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施穗鈺 Shih, Sui-yu |
|---|---|
| 論文名稱: |
公與私――魏晉士群的角色定位與自我追尋 Gong and Si――The Role Identify and Self Search of Wei-Jin Dynasty Intellectuals |
| 指導教授: |
江建俊
Jiang, Jian-jyun 林朝成 Lin, Chao-cheng |
| 學位類別: |
博士 Docto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
| 論文出版年: | 2008 |
| 畢業學年度: | 96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339 |
| 中文關鍵詞: | 王弼《老子注》 、高誘 、魏晉士群 、公與私 、隱逸 、郭象《莊子注》 |
| 外文關鍵詞: | Intellectuals of Wei-Jin Dynasty, gong and si, Wang-Bi's《Lao Tzu Zhu》, philosophies of reclusion, Gao you, Guo Xiang's《Zhuang Tzu Zhu》 |
| 相關次數: | 點閱:133 下載:31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由於魏晉時期「公」與「私」的內容,兼具「公家」、「私門」的一般性用語與「至公」、「無私」的價值性詞彙之雙重意涵。因此,本文選擇以魏晉士群作為主要對象,意欲藉由兩種研究方式完成下列的工作:一者,透過析理魏晉士群對傳統經典的注解內容,來呈顯魏晉公私觀念在思想層面的衍繹與嬗變。二者,通過對史傳資料及相關文獻的梳理,以彰顯魏晉人物在參與政治社會活動過程中所實踐的「公型理念」與「無私」價值。這樣的做法,不僅可以完整地呈顯魏晉「公」與「私」的基本意涵,更能從「清」與「身」兩個概念,勾勒出魏晉士群在公私論題上的特殊思想史意義。
是以,本篇論文寫作的必要性,可從兩方面說之。第一,就公與私的論題而言。目前既有的研究成果,多從先秦的「義利之辨」跳接宋明理學的「天理人欲之辨」,至於魏晉時期的相關討論則付之闕如。但是,從嵇康〈釋私論〉與曹羲〈至公論〉的題目來看,便顯示了魏晉思想家對此論題保持著一定的關注。因而,本篇論文的選題,即具補白研究區塊的效用。第二,就魏晉時期的公私詮釋脈絡而言。曹羲所說「崇公抑私」與袁準所言「背私向公」,顯然和王弼「無身無私」之說及嵇康「公成私敗」之理,屬於不同的論述方式。那麼,藉由本文採取的研究方法,不但可以呈現魏晉公私的兩種意涵,並且還能在目前玄學「本末」、「有無」、「體用」的研究框架之外,提出另一種關於魏晉思想史的論述視角。
關鍵字:公與私;魏晉士群;高誘;王弼《老子注》;郭象《莊子注》;隱逸
The concept of 「gong and si」(公與私) in Wei-Jin Dynasties contents both of the general wording of 「gong jia」(公家)、「si men」(私門) and the values phrases of 「zhi gong」(至公)、「wu si」(無私). Therefore, this text takes the Wei-Jin Dynasty intellectuals as the object of the study. Through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classic canons to show how the concept of 「gong」(公) and 「si」(私)changes in Wei-Jin Dynasty and analyze the analysis of the related historic material of how Wei-Jin Dynasty intellectuals participate in political and social activities to signify the value of 「gong xing li nian」(公型理念)and 「wu si」(無私). This essay try to fully present the basic meaning of 「gong」(公) and 「si」(私)in Wei-Jin Dynasties, moreover, the Wei-Jin Dynasty intellectuals through the concepts of 「qing」(清) and 「shen」(身) specify the specialty way of thinking in Chinese thought and philosophy history.
The necessity of this essay based on the following aspects. The first, from the 「gong si」(公私)point of view, most of the researches are focus on the concept of 「yi li zhi bian」(義利之辨) from early Qin dynasty and the concept of 「tian li ren yu zhi bian」(天理人欲之辨)from Song Ming Dynasties but lack of the discussion from Wei-Jin Dynasties. However, it is proven that the philosophers of Wei-Jin Dynasties are concerned about this subject from the titles of the「Shi i lun」(釋私論)written by Ji Kang(嵇康) and the 「Shi gong lun」(至公論)written by 「Cao yi」(曹羲)and this essay has complete the absence of the discussion from Wei-Jin Dynasties. Second, from the thread of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ncept of 「gong si」(公私), there are different ways to interpret the concept. Such as the concept of 「chong gong yi si」(崇公抑私)written by 「Cao yi」(曹羲)、the concept of「bei si xiang gong」(背私向公)written by「yuan zhun」(袁準)、the concept of「wu shen wu si」(無身無私)written by「Wang-Bi」(王弼)and the concept of「gong cheng si bai」(公成私敗)written by 「Ji Kang」(嵇康). This essay presents two aspects of the concept of 「gong si」(公私)in Wei-Jin Dynasties and offer a distinct viewpoint of Wei-Jin Dynasties thought and philosophy history from the point of views of 「ben mo」(本末)、「you wu」(有無)、「ti yong」(體用)in the present study of 「Hsuan hsueh」(玄學)
Key word:「gong and si」;Intellectuals of Wei-Jin Dynasty;Gao you;Wang-Bi’s《Lao Tzu Zhu》;Guo Xiang’s《Zhuang Tzu Zhu》;philosophies of reclusion
引用文獻
(依標題分類,再按作者姓名筆劃排序,同一作者按出版時間先後次序排序。)
一、古籍原典
孔安國傳、孔穎達疏、李學勤主編,《尚書正義》,台北:臺灣古籍,2001
王夫之著、舒士彥整理,《讀通鑑論》,北京:中華書局,2002版
王卡點校,《老子道德經河上公章句》,北京:中華書局,2006
王先慎撰、鍾哲點校,《韓非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03版
王先謙撰、沈嘯寰 王星賢點校,《荀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07版
王利器撰,《新語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7版
王利器撰,《文子疏義》,北京:中華書局,2000
王符著、〔清〕汪繼培箋,《潛夫論箋校正》,北京:中華書局,1997版
王鳴盛著、黃曙輝點校,《十七史商榷》,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5
司馬遷撰,《史記》,北京:中華書局,2002版
任繼愈、傅琮璇主編,《文津閣四庫全書‧第231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任繼愈、傅琮璇主編,《文津閣四庫全書‧第280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何晏集解、皇侃義疏,《論語集解義疏》,北京:中華書局,1985
吳雲主編,《建安七子集校注‧修訂版》,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版
李隆基注、〔宋〕刑昺疏、李學勤主編,《孝經注疏》,台北:臺灣古籍,2001
沈約撰,《宋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版
房玄齡等撰,《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87版
范曄撰、李賢等注,《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版
孫希旦撰,沈嘯星、王星賢點校,《禮記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98
徐天麟撰,《東漢會要》,北京:中華書局,1998版
徐堅等著,《初學記》,北京:中華書局,2004版
徐幹著 徐湘霖校,《中論校注》,成都:巴蜀書社出版,2000
班固撰、顏師古注,《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版
荀悅著,《漢紀》、袁宏著,《後漢紀》,張烈點校,《兩漢紀》,北京:中華書局,2005版
高明,《帛書老子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8
馬國翰輯,《玉函山房輯佚書》,京都:中文出版社,1979
張敦頤編,《六朝事跡編類》,北京:中華書局,1985版
張溥、殷孟倫輯注,《漢魏六朝百三家集題辭注》,台北:木鐸出版社,1982
章學誠著、葉瑛校注,《文史通義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4版
陳立撰、吳則虞點校,《白虎通疏證》,北京:中華書局,1997版
陳伯君校注,《阮籍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4版
陸侃如,《中古文學繫年》,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
陳壽撰、裴松之注,《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2002版
郭慶藩撰、王孝魚點校,《莊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82
湯球輯,《九家舊晉書輯本》,北京:中華書局,1985版
湯球 黃奭輯、喬治忠校注,《眾家編年體晉史》,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9
焦循撰、沈文倬點校,《孟子正義》,北京:中華書局,1998版
程榮纂輯,《漢魏叢書》,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2
程樹德撰,程俊英、蔣見元點校,《論語集釋》,北京:中華書局,2006版
程顥、程著、王孝魚點校,《二程集》,北京:中華書局,2004版
逯欽立輯校,《先秦漢魏晉南朝詩》,北京:中華書局,1998版
楊伯峻撰,《列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97版
楊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箋》,北京:中華書局,1996版
楊晨撰,《三國會要》,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版
趙翼著、王樹民校證,《廿二史劄記校證》,北京:中華書局,2001版
劉文典撰,《淮南鴻烈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97版
劉向撰、向魯宗校證,《說苑校證》,北京:中華書局,2000版
劉義慶撰、余嘉錫箋疏,《世說新語箋疏》,台北:華正書局,1989
劉義慶撰、徐震堮校箋,《世說新語校箋》,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版
劉義慶撰、劉孝標注、楊勇校箋,《世說新語校箋‧修訂本》,北京:中華書局,2006
劉勰著,《文心雕龍注》,台北:宏業書局,1982版
鄭玄注、賈公達疏、李學勤主編,《周禮注疏》,台北:臺灣古籍,2001
閻振益、鍾夏撰,《新書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0版
戴明揚校注,《嵇康集校注》,台北:河圖洛書出版社,1978版
韓格平注譯,《竹林七賢詩文全集譯注》,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
韓格平主編,《魏晉全書》,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
韓嬰撰、許維遹校釋,《韓詩外傳集釋》,北京:中華書局,2005版
嚴可均輯、何宛屏等審訂,《全三國文》,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嚴可均輯、何宛屏等審訂,《全晉文》,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蘇輿撰、鍾哲點校,《春秋繁露義證》,北京:中華書局,2002版
二、當代研究論著
(一)中國哲學史、思想史通論
任繼愈主編,《中國哲學發展史‧秦漢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版
任繼愈主編,《中國哲學發展史‧魏晉南北朝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版
牟宗三,《中國哲學特質》,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9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1版
余英時,《歷史與思想》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2版
余英時,《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古代篇》,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2
余英時,《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2版
余英時,《宋明理學與政治文化》,台北:允晨文化實業有限公司,2004
余英時著、侯旭東等譯,《東漢生死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金春峰,《漢代思想史》(修訂增補版),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版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卷一》,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卷二》,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9
唐君毅,《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台北:正中書局,1992
徐復觀,《兩漢思想史‧卷二》,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3版
徐復觀,《中國思想史論集》,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3版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台北:台灣商務,1994
徐復觀,《兩漢思想史‧卷一》,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9版
徐復觀,《兩漢思想史‧卷三》,台北:臺灣學生書局,2002版
張岱年等著、苑淑婭編,《中國觀念史》,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
許抗生等,《魏晉玄學史》,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
陳少峰,《宋明理學與道家哲學》,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
陳來,《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春秋時代的宗教、倫理與社會思想》,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2
傅偉勛,《從西方哲學到禪佛教》,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2版
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上海:上海書店,1991
湯用彤,《理學‧佛學‧玄學》,台北:淑馨出版社,1997版
馮文達,《早期中國哲學略論》,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8
馮文達,《中國哲學的本源――本體論》,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1
馮友蘭,《新理學》,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7
楊國榮,《善的歷程》,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6
楊國榮,《倫理與存在――道德哲學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楊儒賓主編,《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93
葛兆光,《七世紀前中國的知識、思想與信仰世界‧第一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8
蒙培元,《心靈超越與境界》,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蕭公權,《中國政治思想史》,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2
錢穆,《中國思想史》,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4版
(二)儒、道及黃老
丁四新,《郭店楚墓竹簡思想研究》,北京:東方出版社,2000
丁原明,《黃老學論綱》,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0
丁原植,《郭店竹簡老子釋析與研究》,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1998
尹振環,《楚簡老子辨析:楚簡與帛書《老子》的比較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1
尹振環,《帛書老子再疏義》,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
王叔岷,《莊學管闚》,台北:藝文印書館,1978
王叔岷,《莊子校詮》,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4
王淮,《老子探義》,台北:商務印書館,1969
王葆玹,《老莊學新探》,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2
王德有,《老子指歸譯注》,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白奚,《稷下學研究:中國古代的思想自由與百家爭鳴》,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8
伍學至,《老子反名言論》,台北:唐山出版社,2002
伍曉明,《吾道一以貫之:重讀孔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任繼愈,《老子繹讀》,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
牟鍾鑒,《《呂氏春秋》與《淮南子》思想研究》,山東:齊魯書社,1987
何澤恆,《先秦儒道舊義新知錄》,台北:大安出版社,2004
吳光明,《莊子》,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2版
吳冠宏,《聖賢典型的儒道義蘊試詮――以舜、甯武子、顏淵與黃憲為釋例》,台北:里仁書局,2000
呂錫琛,《道家、道教與中國古代政治》,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
汪中江,《道家形而上學》,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
哈佛燕京學社主編,《儒家傳統與啟蒙心態》,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
胡家聰,《管子新探》,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高晨陽,《阮籍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7
崔大華,《莊子歧解》,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1988
崔大華,《莊學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版
張亨,《思文之際論集――儒道思想的現代詮釋》,台北:允晨文化實業有限公司,1997
張松輝,《莊子疑義考辨》,北京:中華書局,2007
張舜徽,《周秦道論發微》,台北:木鐸出版社,1988
陳少明,《〈齊物論〉及其影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郭沂,《郭店楚簡與先秦學術思想》,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陳奇猷,《呂氏春秋校釋》,台北:華正書局,1988
陳明,《儒學的歷史文化功能――士族:特殊形態的知識分子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1997
陳鼓應,《莊子今註今譯》,北京:中華書局,2001版
陳鼓應,《老子今註今譯》(參照簡帛本最新修訂版),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陳鼓應,《周易今注今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陳麗桂,《戰國時期的黃老思想》,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1
黃俊傑,《東亞儒學的新視野》,台北:喜瑪拉雅基金會,2002
馮達文,《回歸自然――道家的主調與變奏》,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1992
黃慧英,《儒家倫理――體與用》,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5
楊國榮,《莊子的思想世界》,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楊儒賓編,《中國經典詮釋傳統(三):文學與道家經實篇》,台北:喜瑪拉雅基金會,2002
葉維廉,《道家美學與西方文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熊鐵基,《秦漢新道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劉述先編,《儒家倫理研討會論文集》,新加坡:東亞哲學研究所,1987
劉笑敢,《莊子哲學及其演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
劉笑敢,《老子:年代新考與思想新詮》,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7
劉笑敢,《老子古今:五種對勘與析評引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劉榮賢,《莊子外雜篇研究》,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4
樊浩,《中國倫理精神的歷史建構》,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
錢穆,《莊老通辨》,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2
錢穆,《論語新解》,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2
鍾泰,《莊子發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顏世安,《莊子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9
魏啟鵬,《馬王堆漢墓帛書《黃帝書》箋證》,北京:中華書局,2004
(三)魏晉思想及文學
王葆玹,《正始玄學》,山東:齊魯書社,1987版
王葆玹,《玄學通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6
王瑤,《中古文學史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王曉毅,《中國古代人才鑒識術――《人物志》譯注與研究》,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4
王曉毅,《嵇康評傳――漢魏風骨盡 竹林遺恨長》,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5版
王曉毅,《王弼評傳:附何晏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6
王曉毅,《儒釋道與魏晉玄學的形成》,北京:中華書局,2003
王曉毅,《郭象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
王鍾陵,《中國中古詩歌史》,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88
牟宗三,《才性與玄理》,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9版
江建俊,《建安七子學述》,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2
江建俊,《漢末人倫鑒識之總理則》,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3
余敦康,《魏晉玄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余敦康,《何晏王弼玄學新探》,北京:方志出版社,2007
吳冠宏,《魏晉玄義與聲論新探》,台北:里仁書局,2006
李建中,《魏晉文學與魏晉人格》,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
李玲珠,《魏晉新文化運動:自然思潮》,台北:文津出版社,2004
周大興,《自然‧名教‧因果――東晉玄學論集》,台北:中研院文哲所,2004
林登順,《魏晉南北朝儒學流變之省察》,台北:文津出版社,1996
林麗真,《王弼》,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8
姜劍雲,《太康文學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3
范子燁,《世說新語研究》,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8
唐翼明,《魏晉清談》,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2
孫宜康著、鍾振振譯,《抒情與描寫:六朝詩歌概論》,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6
袁保新,《老子哲學之詮釋與重建》,台北:文津出版社,1991
馬小虎,《魏晉以前個體「自我」的演變》,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馬良懷,《崩潰與重建中的困惑:魏晉風度研究》,北京:中國社科出版社,1993
馬良懷,《張湛評傳:兼容三教 建立二元》,廣西:廣西教育出版社,1997
馬良懷,《漢晉之際道家思想研究》,門:門大學出版社,2006
高晨陽,《儒道會通與正始玄學》,濟南:齊魯書社,2000
高華平,《魏晉玄學人格美研究》,成都:巴蜀書社出版,2000
高齡芬,《王弼老學之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
康中乾,《有無之辨――魏晉玄學本體思想再解讀》,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張蓓蓓,《中古學術論略》,台北:大安出版社,1991
張蓓蓓,《魏晉學術人物新研》,台北:大安出版社,2001
梅家玲,《世說新語的語言與敘事》,台北:里仁書局,2004
梅家玲,《漢魏六朝文學新論:擬代與贈答篇》,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章啟群,《論魏晉自然觀》,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莊耀郎,《郭象玄學》,台北:里仁書局,1999
許建良,《魏晉玄學倫理思想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陳昌明,《六朝文學之感官辯證》,台北:里仁書局,2005
郭梨華,《王弼之自然與名教》,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
湯一介,《郭象與魏晉玄學》(增訂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湯用彤,《魏晉玄學論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童強,《嵇康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
葉楓寧,《西晉作家的人格與文風》,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6
葛曉音編,《漢魏六朝文學與宗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廖蔚卿,《中古詩人研究》,台北:里仁書局,2005
劉偉航,《三國倫理研究》,成都:巴蜀書社出版,2002
樓宇烈校釋,《老子周易王弼注校釋》,台北:華正書局,1983
蔡忠道,《魏晉處世思想之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2007
鄭毓瑜,《性別與家園:漢晉辭賦的楚騷論述》,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6
錢志,《魏晉詩歌藝術原論‧修訂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版
戴璉璋,《玄智、玄理與文化發展》,台北:中研究文哲所,2002
謝大寧,《「歷史的嵇康」與「玄學的嵇康」:從玄學史看嵇康思想的兩個側面》,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
魏明安、趙以武,《傅玄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6
羅宗強,《玄學與魏晉士人心態》,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
蘇新鋈,《郭象莊學平議》,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0
(四)史學、文化社會及其他
于迎春,《秦漢士史》,北京:中華書局,2000
毛漢光,《中國中古社會史論》,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97版
王子今,《「忠」觀念研究:一種政治道德的文化源流與歷史演變》,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9
王仁祥,《先秦兩漢的隱逸》,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5
王永平,《六朝江東世族之家風與家學研究》,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3
王伊同,《五朝門第――附高門權門世系婚姻表》,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78版
王能憲,《世說新語研究》,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
王健文,《奉天承運――古代中國的「國家」概念及其正當性基礎》,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5
田餘慶,《秦漢魏晉史探微‧重訂本》,北京:中華書局,2004
田餘慶,《東晉門閥政治》,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版
甘懷真,《皇權、禮儀與經典詮釋:中國古代政治史研究》,台北:喜瑪拉雅基金會,2003
牟宗三,《歷史哲學》,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8版
余嘉錫,《四庫提要辨證》(上下冊),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4
吳正嵐,《六朝江東士族的家學與門風》,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3
呂思勉,《呂思勉讀史札記‧增訂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汪中江,《視域變化中的中國人文與思想世界》,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
邢義田,《秦漢史論稿》,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7
周一良,《周一良集‧第壹卷‧魏晉南北朝史論》,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
周一良,《周一良集‧第貳卷‧魏晉南北朝史札記》,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
唐長孺,《魏晉南北朝史論拾遺》,出版者不詳,1982
唐長孺,《魏晉南北朝史論叢‧外一種》,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2版
張立偉,《歸去來兮:隱逸的文化透視》,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5
張蓓蓓,《東漢士風及其轉變》,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85
張德勝,《儒家倫理與秩序情結》,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89
曹道衡、沈玉成,《中古文學史料叢考》,北京:中華書局,2003
許尤娜,《魏晉隱逸思想及其美學涵義》,台北:文津出版社,2001
許倬雲,《求古編》,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
陳弱水,《公共意識與中國文化》,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5
陳啟雲,《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的歷史析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陳啟雲著、高專誠譯,《荀悅與中古儒學》,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2000
傅小凡,《晚明自我觀研究》,成都:巴蜀書社出版,2001
程章燦,《世族與六朝文學》,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8
程樹德,《九朝律考》,北京:中華書局,2003
黃克武、張哲嘉主編,《公與私:近代中國個體與群體之重建》,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0
楊永俊,《禪讓政治研究》,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
萬繩楠,《魏晉南北朝文化史》,台北:雲龍出版社,2002版
萬繩楠,《魏晉南北朝史論稿》,台北:雲龍出版社,2002版
寧稼雨,《魏晉士人人格精神――《世說新語》的士人精神史研究》,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3
趙園,《明清之際士大夫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劉澤華,《士人與社會:秦漢魏晉南北朝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
劉澤華,《中國傳統政治思想反思》,北京:新華書店,1987
劉澤華等著,《公私概念與中國社會》,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衛廣來,《漢魏晉皇權嬗代》,太原:書海出版社,2002
閻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
閻愛民,《漢晉家族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瞿同祖,《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台北:里仁書局,2000版
蘇紹興,《兩晉南朝的士族》,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3版
三、日文研究
川勝義雄,《六朝貴族制社會研究》,東京:岩波書店,1982
中國中世史研究會主編,《中國中世史研究:六朝隋唐社會文化》,東京:東海大出版,1970
中國中世史研究會主編,《中國中世史研究 編》,京都:京都大術出版,1995
中隆藏,《六朝思想史研究:士大夫教思想》,京都:平樂寺書店,1992
加賀治,《中國古典解史‧魏晉篇》,東京:勁草書房,昭和39年
村上嘉實,《六朝思想史研究》,京都:平樂寺書店,1976
板野長八,《中古代社思想史研究》,東京:研文出版,2000
宮川尚志,《六朝史研究‧政治社會篇》,京都:平樂寺書店,1992
堀池信夫,《漢魏思想史研究》,東京:明治書院,1988
溝口雄三,《公私》,東京:株式會社三省堂,1996
道端良秀,《教儒教倫理――中國教孝問題》,京都:平樂寺書店,1985
正郎,《莊子思想解―郭象‧成玄英―》,東京:三省堂,1999
四、日歐美漢學研究
〔日〕小野澤精一、福永光司、山井涌編,《氣的思想――中國自然觀與人的觀念的發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日〕池田知久著、黃華珍譯,《《莊子》――「道」的思想及其演變》,台北:國立編譯館,2001
〔日〕池田知久著、曹峰譯,《池田知久簡帛研究論集》,北京:中華書局,2006
〔日〕谷川道雄著,馬彪譯,《中國中世紀社會與地方共同體》,北京:中華書局,2002
〔日〕岡村繁著,陸曉光譯,《岡村繁全集 第參卷:漢魏六朝的思想和文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日〕溝口雄三著,趙士林譯,《中國的思想》,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
〔日〕溝口雄三著,索介然、龔穎譯,《中國前近代思想的演變》,北京:中華書局,1997
〔日〕蜂屋邦夫著、雪艷譯,《道家思想與佛教》,瀋陽:遼寧教育出版,2000
〔法〕弗朗索瓦‧于連著、閆素偉譯,《聖人無意――或哲學的他者》,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美〕本杰明‧史華茲(Benjamin I.Schwartz)著,程鋼譯,劉東校,《古代中國的思想世界》The worid of thought in ancient China,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3
〔美〕田浩(Hoyt Cleveland Tillman)編,楊立華、吳艷紅等譯,《宋代思想史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
〔美〕安樂哲(Roger T.Ames)著、滕復譯,《主術:中國古代政治藝術之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
〔美〕安樂哲(Roger T.Ames)、羅思文著,余瑾譯,《《論語》的哲學詮釋:比較哲學的視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美〕安樂哲(Roger T.Ames)、郝大維(Hall D.L.)著,何金俐譯,《道不遠人――比較視域中的《老子》》,北京:學苑出版社,2004
〔美〕安樂哲(Roger T.Ames)著,彭國翔編譯,《自我的圓成:中西互境下的古典儒學與道家》,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6
〔美〕倪衛德著,萬白安編,周熾成譯,《儒家之道:中國哲學之探討》,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
〔美〕唐納德‧J蒙羅著,莊國雄、陶黎銘譯,《早期中國『人』的觀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美〕郝大維(David L. Hall)、安樂哲(Roger T.Ames)著,施忠連譯,《漢哲學思維的文化探源》Thinking From the Han,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9
〔美〕馬塞勒(Anthony J.Massella)等著,任鷹等譯,《文化與自我》,台北:遠流出版,1990
〔美〕喬治‧H‧米德(George H. Mead)著,趙月瑟譯,《心靈、自我與社會》,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7版
〔美〕愛蓮心著,周熾成譯,《嚮往心靈轉化的莊子:內篇分析》,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4
〔美〕赫伯特‧芬格萊特(Herbert Fingarette)著,彭國翔、張華譯,《孔子:即凡而聖》Confucius:The Secular as Sacred,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2
〔英〕葛瑞漢(A.C.Graham),張海晏譯,《論道者:中國古代哲學論辯》Disputers of the TAO:Philosophical Argument in Ancient China,北京:中國社會科學社出版,2003
〔荷〕許里和著,李四龍、裴勇等譯,《佛教征服中國》,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3
劉俊文主編,《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第四卷‧六朝隋唐》,北京:中華書局,1993版
五、工具書類
張舜徽主編,《三國志辭典》,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4
張萬起編,《世說新語詞典》,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版
劉乃和主編,《晉書辭典》,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1
〔日〕北原峰樹編,《老子王弼注索引》,北九州:北九州中國書店,1987
〔日〕北原峰樹編,《列子張湛注索引》,北九州:北九州中國書店,1988
〔日〕北原峰樹編,《莊子郭象注索引》,北九州:北九州中國書店,1990
六、學位論文
吳冠宏,〈魏晉玄論與士風新探――以「情」為綰合及詮釋進路〉,台北: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研究所博論,1997
周大興,〈王弼玄學與魏晉名教觀念的演變〉,台北: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博論,1996
林俊宏,〈魏晉道家政治思想之演變〉,台北:國立臺灣大學政治研究所博論,1996
林朝成,〈魏晉玄學的自然觀與自然美學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博論,1992
陳惠玲,〈魏晉反玄思想論〉,台南: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研究所碩論,1997
鄭雪花,〈非常的行旅――〈逍遙遊〉在變世情境中的詮釋景觀〉,台南: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研究所博論,2005
七、期刊論文
王國瓔,〈陶淵明對名聲的重視〉,《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2卷第2期,1992
王國瓔,〈陶詩中的隱居之樂〉,《臺大中文學報》第7期,1995
王國瓔,〈史傳中的陶淵明〉,《臺大中文學報》第12期,2000
王國瓔,〈個體意識的自覺――兩漢文學中之個體意識〉《漢學研究》第21卷第2期,2003
江建俊,〈魏晉「朝隱」風氣盛行的原因及其理論根據〉,《尉素秋教授八秩榮慶論文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10
江建俊,〈魏晉「忠孝」辨〉,收入《第五屆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里仁書局,2004
江建俊,〈「先玄學」――由劉卲「徵質」到王弼的「崇本」〉,《六朝學刊》(台南:成功大學中文系,2004
江建俊,〈來自禮法之敵的「發其高致」――由伏義〈與阮籍書〉探討阮籍超拔之思成立的反向動力〉,發表於《第三屆儒道國際學術研討會――魏晉南北朝》,2007
吳慧蓮,〈六朝時期的君權與政制演變〉,《漢學研究》第21卷第1期,2003
吳曉青,〈郭象《論語體略》中的政治思想〉,《暨大學報》第5卷第2期,2001
李中華,〈孫盛儒學思想述評〉,《晉陽學報》第5期,1992
李蘭芬,〈玄遠之幕的飄落――王弼《論語釋疑》的命運〉,《孔子研究》第3期2004
汪惠敏,〈何晏論語集釋考辨〉,《孔孟學》第35期,1978
周大興,〈王弼「性其情」的人性遠近論〉,《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16期,2000
周大興,〈阮籍的名教空間與大人先生的神貴空間〉,收入李豐楙、劉蕙如主編,《空間、地域與文化――中國文化空間的書寫與闡釋》(上冊),台北:中央研究院文哲研究所,2002
林朝成,〈魏晉士人的公私之辨與生命情境的抉擇〉,發表於《第一屆台南市哲學學會學術研討會》,2007.12
林聰舜,〈玄學式的體制與反體制論述:魏晉思想的一個思考方向〉,《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三輯,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9
林麗真,〈歐美「魏晉玄學」研究概況暨主要學術論著評介〉,《哲學與文化月刊》第卅卷第四期,2003.4
金耀基,〈中國人的「公」、「私」觀念〉,《金耀基自選集》,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6
紀志昌,〈魏晉時《莊》學中的、巢論述〉,《台大中文學報》第22期,2005.6
胡寶國,〈漢晉之際的汝穎名士〉,《歷史研究》第5期,1991
祝總斌,〈略論晉律之「儒家化」〉,《中國史研究》第2期,1985
張分田,〈古代「公天下論」的構成〉,收入王中江主編,《新哲學》第二輯,鄭州:大象出版社,2004
張立文,〈公私論〉(上),《孔孟月刊》第30卷第10期,1992.6
張立文,〈公私論〉(下),《孔孟月刊》第30卷第10期,1992.7
許雅棠,〈無以取有――《帛書老子》政治思想試說〉,《政治科學論叢》第18期,2003
許雅棠,〈聖人無事――慎到政治思想試說〉,《政治科學論叢》第19期,2003
陳少明,〈從莊子看心學〉,《道家文化研究》第15輯,北京:三聯書店,1999.3
陳飛龍,〈葛洪《抱朴子‧詰鮑篇》中「無君論」作者之考辨〉,《中大社會文化學報》第3期,1996
陳鼓應,〈道家的和諧觀〉,《道家文化研究》第15輯,北京:三聯書店,1999.3
陳鼓應,〈先秦道家之禮觀〉,收入陳鼓應、馮達文主編,《道家與道教‧道家卷》,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1
陳鼓應,〈「理」範疇理論模式的道家詮釋〉,《臺大文史哲學報》第60期,2004
郭德茂,〈尖銳的痛苦 沈重的肉身――阮籍與嵇康的人生抉擇和內心矛盾〉,收入陳飛、張寧主編,《新文學》第六輯,鄭州:大象出版社,2006
陳靜,〈「真」與道家的人性思想〉,《道家文化研究》第14輯,北京:三聯書店,1998.7
彭毅,〈阮籍詠懷詩中矛盾意念的糾葛與實際〉,《王叔岷先生八十壽慶論文集》,台北:大安出版社,1993.6
景蜀慧,〈西晉名教之治與放達之風〉,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編,《魏晉南北朝史論文集》,山東:齊魯書社,1991.5
馮友蘭,〈論風流〉,《南渡集》,收入《三松堂全集‧卷五》,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12
黃俊傑,〈先秦儒家義利觀的演變及其思想史的涵義〉,《漢學研究》第4卷,第1期,1986.6
黃俊傑,〈中國思想史中「身體觀」研究的新視野〉,《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20期,2002
楊祖漢,〈論嵇康的「越名教而任自然」〉,《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三輯,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9
葉海煙,〈中國經典詮釋的向度――以莊子郭象注為例〉,收入洪漢鼎主編,《中國詮釋學》第二輯,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4
劉紀曜,〈仕與隱――傳統中國政治文化的兩極〉,收入黃俊傑主編,《理想與現實》,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3
劉笑敢,〈經典詮釋中的內在定向雛議〉,收入王中江主編,《新哲學》第四輯,鄭州:大象出版社,2005
劉康德,〈魏晉名教與自然箋論〉,《孔子研究》第2期,1994
劉暢,〈中國公私觀念研究綜述〉,收入王中江主編,《新哲學》第二輯,鄭州:大象出版社,2004
劉澤華,〈公與私:先秦的「立公滅私」與對社會的整合〉,收入王中江主編,《新哲學》第二輯,鄭州:大象出版社,2004
蔡振豐,〈何晏《論語集解》的思想特色及其定位〉,《臺大中文學報》,第15期,2001.12
蔡瑜,〈試從身體空間論陶詩的田園世界〉,收入陳飛、張寧主編,《新文學》第六輯,鄭州:大象出版社,2006
鄧安慶,〈詮釋學的倫理學〉,收入洪漢鼎主編,《中國詮釋學》第二輯,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4
盧桂珍,〈郭象玄學中涵藏的論證模式――以「待而非待」、「為而非為」的分析為主〉,《哲學與文化》29卷第6期,2002
盧桂珍,〈王弼、郭象性情論研考〉,《臺大中文學報》第25期,2006
蕭馳,〈嵇康與莊學超越境界在抒情傳統中之開啟〉,《漢學研究》第25卷第1期,2007.6
戴璉璋,〈從《禮記》探討儒家樂論〉,《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4卷第4期,2004
謝大寧,〈儒隱與道隱〉,《國立中正大學學報》(人文分冊),第3卷第1期,1992
魏明安、任菊俊,〈「清遠有禮」是傅玄樹立的德目〉,《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7卷第3期,1997
〔日〕金谷治〈《莊子》的生死觀〉,收入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五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日〕福永光司,〈嵇康自我問題――嵇康生活思想〉,《東方學報》第32冊,1962.3
〔日〕葭森健介、末崎澄香著,王中江譯,〈中世士大夫:三國、西晉政治史與軍師和清談家〉,收入王中汪主編,《新哲學》第二輯,鄭州:大象出版社,2004
〔美〕史華慈著,程鋼、王銘譯,〈史華慈評《論道者》〉,收入王中江主編,《新哲學》第六輯,鄭州:大象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