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 |
葉姿斈 Yeh, Tzu-Hsueh |
|---|---|
| 論文名稱: |
青年世代國家認同之初探 A Preliminary Study of Youth Generational National Identity |
| 指導教授: |
丁仁方
Ting, Jen-Fang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 系所名稱: |
社會科學院 - 政治學系 Department of Political Science |
| 論文出版年: | 2021 |
| 畢業學年度: | 109 |
| 語文別: | 中文 |
| 論文頁數: | 107 |
| 中文關鍵詞: | 國家認同 、統獨立場 、台灣人/中國人認同 、政治世代 、焦點團體訪談 |
| 外文關鍵詞: | National Identity, Attitude toward Unification/ Independence Issue, Taiwanese/ Chinese Identity, Political Generation, Focus Group Interview |
| 相關次數: | 點閱:130 下載:26 |
| 分享至: |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國家認同一直是我國重要的政治議題,亦是主要的社會分歧之一,本研究透過焦點團體訪談法企圖擺脫量化研究的框架,以質化的研究途徑深入瞭解國家認同的內涵。研究發現:台灣人/中國人認同屬多元層次的內心情感,對於「台灣」和「中國」的概念在「政治名詞」和「地理名詞」間轉換,以致認同問題更為複雜。青年世代認為維持現狀代表兩岸分治、各自為政的事實,相較之下,獨立是追求正名制憲、建國等激進作為,在國際上積極地與中國明確的切割。客觀來說,維持現狀實屬兩個國家的狀態已無獨立的必要性。此外,青年世代不認為兩岸經濟合作與國家認同有價值性的衝突,其分別為經濟層面和政治層面的問題,不再將兩者視為同一面向二元對立的關係,而且個人對總體國家認同走向的預判心理會使統獨立場呈現可統可獨的態度。最後,政黨認同對於台灣人/中國人認同有顯著的影響,泛藍支持者認為基於血緣和文化因素,不應硬性區分成台灣人和中國人,因此在身份認同上傾向將兩岸界定為同一民族。泛綠和中立立場者偏好從政治認同和制度差異解釋台灣人的內涵,兩岸分屬不同的政治實體,因此台灣人為擁有中華民國國籍之民眾,中國人則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之人民。
National identity has always been an important political issue in Taiwan, and it is also one of the main social cleavages. This study attempts to get rid of the framework of quantitative research through focus group interview, and uses a qualitative research approach to understand the connotation of national identity. The result found that Taiwanese/Chinese identity is a multi-level inner feeling, and the concept of "Taiwan" and "China" switch between "political term" and "geographic term", making the identity problem more complicated. Younger generations believe that maintaining the status quo represents the fact that the two sides of the strait are divided and governed by themselves. In contrast, independence is a radical action such as the pursuit of constitutional rectification or the founding of the country, which is actively cut off from China in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Objectively speaking, maintaining the status quo is indeed the status of two countries and there is no need for independence. Besides, younger generations do not think there is a conflict between cross-strait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national identity, and they no longer regard the two as the same dualistic relationship. The individual's prejudgment of the overall national identity will make them choose both unification and independence. Finally, party identity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aiwanese/Chinese identity. Pan-blue supporters believe that based on blood and cultural factors, they should not be rigidly separated into Taiwanese and Chinese. Therefore, they tend to define the two sides of the strait as the same ethnic group. Pan-green and neutral people prefer to explain the connotation of Taiwanese in terms of political identity and system differences. The two sides of the strait are different political entities. Therefore, the Taiwanese are people with the nationality of Republic of China, and the Chinese are people with the nationality of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一、 專書
王甫昌,2003,《當代台灣社會的族群想像》,台北市:群學。
江宜樺,2000,《自由主義、民族主義與國家認同》,台北:揚智。
江宜樺,2001,<新國家運動下的臺灣認同>,《民族主義與兩岸關係:哈佛大學東西方學者的對話》,新自然主義股份有限公司出版。
李永熾,2008,《民主與統獨論》,台北市:前衛。
李金梅譯, Eric J. Hobsbawm 著,1997,《民族與民族主義》,台北:麥田。
李金梅、黃俊龍譯,Ernest Gellner 著,2001,《國族與國族主義》,台北:聯經。
吳叡人,2006,<三個祖國:戰後初期台灣的國家認同競爭,1945-1950>,《族群、民族與現代國家經驗與理論的反思》,蕭阿勒、汪宏倫主編,台北市:中研院社研所。
陳義彥,2010,<政治文化與政治社會化>,《政治學》,台北:五南。
陳牧民,2006,<台灣國家認同研究的現況與展望>,《國家認同之文化論述》,施正鋒主編,台灣國際研究學會。
陳方隅、林添貴譯,林夏如著,2019,《台灣的中國兩難:台灣認同下的兩岸經貿困境》,台北市:商周出版。
鄭欽仁,1989,《生死存亡年代的台灣》,台灣:稻香出版社。
張瓊方,2006,<族群關係>,《社會學原理》,蔡文輝等,台北:五南。
張亞中,2009,<兩岸關係的規範性研究—定位與走向>,《重新檢視爭辯中的兩岸關係理論》,包宗和、吳玉山主編,台北:五南。
張可婷譯,2010,《焦點團體研究法》,台北:韋伯文化。
黃俊傑,2000,《臺灣意識與臺灣文化》,台北:中正書局。
Anderson, Benedict. 1991. Imagined Communities: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 London and New York: Verso Books.
Berger, Peter L. and Luckmann, Thomas. 1990.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Reality: A Treatise in the Sociology of Knowledge. New York: Anchor Books.
Conolly, William E. 1991. The Identity and Difference: Democratic Negotiations of Political Paradox.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Guibernau, Monterrat. 1996. Nationalisms: The Nation-state and Nationalism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Polity Press.
Gellner, Ernest. 2008. Nations and Nationalism. New York: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Hardin, Russell. 1995. “Self Interest, Group Identity.” in Nationalism and Rationality, eds. Albert Breton et al.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ardy, Melissa A. and Linda Waite. 1997. “Doing Time: Reconciling Biography with History in the Study of Social Change.” in Studying Aging and Social Change: Conceptual and Methodological Issues, edited by Melissa A. Hardy. Thousand Oaks, CA: Sage.
Kitzinger, Jenny and Rosaline S. Barbour. 1999. “ Introduction: The Challenge and Promise of Focus Group.”in Rosaline S. Barbour and Jenny Kitzinger (eds.). Developing Focus Group Rearch. London: Sage.
Krueger, Richard A. 1998. Developing Questions for Focus Groups. Thousand Oaks, California: Sage.
Krueger, Richard A. and Mary Anne Casey. 2000. Focus Group-A Practical Guide for Applied Research. Thousand Oaks, California: Sage.
Mannheim, K. 1952. “The Problem of Generations.” in Essays on the Sociology of Knowledge. London: Routledge& Kegan Paul.
Merton, Robert K. , Marjorie Fiske and Patricia L. Kendall. 1990. The Focused Interview.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Morgan, David L. 1998. The Focus Group Guidebook. Thousand Oaks, California: Sage.
Morgan, David L. 1998. Focus Groups as Qualitative Research. London: Sage.
Niou, Emerson M. S. 2008. “The China Factor in Taiwan’s Domestic Politics.” in Democratization in Taiwan: Challenges in Transformation, eds. Philip Paolino and James Meernik. Aldershot, UK and Burlington, VT: Ashgate.
Smith, Anthony D. 1991. National Identity. London: Penguin Books.
Taylor, Charles. 1989. Source of the Self: The Making of Modern Indentity. Cambridge &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二、 期刊與碩博論文
王靖興、孫天龍,2005,<臺灣民眾民主政治評價影響因素之分析>,《臺灣民主季刊》,2(3):55-79。
尤清鑫、蕭怡靖,2007,<以新選民的政治態度論台灣民主政治的未來>,《臺灣民主季刊》,4(3):1-42。
石之瑜,2005,<消失的中間選民:2004年總統大選對空間理論的修正>,《問題與研究》,44(4):1-24。
石之瑜,2006,<自由主義/者在台灣身份中的處境—成為自由人?>,《展望與探索》,4(1):22-40。
江宜樺,1997,<自由民主體制下的國家認同>,《台灣社會研究季刊》,(25):83-121。
江宜樺,1998,<當前台灣國家認同論述之反省>,《台灣社會研究季刊》,(29):163-229。
汪宏倫,2001,<制度脈絡、外部因素與台灣之「national question」的特殊性:一個理論與經驗的反省>,《台灣社會學》,(1):183-239。
朱漢雲,2014,<台灣民主發展的困境與挑戰>,《臺灣民主季刊》,1(1):143-162。
李冠成、楊婉瑩,2016,<老台灣人vs新台灣人:台灣人認同世代差異之初探>,《台灣政治學刊》,20(2):125-186。
吳乃德,1992,<國家認同和政黨支持:台灣政黨競爭的社會基礎>,《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74):33-61。
吳乃德,2002,<認同衝突和政治信任:現階段台灣族群政治的核心難題>,《台灣社會學》,(4):75-118。
吳乃德,2005,<麵包與愛情:初探台灣民眾民族認同的變動>,《台灣政治學刊》,9(2):5-39。
吳親恩、林政楠,2010,<省籍通婚與中國人、台灣人認同-家庭成員影響力的變化>,《政治學報》,(50):41-82。
吳介民、廖美,2015,<從統獨到中國因素:政治認同變動對投票行為的影響>,《台灣社會學》,(29):89-132。
周雅容,1997,<焦點團體法在調查研究上的應用>,《調查研究》,(3):51-73。
林瑞華、耿署,2008,<經濟利益與認同轉變:台商與韓商個案>,《東亞研究》,39(1):166-192。
林瑞華、胡偉星、耿署,2011,<「階級差異」或「制約認同」?大陸台灣人當地融入的分析>,《中國大陸研究》,54(4):29-56。
林瓊珠,2012,<穩定與變動:台灣民眾的「台灣人/中國人」 認同與統獨立場之分析 >,《選舉研究》,19(1):97-127。
俞振華、林啟耀,2013,<解析台灣民眾統獨偏好:一個兩難又不確定的選擇>,《台灣政治學刊》,17(2):165-230。
范世平,2014,<318 學運後中共對臺政策變化之研究>,《展望與探索》,12(12):34-55。
徐火炎,1996,<台灣選民的國家認同與黨派投票行為1991 至1993 年間的實證研究結果>,《台灣政治學刊》,1:85-127。
徐永明、陳明通,1998,<搜尋台灣民衆統獨態度的動力:一個個體動態模型的建立>,《台灣政治學刊》,(3):65-114。
耿曙,2009,<經濟扭轉政治?中共「惠台政策」的政治影響>,《問題與研究》,48(3):1-32。
耿曙、劉嘉薇、陳陸輝,2009,<打破維持現狀的迷思:台灣民眾統獨抉擇中理念與務實的兩難>,《台灣政治學刊》,13(2):3-56。
耿曙、曾于蓁,2010,<中共邀訪台灣青年政策的政治影響>,《問題與研究》,49(3):29-70。
盛杏湲,2002,<統獨議題與台灣選民的投票行為:1990年代的分析>,《選舉研究》,9(1):41-80。
盛杏湲,2010,<台灣選民政黨認同的穩定與變遷:定群追蹤資料的應用>,《選舉研究》,17(2):1-33。
陳義彥、陳陸輝,2003,<模棱兩可的態度還是不確定的未來:台灣民眾統獨觀的分析>,《中國大陸研究》, 46(5):1-20。
陳陸輝,2000,<台灣選民政黨認同的持續與變遷>,《選舉研究》,7(2):109-141。
陳陸輝、周應龍,2004,<台灣民眾統獨立場的持續與變遷>,《東亞研究》,35(2):143-186。
陳陸輝、耿曙、涂萍蘭、黃冠博,2009,<理性自利或感性認同?影響台灣民眾兩岸經貿立場因素的分析>,《東吳政治學報》,27(2):87-125。
陳陸輝、陳映男、王信賢,2012,<經濟利益與符號態度:解析台灣認同的動力>,《東吳政治學報》,30(3):1-50。
陳朝政,2005,,<大陸台商的認同變遷:理論的歸納與推論>,《中亞研究》,36(1):227-274。
游盈隆,1996,<台灣族群認同的政治心理分析>,《台灣政治學刊》,(1):41-84。
黃旻華,2006,<態度量表的心理計量學分析:2003年TEDS統獨態度量表的研究>,《選舉研究》,13(1):43-85。
黃奕維,2017,<中國大陸對臺青年學生工作成效影響因素分析>,《展望與探索》,15(3):70-94。
湯晏甄,2013,<「兩岸因素」真的影響了2012年的台灣總統大選嗎?>,《臺灣民主季刊》,10(3):91-130。
楊開煌、劉祥得,2011,<社會接觸及政治態度影響臺灣民眾對大陸印象、認知、政策評估之分析>,《遠景基金會季刊》,12(3):45-94。
蔡英文,1997,<認同與政治--一種理論性之反省-->,《政治科學論叢》, (8):51-84。
鄭夙芬,2005,<焦點團體研究法的理論與應用>,《選舉研究》,12(1):211-239。
鄭夙芬,2009,<族群、認同與總統選舉投票抉擇>,《選舉研究》,16(2):23-49。
劉義周,1994,<台灣選民政黨形象的世代差異>,《選舉研究》,1(1):53-74。
蕭怡靖、游清鑫,2012,<檢測台灣民眾六分類統獨立場:一個測量改進的提出>,《台灣政治學刊》,16(2):65-116。
關弘昌,2018,<臺灣青年世代統獨與兩岸經貿交流態度之探索>,《遠景基金會季刊》,19(2):1-40。
羅志平,2009,<民族主義、歷史教育與國家認同>,《朝陽人文社會學刊》,7(1):229-254。
林義鈞,2004,<一九九0年代以來的台灣國家能力與國家認同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
沈暐婕,2017,<臺灣天然獨世代的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國立台灣大學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系碩士論文。
洪鳳謙,2017,<台灣民眾統獨立場的穩定與變遷:2004年–2016年>,東吳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
莊孟缚,2017,<政黨認同之世代差異:以國民黨與民進黨為例>,東海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
張詩予,2017,<青年世代選民政治參與之研究>,淡江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公共政策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Brubaker, Rogers and Cooper, Frederick. 2000.“Beyond Identity.”Theory and Society 29(1):1-47.
Chu, Yun-Han. 2004. “Taiwan's National Identity Politics and the Prospect of Cross-Strait Relations.” Asian Survey 44(4):484-512.
Hsieh, John Fuh-sheng. 2004.“National Identity and Taiwan’s Mainland China Policy.”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13(40):479-490
Kelman, Herbert C. 2005. “Interests, Relationships, Identities: Three Central Issues for Individual and Groups in Negotiating Their Social Environment.”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57:1-26.
Niou, Emerson M. S. 2004. “Understanding Taiwan Independence and Its Policy Implications.” Asian Survey 44 (4): 555-567.
Niou, Emerson M. S. 2005. “A New Measure of Preferences on the Independence-Unification Issue in Taiwan.” Journal of Asian and African Studies 40 (1/2): 91-104.
Parekh, Bhikhu. 1994.“Discourses on National Identity.” Political Studies 42: 492-504.
Rigger, Shelley. 2001.“Maintaining the Status Quo: What It Means, and Why the Taiwanese Prefer It.” Cambridge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14 (2): 103-114.
Rigger, Shelley. 2006.“Taiwan's rising rationalism : generations, politics, and Taiwanese nationalism” East-West Center (Washington, D.C.). Policy studies 26:1-74.
Sear, David O. and Funk, Carolyn L. 1991.“The Role of Self-interest in Social and Political Attitude.”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24: 1-91.
Wendt, Alexander. 1992. “Anarchy Is What States Make of It: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Power Politics.”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46(2):391-425.
Wang, T.Y.& Liu, I-Chou. 2004. “Contending identities in Taiwan: Implications for cross-strait relations.”Asian Survey 44(4):568-590.
三、網路資源
丁仁方,2018,<從南台灣看三台會>,《海峽評論》,(333),網址:https://www.haixia-info.com/articles/10309.html,檢索日期:2020年12月20日。
仇佩芬,2015,<何謂兩岸現狀?馬英九:就是不統、不獨、不武>,風傳謀:https://www.storm.mg/article/51742,檢索日期:2020年12月18日。
中華民國大陸委員會,2020,<「民眾對當前兩岸關係之看法」民意調查(2020-11-06~2020-11-10) >,網址:大陸委員會-「民眾對當前兩岸關係之看法」民意調查 (2020-11-06~2020-11-10) (mac.gov.tw),檢索日期:2020年12月17日。
民主進步黨,2015,<蔡英文於CSIS演說:台灣迎向挑戰—打造亞洲新價值的典範>,網址:https://www.dpp.org.tw/media/contents/6559,檢索日期:2020年12月18日。
台灣民主基金會,2018,<「2018台灣民主價值」民意調查記者會>,網址:http://www.taiwandemocracy.org.tw/opencms/chinese/events/data/Event0941.html,檢索日期:2020年10月15日。
台灣民主基金會,2020,<「2020年台灣民主價值與治理」民意調查記者會>,網址:Press-Release_20201016.pdf (tfd.org.tw),檢索日期:2020年12月8日。
台灣民主基金會,2020,<2020台灣民主價值與治理>,網址:www.tfd.org.tw/opencms/chinese/events/data/Event1118.html,檢索日期:2020年12月20日。
台灣民調指標,2015,<「台灣民心動態調查、三黨各表兩岸現狀」民調 新聞稿>,網址:TISR_TMBS_201504_2.pdf,檢索日期:2020年12月18日。
台灣民調指標,2015,<「台灣民心動態調查、兩岸現狀與一中」民調 新聞稿>,網址:T TISR_TMBS_201603_1.pdf,檢索日期:2020年12月18日。
自由時報,2018,<中「惠台」措施對台衝擊 民調顯示政府恐面臨三大警訊>,網址:中「惠台」措施對台衝擊 民調顯示政府恐面臨三大警訊 - 政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ltn.com.tw),檢索日期:2020年12月8日。
余元傑,2017,<兩岸交流30年「三中一青」到「一代一線」之統戰分析>,《清流雙月刊》,網址:https://www.mjib.gov.tw/eBooks/eBooks_Search?CID=3&BookID=1769,檢索日期:2020年12月20日。
呂晏慈,2019,<最新民調:逾8成民眾不交受九二共識指(一個中國)>,蘋果即時:最新民調:逾8成民眾不接受九二共識指「一個中國」 | 蘋果新聞網 | 蘋果日報 (appledaily.com) ,檢索日期:2020年12月17日。
吳家豪,2020,<時代力量:逾半台灣民眾認為92共識就是一國兩制>,中時新聞網:時代力量:逾半台灣民眾認為 92共識就是一國兩制 - 政治 - 中時 (chinatimes.com),檢索日期:2020年12月17日。
吳乃德,2011,<中國崛起」的政治效應:民族認同和政黨支持>,美國加州聖地牙哥台灣同鄉會:「中國崛起」的政治效應:民族認同和政黨支持 (taiwancenter.com),檢索日期:2020年12月8日。
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2020,<資料庫>,網址:https://esc.nccu.edu.tw/course/news.php?Sn=166,檢索日期:2020年4月28日。
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2020,<資料庫>,網址:https://esc.nccu.edu.tw/course/news.php?Sn=167,檢索日期:2020年4月28日。
游存仁,2019,<《台灣民意基金會民調》民眾對斷交漸無感 53%民眾表示不擔心>,Newtalk新聞:台灣民意基金會民調》民眾對斷交漸無感 53%民眾表示不擔心 | 政治 | 新頭殼 Newtalk,檢索日期:2020年12月8日。
新華網,2019,<(現場實錄)習近平:在《告台灣同胞書》發表40周年紀念會上的講話>,網址:(现场实录)习近平: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新华网 (xinhuanet.com),檢索日期:2020年12月17日。
維基百科,<反對逃犯條例修訂草案運動>,2020,網址: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F%8D%E5%B0%8D%E9%80%83%E7%8A%AF%E6%A2%9D%E4%BE%8B%E4%BF%AE%E8%A8%82%E8%8D%89%E6%A1%88%E9%81%8B%E5%8B%95,檢索日期:2020年12月19日。
經濟部投資審議委員會,2020,<業務統計圖表>,審投會:https://www.moeaic.gov.tw/businessPub.view?lang=ch&op_id_one=5,檢索日期:2020年4月21日。
鄭文翔,2019,<中共眼中的台獨 與你想的不一樣>,聯合新聞網:中共眼中的台獨 與你想的不一樣 | 雜誌 | 聯合新聞網 (udn.com) ,檢索日期:2020年12月17日。
蔣季容,2020,<台灣人真想台獨?16年民調變化驚呆 6成的人都投「它」>,三立新聞網:https://www.setn.com/News.aspx?NewsID=827210,檢索日期:2020年12月18日。
繆宗翰,2019,<研究:台灣已成為國家認同 視中共為不同國家>,中央通訊社:研究:台灣已成國家認同 視中共為不同國家 | 政治 | 中央社 CNA,檢索日期:2020年12月19日。
聯合報系民意調查中心,2019,<民眾統獨立場 十年來變化不大>,聯合新聞網:https://udn.com/news/story/8625/4064442,檢索日期:2020年4月28日。
聯合報系民意調查中心,2020,<51%盼「台灣前途」維持現狀 西進意願溜滑梯>,聯合新聞網:https://udn.com/news/story/8625/4893719,檢索日期:2020年12月18日。
戴元利,2020,<支持和平獨立者「6成無畏懼戰爭威脅」統獨態度明顯消長>,TVBSNEWS:https://news.tvbs.com.tw/politics/1400029,檢索日期:2020年12月20日。