,民76。
王昆吾,《漢文佛經中的音樂史料》,成都:巴蜀書社,2002。
史作檉,《形上美學要義》,臺北市:書鄉,民82。
地球編輯部,《中國文明史》,台北:地球,民81。
宋兆麟,《游藝風俗》,上海:上海文藝,2001。
巫瑞書,《南方民俗與楚文化---楚文化掠影》,長沙:岳麓出版社,1997。
李建民,《中國古代游藝史:樂舞百戲與社會生活之研究》,臺北市:東大發行:民82。
李零,《中國方術概觀》,北京市:人民中國出版,1993。
李豐楙,《六朝隋唐仙道類小說研究》,台北:台灣學生,民75。
季旭昇,《詩經古義新證》,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民83。
林謙三,《東亞樂器考》,北京:人民音樂,1996。
阿達利,《噪音:音樂的政治經濟學》,台北:時報文化,,1995。
范子燁,《中古文人生活研究》,濟南:山東出版社,2001。
孫機,〈魏晉時代的「嘯」〉,《古代禮制風俗漫談(二)》,台北:群玉堂,民83。
馬和萱,《布依族》,昆明:雲南教育出版社,1995。
馬和萱,《雲南民族女性文化叢書˙布依族》,昆明:雲南教育出版社,1995。
張承宗,魏向東,《中國風俗通史---魏晉南北朝卷》,上海:上海文藝,2001。
梁滿倉,《中國魏晉南北朝習俗史》,北京:人民,1994。
郭平,《魏晉風度與音樂》,安徽文藝,2000。
郭美女,《聲音與音樂教育》,臺北市:五南,民89。
黃錦鋐,《莊子讀本》,香港:文友書局,1974。
楊蔭瀏,《中國古代音樂史搞》,臺北巿:丹青出版,民75
楊蔭瀏,《語言與音樂》,臺北巿:丹青出版,民75。
葉舒憲,《老子的文化解讀:性與神話學之研究》,武漢市,湖北人民,1994。
葉舒憲,《符號:語言與藝術》,臺北市:久大印行,民79。
葉舒憲,《莊子的文化解析》,武漢市,湖北人民出版發行,1997。
葉舒憲,《詩經的文化闡釋:中國詩歌的發生研究》,武漢市:湖北人民,1994。
趙憩之,〈嘯歌之興替與音理之解釋〉,《等韻源流》,台北:文史哲,民74年,頁39。
劉葉秋,《類書簡說》,台北:萬卷樓,民82。
劉葉秋,《類書簡說》,臺北市:國文天地,民79。
劉蔭柏,《中國古代雜技》,臺北市:臺灣商務,民82。
鞏鵬程,《美學在台灣之發展》,台北:南華管理學院,民87。
蕭兵,《楚辭的文化破譯:一個微宏觀互滲的研究》,武漢市:湖北人民出版,1991。
羅宗強,《玄學與魏晉士人心態》,臺北市:文史哲,民81。
三、期刊資料
李曼,〈上帝賜與的魔笛---漫談口哨藝術〉,《世界知識畫報》,第89期,1990,頁24-26頁。
范子燁,〈嘯:東方古國的口哨音樂〉,北京:《中國文化》,1995年秋季號,第12期,頁177-184。
范子燁,〈論“自然之至音”---“嘯”〉,哈爾濱:《求是學刊》,1994年3期,頁65-71。
范子燁,〈論“嘯”——絕響的中國雅樂〉,哈爾濱:《求是學刊》,1997年4期,頁74-77。
范子燁,〈論阮籍善嘯〉,哈爾濱:《北方論叢》,1999年2期,頁44-50。
倪鐘鳴,〈論長嘯與魏晉風度〉,深圳:《深圳大學學報》,1985年3期,頁14-21。
溫天河,〈嘯的研究〉,《育達學報》,台北:11卷,民國86年12月,頁88-95。
臧克和¸〈從尚書有關文獻說到中國古代樂舞的一種聯繫〉,《學術月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第三期。
澤田瑞穗,〈嘯的源流〉,《東方宗教》,東京:道教協會,1974年10月,四十四號,頁13。
澤田瑞穗,〈嘯的源流〉,《東方宗教》,東京:道教協會,1974年10月,四十四號。
四、報紙
謝文孫以江南書生之筆發表於中國時報,民67,3月31日、4月1日及民67,4月16日第八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