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江明樹 Chiang, Ming-Shu |
|---|---|
| 論文名稱: |
明嘉靖倭亂下杭州府城防與聯防系統研究 The study of the defensive system of Hangzhou in Ming Jiajing period |
| 指導教授: |
鄭永常
Cheng, Wing-Sheung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文學院 -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
| 論文出版年: | 2011 |
| 畢業學年度: | 99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36 |
| 中文關鍵詞: | 倭寇 、杭州府 、城防 、海防 |
| 外文關鍵詞: | Wokou, Hangzhou Fu, City defenses, Naval defenses |
| 相關次數: | 點閱:83 下載:49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嘉靖倭亂時的浙江飽受倭寇劫掠,不僅浙江沿海府縣城受到破壞,連位居杭州灣內部的杭州府城也受到倭寇的破壞,杭州府城本身必須重建防禦系統才能免於倭寇的劫掠。這個時期的倭寇大部分為中國海盜所組成。因為杭州府城的倭寇來自松江府柘林,並非來自外海,所以杭州府城海防以強化第二道海口防線和第三道海岸防線為主。第二道海口防線的門戶是龞子門,明朝派戰艦嚴守,讓倭寇無法深入杭州灣。第三道海岸防線包括沿海的衛所、巡檢司、烽堠、寨,堅守防線可以讓後方的府縣城、衛所城、巿鎮免於倭患,其中以烽堠最重要。因為烽堠會向兩側和後方傳遞報,與沿海衛所巡檢司、杭州府屬縣、杭州府城內外敵樓構成有縱深的警報系統,也是連接海防系統的最重要海岸設備。
在城防方面,府城、縣城、巿鎮逐漸修築堅固的城牆和預警設施後,進而訓練防守的兵士作戰技巧,使其能應付倭寇的戰術,其中以戚繼光的鴛鴦陣最為得力。由府城、縣城、巿鎮三者組成有縱深性的結構,運作這個結構的動力是府城、縣城、巿鎮的兵士和居民。
杭州府城聯防系統的研究,擴大倭寇研究的面向,讓受害的沿海府縣城不僅僅是一個受害的地名而已,而其所構成的海防與城防聯防系統,為往後的隆慶朝開放海貿,打下良好的防禦基礎。
Zhejiang(浙江) suffered the Wokou(倭寇)attack in the Ming JiaJing(嘉靖)period, not only the destruction of Zhejiang coast, even included the Hangzhou Fu(杭州府)located the depth of Hangzhou Bay.(杭州灣)The Hangzhou Fu must rebuild its own defensive system to resist the Wokou .The Wokou of this period was mostly composed of the Chinese pirates.
Because the pirates of Hangzhou came from the Zhelin(柘林)of Songjiang Fu(松江府),not from offshore.Therefore, the Hangzhou Fu strengthened the second defensive line of seaboard and the third defensive line of seaside. The Biezimen(龞子門)was the gateway to the second defensive line.If the Ming Dynasty sent the warships to that line, the pirates did not penetrate the Hangzhou Bay.The third line of defense included the city of Weiso(衛所), Xunjian(巡檢司), Fenghou(烽堠)and the forts. Tight defense protected the security of the rear county government, Weiso city, township from the pirates.The Fenghou was the most important defensive facilities in the third defensive line,because it transmited the alarm of pirates' incoming to the sides and rear defense facilities. It not only constituted the depth alarm system with defensive facilities, but also the most important coastal defensive equipment connected coastal systems.
In the frontier of the Hangzhou Fu, county city, township gradually built a solid wall and early warning facilities. The Ming Dynasty further strengthened the combat skills training of defensive soldiers, so they could cope with the pirates' tactics. Among the most effective array was Qi Jiguang's(戚繼光)Yuanyang Zhen.(鴛鴦陣)This deep structure of defensive systemwas composed of prefectural land, county, township,and operated by the residents and soldiers in the Hangzhou Fu.
The research of defensive of Hangzhou Fu will expand the study of the Wokou accident.The victims of coastal regions was nothing more than a victim.Because the Hangzhou Fu rebuilted defensive system , it offered a good basis of defense for the maritime trade policy in the Long Khanh period.(隆慶朝)
參考書目:按作者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壹、中文史料
一、正史、政書、明實錄
申時行等修,《大明會典》,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史部第792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顧應祥等纂修,嘉靖《重修問刑條例》,收入《天一閣藏明代政書珍本叢刊》,北京:線裝書局,2010。
宋濂等撰,《元史》一,收入於《百衲本二十四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8。
夏原吉監修,《明太祖實錄》,據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民國51年刊本。
張輔監修,《明太宗實錄》,據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民國51年刊本。
張輔監修,《明宣宗實錄》,據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民國51年刊本。
孫繼宗監修,《明英宗實錄》,據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民國51年刊本。
張懋監修,《明孝宗實錄》,據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民國51年刊本。
張溶監修,《明世宗實錄》,據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民國51年刊本。
張廷玉等撰,《明史》二十七,北京:中華書局,1974。
二、倭寇史料
不著撰,《嘉靖倭亂備抄》,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第49冊,台南:莊嚴文化,1996。
王士騏,《皇明馭倭錄》,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第7冊,台南:莊嚴文化,1997。
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收入《文津閣四庫全書》史部第126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谷應泰,《明倭寇始末》,收入《叢書集成初編》第3975冊,北京:中華書局,1991。
沈越,《皇明嘉隆兩朝聞見紀》,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第7冊,台南:莊嚴文化,1997。
杜臻,《海防述略》,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第227冊,台南:莊嚴文化,1997。
采九德,《倭變事略》,收入《叢書集成初編》第3975冊,北京:中華書局,1991。
范表,《海寇議前》,收入《明代基本史料叢刊.鄰國卷》第57冊,北京:線裝書局,2006。
范表,《海寇後編》,收入《明代基本史料叢刊.鄰國卷》第57冊,北京:線裝書局,2006。
范淶,《兩浙海防類考續編》,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第226冊,台南:莊嚴文化,1996。
茅坤,《紀剿除徐海本末》,收入《明代基本史料叢刊.鄰國卷》第57冊,北京:線裝書局,2006。
姜宸英,《海防總論》,收入《叢書集成初編》第3229冊,北京:中華書局,1991。
茅元儀,《武備志》,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子部第24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唐樞,《禦倭雜著》,收入《明代基本史料叢刊.鄰國卷》第57冊,北京:線裝書局,2006。
陳子龍等輯,《皇明經世文編》,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第22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黃俣卿,《倭患考原》,收入《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史部第10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
葉向高,《四夷考》,收入《叢書集成初編》第3276冊,北京:中華書局,1991。
趙文華,《嘉靖平倭祗役紀略》,收入《明代基本史料叢刊‧鄰國卷》第56冊,北京:線裝書局,2006。
鄭舜功,《日本一鑑窮河話海》,中央研究院台史所圖書館藏。
鄭若曾,《籌海圖編》,收入《文津閣四庫全書》史部第194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鄭若曾撰、鄧鐘重輯,《籌海重編》,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第227冊,台南:莊嚴文化,1996。
鄭茂,《靖海紀略》,收入《叢書集成初編》第3226冊,北京:中華書局,1991。
謝杰撰,《虔臺倭纂》,收入《明代基本史料叢刊.鄰國卷》第58冊,北京:線裝書局,2006。
薛俊,《日本考略》,收入《叢書集成初編》第3978冊,北京:中華書局,1985。
侯繼高,《日本風土記》,收入《中國稀見史料》,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7。
鍾薇,《倭奴遺事》,收入《明代基本史料叢刊‧鄰國卷》第57冊,北京:線裝書局,2006。
韓奕,《海防集要》,收入《叢書集成初編》第3229冊,北京:中華書局,1991。
三、文集
王世貞,《嘉靖以來首輔傳》,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第45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朱紈,《甓餘雜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78冊,台南:莊嚴文化,1997。
何喬遠,《名山藏》,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史部第427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吴瑞登,《兩朝憲章錄》,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史部第352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李遂,《李襄敏公奏議》,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第61冊,台南:莊嚴文化,1996。
何良臣,《陣紀》,收入《文津閣四庫全書》子部第241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何良俊,《何翰林集》,收入《明代基本史料叢刊.鄰國卷》第63冊,北京:線裝書局,2006。
何良俊,《四友齋叢說》,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子部第1125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何良俊,《四友齋叢說》,收入於《明代筆記小說大觀》第二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茅坤,《茅鹿門文集》,收入《明代基本叢刊‧鄰國卷》第63冊,北京:線裝書局,2006。
徐學謨,《世廟識餘錄》,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台南:莊嚴文化,1996。
高拱,《高文襄公文集》,收入《明代基本史料叢刊‧鄰國卷》第64冊,北京,線裝書局,2006。
徐階,《世經堂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79冊,台南:莊嚴文化,1997。
唐順之,《唐荊川文集》,收入《明代基本史料叢刊‧鄰國卷》第64冊,北京,線裝書局,2006。
戚繼光,《戚少保奏議》,收入《戚繼光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01。
孫陞,《孫文恪公集》,收入於《明代基本史料叢刊.鄰國卷》第63冊,北京:線裝書局,2006。
陳全之,《蓬窗日錄》,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子部第1125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張爕,《東西洋考》,收入《文津閣四庫全書》史部第197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戚繼光,《紀效新書》,收入《文津閣四庫全書》子部第241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章煥,《章中丞奏疏》,收入《明代基本叢刊‧奏摺卷》第81冊,北京:線裝書局,2004。
黃鎮成,《秋聲集》,收入《文津閣四庫全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焦竑,《焦太史編輯國朝獻徵錄》,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第106冊,台南:莊嚴文化,1997。
馮璋,《馮養虛集》,收入《明代基本史料叢刊.鄰國卷》第64冊,北京:線裝書局,2006。
馮恩,《馮侍御芻蕘錄》,收入《明代基本史料叢刊.鄰國卷》第63冊,北京:線裝書局,2006。
楊博,《楊襄毅公本兵疏議》,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第61冊,台南:莊嚴文化,1996。
趙文賢,《趙文毅文集》,收入《明代基本史料叢刊.奏摺卷》第91冊,北京:線裝書局,2004。
鄭曉,《吾學編》,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史部第425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鄭若曾,《鄭開陽雜著》,收入於《明代基本史料叢刊.鄰國卷》第52冊,北京:線裝書局,2006。
談遷,《國榷》六,收入《中國學術類編》,臺北:鼎文書局,1978。
鄧元錫,《皇明書》,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台南:莊嚴文化,1996)。
錢薇,《承啟堂集》,收入於《明代基本史料叢刊.鄰國卷》第63冊,北京:線裝書局,2006。
薛應旂,《憲章錄》,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史部第352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薛方山,《薛方山文集》,收入於《明代基本史料叢刊.鄰國卷》第63冊,北京:線裝書局,2006。
歸有光,《歸太僕文集》,收入《明代基本史料叢刊.鄰國卷》第64冊,北京:線裝書局,2006。
譚綸,《譚襄敏奏議》,收入《明代基本史料叢刊‧奏摺卷》第55冊,北京:線裝書局,2004。
四、地方志
丁丙,《武林掌故叢編》,台北:台聯國風出版社,1967。
田汝成,《西湖遊覽志》,收入《西湖文獻集成》第3冊《明代史志西湖文獻》,杭州:杭州出版社,2004。
沈朝宣,《嘉靖仁和縣志》,收入《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第179冊,台北:成文出版社,1975。
李應珏,《浙江便覽》一,收入《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第180-1冊,台北:成文出版社,1975。
陳讓等修,《成化杭州府志》,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第175冊,台南:莊嚴文化,1996。
陳善等修,萬曆《浙江杭州府志》,收入《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第524冊,臺北:成文出版社,1983。
張吉安等修,《餘杭縣志》一,收入《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第56-1冊,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
張容菴,《新城縣志》,收入《故宮珍本叢刊.浙江府州縣志》第1冊,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著者不詳,浙江省《錢塘縣志》,收入《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第192冊,台北:成文出版社,1975。
嵇曾筠等監修,《浙江通志》,收入《文津閣四庫全書》史部第177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稿本》九,收入《中國古籍珍本叢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史部第597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龔嘉儁修,李榕(清)纂,《浙江省杭州府志》三,收入於《中華方志叢書.華中地方》第199-3冊,臺北:成文出版社,1974。
金宗瑞,《高麗史節要》,收入《韓國學古典》,漢城:亞細亞文化社,1973。
鄭麟趾,《高麗史》,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2。
釋周鳳,《善鄰國寶記》,收入《叢書集成續編》第217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
多默‧皮列士著,何高濟譯,《東方志》,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
伯來拉著、何高濟譯,《中國報導》,收入《南明行紀》,台北:五南出版社,2003。
克路士著、何高濟譯,《中國志》,收入《南明行紀》,台北:五南出版社,2003。
貳、中文專書
田中健夫著,楊翰球譯,《倭寇-海上歷史》,收入於《武漢大學十五、十六世紀世界史研究室叢刊》,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1987。
牟復禮、崔瑞德編,張書生等譯,《劍橋明代中國史》上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
李則芬,《中日關係史》,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82。
李隆生,《晚明海外貿易數量研究:兼論江南絲綢產業與白銀流入的影響》,台北:秀威資訊科技,2005。
坂本太郎著,汪向榮、武寅、韓鐵英譯,《日本史概況》,北京:商務印書館,1992。
易澤陽,《明朝中期的海防思想研究》,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8。
依田熹家,《日本通史》,台北:揚智文化事業公司,1995。
陳文石,《明洪武嘉靖間的海禁政策》,台北:台灣大學文學院,1966。
張增信,《明季東南中國的海上活動》,台北:私立東吳大學中國學術著作奬助委員會,1988。
張天澤著,姚楠、錢江譯,《中葡早期通商史》,香港:中華書局香港分局,1988。
許毓良,《清代台灣的海防》,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
黃中青,《明代海防的水寨與遊兵──浙閩粵沿海島嶼防衛的建置與解體》,收入《明史研究叢刊》第1冊,宜蘭:學書獎助基金,2001。
曹永和,《中國海洋史論集》,台北:聯經出版,2000。
劉石吉,《明清時代江南巿鎮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
鄭樑生,《中日關係史》,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1。
鄭永常,《來自海洋的挑戰-明代海貿政策演變研究》,台北:稻鄉出版社,2004。
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第七冊,上海:地圖出版社,1982。
懷效鋒,《明清法制初探》,北京:新華書店,1998。
欒成顯,《明代黃冊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參、期刊論文
王日根,〈明代的海防建設與倭寇、海盜的熾盛〉,收入《中國海洋大學
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4期,頁13-18。
李恭忠、李霞,〈倭寇記憶與中國海權觀念的演進—從《籌海圖編》到《洋
防輯要》的考察〉,收入《江海學刊》,2007年3月。
尹章義,〈湯和與明初東南海防〉,收入《國立編譯館館刊》,6卷1期,
1977年6月,頁93~133。
易澤陽,《明朝中期的海防思想研究》,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8。
吳智和,《明代的江海聯防-長江江海交會水域防衛的建構與備禦》,中國
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5。
徐泓,〈明代福建的築城運動〉,收入《暨大學報》,3卷1期,1999年3月,頁25-75。
黃中青,《明代海防的水寨與遊兵──浙閩粵沿海島嶼防衛的建置與解體》,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
馮賢亮,《江南地區的環境變動與社會控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龐新平,〈嘉靖倭寇活躍期における築城-中國浙江沿海地方を中心にして〉,收入《東洋學報》,75卷1&2期,1993年3月,頁31-62。
肆、引用網路資料
大英線上繁體中文版,http://daying.wordp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